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虽是集字而成,但字字经典。每个字都值得深入分析。

若以武学来作比喻的话,圣教序更接近少林拳,书学正宗。

没有九阴真经的犀利,不及太极的柔中带刚。

圣教序,平正中暗含险绝。

被历代书法名家奉为行书祖师。

《圣教序》的版本选择也很重要,

在书写过程中,笔者曾仔细观察过,

最适合学习的版本,应为“刘铁云本”。

此拓本,保留了圣教序的细节,也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12大: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3唐: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4三: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5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6圣: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7教: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8序: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1《竹林听泉图》清 沈宗骞 纸本设色 纵906厘米 横351厘米

沈宗骞,生卒年月不详,字熙远,号芥舟,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工画,善山水、人物。此轴设色偏于青绿,十分素雅。近处苍苔布满溪畔石丛,坡地上生有一片翠竹,竹林间一座茅舍,从敞开的窗扉中可以看到屋里短榻上端坐一人,青衫白裳,沉浸在山林天籁的氛围中。远处是几抹山峰,以青绿色调皴染,山间溪流淙淙,白云弥漫,与近处风景的色调十分一致。

2《盘车图》清 李寅 绢本设色 纵133.5厘米 横7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寅(17世纪末—18世纪初),字白也,号东柯,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擅画山水、楼阁及花鸟,画风工细,设色娟妍。《盘车图》画大幅雪景,笔法工整,风格古朴。《图绘宝鉴续纂》、《扬州画舫录》等著录。

3《山水图》清 唐岱 绢本设色 纵83厘米 横4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岱(1673—?),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默庄,满洲正白旗人。官内府总管,以画供奉内廷。善画山水,系王原祁的弟子,画风沉稳浑厚。唐岱的山水用笔沉着,布置沉稳,从宋人中吸取最多。其绢本中幅,丘壑位置,神似王原祁,但画风稍嫌骨格软甜,只是摹其形,尚未得其神韵。此画构图严谨,气势雄劲,是唐岱山水画的代表作。唐岱作为内廷画家,深得皇帝喜爱,蒙皇帝御题诗最多。

4《晴峦春霭图》清 唐岱 立轴,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1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云崖锦树图》清 张宗苍

张宗苍(1686—?),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以主簿理河工事,乾隆辛未以画进呈,蒙召入祗候,授予户部主事”。其山水师黄鼎,多用干笔皴擦。“年将七十,以老告归。”其小传可见《画征续录》等书。此图轴为纸本,墨笔画。略用黄子久的画法。有款“臣张宗苍恭绘”,并钤朱文“张宗苍”连珠印。画风为典型中国画“天人合一”境界,画面主体是山林、峰岭。

6《山水册》清 潘恭寿 纸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82厘米

潘公寿(1741—1794),字慎夫,号莲巢,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竹石。与张因等并称为“丹徒派”,著《龟仙精舍集》,被称为“镇江派”的创始者,很受重视。此册山水是依据唐人诗意补图,每图左上方均有王文治所录唐人原诗。其画面既紧扣原诗主题,又绝不囿于字面而亦步亦趋,是在对诗文充分理解后所作的进一步艺术发挥,因此构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佳品。画面中钤有各色印章,与笔墨之趣呼应,更具匠心。

