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书法,往浅了说,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识字的乡野村夫也能看出来字写得好还是不好;但往深了说,或者说上升到理论层面,也确实需要点儿技术含量,不然的话,光说好看却弄不清楚到底哪好看,这也不行。那么,从专业的角度讲,该怎样来欣赏书法呢?气韵生动、形意合一、点线结合、虚实相生、笔墨交融、文采优美是欣赏书法的六个方面,把握住这六个方面,再回头欣赏书法的时候,就能够“细微之处见真情”了。

1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最高的艺术形式,是最能集中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集大成的艺术,因而我们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一个过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欣赏完博大精深的书法之后,再看其它形式的艺术就会觉得没意思了。下面我就谈一谈欣赏书法要把握书法美的几个主要方面:

1、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

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

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 “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

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22、形和意的合一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

例如:”德”字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左边是表示道路和行动的符号,右边的上面是一条垂直线,中间是目,下边是心,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从”目”上的直线表示视线,这个字以造型的方式喻示了词义,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觉,由心灵的窗户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质。这样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3、点线面的结构美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

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书法的结构美类似于建筑美感。古代书论里谈书法结体构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影响最大。他按楷书字型的类别特征规定了书写平正的合理的原则,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让”(合体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与主体的关系)等等。但是书法的结体原则规范不了书法的实践,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的结构美。

4、笔墨交融的线型美书法是以线来造型的,而线本身抽象出来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因素。

线的提按顿挫,粗细徐疾,干湿浓淡,迂曲刚柔,体现了音乐的广阔的表现领域,其节奏、旋律把人引进了如痴如醉的优美的意境。古人为了阐明笔划线条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唐代书法家欧阳珣,曾这样描述:”点”如”高山之坠石”,”一”如”千里之云阵”,” “如”万岁之枯藤”,” “如”陆断犀象”,” “如”崩浪雷奔”,” “如”劲松倒石”,” “如”劲驾筋节”,” “如”长空之初月”。就是说书法家在写字时应心存意象,这样笔下才能出现表情丰富,笔墨生动的线条美来。

5、虚实相生的章法美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法。

首先有大的形成程式化的章法框架。书法作品尤其是草书作品的章法一般为开头加引手章组成的起手式,情感稳重充盈的前半程,笔墨自由驰骋、变化多端的后半程,然后是落款、钤印组成的结尾。这种起、承、转、合式的结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般法则–即太极图式。太极图就是首尾闭合的大的S线型。S线是充盈着生命韵律的曲线,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的直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曲线的表现形态,而一切最优美的事物都有S线型的表现形态。这样,S线的线型表现就是章法的实地美,而线包围的空白表现就是章法的虚地美。虚实相映、刚柔相济,造成了书法章法的变化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6、诗书并茂的文采美书法是书写文字的艺术。

虽然书法可以抽象地欣赏线条和结构美,但是对文字内容的把握,使我们的欣赏更为全面完整,大书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诗文修养的文人学者,带法作品也就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读其字、赏其文真是美不胜收。

《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撰并书,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1此碑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清杨宾《大瓢偶笔》)。据传此碑刻成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未几火烬毁,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毁。唐刻拓本今罕见。

2 3宋代黄庭坚有诗云:“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可见原拓本在北宋其珍贵。现存此碑的两种重刻本:一在陕西西安碑林,宋初王彦超刻,世称“陕本”,或“西庙堂本”;一在山东城武,元代刻,称“城武本”或“东庙堂本”。前者字较肥,后者较瘦。

4 5介绍下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县公。人称“虞永兴”。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书承智永传授,得二王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家。《宣和书谱》:“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传世书作有《孔子庙宗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等。张怀瑾评其书法:“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三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手。”

6 7宋《宣和书谱》云:“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王澍《虚舟题跋》评此碑为:“清和圆劲,不使气质,不立间架,虚而委蛇,行所无事,尚足照映一世,炊流百代”“永兴之书以无结构为结构,无所用力而自得右军心法也。”

8 9宋黄庭坚《题张福美家庙堂碑》》评此作品云:“倾见摹刻虞永兴《孔子庙堂碑》,甚不厌人意,思亦疑石工失真太远。今观后刻,虽姿媚而造笔之势甚遒,固知名下无虚士也。”又,宋朱长文《读书断》品评其书日:“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 因而其书被喻为“罗绮娇春,鹓鸿戏海。层台缓步,高谢风尘。”

10虞氏书法既继承了二王恬淡潇散的魏晋风度,又洗六朝浮靡之风,力主法度,完善创新,开创了唐代尚法的时代潮流,而《孔子庙堂碑》正是这一时代风尚的代表,有“天下第一楷书”之誉。“全是王法,最可师”,因而学习楷书从此入手,既可严谨法度,规范楷则,又可得二王书法之风骨。

书法本来不是尽人能精的。自古以来,琴棋书画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几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画者未必皆精于书。艺有专长,难于兼擅。当今四五十岁一代,书法佳妙者亦尚颇有几位,或“驰驱笔阵”、“其腕似 铁”,或大笔如椽,龙舞蛇飞。我都非常喜爱,雅不欲厚古薄今。精于书法者,半由功力,半由天分,不能强致。读书种子不绝,书法即不会中断。此事不能期望于大众,只能由少数天才维持于不坠。

1我幼时上学,提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但是不久,不知怎样的毛笔墨盒砚台都不见了,代之而兴的是墨水钢笔原子笔。本来写书信写稿子都是用毛笔的,一下子改用了钢笔原子笔。在我个人,现在用毛笔写字好像是介乎 痛苦与快乐之间的一种活动。偶然拿起毛笔,顿时觉得往事如烟,似曾相识。而摇动笔杆,有如千钧之重,挥毫落纸,全然不听使唤,其笨拙不在“狗熊耍扁担”之下。

2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名家书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萧散,“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我痴痴的看, 呆呆的看,我爱,我恨,我怨,爱古人书法之高妙,恨自己之不成材。怨上天对一般人赋予之吝啬。

3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家练过险绝的阶段还是归于平正的。初学的人求其分布平正,已经不易,不必一下手 便出怪。我看见有些年轻人写字时常不守规矩,例如把“口”字一律写成为“厶”字,甚至“田”字“国”字也不例外,一律写成为尖头怪胎。颜之推所说:“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像这样的面目直是面目可憎。

4虽然书法不是不尽能精,也不—定要人人都能用毛笔,最低限度传统写字的方法是应该尊重的。仓颉造字,我们却不能随便的以仓颉自居。简体字自古有之,不自今日始,但是简也有简的道理,而且是约定俗成,不是可以任意乱来的。草书有用,并且很美,但是也有一定的草法,章草、狂草都有一定的结构格局。5

今天,和思友们聊聊书法名作《韭花帖》。作品系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一封信,正文53字,大致内容是说他一天午睡醒来之时,感到腹部很舒适,这是刚好有朋友馈赠用韭花做的食物,吃着非常可口,于是写信表示谢意。不难想象,杨凝式这时的心情非常闲适恬淡,写下这幅小字甚感恬然自得,也就是“怏然自足”。

通篇如下:

1图/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杨凝式代表作

该作品最奇妙的地方,是她巧妙的结字与布局,也就是说她在大、小章法中彰显出与众不同之处。

如上图,通篇看来,字距大于行距,这种格局正式此作独特之处,杨凝式将她处理的恰到好处,甚至对后世“尚意”的宋代书法产生了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韭花帖》裁剪放大欣赏,让大家彻底感悟翰墨风流:

2这幅书法字数不多,下面我们和思友们一边分析一边欣赏:

3作为行楷佳作,杨凝式没有刻意追求整齐的布局,也不去采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而是如下棋似的、闲庭信步式的情景。建议大家逐字观看,体会杨凝式书写时的心情:

4俊逸小字,走走停停,有意无意,如游走湖边,或捡石,或踢腿,或清歌,或小跑,前行而边赏景,非常自得。

5上面这是第三行了,特别要留意字间趣意,这时,杨凝式已完全得心应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顾盼有姿,又不失行气,非常有妙趣。

6单字的《韭花帖》,字势形态一目了然,字字俊逸,如明星散落天空,似山间小花,点缀有序。

7这里和大家说说书坛背景,唐代以来的书法非常讲究力与气的有机融合,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板滞之作,也有很多神至气足的传世书法佳作,不容置疑《韭花帖》便是无可挑剔的气韵十足之佳作。尤其通过小字的节奏,便能充分领悟。我们继续观赏:

8 9看到字间,含蓄生动的揖让与顾盼,又做到了气脉贯通。平中寓奇,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自然天成般得盎然奇趣。

10单字看不难看到,有茂密而至不透风的字,也有疏朗可使走马的字。这些疏密的极致交错与变化,和整体章法的生动变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变化无穷、趣意横生。理解到这点,对于思友们学习《韭花帖》会有帮助。

11 12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而一些茂密紧凑的单字则汇成了如棋子般点缀全局的效果。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

一、四字妙语(精选80)

博雅達觀、寵辱不驚、道法自然、淡泊明誌、大智若愚、清氣若蘭、福由心造、中庸和諧、紫氣東來、觀海聽濤、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海納百川、積健為雄、境由心造、境隨心轉、虛懷若竹、蘭氣隨風、敏事慎言、妙造自然、寧靜致遠、品茗撫琴、品茗聽琴、氣若幽蘭、曲徑通幽、素心若雪、天道酬勤、萬事隨緣、唯善是寶、閑心逸趣、從善如流、喫虧是福、抱檏守眞、雲鶴遊天、韻雅趣幽、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悠然雅靜、知足常樂、知足者富、剛健篤實、篤禮崇義、竹影清風、篤行致遠、以德为鄰、惟善為寶、養德澤福、鹏程萬里、見賢思齊、崇德尚賢、學貴心悟、開卷有益、卧雲聽泉、琴韻書聲、積學儲寶、怡然自樂、翰逸神飛、返檏歸眞、耕雲種月、謹言愼行、景氣和暢、百福具臻、鴻喜雲集、和氣致祥、惠風和暢、福夀康寧、清風朗月、室雅蘭香、和風祥雲、和風朗月、天朗氣清、萬福無極、物華天寶、鴻業遠圗、駿業肇興、駿業宏開、大業鼎盛、敬業樂羣

二、八字佳句

花間酒氣 ;竹裏棋聲。

山奔海立 ;沙起雷行。

誦赤壁賦 ;聼廣陵濤。

心無物趣 ;坐有琴書。

聼鳥說甚 ;問花笑誰。

有容廼大 ;無慾則剛。

流水無意 ;落花有聲。

尺璧非寶 ;寸隂無價。

靜觀世態 ;細品人生。

流水無意 ;落花有聲。

雲水風度 ;松柏氣節。

風雲論道 ;筆墨通天。

江山入畫 ;意氣淩雲。

花晨月夕 ;茶半香初。

松風高潔 ;蘭氣幽芳。

事理通達 ;心氣和平。

蕩思八荒 ;遊神萬古。

倚劍天外 ;射雕雲中。

移花得蝶 ;買石饒雲。(鄭燮)

曾三顔四 ;禹寸陶分。(鄭燮)

三、十字佳句

人無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蔭。(集陶淵明句)

與世爲依怙;如日處虛空。(釋弘一)

山深春自永;海靜日尤高。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風雷。

天長落日遠;意重泰山輕。(集李白句)

無極原有極;欲仁存至仁。

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

雲山起翰墨;星斗煥文章。(集唐詩句)

雲卷千峰色;泉和萬籟色。

不矜威益重;無私功自高。

甘從千日醉;恥與萬人同。(集杜甫句)

日麗千芳鬧;風和百鳥鳴。

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集杜甫句)

風輕一樓月;室靜半枕書。

心同孤鶴靜;節效古松貞。(集唐詩句)

心源無風雨;浩氣養乾坤。

以文常會友;惟德自成鄰。

去草尋怪石;留雲補斷山。

丘壑趣如此;鸞鶴心悠然。(集唐詩句)

蘭風載芳潤;谷性多溫純。

半窗知我月;千卷鑒人書。

有山皆園畫;無水不文章。

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

竹石得幽秉;壺觴多雅遊。(梁同書集文同句)

會心今古遠;放眼天地寬。

名隨市人隱;心與古佛閑。(梁同書集蘇軾句)

異石歸海嶽;高士標雲林。

芳野留勝事;藝苑重高文。

披雲煉瓊液;坐月觀寶書。(集唐詩句)

卷簾花雨滴;掃石竹蔭移。(查士標)

茗杯暝起味;書卷靜中緣。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鄭燮)

幽林聽鳥語;深谷看雲飛。

倚石得奇想;看雲多遠懷。(祁雋藻)

倚杖看孤石;開林出遠山。(集杜甫句)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齊白石)

誰知大隱者;乃是不羈人。(集唐詩句)

頗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集唐詩句)

騏驥出絕域;鸞鳳本高翔。

四、十四字佳句

一室圖書自清潔;百家文史足風流。(集醴泉銘字)

人到萬難須放膽;事當兩可要平心。(張大千)

萬卷圖書天祿上;四時雲物月華中。(集唐詩句)

萬類靜觀鹹自得;一春幽興少人知。(集蘭亭序字)

萬象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

萬壑泉聲雲外去;數點秋色雁邊來。

與賢者遊信足樂;集古人文亦大觀。(集蘭亭序字)

山勢盤陀真是畫;泉流宛委遂成書。(何紹基)

天生萬寶無窮極;鼎銘百言紀子孫。

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爲卻病方。

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向靜中觀。

無事在心惟極樂;有功於世不虛生。

無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覺氣如霜。

無暇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開圖草裏驚蛇亂;下筆階前掃葉忙。(齊白石)

開卷神遊千載上;垂簾心在萬山中。(鄧石如)

韋孟五言作清詠;晉唐八法爲工書。(黃賓虹)

雲歸時帶雨數點;木落又添山一峰。

雲淡風清詩世界;雨香竹翠畫乾坤。

雲影波光天上下;松濤竹韻水中央。

五野綠雲患诜w;一庭紅葉掩衡茅。(集唐詩句)

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爲功名始讀書。

不盡松濤堆翠浪;無涯柳眼訴衷情。

不華不樸同所好;既安既甯樂乃時。(集石鼓文字)

不知明月爲誰好;更有澄江消客愁。(集杜甫句)

不知明月爲誰好;時有落花隨我行。

不要錢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除庭草留生意;愛養盆魚識化機。

世間清品至蘭極;賢者虛懷與竹同。(集蘭亭序字)

世間唯有讀書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梁啓超)

世情豈盡能相合;賢者所爲固自殊。(集蘭亭序字)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八大山人)

日潤梅花增秀色;風彈柳葉奏強音。

日照青山山隱畫;春臨綠水水含詩。

中天明月懸肝膽;大海澄波漾性情。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因鳥迹方成篆;文是龍心不待雕。

