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者众,但得以亲临大师挥毫现场,揣摩大家运笔技巧,却是殊为难得。启功先生生前潇洒挥毫书写自作诗,虽然是小尺幅的动态图,但亦可见大师笔端的游龙之意。极为难得,多细心观察学习为妥。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吃”离不开“味”,饭菜要有味才好吃;“玩”也离不开“味”,有人打麻将打得津津有味;“穿”也讲究“味”,“某某人没一点女人味”。平素我们也常讲,“这篇文章写得有味”“某某人说话有味”,甚至表扬或批评人也离不开“味” 字,如“某某人有人情味”,“某某人真不懂味”,等等。在人生当中,似乎离不开“味”,爱有爱的“味”,吻有吻的“味”。

在文化艺术中也离不开这个“味”。

这个味,那个味,到底何谓“味”? 舌头能辨别的谓之“滋味”,如酸、甜、苦、辣、涩等;鼻子能辨别的谓之“气味”, 如香、臭味;心灵能感悟得到的谓之“意味”,这种“味”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人们常以滋味来比喻,好的感悟用“甜”来比,不好的感悟用“苦”来比,一些尴尬事用“酸”来比。

1图/李双阳书法

书法艺术讲究的“味”, 既不是“甜”也不是“酸”,而是一种“意味”,一种“情调”,一种“趣味”。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宣纸上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产生“愉悦”的感觉,“亢奋”的心理,不但“悦目”,而且“赏心”,甚至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表达这种“愉悦”的味,这种“兴奋”的心,只能用一些玄妙的比喻来表示这种感悟的赞叹。诸如,“龙飞凤舞”,“铁画银钩”,“清风厉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清风出袖”,“明月为怀”,“游烟连云”等等。这种赞美而且还往往是“书不尽意”, 给欣赏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2图/冯错书法作品

一幅耐看的书作,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欣赏者,能刺激你的心灵,使你产生种种感悟、种种联想、种种味道。这种种“味”, 就是书法艺术的“意境”。关于“意境”这个词,《辞海》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一般哲学书上的解释:“意境是主观思维(意)对客观存在(境)的反映。”我曾说过:“意,是思想;境,是环境。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书法上的“意境”就是心与手、法与意、形与神的完美统一,这种统一就产生出各式各样的“味”,诸如“意味”、“ 趣味”、“ 情味”、“风味”、“品味”、“韵味”、“雅味”等等,也就是 一种“书味”。

3图/张旭光书法

我国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这句话既将书与字区别开来了,又提出了书法艺术的灵魂就在于“意”。关于这种“意”自古至今就有种种说法,诸如什么“风神”、“风韵”、“风骨”、“气韵”、“ 神采”、“ 风采”、“品味”等等,都是指“意境”, 也就是书法作品的那个“味”。

总而言之,“意”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凡是诗、书、画、文、印无不以其“意” 为极诣。有“意”则成书,有“意”书出“味”。

王羲之书法名作《兰亭序》,最著名的三件摹本全部收藏在北京故宫,其中有两件计划在今年与观众见面。有人要问了:既然是摹本,就表示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咯?那有什么珍贵的?原因有两点:

一、SORRY,王羲之没有真迹存世。

“书圣”王羲之生活在东晋,距今1700年了,一个字没留下来是可以原谅的。现在能够见到的王羲之墨迹全是后人临摹的,但唐宋时期的古摹本也只有一二十件而已,极其珍贵。2010年,草书《平安帖》拍出3.08亿元天价,用“一字千金”形容都不够贴切—全帖只有4行41字,一个字价值750万元,按本周金价可以购买30公斤黄金!

1图/王羲之手札《丧乱三帖》

二、存世尺牍手札摹本基本都是信函,大多约一尺见方。

篇幅不超过一百字,内容多为家长里短,文意支离破碎,什么看到雪景就想起你啦(《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藏),听说姨妈去世深感悲痛万分(《姨母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得知祖坟被刨真是悲催至极(《丧乱帖》,日本宫内厅藏)等等,都是生活心情写照。对比起来,《兰亭序》固然是极品。

2兰亭雅集玩的什么花样?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与尺牍相比堪称巨无霸!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篇有头有尾的文章。有人觉得,书写信件的状态比较放松,容易抒发个性,但用笔难免松懈;假如作诗作文送人,则比较专注,但容易拘谨;文稿则介于两者之间,构思文意自然不会松懈,作为草稿又不会太过拘谨,这就是文稿的魅力。《兰亭序》就是这么一份带有明显修改痕迹的文稿。

2图/冯摹《兰亭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禁出国(境)展出

那么,这篇在书法史上占有神位的文稿究竟写了什么?

