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芾 《元日帖》 纸本 纵25.2厘米 横40.5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 泗戎东下未 已有书至彼,俟之.

此书约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为草书九帖之三。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米芾行书功力最高,但草书有独特意韵。这件《元日帖》,就代表了他草法的高度。元符元年,米芾购得《晋贤十四帖》,启发了他对草书的认识。他取法晋人,曾在《论书帖》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米芾欣赏小王,曾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

《元日帖》的特点是字间很少连绵,但能做到首尾相接,左右呼应,若行若藏,使得布局自由不凌乱。笔意极尽变化但无浮华,露锋起笔,顿挫起伏,变化轻重,这样便呈现一种天然真易的状态,也较晋人少了几分潇洒,可能是结思先于下笔的安排所致,故《元日帖》的文人之气较重。

2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經典語錄網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醜)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4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4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說林訓)

4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48、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史記•陳涉世家)

49、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50、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史記•留侯世家)

51、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52、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史記•淮陰侯 列傳)

5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5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56、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雕。 (後漢書•王霸傳)

5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漢書•馮異傳)

58、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59、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後漢書•宋弘傳)

60、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後漢書)

61、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龜雖壽)

6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63、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4、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

66、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西晉•陳壽•三國誌)

67、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68、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69、壹年之計在於春,壹日之計在於晨。 (南朝•蕭鐸)

70、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

7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元行沖傳)

7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唐太宗•贈蕭禹)

7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75、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從軍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唐•李白•論詩)

77、大鵬壹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宣州謝跳餞別校書叔雲)

79、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唐•李白•將進酒)

8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82、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8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85、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唐•杜甫•望嶽)

86、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唐•杜甫)

88、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89、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愁思落誰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

92、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唐•韓愈•調張籍)

9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唐•韓愈•進學解)

94、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劉禹錫•秋詞)

95、沈舟側畔千帆進,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

96、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錫•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劉禹錫•陋室銘)

98、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唐•劉禹錫•陋室銘)

99、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唐•白居易•長恨歌)

101、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 唐•白居易•長恨歌)

102、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10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唐•元稹•離思)

104、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唐•劉希夷)

105、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唐•王翰•涼州詞)

10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唐•顏真卿)

107、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 唐•羅隱•蜂)

108、十年磨壹劍,霜刃未曾試。 ( 唐•賈島•劍客)

109、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紳•憫農)

110、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唐•李賀•南國)

11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唐•李商隱•無題)

112、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113、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唐•李商隱•無題)

114、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唐•李商隱•錦瑟)

115、歷鑒前朝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唐•李商隱)

116、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唐•李商隱)

117、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唐•僧•雲覽)

118、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五代李煜•烏夜啼)

119、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五代• 晏殊•蝶戀花)

12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121、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宋•歐陽修•戲答元珍)

12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123、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124、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宋•朱淑真•生查子)

125、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鳳棲梧)

126、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127、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 訓儉示康)

128、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129、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宋•朱熹•讀書之要)

130、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觀書有感)

131、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132、看似尋常最奇掘,成如容易卻艱辛。 (宋•王安石)

133、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宋•蘇軾•冬景)

13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13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136、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

137、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歌頭)

13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宋•蘇軾•水調歌頭)

139、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141、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陰)

142、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宋•李清照•如夢令)

14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

144、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宋•陸遊•遊山西村)

145、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宋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 大作)

146、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宋•陸遊• 病起書懷)

14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148、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宋•陸遊)

149、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宋•陸遊)

15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裏•小池)

151、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5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53、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揚子江)

154、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15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

156、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 (宋•黃昇•鷓鴣天)

157、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宋•辛棄疾•菩薩蠻)

158、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宋辛棄疾青玉案)

159、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子)

16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宋•嶽飛•滿江紅)

16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宋•嶽飛•滿江紅)

162、予獨愛蓮之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宋•周敦頤•愛蓮說)

163、著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陰。 (元•關漢卿)

164、不是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元•高明•琵琶記)

165、十年窗下無人問,壹舉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記)

166、常將冷眼看螃蟹,看妳橫行到幾時。 (元•楊顯之)

167、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元•李開先•寶劍記)

168、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滸傳)

16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吳承恩•西遊記)

170、壹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明•吳承恩•西遊記)

171、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元•虞韶)

172、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無名氏)

17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

174、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於謙•石灰吟)

175、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176、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明•王冕•墨梅)

177、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178、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縉)

179、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清•楊繼盛)

180、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顧炎武•日知錄)

181、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清•鄭板橋•竹石)  182、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清•鄭板橋)

18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清•鄭板橋•對聯)

184、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清•曹雪芹•紅樓夢)

185、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清•曹雪芹•紅樓夢)

186、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清•曹雪芹•紅樓夢)

187、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清•曹雪芹•紅樓夢)

188、心病終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系鈴人。 (清•曹雪芹•紅樓夢)

189、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19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清•趙翼•論詩)

191、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

192、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19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自題小像)

194、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195、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魯迅•無題)

196、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魯迅)

197、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198、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壹笑泯恩仇。 (魯迅)

199、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200、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201、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毛澤東•清平樂)

202、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毛澤東•長征)

203、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毛澤東•憶秦娥)

204、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

205、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到韶山)

206、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207、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208、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

209、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

210、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今列出几种临摹方法,有兴趣的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1、实临法。

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2、指临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13、心临法。

充分利用想象力,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4、意临法。

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25、创作临习法。

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6、临摹互补法。

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笔者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学书者视临帖为日课,潜心修研、方法适宜,细心用脑.临帖遂能事半功倍。

李斯篆书欣赏《會稽刻石》

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这位“千古一帝”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对其书法,他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1《礼记经解》墨迹,又称《入国知教帖》,传为李煜书。帖后有米友仁跋语。

释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录自《礼记》· 经解)

《礼记经解》局部2 7 6 5 4 3

章法分布的题款,又称款题、款识。那么,写书法,怎么落款最好?