書有未觀皆可讀;事已經過不須提。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書成花露朝分潔;悟對松風夜共幽。(集懷仁聖教序字)

書似青山常亂叠;燈如紅豆最相思。

書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鑒乃神。(集王居士磚塔銘字)

書到右軍難品次;文如開府得縱橫。(集爭坐位帖字)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見我非僧。

月寫個文疏映竹;山行之字曲通花。

月沼觀心清若鏡;雲房養氣潤於珠。(集醴泉銘字)

月寮煙閣標清興;文府書城縱古今。(集爭坐位帖字)

月榭琴彈新制曲;曉窗畫展舊遊山。

丹光出林掩明月;玉氣上天爲白雲。(高邕)

勿施小惠傷大體;毋以公道逐水情。

風人所詠托于古;靜者之懷和若春。(集蘭亭序字)

風節爲貞金樂石;心神如秋月春雲。(集王居士磚塔銘字)

風度鶴聲聞遠穀;山橫雨色卷浮嵐。

文從疑古參同始;道在黃花翠竹間。(馬一浮)

文比韓公能識字;詩追老杜轉多師。(尹秉綬)

文生於情有春氣;興之所至無古人。(集蘭亭序字)

文能換骨餘無法;學到尋源自不疑。

文如秋水塵埃淨;詩似春雲態度妍。(劉墉)

文章或論到閫奧;笑談與世殊臼科。

文章奇古原西漢;詩律精深祖後山。

文章真處性情見;談笑深時風雨來。(翁同龢)

文章散作生靈福;議論吐爲仁義辭。

六經以外無奇籍;一室之中有太和。

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王夫之)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于右任)

爲人不外修齊事;所樂自在山水間。(集蘭亭序字)

爲人樹起脊梁鐵;把卷撐開眼海銀。(譚嗣同)

爲有才華翻蘊籍;每從樸實見風流。

爲學深知書有味;觀心澄覺寶生光。(集醴泉銘字)

心收靜裏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

心腸鐵石梅知己;肌骨冰霜竹可人。(黃賓虹)

勸子勿爲官所腐;知君欲以詩相磨。(集蘇軾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水天秋晚時呼茗;蘆荻風來欲系船。(翁方綱)

水不求深魚自樂;人之好吾鹿則鳴。

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

水寬山遠煙霞迥;天澹雲閑今古同。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峰。

玉子半枰敲淨幾;爐香一縷上藏書。(王文治)

玉海金濤千里秀;綠樹紅樓萬家春。

玉堂修史文皆典;香案承書望若仙。(集西嶽華山碑字)

玉瑟瑤琴倚天半;白波青嶂非人間。(梁啓超)

未出土時便有節;及淩雲處更虛心。(李苦禪)

正值萬株紅葉滿;問言何處芙蓉多。(集韓愈句)

功深書味常流露;學盛謙光更吉祥。(集醴泉銘字)

古人卻向書中見;男子要爲天下奇。(黃興)

古人所重在大節;君子于學無常師。(集樊敏碑字)

古與爲懷稽作者;興隨所引契天然。(集蘭亭序字)

古來畫師非俗士;此間風物屬詩人。(集蘇軾句)

古迹雖陳猶在目;春風相遇不知年。(集蘭亭序字)

古柳蔭中來走馬;好花深處有鳴禽。

古琴百衲彈清散;名帖雙鈎榻硬黃。

石徑有塵憑雨掃;庵門無鎖任雲封。

石徑芳蹤林蔭道;小橋流水稻香村。

石含太古雲水氣;竹帶半天風雨聲。

右軍書法晚來善;庾信文章老更成。

右軍帖許懷仁集;興嗣文宜智永書。(林則徐)

龍門開鑿曲通海;石梁高懸峻極天。(集石門頌字)

過如新竹芟難盡;學似春潮長不高。

業高乎幸庳M滿;澤及於人功不虛。(集爭坐位帖字)

舊書細讀猶多味;佳客能來不費招。

舊書百讀無新意;古事重論感世情。

四面雲山歸眼底;萬家燈火系心頭。

四面江山盡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四壁春煙無燕到;一窗雲影有龍飛。

生當稽古右文日;老作觀山樂水人。(集蘭亭序字)

生活恰如魚飲水;進修渾似燕銜泥。(董必武)

氣雄河漢開天鏡;聲振關山度月魂。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湊文。(老舍)

白石清泉從所好;和風時雨與人同。

處事待人諣懕荆怀旨伊I儉當先。

樂善不言而果事;養心有取老莊書。

冬雪戲梅千里畫;春風搖柳萬行詩。

鳥啼碧樹閑臨水;竹映高牆似傍山。(集唐詩句)

立節可爲千載道;成文自足一家言。(黃興)

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

立志須如三古盛;爲書自起一家言。(集爭坐位帖字)

立志須存千載想;閒談無過五分鐘。

立身以至兆鞅荆蛔x書以明理爲先。

立定腳根撐起脊;展開眼界放平心。(徐岱雲)

立品直須同白玉;讀書何止到青雲。

立腳怕從風俗轉;高懷猶有古人知。(集宋詩句)

立腳怕隨流俗轉;高懷猶有故人知。(黃興)

半世在身蝴蝶夢;千秋萇血杜鵑吟。

半空月影流雲碎;十裏梅花作雪聲。(集詞句)

漢璧秦璆千歲品;光風佳月四時春。

司馬文章元亮酒;右軍書法少陵詩。

絲竹放懷春未暮;清和爲氣日初長。(集蘭亭序字)

吉金樂石有真好;讀書校碑無俗情。

老可情懷常作竹;少文樂事在遊山。(集蘭亭序字)

老樹蒼岩含古色;清溪白石稱幽尋。(林則徐)

老愛江山成獨住;醉搴民物入衷吟。

老驥伏櫪千里志;短錐處囊半寸鋒。

壓角舊儀煩閣老;譯經新諦出高僧。

有血性人能共事;無身家念可居官。

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爲。

有時自向竹間坐;無事一至蘭若遊。(集蘭亭序字)

有時俗事不稱意;無限好山都上心。

有足春隨惠風至;無懷人合盛時生。(集蘭亭序字)

有意春風點柳眼;無聲時雨潤桃唇。

有酒便應遺世事;得閑隨處勝爲官。

有惠及人春映日;其清在抱水當風。(林則徐)

機雲才學有天趣;王謝風流本性成。(集懷仁聖教序字)

西清恩挹三霄露;東觀文成五色雲。(集醴泉銘字)

捫心只有天堪恃;知足當爲世所容。(林紓)

死生一度人皆有;意氣相傾山可移。(集李白句)

畢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

此心平靜如流水;放眼高空看過雲。

此間只可談風月;相對何須問主賓。(餘小霞)

壯士腰間三尺劍;男兒腹內五車書。

當局能肩天下事;讀書深得古人心。

曲徑每過三益友;小庭長對四時花。(陳洪綬)

歲星仙氣原方朔;璧玉新詞是義山。(集西嶽華山碑字)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幹。

豈因果報方行善;不爲功名亦讀書。

竹環窗外圖書潤;花落池中硯水香。

竹榻夜移聽雨坐;紙窗晴啓看雲眠。

自古在昔有述作;當今之世鹹清賢。(集蘭亭序字)

自笑平生誇膽氣;須知節候即風寒。(集韓愈句)

自身卓爾青松操;挺志堅然白壁姿。

自喜軒窗無俗韻;亦知草木有真香。

似疑畫楫浮天上;欲挂輕帆入鏡中。

會須上番看成竹;何處老翁來賦詩。(朱彜尊)

