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改琴

1张改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庆阳县人,194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常委、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史馆馆员。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2009年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张改琴书画皆能,长于书法,精于楷、行、草、隶。其书法作品灵动自然、雄浑刚健,别具风格;楷书寓动于静;行草书寓静于动,既有敦煌文化大气磅礴的风尚,又具勇于蜕变敢于革新的创造精神。其美术作品多以西部黄土高原风情为主题,展现西部人民坚韧不拔、昂扬奋进的精神品格, 立意高远、大气磅群、赞誉颇多。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2 3 42、韦斯琴

5

韦斯琴,安徽芜湖人。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作协会员。书法获第六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二等奖、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三等奖。参加第五、六、七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展、首届行草书法展、三届正书展、第二届百家精品展。2000年出版散文集《六月无痕》,荣获2001年安徽文学奖。

6 73、胡秋萍

8胡秋萍,1962年8月出生于河南开封,祖籍湖北应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书画院书法创作研究部主任。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9 104、孙晓云

11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73年高中毕业,在江浦县插队五年。一九七八年在南京军区空军任图书管理员,其间开始发表书画作品。1985年到南京书画院工作。书法作品获七次全国奖,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纽约等地展出,被香港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书法作品集,楷书、行草书字帖。曾担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委、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评。

12 135、林 岫

林岫,国画大师范曾先生的第一任妻子。著作有《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文学概论与艺术概说》(合作)、《古文写作》、《诗文散论》、《林岫汉俳诗选》等。主编过《中外文化辞典》(副主编)、《当代中日著名女书法家作品精选》、《汉俳首选集》、《当代书坛名家精品与技法》等。学术论文入选“1995汉城国际书法艺术学术大会”、“1996年短诗文学国际研讨会”(泰国)、“第16届世界诗人大会-诗歌文学研讨会”(日本)等。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进行书法交流及讲学活动。自199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风-诗书画坛》栏目中担任嘉宾主讲。其书法擅做草书,亦涉各体,大都书写自作诗词题跋。作品除参加国内重大书法展览外,还参加日本、韩国等国际书法等重大国际展览。字苹中、如意,号紫竹居士、颐阳书屋主人。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新闻学院古典文学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书协主席等。

6、马青原

17马青原,别署耘心轩主人当今书坛,女子书法家马青原的出现,是令人欣喜的,十分引人注目。在群星璀璨的书画艺术世界,以其雅逸亮丽、才华横溢、勤耕不辍,被业界赞誉为“书画奇女子,美丽俏佳人”,受到书画爱好者的广泛青睐。    马青原酷爱书法,临池不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是名副其实的”科班”出身,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和首都师范大学重彩画高研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全国及省级展览,获中国书协乌海杯全国书法大展最高奖。经学院派书法的严格训练与系统学习后,仍勤奋笔耕,转益多师,无一日之懈怠。终凭苦心积学和奇思颖悟在短短几年时光中厚积薄发,脱颖而出,终得佳绩。现已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工笔重彩画协会会员,北京一刀印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交易中心常务副主席。作品多次入全国及省级展览并获奖,先后在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瑞典,法国,埃及等国家展览并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收藏。



7、柳正梅

20柳正梅,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1964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师从黄惇、张友宪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国画院、南京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三节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法大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获得江苏省书协“走进是新世纪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银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江苏省首届美术界铜奖,入编《江苏书法五十年》,获得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奖“文学艺术奖”,2004年随中国书法家协会出访日本,入展江苏省书法晋京展。

21 228、张红春

23张红春,陕西延安人,祖籍河南新密,陕西财专毕业,于2002年读完陕师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民盟盟员,审计师。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延安鲁艺书画院副院长,延安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

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三、四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入展;全国第二届扇面展等展览中参展获奖

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2001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红春书法作集》;2004年获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三等奖;2004年代表中国书协女书法家出访日本;2005出版《语言的阁楼——张红春书法作品集》;

… … …

《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报道》、《中国艺术报》、陕西卫视“中国书画名家”栏目等曾作专题介绍。


2425
9、胡朝霞

26

胡朝霞,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71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书法篆刻作品多次人选全国重大展览,曾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提名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提名奖、西冷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优秀奖、第三届全浙书法大展金奖。


