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读:有些人会写字,钤印却乱来,生生毁了自己的作品!一幅好的书画作品,应该如何钤印,才能为作品更增色彩呢? 书画钤印大有讲究,编辑为您慢慢道来。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2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书法视频。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拦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

(1)、斋号章。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书法欣赏。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2、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3、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4、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3三、钤印的讲究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书法作品欣赏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4四 、印泥的使用与保养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可用胶皮或其他较软物,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用骨制的桨(不可用金属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倒。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书法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揿,可顺印泥的丝缕,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盖时,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匀,勿动摇,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印章的材料有多种,常用的价格又能接受的有寿山、青田等普通石料。高档也有鸡血、田黄等等。

古代的女性地位相当有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但历史长河中还是有众多睿智的女子,突破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发展出自身的兴趣,将传统要求以外的才能多元化发挥出来,如东现续史、赋颂并娴,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班昭;咏絮才媛、才华横溢、字如其人的谢道韫;婉然芳华、穆若清风,杰出的女书法家卫铄;久负盛名盖词宗、漱玉才情贯长空的李清照…… 她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显著成就,尤其书法成就不可小觑。

历代以擅长书法著称的女性有秋胡妻、蔡文姬、赵夫人、卫夫人、郗夫人、谢道韫、韩兰英、房高氏、武则天、上官婉儿、崔瑗、薛涛、吴彩鸾、黄崇嘏、李清照、朱淑真、管道升、邢慈静、文傲、蔡玉卿、王端淑、马湘兰、柳如是、顾横波、卞玉京、陈圆圆、寇白门、董小宛、李香君、姜淑斋等,可谓人才代出。

由于时代久远等原因,古代女书家的作品存世较少,以下刊登的是比较有代表性且有作品传世的十四位女书家的作品,她们是蔡文姬、卫夫人、武则天、管道升、邢慈静、蔡玉卿、姜淑斋、柳如是、张纶英、吴藻、秋瑾以及近当代的何香凝、萧娴、游寿。这些书家各有所擅,异彩纷呈,论水平到底谁最强,请您来评判。

历代女书家作品选

蔡琰 字文姬,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但身不逢时,汉末动乱,被南匈奴掳去,后被曹操派人接回。她妙于诗词音律,曾作《胡笳十八拍》。善书法,言其笔法为神授,“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尽其妙”。她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女书法家。

1卫铄(272-349),东晋时河东安邑人,字茂漪,人称卫夫人。出生于书法世家,家学渊深,擅长隶书和楷书,隶书尤规矩。据《法书要录》记载,她师承钟繇,钟繇师承蔡琰。钟繇曾评价卫铄的书法“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卫铄曾授书法于王羲之,着有《笔阵图》一卷传世。

2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人。她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唐太宗时入宫,初名武媚娘,后为高宗正宫皇后,不久改朝称帝,成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其书法得功于王羲之父子真迹,平时多喜临摹,而后独有发挥,以行书为精。有《升仙太子碑》传世。

34管道升(1262年—1319年5月29日),字仲姬,一字瑶姬,浙江德清茅山(今干山镇茅山村)人,一说华亭(今上海青浦)人 ,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56邢慈静(约1573~?),明代万历年间人,号蒲团主人,兰雪斋主,山东临邑人。她自幼聪慧,悟性超群,工书法,善绘画,尤精白描观音,博学多才,深受世人的喜爱。邢慈静幼年受九嫂杨氏(杨梦山之妹)影响学习律诗,青年时代受长兄邢侗影响学习书法绘画,晚年临摩《澄清堂帖》,深得右军神韵。 她诗书画俱称绝品,被誉为是继卫夫人、管夫人之后的又一书画名媛。她就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邢侗的八妹邢慈静夫人。

7蔡玉卿(1612-1694)字润石,福建漳州龙海人,黄道周继室,著名书法家。

89姜淑斋(清初,生卒年不详),名如璋,以字行,别号广平内史,清初胶州人,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清代女史书法当推其为首。