7《重岩暮霭图》清 潘恭寿 立轴,纸本,设色,横31.5厘米,纵81.5厘米。泰州市博物馆藏。

图中峻岩怪石突兀而立,山中泉水飞注入溪,杂树挺立浓郁,水阁依山临水,其中一高士展卷沉思,神态超然。境界幽美,深厚苍浑。

8《嵩祝图》清 李世倬 纸本墨笔 纵35厘米 横212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李世倬(?-1770),清代朝鲜族画家。别号十石居士、太平拙吏、伊祁山人、清在居士,奉天(今辽宁沈阳人),一作三韩(今内蒙喀喇沁旗西南)人,隶籍汉军正黄旗。如龙子,高其佩(一六七二至一七三四)外甥。官至副都御史。曾任太常,人称李太常。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果品,各臻其妙。少随父宦游江南,见王翚得其讲论,后与马逸游,故宗法纯正而笔亦秀隽。其人物,自言得吴道子水陆道场图而阅之,遂悟其法。其花鸟、果品各种写意,盖得诸舅氏之指墨而易以笔,故能各名一家。晚年喜用指墨作人物、花鸟小品,以焦墨细擦,颇得经重浅深之致。年逾八旬犹能作画,书小楷。此图绘坡岸曲水,泉涌溪流,丛竹苍松错杂成林。笔墨精严,皴法合度卷尾题“嵩祝图 臣李世倬恭绘”,下钤“李世倬”印。前后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芨”、“石渠定鉴”、“宝芨重编”、“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宝玺。

9《皋涂精舍图》清 李世倬 纸本设色,纵84厘米,横4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图中描绘群山重峦,云雾缭绕,松林茂郁。四山所围的山头平坝上座落着结构宏伟的寺庙,其建筑精美,庭院幽曲,崇楼迥廊间花木扶疏。用笔精细严整,以干笔淡墨细皴写山峰,以浓墨淡墨彩界画写楼宇堂舍,山水明显地有摹仿”娄东派”画法的痕迹。此图是世倬应帝命根据乾隆丁卯年诗意所作。乾隆在诗中对他的创作十分欣赏,按皋涂精舍是香山玉华寺中的御用书屋,是著名古刹。

10《映花书屋图》清 方薰 纸本设色 纵126厘米 横3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方薰(1736—1799),字兰坻,一字懒儒,号兰士,又号兰如、兰生等,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工写生,与奚冈齐名,时人称为“方奚”。兰士幼慧敏,自小同父亲周游浙江全境,眼界开阔,又广学博取,得以成就其绘画的大业。《映花书屋图》体现了方薰的典型绘画风格,笔意秀挺,设色简淡,画中花草娟洁明净,绰有余妍,稍却雄古之趣,觉单薄而无精彩。

11《岩居秋爽图》清 奚冈 纸本设色 纵113.4厘米 横4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奚冈(1476—1803),字铁生,号蒙泉外史、蒙道士、散木居士、鹤渚生,新安(安徽歙县)人,寄寓杭州。画家华喦的弟子,擅画山水、花鸟,名重当时。奚冈秉性聪慧,天分学力,悉异常流,山水自元四家上溯董巨,下逮麓台诸公,萃其逸韵,自成一格。《岩居秋爽图》构图巧妙,虽不是极力追求形似,笔妙墨也妙,达到了一种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因为奚冈在绘画的声誉,他的画还名传外夷,乾隆年间,琉球人以金饼购其书画。

12《书画诗翰合册》清 黄易 纸本设色 纵13.5厘米 横18厘米 共八帧

黄易(1744—1802),字小松,号秋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黄树毂之子,能诗、工书、善画、精篆刻。与丁敬、蒋仁、奚冈齐名,并称为“西冷四家”,并有诗集《小蓬莱诗》传世。此合册为早年之精品,尚在学诸家笔意阶段,如米家山水,金冬的笔墨等名家都可在合册中找到痕迹,题款字迹亦多样变化,也在仿名家风格。从各种风格的画中可知作者在绘画中的 天赋,能将各色书画吸收到自己笔下,而且深得其精髓。

13《嵩洛访碑图》清 黄易 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浙江杭州人。他精于篆刻,与丁敬齐名,并称“丁黄”,为西冷八家之一。黄易是位著名的金石学家,潜心于金石碑版,他曾系统地整理秦汉碑石,并四处寻访,足迹半天下。《嵩洛访碑图》就是黄易用画笔记录他搜寻碑刻的场面和所到的地方,画家以淡墨干笔,寥寥数笔,唯突出碑石直立,三人皆立碑前,指指点点,似在很认真的看着碑文。此图简淡融有金石味,具有冷逸之致,萧寥纯朴,疏淡之中又觉古气盎然。