2728
10、韩宁宁

29韩宁宁,字静安,硕士学历,从艺30余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员、北京市书法家篆刻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篆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子书画院院士。30 31

1喜欢书法的女人,无论个性张扬,还是内敛,她必有颗能静的心灵。她可以静下来,倾听你的心事,你的烦恼、忧愁,且在倾听里,给你一份建议,这时候,你的烦恼、忧愁,也就减半了。若再为自己沏一杯花茶来品尝,慢慢地你所有恼人的心事都可以放下。喜欢写字的女子,无论是否脱俗高雅,都可以有一颗能静的心灵。

喜欢书法的女人,她可能是很懂生活情调的女人。喜欢闲时品咖啡或喝奶茶聊着天。尤其喜欢在一个有阳光的假日午后选择看一场电影,或旋进一间咖啡厅,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叫上一杯香浓的咖啡,伴着浪漫的爵士乐,闻着花香,遥想一些心事。偶而嘴角浮起一个似有若无的微笑.

喜欢书法的女人,内心是宁静而温暖的。那晃荡的心事,如童年的秋千。秋千悠悠荡荡,刻画那些无忧的岁月。好想再回到从前,坐坐秋千,哼唱一首秋千架上的歌谣。这日子惬意又舒心。喜欢写字的女人,是浪漫的。

喜欢书法的女人,无论写不写诗,总有一份如诗的情怀。喜欢写字的女人优雅安静细腻,那如水如云的情怀,总是在不经意渗透进他们的字里行间,令每个读到那些文字的人们欣喜感动又温暖。有时更多一份安静与恬然。

喜欢书法的女人是浪漫美丽又幸福的。然而他们心思的细腻敏感,又常常带给他们来自生活、爱情的感伤。也许别人一句轻轻的话语,都会让他们感伤。有时,喜欢写字的女人的内心是脆弱而疼痛,而那份疼痛却总隐于内心。

喜欢书法的女人的内心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让人留恋忘返。喜欢写字的女人是柔静细腻的女人,让一个懂得品味生活品味艺术的男人怀着一份倾心与向往。是啊,只有同样有品味的知性男人,才能读懂喜欢写字的女人的浪漫与诗情。

喜欢书法的女人,她们懂得品味艺术,品味生活艺术、爱情艺术。男人如哲学,女人如诗,爱需要彼此心灵温暖的给予,每天一点点思恋,每天一点点温暖。喜欢写字的女人,她们大多安静聪慧隐忍,生活哲学依然慢慢渗透进她们的心灵世界。

喜欢书法的女人,她们会告诉你,静心读书是一种品质。静心思考,让你学会安静。写字的女人,是最安静的。远离浮躁,沉静写字,你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写字的女人。微笑着生活,淡然去爱,沉静写字,那份优雅细致温柔属于你!

1历代女性文人书家大多出于乐户与仕女二门,清代亦不例外。乐户不过是艺妓的别称,因为谋生的需要,她们从小就要接受专门的才艺训练,琴棋书画酒色才艺俱佳为其谋生的基本功夫;而后能有幸与文人士大夫往来结缘,才艺方能更上层楼,得以名流千古。此一阶层分布于各大都市,而以京都与吴越江淮尤胜,女史柳如是、董小宛等人更是鹤立秦淮,名著千秋。仕女一门则赖有官贾家庭的荫庇与书香门第的影响,因自身兴趣的需要,往往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培养,因而才艺得以发展提高。仕女们或隐身民间,或悠游文士,或可跻身宫廷,或叱诧风云,大都能安享艺术人生,如姜淑斋、王端淑、孙云凤、张纶英、吴藻、秋瑾等人即是如此。清初之姜淑斋(生卒年不详),名如璋,以字行,别号广平内史,清初胶州人,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清代女史书法当推其为首。

柳如是(1618~1664),名隐,后更名是,一字靡芜,号我闻居士,又称河东君。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她10岁时因家庭窘迫被卖入娼寮,因天资聪颖,国色天香,诗文丹青出色,名列“秦淮八艳”之冠。其风神才艺,300多年来世所艳传,于今未沫。

