1中国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线条则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惟一媒介,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为之顶礼膜拜,如痴如醉!

书法的线条何以具备如此魅力? 或许我们可以从线条的形体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线条由骨、筋、脉、肉、皮五者构成,缺一不可,分而为五,合则为一。“骨、筋、脉、肉、皮”,也即中医之“五体”,是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我国著名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体”的论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

书法中最早运用医学术语来描述线条的,大概要数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从此,“骨”、“肉”、“筋”等象征力量、生命的字眼开始出现在描绘书法线条的语汇中。自晋以降,各个朝代皆有论述。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更有甚者,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和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中,都出现了专论“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的章节,可遗憾的是,没有“皮法”一说。线条有骨有肉,岂能无皮?无皮覆体,抛筋露骨,血肉模糊,这样的线条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倒是给人以头破血流、满身创伤之感吧!因此,线条必须五体具备,不可缺也。下面浅述线条各体。

“骨”,是指线条刚劲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不透”(《梦溪笔谈》),这是沈括对徐铉书法线条妙处的称赞。这日光不透的线条中心,便是线条之骨,四周略透的便是皮肉筋脉。这种现象与医学上X线片相似,片中只见骨,隐约处则为筋脉肉皮。因“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才使我们感觉这种线条特别有厚度,可“触摸”到,于是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便产生立体感。清刘熙载《艺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可见力是骨体的表现。因而,线条骨体与高超的用笔技巧(中锋用笔)最为相关。

“筋”,是指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可见筋与骨肉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文解字》释筋为“肉之力也”,《艺概》亦言:“有含忍之力,筋也”,因此,“筋”本身是力的表现,而且这种力量是有深度的,偏于内含而不外露。古人一般把笔锋比作线条之筋,这种说法符合“筋”之本义。若笔锋断处不藏,连处不度,则露筋之病生也。

“脉”,是指线条丰润活脱的状貌。它本义是指血管,《说文解字》释为:“血理分(斜)行体者。”血在脉中循行,外达皮肉筋骨,主要是对皮肉筋骨起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故《难经》有“血主濡之”之说,但血必须循行于脉中,若逸出脉外,即失去濡养功能。前人谓水墨乃字之血,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需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翰林要诀》亦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线条脉体中循行之血乃水墨也。水墨调和,运用恰当,才能使线条产生丰润而活脱的状貌,才能构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之体。故历来书家对水墨要求很高,诸如墨要生墨,水要新汲,研墨要凉等。

“肉”,是指线条丰满柔韧之状貌。《玉燕楼书法·肉法》:“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轻重也。然尤视平水与墨。水淫则肉散,水啬则肉枯。墨浓则肉痴,墨淡则肉瘠。粗则肉滞,积则肉凝。”《翰林要诀·肉法》:“捺满、提飞,字之肉,笔之是也……捺满即肥,提飞则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因此,线条的肉质,取决于用笔的轻重深浅及施墨的浓淡枯湿。但肉之“肥”和“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疏处、平处要捺满,密处、险处要提飞。

“皮”,是指线条轮廓光滑、清晰、亮丽的状貌,起着包裹血肉,不使筋骨外露的作用。(九势》:“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是说皮肉所具有的“丽”的质感。黄宾虹也说:“凡作画必须能用饱墨,否则笔枯露骨,画无皮肉;使人生憎。”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线条“皮”的重要性。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在纸内。”“若笔力欠佳,无以摄墨,水墨外溢,皮破血流,成为墨团,或水墨漫漶成块,线条形体何在?因此,线条之“皮”与笔力最为相关。

书法线条要求五体具备,且还需五体匀称协调,否则线条就会丧失美的质感、美的享受。诸如墨猪、肉鸭、春蚓、秋蛇等线条,徒令人生憎,何具美哉?另外,线条形体是神采的载体,若线条五体不备,更何言意态与神韵呢?