14《紫琅仙馆图》清 钱杜 纸本设色 纵123厘米 横27.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钱杜(1764—1844)字叔美,号松壶,浙江杭州人。性闲旷,好游山玩水。山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邱壑,画风深秀清润。此画以平远章法构图,近景有一老翁正在过桥,有高峻层叠的峰峦,崖壁间飞瀑如练,白云缭绕,岚光浮动。高处的平台简洁,整个画面给人清丽谨严,妍雅生动而富于变化,并用繁简的对比手法,工谨明丽又带有冷峭幽秀之致,以虚托实,增加了画面的灵动,具有比较浓郁的装饰风韵。

仇英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1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

2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3
4仇英人物画的主要技法形式为工笔重彩法,其渊源远绍唐宋,近受杜堇和唐寅的沾溉。仇英的人物画、历史故事画和仁女画,有浓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但处在商业经济滋长和文人画兴盛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创作出现了走向通俗化和文化化的双向衍变,从而造成他作品中蕴含着多重美学品味。

5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供职图》等。

6 8 7 9仇英在山水画领域同样取得骄人的成就。他的山水画最初师从周臣,取资南宋院体山水画风,形体坚实,笔墨劲健酣放,以水墨淡彩和小青绿为主。他的绘画多姿多彩,却未能形成一种鲜明的主体性风格范式,因此他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大不肖沈周、文征明。然而,仇英在不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并在人物画、青绿山水画等领域,皆有超截止前贤、开拓新格的独诣之处,他的名字和画艺在绘画史上永耀光芒。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10 15 14 13 12 11 20 19 18 17 16

看产地

书画用纸主要的产地是安徽、四川、淅江等地.安徽宣纸制造历史久远,是书画家的首选用纸。四川纸其次,淅江除生产宣纸,还生产皮纸。傅抱石先生和儿子傅小石就善用温州皮纸和日本产皮纸。

看工序

宣纸就材料可分为宣纸和书画纸。真正高质量的好宣纸是用百分之七十左右檀皮纡维加百分三十左右槄草纤维混合后制成。它的造价高,尽一百多道工序。

1目前,在安徽泾县只有为数不多的知名品牌厂生产。其它一百多家小厂及作坊多数生产书画纸(广义上的宣纸)。它的原料是龙须草,一般不加檀纤维,工序只有五十几道。有部分厂也加百分之十到三十的檀皮纤维,另售价在二至三百元。纯龙须草另售价在一百元左右。四川宣纸主要原料为竹纤维,有些加檀皮、麻皮、枸皮纤维。造价低,另售价一般在一百元以下。

看特点

真正的好宣纸发色好,拉力强,耐反复渲染,比较见筆触。龙须草书画纸比较松,有些纸画出后墨色灰暗,不宜反复染。纸不在于厚薄,而在于松紧。有的书画纸造的比较好,墨色和拉力也不错,画花鸟画还会有特别的效果。画山水就差一些,山水画有时需要湿染,书画纸经不住,会起毛。由于拉力差,会画通。

2宣纸可分生宣、熟宣两种。生宣纸能产生洇化作用,很适合写书法(行、草等)。熟宣纸加塗明矾和骨胶,不洇化,主要用于工笔画、小楷等。四川紙的洇化程度比安徽纸差,有点半生不熟的感觉。皮纸不同于宣纸,过去的皮纸由于较粗、薄,不宜反复着墨,否则会僵。现在的皮纸造的比较细,表面有时和宣纸难区分。由于纤维粗,墨碰水会出现如曽毛状小墨线渗出。有些画家用它画狮虎,效果不错,有些书法家拿来写行书,也能起到特别效果,当然,要慎重把握。

3生宣纸又可分净皮和棉料纸。净皮不宜大面积渲染,因为每笔间会出现一条无色的胶痕。如果喷湿后画,就可僻免。但画山水多用净皮纸,它比较见笔,可以反复皴擦,笔触不会混溶,写书法笔迹分明,适合楷书或行楷。棉料纸比较宜画花鸟、水墨,色宜相溶,不会出现白色胶痕。可以设想,如果画牡丹,每一笔都分明,且见无色的胶痕,就不好看了。写书法,倒是可以考虑。

看测试

从以上的特点看,在挑选宣纸时就可注意了。先买一张试一下。

1,先用浓墨划一笔,干后看是否灰(根据自己喜好,察别用墨);

