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书画界已俨然一个“书画江湖”,拉大旗作虎皮、挂羊头卖狗肉等“假大空”、“伪劣仿”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种种炒作伎俩的扫描、拆解,提醒书画爱好者尤其是新入行的藏家擦亮眼睛,看清伪大师们的面目。

“书画江湖”的出现说明书画偏离了高雅和专业的轨道。艺术水平低,未必就是江湖,很可能是刚刚起步,艺术水平低俗,才是“江湖”。书画对于古人,只有高与下的问题,对于今人,出现了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底线”。“书画江湖”在底线之外,本身和书画毫无关系。

11、“头衔热” 一条私下操作的潜规则

如果“有幸”接过某些书法家的名片,绝对会令你眼前一晕,各种虚虚实实的职务和头衔五花八门。动辄自称世界某艺术组织负责人、世界级艺术大师、文化名人,各种机构的会员、理事、秘书长、研究员,凭此名片而“明骗”,招摇过市,或混吃混喝,或疯狂敛财。

2、大师、大家帽子互相戴。

自我感觉良好,啊愚奉承,大师,大家的称乎,一个人的画院、2个人的馆长满天飞。装神弄鬼,功夫在画外。现在社会上,特别是文化圈里,倒是争戴高帽,互送高帽成风。不少是“著名画家”、“国画大家”、“艺术大师”,实际都是酒桌上的相互瞎吹。

23、走画廊走拍卖。

拍卖公司假拍做局,收佣金。画家和拍卖行搞关系,假拍做价,然后自己操作,再卖作品。很多收藏者为了盈利、套现,联合拍卖行、买家一起炒,有的还联合画家、媒体一起炒。 “天价做局”在艺术圈早已不是秘密。但为什么总是没有人真正捅破这个事情?原因是买了“天价油画”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也并不想破这个局,因为他还想借这个局将手中的“烫山芋”扔给新买家。

34、奖牌、称号可以买。

不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却是亚洲、世界艺术家协会的。联合国艺术机构。一些是用钱买来的骗人的国际称号,奖牌,名头。还有突有虚名的兼职挂牌教授。只能用来蒙骗外行人和刚入道的收藏家。行家一听就知道相当的不靠谱!被人耻笑。

5、画家功夫在画外。

自己的作品自己卖。画家自己宣传自己,工作室弄的像画店展厅摆摊推销卖作品。自己更像画匠商人。好的作品会得到艺术机构、美术馆、画廊、收藏家的关注推广。而末流画家自己却到处联系宣传做展览,出画册,到处发表作品周刊,那些乱七八糟的宣传自己的期刊小报满天飞。地摊、饭店哪里都是。动不动就印画册,各种出版物铺天盖地,最终进了废品回收站。

46、不做学问走人脉。

名人照片到处嗮。油腔滑调,世故圆滑,八面玲珑,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穿梭于大小展览酒会开幕式。虚荣浮躁,比车,比画室。与艺术家所必备的沉静投入,安贫乐道背道而驰,画出的画除了过时的笔墨,思想、观念、风格之外一无所有,作品沉旧,不思进取。动不动就把一大堆和领导、名人的合影拿出来嗮,是证明你的艺术水准很高?还是证明你的社会关系丰富?

7、另立山头搞门派。

自己画的还不错,算个名家,但带的学生画得和他一样,不知是何居心。他们根本就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借学生复制自己,扩充势力。

58、频频进修到处拜。

没完没了的深造,拜师学画,其实目的不在学画,在拉关系,借别人的声望给自己脸上贴金。永远甘于走在别人身后做某画派支流、末流。

9,艺术评论说好不说坏。

美术评论的“圈子化”与美术研讨的“套路化” ,让浮躁的美术界更显躁动。一个字多少钱,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亦是美术评论界的潜规则。由于市场长期利好,画家不再以画换文,评论家也不再畏畏缩缩而是明码标价。生意好的,写不过来,要不就用模板套,那种典型的三段论(第一段肯定画家成就,第二段诉说画家成长历程,最后提出希望)的评论,充斥在各种传媒空间。

赵孟頫行书长卷欣赏《陋室铭》纸本,纵49、横131厘米;共19行,计86字。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

该卷录书唐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通篇字形扁方,结体方阔,间架疏朗,方整平正,用笔方圆并举,以方笔居多,转折处见棱见角。法度谨严,字势宽博开张,气度平和雍容,雄浑大气。笔力厚重,笔画丰肥,笔法坚实,稳重遒劲,意态古朴生拙。书写时楷中兼有行意,在严整中增加了几分灵动。

1 2 3 4 5 6 7

陋 室 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郑板桥(1693-1765),别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是历史上杰出的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1 2 3 4 5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雪梅·其一

朝代:宋辽金

作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梅花 / 梅

朝代:宋辽金

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春雪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8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清平乐·年年雪里

