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佚名《雍正行乐图》

作为绘画创作的题材之一,猴在中国绘画史上出场的频率远不如农耕社会中人们常见的牛、马,但因与“侯”谐音,成为寄寓“封侯”的载体;又因其与“桃”共画时洋溢出的“福寿”之意,所以还是有一些作品传世。

2清张恺《白猿献桃》

此图是张恺为清皇室画的祝寿图册中的一开。画面构思巧妙。前者象征福如东海,后者象征勃勃生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部专家李湜说,大部分与贺寿相关的猴画皆采用此喜庆画风。

3宋易元吉《猴猫图》

从元代画家赵孟頫、明人张锡在卷后的题跋、清代孙承泽的著录以及《石渠宝笈》,均将这件作品归于易元吉名下。画面既有对峙的情绪,又不失诙谐,展示出猕猴调皮的一面。

4清慈禧《猴图轴》

这件作品出自慈禧之手,画中猴子造型不太准确,线条趋于平板,但流露出的稚拙也别有一番趣味。据李湜了解,慈禧爱用画作赏赐大臣,不过“大部分是如意馆的男画家代笔,最后盖上她的印章罢了”。

5宋佚名《蛛网攫猿图》

此图是原清宫内府所藏《烟云集绘册》册中的一页(《石渠宝笈续篇》著录)。李湜介绍,该作非易元吉亲笔画,但由此能够看出易元吉作品的大致风貌,“构图富于技巧,通过猿的长臂不仅引导出蛛网,而且将左右画面连接起来,增强了画作的整体感”。

6清沈荃《鹿猴图轴》

关于该画的寓意,李湜认为画家是借助了猴与“侯”、鹿与“禄”的谐音,表达高侯多禄的美好愿望。

1王献之和王羲之相同的是:清高孤傲,随性而为,但小小的“任性”都被残酷的命运撕扯得粉碎。

相反的是:王羲之官场失意,幸好有个爱着的人相伴一生;王献之无意官场,只愿做水中鸳鸯。然天有不测风云,一个痴心的“小三”硬生生插足进来,手拿“大棒”逼走正室,成功上位。王献之得到的是官运亨通,但至死都不能减轻心中的苦痛。

被皇室逼着离婚

王献之的原配是郗道茂,漂亮优雅,端庄娴静。是他舅舅(郗璇的弟弟郗昙)的女儿,也是他的表姐,比他大一岁,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家又有大量的田产庄园,生活富裕,两个人都淡泊名利,于是流连山水,潜心书法,做一对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然而,不幸接踵而来。

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叫玉润,不久夭折,后来再没有小孩。

更没想到,一个女人已经暗恋王献之很久了,那就是东晋第八个皇帝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叫司马道福。一直倾慕王献之,但由于桓温得势,无奈之下,嫁给了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想夺取兵权,被贬到长沙,新安公主就和桓济离婚了。

她恢复了自由身,又想起了心中的“男神”王献之。于是央求皇太后褚蒜子,非王献之不嫁,圆自己多年的梦。当时的皇帝,是新安公主的弟弟孝武帝,为了拉拢王家,下诏命令王献之迎娶公主。王献之已经30岁,不肯答应这门婚事,但面对圣旨,怎么办呢?他用艾草烧伤了双脚,只有拄着拐杖才能走路,然后打报告说自己已经是个瘸子,不能娶公主了。

他这种自残的方法根本不奏效,公主铁了心,说:没关系,就算他残废,我也要嫁给他。

王献之被逼和妻子离婚,娶了司马道福。可怜的郗道茂,只有打点起自己的包裹,离开了王家。她表示终身守节,誓不再嫁。此时她的父母已经去世,只能投奔她的叔父。晚年的生活寂寥凄凉,在伤心和孤独中去世。

2《洛神赋十三行》

对夫人一直很内疚

由于和皇室的联姻,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升为谢安的长史,不久转任中书令,已经类似于中央办公厅主任。但他心中并不快乐。

建康的太极殿落成时,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是也知道王献之做事全凭兴趣,所以不敢直接问。

谢安一次装作闲聊,对王献之说:以前曹魏的时候,陵云殿上的匾额还没有写,工匠们就误钉了上去,怎么都拿不下来。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让韦仲将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费劲得不得了。等到匾额写好了,韦仲将头发都变白了,疲惫得就剩下一口气,好像衰老了很多。回到家后告诉子孙们,这种办法写匾额会死人的,以后再不这样了。