合遝聲名動寥廓;縱橫逸氣走風雷。(集唐詩句)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名山自是無雙地;妙法仍然不二門。

名花異果雕闌護;古款新銘小篆鐫。(陸潤庠)

名畫要如詩句讀;古琴兼作水聲聽。

名美尚欣聞過友;業高不廢等身書。(集爭坐位帖字)

名高北斗星辰上;詩在千山煙雨中。(梁同書集宋詩句)

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集懷仁聖教序字)

冰醒百溪川自秀;風吹千竹嶺能歌。

江山畫本因時異;人物風流有浪淘。

汲水灌花私雨露;臨池叠石幼溪山。(張問陶)

宅旁五柳鶯啼序;園內群芳蝶戀花。

安知峰壑今來變;不露文章世已驚。(集唐詩句)

論心只覺宜狂士;得句常疑復古人。

論文古人可平等;瞰窗明月能自由。

盡日山遊得風趣;一生浪迹契天隨。(集蘭亭序字)

盡日言文長不倦;與人同事若無能。(集蘭亭序字)

陽羨春茶瑤草碧;蘭陵美酒鬱金香。(集唐詩句)

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樹當窗翠欲流。

好山當戶碧雲晚;古屋貯月松風涼。(集宋詩句)

好書不厭看還讀;益友何妨去複來。

好書悟後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

好古不求秦以下;遊心常在物之初。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好裝書畫終年住;欲部風波此地稀。

觀水期於無情地;生天當是有情人。(集蘭亭序字)

觀釣頗逾垂釣趣;種花何問看花誰。

紅豆山前雲出岫;綠楊煙外水橫舟。

紅樹暗藏殷浩宅;黃花尚醉葛天民。

昔時嘗品惠山水;異日期爲少室遊。(集蘭亭序字)

花開花落僧貧富;雲去雲來客往還。(鄭燮)

花裏題詩香入名;竹邊留客翠沾衣。

花帶野煙迎旭日;燕銜春色到江南。

花綻江南香伴雨;柳垂塞北綠迎風。

花萼一家春富貴;竹林三益酒神仙。

芳林新葉崔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更築園林負城郭;先安筆研對溪山。(梁同書集宋詩句)

兩三竿竹見君子;十萬卷書思古人。

兩卷道書三尺劍;半潭秋水一房山。

吾山自信雲舒卷;片心高與月徘徊。(集宋詩句)

極清閒地是蘭若;觀自在春于竹林。(集蘭亭序字)

述古期同彭不作;臨風若遇惠之和。(集蘭亭序字)

揚帆學海心潮激;策馬書山眼界寬。

報國文章尊李杜;攘夷大義著春秋。(老舍)

時契幽懷同靜氣;因觀流水悟文情。(集蘭亭序字)

園中鳥語勸沽酒;窗下日長宜讀書。(集黃庭堅句)

吟壇贈答追長慶;花榭壺觴繼永和。(鄧石如)

吟餘擱筆聽啼鳥;讀罷推窗數落花。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集蘭亭序字)

每聞善事心先喜;得見奇書手自抄。

我書意造本無法;此老胸中常有詩。(集宋詩句)

我書意造本無法;此詩有味君勿傳。

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已往事皆非。

但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

但有餘閑惟學帖;即逢佳客莫談天。

但教有花春滿眼;何曾不醉月當頭。

作書久意張安世;時論虛歸祖孝征。

作文每期於古合;寄懷時或與天遊。(集蘭亭序字)

作者多大方家數;望之如神仙中人。(集東方朔像贊字)

住山緣熟塵機息;養氣功深道味甘。(曾國藩)

坐隨蘭若幽懷暢;遊及竹林躁氣清。(集蘭亭序字)

身爲遊忙翻得健;客留春住抵還家。

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集蘇軾句)

向尺天崇位業;人從香海望才名。(集爭坐位帖字)

身經億萬百千劫;丘也東西南北人。(康有爲)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燮)

言之高下在於理;道無古今維其時。(集秦繹山碑字)

言以思真歸渾厚;氣因善養得和平。

應視國事如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

應憑業績標高准;不以浮名樹偉人。(臧克家)

床頭古器周秦物;坐上名流漢魏人。

閑爲水竹雲山主;靜得風花雪月權。

閑對古經搜舊疏;細研流水寫新詩。(祁雋藻)

觀世事如修史;多見通人始信書。

閑看春水心無事;靜聽天和興自濃。(集唐詩句)

閑栽花木知寒暑;靜讀詩書鑒古今。

閑情小品茶煙酒;得意揮毫字畫詩。

閑情欲被春將去;落筆月與天同功。

閑邀風月爲良友;漫步園林寄逸情。

懷古人若不可及;生今世豈能無情。(集蘭亭序字)

快坐崇山觀大水;慨陳古事悟時人。(集蘭亭序字)

沙棠作舟桂爲楫;浮雲似帳月如鈎。(集古樂府句)

實事漸消虛事在;長年方悟少年非。(集唐詩句)

窮經豈有息肩日;學道方爲絕頂人。(集玄秘塔字)

即以蓬萊作舟楫;不怕滄海起風波。

忌我莫非知我者;有言盡在不言中。

張顛草聖雄千古;焦遂高談驚四筵。(梁同書集元好問句)

勁骨堅心梅傲雪;修身正氣竹淩雲。

雞豚異日爲同社;魚鳥依然笑我頑。

雞黍延賓見二子;車馬觀風曆八方。

縱懷華事當春去;暢足清遊載月歸。(集魯峻碑字)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青山有色花含笑;綠水無聲鳥作歌。

苦心未必天終負;辣手須妨人不堪。

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其書莫廢文明道;不爵而尊禮衛身。(集爭坐位帖字)

林花經雨香猶在;芳草留人意自閑。(集宋詩句)

林間虛室足觴詠;山外清流無古今。(集蘭亭序字)

林罅忽明知月上;竹梢微響覺風來。(集宋詩句)

松下琴書晴亦潤;竹西窗戶晚猶明。

松竹節操溪澄性;山展屏風花夾籬。(集唐詩句)

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

松間明月常如此;身外浮雲何足論。(集唐詩句)

松濤在耳聲彌靜;山月照人清不寒。(集懷仁聖教序字)

松窗翠繞淩雲久;蘭畹香清得露多。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範文瀾)

楓葉荻花秋瑟瑟;浴鳧飛鷺晚悠悠。(集唐詩句)

直上青雲攬日月;欲傾東海洗乾坤。

事業成于志所向;生機得在氣之先。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奇石盡含千古秀;春光欲上萬年枝。

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

雨餘窗竹圖書潤;風過瓶梅筆硯香。

雨醒詩夢來樵葉;風載書聲出藕花。(徐渭)

齒牙吐慧豔如雪;肝膽照人清若秋。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說家常。

非關因果方爲善;不計科名始讀書

明月不離光宅寺;清風常渡出山鍾。(集懷仁聖教序字)

明月清風深有味;左圖右史交相輝。(集醴泉銘字)

明月超然懷遠鑒;緒風和處覺春生。(集王居士磚塔銘字)

國臻畫意詩情際;春在人心物性間。

圖史芬芳閑領味;雲煙共養靜怡神。

呼吸湖光飲山淥;卷藏天祿包石渠。

岩前煉石雲爲質;檻外流泉月有聲。(集醴泉銘字)

垂竿可泛北溟釣;挂笏看度南山雲。

和平峻望中書令;典則高文太史公。(集西嶽華山碑字)

