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国学大师”这个称呼有点泛滥,稍有点名气的文化人,会被各种人称之为“国学大师”,其实“国学大师”这顶帽子真不是谁都能戴的。

“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同时,“国学大师”不能光看其学问,还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近现代的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是公认的国学大师,擅书是其基本功夫,不过书名必为学术所掩。

章太炎

1 9 8 7 6 5 4 3 2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其书法尤擅篆书,不是单纯追求字型趣味,而是讲究字字合六法,笔笔有本源,朴茂古雅为人所称道。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早年研习唐楷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及汉代隶书。其取法北碑的书法理念深受康有为影响。梁启超的书法,属于学者类型,但又与一些以行草见长的学者型书家不太一样。他在文、史、哲方面的成就太高,梁启超在北碑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在隶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10 11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王国维书法诸体皆能,造诣精深的是其小楷、行书。其小楷取法钟繇、二王及颜鲁公,起点高,路数正。他重视结构、用笔,讲究一个字、一行字和一页字的协调性,不以怪大,不以奇胜。他的行书亦从二王及颜鲁公来,又吸入宋人的气息,严谨、精致,线条富于变化,字有动感。他的墨迹,基本上是书稿、尺牍、笺书、便条等,幅度不过盈尺,字型只有一厘米大小,结构谨严,章法疏密得当,笔力遒劲,做文章读,铿镪有力,当书法看,赏心悦目。

12 13

//

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胡适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书法,学者书法的特征是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和江湖气,学者书法很少注重对线条的单纯锤炼,而更为重视内在的气韵和整体的表现力。在胡适所遗留下来的书法笔迹当中,其表现形式多为信札、小品,而很少有厅堂式巨作,也很少有用于应酬或人际交往的所谓的书法创作。从胡适手稿的笔迹上看,我们很难看出胡适书法的师承渊源和所属流派,但是,从整体上看,胡适显然有着较深厚的书法功底,尤其是他对魏晋小楷及唐楷的临习功夫尤为到家,且能化之。

14 16 15

1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

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一、落款的格式——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

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2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3二、上(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1.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2.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刻作、刻石、刊石、治石、篆刻、记、制。

三、称谓——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1.平辈或小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在书画或某方面有专长者)。

2.关系较亲密:

学(仁)弟、吾(贤)弟。

3.老师对学生:

学(贤)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4.同学:

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四、落款时间的写法——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 。传统内容不宜用阳历。从左开始书写,落款在右;从右开始书写,落款在左。

4落款时时季的雅称:

农历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农历二月: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农历三月: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农历四月: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农历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农历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农历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农历九月: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农历十月: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农历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农历十二月: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1、满纸唐诗宋词,自己却没有文化。

文化是书法的根,你今天来个“厚德载物”,明天来个“真水无香”。书法遒劲刚健,但是你知道这些词的出处吗?

2、遍地都是“书法家”,却找不到自己的家。

“书法家”这三个字,不仅代表了会写毛笔字,真正的称之为家的书法大师,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境界。而不是整天嚷嚷我是学某某的,怎么样,地道吧?

13、满街都是书协会员,却少有理论著作。

中国现在有数以万计的书协会员,看看他们的简历。穷的只能用作品集充数。你说你对书法有多么高深的领悟,为啥不著书立说流芳百世呢。很多书法家,让他们写字,那是挽襟提笔,跃跃欲试。但问问他们,写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理论文章,谁敢站出来。

4、到处都是“书法泰斗”,却撑不起一个家。

会写几个毛笔字,今儿找各大媒体做宣传,明儿东拼西凑出本书,还把欧阳老爷子和沈鹏老爷子拉上。事先您不跟两位老人家商量商量?喜欢书法无可厚非,但必须理智,自己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老百姓不傻,您的钱都让那些黑心出版社赚了,您还惦记着明年带您出国的展览。这些钱省下来,给家里老婆孩子,父母置办点东西,自己买点文房用品多好。您非要“扶贫”,拦都拦不住。

