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后欣赏陈振濂主席的跋,也是十分精彩。下面和思友们展开《李璧墓志》,一边观赏、读帖,一边分析和学习:

1

《李璧墓志》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魏碑型的特点:内紧外疏、宽博自由、大小参差、欹正相生。从边缘外接形的角度分析,其边缘处笔划起、止点处占位充裕,体现出外围宽博疏朗的特点。

2 3虽然字距、行距较大,但被长笔划点位、分割之后,既加强了字间、行间的联系,又能使空白(外围空白与字内空白)形成内外沟通,行的两侧边缘笔划之间在齐与不齐之间,齐处在于边缘处大致到达了最宽点,撑住了大外形,使字间谐调统一;不齐处在于两侧边缘处笔划略有局部的少量的凹凸进出,塑造出行的大外行的开(凹)合(凸),进一步形成了行间的穿插组合。

4此外,在横向的列间关系上, 也具有齐中不齐的特点,齐处在于边缘处大致到达了至高点与最低点,撑住了整体结构,使列间谐调同统一;不齐处在于边缘处至高点与最低点处笔划略有局部的少量的高低起伏,塑造出横向列的大外形的开(长)合(短),进一步形成了列间的穿插组合。

5 6临写时应注意不能把边缘处起止点的位置做反向的修整,如本来好的笔划被斩掉一大段,致使外形轮廓不到位。

7 9 8同时,还要注意,将边缘处做好理性的判断,再进入内部结构的塑造。从框架型主笔的角度分析,对整体结构起到支撑与分割作用的是框架式的主笔划,占据决定性的位置上,虽然这部分笔划数量少,但体量重,定局面的主体体势,其作用类似于建筑力学原理的框架支撑。相对于框架部分而言,其余的笔划起辅助作用即对平衡的调节,虽然这部分笔划数量多,但体量相对轻,微调、补足主体的体势。1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别说你钱多,钱上面的书法你了解吗?今天就跟思友们讲讲跟钞票和钱、银行有关的书法。

【人民币里的书法】

1第五套人民币

现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遒劲有力,但是到底是谁写的呢,这个事情曾经引起不少波澜。有说是董必武写的,有说是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写的,还有的说是当时总行研究处处长冀朝鼎写的,因为他们三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其实,这六个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1904年~1988年)书写的,来源于第二套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币改革的设想被提到议事日程。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廷用笔,请马文蔚先生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

其后虽然数字及圆角分等字从手写体换成了印刷体,但是“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一直沿用。

2《张黑女墓志》

马文蔚先生博学多才,尤善书法。他用隶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力足丰润,为汉隶和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且刚柔并济。虽然基本笔画仍属隶书,但字形与魏碑相似,尤与魏碑中的《张黑女墓志》神似。

3第一套人民币

另外,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确实是由当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的董必武题写的。董老自幼对柳体情有独钟。他以楷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刚健俊洁、笔势精悍、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而开张,深受书法界好评。

4董必武

【交通银行的书法】

谈完了钞票上的书法,我们来聊聊银行卡上的书法,也就是银行的标志书法啦。一般来讲呢,也分两类,一类是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采用手写体,而另一类呢,则如中信银行采用电脑打印体。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讲,只有前一类能算书法,后一类顶多算艺术字。

5交通银行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交通银行,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其发钞历史长达33年,是发钞时间最长的银行。1986年7月24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总部设在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为中国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

6郑孝胥

交通银行四字,为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郑孝胥所书。郑孝胥(1860年~1938年),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曾任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以他的“郑派”行书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一位工于楷书的书法大家。交通银行四字,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据本人推断,该字更多地源出于有“魏碑之王”之誉的《张猛龙碑》。

7《张猛龙碑》

郑孝胥是个汉奸,历史上早有定论,他在书法上的建树则另当别论,故交通银行对其字存而不废堪称明智之举。其实,不要说现在,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几人的书法能望其项羽背。伪满期间,东三省的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商店的招牌不少都出自郑氏手笔,但后来多被铲除和废弃。故交通银行四字尤显珍贵,它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时时领略“郑派”书法的风采。

【中国银行里的书法】

8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也是中国早期的四大银行之一,于1912年1月24日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在上海大清银行旧址上开业,改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负责整顿币制、发行货币、整理国库,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故中国银行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四字原为孙中山先生题写,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原中国银行总行)大楼上的石刻行名仍为中山先生原题。