一、“曲水流觞”玩得尽兴!

东晋时,人们已经有了在农历三月初三欢度上巳节的传统。这一天的重要活动是到河边行修禊(音细)之礼,其实就是在水边嬉戏,有洗去秽气的寓意。

等洗干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由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音商),觞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级些,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看看人家,把高雅玩的。见下图:

3图/文徵明《兰亭序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贵族斗诗”风雅极致

东晋穆帝在位时的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组织了一次曲水流觞活动,地点选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有四十多位社会名流到场,其中两位大家很熟悉: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和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大书法家的王献之当天是一首诗也没憋出来啊,有没有觉得很丢面子?也难怪,毕竟他还不满十岁呢!

这拨贵族名流事后将当天创作的新诗编成一部诗集,请王羲之作序,这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

4图/《兰亭序图》中的王羲之

看上图,这是明代画坛巨匠文徵明创作的另外一幅《兰亭序图》,现藏北京故宫。画中茅屋内的红衣文人大约就是王羲之吧!

3兰亭雅集是山寨版?

有意思的是,随着世事变迁,人们还真忘了这拨名流的诗作,只记得王羲之写的序言了。据魏晋名流故事集《世说新语》记载,《兰亭序》在当时就口碑极佳,有人称赞此文可以媲美石崇的名作《金谷诗序》,甚至有相似之处,用今天的话来讲,有山寨嫌疑。

故事的主人是大富豪石崇,西晋人,他最有名的事迹不是写文章,而是炫富。为了跟皇帝的舅舅王恺比谁有钱,石崇家里拿蜡烛当柴禾烧,又用锦缎在街面挂了五十里,就为了好看。客人在他家上厕所,刚进去就赶紧退出来,因为里头装修太豪华,让人以为是卧室。

5图/《金谷诗序》现场

石崇在都城郊外建有一座私家园林,名为“金谷园”,漂亮得难以形容。公元296年,他召集三十位社会名流在里面游玩作诗,大美男潘安也在其中。众人事后出了本诗集,请石崇作序,这就是《金谷诗序》。

在今人看来,王羲之性情高洁,石崇鄙俗无比,两人怎可相提并论!那么王羲之本人怎么想呢?按照《世说新语》的说法,王先生听说有人觉得《兰亭序》堪比《金谷诗序》、认为他的文采足以媲美石崇,便立刻“甚有欣色”—看把他美的!

应该说,石《序》和王《序》分别代表了思想史上的两个阶段,石《序》代表的是魏晋时期人对生命的忧惧感,王《序》则代表了东晋人对这种忧惧一定程度的超越,所谓“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已包含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意思。

王羲之这样的生命观很明显地具有哲学思考意味,也是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得到的启悟。

1形神兼备与否,是评价书法艺术水平高低的的标准。所谓“形”,是指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篇章布局等;所谓“神”,是指书法作品所展现的神采、气韵等。作品中缺少神采,就好比缺少风采、徒有美丽外表的少女;自然,如果作品中缺少“形”的精心制作,那就是鬼画符,更谈不上“神”了。

古人对书法创作中的“形”与“神”的问题十分重视,特别是注重“神”。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有一段著名的话:“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米芾的书学之路,可谓典型例证。一开始他苦学百家,自谓“集古字”,但米芾不愿停留在重复前人书法这一层面。他秉承宋代“重意”的书风,以神采为上,以“神”统“形”,终于创作出有个人面貌、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奠定了他作为历史上少数杰出行书大家的历史地位。

2杰出的书法家注重神,并非不注重形,他们深知书法的神,体现在点画章法中。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有神韵,而且点画、结体、章法均耐看耐品,技艺精湛。当代书坛有不少书家一味追求个人面貌,不大注重字体线条、结构的力与美,有的甚至软、散、粗、鄙,遑论书法神采了。

因此,若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富有神采,就必须在大量临摹经典书法作品的同时,细心揣摩杰出书法家作品的一点一画,从中悟出他们是怎样同通过线条、结体和章法体现书法的神采的。否则,如果一味注重形质,而忽视神采,写出的书法作品肯定是机械呆板、了无生气。

王羲之 在<兰亭序>出现的二十个“之”字,加上落款一个“之”字共二十一个字“之”,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笔法书写而成。下面逐个欣赏并讲解之。

