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一、《宣示表》

1 5 4 3 2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

二、《还示表》

6

宋拓《还示表》,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力命表》

7

《力命表》,钟繇小楷代表作。钟繇墨迹今已无存,此为后世摹刻。

四、《贺捷表》

8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五、《墓田丙舍帖》

9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行意。元赵孟兆页《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六、《荐季直表》10 13 12 11

【卷首语】

近现代书画名家荟萃,在他们的作品中,手札是一种独特的形式,更能自然地再现他们在乱世背景下特有的人文情怀和博大胸襟,可谓寸纸之内见洞天。

今天,我们精心为大家搜集了白蕉、何香凝、黄宾虹、李瑞清、李叔同、林散之、鲁迅、齐白石、徐悲鸿、徐生翁、于右任、张大千等20位书法名家的手札精品,分享给大家。

白蕉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沙孟海先生誉其为: “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 可入其堂奥。惜罹难“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

1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原名瑞谏,又名谏,号双清楼主,汉族广府人,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荔湾区)人士。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 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 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2胡小石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国学大师。兼为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於古文字、声韵、 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

3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4来楚生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号然犀。别号负翁、一技、木人、非叶、楚凫、怀旦等,晚处易字初生,亦作初升。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浙江萧山人。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

5李瑞清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 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 教育的开拓者。

6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 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赵朴 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7鲁迅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出 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早年抄写过很长时间的古碑,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 片,对书法、美术有着很高的鉴赏力。他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

8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 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 以官职,均不应命。9

 

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957年),男,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10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侧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厚处用侧。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艺术家。毛主席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毛主席的书法很多,他为一些人的题词更有意义!

11、毛主席两次为刘胡兰题词(1947年3月25日、1957年1月11日):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22、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33、毛主席为朱德题词(1946年11月):朱德同志六十大寿 人民的光荣

44、毛主席为徐特立题词(1947年1月):坚强的老战士 祝特立同志七十寿辰!

55、毛主席为张思德题词:为人民服务。

66、毛主席为艾生题词(1938年):努力学习,切实学习,不学好不放手,这是青年的首要任务。

77、毛主席为陈醒民题 (1939年4月18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奋斗,努力学习,就能获得进步与成功!

89、毛主席为董柏成题 (1938年):没有什么困难事情能够阻住我们去路的,问题只在坚持正确方针,艰苦奋斗,就能达到目的。

910、毛主席为缪敏题: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碍人的前进的,只要奋斗,加以坚持,困难就赶跑了。10

临摹对于学书者来说,是一个相伴终生的过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卓然大家,离开了这一点,创作便是无源之水。临摹过程可按照一定阶段进行层次划分,这样更容易把握碑帖精髓。临摹要经过格临、对临和背临等过程,但并不是一味地抄写。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因为很多人将临帖变成抄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临摹。真正深入某种碑帖,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层次。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只临一种帖,存在着从某帖到另一种帖的过渡问题,现存书体繁多驳杂,并不是所有碑帖都能做到相摩相荡。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这三个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临帖层次

笔者将临摹划分为三个层次:平面层次、立体层次和美感层次。

平面层次。了解所临碑帖的外在形式,如笔画形态、用笔、结字和整体章法等。在这一层次中,临摹者对碑帖的优劣之处,其中的精神趣味,一些创作背景和时代特色还缺乏一定的了解。一般是照葫芦画瓢一股脑地学,有的甚至将碑帖中的剥落和残断处当作精华一并学了去。笔者在临印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体会,在对良莠不齐的印章缺乏鉴别力时,常“一锅端”,随着水平和眼界的逐步提高,将愈学愈少,愈学愈精,从盲目走向理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如果有名师指点,对初学者来说,将大有裨益,会少走很多弯路。在选帖方面须谨慎,防止求异求怪,误入歧途。平面层次是对碑帖直观形式的理解,要注重积累。