王献之一听,知道顶头上司要他题字。正色说:韦仲将是曹魏的大臣,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如果真说了,只能说明曹魏的德薄,是强迫他题字的,国运肯定不会长久。

谢安听懂了他的意思,不再追逼。王献之为什么拒写呢?可能他自由散漫惯了,更有一种可能,是对皇权无言的抗争,是发泄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他的传世小楷名作是《洛神赋十三行》,曹植写《洛神赋》,传说是怀念深深爱着的甄氏,王献之也一样,是对郗氏无尽的思念。

386年,王献之病重,按照道家规矩,他要陈述身前的过失。家人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王献之说:其他没有什么事,只是和郗家离婚,心里一直很愧疚。

不由让人潸然泪下。王献之不久病逝,只活到43岁。

后来娶了小妾桃叶

王献之和司马道福生了一个女孩叫王神爱。几年后,司马道福就去世了。王神爱长到10多岁时,集美貌、才华于一身,年纪轻轻就成了皇后,似乎是最幸运的女人。实际上是最不幸的女人,因为皇上是晋安帝司马德宗,集哑巴、傻子于一身。王神爱29岁就郁郁而终,据说至死还是处女。

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个年轻可爱的歌妓桃叶为妾。传说她往来于秦淮河两岸,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她作《桃叶歌》,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没有生养,所以王献之一生没有儿子。另传说,桃叶有个妹妹叫桃根,也是王献之的小妾。

因为王献之的这个故事,名声大噪,改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都是灯船箫鼓,繁华竞逐。这个渡口如今位于夫子庙景区,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已经整治一新,风景优美。

当清风吹皱一池绿水,似乎依然荡漾出两个人的身影,执手依偎,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柔情和浪漫。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1冠军帖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有关张芝的史料很少,《后汉书·张奂传》仅记长子芝最知名,及弟昶并善草书。西晋书法家卫恒(公元?–二九一年)著《四体书势》,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实,亦称皆工,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韦仲将谓之草圣。韦仲将韦诞(一七九–二五二年),三国魏光禄大夫,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认为:“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说明张芝虽以杜、崔为师,但后来居上,“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唐开元时著名书法家和评论家张怀瓘,在其名著《断书》这部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专著中有数百字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张芝,其他历代书法家大都引用和认同韦诞、卫恒、张怀瓘、孙过庭等人的论述,张芝草圣的地位自此就赫然屹立于华夏书坛之上,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2《八月帖》,亦称《秋凉平善帖》。书体为章草,六行,八十字。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清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云:“《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余以右军《豹奴帖》笔意临之,亦略同其趣。”

二、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3三、索靖

索靖(239一303年)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曾官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著有《索子》、《草书势》等。

4四、皇象

皇象,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幼工书,师于杜度。善篆、隶、章草,时人谓之“书圣”。

今传皇象《急就章》拓本,系明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所谓《松江本》,其它古本未见流传。启功先生所收藏的明拓《松江本》是所见到的较佳拓本。《松江本》原石现藏上海市松江县博物馆。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5五、二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6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7六、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8七、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

9八、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10九、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11十、宋克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与高启等称十友,诗称十才子。洪武初为凤翔同知。素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工写竹,虽寸冈尺堑,而千篁万玉,雨叠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尝作鸡栖石业条一幅,题语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谓不可复得也。书学急就章,故写竹能妙。尝于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人遂以为朱竹自宋克始。卒年六十一。宋克的书法,在明代颇享盛名,与当时擅长书法的宋璲、宋广合称三宋。12

元暐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卫大将军尚书右仆射都督雍岐南豳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南平王(元暐)墓志铭》,系1928年农历6月在洛阳城北四公里盘龙冢村东南地出土。盖已失。志石现存开封市博物馆碑廊,保存完好。元暐墓志系北魏武泰元年(523年)三月十六日刻。高、宽均85厘米,厚18厘米。为一正方形墓志铭,魏楷33行,每行33字,无撰书人姓名。志石完整,仅个别字残损。墓志记载了元暐诸多业绩,具有重要意义。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有人告诉我:“北京学者总结:这几年,美术史搞不好,搞理论;理论搞不好,便去画画。”其实,不是“这几年”如此,早已如此。但“搞不好”不好听,不如改为“搞不下去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搞不下去了,一搞书画就出名,出名还大。还是以事实为根据吧。

