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唐寅(yín),字伯虎,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

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华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

唐寅《落花诗册》

23 6 5 4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祝允明《牡丹赋》

7 10 9 8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征明《西苑诗卷》局部

11 12文征明《千字文》局部

13 15 14徐祯卿,字昌榖,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十六岁著《新倩集》,但屡试不第。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其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又有评曰:“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被《明史》赞为“吴中诗人之冠”。

16 17


1、写字的字体已经成形,能不能改,怎样改法?

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认为:写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好学,只要你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写字习惯。具体地说,在你练写的时候,必须端正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

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

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于志向和恒心。

2、写字应当从何学起?

答: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写字的姿势和执笔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

(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书法的步骤应当怎样安排?

答: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好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好,等于把“零件”加工好;练好偏旁部首,就好比开始“组装”;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

在练写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如练写“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好,然后后再写“连贯”,进行组合。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4、为什么说学字必先练楷书?

答: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

5、先学楷书需要多久呢?

答:只要你选好字帖,每天坚持写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就可以收效。至于练写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后临摹,然后对照找差距。对难写的字,要分别记下来,专门突破。

当你练有成效的时候,你就自然产生了兴趣:越写越爱写,越看越高兴!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6、写行书已经习惯,再练楷书能成吗?

答:没问题,而且还快呢。因为你对字形的结构已有一定的印象,在书写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养,只要方法改变一下,纠正你原来拿笔和运笔姿势,按着楷书的基本体系,坚持练下去,那么,在半年的时间就可收效。

7、要想写好每个字,其重点应当掌握哪些?

答:第一要掌握笔力,这里指的是该用力的笔画就要用力;不该用力的就要轻笔过渡。例如写国、红、真、钢等字,轻重分得清,看起来就会给人以美感。

一般来说,写“丶、一、丨、丶(捺)”等笔画着笔应用力,其它稍轻些。但一个字中的个个笔画不能都用力。比如,写“人、大、天”等字的撇画应当轻,捺画应当重。相反,撇画写成重,捺画写成轻也可以,总之不能平均用力。

8、有人说,基本笔画好练,

间架结构难写,是这样吗?

答:说起来好象很难,实际上只要你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练好了基本笔画之后,就有基础功底了。所说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指的是在结构上分清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如果是独体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独体字,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横画稍长,竖画稍短,而竖画必须居中而下(楷书)。如果是合体字,则要分清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是左中右结构,还是上中下结构,是半包结构,还是全包结构。

弄清这六个区别,再按字的定义和组织规律去掌握。这样,就可写出一个完美而秀丽的字形来。例如:“好”“妈”属于左右结构;“幸”“素”属于上下结构;“常”“掌”属于上中下结构;“匠”“医”属于半包结构;区别这些不同的结构定义,就好办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两竖,注意居中对齐;常掌二字是个长形体势,不要写太长,稍加紧缩;好妈二字是个左右结构,左边稍小,右边稍大些,只要掌握好疏密得当,参差有序,不就好看了吗?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当,一宽一窄,线条轻重不分,那就难看了。

9、有人说,要想写好钢笔字,

必先练好毛笔字才行,是这样吗?

答:不是。实践证明,那样要多走弯路。为什么?道理很清楚:因为汉字的结构规律完全一样,只是字形大小书写工具及手法不同,两先学哪一种都行。

继承和临摹古人作品,应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丢开个人的风格。

有些人对怎样写好字过于神秘化,也有的人把写好字说成是天生的……。事实上,不论写毛笔字还是写钢笔字,都不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不客气地说,毛笔字我只练了两年。当我把两年后写的字联拿给一位书法编辑看时,所得到第一句评语是:“你的字起码有十年的功夫”。这位编辑问我:“你都跟谁学过?”我说:“没跟谁学过”。事过三个月之后,我写的字联在一本杂志上选登了。

有的人提倡写好钢笔字必先练好毛笔字,实际不必要,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掌握两种笔法。

10、怎样安排好字形有大小?