9郭沫若

建国前,各地中行行名的体例、格式各有不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兼任中国银行行长后,感到中行有必要统一体例,便请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1892年~1978年)重新题写。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上首次使用了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一经面世即大受欢迎。郭沫若所题的“中国银行”四字极富变化,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细笔不柔弱,刚劲似铁,飞白恰到好处,字字精到,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实为郭沫若先生题字中的精品。

【招商银行里的书法】

10招商银行

有一段时间,“招商银行”四字被误认为是著名书法家赖少其先生所书,其实,它与“赖体”虽然相象,但绝不是“赖体”。事实上,它是1987年由当时87岁的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秦咢生老先生所题。

11《爨宝子碑》

秦咢生先生(1900年~1990年)于书兼擅数体,尤精究东晋名碑《爨宝子碑》,曾作《集爨论爨十绝》,所作“爨宝子”体,尤得其神理意趣,故时人美其名曰“秦宝子”。所以,只要略通书法的人,就会发现“招商银行”四字与《爨宝子碑》酷似逼肖。秦咢生所题“招商银行”四字,深得《爨宝子碑》之神韵,但比其更加粗壮雄浑,四个字稚拙古朴,隶意浓厚,气质高古,极富个性,让人过目不忘。

行草书学习中,《书谱》是必须要用心研究的,一是可以给我们提供最扎实的基本技术训练,丰富,断、连、方、圆、轻、重、曲、直、铺豪、聚豪等等;二是墨迹本,这一点,如果与各种版本的《十七帖》对照,会感觉到墨迹的重要,刀刻的东西会在用笔细节上损失极多;三是最接近王羲之,拿《书谱》与那些王羲之的摹本相比,会有这样的感受。书法史上,在用笔环节,即使是对王羲之下了极大功夫的赵孟頫,也是不及孙过庭更接近王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进行专门的用笔技术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更专门地体验、把握这些技术。

1、方笔练习,如:

2472、沉实笔画练习,如:

12303、轻灵笔画练习,如:

123312344、各种弧线练习,如:

1234 1236 12355、笔画筋节搭接练习。如:1237 1238

魏晋时期(221-420)的书法技巧,虽云:用笔千古不易。但魏晋古法与后期的写法有区别还是有定论的,不过感觉描述的都太含糊,什么“唐前之书纵,唐后之书敛”之类。

我感觉直接从用笔上研究一下魏晋间与唐后的字划操作倒比较实际一点,今只写一条,就是转折与收锋上晋、唐人的不同。观察晋人的字帖,处理转折与收锋呼应有两种做法,一是绞转,一是提按(顿笔)。

1绞法因为算是强制性的扭转,转折处颇见神俊的精神,尤其是用方笔,更现硬朗姿态,所以不但晋人法帖中常见,更多的表现于善用方笔的魏碑中。

从这一点上看,虽然晋人法帖与墓志造像字形上大相径庭,但笔法相通,并称“魏晋笔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书写的时候,笔毫向一侧自然弯曲,写到一画收尾,其势几尽,此时把笔锋做180度翻转,借其原先弯曲的反势,力量倍增,调锋十分彻底,容易做到每一笔画都气势洞达,仿佛精力无穷,生机勃勃。

2提按是将收之际,把笔锋向右上方提起,利用毛笔的自然弹性,让笔锋自然回直一点(不可能完全回直,即便是弹性最强的狼毫)然后向右下方压下去,最后向左下方衔接下一画,这样虽然字形上是180度的转了,但笔锋实际上是拆成了两次90度的转折,是利用笔毫中段把毫尖“挫”过来了,所以仍然是用笔毫原先的那一面来书写,弯曲的笔锋也就无从彻底进行调整,所以难以做到完美的精神状态。不过这样写因为有分解动作,比较方便,容易操作,能做到字形上的整齐漂亮。

老实讲,无论魏碑也好,晋帖也好,这两种笔法是交替使用的,也正因此,魏晋笔法使人感觉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这两大转笔的方法又可以细化出许多小的分类)。

3到了唐朝,特别是中后期,绞转的笔法渐渐消失不见,而提按则成了处理转折呼应的主流用法。分析其原因,一是当与那时追求华丽精整的书法风格有关,比如干禄、写经等方面的需要。二是提按比较容易学,稍加训练,即可写的象模象样,以至于到了元之赵松雪、明之董其昌,虽然力崇魏晋,但笔法依旧沿袭唐后,虽然字形颇似二王,但终不脱妩媚与寒俭,考察其存世碑帖,可以从这里得到些蛛丝马迹。

以赵、董之学问、天分,理解到魏晋的这些东西并不是难事,但为什么还是没有突破呢?