柳如是在琴、棋、书、画、诗词诸方面,都堪称奇绝。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和著名作家郁达夫都对其赞誉有加。柳如是端凝坚劲的书法正是其性情、眼界、心胸的外化和显现。翁同龢对其书法大加称许:“铁腕拓银钩,奇气满纸。”但她的书法艺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柳如是的书法师承,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称:“河东君所与往来之名士中,李存我尤以工书著称,河东君(柳如是的号)之书法当受存我之影响无疑。”柳如是流传下来的书法主要有《湖上草》和望海楼楹联墨迹,另有少量对联书法。

2  清·柳如是《题望海楼》楷书对联

《题望海楼》为柳如是楷书对联,联语为“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深得“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褚遂良法度,并化古为我,自成风格。王端淑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书画。画宗倪、米,兼工花卉。画、书、诗外尤长史学。据清代王士禄《宫闱氏籍芝文考略》载,王端淑酷爱读书,自经史及阴符、老庄、内典、稗官野史,无不浏览淹贯,可谓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并“以才情学问自负,欲奄有众长,故诗文诸体,靡不涉笔。”对王端淑的多才,清代福建莆田女画家、女诗人林文贞有诗《自题秋兰便画寄映然子》专门称赞。清代恽珠《闺秀正始集小传》称其天资高迈,尤擅小楷,楷法二王。祝嘉《书学史》将其列为清代女书法家予以介绍。

王端淑(约1620—1700),字玉映,号映然子、吟红主人,又号青芜子,明末著名文臣王思任之女,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才女。王端淑自幼濡染家学,书画兼工,清代张庚《画征录》称其工诗文,善画。

王端淑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书画。画宗倪、米,兼工花卉。画、书、诗外尤长史学。据清代王士禄《宫闱氏籍芝文考略》载,王端淑酷爱读书,自经史及阴符、老庄、内典、稗官野史,无不浏览淹贯,可谓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并“以才情学问自负,欲奄有众长,故诗文诸体,靡不涉笔。”对王端淑的多才,清代福建莆田女画家、女诗人林文贞有诗《自题秋兰便画寄映然子》专门称赞。清代恽珠《闺秀正始集小传》称其天资高迈,尤擅小楷,楷法二王。祝嘉《书学史》将其列为清代女书法家予以介绍。

3  清·王端淑《跋张翀西园风度》手卷题诗

王端淑跋《张翀西园风度手卷》题诗,款署:“甲寅(1674)五月,山阴吟红女史玉映王端淑。”钤印:“式好堂、王端淑印、玉映。”翁方纲评之题曰“卷尾题者俱一代知名之士,而女史王玉映益有三绝之能,并称重于艺林者,可不宝诸。”足见其佳。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又名宛君,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皆因仰慕唐代诗人李白而取。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与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等八人,被当时人称为“金陵八艳”。董小宛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学诗、习书画、作戏、操琴,十三、四岁的时候,琴棋书画莫不知晓,诗词文赋样样精通。

董小宛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奇情,还有雅趣。她热衷于食谱研究,通诗文,善书画,尤善画桃花,落笔生姿。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书法擅小楷,初习钟繇,转从《曹娥碑》,蝇头小楷工整俊丽,笔精墨妙,精美绝伦。墨迹今已相当罕见,仅金笺纸扇面小楷《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

4  清·董小宛《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

《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金笺纸扇面小楷,纵18.5厘米,横51.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此帧董小宛楷书秋闺诗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作品,对考证董氏与冒襄的感情经历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细品诗境,感怀伤秋,可感受到在封建礼教重重束缚下一个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声。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尽得远古书家精髓。

孙云凤(1764~1814),字碧梧,令宜(春岩)长女,袁枚弟子。能诗,善写花卉。其妹云鹤、云鸾、云鸿、云鹊、云鹃并能诗、画,自幼都聪慧乖巧,同入袁枚门下学诗习词,都成了出类拔萃的角色。雷缙《闺秀诗话》记载,孙云凤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八岁时,父亲以《诗经》句出对:“关关雎鸠”,她立刻应声而对:“嗈嗈鸣雁。”

5  清·孙云凤《论希白作字》

《论希白作字》,孙云凤扇面行书。袁枚《随园诗话》有云:“孙云凤诗既佳,书法亦秀媚。”其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其师袁枚“性灵”之主张。法度相宜,而才情横溢,视为佳构。