● 落款,是建立平衡与美感,为作品增色

书艺作品的款识,不仅是以文字的含意,为书幅作些必要的交代,而且能对书幅形式,起到弥补空白、平衡体势和增强气韵等作用。因此,题款应当按照章法的基本要求,结合书幅的整体情况,进行精心安排,认真书写。例如,要做到锦上添花,避免喧宾夺主;按照素地的大小情形,协调书幅的虚实关系;针对正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扬长和补缺等。总之,书幅题款也是书艺创作,只有依法题写,才能为书品增色。

1

● 题款的内容和形式

有上款、下款,单款、双款,长款、短款,穷款之分。在这些款式中.下款是主要的,即是在正文的后面只署作者姓名,盖上姓名章,也称单款;上款是在正文的前面写上受书人的名字(也常写在正文后作者姓名前),也称双款;长款是再加写正文出处、作书时间、地点等内容;短款是与长款相比而短的写法;穷款是只署作者名字,或仅盖姓名章的。

2● 落款,千万注意用词

书法落款自然少不了称谓和谦词,称谓如:先生、女士、同志、同仁、方家、道兄、贤弟等。称谓后的谦词有:指正、雅正、正腕、正之、雅属、补壁、惠存、共勉以及求教的教正、贺喜的志喜、贺婚的俪正等。总之,款识的文字要正确而简练,形式要灵活而新巧,要与正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题款的方法,因为也是书艺创作的技法

所以也须书而有法。首先,针对书幅正文所用字体,选用适合的款识字体。如正文是篆书,款识可用隶、楷字体;正文是隶,款字可用楷、行;正文是楷,款字可用行;正文是行、草,款识以用同样字体中的不同书体为宜。这样的题法,一庄一谐,自能增强书幅的灵活性。其次,根据书幅空出的素地大小宽窄,确定题款的位置,进行规范而灵活的书写。

3款识的字体大小,应比正文的字小一些。与正文相距既不能过近,以致气势迫塞;也不可太远,形成体态涣散。行笔落字起收,与正文上不能平头,下不宜平底。再次,款识亦须自成片段,浑然一体.由于书艺形式的新颖,更多地表现在章法方面,所以款识无论是文字布白,还是姓名署写,历法使用,地址记载等,都要力求错落有致,灵活新巧,成为一段完美的文字。

别忘了,还须给铃印留好位置。

1诸葛亮《远涉帖》、

孔明先生晚年始终与东吴保持经常性沟通机制,以期巩固双边军事关系,进而使北伐战争朝着以利于既定战略目标发展。正基于上述考量,笔者主张《远涉帖》系亮致瑾函可能性最大,意在向东吴通报出征一路平安,并寄希望在蜀汉北伐期间一如既往同心协力。故落款未以家书形式作“弟亮顿首”而署“亮顿首”。这是合理的,也是佐证。

《远涉帖》作为孔明翰墨,自北宋现世后历来被奉若拱璧,《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姑以流传于今者凡得六十五人以其世次之。汉得张芝,蜀得诸葛亮。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

再者,北宋集帖确认为亮书者,尚有大观三年(1109)刊刻《汝帖·玄莫帖》,其帖目明确帖主为诸葛孔明,隶书二行十四字作:玄莫大寂混合阴阳先生天地柔刚。

2诸葛亮《玄莫帖》(局部)

就此帖真伪甄别,元刘有定《衍极》卷上赞曰:诸葛武侯其知书之变矣;而清程文荣《南邨帖考》则称必集魏碑中字而疑信参半。检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四载:(西汉游学长安卜医)司马季主……墓在蜀郡成都升盘山之南,诸葛武侯昔建碑铭,德于季主墓前,碑赞末曰:玄漠太寂,混合阴阳。天地交泮,万品滋彰。先生理著,分别柔刚。鬼神以观,六度显明。据此可见,实乃亮替司马季主所立碑刻。

种种迹象表明,《玄莫帖》系亮隶书刻帖证据确凿,同时更进一步证明他跟曹操一样是一位很有本事的人。

1 《自叙帖》书于怀素中晚年。《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被称为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值得与朋友分享之!

怀素《自叙帖》赏析,附白话翻译: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O.10、《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评析: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1NO.9、《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评析:天门山,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我们看到诗中,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2NO.8、《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评析: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NO.7、《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其实这首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NO.6、《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评析: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本诗全篇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NO.5、《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这首诗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6NO.4、《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评析: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告别诗。全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中的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7NO.3、《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析:首先,诗是写景的,公元759年,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8NO.2、《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析:在诗人李白的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碧水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你看!“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9NO.1、《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这首诗,满满的儿时回忆啊,毫无疑问,这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诗,至少覆盖全球10亿人口。作为一首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了明静醉人的秋夜之意境。诗中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心是境,情是意,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不已,妙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