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类似秦桧、蔡京、严嵩等这些历史罪人都是书法能人,但因恶名狼藉甚至于罄竹难书,书法再好估计都是难以翻身了。

然而,也有些书法家,人品稍有污垢且受到争议,侥幸的是被其高水平的书法艺术给“洗白”了,成为大名鼎鼎的大书法家且影响深远。大量后人爱屋及乌,成为他们的忠实粉丝,步其后尘。这些书法家都有谁呢?我们给大家揭晓(嘘~底部偷偷问大家两个问题)。

1、米芾

洗白指数:★★★★★

说米芾有点“污”,怕是要被撕的,因为粉丝太多了。别紧张,米大神本质上没什么问题,主要是性情方面问题,历来受到不少争议。举三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1、骂二王,晚年达不到“晋人境界”而大骂二王,留下一句“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之狠句。2、骂颜真卿:“一手破字、丑到极点!”3、心理怪异:一边收藏苏轼书法一边撕毁。

1图/米芾拜石

总之,米芾的问题首先是轻狂,自以为是、盲目自大,且好贬损贤人,至于洁癖成病、跪石成瘾、贿赂官员、“挟命索字”等典故就不多说了…总之相对起同朝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文雅墨客而言,米芾的性情怪到令人生疑。

当然啦,这些性情方面的问题,在米芾那把“刷子”下面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在米芾大神那飘逸豪迈、沉着痛快、神采跌宕、骏快飞扬(此处省去千字)…的翰墨风范面前,爱他都来不及了,哪舍得恨他?

2图/米芾书法

3图/米芾书法

2、赵孟頫

洗白指数:★★★★☆

很不辛,赵大神也中枪了。赵孟頫当时虽是名噪一时的顶尖书画艺术家,但在汉人士大夫眼里,他却是汉奸的典型代表。他作为赵宋的皇族后裔,明知千百万汉人鲜血浸满大汉土地,他却臣服于元朝残酷统治集团。所以他成了当时变节儒林、屈膝降敌代表,也因其文艺工作,视作元朝进行民族压迫和残暴统治的粉饰匠。

4图/赵孟頫行书手札

作为宋皇后人,却因宋亡而降元的“变节问题”不单受外人评说,赵本人也悔恨于背弃家世之重托,1289年他作诗《罪出》曰:“愁海无一语,目断南云杳。”文以自谴,宣泄自己胸中的隐痛与苦衷,对自己的“降元”深表忏悔。

后人给了赵孟頫天大的宽容,毕竟赵氏书法,近千年鲜人及。赵孟頫之书法,一袭二王脉络,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圆转遒丽、筋骨内涵,流动带行,字字流美动人,美得一塌糊涂。无论从学习角度还是观赏角度,赵孟頫书法都无愧二王、无愧“楷书四大家”称号,后人爱之有加。变节污名几乎被洗白。

5图/赵孟頫楷书

3、董其昌

洗白指数:★★★★☆

董其昌,一个有功名且在书法方面有相当造诣的著名文人,晚年却堕落成一个民间恶霸、欺民恶棍,实在令人痛惜。

6图/董其昌书法《赤壁怀古》

那是在1615年的秋天,已然六十高龄的董竟然看中了诸生陆绍芳小女绿英。狠毒的二儿子带人强抢绿英给老爹做妾。陆绍芳对董氏父子强抢民女做法非常愤慨,编创故事《黑白传》到处传播。还带大批女仆大闹董府,没想董家竟抓住妇女摁倒“捣戳阴户”,罪恶至极。此事闹大后,董氏与官方勾结,延迟不判。引发民众抄家运动,董氏逃匿,混沌余生(见《民抄董宦事实》。后来毛祥麟评价说:“有人以是为名德累?我直谓其不德矣。”

7图/董其昌与抄家运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董其昌书法写得好啊,且影响力大了去,且不说清朝诸多皇帝和大臣对董氏书法赏爱有加,近代孙晓云也取之精华,总之学董着不知凡几焉。董氏书法用笔精到,正锋行笔流美,用墨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气息萧散自然,古雅平和。瑕不掩瑜,盛名之下,小污名似乎被忽略了,至少知道的人太少了。