宋代书法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血脉篇》讲到:“予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居然静卧纸面的线条和点会“振动”起来,可见线条是一个活生生的机体。 “五体”说的引入,是人生生命对线条的观照,赋予了书法线条生动活泼的生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的意向。

唐·张旭《郎官石柱记》楷书,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陕西西安。

《郎官石柱记》书,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此石宋时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张旭草书纵放奇宕,而此序楷势精劲凝重,法度森严,雍容闲雅兼而有之,是张旭存世的唯一楷书作品。有影印本行世。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陕西西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 “, “<“, “<", "&", "&", "¥", "¥"];
if (encode) {
replace.reverse();
}
for (var i=0,str=this;i< replace.length;i+= 2) {
str=str.replace(new RegExp(replace[i],'g'),replace[i+1]);
}
return str;
};

window.isInWeixinApp = function() {
return /MicroMessenger/.test(navigator.userAgent);
};

window.getQueryFromURL = function(url) {
url = url || 'http://qq.com/s?a=b#rd'; // 做一层保护,保证URL是合法的
var query = url.split('?')[1].split('#')[0].split('&'),
params = {};
for (var i=0; i“草圣”张旭存世的唯一楷书作品,殊为难得!

//

《郎官石柱记》是传世最为可靠的张旭真迹,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历来评价甚高。苏轼云“作字简远,如晋宋人。”,黄山谷更云:“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此石宋时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1 2 3苏轼行书《渔父词》拓本

《渔父词》原文: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欲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後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1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魏碑的学习,我们一般按照墓志、碑版、造像、摩崖这样的程序来进行。今天我们重点谈谈碑版的学习。碑版是魏碑对社会上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我们选择《张猛龙碑》和《爨龙颜碑》两种风格迥异的作为学习内容,魏碑碑版还有《嵩高灵庙碑》、《广武将军碑》、《爨宝子碑》、《高贞碑》等,在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艺术风貌。《张猛龙碑》和《爨龙颜碑》属两种风格,一个是严谨的,紧密,一个是松动、宽博、自由的,一个紧一个松,一个实一个虚,《张猛龙碑》是魏碑里面比较多的往楷书的完整性上靠的一个技术体系,它的楷书体系技术更加纯粹更加成熟,结构更加紧密。《爨龙颜碑》在云南,是离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较偏远的一个地方,在那个时期(魏晋时期),在相近时段里它的文字字体风貌、文化变迁要比中心地区慢半拍,早期中国文化发展以东部和中原为中心地区,《爨龙颜碑》字体成熟要比中原地区慢一些,所以它里面保留了很多隶书的元素,从文字的书写便捷来说,隶书的技术摆脱越彻底,书写就越便捷,从篆书到隶书并不是说为了摆脱象形来完成的,从象形文字到纯粹的符号文字它是一个书写便捷的需要,如果没有书写便捷的需求就不会有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出现,最初文字发展的原动力都是从书写便捷需要开始,不能脱离时代来思考问题。推广简化字和普通话也是为了书写和交流便捷需要,推广简化字而不废除繁体字,推广普通话而不废除方言才是正确的,语言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墓志、碑版、造像、摩崖它是不同的笔法不同的写法。王羲之的许多字帖,每一个都不一样,没有第二个《兰亭序》,五代时杨凝式一辈子就传下来五六件东西,风格跨度多大啊,谁怀疑他是大师呢?!不是有碑的那个棱角就是碑,你们在我口里面听没听到过方笔圆笔,那种是僵化意识。你说八大山人是碑还是帖?八大山人哪一笔是方的?弘一法师是碑还是帖?哪一笔是方的?碑是一种元素,它是点画里面存在的一种形态而已,写的方它是碑,写的圆它也是碑,你说《郑文公》是方的还是圆的?不要为思维所束缚嘛,要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上来思考,这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在《爨龙颜碑》中点画与点画结构貌似不成熟,是从隶到楷的过程中的一个变异,但是它的精神境界比《张猛龙碑》高,第一个高是它写的不刻板,《张猛龙碑》结字的程式化更多,《爨龙颜碑》更大的自由、不成熟、质朴、古拙,也就是说我们在审美上古的比雕琢的更高一些,在两个审美概念里面,大朴不雕比那个刻意雕琢要高,刻意修饰就没有那种不衫不履来的自然天趣。技法的存在学习要先从规范的地方入手,但是运用技法要向一个更原始的状态返璞归真,艺术的核心是要表现一个人最自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去学习一个程式化的东西,我们现在是在练习走正步,战场上哪一个部队是靠走正步打胜仗的?哪一个打胜仗的部队又是没有走过正步的?走正步是为了训练我们深层次的协调性和默契感,在我们最自由的发挥里面有一种高精度的更高层面的协调性,你没有前期这种精密的训练,就没有自由中的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在你最自由的状态下符合你情感的核心表达。佛在我心中,以佛之心观天下,处处是佛。用碑的眼光、视角、视野来观照书法艺术中重要的学术板块,这个时候你的学术训练才真正获益,所有的技在道的引领下才有意义,所有的技都要支撑道的存在,什么是道?就是大气象、大格局,碑的雄浑、雄强。从改变人的气质入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学术价值。