黄宾虹是研究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他已65岁了,请徐悲鸿为他找份工作。徐悲鸿介绍他到暨南大学任美术史教师。黄宾虹68岁时,人尚不知其画,只是画史和画论教师(讲师)。我有一年去鲁美,见到当年湖社分社社长宴少翔,他说:“黄宾虹80岁时,我们请他来演讲中国美术史,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会画画。”黄宾虹75岁前,主要精力用于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赵志钧编《画家黄宾虹年谱》记黄77岁时“购金石研究资料,专心著述”。77岁时“专心著述,而非专心作画”。79岁时他自言“贱目发生内障,以近视不甚自知,只觉昏眩不明……尚可握管也”。眼睛不行,不能著述,也就是美术史搞不下去了,但“尚可握管”,于是改去画画,他一画,便成为一代大师,起山水画数百年之衰,开一代画风,树百代楷模,至今无人能过。

2傅抱石去日本学习美术史,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及南京师大美术系任美术史教师25年,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当时叫师院)老是受打击,据他说写检讨比写书多。也是美术史搞不下去了,一画画便成为一代大师。

潘天寿开始也是教绘画史的,他最早写出一本《中国绘画史》,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美术系教材,后来不搞画史了,去画画,也成为花鸟画一代大师。

陈绶样是正宗研究美术史的硕士,从事近二十年中国美术史研究,取得很大成就(我不好意思说他搞不下去了),但他的美术史成就再大,地位还赶不上他的老师王朝闻,也就是说他尚不能称为一代领袖,但他画了几天画,便成为“新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而且出版了大画集……

3据我研究画史所知,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都没有真正意义的指导老师,但他们学文化或学画史都有老师。而我们现在的美术院系的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指导老师,为什么就培养不出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呢?而且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这就必须检讨我们的美术教育制度问题了。

文化素质低的学生是学不好画的。美术教育问题,我已写了很多文章,这一次专谈中国画教育问题。首先是招生问题,这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基础。考美术系的考生中有一部分确实出于对美术的爱好,但现在大部分考生是因为成绩不佳,考文科、理工科都考不上,改而学画,因为考美术系文化课要求很低,这就确定了美术系学生素质低下的基础。素质本来就低下,美术系又以学技术为主,素质教育又低,因此,美术系培养出的学生益见低下。素质低下者又怎么能画好画呢?

4其次是招生时不论学什么画种,一律考素描和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学习。当然,考生考进美术系后的教育问题更大,限于篇幅,暂置而不论。先谈以上两个问题。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文化素质低的学生是学不好画的,学不好的学生,一是废品,二会“胡来”,成为“害群之马”,同时也扰乱社会。

5我的主张和现行规定相反,现在是考美术系的考生提前两个月考专业(美术),然后再参加全国统考,考文化课。基于此,考美术的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就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画,即使是应该文化素质好的学生,也必然降低了,何况提前两月考素描、色彩,考生又要提前五个月集中精力突击技巧等问题。本来文化素质就低于一般同年级学生,这样就更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本来还可以考取文科,结果也考不上了。

我的主张,考美术的学生晚于全国统考两个月或一个月考专业(美术),让他们集中精力和一般考生一样学习文化课,其中一部分人有可能考上文科。在全国统考后,学生都轻松了,这时候,考美术的学生再去突击练画,因为没有考文化课的负担,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文化、美术两不误(两进步)。

6最重要的是:考美术的学生文化课不能低,或者只准许数学一课成绩略低于文科,甚至可以低一半。其他课都要达到和文科一样水准,考油画的学生可以考素描、色彩。考国画、设计的学生,只要能勾一些大概形体就行了。当然,考生愿意考素描、色彩的也行。

如是,同时考上文科和国画的,可以自选一科,如果考不上文科,而只数学差一点的,就可以根据其绘画决定是否能录取为美术系学生。

7其次是中国画的专业考试问题。考试可灵活,“性尚分流”,各人习性、知识结构不同,强求一律是错的。一种是可以继续考素描、色彩,但不提倡。一种是加试古典文学、旧诗词(任选一),同时考临摹、写生(任选一)、书法,拿一些线描或传统绘画的印刷品,考生只要能临摹其中之一便可以,有无才气,老师一看就知道了。但写生不要画苹果、盆罐之类,而是画一片树林,或人群、牛、马等。如是,考美术的学生就不必到处花钱找老师指导素描、色彩,这些东西也非性中所有,小孩子沉耽于此,对以后的发展大为不利,尤其影响其文化的提高。