25、天天都是创作出新,却很少临帖。

每天绞尽脑汁创作、出新。美其名曰:符合新时代的书法。创新是在嚼透旧的以后才能谈的事儿,您多久没临帖了?不要天天嚷嚷:咋都没眼光呢,我这创新书法只有几百年后才会有人理解。恐怕您的字比家里的馒头烂的都早。多临临帖吧。

6、人人都是书法家,却少了书法大师。

书法写得好的书法家不少,真正的书法大师却看不到。心态不对,获过奖、入过展,就开始四处奔走,到处留字。真正留给自己研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状态出的了大师才奇怪。真正的大师,在人群中,一眼就会发现他的不同。

37、满纸的《心经》,却少了心性。

书法家往往对《心经》情有独钟。一看落款:沐手抄经… 佛在心里,不在手上。佛是心性,不是手上的细菌。看这样,就差做个桑拿、来个马杀鸡了。

8、字字都是“真情流露”,却少了灵魂。

书法之所以“神”,是因为她是艺术家性情表达的载体。有多少书法家为了迎合市场、迎合某个群体,整天写着自己都感觉恶心的字。4

一、我的字早定型了,还改得好吗?

从练字的角度看,每个书法家都在不断吸取先人的成果。尤其在形成自己的特色之前,总要广泛学习真(楷)、草、隶、篆各种字体,每种字体往往还要深入研究多种流派的风格,并历经若干次入帖和出帖,耗费无数的心血,把帖中的东西化为己有。从最初的书法爱好者到成为名家,就是一个不断形成自我、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2二、我年龄大,能练好字吗?

成年人学习,即使起步较晚,依然能够学有所成,从古至今有许多大器晚成的名师。例如宋朝的梁颢,82岁才考上进士。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分别是64岁和73岁时完成的。练字的道理也相同,只要能运笔,年龄不是障碍。

三、现在是信息时代,有必要练字?

练字的好处还不仅在于实用,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升综合素养,陶冶思想品德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汉字是世界上少数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较之字母,它要复杂得多,或者疏可走马,或者密不容针,因此需要合理地组织笔画,使每一个汉字都“漂亮”。就字的结构来看,字的组成要你退我让,各部分的“俯仰”、“避让”、“呼应”会给我们以启示:做人要谦逊、大度、宽容,善于跟他人协作。

1四、我工作忙,哪来时间练字?

总体上看,工作小有成就者,生活略微顺心者,都抽得出时间打牌、上网、看电视,甚至有人整天逍遥快活,想尽办法打发时光。如果真想练字,平均每天挤半小时不应为难。这半小时集中用来临摹字帖,无论硬笔与毛笔,每天至少写60个字。

传统绘画中有“墨分五色之说”,传统书论更有“墨分五彩之说”。“五彩”指的就是“浓、淡、润、渴、白”。具体地说: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书法同样需要墨分五彩。

1【浓】

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现代书家林散之说“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古人作书,未有不浓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许,供一日之用也。取其墨华而弃其渣滓,所以精彩焕发,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清代笪重光《评书帖》说:“矾纸书小字墨宜浓,浓则彩生;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

【淡】

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与浓墨一样各具风韵。

古人追求淡墨者代不乏人,潘伯鹰在《书法杂论》中曾有这样的评述:“用淡墨最显著的要称明代董其昌。他喜欢用“宣德纸”或“泥金纸”或“高丽镜面笺”。笔画写在这些纸上,墨色清疏淡远。笔画中显出笔毫转折平行丝丝可数。那真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然而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兼。浓墨色深而沉实,淡墨色浅而轻逸,各呈其艺术特色,关键在于和谐与协调。

2【润】

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如何做到?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得很具体:“……’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泪而笔凝。”

【渴】

亦为”燥笔”。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将“渴”定位得很准,他说:“燥锋,即渴笔。画家双管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渴笔用墨较少,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写出点划中落出的道道白丝。