张纶英(1798~?),字婉紃,室名绿槐吟馆。张琦三女,适孙劼。江苏武进人。工书,为包世臣所称颂。性婉柔,体弱若不胜衣,而下笔则刚健沉毅。日本、高丽诸贡使,辄购其书以归。 张纶英善北碑,以郑道昭为法,所书神似唐代书法家李邕。其隶书沉稳稍腴,古朴茂实。笔法篆、真、隶互用。她的魏碑大气磅礴,不斤斤计较于一点一画的得失。但也不是一味的霸悍,而是刚中有柔,体现出女性书法的阴柔之美。赵之谦特别称道张纶英,以为“国朝书家无过阳湖女士张婉钏名纶英,郑僖伯以后一人也”。张纶英书法对赵之谦影响较大。其传世墨迹有《楷书宋庭瑜妻》立轴、隶书四条屏等。

6  清·张纶英《隶书四条屏》

《隶书四条屏》,纸本隶书,单条纵116厘米,横30厘米。此书用笔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方正,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越缦堂日记》赞其“善学北碑,笔力超劲,备篆隶之法”。

7  清·张纶英《楷书宋庭瑜妻》

《楷书宋庭瑜妻》立轴,金笺楷书,纵122.1厘米,横29.厘米。此书写于方格金笺纸上,运笔婉转流丽。这件楷书作品可能为通屏中的一条,故只有章而无款。所写的内容也是前代女性文章中的嘉话,作者心手双畅,气势非凡。因她书作传世不多,书学史界在论说清代碑学家的时候,往往对她忽略不提,这是值得反思的。

吴藻(1799-1862),字苹香,号玉岑子,安徽黟县人,父葆真,字辅吾,向在浙江杭州典业生理,遂侨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她痛恨封建礼教束缚,创作杂剧〈饮酒读骚〉。剧中主角为“生长名门,性耽书史,自叹巾帼,不爱铅华”的谢絮才,她将自己画为男子,对影读《离骚》痛哭。自然谢絮才即吴藻本人的自我写照。

卒年六十四。著有《香南雪北庐集》、《花帘书屋诗》、《花帘词》、《读骚图曲》。《艺林》、《杭州府志》、《西泠闺咏》、《两般秋雨庵随笔》、《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画录识余》等有载。

8  清 吴藻 致沙馥信札

吴藻不仅工诗词,也能书,善画兰。嘉庆一七九六―一八二o)时与朱鲁南(沂)等九十余人,结金陵画社,马掬村(士图)有画社丹青引咏之。其书未入碑学时流,而独步二王帖学一路。其《致沙馥信札》,刚健洒脱不亚须眉,毫无女子纤软柔弱之质,是难得的上乘书作。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睿卿,一作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7年清光绪三年生于福建厦门。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豪放悲壮,感情深沉。有《秋瑾集》。秋瑾书法源出欧阳询,字形稍扁,女书的娟秀与内质的刚毅合二为一,书风开张却不失凝重。

《行书诗册》笔力清刚,结字雅正,似有欧字之骨,北海之雄,更有其诗风豪迈雄浑,欣赏其字如睹其人,激昂愤发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殊觉有一股磊落正大之气横陈眼底!

9  清·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豪言之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清绍兴府将此词稿作为“罪状”公布,可见此词革命性之强。笔墨间英气闪耀,气息类鲁公之祭侄文稿,赞为逸品。

1 法常 六柿图

法常《柿子图》现在看来都很当代,八大、齐 白石也画柿,差不多全以法常的《柿子图》当粉本。法常画《柿子图》,柿子头上分明是王字、玉 字或工字?所谓以书入画,笔笔写出。

徐渭看到过法常的画。

2

法常 水墨写生图卷

法常是南宋时的出家人,他画过《老子图》、 《观音图》、《老松八哥图》。南宋院体画人是看 不上法常的,他们视法常的画为野狐禅,后来的美术史也很少提及这个出家人。故宫博物院仅藏 《写生蔬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花果翎毛图》,法常的画几乎都留在日本了。

3

法常  芙蓉图

然而法常在世时不是没有读者的。南宋时,来 中国学佛的日本僧人就开始留意法常的画,偶尔,他们以物易物或者直接用银两买进把法常的 画带到日本去。法常是僧侣,那时的僧侣大 多不太看好钱,因此法常的画价也不会贵。 日本出版的《南画》载,一个僧侣拿一包砂 糖换法常罗汉图。一包砂糖值几个钱?