1011柳如是(1618~1664),名隐,又称河东君,在琴、棋、书、画、诗词诸方面,都堪称奇绝。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和著名作家郁达夫都对其赞誉有加。柳如是端凝坚劲的书法正是其性情、眼界、心胸的外化和显现。翁同龢对其书法大加称许:“铁腕拓银钩,奇气满纸。”

12张纶英(1798~?)江苏武进人。工书,为包世臣所称颂。 张纶英善北碑,以郑道昭为法,所书神似唐代书法家李邕。其隶书沉稳稍腴,古朴茂实。笔法篆、真、隶互用。她的魏碑大气磅礴,不斤斤计较于一点一画的得失。但也不是一味的霸悍,而是刚中有柔,体现出女性书法的阴柔之美。赵之谦特别称道张纶英,以为“国朝书家无过阳湖女士张婉钏名纶英,郑僖伯以后一人也”。张纶英书法对赵之谦影响较大。

1314吴藻(1799-1862),字苹香,号玉岑子,安徽黟县人。吴藻不仅工诗词,也能书,善画兰。嘉庆一七九六―一八二o)时与朱鲁南(沂)等九十余人,结金陵画社,马掬村(士图)有画社丹青引咏之。其书未入碑学时流,而独步二王帖学一路。其《致沙馥信札》,刚健洒脱不亚须眉,毫无女子纤软柔弱之质,是难得的上乘书作。

15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7年清光绪三年生于福建厦门。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工诗词,笔调雄健,豪放悲壮,感情深沉。有《秋瑾集》。秋瑾书法源出欧阳询,字形稍扁,女书的娟秀与内质的刚毅合二为一,书风开张却不失凝重。

1617何香凝(1878—1972),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中国书画家。原名何谏,别号双清楼主。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18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

19游寿(1906~1994) 女,字介眉、戒微,汉族。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隶书、篆书为其所擅长的书体,其书作刚柔相济,拙朴苍健,生涩醇厚,具秦汉风骨。与江南的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20 21

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出现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钟绍京、王知敬引领初唐,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别忘了,大唐还有个陆柬之。

陆柬之(公元585-638),汉族,苏州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书法早年学其舅,晚学“二王”,“落笔浑成,耻为飘扬绮靡之风,”故有“晚擅出蓝之誉”。传世书迹以《五言兰亭诗》刻帖与《书陆机文赋》墨迹为最着。

陆柬之佳作《文赋》赏析

1

陆柬之《文赋》真迹在清时曾入内府,后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陆柬之《文赋》或行或楷,亦庄亦谐,合乎唐人法度,又飞动脱略,不拘于形迹,有远接右军之意。用笔清隽飘逸,流转圆润,点拂波磔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结体照应之处,皆合兰亭笔意。项穆赞曰:“予尝见其所书《兰亭诗》,无一笔不出右军,第少飘逸和畅之妙尔。”2作为墨迹本,《文赋》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此帖笔法直逼大王,深得晋人韵味。

3元代书法家揭溪斯曾评论此帖说:“右陆柬之之行书《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若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

4567891011元赵孟頫评价更高,曰:“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 (见赵孟頫《文赋》跋)

121314151617181920欣赏《文赋》墨迹,从中可窥陆柬之于《兰亭》所下功夫极深。王羲之现存法书今已无一真迹,多为唐人摹本,也因此,后世学王书者,对陆柬之《文赋》格外珍爱。元代赵孟頫曾临学此帖,从中领悟晋人笔法和结体。

2122陆柬之用笔,起笔尚有楷书之凝重,无论点画皆入笔不浮不草。行笔不迟不疾,既能铺毫求润,又流丽不滞、收笔处交替清楚,敛锋得宜,也偶有回锋.但无碍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

23尤为难得的是,陆字结体不一而极能协调一致。有时有楷书之工稳规范,有时有行书之步履轻松,流美成熟,有时有草书之用字,便捷简约,甚至章草之笔法亦偶尔见之。字形有大有小,有横扁有纵长,错落参差,交相映衬,使人不觉其弛散,反觉光华生自字里行间。初学行书者,从此入手,书有不少方便处,可为由楷变行的过渡。如能认真临习,其妍丽动人的书风,沉稳和畅的气韵,当可给人以不少新境。