3【白】

有色达到无色。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以虚观实,虚实相生,无笔墨处不求墨。

1紫藤又名“朱藤”、豆科,大型攀援缠绕性木本植物。老藤皮深土灰色,盘曲依附它物。总状花序,长达30~35厘米,盛开时每串有20~80蝶形花朵,花朵有小柄,长于.主花梗上,花冠大,呈下垂状。花芳香,有红紫色、蓝紫色和白色数种。花期4~5月,花后结豆荚状种子。奇数羽状复叶,有绿色小叶7~13片,卵形,先端尖。

紫藤是优良的长寿观赏藤本花木,园林中常有紫藤棚架和花廊。每到春季,繁茂的绿叶藤蔓问,串串紫花随风摇曳,送来阵阵香风,别有一番情趣。无论《花经》中的“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状,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的描述,还是李白“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青风流美人”的诗句,都生动地刻画了紫藤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以及密叶丛丛,只闻鸟声,不见鸣鸟的诗境。历代画家也留下了不少表现紫藤的作品。在中国国画中,紫藤又有哪些绘画技巧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1)

一、中国国画紫藤花的结构和画法绘画技法

1.中国国画紫藤花的花朵、花串的结构绘画技法:紫藤花为总状花序。花朵盛开如蝴蝶,花朵小柄生长于花轴上,由无数花朵组成锥状花串。(如图1)

32.中国国画紫藤花的花朵绘画技法

(1)中国国画紫藤花没骨法:调曙红和酞青蓝(亦可加少许白色)为浅紫色,笔尖蘸深紫色点上面两片大花瓣,再蘸深紫色点下面两片小花瓣。由于透视原理,花瓣应有大小、形状的差别,只有画正面花瓣大小才基本相同。作花朵的练习时,笔中颜色要调出深浅,用笔肯定,才能画出花瓣颜色的深浅变化。初学者要养成一点即可的良好习惯,忌平涂和刻意描形。(如图2)

4(2)中国国画紫藤花双勾填色法

点写加双勾画法:先调白色,笔尖蘸浅赭绿色(赭石加草绿)画成,稍干后再双勾画成。

点写法:先调白色,笔尖再蘸浅赭绿色(赭石加草绿)画成。

双勾画法:用深浅变化的墨色双勾画成。

双勾填色法:先双勾后再着白色。

衬托法:先用浅赭绿在宣纸土涂色块,干后点写有层次的白花瓣,最后点花蕊。(如图3)

5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4)

3.中国国画紫藤花花串画法

双勾法与没骨法画花串,都是以花朵画法为基础,由少到多,重叠组合而成。组合时注意花朵的疏密浓淡。(如图4)

6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5)

4.中国国画紫藤花不同姿态的花串

繁茂丰满的花串,先画花朵群,再点写错落有致的小花瓣,最后在预留的空隙中添花梗、花柄;稀疏花串,先画断续花梗花柄,然后添画花朵。待花串尚未干透时,调藤黄和白色点写疏密有致的花蕊。

7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6)

二、中国国画紫藤花花叶绘画技法

1.中国国画紫藤花嫩叶画法:紫藤叶为羽状复叶,画叶时,笔中调出有深浅过渡的绿色或墨色,笔尖再蘸浓墨,侧锋用笔。叶片须有大小、方圆和疏密的变化,不可太对称。然后画叶柄,用墨勾叶筋。画嫩叶先调草绿,笔尖蘸曙红,叶片略瘦劲,胭脂墨勾叶筋,用笔宜灵动。(如图6)

8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7)

2.中国国画紫藤花老叶画法:老叶用浓墨侧锋画成,用笔宜古拙大气,略有飞白,可以不勾叶筋。(如图7)

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就先讲到这里,下篇,将继续学习紫藤的绘画技法。

本文介绍了中国国画紫藤的一些基本绘画技法,旨在提示学习的路径。初学者一般会把花朵的画法作为重点去学习,而忽视其他。作为紫藤,画好花固然重要,画好藤与叶更为重要。藤与叶承载着更多的中国画笔墨元素、构图变化、情感表露诸方面的重任,更需要多下功夫,熟练掌握。切不可重形似而轻笔墨。藤和叶画好了,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入神出彩。因此,本文对藤与叶的画法作了简明而重点的介绍,插图和作品欣赏图中的藤、叶画法可供参考。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国画中紫藤的绘画技法吧。