4

徐渭《梅兰竹》 镜心

法常的画传到日本后,影响了日本后来 兴起的“南画”派,有些“南画”人,一生靠 临摹法常的画过日子,其中即有长古川。

日本人把法常的画捧作“国宝”时,法常 应该会听到这个消息的,尽管南宋的主流绘画 把法常拒之以门外,法常通过另外一个渠道 得到了安慰。

法常去后约300年,到了明中期,徐渭出 世。徐渭首先是个旷世奇才,于诗于史于书于戏曲于美食,徐渭样样入流。

5

徐渭 菊竹图

徐渭时,法常的画不像现在很稀缺。明 书载,徐渭是“越中十子”,后中举,为浙闽 总督作幕僚,曾入胡宗宪幕府,一切疏计,皆 出其手。前朝官宦,有识有产,人人诗书。徐 渭伴随左右,应该见过大世面,那时哪里有 画册,习画摹范靠真粉本,徐渭看看法常的 画应该不为难。

存世的徐渭画,由笔意、章法看,法常给 了他明晰的启示。

6

徐渭 驴背吟诗图轴

徐渭是大才,有诗书为其根,他在稍稍理性的状态下画出了《徐文长山水人物册》 (民国珂罗版,吴昌硕签并序),据徐渭跋, 此册客居其侄寓处绘,一册十开,放收自如, 为徐渭画中之妙品。

徐渭画敢抒放,缘于他的天资和功底。

7

徐渭 墨葡萄

美术史经常举例徐渭的《墨葡萄》,我以 为墨葡萄是沾了那几句题跋的光,许多史论家往往以《墨葡萄》题跋的诗来说文学概念的 事,缺乏思考的画人便以为徐渭的墨葡萄画 的牛。我个人看,恰恰是徐渭的《墨葡萄》,误导清以后的花鸟画渐次颓败。清晚期,有一个客居 海上的画人又误将徐渭的疏野失控拣起当作薪火 传到20世纪初——这个人便是吴昌硕。

8

吴昌硕 《梅兰竹》 镜心.

吴昌硕和郑板桥差不多,他们都做过清政府 的县干部,吴昌硕只当了一个月的县令就罢官去画画了。吴昌硕30岁,求教同在海上的任伯年,任看 过吴昌硕画,拍案叫好。吴昌硕写过石鼓文,写石 鼓重蛮力,尽管任伯年画画能力强,可他的书法 还差一口气,因而任伯年为吴昌硕所叫好也不新鲜。

9

吴昌硕 红梅

吴昌硕一贯被以为是大写与老辣之代表。说 老辣,也误导了许多画画人,谢赫“六法”说用笔, 没有老辣这一类,钱选、孙艾、李公麟、赵佶、范 宽、吴道子,用笔都不属老辣派。包括齐璜齐白 石,只要是拿老辣来画的画一般都很空洞。

后来的日本人称吴昌硕为“唐之后第一人”。 我怀疑后来的日本人也退化了。

10

老辣、大写意,听起来像童话,却是被搞得如 乱麻。果真有“大写意”,我觉得齐白石的《他日相呼》、八大的《河上花图卷》、徐渭的《山水人物册》、法常的《芙蓉图》、苏轼的《枯木竹石图》、 米芾的《珊瑚笔架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算 是“大写意”的典范。