答:中国汉字有大有小,形状各异,不论用毛笔或钢笔,写出的大小不能完全一样,我们管它叫“参差有序”。具体要求:笔画多的写细稍收缩,笔画少的写粗稍扩散。要写得大小匀称,不要象棋子不分大小一律排列。例如:“腾”字同“小”字;“口”字同“国”字;“工”字同“骞”字。

11、写字讲究呼应,这指什么说的?

答:要想把字写得生动活泼,就得注意线条的往来和笔势的呼应。笔画相间有呼应,句间的开头和末尾也讲究呼应,这样的写法是为了避免机械式和堆砌现象。我们经常提到的“笔断而意连”,使点画互相间的声势具有连贯性,这种声势好比幼儿伸手喊妈妈,妈妈伸手接幼儿的那种动作。《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收笔为承。反之,如果写完一笔再考虑下一笔,中断笔间势能,那就是《续书谱》所批评的:“图写其形,末能涵容,皆支离而不贯,其结果多成珠子,字形当然活不起来”。

所以要使字写得生动活泼,情趣诱人,呼应二字是不能忽视的。

12、据说横竖有原则写法,是这样吗?

答:是的,这是当代书法家邓散木说的,邓老讲得有道理。写“横”要稍斜,左边低,右边高,其斜度约在5-7度上下。不要低于5度。不要高于7度。这是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如果把“横”画写成平直,那么,由于两眼的错觉,看上去右端的末尾似乎倒下去了,很不自然。

汉字的“竖”画比较重要,在一字当中起着栋梁作用。虞世南在《笔随论释行》(引王羲之语)说:“为竖必弩,贵战而雄。”故写竖画要刚劲有力。如中、牛、千、山等字。

13、练字用什么样纸好?应注意些什么?

答:用方格本较好,因为它有一定的方格,对你练写的字形在规范上有一定的约束。在练写时要按行按序进行,每写完一页,就要分析一下,看看差距在哪?每写完一本,也要留存起来,以鉴别对照,衡量进步的程度。在练写时,切不能无规律地东写一个,西写两个,这样的练字会影响你掌握章法和布局。

按着次序练写,一能练好章法,二能安排好整篇布局,更会帮你养成写好行序的好习惯。如果任意乱写一通,那你在正式写作时,虽然字形本身写得尚好,但全篇布局肯定不规整,这是个大事。

14、写字在快慢上有关系吗?

答:关系很大。写字在行笔快慢上有极大关系,字形的优美,线条的神韵,大部在快速行笔中体现出来。呼应的连贯笔势也是在快速运笔中体现。慢笔写出的字是没有神韵的。

1 8 7 6 5 4 3 2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他的侄外孙刘遵义教授乃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他早年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于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法家。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尤其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
于右任的书法,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

于右任早年书从入赵孟頫入手,后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腐败,国力渐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侵略。他所以喜欢魏碑,是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他怀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从他写的一首诗中可以得到反映。“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否则,如果只是临习书法,是无须“夜夜泪湿枕”的。他曾说过,“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他正是这样,博撷约取,以个人审美原则取舍,形成了自己的行楷书,得以在千载书史上“卓然自立。”

于先生自一九二九年始,即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一九三二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此外,于先生又逐步总结出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对应的规律性符号,这些符号架起了衍化草书的桥梁,解决了草书产生与”准确”书写的关键性问题。于右任先生的四个标准书写原则;一组神奇的符号;一本《标准草书》千字文,成为现代中国文字学研究上的伟大创造,也是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同时,《标准草书》的问世,成了初学草书者最喜规抚的入门课本,是学草书的最佳途径。这本书在台湾已九次再版,在大陆也多次印行,但仍供不应求,真乃一时”洛阳纸贵”,可见这本《标准草书》在书界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正如著名书画家刘延涛先生所说〈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影响当尤为广大悠久!”