2,用淡墨平行連续画几笔,看是否出现无色胶痕,(如果有,画虾是最好);

3,用笔根沾淡墨,笔尖沾焦墨,把笔散锋,在纸上反复擦写,如果淡的盖在浓的上面,而浓的又不化开,就是较好的净皮,画山水、写行书最好;

4,用淡墨在一个地方反复用笔,不起毛为好,有时书画纸也会有此效果。画花鸟,写行书、草书的纸要洇散好些的,层次分明。一般不用净皮,而用棉料。

4宣纸的选藏

纸需要放一些时日,特别是真宣纸,时间越长越好,但必需保管好。不要朝阳,不能长时间暴露。纸不用时要用三层报纸包起耒。不然宣纸会变僵,洇化不好,还会出现一些白色斑点,色和墨都画不上去。

5有些厂家在纸上盖印时,会注明棉料,还是净皮。不要太相信,那是不准的。一般书画纸的性质和棉料差不多。就是大厂也不一定十分准,这与生产流程有关,说起耒话就长了。相信自已的眼睛。另外,好货不便宜。用的多了,靠手摸和用口水点在纸上就能辨别纸的性能。资金宽裕了不妨收藏一些纸。现在要买二十五年前的好纸,大概一百元一张了。

今天给大家找到一份《草书对照表》,爱好书法的朋友,请通读一遍,收获良多!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方孝孺

1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曾以“逊志”名其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他曾从大儒宋濂学,重文以载道,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为帝所重,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反,他起草讨伐檄文。朱棣夺皇位后要其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于是被杀,并连及亲属九族、祸及学生,史称“株连十族”。

他是文章大家,今存世者有《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此札内容为告朋友彦士未赴约之由,并询问及都转公之情况,最后言及朋友所请写之寿序文因“俗冗”心不能静而尚未脱稿。此札内容平实,言简意赅;其字气息沉厚,点画老辣,结体硕长,有大人态。古来忠烈、重臣之字,如颜真卿、翁同龢等都是此类风格。从此札中,可见其人实乃端人正士,笔笔到位,字字独立,无逢迎之态,令人奉读之如面君子。

熊廷弼

2熊廷弼,(1569或1573-1625),字飞百。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招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进攻。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化贞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被魏忠贤冤杀。有《辽中书牍》、《熊襄愍公集》传世。熊廷弼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人格、其才能为后世所仰,如傅山就有一段有关熊的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傅山三十六岁时,一日逃长史邀请作诗,去拜见一个一百三十岁的、曾经从武的老僧,言及辽东事,便问:“老和尚好谈边事,又在辽东时多,熊廷弼经略辽东时,和尚在彼否?”和尚忽然高声说:“好个熊经略!”随即叩头,半日不作声。起视之,和尚泪下如雨,不禁葛衫泫然……后来方知和尚并未从熊经略,只是曾偶遇熊被杀场景。从中可见熊亦是傅山这等俊杰心中之“人物”,从一偶见其被杀场景之老僧举动中,亦可侧知其死之壮烈。此熊廷弼致友札内容为报自己得差将离别之心情,又对友人厚贶表谢意。寥寥数行,叙事言情,胜于长文巨篇。其书法宗王羲之《十七帖》一路,而行笔迟涩中见心境之愁郁。以字法责之虽非上乘,然字外之音悠远苍凉。见字如见人,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焉能斤斤于点画也。

杨涟

3杨涟致麓翁二札

杨涟(1572-1625),字文孺,号大洪。应山(今湖北广水)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累官至左副都御史,以敢言著称。泰昌元年(1620),与左光斗等反对李选侍。天启四年(1607),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次年为魏忠贤诬陷入狱,受酷刑死。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有《杨大洪集》传世。他在死前有一血书《狱中绝命辞》,中有“孔子说:‘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可以见先帝于天,对二祖十宗、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斫东风,于我何有哉!”读之激昂悲壮,感天地、泣鬼神!此两札内容都是邀麓翁相聚,可侧见其时东林士人雅集之逸事。此札书法风格近前方孝儒札,可见他们虽不同世,但志向、操守近,因而笔下自有相通处。但与方札相比,字之棱角更见分明,行笔亦劲利,所谓合而不同者也。