9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1)

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组合练习

1.中国国画中紫藤的叶与花串的组合:花串与叶组合时,以花为主,叶为辅。花的左右、上下之叶,形象不要相似和对称。先练习单花串与叶组合,然后增加多串花与叶组合。

2.中国国画中紫藤的叶与藤的组合:紫藤叶为奇数羽状复叶,由7~13片小叶组成。老叶笔墨沉着大气,嫩叶灵动简约。画藤注意用笔节奏和长短、方圆、浓淡、疏密的变化。(如图1)

10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2)

3.中国国画中紫藤的花与小藤的组合:无叶的紫藤花与细藤的相互配合,在画面中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且极具笔墨情趣。组合时应注意藤的疏密、长短、干渴变化;紫藤花串要有主次,不要有明显的相似形花串,一串花中亦力求做到没有相似的花瓣。忌在花串四周绕藤。第一要画出差别和变化,第二要协调。(如图2)

11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3)

1.中国国画《藤花素艳》的绘画技法

步骤一:笔中调满中度白色后,笔尖蘸酞青蓝或花青,点写宾主两串紫藤花,以墨绿色画花柄。

步骤二:笔中调草绿,笔尖蘸曙红画嫩叶;笔中调草绿,笔尖蘸中墨画老叶。画叶要有主次、疏密,可局部重叠,稍后连接叶柄,分别用胭脂墨和中墨勾叶筋。

步骤三:以焦墨画藤,用笔宜古拙。嫩叶下面添加简笔石头,藤间加淡花色点,与主花形成色彩呼应。

步骤四:题款钤印,完成全图。(如图3)

12中国国画-紫藤的绘画技法(图4)

2.中国国画《紫藤小鸟》的绘画技法

步骤一:画藤,用兼毫大笔调浓淡墨,中锋、侧锋、逆锋并用,一气呵成。一笔墨要尽量用完,才能出现浓淡干湿变化和苍劲古拙的效果。藤的粗细、长短、纵横、疏密也应作周密的布局。

步骤二:用挺劲灵动的双勾笔法,画两串大小各异有主次的紫藤花,花瓣应有大小、方圆、疏密的变化。

步骤三:双勾主次两组花叶,稍干用草绿色写染,不勾叶筋。在藤下部用淡墨画土坡,未干透时用渴笔中墨散锋皴擦,再用墨、色写草,点洒石绿色点。

步骤四:补充缠绕之藤和点苔。在老藤上添加小鸟,使画面更富情趣。最后,题上名款,钤印,完成全图。(如图4)

本篇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些许帮助,期待下篇的精彩内容。

来欣赏几张紫藤的摄影图片吧13 14

中国画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

1第一,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 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

第二,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 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式的美。

第三,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效果之中。

第四,画面完整的统一性。 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第五,形式美是构图中重要方法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作。

在构图的原理和法则上,中国画除了具有一般绘画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构图方法,就是中国画特别注重矛盾。表现为宾主的对比、黑白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动静的对比、虚实的对比、方圆的对比等等,不论怎样的变化,构图最终还是要复归于统一。

一、宾主朝揖的关系

在中国画中,主体只有一个,其它的是陪衬的次要的宾体,起着辅助、从属于主体的作用。主和宾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只有构图中“宾主分明,画面才能主体分明,才能不至于“喧宾夺主”。

2赠刘石头册 局部 石涛 清

二、起、承、转、合的关系

“起”、“承”、“转”、“合”是一幅中国画的几个关键的相关联的环节。所谓“起”,是主体展开气势和方向,“承“是按主势和起势,增加变化,充实、丰富层次,因势利导的运动过程。“转”是借势逆转,以增加变化和趣味,是指打破主势,增加矛盾改变方向的部分。“合”,是复归于主势,总结全局,气势的复归,以达到相接相承、相呼应的统一完善的结局。一幅绘画中有多个的开合、承接、转折。