立体层次。基于临帖者水平的提高,对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增强了对碑帖的总体认识。如习米字时对米芾人格的了解,对他性格的深入研究,对了解米芾的书写方式、方法有很大帮助。再比如说,对盛唐审美风尚的认知,对颜字雄强和“俗姿”有切实认识,于把握颜字更有作用。此时临摹者对碑帖范本理解不再局限于一点一画,一撇一捺,而是立体的、丰满的艺术形象,逐渐从形式介入精神,从追求形似而达到神似。立体层次阶段临摹时务必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入帖。

美感层次。基于笔者肤浅的经验,选择临摹碑帖的标准是出于对碑帖的喜爱,对碑帖的深入程度也取决于这一点。就象一个人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自然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书法也是一样,在临摹时并不是所有碑帖都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各持一端都是很正常的事。美感层次是临习者对碑帖神髓的把握阶段,从而产生特殊美感和心灵享受乃至情感的共鸣。笔者在临习中发现,只有临习者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和修养,才可以自立门户,了解各种碑帖之间的差异和优劣所在,可以有选择地去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学。如果喜欢米字,觉得性格上很适合,自适己心,不一定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仰他人鼻息。美感层次应注重自我意识发挥,而不是盲从。

二、书体过渡及兼容

过渡是写作中的常用语,一般是文章转入另一层意思时应用,起到顺其自然、前后呼应的作用。在临帖过程中,临摹者所面对碑帖有无限性,而学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学书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甚至是书法大师也不能避免。写行书很好的未必能写好篆书,写草书的未必能写好楷书,反之亦然。所以说,并不是任何书体对所有人都合适,从一种书体到另一种书体,如何处理过渡很关键。比如说,从楷书到行书,笔者认为褚遂良最合适。褚书为行楷,以其来作过渡最合适不过。同时褚遂良属二王一脉,可以由此入手打好二王基础,再专攻其它碑帖则游刃有余。相比较而言,李邕和赵孟钜参锌铉吖谙站,而赵偏于俗态,赵从李出,笔画变得很平实,不容易出来,因而选择褚遂良最为理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书体的可塑性决定被选择的可能性,颜真卿和王羲之之所以强调必学,即在于其中的包容性,个性愈强自然可塑性愈小。一般说来,有了二王或颜真卿的基础,选择其它碑帖都可以上手。

所谓书体兼容,是指不同书体结构、气息等方面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书体之间,如王铎行书与颜真卿楷书,《石门颂》和黄庭坚都属于开张大气一路,学起来会上手一些;二是相同书体之间,如当今盛行的“二王——米芾——王铎”的学书套路。概括起来讲,兼容需要把握的有两点,对碑帖来说,要么是风格默契的,有协调作用,要么是截然对立的,也能起到调剂作用。对书家来说,主要是看是否有继承和延续的关系,如前文所提及到的二王——米芾——王铎的路子。并不是所有的书体都是能实现柔和最终水乳交融,如果选择不当,则容易出现“夹生饭”。关键要对每种书体进行风格定位,在选帖时就要把握好,实际上是对于碑帖美感层次的把握。

临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看起来只是照着样子学,但“他法——我法”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每个人的天资和勤奋皆有差别,面对同样碑帖的领略角度并不一样,有很大差别。关键在于要领悟其中精髓,不能浮光掠影,流于皮毛,应适合自身情感,寻找最佳突破口,才能事半功倍。

他们是名人书法,未必是书法名人,但其书法作品的确有过人或可取之处,现将部分名人书法作品传上来供欣赏。

康生书法作品

1瞿秋白书法作品2


3毛泽东书法手稿

4
鲁迅书法作品

5冯玉祥书法作品

6梁漱溟书法作品

7胡适书法作品

89蔡元培书法作品

1011汪精卫书法作品

12黄节书法作品

13麦华三书法作品14

1、满纸唐诗宋词,却少了文化。

文化是书法的根,你今天来个“厚德载物”,明天来个“真水无香”。书法遒劲刚健,但是你知道这些词的出处吗?