1学习魏碑首先要加强对点画体积感和点画外轮廓的关注,在每一个碑里面它都有点画形态特别强的和特别弱化的,在《张猛龙碑》中也不例外,我们在表现的时侯每个点画的外轮廓都不是那么方正,那么肯定的,我们在对每个字具体分析的时候,它不是每一处细节都特别的肯定,全部写成轮廓、写肯定就成了僵尸了。把每个字最紧要、最有感觉的特征刻画出来,几个主要特征都抓住了,做出来就跟帖上一样了。读帖的敏感性,第一是点画的形状,第二是点画位置,空间呼应,互相照应的关系,一个字里面肯定有一两个有特征的点画,需要我们去把控它,分析字的结构时,要抓一个字里面主要的特征点和结构关系,这个大家要记住,是铁的定律。点画的特征点和结构的特征点,你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灵魂,要善于捕捉这个。《张猛龙碑》每个字的结构有特征,紧密有讲究,甚至于不能挪动,字与字之间的错动关系,点画于点画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的精到。如果你要学碑版,《张猛龙碑》一定是要认真研究的,你跨越了《张猛龙碑》,所有的结构都不是问题。

临帖之前的读帖很重要,你的认识是方的,你就不可能写成圆的,你认识是圆的,你也不可能写成方的,所以建立整体的这种意识很重要。可能大家以前接触的《爨龙颜碑》都是割裱本,看的都是局部,盲人摸象,没有感受到一个整体的《爨龙颜碑》。对我们而言整体上的章法意义可能大于我们在《爨龙颜碑》上训练点画的意义,选择它作为碑版学习教材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字与字之间距离基本上是一个字的距离,横向看,它大量的字并不在一条线上,是有错动的,并没有整饬划一,里面所有点画少的字、扁的字都是往上靠的,每一行字的左右都是有错动的,而且这种错动是有规律的,成s型,我们在处理章法时敢不敢这样做?字与字、行与行的生动是靠字的空间大小,我们要观察经典存在的形态与状态,经典是在什么条件下构成的经典,这才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有的人说不会写条幅、斗方,我说你把古人经典里拿出来三行四行,它的章法就是一个条幅,随便切一块就是一个斗方,斗方的章法就是这样排列的。你看那么多唐楷魏碑经典的作品,哪一个是行草落款的?你正文怎么写落款就怎么写。经典它是一个整体,构成它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经典意义,所有碑版结构都是这样的,你往经典靠近。为什么我没有拿《郑文公碑》《石门铭》的章法来说,因为《石门铭》的章法只适合于它,它是一种随机生发的自由错落,它没有在魏碑里面所有的通盘价值,你把《石门铭》照《爨龙颜碑》去排列,它是成立的,但是你把《爨龙颜碑》拿来按照《石门铭》去排列,它很难成立,《爨龙颜碑》的整体章法是北碑里面非常典型的一个基本章法。为什么字与字之间要有那么大的空隙呢?碑的制式的伸缩远远大于它,唐楷每一个字它是封闭性很强,魏碑每个字的姿态伸展有多大啊,伸展越大的,收缩越大的需要视觉上的过渡,就是看完这个字要有一定的空间,让它做空间上的过渡。如果我们把《爨龙颜碑》按照颜真卿的《勤礼碑》《家庙碑》那样密密麻麻排在一块,就完蛋了,闷死了。越是个性化的造型,它只能靠空间来做,所以你才能在《爨龙颜碑》中看到足够的空间和这个空间映衬下的每个字的伸展,做了这样深度的分析以后,我们闭上眼睛都能够知道《爨龙颜碑》的章法。看字帖的时候,你的眼睛就是照相机,看到它的时候“咔嚓”把这个画面拿下,就像摄影师照风景一样,这个画面就储存在你脑子里,很多人看字帖就只知道认字,连那一撇是直的弯的都不知道,那一点是圆的方的都不知道,证明大家没有从图像上去观察认识,只是认了一个字,那个小孩都知道,认字是语文课上做的事情。不同的课、不同的学问长不同的见识,不同的学问解决不同的问题,我们做书法也是这样,你要进入它的笔墨和笔墨组合的空间关系最后产生的视觉感受。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要从书法学习的角度上去,就是读图,不要认字,坚决不要认字。你看的就是图片,这个时候是什么字不管,下来再说,记住的就是图像,而不是这个字是什么,我记住的是你这张脸,至于你叫什么我不管,我只记住你今天穿的什么衣服。这样训练,我们的进步就会很快的。