知足一生得自在;靜觀萬類無人爲。(集蘭亭序字)

知足是人生一樂;無爲得天地自然。(集蘭亭序字)

側身天地更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集杜甫句)

舍南舍北皆春水;他席他鄉送客懷。(集唐詩句)

金簡文成三篋秘;紫泥書卷五雲多。(劉墉)

受欺貌譽甯知己;獲益譏彈賴雅人。(金埴)

周鼎湯盤見蝌蚪;深山大澤生龍蛇。(集黃庭堅句)

追摹古人得真趣;別出心意成一家。

追隨永日情殊暢;坐領春風氣不群。(集蘭亭序字)

魚龍寂寞秋江冷;碧水春風野外春。

夜靜鬥橫談劍處;春深花饒讀書廬。

放水流長觀其曲;爲文氣盛集於虛。(集蘭亭序字)

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集唐詩句)

法雨慈雲窺色相;清池明月露禪心。(集懷仁聖教序字)

沽酒近交鄉父老;解衣平揖漢公卿。(汪劍潭)

潑墨爲山皆有意;看雲出岫本無心。

學力無邊勤是舵;人生有道德爲鄰。

學以精神通廣大;家從清健足平安。(集東方朔像贊字)

學向多自虛心得;風物長宜放眼量。

學能通達知真趣;心以和平得坦途。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

空不到空方是禪;畫如無畫即成佛。

宜今宜古宜風雅;半耕半讀半經廛。

官如草木我如土;舌有風雷閉有神。(梁同書集蘇軾句)

簾外微風斜燕影;水徑疏竹近人家。

澤以長流乃稱遠;山因直上而成高。(集秦繹山碑字)

詩人司空廿四品;書臨大令十三行。(王文治)

詩興作者多麗藻;齋心如水自澄瀾。

詩興春風勁草木;書成快劍砍龍蛇。

詩成謇C開胸臆;論極冰霜繞齒牙。

詩成擲筆仰天笑;酒酣拔劍斫地歌。

詩賦於光風霽月;琴操在流水知音。

居身不使白玉玷;潔志直與青雲齊。(祁雋藻)

弦上深知流水意;筆端真有造化爐。

細雨隨心蘇草木;豔陽著意染河山。

經行草色侵草軟;作伴梅花到酒邊。(趙之謙)

春風無意管楊柳;晴日有心烘杏花。(祁雋藻)

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

春歸花外燕組織;雨洗林間翠欲流。(集聖教序字)

春隨香草千年豔;人與梅花一樣清。(徐霞客)

城隅綠水明秋日;江上詩情爲晚霞。(集唐詩句)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持身勿使白壁玷;立志直與青去齊。

持身每戒珠彈雀;養氣要如刀解牛。

相知當不在形迹;修己豈可殊初終。(集蘭亭序字)

柳枝水灑一溪月;豆子雨開千嶂煙。

柳帶朝煙桃獻壽;花含宿露鳥鳴春。

要除煩惱先成佛;各有來因莫羨人。

輕鷗白鷺定吾友;綠竹高松無俗塵。(梁同書集宋詩句)

臨水人家茅蓋屋;向陽魚舍網張門。

臨窗喜見山嵐色;聽雨常懷壟畝青。

豎直背梁立定腳;拓開眼界放平心。

將合萬類爲一己;每以內觀當外遊。(集蘭亭序字)

畏友恨難終日對;異書喜有故人藏。(集爭坐位帖字)

是何意態雄且傑;不露文章世已驚。

星河界裏星河轉;日月樓中日月長。(馬一浮)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爲神。

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巔。(祁雋藻)

看花臨水心無事;嘯志歌懷意自如。

看鏡已成雙白鬢;名山踏破幾青鞋。(集陸遊句)

種樹樂培佳子弟;擁書權拜小諸侯。(沈德潛)

秋水才添四五尺;綠陰相間兩三家。

秋花迨l能數;高棟層軒已自涼。(沈曾植)

信之爲言有諸己;文亦不外生於情。(集蘭亭序字)

傾壺待客花開後;出竹吟詩月上初。(集唐詩句)

律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獨汲寒泉鳴細綆;靜聽漏鼓下高城。(曾國藩)

獨抱琵琶尋舊曲;數教鸚鵡念新詩。(集詞句)

勝地花開香雪海;妙林經說大羅天。(集懷仁聖教序字)

亭外一蘭領群竹;林間曲水會諸山。(集蘭亭序字)

亭間流水自今古;竹外春山時有無。(集蘭亭序字)

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靜無人水自流。

庭下已生書帶草;袖中知有錢塘湖。

聞得書香心自悅;深于畫理品能高。

養氣不動真豪傑;居心無物轉光明。(于右任)

養成大拙方爲巧;學到如愚才是純。

養成心性方能靜;實用人才爲至公。(祁雋藻)

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曾國藩)

養病只求心氣爽;著書都爲稻粱帧

恬然清行同南部;積有文才是左思。(集爭坐位帖字)

染指何妨因滌硯;折腰不惜爲澆花。

室人名花樽人酒;門無俗客案無塵。

室有芝蘭氣味別;胸無城府天地寬。

室因抱水隨其曲;竹爲觀山不放長。(集蘭亭序字)

室臨春水幽懷朗;坐對賢人躁氣無。(集蘭亭序字)

室臨春水秋還朗;坐對賢人躁氣無。(集蘭亭)

除卻詩書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鄂文瑞)

架上有書隨我讀;壺中無酒任它空。

屋堪容膝何妨小;事可修身莫等閒。

晝泥琴聲夜泥書;醉聞花氣睡聞鶯。

眉宇之間見風雅;笑談與世殊臼科。(梁同書集黃庭堅句)

盈手水光寒不濕;入簾在氣夢難忘。

蚤滌瓦壺沽卯酒;晚磨眉墨寫辛詞。

幽圃落花多掩徑;短籬疏菊不遮山。

珠林墨妙三唐字;金匱文高二漢風。(集懷仁聖教序字)

栽竹盡成雙鳳尾;種松皆作老龍鱗。

莫對青山談世事;休將文字占時名。

莫憂世事兼身事;卻道新花勝舊花。(集韓愈句)

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孫星衍)

莫思身外無益事;須讀人間有用書。

荷氣竹風宜永日;花光樓影倒晴天。

荷香半畝承朝露;柳色一堤向晚霜。

鶯啼暖樹鶯啼序;鵲報新春鵲踏枝。

菰蒲放鴨空灘雨;楊柳騎牛隔浦煙。

桂子飄香花弄影;蓮池浸玉月涵秋。

校書長愛階前月;品畫微聞座右香。(集爭坐位帖字)

桃影橫窗知月上;花香入室覺春來。

顧視清高氣深穩;文章彪炳光陸離。(集唐詩句)

較量人世無窮樂;羅列生平未見書。

筆下留有餘地步;胸中養無限天機。

筆老詩新疑有物;水清石瘦亦能奇。(集蘇軾句)

筆健乍臨新獲帖;手生重理舊彈琴。(林則徐)

修己可知有樂地;作文自合舍陳言。(集蘭亭序字)

修身豈爲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集爭坐位帖字)

修和群品先鹹苦;管領春風日亦長。(集蘭亭序字)

胸中已無少年事;門外猶多長者車。(梁同書集黃庭堅句)

胸中新滋三都賦;筆底煙霞五嶽雲。

胸藏萬彙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

鴛戲清流花爛漫;魚遊碧水燕逍遙。

高人自與山有素;老可能爲竹寫真。

高山流水詩千首;明峽清風酒一船。

座攬清輝萬川月;胸含和氣四時春。(集懷仁聖教序字)