于右任的书法雄豪婉丽,冲淡清奇,于先生到了晚年,他的草书更进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真是字字奇险,绝无雷同。在他的笔下,将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时呈平稳拖长之形,时而作险绝之势,时而与主题紧相粘连,时而纵放宕出而回环呼应,雄浑奇伟、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他将推广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用于实践,作到笔笔随意,字字有别,大小斜正,恰到好处。结体重心低下,用笔含蓄储势,出神入化。他在书法上成为一代宗师,日本朋友称他为“旷代草圣”。

于右任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诗人、政论家,是沉雄博大的一代书法大师。当他滞留孤岛时,对大陆情念颇深。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作歌:“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望(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其乡思之苦,溢于言表,成为千古绝唱。

明清之际,有这么一位才女,少年时就通诗文,及长蜚声南北。能写一手有才情的小楷,更是迷人。

1

她书法宗钟王,人比其为古代的卫夫人,善小楷,“笔意萧远”,仿黄庭经最精;工诗赋,又善画山水,得吴镇神韵。

2

她叫黄媛介(1614~1668),明代大才女。生在明清交际、动乱年代。在风云幻化的江南大地上为养家糊口而羁旅转徙,与名卿士大夫、与名媛闺秀交往酬唱,用诗、词、赋的文学样式及山水花卉的绘形写神,淋漓尽致地释放着心灵的感悟,入木三分地抒写着人生感慨。

3

媛介天赋极高,读书写字,吟诗作画,都显得极有灵性,所以倍受父亲黄云生器重,悉心调教,十三、四岁时才名便盛传一方,这嘉兴一带的人都说:“黄家有女,冰雪聪明。”

4

有着金闺兔苑才的黄媛介,其创作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魅力将咏絮才女谢道韫开创的林下风推向高峰,既彰显着承前启后的因素,也催发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影响绵远。

 

《现代汉语词典》中,“墓志”一词的解释为:“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

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执行主编任昉介绍,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又称为“志”,北朝隋唐多用骈文撰写,宋元明清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铭”则用韵文写就,主要是对逝者的悼念和赞颂。一方墓志未必“志”和“铭”都有,很多只有“志”,早期的墓志或只有“铭”。

1陕西临潼出土秦代“阑陵居赀便里不更牙”、

“杨民居赀大(教)”瓦文墓志

据调查,从公布的材料来看,隋唐墓志占出土墓志的半壁江山之多。从收藏情况来看,公立的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约1600方墓志中主要为隋唐墓志,四分之一为明清墓志;公立的河南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民营的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则如其名,收藏的绝大多数墓志为北朝唐代墓志。

但据任昉介绍,从《新中国出土墓志》收录的墓志看,明清墓志占出土墓志的三分之二;从参与《新中国出土墓志》编集工作的各省市县文博考古单位收藏情况看,明清墓志的数量也绝对居多。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执行主编王素认为:“大家觉得明清墓志数量不多,是学界对明清墓志不重视,文博考古单位不愿花时间整理公布的缘故。”此外,盗掘出土的明清墓志,大多被弃舍毁坏或移作他用,这也是人们感到明清墓志数量不多的一个缘故。

2那么,墓志究竟起源于何时?在学界,至少有五种说法:

一是“秦朝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1979年末至次年6月,秦陵考古队在始皇陵封土西赵背户村发掘了32座秦代刑徒墓,清理出残缺废弃的墓瓦文共计18件19人(内有1件刻2人信息)。这些约公元前221至210年刻写下的文字内容很简单,多为记录刑徒的姓名、籍贯。任昉介绍,因其内容与用法已具备了标志墓主人身份的性质,属于当时一种特殊的志墓方式,所以考古报告编写者把这批秦刑徒墓瓦文,称作“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墓志”,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也持认同观点。

二是“西汉说”。此说主要见于文献史料,如清代学者叶昌炽《语石》引王昶《金石萃编》说:“《西京杂记》称前汉杜子春(约前30-约公元58年),临终作文刻石,埋于墓前。《博物志》载,西京时,南宫寝殿有《醇儒王史威长之葬铭》。此实志铭之始,今皆不传。”

3《东汉少府若卢砖铭》

三是“东汉说”。在学界,1929年在洛阳东北郊出土的东汉延平元年(106年)《贾武仲妻马姜墓记》,由于记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及死葬日期甚详,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用石头刻制的墓志。学者罗振玉曾为之题跋曰:“汉人葬记前人所未见,此为墓志之滥觞。”(《辽居稿》)。考古学家马衡、赵万里等也都主此说。