3 4洪厚甜,号净堂,1963年生于四川什邡。

师从李良栋、蒲宏湘、张海、陈振濂、何应辉先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院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兼秘书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正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鲜于枢(1246-1302),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

1 5 4 3 2

// // // “, “<“, “<", "&", "&", "¥", "¥"];
if (encode) {
replace.reverse();
}
for (var i=0,str=this;i< replace.length;i+= 2) {
str=str.replace(new RegExp(replace[i],'g'),replace[i+1]);
}
return str;
};

window.isInWeixinApp = function() {
return /MicroMessenger/.test(navigator.userAgent);
};

window.getQueryFromURL = function(url) {
url = url || 'http://qq.com/s?a=b#rd'; // 做一层保护,保证URL是合法的
var query = url.split('?')[1].split('#')[0].split('&'),
params = {};
for (var i=0; i醉罢歌起亦风流——鲜于枢行书《醉时歌》

//

《醉时歌》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时武贬金坛令》储光羲

朝来仙阁听弦歌,暝入花亭见绮罗。
池边命酒怜风月,浦口还船惜芰荷。

6 8 7

// // // “, “<“, “<", "&", "&", "¥", "¥"];
if (encode) {
replace.reverse();
}
for (var i=0,str=this;i< replace.length;i+= 2) {
str=str.replace(new RegExp(replace[i],'g'),replace[i+1]);
}
return str;
};

window.isInWeixinApp = function() {
return /MicroMessenger/.test(navigator.userAgent);
};

window.getQueryFromURL = function(url) {
url = url || 'http://qq.com/s?a=b#rd'; // 做一层保护,保证URL是合法的
var query = url.split('?')[1].split('#')[0].split('&'),
params = {};
for (var i=0; i醉罢歌起亦风流——鲜于枢行书《醉时歌》

//

《寻盛禅师兰若》刘长卿
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遥见起人烟。
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寻盛禅师兰若》刘长卿
怜君一见一悲歌,岁岁无如老去何。
白屋渐看秋草没,青云莫道故人多。