8图/董其昌书法

4、张瑞图

洗白指数:★★★☆☆

如果你不认识张瑞图,那他应该是因污名所累吧,但是他的书法,绝对值得一提。作为明代高官、大书法家的张瑞图,因魏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被定为阉党获罪。而在当时,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笔势峻峭、劲利生动,奇姿横生,在钟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南张北董”之号。后人评价张瑞图最大的成就在于能摆脱时尚,独辟新意,弥足珍贵。

9图/张瑞图书法局部

严格来说,张瑞图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若认为因求生本能而为阉党写了生祠碑文就抹掉其书法成就,只能说后人太过完美了。

在清代后,不少人因为推崇其书法,极力为张瑞图的“阉党”政治问题辩解、为其“伸冤”。也因此,让这位独辟蹊径的大书法家的作品,始为人知。

10图/张瑞图书法

5、王铎

洗白指数:★★★★☆

先说说明末崇祯皇帝吧,这是一位好皇帝,先是智除魏忠贤,后勤于政事,且生活节俭,只是晚明矛盾重重,已是无力回天,明亡后携家眷自缢。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礼部尚书。

11图/王铎书法局部细节震撼

其实,大明朝尽管可圈可点,但是皇族贵族们面对外族入侵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节是值得尊敬的,这应该是汉人骨子里应有的傲气。满清和蒙元政府最大相似点就是对汉人的疯狂屠杀和等级化统治,数千万汉人血洒故土。因此,王铎降清显得格格不入,让后人难以接受。

但在书法领域,王铎是明末清初难得的书法大师,泰斗级人物,是中国书法史上开拓风格、创造新美境界已达到雅俗共赏且影响东亚的翰墨巨匠。王铎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被赞誉“后王胜先王”,其书法影响力波及全东亚。

12图/王铎书法作品

6、郑孝胥

洗白指数:★★★☆☆

与其说洗白郑孝胥的“洗衣机”是书法,还不如说是“交通银行”。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交通银行”四个大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既肃穆又险绝,不失规范又奇姿流美。如下:

13图/郑孝胥题“交通银行”

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在1934年溥仪称帝后,郑担任国务总理大臣,但是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1935年5月失势,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

交通银行引用郑孝胥题名至今,原因可能是本质上郑的负面影响不大,对于伪满洲国的作为有限(汪精卫书法再厉害也无法洗白);再者,郑孝胥在当时书坛地位极高。极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就连近代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都对其评价很高。

14图/郑孝胥书法

结语

千百年来,我们的历史观不断在进步,历史也在不断被刷新。而历史毕竟是历史,所谓恶人真实的一面谁又能说全呢?熟能全恶熟能全善?今天我们暂且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评说古人不全,仅作谈资,而事实上,换做我们又如何保全?

第十九讲:故、知、像、显、可、征

12故:“故”字呈放射状,左小右大,注意“古”字“竖划”的写法,起笔处,先顿后提,再发力行笔,收笔处又是压笔,这个笔划要多加练习。右侧的“反文”是极为常用的部首。

34知:这个“知”的碑刻,非常的模糊,但是写过《兰亭》的朋友不难看出,此字原型,出于《兰亭序》,所以,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参考“兰亭的字形”进行书写。但是笔法,仍然写出“圣教的味道”。

56像:这个“像”和之前的“像”又有所不同,此处的“像”极为俊美,左侧的“亻”侧锋书写,右侧的“竖钩”呈很大角度的向右倾斜。注意,此字右侧的笔顺,横撇不能当成一笔完成(如图所示),原碑刻稍显概念化,容易让人混淆。

78显:这里的“显”就要比之前讲过的“显”舒服很多,主要需要记住右侧“页”的写法,此处将最后的横撇,放入框内书写,虽显拘谨,但是仍很从容。

910可:从笔法来看,也不难看出,此“可”字,也出于《兰亭》,书写时,一定注意轻松自然。竖钩,顺势而发,自然出钩。

1112征:这个“征”应该是一个较难的字,左侧的“彳”直接化为起伏的一笔,很有节奏。中间部分则是出奇的高,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翻转。右侧的“文”又将整个字的字势拽了回来。