左光斗

4左光斗致麓翁手札(附万寿祺跋)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共之,号浮丘。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泰昌元年(1620)他与杨涟等反对李选侍。又与杨涟同因弹劾魏忠贤而下诏狱、受酷刑死。此札与前杨涟札内容相近,都是意气相投朋友间相约聚会之事。而书法较杨涟字写得飞动多致,甚显才情。其笔势开阔而流畅,风流俊逸。后有明诗人、画家万寿祺(1603-1652)己卯(1639)的题跋,于左敬仰之情,犹对日月!亦可见其人在同世之影响。

黄道周

5黄道周致韫生手札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又作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天启二年(1622)与倪元璐、王铎一同中进士。选庶吉士。崇祯年间,擢为大学士;南明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帝位后,任礼部尚书;唐王聿键被拥立于福州时,任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一生不谐流俗,为人严冷方刚,以文章风节高天下。后复明无望,被俘于南京,不肯投降,在狱中仍从容小楷书《孝经》,被俘翌年(1646)从容就义。

他有绝命书,写道:“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凛凛然有生气!他有《石斋集)》等传世。此札内容即述南明王朝昏庸、江河日下之情形,从中透露出其于时势无奈之心境。其书法奇崛古淡,端严而秀密,诚为佳作。黄道周大字生辣放纵,跌宕奔腾;小字精紧高古,其间反差极大。但无论大小字,其内在气息都以峻拔称,方折分明,字如其人。

倪元璐

6倪元璐致台翁手札

倪元璐(1594-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编修之职。祟祯时,深受器重,声望很高,从侍讲累官至国子祭酒。但旋受奸臣陷害,退隐故乡;崇祯十五年(1642)再度受召任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但国运衰弱,独梁难支,颓势难挽。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他亦自缢身殉。后来明福王赐谥“文贞”。他的书法近黄道周,但气格更胜,比黄道周更为奇崛。黄道周曾谓:“抹蔡掩苏,望王逾羊,宜无如倪鸿宝者。但今肘力正掉,著气太浑,人从未解其妙耳。”可见推崇备至。倪书用笔苍劲古拙,飞扬恣肆,结体出于颜苏,但展脱挺健,得颜苏之精神。此札内容为慰亡,写得沉痛哀婉,但又以通脱之观点为生者解说,言简意深,于平常俗事中见高远之怀。所书结体端正,行笔朴厚而活泼,极为精彩。

史可法

7史可法二札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临。河南祥符(开封)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任西安推官。福王时,任兵部尚书等,后清兵破城,他白刎而未死,命副将将自己杀死。他生得相貌猥琐,身材短小,但自幼聪慧,有奇才;师从东林党人左光斗。此两札内容都为朋友问言诗文事。其书法赠益之札写得豪迈雄强,笔势奔腾,结体硕大,亦可见奇崛之气流于字里行间;另一札写得较谨严公整,清气荡漾。两札书法风格对比强烈,应该是所书时心境及所予对象不同而致。史司法书法较少见,虽不以书名,但其字亦卓然俊伟,盖与黄道同、倪元璐辈属同一流人物,观之令人心动。

傅山

8傅山致戴枫仲二札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主,号公之它、丹崖翁、真山、侨黄等。阳曲(今属山西)人,祖籍大同。明亡后曾出家为道士,故人称“朱衣道人”。有《霜红龛集》等传世。他是一位很有气节的人,前半生全力反清,晚年隐而不仕清,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气节高贞之人。他主张“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又针对当时赵、董流弊一味甜熟之风,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等著名书法观,反映了他的卓尔不群,出时风之表的高格。他的草书雄强奇崛,下笔如龙蛇飞舞,苍鹰盘旋,极自由超拔。他曾自言比于王羲之,是“龙跃似之,虎卧不足”,说的就是自认为动处似王羲之,静处尚有不足。他的小字精严,楷法颜真卿,而归之于钟繇,写得极精到高古。此两札内容,前札为和挚友戴枫仲谈做文章之道,文意深刻玄远,而又能平实之言出之,启人尤多;后札为朋友之间相约往来,如家常言,亲切自然。就其书法言,前札放纵,后札收敛;前札笔沉墨厚,后札清劲严整。盖前札言文道则自负,后札叙友情则谨敬者也。