小孩子花一周时间读完《三国》,一周读完《水游》,一周读完《红楼梦》,他(她)一辈子都能讲讲《三国》、《水游》、《红楼梦》。可是这三周时间,他去画画,他一辈子不知道《三国》、《水游》、《红楼梦》。只三周时间,知识的悬殊就有天壤之别,何况是三年、六年,甚至十年呢?文化(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必须早,老了再学就难。但技巧学习晚一点不要紧,尤其是中国画,金冬心、吴昌硕等都是50岁才正规画画,皆一代大家。前面我举的黄宾虹、傅抱石等例子,他们皆学美术史,稍一动笔就成为一代大师,而自幼至老苦攻绘画技术者反而不能及,这还不发人深省吗?

1老舍(1899-1966)

2李可染(1907—1989)

文|老舍

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精神为之一振,比吃了一盘白斩鸡更有滋味!幸福得很,这次一入城便赶上了可染兄的画展,——岂止几幅,三间大厅都挂满了好画啊!

3在五年前吧,文艺协会义卖会员们的书画,可染兄画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给了我。这两张我自己买下了,那幅水牛今天还在我的书斋兼客厅兼卧室里悬挂着。我极爱那几笔抹成的牛啊!

4昨天去看可染兄的画展,我足足的看了两个钟头。他的画比五年前进步了不知有多少!五年前,他仿佛还是在故意的大胆涂抹,使人看到他的胆量,可不一定就替他放心——他手下有时候迟疑不定,今天,他几乎没有一笔不是极大胆的,可是也没有一笔不是“指挥若定”了的。他的画已完全是他自己的了,而且绝不叫观者不放心。

5他的山水,我以为,不如人物好。山水,经过多少代的名家苦心创造,到今天恐怕谁也不容易一下子就跳出老圈子去。可染兄很想跳出老圈子去,不论在用笔上,意境上,着色上,构图上,他都想创造,不事摹仿。可是,他只作到了一部分,因为他的意境还是中国田园诗的淡远幽静,他没有敢尝试把“新诗”画在纸上。在这点上,他的胆气虽大,可是还比不上赵望云。凭可染兄的天才与工力,假若他肯试验“新诗”,我相信他必会赶过望云去的。

6望云也以画人物出名,可是,事实上,他并没画出人来。望云的人没有眼睛,没有表情。论画人物,可染兄的作品恐怕要算国内最伟大的一位了。真的他没有象望云那样分神给人物换衣装,但是望云只能教人物换上现代衣服,而没有创造出人。可染的人物是创造,他说那是杜甫那就是杜甫。他要创造出一个醉汉,就创造出一个醉汉,与杜甫一样可以不朽!可染兄真聪明,那只是一抹,或画成几条淡墨的线,便成了人物的衣服;他会运用中国画特有的线条简劲之美,而不去多用心衣服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他把精神都留着画人物的脸眼。大体上说,中国画中人物的脸永远是在动的,象一块有眉有眼的木板,可染兄却极聪明的把西洋画中的人物表情法搬运到中国画里来,于是他的人物就活了,他的人物有的闭着眼,有的睁着一只闭着一只眼,有的挑着眉,有的歪着嘴,不管他们的眉眼是什么样子吧,他们的内心与灵魂,都由他们的脸上钻出来,可怜的或可笑的活在纸上,永远活着!

7在创造这些人物的时候,可染兄充分的表现了他自己的为人,——他热情,直爽,而且有幽默感。他画这些人,是为同情他们,即使他们的样子有的很可笑。

8他的人物中的女郎们不象男人们那么活泼,恐怕也许是尊重女性,不肯开小玩笑的关系吧?假如是这样,就不画她们也好——创造出几个有趣的醉罗汉或是永远酣睡的牧童也就够了!