旁羅米家書畫船;博搜趙氏金石錄。(畢沅)

淩霄羽毛原無力;墜地金石自有聲。

煙霞盡入新詩卷;山水遙開古畫圖。

酒杯在手六國印;花霧上身一品衣。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峰。

流水白雲常自在;金風玉露一相逢。(集詞句)

流水永無風浪作;春情時以管弦和。(集蘭亭序字)

流水情文曲有致;至人懷抱和無同。(集蘭亭序字)

流水斷橋芳草路;澹雲微雨養花天。

澗雪壓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瓏。

浣溪石上窺明月;向日樓中吹落梅。(集李白句)

家無山住因藏畫;天與人閑只種花。

家有藏書日可讀;學慎始習功在初。

家醞滿瓶書滿架;山花如繡草如茵。(集唐詩句)

案頭貝葉原無字;座上曇花別有春。

讀書已過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袁枚)

讀書寫字種花草;聽雨觀雲品酒茶。

讀書當觀其氣象;交遊求益於身心。

讀書臨帖我所樂;抱甕灌花心自閑。

讀畫校碑無俗情;吉金樂石有真好。

課子課孫先課己;成仙成佛且成人。

課茶聲細爐中雨;種墨香生紙上煙。

袍笏呼來先拜石;管弦麾去獨聽松。(翁方綱)

隨時靜錄古今事;盡日放懷天地間。(集蘭亭序字)

隨所遇時將靜悟;老于文者不陳言。(集蘭亭序字)

隨群流觀及盛事;欣樂歲述古初言。(集蘭亭序字)

桑梓不叨門第陰;華夷曾問起居安。(沈葆楨)

留得銘詞篆山石;相于仙侶集江亭。(何紹基)

綠水映霞紅勝澹贿h山凝黛淡如煙。

綠楊堤外晚風細;紅杏枝頭曉露濃。

綠染東風看柳絮;紅沾春雨問桃花。

綠野有添皆畫韻;紅燈無處不書聲。

能論佛法先無我;解說儒書尚有人。

能受苦方爲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梁同書)

能穿星斗挂胸次;卻掬山泉流筆端。

黃昏花影二分月;細雨春林一半煙。(集懷仁聖教序字)

梅花萬樹鼻世界;茅屋三間心太平。

梅含白雪詩無字;柳綻青絲畫有聲。

梅橫畫閣有寒豔;雪照書窗生夜明。

掩卷古今都在眼;擁衾寒暖不關情。

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

雪點梅花輕作畫;風搖竹葉漫吟詩。

雪舞長空開瑞景;寒凝大地蘊春華。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虛竹幽蘭生靜氣;和風朗月喻天懷。(集蘭亭序字)

虛懷視水人鹹悟;和氣爲春天與遊。(集蘭亭序字)

常愛此中多勝事;更於何處學忘機。(集唐詩句)

眼明小閣浮煙翠;身在荷香水影中。

眼界高時無物礙;心源開處有波濤。

眼前滄海難爲水;身到蓬萊即是仙。

野樹穿花月在澗;清風拂座竹環門。

野煙千疊石在水;漁唱一聲人過橋。

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集蘭亭序字)

崇山有閣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

崇蘭清詠懷賢契;修竹欣現長茂林。(集蘭亭序字)

崇竹幽蘭生靜趣;和風朗日喻天杯。

遇事虛懷觀一是;待人和氣聽群言。

梨雲滿地不見月;松濤半山疑爲風。

敏則有功公則說;淡而不厭簡而文。(集四書句)

得山水樂寄懷抱;于古今文觀異同。(集蘭亭序字)

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

得趣在形骸以外;娛懷于天地之初。(集蘭亭序字)

欲論古來興廢事;須平自己是非心。

欲作蘭台快哉賦;最愛靈隱飛來孤。

欲知世味須嘗膽;不識人情只看花

欲放紅桃含宿露;才黃綠柳帶朝煙。

欲除煩惱須無我;曆盡艱難好作人。(俞樾)

彩毫閑試金壺墨;青案時看玉字書。(鄧石如)

脫俗書成一家法;寫生卷有四時春。(集多寶塔碑字)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道藝工于寫華柳;秀靈時或載淵魚。(集石鼓文字)

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過難。(林紓)

情文俯仰懷遷固;述作風流契老彭。(集蘭亭序字)

情詞超邁高常侍;書法清圓趙集賢。(集玄秘塔字)

情寄古懷同竹靜;品殊群類契蘭修。(集蘭亭序字)

清風無私雅自愛;修竹有節長呼君。

清風有信隨蘭得;激水爲湍抱竹流。(集蘭亭序字)

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王夫之)

清風明月不論價;紅樹青山合有詩。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清風明月誰供養;紅樹青山我主持。

清而不矯心無滓;儉以爲節家之肥。(集東方朔像贊字)

清華詞作雲霞彩;典重文成金石聲。(集懷仁聖教序字)

清時盛治人同仰;名世高文兴鶐煛#癄幾惶郑

清言每不及世事;靜坐可以修長生。(集蘭亭序字)

清詩不敢私囊篋;明月儻肯留庭隅。

清秋高舉鴻毛弱;穹宇雲揚鳳羽張。

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

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養和。(梁同書)

漁艇到門青漲滿;書堂歸路晚山晴。

淡如秋水閑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

深山大澤龍蛇遠;古木蒼藤日月昏。

深林閑數新添竹;殘燭貪看未見書。(集宋詩句)

寄字遠從千裏外;論交深在十年前。

寄興在山亭水曲;懷人于日暮春初。(集蘭亭序字)

寄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間。

宿雨暗滋書帶草;春風先報墨池花。

喜伴好書消永晝;漫誇肝膽照平生。

欺霜傲雪紅梅豔;挺幹舒枝翠柏堅。

韓子文皆自己出;溫公事可對人言。(胡林翼)

雄詞脫手堅如鑄;秀語生華粲欲飛。

雅善既崇東漢藝;天然且愛北朝書。

紫塞風寒花待放;春城日暖燕初飛。

紫薇華省承綸誥;金粟香風舞彩衣。(集懷仁聖教序字)

蜀紙麝煤添筆意;越甌犀液泛茶香。

黑髮不知勤學好;白頭方悔讀書遲。

蛛絲有力縈琴帶;蠹粉無聲點研池。

集古人文爲目錄;攬當世事察時風。

遙看北斗挂南嶽;常撞大呂應黃鍾。(聞一多)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達夫)

遊者當知山所向;靜時猶有水能聽。(何紹基)

遊春人若在天坐;聽曲情隨流水生。(集蘭亭序字)

寒岩枯木原無想;野館梅花別有春。(釋弘一)

窗外淡煙無墨畫;林間疏雨有聲詩。

窗含遠樹通書幌;風颭殘花落硯池。(集唐詩句)

窗含竹色清如許;人比梅花瘦幾分。

謝傅心情托山水;子瞻風骨是神仙。(集懷仁聖教序字)

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也精。

疏鬆影落空潭靜;細雨春香小洞幽。

瑞氣回浮青玉案;清名合在紫微天。(集唐詩句)

瑞氣氤氳梅竊笑;春光旖旎燕思歸。

路從絕處開生面;人到後來看下臺。

置酒張燈促華饌;投壺散幘有餘清。(吳昌碩)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新天新地新圖景;春山春水春意濃。(王夫之)