大唐陆柬之,独其妍丽新境。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有“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但究竟什么是“韵”,很难下定义。因为“韵”本身似乎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

1明代陈道复《古诗十九首》(局部)

中国的书、画、诗歌等艺术的追求目标,发展到唐代以后,逐渐从理论的探讨,到自觉的韵味的追求,使艺术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就书法而言,早在晋代就有“尚韵”之说,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先标出“一气韵生动是也。”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五代荆浩的《笔法论》中,又将“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气韵中单独突出了“韵”,把书画艺术讲求“韵味”、“余味”和“象外”等审美追求突出了出来。

张旭《肚痛帖》,草书韵味看线条

书法艺术的这一追求与诗歌艺术的追求紧密相连。唐司空图着重从韵味谈诗,认为好的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是说韵味必得从迹象以外的虚空处去求得,从不著一字处去领会韵外之致。宋严羽以禅喻诗,提出作诗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说只有“空”和“虚灵”才能产生神韵。同时代的范温在他的《替溪诗眼》中,对“韵”作了探索性的解释:“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韵”就是“有余意”。“不足”,“平夷”才能“韵自胜”。明代王世贞提倡神韵说,同样强调“镜中之相、水中之月……无迹可求,”“色相俱空”,强调“空”字,强调“清运”,是以唯“空灵”、“清远”乃有神韵。

由此可见,只有“虚”、“空”、“空灵”、“清远”方出现神韵,在“有余意”、“不足”、“平夷”中才能产生神韵。所以,“韵”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是经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它空灵得如镜中之相、水中之花,虚幻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人们必须从“象外”、“环中”的空灵处去领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从“不足”、“余意”中去领悟“韵外之致”。一句话,“韵”是通过“虚”表现的。

2小楷韵味,得于律动之气与结构之美

实际上,前人早有“虚以成韵”之说。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虚实相生”。高旦甫:“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哲理的“道”集在虚的地方,令人咀嚼不尽。书画的“妙境”在无画的虚处,令人体味不尽。创作的“灵气”在笔墨未到的虚白处,令人遐想不尽。虚把想象的境界引向深邃。只有“虚”才使想象扎上翅膀。只有“虚”才使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也只有“虚”才能使人咀嚼那神秘的言不尽的韵味,韵致。

3章法中“计白当黑”之“韵”你应该懂得

书法的“虚”,就黑白的对比而言,是指章法中的空白。就实中之虚而言,又是指用笔上的虚锋和不着力处,同时包括萧散、天真、简淡、生拙的风格追求。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增加些侧锋、飞白等虚锋,书法的逸气顿生,带来韵致。米芾在给宋仁宗谈书法时曾说:“蔡京不得笔,蔡下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米芾自言“刷字”,实际上是他大胆革新书法,以侧笔尽兴尽力去追求“刷”的虚灵,追求自然的逸趣。他还提出:“手心虚,振迅天真”,把别人的勒、摆、描、画及妍媚等种种传统习俗一概打破。他的字多从侧、斜处取势,有魏晋的天真之气,故在虚锋中蕴蓄着韵致。他的新意出于法度之中,如果说蔡胜在度,苏胜有趣,黄胜在姿的话,则可以说米胜在韵。他成功地处理了沉着、飞翥的统一。

4所谓“有余味”和“不足”,就是要避免处处用力,要有不着力处。如处处用力则伤于刻露。法国艺术家圣•佩韦曾说:“感染不等于劲头,某些作家臂力大于才力,有的只是一股劲,劲也并非完全不值得赞美,但他必须是隐蔽的,而非裸露的……美好的作品并不使你狂醉,而是让你迷恋。”用笔要“欲断还连”,其中有若不经意处,自有一番蕴蓄,耐人悬想回味。笔有未尽而意愈远愈深,则韵味自生。那种一味求工,线条过于凝重,使人感到刻露有过而内蕴不足,则乏韵味。