在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收藏有原本流散在全国各地的16块“东汉刑徒砖”,副馆长朱晓辉介绍,以前全国服劳役的人都派驻到洛阳做苦力,死后就找块砖头刻志记铭,记录了刑徒的部属、刑徒性质、狱所名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简略内容,与死者尸骨共埋。比如其中一块“东汉少府若卢砖铭”上书隶书23字,文为:“右部无任少府若卢髡钳徐孟延平元年六月十九日物故”。朱晓辉认为,刑徒砖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挺人性的”。

4鲁潜墓志

任昉认为,上述秦汉墓砖(石),或被称为“早期墓志”开始萌芽。当时已经存在了多种标志墓葬的形式,出现了墓志的雏形。其中,有的以墨书或朱书大字题写在墓室过道的粉壁上,有的则刻成单独的小型碑石立于墓中,还有各种形制互异的柩铭、封记、墓记等石制品与砖制品,显示出墓志的初始状况。“秦汉时期,我国早期墓志虽然没有确定的载体、固定的形式和陈设位置,但已经为魏晋时期墓志的发展开创了先导。”

四是“魏晋说”。自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为天下凋敝”下令禁碑,又因战事频繁、政局动乱,以至许多墓葬被盗。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下诏,决定取消墓地上一切设施和标志。也许是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将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铭形式。

5晋左棻志

可以说,“禁碑令”和丧葬制度的改革,促进了这一时期墓志的发展。魏晋时期,一些植立墓中、形似碑状的墓志和长方形的墓志数量增多。但当时的墓志仍无定制,形式和内容都与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体缩小而已。有作圭型的,有作竖长型的,多称为“铭”。任昉认为,在形制上不统一的魏晋墓志,系南北朝时期墓志定型的前身。

6五是“刘宋元嘉年说”,以往论及墓志起源大多据此说。这是因为早年出土于山东益都的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刘怀民墓志》,是现在已知的最早自称“墓志铭”的石刻。在这块方形石刻上,首题直书“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铭”,且志文、颂文俱全,直接证明了这类墓志文字的性质。清代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五云:“刘怀民志作于大明七年,适承元嘉之后,此志铭文字导源之时代也。”

7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志盖

任昉认为,南北朝时期是墓志定型的“关键期”。东晋灭亡后,南朝墓志承晋制继续流行,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加速汉化,在丧葬仪式等方面使用汉制。民族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的风行,使墓志在上层社会普遍使用,成为“王公以下,咸共遵用”的葬制,促进这一时期墓志的定型。北魏墓志不仅数量增多,形制大多呈正方形,墓志虽大小不定,但内容已趋于统一,后世墓志只是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而已。

“关于墓志的起源,虽然众说不一,但由此我们可将墓志的涵义界定为四:一是志墓主人,二是埋在墓内,三是有相对固定的载体,四是有一定的行文格式。”任昉说。

《此郡帖》拓本(其一)

1 2《此郡帖》拓本,8行,66字。草书。 第一行“扵”字,米芾《书史》作“於”,第四行“舍”,米芾作“捨” ,第五行“耳”,米芾作“尔” ;第六行“夏”,米芾释作“交”,第七行“小都”之“小”,米芾释作“北”。

帖文的内容,是向人诉说王羲之所在会稽郡之弊,谈及拖欠了上交的赋税,称无力解决这样的问题。“舍逸而就劳,叹恨无所复及耳”,透露出王羲之厌於仕途的心境。据此,书写这通尺牍时,王羲之尚在会稽内史任上。第二行末“独坐”者,《淳化阁帖》、卷八有《独坐帖》。所谓独座,指专席而坐,犹言骄贵无偶。此是对某一地方的最高长官的代称。“逋滞”者,犹拖欠,指拖欠朝廷徵纳的赋税。

释文:

此郡之弊,不謂頓至於此。諸逋滯非復一條。獨坐不知何以為治。自非常才所濟。吾無故舍逸而就勞,歎恨無所復及耳!夏人事請託,亦所未免。小都冀得小差,頃日當何理。

《此郡帖》拓本(其二)