12第一个第一行“暮春之初”,点几似横画,点横牵带明显,折撇圆收,捺笔内敛收锋。布白匀称。

3第二个第二行“会于山阴之兰亭”,横撇重合近乎一线,捺笔有使转,轻笔出锋。布白上紧下鬆。

4第三个第六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点似鹅头,横撇之转折处顿笔明显,捺笔以反捺内收,意味含蓄。

5第四个第九行“仰观宇宙之大”,横撇之处理与第三个略同而捺笔以方拙出之。

6第五个第九行“俯察品类之盛”,点、横折撇运笔轻快,至捺笔渐趋稳重,以顿笔稳稳收住,饱满圆融与起笔之轻盈健捷形成对比。

7第六个第十行“极视听之娱”,横折撇捺连贯一气,矫若游龙。收笔稳健。布白均匀美观。

8第七个第11行“夫人之相与”,点与横成连绵之势,至撇重压侧锋转折,再至捺笔直截,顿收出锋回互,与下一字接气。布白取欹侧险劲之姿态,动感极强。

9第八个第12行“悟言一室之内”,点如啄,横变化为提点牵丝,撇笔万钧之力劲扫,捺画反向而取逆势,收笔迅捷,略出机锋。布白中宫空灵虚白。

10第九个第13行“放浪形骸之外”,细观法帖,此“之”字乃唯一以草法牵丝笔画与下边之字接续相连者。整体布局与第八个近似而行笔速度明显迅捷如风,如春风拂面,灵动而不纤弱。

11第十个第16行“不知老之将至”,整体布局敦厚庄严,捺笔内敛至极,以截锋顿收。如太阿截铁,沉着痛快。

12第十一个第16行“及其所之既惓”,点与横画之起笔处,均以出锋入笔,撇与捺笔之连接处有顿笔,如阳关哀曲,一唱三叹,韵味悠长。

13第十二个第17行“感慨系之矣”,点出锋落笔略提起,横与撇之连接转折处顺势而下,捺笔变化为点且以散锋轻出,整个字如踈柳寒鸦,悠然戏水,得散淡之趣。

14第十三个第17行“向之所欣”,此“之”字为改正误用之“今”字,须遮盖其迹,故在全篇中体量最大,以粗笔为之,多用楷法。与先写之“今”字笔画重叠处,墨迹之书写先後次序清晰可辨,此墨法之妙也。

15第十四个第18行“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结体均匀。落笔爽劲,捺笔以圆头而收,给人恬然之感。

16第十五个第19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点、横、撇、反捺四笔,以牵丝连之,如玉匣滚珠,戛戛聆音。

17第十六个第21行“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结体上鬆下紧,用笔沉重有力,如万钧之弓蓄势待发。

18第十七个第23行“不能喻之于怀”,珠圆玉润,无需赘言矣。

19第十八个第24行“後之视今”,此为所有二十个“之”字中最开张者,横画中间提起,至转折处又极力按下,复以轻盈之笔提起撇出,最後之捺笔平出。整个行笔过程如船出三峡,有滟滪堆之横亘惊险,有巫峡之烟云浩渺,亦有出西陵峡之豁然顿开。中国书法用笔之妙境,能悟此一字足矣!

20第十九个第25行“今之视昔”,横撇转折处如金铁烟云,力透纸背。至捺处急转而收,如听《广陵散》。21

第二十个第27行“後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此为《兰亭序》最後一句话。“之”字落笔沉稳,横画起笔处顿笔非常肯定,转折处不激不厉,捺画以反捺收束。

相信很多宅男怨女都认识上图的这位女嘉宾,没错,她就是日本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苍井空。苍井空在微博晒出她的书法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可能很多朋友的注意力都在。。。。

1 2苍老师的书法可谓是苍劲有力,朴实无华。她在某节目上说自己从小开始练习毛笔字。

这也是事实,在日本,中小学校都会开设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直到初中毕业,日本中小学生阶段的书法课为日本人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所以日本人普遍都会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特别是上年纪的人。苍老师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在日本属于非常普遍的了,而在中国,竟是一件让中国人啧啧称奇的事情。

3 不仅仅是日本的中小学生开设书法课,日本的大学本科、研究生都设有书法专业。热爱书法艺术的日本高中生,把申请材料邮寄到准备报考的大学书法学部。然后准备通过文部省举办的共同考试。其中国语、数学、英文是必考课程,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学化学、物理、生物学是选试课程,一般选择四门课程考试。如果该学生在1000分的总分中考试获得700—800分,就算是通过了第一关。

4然后就是各大学的书法专业考试,以东京教育大学的考试为例

作品部分

时间:六小时

考试内容:

1,假名:临摹一件,创作一件。

2,汉字:临摹一件,半纸创作两件,条幅两件(临摹创作各一件,书体自选)。

论文部分

时间:六小时

1,用幻灯片观看日本古代艺术作品十件(书法,建筑,绘画,雕刻,佛像等),随便选择两件作品按照题目做论文一篇。文长三到五页。

2,专家写的古典作品评论文章三篇,每篇读一遍需要十五分钟,读完后回答问题。

面试部分

时间:15—30分钟

考试内容:老师直接提出问题。

5日本的书法教师并非是随手可得的工作,日本新漓大学教育系书法教师培训科提出的一个书法教师的条件:

1,应当具备人文学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宗教史等等。

2,应当具备社会学科知识。包括日本宪法、法学、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地理学、教育学等等。

3,应当具备切实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包括书法技巧(假名、汉字)、书法概论、中国书法史、日本书法史、书论研究、创作研究、鉴赏理论、篆刻等等

4,应当大致具备自然学科知识。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统计等等。

5,应当坚固的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原理、道德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书法科教育法、国语教育法等等。

6,应当掌握一些应用知识,包括外语、体育、情报处理、科学与方法等等。

而在中国

不少学校已经没有了写字课,即使有书法课,也被英语数学语文霸占了,即是书法课没有霸占,书法课教师是由语文课教师兼任、更有甚者由体育老师兼任。许多学生包括老师,不会写毛笔字倒也罢了,硬笔字写的也是一塌糊涂,中国汉字的篆隶楷行草都分不清楚。写汉字就等于侮辱汉字。

社会的书法课外培训,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书法课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不过关,教学方法落后古板,只会教学生一两种字体,而且还是千篇一律的字体。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打击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刊登于《人民日报》2月14日12版美术副刊。

徐生翁(1875—1964年)过世50多年,评价越来越高。对照徐生翁,我们缺什么?

每个书法家也许有不同的答案。但以我一个外行人看,我们当代书法,最缺的是一种笔墨精神,一种能体现时代价值和个性品质的东西。

应该说当今书法发展迅猛。以绍兴为例,以沈定庵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家,宝刀不老;以何来胜为代表的中青年书法家,颇具实力;也有后来者梁文斌等新秀俊杰,令人关注,影响日广。

应该说当今书坛,热闹异常,各种年展、联展、群展、个展,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目不暇接。

应该说当今书坛,“文化”甚热,一本本装帧精美的书法集,迎来送往,座谈研讨,热热闹闹,好评如潮。

但每场热闹过后,我们的书法家难得有深一层的思考、反思、求索,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对传统的继承是否融会贯通?我们对线条的理解是否仍停留在技的层面上?我们的创新如何对接时代?我们的笔墨如何体现书法的文化价值和个性品质?

对照徐生翁,书坛整体上缺失能体现时代价值和精神品质的书法大家。

1露竹霜涤故多劲节 日华云实长伴幽人(隶书) 徐生翁

留意徐生翁的一生轨迹,我认为有六点很重要,即溯源博取、文化底蕴、追“高”求“变”、自成一格、布衣终身、淡泊自守。

徐生翁初学颜真卿,后宗北碑,对金文和北魏六朝碑版都悉心临摹,广收博取。诚如他自己所说:“余习隶书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晚年其书风则由纵而敛、能纵能敛,由力气十足向天机真率、雍容大雅发展;书体渐趋于单一和稳定,用笔结构都显得炉火纯青,并构成了独特的风格。

徐生翁极具个性风貌的书法,不是靠办展览、出集子、得奖才赢得的,而是靠了他深厚的底蕴。徐生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在诗文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树,其书写内容基本为自撰联,一生所撰逾万。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早已从单纯的实用价值转化为兼具审美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作为一种以文化底蕴来宣泄性情与境界的综合表现艺术,书法创作离不开文化修养。书法创作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意境品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内心的积淀,并通过书法外化为自己的书法语言,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艺术生命现象。徐生翁正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发现了属于自己、更属于时代的书法价值和意义。

徐生翁性格淡泊,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绍兴,居于一隅,心境恬淡,却胸纳万象;不喜热闹,却耿介自守;不染尘俗,无滞于物。徐生翁一生皆为布衣,从不趋炎附势,不求闻达,以鬻书画为生,虽生活清贫,但不失君子之风。汉奸日寇欲以巨资购其手迹,他宁死不从。“书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绍兴词人王素臧赞曰:“三百年来一枝笔,青藤今日有传灯。”正是这种耿介自守、淡泊名利的个性品格,为徐生翁独树一帜赢得了可能。