1康有为(1858—1927)是广东南海县人,字祖诒,幼有神童之目,读书日进,“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之后,则号称“长素”。 36岁方始中举,38岁才中进士,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进程当中,康有为同样绝不容人忽视。

康有为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书法论著有《广艺舟双楫》,而立之年已经完成。他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再度极力标举碑学,将魏碑、北碑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所谓碑刻“十美”,可以概括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提出尊魏卑唐主张。倡导北碑运动,对清末书风颇具影响,打破了几千年来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二王传统帖学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形成了近现代书坛碑派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康有为的书法世称“康体”,此八条屏书法得力于《石门铭》与《经石峪》,融篆隶于行楷,墨色苍润相间,具古朴雅致之气。书写时逆笔藏锋,迟送涩进,笔力峻拔。字体笔画平长,横平竖直,长撇大捺,转折处圆浑苍厚。结字上紧下松,纵横奇宕,气势开张,干脆遒劲,具有浓郁的北碑笔意,可谓熔铸古今,自成气象。

欣赏康有为书法,其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让人眼花缭乱。书体在枯润、疏密、显晦、清浊的变动与游移中,又饱含着紧张、膨胀与挣扎。2 9 8 7 6 5 4 3

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尚神韵,其中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在汉隶的破体隶变发展成的楷、行、草在该时期都有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书法名家,如钟繇、“二王”等等,甚至出现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鼎盛发展时期!南朝书法婉丽清媚,舒畅活泼,喜出新意;北朝书法雄奇芳朴,严整敦厚,以方严为尚。

1《天发神谶碑》局部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传为三国吴皇象所书。晋时折为三段,俗称“三段碑”,嘉庆十年毁于火。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天发神谶碑》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碑刻。从书体上说,它非篆非隶,处在两者之间。此碑用隶笔写篆字,横首用折刀头、横尾有波磔,竖尾用悬针,转折用方,若悬崖斩断,字势雄伟。

2皇象章草《急就章》局部

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不详。官侍中、青州刺史。唐张怀瓘以其八分入妙、小篆入能,章草入神品。清包世臣说:“草书唯皇象、索靖笔鼓荡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传世作品有《急就章》、《顽闇帖》、《文武将队帖》等,《急就章》尤为剧迹。现存《急就章》,以明正统四年据叶梦得之颍昌本为底本所刻的“松江本”最为有名,字数达1394个。其艺术特点,以唐人窦臮和张怀瓘的评价最称精当。窦臮《述书赋》说:“广陵休明,朴直古情,难以穷真,非学可成。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张怀瓘《书断》说:“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长期以来是学习章草的极佳范本。

3锺繇《宜示表》局部

锺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151~230年)。汉灵帝时任黄门侍郎,魏国时官至太傅,史称锺太傅。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时代,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以后长期与王羲之合称“锺王”。刘宋羊欣说锺繇善铭石书、章程书和行押书,当即隶书、楷书和行书。他在历史上享名最盛的是小楷,有“正书之祖”的美誉。现在其书存世可以确认的主要是小楷,共有10种,即《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和《还示帖》、《墓田丙舍帖》、《白骑帖》、《长患帖》、《雪寒帖》、《长风帖》。

南朝梁武帝以为逸少不及元常,并评其字说:“锺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又说:“张芝、锺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庾肩吾认为其书“天然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则认为虽然锺繇“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尽善尽美的只有王羲之。唐张怀瓘《书断》认为“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说:“刚柔备焉,点划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清人刘熙载认为“其书大巧若拙,后人莫及”。

锺繇以国家重臣的身份,在书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对人们的书法热情是一种极大的促进,这本身就有很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加快了楷书成熟的步伐,为东晋崛起的二王,有直接的先导作用。他的小楷,长期影响了历史上的小楷书家。“正书之祖”的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4《兰亭序》冯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5北魏石刻《石门铭》局部