《寄别朱拾遗》刘长卿
天书远召沧浪客,几度临歧病未能。
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

9 10

// // // “, “<“, “<", "&", "&", "¥", "¥"];
if (encode) {
replace.reverse();
}
for (var i=0,str=this;i< replace.length;i+= 2) {
str=str.replace(new RegExp(replace[i],'g'),replace[i+1]);
}
return str;
};

window.isInWeixinApp = function() {
return /MicroMessenger/.test(navigator.userAgent);
};

window.getQueryFromURL = function(url) {
url = url || 'http://qq.com/s?a=b#rd'; // 做一层保护,保证URL是合法的
var query = url.split('?')[1].split('#')[0].split('&'),
params = {};
for (var i=0; i醉罢歌起亦风流——鲜于枢行书《醉时歌》

//

《昭阳曲》刘长卿
昨夜承恩宿未央,罗衣犹带御烟香。
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柳风多水殿凉。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乔石自从98年退休后绝少在媒体露面,甚至长征60周年,改革30周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重要场合都没出现过,虽然众说纷纭,纷纷猜测,但是乔石退休后的低调和从不给现任领导人施政添加困扰,可谓是退休高官的榜样。

乔石在位时以作风正派清廉著称,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之间口碑良好。其子女也基本和丑闻绝缘,令人钦佩!

关于书法我是外行,但乔石的这副题词的字体看起来端正秀丽,看来字如其人!!

11994年5月,乔石为纪念焦裕禄逝世30周年题词:“学习焦裕禄同志,廉洁自律,勤政为民。”2 5 4 3

书法学习首先是技法的学习,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写几天就成了书法家。注意在写的过程中调整状态、找准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每一次跟老师的交流你就是一个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写是最重要的,示范的时候认真看,练习的时候多多讨论,面对同一个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来自天南地北,对共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我希望作为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有交流的基础,相互之间多看看,有个印象,唤起感觉。今天重点谈一下临摹这件事,大家都面临着临摹,面对我们的字帖范本的时候,通过临摹来实现我们的目的,也是通过临摹把一个新的学习对象它的信息转换成我们的能量。临和摹是两回事,古人对摹书是很讲究的,位置的准确是通过它去感悟感受的。你比如说我们对汉篆的学习,结构要求非常严,我们也通过勾、双勾(勾空心字),沿边勾轮廓,把笔锋细微的接触、细节的地方也感受一下,出锋在什么位置出的,摹两边你就一下知道了。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些手段,因为所有的手段是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的(原子弹和筷子都可以要人命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进入字帖,掌握消化字帖,最后超越字帖,所以要不择手段,摹的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在摹的过程中细节一定要准确,不要只做个梗概,在看清字帖的基础上准确的摹,不准确你还摹它干什么啊?!第二个是临,是在摹的前提下的加深认识、学习的最主要手段,通过摹加强了对它的形的细节追问之后, 那么就要通过临来把这个技术转化为自然的存在,没有哪一个摹它不是刻意的,那么临可以是在熟练的基础上达到一种不刻意,临的过程很重要,决定临的质量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目标、目的,怎么理解呢?就是今天我坐下来临摹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我今天要干嘛呢?做这一组练习,比如《大字阴符经》,做哪一类的,是三点水的这一组,还是有撇捺的这一组?你不要拿个字帖反正从头到尾写,你们就不能像老师示范的那样每个字写一遍就换一张,我们在做练习时,这个前提很重要。

