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了一个热门的社会主体。社会各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不少努力,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然而,热中更需有冷,缺乏冷静分析必然导致盲目行为,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的结果。就目前状况而言,我们的文化传承工作已经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们势必影响到这一事业日后的长远发展。

时至今日,西风东渐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全球化的风潮席卷中国,“本土”更多的让位于“世界”,典型的城市风貌和西方国家并无本质差异,麦当来快餐,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英文店名与NO PARKING的标示,年末满大街的圣诞饰品与Merry Christmas,连黑头发黄皮肤的特征都在美容厅里悄然退隐,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证明这是在中国。

1

  对于这些问题,传承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提了出来。现在能看到很多孩子在每个周末辛苦的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学书法、国画、武术、古筝、诗词,接受种种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这些教育无一例外是技术化、技能化的,正如余秋雨先生论及毛笔文化时所言:“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书法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变成了刻意维修的幽径,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现当代一大批书法家为这种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做出的努力及其成效,但对于更众多的学书法的孩子而言,在文化意识尚未觉醒的状态下,很难说他们从日复一日伏案临帖的枯燥功课中能获益几何。

2

  著名的“濠梁观鱼”故事中,庄子欣赏的是水中游鱼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忽略社会整体的人文气氛与作者的文化背景而妄谈艺术,无异于把鱼捞上来制成鱼干。鱼还是鱼,但离了水,其整体的生态美感已经荡然无存。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不是通过学校和书本或者各种辅导班实现的,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完成的课题。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把孩子从麦当劳里拉出来塞进书法班,而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是需要承袭的本土传统,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外来文化。一个明确的文化心态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继承,要之有道;创新,要创之有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文化的未来必将归于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