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贤,天津人,清末民初时人。字竹村,擅楷书,宗法欧体、唐楷,颇得欧阳询的神髓,其书法形神兼似,被誉为“天津学欧第一好手”。

当年田英章先生初学欧楷时,就取法王维贤。据说,田蕴章、田英章兄弟非常推崇王维贤的书法。自清朝黄自元总结出《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后,天津市就出现了王维贤、陈亦春等欧楷名家。自王维贤后,欧楷成了津门的书法主流。田蕴章,田英章和女书法魏秋芳等,都以欧楷见长。王维贤临《化度寺碑》1 2 3 4 5 6

王维贤书作欣赏

7 8 9

1《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咏雪诗》

清·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2《怨郎诗》

汉·卓文君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牵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横,我心对镜心意乱

三月桃花随水流,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我为男

李元调赋诗两首

清·李元调

(其一)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其二)

月儿十九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月怀抱一枕眠。

3《一轮明月满乾坤》

明·吴承恩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归田琐记》中诗

清·梁章钜

一命之荣称得,两片竹板拖得

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

五十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

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门开得

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

1、唐-李阳冰

“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

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

《翰林禁经》(唐.李阳冰)论永字八法

点为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

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

下,最要有力;挑为趯,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左上为策,策须斫

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左下为掠,掠者拂

掠须迅,其锋左而欲利;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笔不罨,以疾

为胜;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

12、清-包世臣

《艺舟双楫》:“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包世臣论八法:夫作点势,在篆皆圆笔,在分皆平笔;既变为隶,圆平之笔,体势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侧也。平横为勒者,言作平横,必勒其笔,逆锋落字,卷(这个字不甚妥当,我以为应该用铺字)毫右行,缓去急回;盖勒字之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又分书横画多不收锋,云勒者,示画之必收锋也。后人为横画,顺笔平过,失其法矣。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故名努也。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

仰画为策者,如马鞭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后人作仰横,多尖锋上拂,是策末未着马也;又有顺压不复仰卷者,是策既着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长撇为掠者,谓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笔如掠;后人撇端多尖颖斜拂,是当展而反敛,非掠之义,故其字飘浮无力也。短撇为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尽处犹袅娜再三,斯可笑矣。

3、现代-沈尹默

书法上有讲究,所谓“永”字八法,这个包含了8个笔法的永字,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们引申它: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后赤壁赋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辛丑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赵孟頫48岁。

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齐白石被公认为丹青巨擘,同时又是一位成就卓越的诗人。有学者认为,自晚清以来,诗词名家甚众,但齐白石应是此中光芒耀眼的人物!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黎锦熙在《齐白石的诗》一文中,称:“白石自诩能诗,且谓诗优于画。他生前老朋友们多不同意他这个意见,说他诗中用词造句常有欠妥之处,又爱把口头语入诗。其实,他对于旧体诗词的写作基础是打得扎扎实实的。中年以后意境渐高,要在词句间讲究简炼,又常运用口头语来发挥他的创造性,都不为古典作家偏重规格和爱弄辞藻所害。”写新诗的大家艾青亦云:“我特别喜欢他的诗,生活气息浓,有一种朴素的美。”(《忆白石老人》)

自齐白石诗名初起以来,评说他诗歌创作的名流很多,如胡沁园、王闿运、樊樊山、王仲言、黎松庵、吴北江、杨云史、胡适、黎锦熙、郎绍君……而齐白石对于自己学诗、写诗、评诗、编诗,亦有许多心得和体会,值得后人借鉴。

2

齐白石的诗、书、画、印皆有巨大的成就,尤以画最为人称道,可他为什么强调“诗第一”呢?张仃说得最为中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家,都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诗,广义的理解,应是作家的思想深度与文艺修养的集中表现。形象思维,通过语言表现为诗,通过视觉形象表现为画。”(《大匠之门——齐白石》)齐白石的启蒙老师陈少蕃,曾谆谆教导他:“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这部书,雅俗共赏,从浅的说,入门很容易,从深的说,也可以钻研下去……”(《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开始学画,便深知诗的重要性,当然也包括读其他国学经典,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学养,陶冶高雅的人文情怀。学诗之前提,是苦读诗书,齐白石感慨尤多。“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往事示儿辈》)“读五车书六十年,学诗何不乱离前。”(《岩上老人以诗见赠,次韵答之》)“天天读些古文诗词,想从根底方面,用点苦功。有时和旧日诗友,分韵斗诗,刻烛联吟,往往一字未妥,删改再三,不敢苟且。”(《白石老人自述》)