1沙孟海,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2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二十二种法帖计有: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哀祸帖、平安帖、丧乱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误坠地贴、行穰帖、

长风帖

1初月帖

2得示帖3

二谢帖4

寒切帖5

何如奉橘帖

孔侍中帖6

快雪时晴帖

8妹至帖

平安帖9

丧乱帖10

上虞帖11

大道帖卷

12误坠地贴

13行穰帖

14姨母帖15

游目帖(蜀都帖)16

雨后帖

17远宦帖

18旃罽胡桃帖

19瞻近龙保帖

姨母帖、游目帖(蜀都帖)、雨后帖、远宦帖、旃罽胡桃帖、瞻近龙保帖

少年儿童学习书法,从哪种字体学起比较适合?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谈,供大家参考。

有人认为,学写字要从篆书学 起,后学汉隶,再写楷行诸体。理由是沿着书法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从发展变化中体会笔法与结体,这是和书法的发展历史一致的。其次,篆书用笔,笔笔中锋 以训练孩子的臂力稳健,执笔沉稳,这又与学习书法不相悖。但是,我认为历史的发展,自有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原始文字符号到甲骨文字,从甲骨文再到篆书…… 都经历过多少年代,走过了多少曲折的道路,现代少年儿童学习书法,不应该去走历史的道路。

1那么,少年儿童学习书法,该从哪种字体学起呢?我认为,楷书作为少年儿童书法学习的基础是一条正确的途径。这是根据客观实际,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结构特点,对事物的理解、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对字体的实用性感受程度等因素来决定的。

一、少年儿童的年龄结构特点,决定书体的定向选择。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结构特点,对他们提出书写的基本要求是:书写规范、字体端正、结构严谨、字迹清晰。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少年儿童学书法时字体的选 择。据调查了解,家长将子女选送书法培训班学习,多数在6—1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是处于刚开始接触识字的学习时期,此时选修楷书字体,其汉字书 写结构刚好与在校老师教学的书写顺序相衔接(当然,书法的点划行笔更加严谨)。这样一来,少年儿童学习书法对识字与写好汉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起来更 会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

二、楷书是汉字最成熟的字体,决定少年儿童书体的选择。

楷书是汉字最成熟的字体,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其形体方正,笔划平直,法度谨严,有规有矩,其笔法极完备、清晰,风格多样,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可供选择的可 靠范本多,如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玄秘塔碑》,还有赵孟頫《千字文》,褚遂良《倪宽赞》等等诸家碑帖。唐代碑帖构成我国楷书的一大渊薮。

2三、少年儿童对事物理解及其接受能力程度,决定了对楷书的选择。

行书、草书都以楷书为本体,若对楷书基本结构掌握不好,一开始便“龙飞凤舞”,进而应用到作业上去,会造成“未学行,先学飞”的倾向。少年儿童随着其生理及 其身体机能的发育,对事物的接触感受能力的提高,对新生的事物充满好奇好胜心理,他们善于模仿,对写好字有强烈的欲望。孩子喜欢学习书法,送他到培训班学 习,应该本着其对事物的理解及接受能力程度为前提,有目的选择或要求培训老师授其何种字体。别让孩子学习的东西感到困惑、模糊,无法对号入座,形成思想障 碍。这样,反而产生压力,兴趣将不日殆尽。因此,在字体的选择上至关重要。