想必两点:

一是唐后书法,笼罩中国书风数百年,颜真卿继王羲之为百代宗师的地位牢不可破。虽然中间有米芾等批评者,但毕竟声音微弱,所谓佛学有云:共业所至,在劫难逃,岂此之谓耶?

二是晋人法帖存世太少,而且翻刻失真,很难考察其用笔的妙处。同时魏碑湮没已久,仅有的几种也无人重视。松雪晚年的《胆巴碑》似乎有觉醒的意识,可惜似乎晚了点,不久他自己也挂了。

4真正回归于魏晋,应当还是王觉斯、傅青主那一代的人,不过那是唐后的书法已经发展到彻底没有出路的时候,几位有才华有觉醒意识的书法家被逼无奈的绝地反击,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成功了,至于后来清朝中期,魏碑大量的出土,与晋人法帖相互佐证,魏晋笔法之双翼已全,书法的复兴就势不可挡了。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看着让人心静。

今天要跟各位思友分享的是文徵明的小楷代表作《太上清静经》,看着就让人心静。1 2

一、碰纸笔就写,欲罢不能。

警惕!不要随意在他(她)面前放纸笔,他碰笔就写,管你是A4纸还是人民币。也别怪人家手痒痒,字太漂亮也是一种病,是对突破难字的“相思病”。

1二、徒手也比划,根本停不下来。

如果你在路上或安静场景,看见一人若有所想,忽然手指比划,切莫惊慌,字写得漂亮的人大多这样儿。给他泡杯茶喝,聊聊唐诗宋词、三国赤壁啥的,兴许能消停会儿,当然,还得离笔纸远点儿。

2三、签到时写得比谁都慢,恨不能打草稿。

先看看笔尖再看看纸,思索3秒再下手,要是谁家办喜酒签到是用毛笔签到的话,他就更欣喜了。别忘了多欣赏欣赏,这年头能把汉字写漂亮的人不多了。

四、公司需要手写稿?尽管叫他写吧。

就是帮领导代写“同意”二字,他可能也愿意。当然别害人家,写字好的人,一般心肠都相对简单善良。

五、要代写情书?尽管叫他帮忙吧。

不过别忘了提醒他:落款别写错了,写顺手了他可真落自己名儿。抑或,你要是手写一封信给他,他肯定会一样回封信给你,不信你试试。

六、过年前请他帮写春联?红纸都别买了。

对联红纸,他可能比你早十天就准备好了。当然别忘了礼谢,练字的辛苦你没看到而已。你可能认为他随手一划拉,是件小事儿,但在他心底,是郑重的,是一份来自他内心的,对你的祝福。

行书诗卷(局部)此卷行书。

这是他77岁时所书,倔强秀丽。

1行书《张子房留侯赞轴》,

此轴行笔流逸,字形体势多出于米芾。

2行书《跋唐玄序集王羲之书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传入中土后至唐代已有6种译本。唐文宗李昂时,弘农人杨额又对此经进行了一番删节纂集,号称《新集金刚经》,世称“七译本”。杨氏自为序言,又请郑覃、柳公权等8位大臣分别题了经赞,以八分书上石,在上都(长安)兴唐寺中安立。

太和四年(830年)七月,知内侍省事、弘农郡开国公杨承和奉宣具状,将此“经本”进献皇帝。八月,文宗将其编入《藏经目录》,并认为“初刻八分之体,读者多误”,命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重刊,至太和六年(832年)春功毕。

3《跋虞世南摹兰亭序》

4行书《跋宋拓黄庭经》

【释文】虎丘寓公曰丁叟,一幅生绡金一斗。为看红叶不离山,写出青山偏换酒。余钱买得黄庭经,此物只应天上有。流传松雪与方壶,三百年来入君手。性命可轻至宝难,玉盘错落骊珠走。壬子冬日访南羽先生于虎丘,出示此卷赏鉴不已作短歌记之。陈继儒。

5行书《薛文清语轴》

此作品系作者五十八岁时于白石山所书。

6行书《薛文清语轴》

此作品系作者五十八岁时于白石山所书。

7行书《五言诗》

陈继儒书法学习宋代苏軾、米芾,用笔骏快,意趣雄浑是其特色。本幅端凝紧炼,笔画圆腴,体势頎长。

释文:霜飈颯然来。山气澹而冶。参差枫叶林。高高復下下。中有茆茨人。閒缓频道者。新酒倾数瓢。菊花握盈把。非病亦非贫。一榻自瀟洒。陈继儒。

8 9最后补充介绍下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聪颖过人,诗文短翰极有风致,善绘画书法,书法在苏、米之间,尤好苏东坡诗章文字。遇苏墨迹,必着意求得。也精于鉴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