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骨寸心”中国画
文/吴悦石
我们的祖先从黄河流域的丛林中走出来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一棵一棵的树,树就是一条线,从此以后就和中国有了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和地中海沿岸的祖先是不一样的,他们生下来看到的都是石头,因此出现在他们地域的文化就是雕塑。我们“线”的渊源非常悠久(就是块和面),因此有了线才有了我们后来的中国书法绘画。这个观点有好多学者都有成熟的看法。由于我们中华民族对“线”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根据个人的修养,对线的认识都在不断的深化。
什么是“线”?因为这是中国画、中国书法的根底,我们书画艺术灵魂的东西就是这个。什么是“线”?就是脊椎骨,前人对中国画的“线”有非常精到的叙述,说中国画重视“线”,因为“线”在起笔、收笔过程中有“线性”、有“笔性”,有笔在运行中产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前人讲“一寸线一寸骨”,也就是寸骨寸心,把线拔得很高,我们每一寸线,就是一寸骨,它不是微不足道的骨,而是人的“脊椎骨”,见到“寸线”就是见到“寸骨”,见到“寸骨”就是见到“寸心”,因此在线的认识和叙述中我们一代一代的先贤在这个过程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追求,在传世的作品中都有精湛的表现。
吴悦石 佛法万千以戒为师 纸本设色 2012年 35×33 (6)
从三代以后到汉,在长沙的马王堆出土了西汉帛画,有两米多长,全用线来表现,上面是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中间是人间,下面是阴间。我在读书的过程中非常敬佩我们的祖先,在线的运用中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现在对“线”的认识对于先贤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对先贤来说是有愧的。那个时代,先人想象到伏羲女娲一手拿规一手拿矩,想到太阳,三足鸟,想到月亮和青蟾,现在却没有这想象。想象出这种图腾我们现在的人是做不到的,只有在那个时代。我们现在的想象对于那个时代差的很多,比如在我们挥毫的过程中要放下自己,要使自己的心神要和自己的内心放大,这才能产生好作品。
比如想象一个“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很形象,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人会说胡说八道,怎么能有三千丈?最多三尺多长,但是按照常理来说就不形象,没有张力。如果按照“白发三千丈”的说法则说明“愁”得非常形象。这说明思想的发展和语言的丰富。与当时“线”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代的书法乃至草书艺术出现了张旭、怀素等书法家,把“线”发挥到了极致,这和当时的思想状态都是令我们后人有一个深刻的思索。
▼
吴悦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五六十年代曾得到画坛耆宿的亲授,为著名国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对绘画理论的研究,精于书画鉴赏。青年时代开始遍游天下,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其作品疏朗、洒脱、遒劲、苍辣、奇崛、生动,在中国画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研究馆员,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