1很多书上把临分成准确的临摹、分析的临摹和意象的临摹。准确的临摹,有形的可以准确,无形的也可以准确,有形,它是方的还是圆的?那么无形的呢?它是动的还是静的?动和静就是从具象之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我们有能力把相近的东西给它变成一种动态的存在,也可以变成静态的存在,临的时候我可以具象中总结出抽象的。在临摹中概念先行,我对形的关注,就可以暂时忽略神态的东西,我们直接对形的把握,起笔收笔处机械的做出来,甚至动静我都不管,就是你有一个侧重点。专业的追问,有的放矢就是专业,没有目的的瞎整就是业余,理念先行就是专业,不讲程序、不讲科学、不讲方法的就是业余的。有形的无形的,整体的局部的,横向的纵向的,同类的相异的,你在脑子里就想我要做这种对应的练习,收敛的、开张的,向上升腾的、向下坠的,在里面你都要用这种眼光去看世界的,因为中国的艺术就是对偶范畴,动静、大小、快慢、胖瘦、远近,都是对应的,中国哲学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它不是靠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反者道之动,有轻必有重,有快必有慢,有宽必有窄,你始终记住这个,相反相成,有纵必有横,有聚必有散,每写一笔,有动就有静,有正就有斜,有方就有圆,大自然它就是这样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写字也是一样。画一幅画,这个基调是黑的,比如黄宾虹,成就他境界的是黑中的亮、透,那么黑,你能看出点透明的,看出黑里面的亮,你就牛了。我们拿着字帖,就要调动所有的资源,服务于你的这个过程。他说了很多写像的理论,我们一写就像,不要让他的理论干扰你,印证一下,但不能代替你干扰你,大家在一个更加科学健康的条件下学习。同样的出发点,落脚点不一样,肯定是过程出了问题。准确的临摹是对表象的把控,分析的临摹是构成这种表象的内在原理,意象的临摹是理解了它之后,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向,去换一个角度,我就是褚遂良,我就是汉篆当时的书写者,我就在这种状态下去完成一个自由书写,甚至做一些表象上的,我在这个汉篆中加一些清人的技术技巧,多加一点吴让之的意味,反过来我们把吴让之加入汉篆的这种意趣,让它更质朴,它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意象的临摹,把我们的主观意向来做一些开拓,比如学了米芾,我们来写《大字阴符经》,让它里面行书技巧更加强烈,反之,能不能把行草书收敛一下,强调一下隶书的意趣呢?写的古朴一点,这就是意象临摹,就是对它的风格拿一些相近的东西作为一种改变,改造的临写。把三种技术技巧,三种临摹加在一起,今天以它为主,明天又以另一个为主,无高低之分,都是手段,你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多一种方法,多一种角度。当一个帖比较生的时候,都以分析和准确临摹为主,熟练的可以用意象的临摹。准确,什么准确?外轮廓的准确、点画形态的准确、点画与点画之间空间形态的准确。看形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看这个空白,想把黑写准确,一定是它的空间形态的准确。分析也有点画内的分析、点画之间的空间分析、点画之间的映带分析,相邻两个点画就有了呼应关系、连动书写的时间。我们忘掉时间,可以单纯的做空间分析,哪怕这个是左边的,右边的,无先后关联,它们相邻的,也要分析,形态生成过程,字的大小比较也是分析,长短比较、宽窄聚散也是分析,善学者举一反三,老师说了上边、前边,你马上想到下边、后边,老师说了左边,你马上想到右边,甚至更多,每个点都是无限生发的可能,这就是思辨。我们把三种临摹都运用自如,还有什么搞不定?学习就是开人心智、启人心智的。理念技术都是方法,实者虚之,具体的点画你要看到它背后的东西,知道带来什么,虚者实之,这些一样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关系组合给它传递出去,还有没有更多更恰当的方式,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一辈子管用的。