朝代:宋辽金

作者: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0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沁园春·雪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2

1一个人痴迷书法艺术,每日铁划银钩地苦苦练习,沉湎于艺术的场景中,目的可谓千千万万。电脑的时代,成为一个书法家,写一手漂亮的字,对于那些因电脑的原因而失去手写功能的人来说,是多了一种遣怀的本领。

对于玄妙的书法艺术进行很现实又很低调的处理,欧阳修是其中的一位。他在书论中明确表白:“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欧阳修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书法,以为学书就是使日子更好过一些。他以为自己的书法不太好,“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这就十分清楚了,一个人喜好书法,使自己的身心怡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前人认为书法“存载道德,纪纲万事”,若赋予艺术行为过多的精神重负,使整个过程充满了目的性的紧张,是为物性所累。

欧阳修的学字过程成为一个轻松的艺术之旅,无目的,也无近期、远期追求,只是每一天快乐地研磨古帖,以书写为乐。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是设置一个追求的目标,努力追赶。要达到一定的审美目标需要许多相应的条件,书法史上有过许多苦学的书法家,唇齿尽墨,领袖如皂,最终获得了成功。如果换一个角度,把书法作为调节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得闲时研墨行笔,乐在其中,那么过程就远比目的更能使人宽松。像欧阳修,称不上书法史上的名家,许多后人也不以欧书为范,但是他的“学书消日”说,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书“适意”,使过程变得有滋有味。

当代书坛与古代书坛相比,就是以竞赛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一年间无数名目的竞赛,要评出金银铜奖,书法创作失去了从容优雅而急促起来。大凡书法竞赛前夕,通常是大张旗鼓地动员、办速成班、传竞赛取胜秘诀,美其名曰“备战”。如果一年参加几场竞赛,心态就松不下来了。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书法也是如此,不是竞技项目,书法爱好者也不是运动员,他要感受古风,追寻古典的真趣,就得让自己悠着点。苏轼说得好:“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一个人学习是为了让精神快乐,而不是为得失牵绊。

2“适意”是一种审美快乐,它的特点是不关乎功利欲望。苏舜钦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适意是完全针对自己的内心生活的,而不是依赖某一种功利、时尚的赏赐。宋高宗赵构称:“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一个皇帝何须以书法美化自己?他图的只是“所适”。这样就可以按照个人的审美意向进行,遵循艺术规律,循序渐进,获得精神质量的提高。林散之是当代大家,倘不是有人告诉他,他是某协会的名誉主席,他自己是一无所知。他对这些没有兴趣,只是潜心自己的书写,在艺术过程中得了大自由。

棋琴书画都属于东方式闲情的寄托之物,它们对于心灵的陶冶、气质的变化,给人带来了快适。因此有人三更灯火五更鸡,难舍不辍,过程的快乐超过了对于目的的追求。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晚号茶仙;崇明人,为官后迁居长洲(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

何焯博览群籍,长於考订。校勘古碑版最精。喜临摹晋、唐法帖,所作真、行书,并入能品。时人以为可与晋唐书法家媲美,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曾受命为康熙皇帝写《四书集注》,刻成木版藏于宫内。宫内书籍则大多由焯校勘。雍正皇帝接位前曾嘱焯写《困学记闻》的注解。1

1王羲之《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8行、《二谢帖》5行、《得示帖》4行,共一纸,总称为《丧乱三帖》。该件唐摹本, 藏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纵28.7厘米,横58.4厘米,见下图。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墨迹印刷品,1934年以后回传故国。所以,国人自宋代至清末一千多年里,都不曾见过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三帖》,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是王羲之书法中的精品。

笔法丰富多变。方笔、圆笔、中锋、侧锋、直线、弧线、重按、轻提等,极尽变化之能事。若仔细观察并分析其间的线条粗细、速度快慢等,会发现其对比强烈且统一和谐。如线条中,重者如“面”而非“线”,轻者则若游丝、细线,幅度竞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间有大量的方笔,书写沉着痛快而不平庸板滞。《二谢帖》用笔爽利,遒劲之力尽显。用笔之难,在于笔毫运行短距离内作出复杂的铺毫、调锋、折转等书写动作。在《二谢帖》中,第一个“面”自第一笔开始就以方笔书写,之后第二笔连接着第三笔为方笔,似用篆刻中的“冲刀法”写成,劲挺峻拔。连续的方笔书写,在发笔处作翻切动作,左行笔后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个方笔,如兔起鹘落,干净利索。

…………

2《丧乱帖》8行

摹本, 纸本。纵 28.7厘米。8行,6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3《二谢帖》5行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5行,36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4《得示帖》4行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1.楷书当以沉静为本。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2.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3.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4.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5.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

16.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7.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

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

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

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

3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