当下人画“大写意”,更多的时候像开玩笑, 明白人都不太会当真的。

抒放一路画,必得天地人之气,人是本。放必 能收,怎么收,便由人为之。

“大写意”之后,有人又提出‘‘超大写意”来, 这些市井说辞被已经耽误了很多人。画人不内求,光在观念上来回绕,终究是一无事成的。

无论大写意小写意,老辣不老辣,全都是皮 相理,人本的力量不具备,怎么折腾,到头看都是 一场空。

白石老人“书法得手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齐白石与人谈自书语)。通过老人的自叙可知,他的书法来源多是取法于一些极有性格和创造意识的书家之书法的。一般人眼里的李邕、金农。郑燮书法是只可赏着,不可学习——取法的。然而齐白石却专择这样的书法作为自我创造的“入处”,实又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大师“艺高人胆大”的能人所不能的胆识与精神。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關於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已經全面展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得到大力的推動與支持。放眼全國,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階層,以接受過高等大學教育的群體作為調查對象得出的結論是:他們很少或基本沒有接受過中國傳統繪畫知識體系的教育,而且基本“不能”欣賞中國畫。看不懂中國的傳統藝術,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嚴重缺失。甚至有許多年輕人根本不喜歡中國畫,而是著迷於西方藝術尤其是西方現代藝術。同樣,在報考美術院校的考生中報考西畫或設計專業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考生中流傳壹句話,“考不上西畫專業,才報考中國畫”,這種現象在全國各所院校表現出普遍性。

在美術院校各大專業中,中國畫只是其中之壹,其他以西畫專業居多,教學的內容及理念也是以吸收西方藝術方式、方法為主。在這些西畫專業的教學中從未有中國的傳統藝術、傳統文化學科的教學和相關課程,這就造成了現在的青年學生受西方文化影響甚重,這對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極大的阻礙。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也將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幾十年後,中國畫將可能後繼乏人。

對於中國人不能欣賞中國畫,中國人不喜歡中國畫,這壹現象的蔓延,難道不覺得羞愧嗎?因此,為了提高青年學生的素質及審美水平建議:

加強高校教育中的中國畫審美素質教育。綜合類大學,特別是名校,應該開設中國畫審美課程,或是中國美術選修課程,或可以成為壹門必修課程。以提高大學生對中國畫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專業美術院校中,除中國畫專業之外的所有專業都應該開設中國畫專業課程。如油畫、雕塑、版畫或設計專業都應該增加中國畫相關課程。並且,要持之以恒,有中國畫專業教授參與課程的設置,每學年不少於四周(80學時)。以此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欣賞、理解的基本能力。

建議教育部有關部門重視高校中的中國畫教育,關註各高校中國畫教育的實施情況,讓中國畫審美教育在高校教學中形成常態化,這將對青年人的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好處。

中國人壹定要喜歡中國畫,中國人壹定要能欣賞中國畫。中國畫家壹定要畫好中國畫。這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壹定能夠得到弘揚和創新,從而影響全世界。

关于已被拆迁的老村庄及老地名等应立碑纪念,保留历史的记忆与对其的怀念

改革開放以來,大中小城市已經舊貌換新顏,生長出許多新型的現代化城市。新的高大建築大多是在老住宅、老胡同之上建成的,這其中有些老宅或許有幾百年甚至更久的歷史,是祖輩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承載著各地民俗文化的歷史記憶。這些老宅的地名被新建築、新小區的新名字所取代,祖輩在此地的生活痕跡不復存在,歷史的記憶被悉數抹去。數年之後,人們再也不知自己祖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是什麽樣子。抹去了歷史如同抹去了鄉愁,政府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現在,這個問題已經遍布全國,這並不是過去發生的事,現在每天仍然還在發生。因此提議:

建議首先從北京市做起,市政府任命由有關部門負責,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把所有已被拆遷的老宅地和老村莊摸查清楚,之後以立碑的方式在已建新建築群中選擇適當的位置立碑,讓子孫後代永遠的銘記此地曾經的歷史,了解老宅,老胡同的文化,用此立碑之法也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免受徹底的損壞和消失。同時,也為城市增添了壹抹歷史文化景觀,更增加了城市的文化魅力。

建議已經被新建築取代的新樓房、新街區和新道路,應全面以老宅地的舊名命名,不要換成新名或什麽西方文化的怪名。這是祖輩幾百年留下的名字,是中華文化的壹部分,不可以更改。同時老名的存在也為城市增添歷史性和文化趣味。建議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其老村名也應該保留使用。如果確定要拆的,也要給老村落立紀念碑。有條件的應建立拆遷老宅紀念館。把壹個地區被拆遷的老宅、老村莊等以舊屋實體或照片等歷史資料的形式建立小型紀念館,這樣能非常好的保存了歷史記憶,也是愛我家鄉實際行動的表現。

网络编辑必备工具箱,网络编辑之家(www.editorsky.com)荣誉出品

文章格式化编辑

繁简体相互转换

文字挑错功能(1000个错别字词库)