三、虚实关系

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实”可以指在画面上的突出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虚”往往指处于次要的、远的、淡的、衬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虚衬实”的说法。在中国画中尤其重视“虚白”的地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画中的关键地方。观者往往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它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画外之画的“虚境”。

3溥心畬 画作

四、疏密、聚散的关系

中国画有“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说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这里包括有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要求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

4汤文选 画作

五、蓄势与写势

古人将构图称为:“置阵布势”。一幅中国画作品必须有一种气势和力量,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运用虚实、抑扬顿挫、曲折往复等方法,以达到“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行先蓄”变化,最终完成“蓄势”。

5陆俨少 画作 局部

六、题款与印章

中国画的题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有明确的题字,但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经成熟,元以后,几乎每幅画都有题款。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在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6潘天寿 东海波涛

题识:东海波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此李太白横江词也,与此景有合,录以补空。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

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谓之闲章,多以格言、吉语等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的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的作用可以丰富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笔宜用工整的印。

7郑板桥 兰竹册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山水画从东晋的顾恺之、南朝宋的宗炳、王微等几个有画论传世的画家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南北朝、隋唐,事情山水画独立成为画科,逐渐成为了中国画中主流画科,两宋时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应该说也是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巅峰时期。

注重写实、尊重自然、取法自然的写实主义精神,在两宋时期被普遍采用。不论民间画工,宫廷画师,还是精通艺事的文人官员,对此都奉行不悖,使得这个时期的作品具备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时代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山水画的造境源于对自然造化的深入理解,紧紧围绕着自然山川这个本体进行创作。在这种造境理念主导下,两宋山水画家创作出的时代风格特征均以师造化、重丘壑、尚气势,把强调丘壑的情节性与可读性,作为山水画造境的时代审美趋向。对自然山水内在精神的描写,是两宋艺术审美主要的方向定位。

1五代 关仝·秋山晚翠图 绢本设色 140.5×5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全景式”的构图方式与意境营造

北宋时,山水画空间布局的处理,大多数构图都是“层峦叠翠遥相望”的“远映”的空间处置,郭熙据此总结出“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的“全景式”构图方式,这种章法几乎成为那时取得视觉上和谐一致的标准模式。“全景式”大幅纵向的山水形式,一般主要适应于宫廷和寺院,以及较为宽敞的殿堂和庭院当中,这种构图方式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纵向的取景形式。具体要求景物大而全,囊括天地,包罗万象,从而表现崇山峻岭的雄伟与高大。构景布势往往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突出巍峨耸立的主峰,以压顶之势矗立在眼前。围绕这个主峰,后有远山,前有河流,两岸有较为低矮的山峦、丛树,近处坡岸有房屋、百姓……这几乎就是五代和北宋早期的作品最经典的程式化样式。例如:荆浩的作品《匡庐图》,关仝的作品《关山行旅图》,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等。这些经典的构图方式所体现出的审美感受多是雄浑、整肃、凝重、平正、严谨、深厚等艺术审美要素。

这些审美要素,正是那个时代的画家对山川自然之本体、主观精神最真实的艺术感受。“画不贵似,而贵于真”;“度物象而取其真”;“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些理论是荆浩在《笔法记》当中,就关于如何把握山水自然内在本体精神而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荆浩这种所谓的“真”落实到山水画的造境上,则是要超越事物的表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是所谓的“图真”。进一步来讲就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性情、心智,扑捉最动人、最能体现物象性情、内质和外形相结合的真实特征。

2五代 后梁·荆浩 匡庐图 185.8×10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平远、横向的构图方式与意境营造

北宋初期的李成是开启横向构图的先河,在他之前多是体现崇山峻岭的雄伟和高大,主要是纵向立式的构图方式。李成出身贵族世家,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由于环境和教养不同,使他的审美大有区别于出身平民的关仝和范宽。他的感情细腻而敏锐,儒学经义赋予他温和幽雅的品味。于是,李成在他的笔下放弃了关、范的沉厚肃穆的高山巨峰,成为寒林平野、古道西风般的赋情格调。李成喜欢并且善作平远山水,这也正是他的审美理想追求和情感的寄托。