《石门铭》为著名的北魏石刻,由于是记载重开褒斜道这一利国利民大事,故书丹、凿刻在当时也是有意识请书法与凿字高手完成的,这从崖文中也可看出,崖文地处陕西褒城石门东壁,而书丹为“太原郡王远”,凿字为“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并且留名刻记于崖文题记中,可见王远、武阿仁的艺术业绩虽不为历史所记载,但其高超的艺术作品正昭示了他们在当时就为社会认同的艺术高手。《石门铭》是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方的著名汉隶《石门颂》等的苍劲凝炼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也吸取了《石门颂》等汉隶的跌宕、开张、奇崛的特点,发展成奇崛开张的北魏楷书。

6《始平公造像记》局部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7《张黑女墓志》局部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有称《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此志楷书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其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内紧外松,多出隶意。此墓志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以求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之风格,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

8《爨宝子碑》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 ( 《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与《爨龙颜碑》相较,此碑字数较少,石碑较小(高1.83米,宽0.86米),故后人称《爨宝子碑》为“小爨”。《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爨宝子碑》,字多别体。后人多有考释。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古气盎然。李根源说该碑“下毛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9《瘗鹤铭》局部

《瘗鹤铭》,大字摩崖,南梁天监十三年刻,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里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用笔撑挺劲健,圆笔藏锋,体法从篆隶中变化而来。结体宽博舒展,上下相衔,如仙鹤低舞,仪态大方,飘然欲仙,字如其名,表里一致,堪称书法杰作。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此碑的拓本及字帖久传国际,名震海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书,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0《大般涅槃经》,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自从一九OO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敦煌书法范围教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龚璛(1266-1331),一作肃,字子敬,号谷阳生,元代书法家。江苏高邮人,后徙居平江(今江苏吴县)。少为徐琬辟幕下,后充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以浙江儒学副提举致仕。与戴表元、仇远等人交善。工诗文,擅书法,用笔有晋唐人的法度。著作有《存悔斋集》一卷,补遗一卷。传世书迹有《教授帖》《静春堂诗序》《宣城诗并识卷》等。

元初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风格,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在宗唐宗晋方面,元代龚璛就是甚有可观的一位书家。1 2 3 4 5 6 7

4书法的成败取决于质量,而质量来源于基础,这也是所有艺术必需遵循的规律。有人说基础学的再多也不嫌多,这话一点儿不错,只有基础雄厚了,向上发展的空间就更大。但是,怎样奠定基础,不是单纯用时间来衡量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勤奋+方法=成功。下面对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的方法谈一点个人体会。

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书法的质量,而线条又是由起笔、行笔、收笔组成的,起笔的质量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起笔是书写的开始,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对今后的发展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起笔是书法基础中的基础,写好书法首先要写好起笔。

有的人说了,甭开玩笑了,谁不会起笔啊,饭都吃到肚子里了,还用学怎么张嘴吗?是的,会写字的人都会起笔,这就如同只要是正常健康的人都会跑步一样,是人的本能。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把它作为竞技运动,那就不同了,起跑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起跑?这里边大有学问。跑的早了“犯规”,跑的晚了“吃亏”,如何把握好起跑时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速度达到最高,如果能在发令枪响的同时起跑,将是运动员最理想的追求。写字也是如此,只要会写字,可以说都会起笔,但对于书法家来说,作为书写艺术,如何起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起笔早了容易流笔(就是走火),起笔晚了,容易滞笔,起笔不早不晚,而且又有力度,是书法家最理想的追求。