可定制段前是否空格

只需鼠标点击

全傻瓜式操作

文字挑错实例:洁白无暇(洁白无瑕),黄梁美梦(黄粱美梦),美仑美奂(美伦美奂)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真卿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以此可见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颜氏家庙碑》建于建中元年(780年)。楷书,碑文一通,记文一篇。338×176×40厘米。 四 面刻,阴阳两面各24行,行47字;碑侧各6行,行52字。李阳冰篆书额,3行6 字, 阴额题名10行,行9字。碑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是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 ,时年72岁。当时正是颜真卿踌躇满志之时,书法风棱秀出、精彩纷呈,为颜真卿 晚年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与李阳冰篆额,世称“双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一般说来,临摹要求形神兼得,但这只是一个目标。姜白石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复得古人笔意;而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任意而摹书不任意也。”从白石道人《续书谱》中的这一段话可知在临摹过程中会不自主产生一些偏差。这一偏差的表露主要存在于三个原因:一是初始阶段,力不从心,无法达到形似的目的;二是因自身的不良书写习惯;三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无意识地流露出对某种碑帖对自我理解,三个阶段的偏差有本质区别,最后一个阶段即是意临,意临是临摹书法的高级阶段。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意临初学者不宜。一般说来,临摹有三个步骤,即格临、对临和意临。初步阶段要求格临,对于临习者有一定限制,于今后学习有一定好处。如果信马游缰,势必造成不利。意临作为临摹的最高阶段,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时才能进行。

2、意临不是随意地歪曲原碑帖。忠实原貌,强调形神兼备是临摹的要旨。只有严格遵从从规矩到自由的途径,才能将古人的技法荟萃于心,运用时得心应手。一般说来,两种不同碑帖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是形式不同,如米芾和王羲之的行书,所蕴涵的气质差异则需要进一步深入后才能理解,如果临摹王羲之和米芾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一致,则无疑是失败的。随意地按照“自我”意识肢解、曲解原碑,而作为“意临”来看待,只不过是涂鸦乱画,不可能取得进步。

3、意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意临是临摹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很刻意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原碑帖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不是刻意地搔首弄姿。一般是在临摹者个人风格已经非常强烈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4、意临是自我意识的流露。意临中的意有“意造”和“自抒胸臆”的含义,如何绍基临《张迁碑》。在临摹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个性有很大的差异,所取舍的角度、习惯和理解方式就有一定的差异,即使是取法相同的碑帖,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就拿米芾来说,尽管全国习米者众多,但大同有小异,即由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创作意识和个人习惯所决定的。

5、意临包含对古典的亲和力。大凡临帖,都是以古帖作为准则,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则,体现出传统博大精深的魅力,王铎“一日临书,一日应请索”,而在他晚年的诸多临书中,所谓的临,已经是摆脱了字形限制,在精神风貌上也大为改观,唯一相同的是仅有文字的内容,通过这一方式,保持了和先贤精神的暗合。这是一种高超的临摹方式,和先贤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6、意临是熔铸百家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意临和原碑帖的差异,也表明临习者不断地吸收了其余众多碑帖精华,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身,个性语言得到不断地强化,无意识地表现出来。比如说,吴昌硕《石鼓文》就是意临的极佳范例,经历了由描摹画形到遗貌取神质的飞跃,和原版有很大的离合处。意临实质上是临习百家之后的艺术语言集中通过某一种帖最终表现出来的最可能的形式。

7、意临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纽带。意临的偏差是不能太大,在似于不似之间,否则就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郑板桥提倡临摹要有所取舍,宜抛宜弃,关键上建立在一定的内在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因而有“练一家象一家,练一家不象一家”之说。意临一方面有通过肌肉的记忆和习惯对原碑帖的继承,另一方面也可看成是自我才情的注入,表现出自身风貌。因而有接通传统和创新的纽带作用。

书法学习要求入帖之后出帖。不入帖,出帖就无从谈起。入帖而不能出帖,则学习无疑也是不成功的。意临实质上就是出帖问题。在临摹阶段中,格临是入门基础,对临则是临摹阶段中最漫长的操练,而意临则是脱化,由此而产生质变,最终形成自我风貌,因而必须正确对待意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末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了,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