到了北宋后期在郭熙的倡导下,继承和发展了李成这种横向平远的构图形式,继而使后来的王诜又把这种风格在贵族士大夫当中广为传播,并且成为他们普遍喜爱的绘画风格。例如,李成的《茂林远岫图》、《寒林平野图》,郭熙的《窠石平远图》、《树色平远图》,王诜的《鱼村小雪图》、《江山叠嶂图》,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萧湘图》等。

这些典型作品形式体现的视觉感受使人心境平和,轻松惬意,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这与北宋早期的那种高大雄浑、宽博整肃的心理感受,以及透视上体现出的高远、深远的视觉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逍遥游天的精神状态相吻合。这种主观的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人画的基调奠定了基础。对于这种平远式的构图形式,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一套新的三远法:“阔远、迷远、幽远”,这是对平远构图形式更加细致的划分,也暗示着山水画朝着诗意化的方向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南宋·米友仁 云山图 纸本墨色 27.6×57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三、纪游组合式以手卷形制为主的构图方式与意境营造

随着平远横向的山水画形制出现,山水画形式继续向着更加宽泛、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题材出现了专题性的细致化,诸如纪游、雅集、送行、隐逸、渔夫等专题化的创作,以及对四季、朝暮时间变化的细致化的表现;并且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将不同场合的峰峦、岩壁、平坡、土丘、水域、松柏、丛林、楼阁、茅舍、竹篁、篱笆等不同景物组合在同一个平面上,横铺开来,极尽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丘壑情节变化,彼此之间“安排有序,起伏自由,开合有度。确有一种开阔胸次,与造化争奇的气象。”它与纵向“全景式”的屏风、壁画、挂轴等静态的形式相比更多了一分想象的时空;而与平远横向的样式相比显得更为萧散轻松,自由随意。

例如,二米父子所作的烟云山水,多是纪游式的。每游玩山林,多居期间,择山明水秀之处,以眼观心照,记忆于心。日后随心所记,运心于手,复记其真。特别是乔仲常的《赤壁赋》;米芾的《潇湘奇观图》,以及传说中以雅集题材著名的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为代表的作品,即是一种以诗文内容为底本的纪游山水。

把诗中描述的各种现场游赏时不同时空的场景组合在一幅统一的画面上,把各个不同角度此时和彼时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不同景象作为营造画面的丰富资源,这种打破时空局限的造境方式,与现实时空拉开距离的归纳、重组,是为了使主题情调得以更加突出,体现了画家与现实自然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

4宋·文同 晚霭横卷图 纸本墨色 30.2×216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四、特写边角式的山水构图方式意境营造

相对于北宋那种庄严肃穆的“全景式”山水,南宋的边角山水则更多是寄情于江南景物的片段细节,境域的视觉表现相应地小中见大,以少喻多。南宋这种边角山水画形式的形成和确立过程,一方面是北宋小景山水画造型方式的进一步深入归纳和提炼;另一方面,随着北宋画院南迁,像李唐这样具有影响的画家也随之移居江南一带,自然“受到江南‘残存于浙江一带’的唐代逸格水墨的‘流风遗韵’的影响”。

以李唐《清溪渔隐图》为代表的晚期作品,则是相对纯粹形成于南宋中后期山水画的主流风格。随后的马远和夏圭出现的构图方式则完全脱胎于此。他们将李唐创立的典型“特写式”的边角山水画形式,大斧劈的粗笔水墨语言推到巅峰,发挥到极致。乃至于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主体风格,而且是在整个山水画变革当中具有标志性的又一个里程碑。这种图式对景物剪裁极为精练,尤其善于局部刻画来表现整体,善于采用大片留白的手法来表现水雾迷蒙的景象。这种形式看似笔墨不多,却融诗意于画境之中;看似轻描淡写,意境却非常幽远。