中国书法尚“韵”与此同理。太粗糙生硬的作品不属同类,“韵”就是精神性很强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挥洒之乐。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种“士”文化的内涵,在书法上特别缺少书卷气,自然不能算有“韵”。当然,延伸为风格,则大抵雄浑、恣肆、质朴的美,也很难归入“韵”。还有太成熟圆到的也不属同类,因为韵偏重精神的抒泄,而不是技巧上的面面俱到。比如唐楷可以有法,但大概很少有人去从中寻求什么“韵”。赵孟頫的字不谓不熟,却难免有着意、巧饰之俏,熟则伤雅,熟则近俗。所以从明朝起即有不少人说赵书俗,甚至到清朝梁闻山也说“子昂书俗。”

5神、气、韵三者经常联系在一起用。三者虽有共同的地方,却又不相同。既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书法创作虚实结合而产生神韵的辩证法。

►中国书法五千年,出的书法家太多了,但真正在书法史上留下名的,只有那么百十来号人,真正顶尖的高手,也就是我们整天挂在嘴边的,也就十来个吧。

那么这些留下名的他们都是干什么的?

我们仔细一分析,他们全部是当官的,全部是公务员!

别不相信,咱们一个一个数数看。

1钟繇,钟太傅,太傅是干什么的?是辅佐朝廷的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大官!

王羲之,右军将军,这是正经带兵打仗的武官,是会稽郡驻军右军的统帅。

王献之,大令有一个意思是县官,可王献之不是,人家官至中书令。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直接向皇帝挑选文件上奏,官职大的很,正二品。

2颜真卿,当过隶部尚书、刑部尚书,追封鲁国公。也是说当过组织部长、公安部长,追封为人大副主任,嘿嘿,副国级的。

柳公权,太子太保,文官从一品;欧阳询,太子率更令,加掌皇族次序、礼乐、刑罚事宜。

赵孟頫,赵家王孙,官至一品。

3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也都是省部级官员。

孙过庭,官小一些,也是管理武器库的,相当于正科级;张长史,厅局级;郑板桥,当过县太爷,正县级!就连一生潦倒的徐文长,也做过胡宗宪的参谋。

更不用说王铎、黄道周,董其昌,都是官至省部级大佬。

赵之谦,正县级。吴昌硕,还干过村长呢!

4有没有个案呢?

有,邓石如,一生布衣。智勇、怀素,和尚。平民的书法家能在书史留名的,凤毛麟角,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那么一介草民怎样书史留名呢?

首先,你的字得真写得好,二把刀、三脚猫的最多也就是江湖书法家而已,这条很重要。

其次,你得有知名度,刷存在感。什么书法活动都有你的名字,先混个脸熟。

展览多,你多投展览,入展可以,获奖最佳。

6你不能松懈,万一松懈了,马上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了。不相信,栾小宝这个名字大家知道吗?

不知道?我告诉你,人家是五届、六届两届国战的全国奖获得者。后来从政了,现在知道的少了,只获两次奖是不够滴,你要连续地投下去。

也许你投腻了,可你要知道,陶博吾他老人家一直投稿,八十多了居然还投首届新人展,八尺篆书对联!

7真不想投,那么要写文章,报纸上、杂志上要经常见到你的文章、你的名字,这样人们才不会把你遗忘。

认识一个老书法家,喜欢骂人,从王羲之骂到张海,没有人他不骂,你以为他狂,其实人家也是一种手段,靠骂人让大家记住他,然后再卖字。嘿嘿,这手段,光明正大的黑人!

8也有真写得好的,籍籍无名老死于乡间,知者寥寥,凄苦一生。

没办法,要想成名,你得折腾。

没病,走两步,我瞧瞧。

1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瑶姬,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说为德清茅山(今莫干山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元延祐四年(1317)册封魏国夫人。

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四月二十五日从大都(今北京)出发,五月十日至山东临清,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于舟中,葬东衡里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2《秋深帖》

擅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其书牍行楷,风格与赵孟頫相似。曾手写《璇玑图诗》,五色相间,笔法工绝。手书《金刚经》等数十卷,遍赠名山名僧。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诗文不俗,曾作《观世音菩萨传略》。

元仁宗尝命书《千字文》,将赵孟頫、管道升及子赵雍的三段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曾在湖州瞻佛寺粉壁上绘竹石图,高约丈余,广一丈五六尺。兼工山水、佛像。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我侬词》全文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管道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