载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重庆《扫荡报》9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这么长的一部书,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全文的话,可以看看这10句浓缩了整部巨著的精华,本帖值得收藏,特别是为孩子们收藏。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1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2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3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4444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5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6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7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8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1苏高宇的画,首先路子很正,他走的传统的路子。自从西方画进入中国以后,大家要求学习西方的,要创新。其实人人都知道要创新这个道理。学习西方也是一种方法,但要学的好也不容易,必须有传统为基础。凡是没有传统基础,硬学西方画,要么就用西方画来改造中国画,不是中国画了,要么就学得不伦不类。传统的路子,是最正统的路,也是最难的,画出来也是最高雅的。

苏高宇的画是首先从传统入手,而且功力很深。另外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基础是书法和诗文。苏高宇他懂书法,他学过颜体字,后来综学百家,独成一格,书法很地道,我看他书法的成就还更高,正因为他的书法的成就,他的用笔就不同一般。中国绘画第一要有功力,外国人讲技术,技术的升华成为功力,功力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书法基础功力也不会太深,这是第二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的绘画里有一股清气。绘画有死画和生画,唐代张彦远讲的“死画满壁、曷如污墁”,满壁画的满满的,像涂料似的,看了没有兴趣。另外对话,死画怎么对话呢?像死人似的我没法对话。人有气就生,没有气就死了,绘画也是这样的。绘画没有气,你技法再好也不行。很多人画了一辈子画了,有的七八十岁了,构图也不错,绘画就是没有看头,就是少了这股子气。真画一划就见到生气,真正的绘画画一笔就能看到生气。画上这股气还要以清气为主,粗俗之气也不行,霸气和其他气有了比没有好。但是霸气也好、雄浑也好,必须以清气为基础。你看颜真卿的字是雄浑、是刚猛的,但是人家说他雄秀,首先是以秀为基础的,这个秀很重要。我叫秀骨,诗文书法绘画必须有秀骨才能称上高雅的艺术。没有这个秀骨,你这个艺术水平就大打折扣,甚至不是艺术。

2苏高宇这股清气首先是湘西这个地方的清雅之气给他的基础,其次是他的诗文。这个清气是天生的,后来也可改变,但改变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这个方法能改变一点。苏高宇这两条都占了,他首先在湘西这个清雅的、青山绿水的地方,这股气给他的基础、哺养了他,他要感谢湘西,他画成功第一个要感谢湘西这块土地。第二个是他懂诗和文,诗文也增加了他的清雅之气,现在的画家能画画的还有一点,能写诗文的百无一人,甚至可以说千无一人。有的能写两句,平仄不符合、格律也不符合,还称绝句、称七律,包括很多所谓大家、名家,写的也不符合格律。不符合格律能写出来也就不错了,但是有时候不符合格律也写不出来,这种人也非常多。而苏高宇是个特例,他不仅画好、诗也好,诗和画相得益彰。现在的画能达到这个境界的确实很少。

中国画其实比西方要先进的多。西方到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的时候,还在讨论画家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还是孙子,要真实地反映大自然,完全要酷似于大自然。而中国人的画比西方早一千年就知道画的是自已,写的是自己,写的是心、写的是道和理,而不是对象,对象只是引起思考的一种媒介。所以中国画是哲学的,外国画是科学的,它讲究色彩怎么样,结构怎么样。中国画是哲学的,它显出人文的精神在里面。石头有什么好看的?石头不倚不靠、冷热任之,严寒也好、天热也好,它都无动于衷。人家说宠辱不惊,这也显示出人的气节在里面。所以中国人画石头啊,兰草啊……兰,在深山里面你也看不到它,它自然放出香气,它不是炫耀自己。那么,中国画最重要的传统就是人文精神,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当中诗和文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这一条,你的绘画格调想要高了是很困难的。我们看现在凡是格调高的都懂一点诗文。古代更是如此。现在创新的人有一批画也能看看,但是从格调来看还不是太高,我们能举出许多例子、很多大家的例子。他的画即便有点新意了,吸收了西洋画的这个方法以后,比较新,但是格调还是不高,格调高的画必须有诗文为基础。