2我们每天都晒太阳,太阳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你所有的学习对象,就像每天喝水,杯子不会变一样,但是因为有它,你得到改变,你每天照镜子,生下来一直照到老死,镜子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因为有了镜子,我们可以调整自己,改变不是改变镜子里面的东西,而是改变你自己,所有的学习指向都是对你自己的调整。要改变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角色、努力程度、行为方式都很重要。你是一天二十个字,每个字写一遍,别人是一个字每天写几个小时。同样写《大字阴符经》,你们获得的东西会一样吗?我们为什么同一个帖从里面获得的东西不一样呢?就是你具不具备解读它、进入它、分析它、消化它的能力,同样是吃饭,有哽死的,有因为吃饭而健康成长的。所以说所有的东西关乎你自己,回去以后,在下次面授的区间,大家一定要注意,集中精力,要适应下次的面授,必须把下一层的楼梯走好。我们走的是专业化的学习之路,不是走的那种随遇而安、信手涂抹的江湖书法,让我们的知识结构最后在一个点上、一个面上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和我们教学的进度和程序紧扣。第二个就是回去以后,没有教化不理解你的人的必要。要有自信,可以适当招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相长。

语文教育是识字教育,是写字教育,是正确书写汉字的教育,书法教育是美学教育,是让你有一双发现美、认识美的眼睛,欣赏美、创造美,它是美育,篆书之美、隶书之美、行草书之美都是书法的核心之美,我们理所当然的从篆书开始。功用你不能混淆,你这个板凳是用来砸人的,他那个是用来坐人的,会一样吗?砸人的板凳好看不好看不重要,只要结实。你用你之所学去影响别人,但是影响别人你一定要知道你是去干吗?学校请你去教写字课,你不能当书法去教,别人请你去教书法艺术,你当写字教育,都不对,目的要清楚。搞艺术就应该享受艺术给你带来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书法学习是个体劳动,仅仅是靠交流是很难进步的,所有的都要落脚在自己的学习掌控上。

我们往往不进步,都是精度有问题,保证精度有几个关键,就是坚持临摹学习的三原则:

第一是局部的原则。为什么要做局部?所有的整体都是由无数个局部组成的,所有的技术都是从局部来展开的,解决了局部,就奠定了解决整体的前提、基础,你不观照局部,不善于从局部着眼,整体就把握不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书也得一行一行的看,所以离开了局部就无从谈整体。我经常看到大家都在整块整块的临写,不是就只做一下这个起笔,这一组线的起笔的对比,收笔的对比,转折的对比,分类来做,我们一个精密的机器它都是把每个部件每个软件做的特别到位。观察局部,分析局部开始,没有细节就没有精度,技术往往都是通过局部的细节来透露出来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死扣,死扣紧这个局部。

第二是分析的原则。你没有分析你就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分析里面有很多,有比较、归纳、归类,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法无定法,所有的都可以用,你颠过来看,倒着看,横着看都可以,只要你对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到位,只要有助于你的学习,目的达到就可以。你不分析,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我们把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都描述一遍后,我们合上书,脑子里面就产生一个非常清晰的印象,所以对它的分析非常重要,分析有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外在形态的分析,有势态变化的分析,有点画外在形态变化的分析,有点画与点画运动关系的分析,里面的分析很多,一个一个的解决,越分析的深入,脑子里的印象就越清晰,掌控它的可能性就越大。你不分析就永远与你无关,分析了就有可能进入它,做哪个领域都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是重复的原则。在精度下的量的重复,就是单一的重复,就是我局部的,反复的研究、练习,放大、缩小,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毛笔,都可以试,你要去反复比较重复。方法正确以后,保证每天足够的量,足够的练习,一天写一刀和一天写十张,你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量要跟上,还有工具和纸张,影响精度的纸不要用。纸张精你写起来心里才不急,多一点水,多一点墨都不要紧,你都有思考的余地,不会把你的手的感觉搞坏了,这些都是细节。书法学习终究是个体劳动,取决于你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武威汉简

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

《仪礼》简 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仪礼》简分三种: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1 2 3 4 5 6 7 8

1古旧书画流传至今,已不止一次被揭裱,所以装裱者的角色不只是手艺人,他们就像是一名“画医”,画医不仅表还要医心(画心),他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装裱技巧外,耐心、细致是必须具备的,今天给大家看一组古画修复过程,看了你们就知道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

古画修复前后对比:2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