3齐白石提倡写诗要勤奋,要持之以恒,要反复推敲。他在《九十三岁行书轴》上写道:“难得当年快活时,贫家只有老松知。不妨兰壁烟如海,燃节为灯夜作诗。”70岁时,他对弟子娄师白说:“平生所作之诗,大部分是在出门坐车或在枕上未睡着的时候作的。”《自题诗五首之一》云:“那有工夫暇作诗,车中枕上即闲时。廿年绝句三千首,都被樊王选在兹。”

一诗既成,齐白石还要反复斟酌,使诗意更充盈、题旨更清晰、词句更稳妥。他说:“只字得来也辛苦,断非权贵所能知。阿吾一事真输却,垂老清平自叙诗”。(《书冬心先生后三首之一》)在印文中,也表现出他刻苦写诗的情状:“风前月下清吟。”“苦吟一似寒蛩号。”

4对于诗材的撷取,齐白石遵循源于生活的准则,不作空泛的描写、无聊的抒情,或写景,或状物,或题画,或与师友酬答,都源自他所处的生存境况、生活格局、情怀意趣。他写国难家愁、人生际遇、农事、艺事,都真切感人,朴质生动,让人如入其境。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写诗灵感,“诗在寻常岁月中”。如《邻人求画蟹》:“老年画法没来由,别有西风笔底秋。沧海扬尘洞庭涸,看君行到几时休。”

古人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齐白石曾“五出五归”,遍游江南塞北,使他的诗境拓宽,在以往清秀的诗风中渗入雄浑之气。他说:“身行半天下,虽诗境扩,益知作诗之难。多行路,还须多读书。”他赠胡佩衡的篆书联:“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正是这种远游,不但开扩了他的胸境、眼界,领悟了山水的神形真趣,而且,引发了他更浓烈的诗情。如《题山水画》:“曾经阳羡好山无,峦倒峰斜势欲扶。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同样可看作是他写诗的心得,“平铺细抹”会令诗平庸。

齐白石的诗,正如他的夫子自道:“我的诗,写我心里头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学宋,骂我的人很多,夸我的人却也不少。”(《白石老人自述》)在《借山吟馆诗草》的自序中,他说得更明白:“故集中所存大半直抒胸意,何暇下笔千言,苦心锤炼,翻书搜典作獭祭鱼也。”故他的诗,往往晓畅易懂,我手写我心,同时注重诗意的晕染。他也用一些典故,但多是常见易解的;即使不懂典故的出处,亦可从字面上理解其义。大量的口语、俗语入诗,并且能化俗为雅,此最为难得。“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白石老人自述》)

如口语、俗语入诗,在他的诗集中比比皆是:“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古树归鸦》)、“扫除一室空无物,只许儿孙听读诗。”(《戏题斋堂,示子如、移孙》)、“心事已如霜杀草,年光不似水回滩。”(《秋日山行,与儿辈语农事》)、“老我交游思缩脚,爱君吟咏又摇头。”(《次韵罗君赠黄山桃》)、“贫未十分书满架,家余三亩芋千头。”(《煨芋分食如儿、移孙》)……

5齐白石对于诗集的编选出版,亦极慎重和严谨。但怕对已作有偏爱而舍不得删削,故先后请名流编选,如樊樊山、王仲言、张次溪、黎锦熙;或者自选,感觉不行的诗,毅然焚毁。

他说:“余年四十至五十,多感伤,故喜放翁诗。所作之诗,感而已。虽嬉笑怒骂,幸未伤风雅。十年得一千二百余首,为儿辈背携出而失。余于友处搜还之诗笺,计诗四百二十余首,亲手写为四本,以二本寄湘绮师删改,不数日师没,其稿又失。搜还之诗已成秦灰,仅留此二本。求樊鲽翁删定……余细心再看,可更定者十之二三,当删弃者十之五六,何能成集也。”(《借山吟馆诗草》序)他的《焚稿》诗写道:“旧稿全焚君可知,饥蚕那有上机丝。苦心岂博时人笑,识字无多要作诗。”