总之,我们从这几个地方来看苏高宇的绘画,首先他路子对、路子正确。第二他有传统的功力,他的传统功力来源于他的书法功底。最后是他的画里有一股清气,清雅之气,格调很高,有这几条他才有今天这个成就。当然他的成就我们还不能说他炉火纯青了,还要发展,他还年轻嘛,但是他有这个基础就可以发展,没有这个基础谁都想要发展那也是很困难的。我们看很多艺术院校出来的学生他到二三十岁画的都很好,画人都很像,但年龄一大水平就降下来了,越画越差,年龄越老越不行,就是因为年轻时候他有造型基础,而且他年轻有一股朝气,象小女孩似的,十八九岁、二十岁怎么都很漂亮,到年龄大了就不漂亮了。画家也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他有股朝气,这股朝气在绘画上反映出来,我们一看也不错。他年龄大了朝气没有了,只剩下老气和昏气,就像这个女孩年龄大了皮肤一打皱就不美了,也就没有看头了。为什么有的人像黄宾虹和齐白石越来越行呢,他老了我们看的不是那股朝气,而是他的修养和学问,修养里面本身也有一股生命力在里面,他的画就耐看。没有这个学问的人,绘画到一定年龄,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所以苏高宇他有这个基础,诗文的基础和书法的基础,他的绘画将来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文章根据录音整理,经作者修改、审定)

苏高宇作品欣赏3 8 7 6 5 4

从1912年到1948年,中华民国历史上共有八位总统,他们是:孙中山(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代)、徐世昌、曹琨、蒋介石、李宗仁(代)。他们的书法墨宝,一睹为快

1孙中山

孙中山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合往常的神韵——不只仅有渊博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作风清新、神韵绵长的行书作品。

234▲孙中山书法手迹

5蒋介石

蒋介石的书法,既如其人,又如其名,中中正正,形如一介方梗直正的石头。蒋介石卒业于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士官黉舍,后又担当黄埔军校校长。从他的发展轨迹来看,蒋介石从小就遭到了优胜的传统正轨教育,于阳明心学中止过潜心研讨,并坚持写省察日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在野计谋下去看,他更多的是走传统伦理救国的路途,因此不难揣测他的书法必以工整端严见长。

6蒋介石以楷书为主,很少写行书。他的楷书以柳公权、欧阳询为根底,晚年又多参以赵孟頫的笔意,顿挫清晰,结体有度,骨力雄强,章法严谨,从中欠好看出他的刚健向上的肉体和坚韧不拔的倔强性格。

78从艺术角度上看,蒋介石的字技法精到,法度严谨,在神韵上也说得过去,但比较内敛。

▲蒋介石书法手迹

10袁世凯

他的书法笔画有如银钩,遒劲有力。

1112▲袁世凯书法手迹

13冯国璋

冯国璋1885年冯国璋入淮军直字营当兵。6月,冯国璋成为天津北洋军备私塾第一期步兵学员,在进修时代,他曾回客籍介入科举检验,考中秀才。1889年7月,冯国璋从该校以优秀效果卒业,留校任教。1893春,冯国璋入淮军聂士成军作幕僚,掉失落聂的注重。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冯曾随聂士成赴东北和朝鲜等地查询拜访和测绘地形,为时半年,跋涉数千里,餐风宿露,历尽艰险。所达之处,对山川要塞均用新法绘图说明,地形地物,管窥蠡测。

14▲冯国璋书法手迹

15黎元洪

16▲黎元洪书法手迹

17徐世昌

他画画,工于山水松竹,“平凡无邪,意趣高古;笔锋凌厉,状如削玉;诗画相映,书画同体;神韵相连,清爽特殊。”其粉墨花卉、松竹以及梅、兰、竹、菊四小人画,层次俗气,神韵仙体,在平易近国画坛声誉颇高。他的书画作品还曾在中国许多地方和日本等国画展中展出。

18▲徐世昌书法手迹

19李宗仁

他的书法从《圣教序》入手,遍学诸家,取其精华,参以本意,自成一体。李宗仁毕生戎马,在硝烟和炮火中经历过无数次死活考验,再加上数十年猛烈政治让步的磨砺,使得他的书法包含人生阅历,遭到很多收藏家的重视。

202122曹锟

曹锟爱好国画,特殊擅长画梅花、山石、螃蟹、一笔虎等。他有一枚曲形章,上刻“一点梅花寰宇心”,每画完梅花后,便盖上这枚钤记。他还有一块黑石钤记,上刻“万代一如”。他画的画或书写的条幅有的右上角常常盖有一枚章,上写“弱冠从戎服劳国家四十年归田年七十往后怡情文字之作”,右下方署别号“乐寿白叟”或“渤叟”。曹锟还常常请来一些文人诗人指导自己的书画。齐白石和曹锟的友情甚厚,曹的钤记多是齐白石所刻,钤记侧边总留有“布衣齐璜”(璜是齐白石的字)四个字。

2324▲曹锟书法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