也正因为有以上特点,才使徐生翁得以独辟蹊径,不落窠臼,穿过历代反叛之士用雄强替代绵柔书风的缝隙,逆向飞翔,直上冲天,畅然独遨,追求一种率性自由、超然脱俗、信马由缰的个性释放。

徐生翁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有人问我学何种碑帖图画,我无以举例。其实我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有专家评徐生翁书法:点画近似于钉头木橛型、结构近似于不规则的魔方式样、章法如磁石吸沙,整体透着一种强烈的稚拙、憨朴、厚劲、生辣、野逸、奇崛的动人意绪,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强悍的生命节律的美。

2墨荷图轴(中国画) 徐生翁

溯源求宗、博采众长使徐生翁根扎于深厚的传统;“不专从碑帖中求资粮”使徐生翁有所取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从各种事物中领悟、撷取笔法,让徐生翁打开了一扇扇互相连通的艺术之门;而淡泊名利,虚静自守,为徐生翁锻铸个人风格、追求笔墨精神赢得了可能。

细观徐生翁的书法,结体奇崛、古拙老辣,铅华洗尽、天真自然,随心所欲、别具情趣。徐生翁的书法就像生命的狂舞,给观者一种老庄哲学的启示。从他的书法中,不难看出他的生命体悟和个性品质。

传统之源、生活之源、自然之源,三源合流,同时注入徐生翁的笔墨之中,而深厚的文化修养、虚静的淡泊名利,又双向合流,同注于他的血脉,从这种血脉中奔涌出来的笔墨自然就卓然独立,高标于世了。于是他的书法在传统精神的底座上,盛开了一朵新异奇崛的“自我”之花。细细观摩这朵花,里面有一种没有“传统”的“传统”,没有“理法”的“理法”,不仅是“自我”的“自我”。

这朵花盛开在中国书坛上,那是卓然独立的时代价值,那是超迈脱俗的精神标识,那是生命的狂舞,那是灵魂的独白。

作为艺术,我认为书法是由凸显个性品质和精神高度构成的。

中国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审美精神的一种艺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所谓的晋韵、唐法、宋意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书法是人写的,所以上述两种精神的体现,是离不开作者深入现实生活、把握时代精神、探索创新路径的能力的,而这种能力又依附于作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内心顿悟、品格操守。修养、顿悟、操守越高,书法所焕发出来的品格精神也就越高。

中国历代书法,都有其典型的审美特征,都能够体现当时的精神特质。汉代的雄强劲健、唐代的端庄雍容、宋代的重趣尚意、明清的隽丽清逸,这种书法涵载的时代精神特质,是书法作为精神载体而具有的突出文化意义。

环顾当今书法,有娴熟的技巧,有层出不穷的艺术式样,有视觉冲击的形式把控能力,却少有对线条笔墨构成的本体语言意义进行深度探索,少有传统书法中所体现的那种优秀精神品质,少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质和鲜活的时代精神特质的当代笔墨线条,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特质的整体风貌尚未形成。

成熟的笔墨技巧,花样翻新的形式,与内心焦虑茫然、精神诉求贫乏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不自觉地脱离了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亲和,从中折射出当代书法家在商品经济大潮、消费文化浸染中的精神失落,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意识的淡薄,缺乏对书法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判断。

应该承认,当今书坛,社会的诉求与书法家的价值之间存在距离。书法家追求直接利益,社会追求时代价值。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如何在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中获得双赢,是当下书法家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为艺术,书法除了有四要——理通、力遒、形美、韵胜外,还需要表现人格,创造意境,体现时代精神特质,凸显个性。

不同的书法,总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启示。就像面对空旷,我们会有一种空灵、浩渺的审美感觉,同样,面对密集,我们会有一种幽深、寂静的审美联想。

当今的书法创作,过分注重形而下的创作技术,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缺乏对个人心绪的表达,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整体观照,对人类理想的追求,难以在笔墨线条和空间构成中,洞见中华审美精神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烛照,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失去了书法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终极意义。

当代书法,最后能否在中华文化长廊中增添一抹耀眼的光亮,能否为中国书法提供一种令后世仰慕的文化现象,能否具有历史意义的获得和可供后人借鉴的书法经验,能否续写中国书法的精神图谱,皆取决于当代书法家的创作立场和姿态,皆取决于当代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个性品格。

书法是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应该浸透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文化价值取向,都应该充满希望地指向中国书法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从宏观的层面讲,展示一种建设性姿态,体现一种建设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要求;从微观的层面讲,书法家如何在笔墨线条中凸显个性品格和精神深度,已成为时代对书法灵魂的深切呼唤。这也是研究徐生翁得到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