2、遍地都是“书法家”,却找不到自己的家。

“书法家”这三个字,不仅代表了会写毛笔字,真正的称之为家的书法大师,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境界。而不是整天嚷嚷我是学某某的,怎么样,地道吧?

3、满街都是书协会员,却少有著作。

中国现在有数以万计的书协会员,看看他们的简历。穷的只能用作品集充数。你说你对书法有多么高深的领悟,为啥不著书立说流芳百世呢。很多书法家,让他们写字,那是挽襟提笔,跃跃欲试。但问问他们,写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理论文章,谁敢站出来。

4、到处都是书法巨擘,却撑不起一个家。

会写几个毛笔字,今儿找各大媒体做宣传,明儿东拼西凑出本书,还把欧阳老爷子和沈鹏老爷子拉上。事先您不跟两位老人家商量商量?

喜欢书法无可厚非,但必须理智,自己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老百姓不傻,您的钱都让那些黑心出版社赚了,您还惦记着明年带您出国的展览。

这些钱省下来,给家里老婆孩子,父母置办点东西,自己买点文房用品多好。您非要“扶贫”,拦都拦不住。

5、天天都是创作出新,却少了临帖。

每天绞尽脑汁创作、出新。美其名曰:符合新时代的书法。创新是在嚼透旧的以后才能谈的事儿,您多久没临帖了?

不要天天嚷嚷:咋都没眼光呢,我这创新书法只有几百年后才会有人理解。恐怕您的字比家里的馒头烂的都早。多临临帖吧。

6、人人都是书法家,却少了书法大师。

书法写得好的书法家不少,真正的书法大师却看不到。心态不对,获过奖、入过展,就开始四处奔走,到处留字。真正留给自己研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状态出的了大师才奇怪。真正的大师,在人群中,一眼就会发现他的不同。

7、满纸的《心经》,却少了心性。

书法家往往对《心经》情有独钟。一看落款:沐手抄经… 佛在心里,不在手上。佛是心性,不是手上的细菌。看这样,就差做个桑拿、来个马杀鸡了。

8、字字都是“真情流露”,却少了灵魂。

书法之所以“神”,是因为她是艺术家性情表达的载体。有多少书法家为了迎合市场、迎合某个群体,整天写着自己都感觉恶心的字。

《书谱》有个很突出的感受,就是孙过庭对锋颖的运用。用几个字概括一下,精巧、绝妙、自如。

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能熟练掌控,说白了,就是要能出来锋颖露在外面的效果。不然的话,收笔笔锋聚不起来,想出尖出不来。《书谱》中起笔、收笔都用的很巧妙。

二是用多了,会感觉点画单薄,缺乏厚重感,这就涉及到点画的质量,入笔要沉实,要能够扎得住纸,收笔要涩得住,绝不能够草率,所谓“匆匆不暇草书”,这样才显得精到、精致,楚楚动人,点画质量是重要保障。

三是,做到笔势往来,入笔从一种弧线的势来,收笔沿着一种弧线的势去,这样是笔画变得灵动,飞扬。

《书谱》里有一句话:“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书法有时真的是很难说明白,所以只能说到这样的程度。

很明显,在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书家中,孙过庭的《书谱》是最接近王羲之的, 这个帖是学王的较好入门,临写《书谱》后,写王会感觉要通畅得多,锋颖的运用无疑是从王羲之那里来的,我们回过头看看《兰亭序》对锋颖的运用,便会很容易理解了。先找从《兰亭序》中找三个字, 再举些《书谱》例子。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十二种法帖计有: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哀祸帖、平安帖、丧乱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误坠地贴、行穰帖、姨母帖、游目帖(蜀都帖)、雨后帖、远宦帖、旃罽胡桃帖、瞻近龙保帖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