新得園林種樹法;喜聞子弟讀書聲。

數幅蘭石稱著作;一庭花木似兒孫。

滿地綠陰飛燕子;一簾晴雪卷梅花。(何紹基)

滿室古香人有會;當階清蔭月初中。(集爭坐位帖字)

溪畔遊魚吹柳絮;竹邊啼鳥避茶煙。

群芳呈豔香清遠;萬木爭榮葉綠新。

群然和者幽蘭曲;快哉當之修竹風。(集蘭亭序字)

碧通一徑晴煙潤;翠湧千峰宿雨收。

碧海芝濃春五色;丹崕日暖鶴千年。

碧海青天一行墨;荻花楓葉四弦秋。

靜坐不虛蘭室趨,清遊自帶竹林風。(集蘭亭序字)

牆外春山橫黛色;門前流水帶花香。

境幽室雅宜藏畫;月白風清好詠詩。

霽月風光在懷袖;白雲蒼雪共襟期。

願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歌詞自作風格老;詩卷長流天地間。(集杜甫句)

歌繞夜梁珠宛轉;山連河水碧氤氳。

蝶鬧花叢飄化韻;鶯穿柳浪蕩春歌。

蝶欲試花猶護粉;鶯初學囀尚羞簧。

蝶銜花蕊蜂銜粉;犀辟塵埃玉辟寒。(集李商隱句)

瘦馬踏平黃葉路;寒鏡敲碎白雲峰。

精神到處文章在;學問深時意氣平。(石韞玉)

漫研竹露吟唐句;細嚼梅花讀漢書。

翠竹臨窗宜入畫;紅梅當院好題詩。

翠竹黃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禪心。(集唐詩句)

繅成白雪三千丈;淨掃清風五百間。(梁同書集宋詩句)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飄搖有伊洛間意;放浪爲山澤之遊。

醉緣詩味非關酒;香在蘭言不是花。

墨池水滴星花雨;清磬聲傳貝葉風。

鏡水屏山開勝境;瑤林珠樹擷名香。(劉墉)

篆籀煙雲金石錄;軒窗風雨竹梧陰。

藏胸丘壑知無盡;過眼煙雲且等閒。(馬一浮)

魏碑我们见过很多,各种风格都有,而隶属龙门二十品之《太觉造像》,则是典型的厚重朴茂的魏碑风格。我们先看全碑:

1全称《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无造像纪年,依据其风格和所处位置,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间。名列《龙门二十品》之中。下面给大家分享分页完整版:

2作为典型的厚重朴茂的魏碑风格,也正是大多数人喜欢魏碑的原因所在。此碑以方笔为主,笔画虽紧凑,却气息流畅。

3通篇字势体态雄强中不乏柔美,古雅而奔放。练习这碑,怕是真能强心健体了。

4 7 6 5附,释文:

大觉去尘,有生谓绝,寻处刊形,则应合无方,升峰由源,思果依本,是以比丘道匠,住与妙因。今悟尽性,竭已成心,造像六区。上为皇道更隆,三宝无点,愿师僧父母,魂与神游,宿与慈会,身终百六,视绝三涂,动不远于如来。有气者咸资来业。

1关于张一冰

张一冰,笔名一彬。 字书铭,号筱园,江苏人。家袭书礼,幼承庭训,晓曲赋,通训诂,略读四书五经。 浙江大学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作品获奖/入展:

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

第四届、五届兰亭奖佳作奖

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优秀奖<全国奖>

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优秀奖<本项最高奖>

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优秀奖<本项最高奖>

首届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优秀奖<本项最高奖>

首届妈祖奖全国书法展优秀奖<本项最高奖>

第三届林散之奖全国书法展提名奖

兰亭群星荟中原名家邀请展

兰亭群星荟金陵名家邀请展

兰亭星光西安名家邀请展

兰亭名家走进苦禅故里邀请展

中青年五十家全国邀请展

兰亭获奖名家五体书法展

第十届、十届全国书法大展

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大展

第二届全国册页书法大展

首届孔子文艺奖

首届张芝奖书法展

首届陶渊明奖书法展

首届全国小品书法展

首届三苏奖书法展

首届铁人杯书法展

首届乾元杯书法展

第四届扇面书法展

首届孙过庭奖书法展

第七届楹联书法展

首届沙孟海奖书法展

第二届翁同和奖书法展

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展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展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展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展

第二届全国草书大展

首届行书展,草书展

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展

首届林散之奖等赛事中亦有小获

张一冰行书《桃花源记》欣赏

1、细节放大欣赏

2、通篇完整欣赏

3、精彩单字欣赏

4、对比参考欣赏

○细节放大欣赏

张一冰的《桃花源记》有多精彩?我们不妨将细节放大,气息足以到达令人着迷的境界。下面,我们先看细节,后面再欣赏全局。

2 6 5 4 3

注意对比左右两个“太守”之取势差异

○通篇欣赏7 9 8

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说明用笔说道儿多。用笔也就是笔法,通俗的说就是怎样用毛笔把每一个笔画写的准确、到位、漂亮,合乎法则。写好了不容易!用笔是个技术活儿,就像木匠、铁匠一样,除了要做到横平竖直,木匠的榫卯要尽量长一些;铁匠要短一些,这就是技术。

书法也一样,悟性不够,往往进步就慢,悟性有时是需要有书内功夫和书外功夫多方面的综合修养来获得的,修养够了,就能很轻松地看到错综复杂万千笔画之间藏着的“小”来。今天至善小编就跟大家谈一谈用笔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吧!

11、

忌专用中锋或专用侧锋;宜中锋侧锋并用,须特别留意的是,意在笔前,走笔方向明确,腕宜圆,笔宜方,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2、

忌由快速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均等;宜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

忌按笔过重,提笔发飘;宜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按着笔时也轻提。

4、

忌用笔失控,送笔不及,力量不到;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还要结实,既有铁划银钩的粗笔,又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5、

忌单字中做“眼”,一字中不能多处主笔,互争则败;宜讲究穿插避让,以自然的书写感把笔控锋。

6、

忌书眼过多,随处是眼等于无眼;但也要考虑,中间一行是作品的重点。一幅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此亦名“书眼”,大小字变化相间,轻重字参差错落,才能“放逸生奇”。

7、

忌一字一蘸墨,笔均墨匀;重新起笔宜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特别要交代清楚。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无墨时也能看出字中有笔,最忌团状的模糊一片,使用涨墨犹须小心,不能一片狼籍,全无书卷气。

8、

忌笔速过快,也忌笔速过慢;快则失势,慢则僵板,宜墨干时速度略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9、

忌呆板或油滑;行草要有楷意,间架稳固,楷书要用行法写,生动不滞。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都要交代清楚,点画与牵丝严格分开,不使笔势有背自然。

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

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翻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

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

1话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伙同谢安、孙绰、支遁等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阴兰亭办派对,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正当大家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一篇《兰亭序》,作为他们宴乐诗文的序言。那时的王羲之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以后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

王羲之酒醒,看见这幅《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幅《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

2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张纸究竟能走出多远?