值得一提的是《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

《秋深帖》整篇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研读观赏之下,每一处的起笔、停顿、运势,都有其章法,却又化章法于无形,体现出书法家的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封家书以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写道:“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 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关心长辈的思念。信中还向婶婶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

只是在这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虽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却一眼看得出是经过涂改的。

赵孟頫与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秋深帖》应该是赵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写。从字迹上看,《秋深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赵孟頫的行书特点相契合。专家推测,可能是赵孟頫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頫觉得属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

至于《代管道升札》(或称《深秋贴》)中的题名问题,是由于丈夫意识写的兴致勃勃,不小心题了自己的名字上去,因为这通手札写的太漂亮了,自己也不舍得毁弃,便在名字上略作涂改,原文题字为赵孟頫的字——子昂,修改为道升(升在手札上为繁体字升)。3 8 7 6 5 4

1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实在不容易说清楚。就像打太极拳的人说,要以腰领劲,就是提得笔起。起而能沉,沉而能起,缺一不可。

222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黍米珠的形成,是提笔的时候搓纸回笔造成的。回笔又是为了把笔提起来,笔锋重新聚拢。 用笔千古不易,手段无论怎么变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写完一笔能接着再写下一笔。

这中间有一些物理现象:

按压停顿造成墨汁下注过量,透过纸背,形成浓墨区。

提笔快速行笔时注墨不足,形成淡墨或枯笔。

搓纸提笔,利用笔毛本身的弹力、笔纸间的摩擦力和墨的表面张力让笔锋重新立起聚拢。

提笔过程由于墨汁的表面张力,墨汁凹月面随笔锋提起而提起,笔锋提起处形成黍米珠。

董其昌又说“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倌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按得下、提得起,是为有力。千军万马,为我所用,这种力,是控制力,不是今天很多书写者那样一味装腔作势。力透纸背的效果是压强效果,纸张受到压强,微孔更利于墨汁垂直渗透,用笔有力指的是用最小的力产生最大压强,按压的极限水平必须能收笔提得起能恢复笔锋竖直。把毛笔压到底,把纸张都划破,最后笔提不起来,这样的用笔只能叫软弱无力。

笔画转换方向称为转折,其实可以看作不离纸的连续两个笔画,其要领也在提按,提则束,按则放,放出去要能收得回来是为主宰。333

【书法内科诊疗手记】

【书法内科贵宾01床】

欧阳中石

123欧阳先生作品是吴玉如作品某些特点强化的产物。姿态稳定而僵化是显著的商标。并不具备深层意义上的东西,其形式感很足,程式化严重。招牌题字普遍好于其它作品。

远未及人书俱老之境。强化用笔,孰料刻意满纸。用力、求势、安排等充斥其间,追求书卷气却常现油滑之态。动远多于静,因其内心远未安然深沉。

若以名论之,已然名家;若以道论之,尚在门外。

4【各项指标】

碳14测定:人是80岁,书法是30岁

叶 绿 素:无,证明不接地气

免疫功能:对奉承、礼品和¥无任何免疫力

膝跳反射:无,证明已濒临麻木

【专家会诊意见】

一、芒硝黄豆当饭吃,冰水送服,每日三次,连服一月,先去火气;

二、裸捐。关门谢客,一头扎进佛学里溯本求源。

三、中国书画总医院院长尧渔伯专利《书画聊斋》每日打坐默念千遍。

【特别提醒】

1、送锦旗、土特产品、现金等可暂放保卫科,作品拒收;

2、病情咨询可去主治医生助理办公室或一楼导医台;

3、痛哭流涕可拨尧渔伯院长免费专线:139****7617,纸巾自备;

4、痛不欲生可直接到院长办公室倾诉。

【书法内科贵宾02床】

沈 鹏

52000年前后是创作的高峰期,出过一批相对好点的作品,近年日显颓废之态。取法过于单薄,营养来源贫瘠,涉猎百家而雨过地皮湿,最后吊在一颗树上。

行草书形式感很强,突出摇曳多姿之态,同时做作痕迹也暴露无遗。作茧自缚不能脱,颐享天年于其中。少振发、多套路、勤缝补、善应付。

气局不够,大字尤显乏力、空洞、靡弱,时现文人酸腐气、轻佻气。他说“我不会饮酒,不然(草书)会写得好一些”,这是谬论,一句话道出了自己在门外的位置。

67【各项指标】

胃镜检查:油脂过多

认知测定:知识与思想严重脱节

笔墨纸检查: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不符,须更换低档位

【专家会诊意见】

一、谢绝一切应酬,面壁思过;