两宋山水画画境的营造由原来庄重严肃的大山水之“真”,逐渐转化为趋于心中意象的玄、幽、迷等神秘之境的扑捉;从开始的师造化、重丘壑、尚气韵,纯理性化客观真实的描写,到后来出现了山水造境不全然反映客观真实,而更多是自我内心本质趣味的描写。换而言之,文人画家诗意性物化促使艺术家自发地运用自然景物来表现寓寄心中的意象。尤其在文人画论兴盛的影响下,这种趋向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无论是雄伟高大的崇山峻岭,大山、大水、“全景式”山水,还是幽雅、秀逸,平远的横式山水;以及萧散、轻松,自由、随意的纪游组合山水;或者诗情、逸韵的南宋“特写式”边角山水,所有这一切不同形式,无不都是在宋人格法森严的理性思想下对“真境”的追求,都是面对山川自然“以形媚道”、“畅神”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手段,是宋人在理解和把握对山川自然本体精神的体现。

宋画是雅的,雅到哪怕你荡舟,都有杨柳为之伴舞。宋画是秀的,秀到不用浓妆艳抹,自有一番风姿在上面。宋画是灵的,灵到她总是贴着你的心扉倾诉,总有绵绵的情思道不完、说不尽。

在文人画里,一切都在情不自禁地轻轻飘动着。宋画是广阔的,岂止在视觉感受上,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都在自由组合中与审美达成了会心一笑似的默契和经典。宋画是现实的,就像刚刚从老庄的思想里走出,又误入了风景或花鸟的旋律。

1春山鱼艇图 张训礼

2春江帆饱图 佚名

3澄江碧岫图 佚名

4层楼远眺图 佚名

5秉烛夜游图 马麟

6寒香诗思图 马远

7观瀑图 夏珪

8高秋观潮图 许道宁

9风雨归舟图 佚名

10风担展卷图 赵伯骕

11江亭闲眺图 佚名

12江天春色图 佚名

13江上青峰图 佚名

14江浦秋亭图 佚名

15江亭闲眺图 佚名

16柳塘放牧图 佚名

17柳塘泛月图 赵希號

18

相比“小”字,“大”字在相同尺幅中用时短、下笔“劲爽”,加上为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心理,这“大”在当代也就暗含“燥”的成分了。“燥”从“大”的方面讲,不是中国传统的要求,而是西方的。西方的东西有积极成分,但在某些方面,我们中国人把它们错误的理解了,比如西方艺术强调修饰美、外在美,所以要吸引人的眼球、要有视觉冲击力。但并不是所有大的就是美的,就是吸引人的眼球的。

1清人沈宗骞曾讲:“凡事物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切实之体就是内在美。例如,林散之老老实实按照传统套路习书几十年,但他的书法并不太强调结体的形式美感,而是强调内在的丰富变化,这就是内在美。这内在的丰富变化的创造与欣赏不仅要求艺术家本身有修养、有功力,而且要求欣赏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功力。否则,欣赏者只能看到诸如这一笔画很粗、那一颜色很艳的外在形式。

学者字较为强调“润”,润的格调还是要高一些。但是太润就容易“骨嫩”,润燥兼有为最佳,要适中,过犹不及。越燥越燥,燥时让心情平静下来,缓缓写出,可以消解燥。

2迟与速,也即快与慢。我个人更喜欢慢一些,慢显得稳重、迟重一些。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此秘诀也。”“笔笔转去”就是要求笔法的丰富。笔法的丰富需要用笔的迟、用笔的缓。快,尤其是一滑而过,缺乏内涵。但也不要一味强调慢,为了慢而慢,那就缺乏精神,古人称之为“骨痴”。

孙过庭《书谱》云:“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刘墉的字厚重但乏风采,想必太慢,王文治的字嫩而无骨,想必太快,这都是缺陷。慢要有道理的慢,将技巧表现出来,反映内心的精神状态。例如黄宾虹晚年追求笔墨之美,就慢了下来,慢的是有道理的。慢是把技巧弄懂了,该提的提,该按的按,将笔法丰富起来。

3刘熙载《艺概》说:“提者,按之谓也。按者,提之谓也。”提时有按的感觉,这样就显得深沉。按的时候有提的感觉,这就微妙。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就必须慢下来,一扫而过,就失却了此种感觉,没有这种感觉,字也写不好。但是若一味有意识地的慢,那反而把字写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