时光荏苒,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操办国事之余暇,特别喜爱欣赏前代名家墨宝,他尤推崇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常临摹羲之各种书帖,独独慨叹未得《兰亭序》。唐太宗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兰亭序》在僧智永的弟子辩才那里。

这位僧智永正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法极。他自幼出家当了和尚,后世人称释智永,是隋唐书法名家。他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竹筐里。日积月累,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这就是“退笔成冢”典故的出处。

3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这又成了另一个典故,叫“铁门限”。他晚年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千字文》,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只是,唐太宗李世民想起右军的《兰亭序》墨宝时,释智永已经圆寂了。

于是唐太宗下旨迎请释智永的牌位进入皇宫内的佛堂里供养,恩赐优厚。过了几天,唐太宗召见其弟子辩才,闲聊时借机问及《兰亭序》。循循善诱,恩威并施。辩才说以前侍奉先师时确实经常看见,师父去世时,治丧忙乱,精神恍惚,不知丢失到那里去了。唐太宗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得打发他回去。

辩才离开京城后,李世民觉得《兰亭序》还是应该在辩才那里。又召辩才入宫,追问《兰亭序》下落,如此反反复复盘问了三次,竟然问不出结果。事后,李世民左思右想,认定《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便对近臣说:“王右军的书贴,都是朕所特别珍爱之宝,其中所有真迹中,最喜欢的就是《兰亭序》。为了得到这本书贴,劳我寝食难安!这个老和尚这么大年纪了,留着它又没用!”又说:“如果派一位有智谋的人去,必定能获取。”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说,此人多才多艺又多计谋,派他去必定能成。于是太宗召见萧翼,萧翼说:“我准备扮成商人模样前去,还得带上王羲之、王献之及其它杂帖两三卷。”太宗依照他说的,给他带上了几卷书画。

萧翼穿上宽大不合体的黄衣衫,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跟随一群商人乘船南下,来到浙江吴兴辩才住的寺院。傍晚时分进入寺内,沿着长廊观看壁画,经过辩才住的院子时,立在门前。辩才远远看见萧翼立在那里,就走过去问他:“请问施主从哪来?”萧翼上前施礼,答:“弟子是山东人,带了些蚕种来卖,凡是经过寺庙都要前往参观拜谒。幸会禅师!”寒暄过后,辩才觉得此人投缘,便请他进屋里坐坐。旋即手谈、抚琴、说文、论史,样样意气相投。辩才对萧翼说:“真是‘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你我不必客套,随便些方好,今夜就请留宿。”辩才端来酒果,俩人饮酒赋诗,通宵达旦,正是相见恨晚!早晨分别前,辩才又对萧翼说:“施主有空就请过来坐坐。”于是,萧翼经常提着酒前往聚会,吟诗喝酒,这么个交往了十来天,寺院内上上下下都混得很熟悉了。

一天,萧翼带来一幅梁元帝画的《职贡图》。辩才观后赞赏不已。于是两人自然而然谈论起翰墨。萧翼说:“弟子祖上传下来二王楷书法贴,弟子自幼喜爱观赏。这次出门也带在身边。”辩才欣喜地说:“明日请带过来让贫道一睹为快。”

第二天,萧翼依约前来,出示二王的书贴。辩才仔仔细细地观赏后,说:“确实不错,但不是二王最佳的作品。贫道有一真迹,非常殊胜。”萧翼问他:“是谁的书画?”辩才答:“是右军的《兰亭序》。”萧翼笑道:“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这么知名的《兰亭序》真迹怎么可能还会存在?!想必是临摹的伪作。”辩才告诉他:“我师父就是王右军的七世孙王法极!在的时候,妥善保存着,临亡之时又亲自托付给我的。传承有序嘛,哪会有差错!你明日看了便知。”

原来,僧智永去世后,确实将先祖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珍爱之极,比之其师有过之而无不及。辩才费尽心思,终于想出了在自己寝室的横梁上凿出一个密龛,用来密藏《兰亭序》。任凭一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威逼利诱,就是不交出《兰亭序》!

第二天萧翼来了,辩才从屋梁的龛内取出《兰亭序》。萧翼见罢,故意乱挑瑕疵,说:“果然是伪作!”不管辩才怎么解释他就是不予认可。

自从给萧翼看过以后,辩才也就不再藏入横梁上的秘龛里了,连同萧翼带来的二王诸帖置几案上。辩才当时已有八十余岁,每天在窗下要临摹好几遍,可见其痴迷右军的书法一点也不亚于唐太宗。

一天,有家施主请辩才去吃饭。萧翼闻知大喜,知道机会来了。于是踱着方步来到辩才的房前,对小和尚说:“我有几卷书画忘拿了。”小和尚替他把门打开,萧翼连同《兰亭序》一并卷裹而去。急急赶往官府的驿站,住进驿馆。叫来驿长,吩咐道:“我是御史,奉旨到此办差。我带着圣旨,赶紧去通知当地的都督来见我!”都督闻讯,立刻疾驰过来拜见。萧翼向他宣示了圣旨,告诉事情经过,然后叫都督派人立即传辩才来见。

辩才仍在施主家,见官家急急派人传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差吏只说是朝廷来人要见他。等辩才到了驿站才知道,原来朝廷来人就是留宿的萧生也!

萧翼对他说:“我是奉皇上圣旨来取《兰亭序》的。现《兰亭序》已到手,请师父来是为了说明真相,就此别过!”辩才听说《兰亭序》已被他拿去,立刻昏绝倒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4图: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龙颜大喜。房玄龄举荐有功,赏彩锦一千匹。萧翼更是恩宠有加,提拔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只、金镂瓶一只、玛瑙碗一只,并在瓶碗内盛满珍珠。另赐良马两匹,连同珠宝装饰的鞍辔,还赠赐一套宅第、一座庄园。

唐太宗先是怨恨老和尚,连堂堂天子的面子也不给。之后又想想也这么大年纪了不忍处罚。过了几个月,仍然赐布三千匹,粮食三千石,令当地官府支给。辩才将所赐换成钱币,造了座很精致的三层宝塔。

老和尚自从那次受惊悸以后就病倒了,每天只能勉强喝点稀粥,捱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再说唐太宗得了《兰亭序》,珍爱不已。命专门做拓本的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每人拓数本,用来赏赐皇太子、诸王、近臣等人。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的身体不行了,临终前对高宗说:“我想向你求得一物。如果你真的孝顺我,是不会违背我的意愿的。你说对不对?”高宗在旁哽咽流涕,附首听命。唐太宗说:“我所要的是《兰亭序》,让它随我去罢。”高宗哪敢违背父皇旨意,慨叹《兰亭序》就此随古人入冥宫矣。

唐太宗的强取豪夺,萧翼的诡计多端。后世人们又是怎样来评价这件事的呢?明朝人李日华所著的《六研斋笔记》中是这样论述的:

“世谓《修稧帖》实书法之楷正者,然太宗得之,以为珍玩,则出萧御史之计,及归昭陵。虽数百年间而御史之盗名为未泯。噫!与温韬辈同可耻也!”

文中的《修稧帖》即《兰亭序》。文中还提到一位温韬的人物。温韬何许人也?众所周知,民国时的军阀头子孙殿英,光天化日之下拉上军队使用炸药,盗挖慈禧的陵寝。但与这位温韬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新五代史》、《旧五代史》都对这位温韬有专门记述。温韬在他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内,唐朝诸帝的18个陵寝,竟然被他疯狂盗挖了17座。盗挖皇陵之多堪称创历史之最。我们今天阅读前人的这段论述,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愤慨之情跃然纸上。认为萧翼干下的这件事与温韬的所作所为同样可耻。

至于留存世间的那些拓本,唐人所著《书断列传》中说,在当时每一本也值数万钱。那么,如果流传到今天有得此拓本者,真是有大福报了!

当今对民间藏家来说是千载难逢,创造收藏奇迹的年代。只要有些阅历的藏家或许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在我们身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堪称奇迹,将要发生的也许是更大的奇迹。只要有缘,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这正是:凡事皆缘,万世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