四、楷书的实用性,决定少年儿童对书体的选择。

少年儿童学习书法,选择楷书入门,是因为楷书是现通行汉字字体,便于学与用相结合,可增加少年儿童对学书法的兴趣。一方面在校学习识字的结构跟培训班老师教 的楷书产生联想、衔接作用,学生容易对号入座并把书法艺术移植到硬笔书法上来。学校课堂作业,不知不觉融入楷书书写结体,既加深识字又进一步把字写好。另 一方面创作出来的作品,人们普遍易看、易懂、易接受。因此,其书写水平高低也就毫不掩饰地显露出来。书法界上常有这样一句话:“楷书难写”。其难也许就是 表现在这里。而篆书字体的字形与现在通行的字体形迹相距甚远,偏旁部首(结构)写法不同,识认起来确有不小困难。也很难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 然一位学生学习一种字体投入的时间并非一朝一夕,而收效却与其意愿不相一致。因此,在选择字体上要慎重考虑。

学楷书,是先了解笔的使用,摸清汉字结体的规距。先从楷书学起,这是先入规范,建立基础;否则,舍去了根本规范,便学其他字体,很可能导致半路插班,无头无 脑,前不着村后不知店,无序无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乱了步调。邻居小民读幼儿园大班时,在一家私塾老师那里学习书法,老师教他学写甲骨文。通过一年坚持不 懈的努力,老师说他进步很快,家长也感觉不错。有一天,他兴致勃勃地拿了二张字数不多的甲骨文习作给我看看,家长说是让我指点指点。我乍一看,惊觉七、八 岁儿童能写出如此苍劲笔划,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我称赞他一番后问他,你能读出这二张字的内容来吗?他非常流利地从上而下一口读出。而我折掉上下,留下中间 一个字,问他这个字是什么?他居然读不出来。再折另一张,中间留2字,要他从下读起,他依然读不出来。再而我写几个简单的汉字,问他写成甲骨文怎么写,他 连一个都不会写,即使勉强写出,也没有一个写得正确。如果他学习楷书,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楷书毕竟易辨识,即使他不识某个字,根据楷书的结构特点拿 起毛笔来同样能够写出他学习某家书体的韵味来。这件事一直令我心情感到非常沉重。他写的这二张字,如果摆上展厅或印成书集,相信一定能令书家、家长们惊 赞,偶尔参加一些大奖赛,也许还能获个大奖。可后果,却令人深思。

少年儿童学习书法选择楷书入门,是建立在对汉字基本结构上的认识,解决学 以致用的问题。其次,有了楷书基础,才去进一步学习行书、草书、甲骨、篆书、隶书。我觉得这样顺序一步一步来,学生也较易理解接受。有志于从事书法研究 的,再确定专题由“面”及“点”,由“博”反“约”的比较适合的一个系统拾级。

以上谈到的是少年儿童开始学习书法碰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希望学校老师、书家学士都来关心少年儿童书法教学,探幽钩玄,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书法这门古老的中国艺术瑰宝在新一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出谋献策。

11.“你们是不是每天就是写写字而已?”

不是的,我们每天还要向人们解释我们都在干什么。

2.“你们整天学写这个有什么用?”

好吧,的确是不能直接种出大米来。

3.“临帖那么累,我不临帖也可以写毛笔字呀!”

是的,你不穿鞋也能走路。

4.“学书法,以后能干什么呢?”

选择不多,只能干那些机器干不来的事儿!

5.“不瞒你说,我当初也想和你这样学书法来着,不过最后还是选了一个比较实际的专业。现实很骨感的呢。”

嗯,书法也不收你这样的。

6.“我其实也很喜欢写字,不过平时都太忙了没有时间!”

你是挺忙的。

但,你能把手上的游戏机放下来说话吗?

7.“学书法能养活自己吗?”

能的,虽然赚的没搬砖多。

8.“你平时应该写了不少作品吧?难道还要临摹?”

是的。不临摹的都去参加书法表演走秀了。

9.“我从来都读不懂这些书法作品,书法有什么意义?”

不知道?那生活有什么意义?

10.“哎,好羡慕你们练书法那么轻松。”

谢谢!来,帮我卖一下昨天的作业纸。

11.“书法考试只用随便写写字,真好!”

你们的考试有标准答案,真好。

12.“你们聚会时,是不是都以笔会友?”

少年,你该回去21世纪了。

13.“你怎么这么多印章?这些你都能用到?”

你怎么这么多衣服?你都能穿到?