历代知名书家中,文徵明大概是最长寿的(活到90虚岁),说“大概”,因为相传智永活到了百岁。

长寿,善书,这都是刺激眼球的热词。也许正因如此吧,去年【书法日课】的一篇原创文章(文徵明:好好活着,慢慢写着)被大量转载,点击量不下数十万。

作为艺术家,文徵明太成功了;但他的仕进之路,可谓凄惨。从26岁到53岁,十次乡试,居然连个举人都考不中。54岁那年,好运终于来了,受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文徵明以贡生进京,经吏部考核,被授翰林院待诏一职。虽然相当于临时工,但总算做了官了。

就这样,文徵明度过了四年北漂时光。这四年,他过得并不快乐,一方面要干着杂活,一方面转正无望。而其时待诏先生书画大名在外,前来求画者众多,其中不乏达官贵人,这下子,老大不小的临时工就更受同事们排挤了。终于,文徵明在57岁告别北京,返回苏州,过起了字画养生的悠游日子。

晚年的文徵明回忆起这段岁月,嘴上自嘲,估计心里还蛮不是滋味的。毕竟老考半生,那是唯一的仕进机会。不过,那段岁月虽然难受,对他的一生却至关重要。美国的高居翰教授就认为,那四年里文徵明在京的交往与应酬,使他从一位苏州地方名士,成功升级为“全国粮票”。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文徵明是怎样用一纸长卷,回忆当年北漂岁月的。

文徵明大字行楷长卷

第五讲:盖、闻、二、仪、有、像

1 2盖:盖字,属于一个极为险绝的字,中间的“王”,不循规蹈矩,第一横平,第二横斜,第三横更斜,写到这里,完全一副要摔倒在左边的趋势,此时,“皿”的一个横折,跨度很大,直接将上方拽了回来,从而让整个字险绝中仍显平正。

闻:闻字的书写,要注意第一笔竖。写过褚遂良楷书的朋友,都能清楚的知道落笔动作(如图所示)。整个字从第一笔落笔的那一刹那,就造就了强烈的跳跃感,整个字,用侧锋取势,轻松书写。“门”整个偏旁,在创作的应用中会非常广泛。

3 4二:二字,两条横划,要干脆利落,用侧锋书写,注意两笔的长短(如图所示)。

5 6仪:仪的动感很强,很硬朗,很挺拔。所以,在线条的行进中,要保证线条的速度,不能太慢、拖泥带水。笔划的停顿,一定是在转折处,在笔划的行进中,不能犹豫不前,不能停下思考,这样会影响线条的质量。另外,要注意,左高右低的取势。

7 8有:有的第一笔是“撇横折”,这一笔书写起来,难度较大,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如图,3个停顿的地方。如此一来,在书写时,这个笔划,就有了关节。线条就不会圆滑无力。另外,整个字呈左疏右密状。

9 10像:这个“像”字,和上方的“仪”都有相同的偏旁,但是书写的感觉却截然不同,一个是瘦子,一个是壮汉。我们要记住他们不同的写法,如此一来在应用中方能得心应手。右方的“象”,要注意最右侧的走势,在书写时,最好记住这个字的形态,应用中可以和“家”、“逐”等类似的字相互打通。我们在追求临摹到位的同时,要强调书写性,不能过慢,要体会王羲之书写时的书写状态。

第六讲:显、覆、载、以、含、生

12显:显字,我们更可能地吸收这个字左边的笔法,“丝”一系列的折笔(如图所示),能使字显得格外精神,在日常的创作中,“丝”字可以直接应用,右边“页”的“横撇”笔划,原碑写得稍有牵强,可以不必较真。

34覆:覆,在这里将上方的“西”更改为一个类似“丙”字,使用了宝盖头的写法。当然,既然是宝盖,就一定要盖得住下面。所以下面的一系列笔划,基本都被上方的“丙”所覆盖。要熟练掌握右下角“复”的写法,在日常应用中,会常被用到。

56载:在书法的创作里,“载”是一个高频字,“文以载道”、“厚德载物”等等都会用到此字。在书写时,注意所有的横划,都是右上倾斜,最后用最长的“戈钩”往右下方拽回来。

78以:可以把“以”字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前两个点,第二组是竖横折。中间空隙距离大。注意所有笔划的起笔,都是在右上方。

910含:含字,需要注意的,都如图了。“人”下面的所有构成,是个典型的三角形。上面的“人”,要注意手笔的位置。

1112生:生字不同于楷书里的“生”,是一个典型的“头大脚小”的字,第一横是最长的横。最下面的横,反而不长。这样写,反而让整个字显得活泼、生动。另外,注意竖划,有稍稍的弧度,有“左括号”弧度的感觉,不能写直了,那样就呆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