线条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力量在线条中的体现,判断书法线条的力度要全面,要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线条表面无非是干笔、湿笔,浓笔、淡笔,粗笔、细笔等等,这些都是笔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判断线条力度标准。比如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不健康,力量大不大,不能仅用胖和瘦、高和矮来衡量一样。那么,怎样理解书法线条的力度呢?主要的是看线条入纸了没有,也就是古人所讲的“力透纸背”(和“墨透纸背”区别开),这才是本质。怎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呢?必须做到中锋行笔,笔豪向下,如同铁锹挖地,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入纸,才会产生力度;否则,若偏锋行笔,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也就不会产生力度。书法要求线条要扎实,要“力透纸背”也就是要有根,这和打太极拳一样,讲究脚下要有根。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根呢?我在参加《张海书法艺术馆》开馆仪式时,有幸欣赏到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条幅原作,突然地感悟到了什么是根,什么是“力透纸背”。林散之先生的书法线条虽昔墨如金,但线条入纸,力在线中,给人的感觉是扎扎实实、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线条力度来源于积累,在积累中形成,在积累中爆发。积累需要时间,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线条的内部结构说,线条的力度来源于起笔,起笔要有爆发力,爆发力的强弱,决定着线条质量的好坏,表现了功夫的深浅。因此,要认真体会起笔的方法,注重线条力度的训练,学会在瞬间把全身之力通过笔毫表现在线条中。

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起笔如此,爆发力也是如此。爆发力的形成是从力量的积累到力量的释放的过程。力量的积累,称之为凝聚力,凝聚力需要时间,也就是行笔前需要停顿,而停顿是为力量的爆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力量释放,称之为爆发力,爆发力需要速度,力度是在速度中产生的。只要凝聚力和爆发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线条的力度就形成了。具体做法如下:

一、凝聚力:是思维高度集中,把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能力。它包括爆发力以前的一切准备。如隶书起笔中的裹笔,楷、行、草书起笔中的顿笔,这些都和跑步前的“各就各位”一样,目的就是为集中“释放能量”做好一切准备。其方法是:笔毫轻放在纸上,全身所有部位感觉“通畅”,协调到位,进入“整装待命”、“一触即发”的状态。要求:执笔中锋,笔锋逆入。起笔要干净利索,不可拖泥带水,如同起跑蹬地也。

二、爆发力:是把凝聚的力量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爆发出去的力。其特点是:笔锋在最短时间内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称之为爆发力。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发力。爆发力的产生,在于腕、肩等关节的协调运动,肌肉收缩,把力量瞬间凝聚在笔毫上,着力点高度集中,像闪电一样迅速地画出线条。就像短跑运动员瞬间把力量聚集在脚掌上一样,法令枪响,就如“开闸泄洪”突然爆发,一泻千里之气势。

力量有大小,线条分长短,爆发力在长、短不同的笔画中的表现方法也不相同。长笔画的爆发力是在纸上进行运动,笔不离纸,力不离纸,如:横和竖等。短笔画的爆发力是从纸面到空中的运动,如在弹簧上弹跳,腾然而起,线条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顾盼的点等。另外,字体的大小不同,其爆发力的发出点也不相同,写小字时爆发力由腕发出,写大字时爆发力由肩发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初学者的书法作品,线条如水上浮萍,软而无力,漂浮无根,纠其原因主要是:一、笔力不够;二、速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笔力、速度的训练。其训练的方法如下:

一、加强线条力度的训练。加强线条力度的最好途径是加大训练量。力量往往是在极限中产生,在极限中增强,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有更多的体会,只有肌肉写酸了、写累了,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力量才能增加。也就是说,在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多写,追求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二、加强线条速度的训练。线条的力度产生于速度,加强速度的练习,是增加力度的关键。同时要增强对线条的控制力,使线条具备力度的同时,还要使线条具有灵活性、协调性,统一性、完整性,避免极端。

总而言之,书法是由线条构成的,线条的质量是由力度决定的,而线条的力度又是*爆发力产生的。我们都知道,线条形成的过程是起笔——行笔——收笔。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很关键,而起笔更为关键,线条有没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笔,因此,一定要学会起笔,学会利用爆发力,从而写出“力透纸背”的杰作。

其实,在自然界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动物,只要想获取食物,都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爆发力,而且这个爆发力还要超过猎物的爆发力,否则就不能猎取到食物。这些爆发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收缩”,再“爆发”。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皮球用力往下拍是为了让它弹得更高。书法也是一样,要想使之具有力度,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独特的爆发力,行笔前要先后退(逆锋入笔)、停顿(为行笔做准备),然后行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线条,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弓箭要射得远,弦必须用力往后拉。楼要盖的高,地基必须扎得深、扎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