二、斋戒。一日三餐,杂面煎饼卷着菜根蘸着麦麸吃;

三、中国书画总医院院长尧渔伯专利《书画聊斋》每日打坐默念千遍。

【特别提醒】

1、强力推荐生活与艺术公众号

2、多和01号床病号探讨“人老书不老”是咋回事。

【书法内科贵宾03床】

孙伯翔

8以魏碑名世,重骨。刻意描摹碑刻刀砍斧斫的痕迹,线条偏脆、薄、生硬,终生未脱做作之态。缺乏敦厚、雄壮之意,中宫逼仄,可见心胸。

人受制于笔,时见断气、闭气、烟火气。少合理的夸张,多变态的处理。故事只局限于笔画间,尚不知线条外虚处为何物,更不论格调。

思想性差,内力空洞,匠气弥漫。至老都是外家功,若气力不足,必会一场空。

910【各项指标】

脑 CT:发现只有货币和汉字笔画若干

全血黏度:与作品拍卖价格高低成正比

捐款扫描:扫到一盒烟,继续扫描中……

【专家会诊意见】

一、受技法毒害严重,须大剂量服用排毒胶囊;

二、具有强传染性,须与任何识字的人隔离;

三、中国书画总医院院长尧渔伯专利《书画聊斋》每日打坐默念千遍。

【特别提醒】

1、禁止再创作严重辟邪的国画作品;

2、既然毛笔当刷子用了几十年,直接改用排刷多好。

【传染病号】

一、孙某,感染20年,现在总医院第一门诊化疗。

二、王某,感染27年,平板车拉回家等待奇迹出现。

……(限于版面,此处略去32万余人)

【书法内科贵宾04床】

张 海

11著名艺术活动家、书展策划人。除了工作和书法沾边外,作品和书法艺术没啥关系。长期奋斗在书法工作第一线的全国劳模。

并不具备书法家基本的素质,作品无笔、无墨、无形、无性、无意。隶书,拿毛笔当小刷子用,是其核心技法。行书,以火柴棒和葫芦作为描摹对象,是其基本模式。

张海的出现和掌权,是当代书法艺术巨大的泥淖和误导。在无品味、无格调的“张海体”背后,除了浮躁膨胀的市场和纵横交错的利益链,别无一物。

1213【各项指标】

胸 透:心胸太小护士测不到

钙 测 定:重度贫钙

双眼视力:写字时0.15,点钞时1.5

【专家会诊意见】

一、强烈推荐改行,越快越好。

二、强烈推荐退休,越快越好。

三、中国书画总医院院长尧渔伯专利《书画聊斋》每日打坐默念千遍;并将“生活与艺术”公众号从头到尾看一遍。

【特别提醒】

1、联合保安强制服用抑制“为人民币服务”的大力丸,结合西药进行;

2、强制听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多笑一笑,忘记会写字的事。

【保安日记】

一、元月2日,热心市民送来批评横幅24对、大字报49张。

二、元月4日,书法小区王大妈退回十年前张主席的作品10幅。

三、元月8日,与拾荒老人李大爷洽谈作品当废纸收购一事。

四、……(限于版面,此处略去1800余条)

1 2 3 4 5赵孟頫《雪岩和尚拄杖歌卷》简介:行书,纸本;纵23.5厘米,横53.6厘米。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画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

赵孟頫《雪岩和尚拄杖歌卷》欣赏:

这件作品是赵孟頫中晚年为天目山大觉正等禅寺住持高峰妙公之弟子所书,是他晚年的作品,所以这件作品除了沉稳、洒脱、姿媚之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之中纯正的晋唐法书气格。原墨迹有几处残损。卷后有元代名僧了庵、妙声、若舟、余泽和元人郑元佑、明人汪道昆、清人陆绍曾等人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