3《此郡帖》拓本(其三)

4《此郡帖》拓本(其四)

5 6《此郡帖》拓本(其五)7 8

中国高古陶瓷的诞生与发展历经了漫长的沧桑岁月,从远古人类粘土陶器的起源,历经商周的萌芽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原始期,直至隋、唐、宋末元初的成熟巅峰期期,有约近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高古陶瓷不仅是反映炎黄子孙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陶瓷史从萌芽到明清巅峰时期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深影响世界陶瓷史发展的源头,是华夏文明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及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

1

辽,三彩,双鱼盘

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古瓷器,主要以唐、宋、元瓷器为主。高古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跨越年限达千年,是中国陶瓷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艺术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过图案色彩等直观元素去表现美感。与明清瓷的华丽、秀美不同,高古瓷表现的审美趣味更多以朴拙、含蓄为主。

2元,磁州窑,褐彩花卉盘,大都会藏

高古瓷器的定义,一直存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的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器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

3北宋晚期-金,磁州窑双耳罐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古瓷器就是宋元瓷器。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宋元瓷器年代早,且存世稀少,应为高古瓷器。但无论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认为,“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明清以前的瓷器。

4南宋-元,吉州窑,褐釉上画梅花碗,大都会藏

明清瓷以前的高古瓷,从制作方式、造型艺术、装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与明清瓷器显著不同的风格特点,概括地讲,可分两个阶段,东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代瓷器的各个方面,都还带有从印纹陶和原始瓷时期的烙印,其造型、纹饰的总体风格上显得粗犷敦厚、幼稚朴拙。这时期的瓷器和纹饰造型上多是作为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冥器而存在,在自然单纯之间夹杂着神学、宗教观念的影响,具有一种旷远而诡秘的威慑力量。而唐宋元瓷器的各个方面则明显地表现为走向成熟和理性,更多的受这些特定时代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的影响,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把握、亲近在瓷器的造型、纹饰乃至功用上都充分地流露出来。绚丽的唐三彩折射着大唐帝国的兴盛和富足,简洁端庄、俊秀素雅的宋瓷造型体现着宋人崇尚自然的生活观念。

5可能是金,仿钧窑,青绿釉碗,大都会藏

6金,磁州窑,红绿釉上彩花卉盘

7唐,猴子柄茶杯

8北宋,仿定窑,黑釉盘,大都会藏

9金,深色釉,带氧化铁釉上彩罐

10金,定窑 ,象牙白釉模印刻花双鹿纹盘,大都会藏

11元,高足杯,大都会藏

12  北方青瓷,模刻莲花婴戏图碗

13元,青白瓷,观音,大都会藏

14明初,釉里红缠枝花卉碗,大都会藏

15金,定窑,白釉模印祥纹折沿盘

16北齐,橄榄绿釉,浅浮雕乐舞人物扁壶,大都会藏

17唐,黄绿釉罐

18北宋,象牙白釉刻莲花纹葵口盘

提到南朝的画像砖,代表性的作品一是南京江宁、丹阳出土的“竹林七贤图”,再就是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县的画像砖。

每块模印彩色画像砖都是预先设计,精工制作,砌缝紧密;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造型颀身丰腰,面相圆润,姿态生动,具有南朝人物画“秀骨清象”的特征;而动物花卉砖画,则采用高浮雕手法技艺,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画像砖图案内容大致可分3类:

一是表现车骑出行的场面。

1 6 5 4 3 2

二是汉代以来流行的孝子画像。

7

三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有关的内容。

8 16 15 14 13 12 11 10 9

//

这些都是当时的无名画师、刻工、砖匠共同创制的。南朝传世名家绘画作品寥寥无几,且多非原作,属后世唐宋时期画家的摹作。因而这批南朝画像砖花纹砖图案,实是南朝正宗画像,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物质的,一块块刻有花纹画像的建筑用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墓葬装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习俗。

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他画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晚年较多画牡丹,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极富生活气息。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他的作品备受追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