14.“你怎么这么多纸啊?”

你怎么这多衣服。

15.“哇你好厉害!你1分钟能写多少字?”

呵呵。

16.“字这么容易写,你能写几幅送我吗?”

我有事先走了。再见。

112世纪 平安时代写经卷轴 彩笺墨书 规格:25.0 × 330.0 cm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茜红色晕染(kuma)的纸张上点缀着芒状(noge)金银箔片。纸张界线由金线(kirikane)绘出,上下点缀有金银箔片及砂子(金银箔粉),并印有小花唐草花纹,极尽装饰之能事,非常华丽,上以巧妙的笔触书写有《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施以浓墨的行书,行成(即藤原行成,平安中期的书法家)风格的日式挥豪,都可以看出此作出自当时的书法大家之手。作为所谓“一品经(ippongyou)”遗作,“久能寺经”、“平家纳经”等都非常有名,而这一卷书法可谓是其代表。纸张上撒有的砂子及银箔的氧化(yake)程度并不均匀,反而造就了鉴赏方面的亮点,更为此作增添几分玄妙韵味。此作原为鸟取大云院相传之物。2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华国锋生于1921年,山西交城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于2008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81年以后,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等职务的华国锋淡出政坛,退休后深居简出,书法成了华国锋晚年最大的爱好,他每日在书房挥毫泼墨、以书法结交朋友,使原本清静的退休生活因为书法而生色不少。可以说,书法是华国锋晚年最独特的一抹色彩。

华国锋的书法功底深厚,既有颜体的宽博宏伟、沉雄朴茂,又有柳体的瘦硬坚挺,骨力洞达,正如行家评其书法所云;”浑然大气,骨力尽现”。2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一个人喜好书法,使自己的身心怡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把书法作为调节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得闲时研墨行笔,乐在其中。

前人认为,书法“存载道德,纪纲万事”,若赋予艺术行为过多的精神重负,使整个过程充满了目的性的紧张,是为物性所累。

当代书坛,多以竞赛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要知道,古代是不搞什么书法比赛的。一年间无数名目的竞赛,要评出金银铜奖,书法创作失去了从容优雅而急促起来。

大凡书法竞赛前夕,通常是大张旗鼓地动员、办速成班、传竞赛取胜秘诀,美其名曰“备战”。如果一年参加几场竞赛,心态就松不下来了。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书法也是如此,不是竞技项目,书法爱好者也不是运动员,他要感受古风,追寻古典的真趣,就得让自己悠着点。苏轼说得好:“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一个人学习是为了让精神快乐,而不是为得失牵绊。

苏舜钦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可见,快乐是完全针对自己的内心生活的,而不是依赖某一种功利、时尚的赏赐。

宋高宗赵构称:“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一个皇帝何须以书法美化自己?他图的只是“所适”。

林散之是当代大家,倘不是有人告诉他,他是某协会的名誉主席,他自己是一无所知。他对这些没有兴趣,只是潜心自己的书写,在艺术过程中得了大自由。

棋琴书画都属于东方式闲情的寄托之物,它们对于心灵的陶冶、气质的变化,给人带来了快适。因此有人三更灯火五更鸡,难舍不辍,过程的快乐超过了对于目的的追求。

NO.1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冯承素摹本

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1局部:

2NO.2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虞世南摹本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3NO.3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褚遂良摹本

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4NO.4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定武本》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5局部:

6NO.5 最拙趣版本-《兰亭序》黄绢本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

7局部:

8“唐 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 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 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我们再看看后人摹本。

NO.6 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9NO.7 文征明临《兰亭序》

10局部:

11NO.8 赵孟頫临《兰亭序》

12局部:

13NO.9 启功临《兰亭序》

启功先生是20世纪书坛杰出代表,且对书法临摹及教学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认可,我们引荐其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14NO.10 龙开胜临《兰亭序》

龙开胜先生作为中国当代书法家及当代书风之代表,我们引荐其兰亭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15局部:

16《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无论如何,王羲之父子所建立起的“二王”书法体系以及《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之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