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于2006年举办,大展规格高、影响大,参展人数众多,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展览共收到行书作品17586件,草书作品11288件,共评选出行书大展作品530余件,其中30件获奖,现与大家分享部分作品,请欣赏!
练字班是现在少儿书法培训班的热点之一。练字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对于一些特别调皮、老是坐不住的孩子来说,练字还能有效地纠正孩子的学习习惯,益处很多。但不少家长也有一点担心:孩子年纪还小,学书法真的学得进吗?


当然,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差异很大,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也不尽相同。孩子到底应该几岁开始练字,家长们要谨慎决定,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培训班,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在练字中得到收获。

书法的笔画是靠线条连接的。在连接中它分为实连、虚连。实连:顾名思义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用线连着,多见于行草书;虚连:是笔画与笔画之间不连,但意相连,有顾盼之态,多见于篆隶、楷书,行草中也有其表现。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字体的不同,连接方法也不相同。这是根据不同字体的特性所决定的,篆隶用的是裹笔法,楷体用的是顿笔法,行草可以用顿笔法也可用裹笔法。在这说明的是,楷书也可用裹笔法,篆隶不可用顿笔法,道理很简单,是先有父后有子,不可倒置。我们知道了这一点,我们把书法的连接从形式上分:上连接、下连接、左连接、右连接,从字体上连接可分为,篆隶的连接、楷书的连接、行草的连接。只有全面了解,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下边我分别做一介绍:
篆隶的连接
篆隶的连接先看篆隶的笔画的特点,篆隶的笔画多是平白直铺,笔画中的变化不多,起笔是裹笔藏锋。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连接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裹笔藏锋,这是篆隶书连接的关键。从笔画的连接方式上,可以分为横向连接、纵向连接、斜向连接。
横向连接的方法:在横的结尾处,笔向上、在空中向右进行运动,与下一个横连接时,如同飞机降落,在跑道上滑行,到终点,然后裹笔向左进行运动。与下一个竖连接时,在空中再做一个向上裹笔的动作和竖连接。
纵向连接的方法:在竖的结尾处,笔向上、在空中向上进行运动,与下一个竖连接时,如同跳高运动员,腾然跳起,然后裹笔向下进行运动。与下一个横连接时,在空中再做一个向右裹笔的动作和横连接。
斜向连接的方法:斜向连接分左斜的连接,右斜的连接。是撇捺、的连接的方法,其方法与横竖的连接不同,前两种都属于直线连接,撇捺多属于弧线连接,顾名思义就是在空中画一个弧,然后裹笔和下个笔画连接。
楷书的连接、
楷书的连接先看楷书的笔画的特点,楷书的笔画多是上下起伏,如同步行高低变化,前后交替。故笔画中的强调起伏变化,起笔是顿笔藏锋。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连接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顿笔藏锋,这是楷书连接的关键。我们知道顿笔的特点是在起笔时,从坐上往右下顿笔,故在连接时也要符合这一个特点,在连接时必须从左向右下顿笔。从笔画的连接方式上,从形态上分,可分为:夯式连接法、鸿毛连接法。前者如同打石从空中落下;后者如同鸿毛从空中降落。从笔画特点上分,可分为:上连接、下连接、左连接、右连接。从力学分,可分为:轻连接、重连接,两种连接交替进行,方法是从重到轻、从轻到重。其方法如下:
轻连接:在连接的瞬间如同鸿毛从空中缓缓落下,起笔处要轻盈,在笔画中表现在左尖横、上尖竖、左尖撇、右尖捺等等。
重连接:在连接的瞬间如同夯石从空中重重落下,起笔处要重顿,在笔画中表现在平横、直竖、左撇、方捺等等。
行草的连接
行草的连接来源于篆隶的连接、楷书的连接。它有篆隶的平白直铺的笔法,也可有楷书的起伏变化的笔法,还有自己独特的牵带的笔法。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大大丰富了行草的连接。使行草的表现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书写者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所以受到历代书写者的追捧。
行草连接可以篆隶的连接为主,也可以楷书的连接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行草独特的“牵带式”连接;苦藤形态的“缠绕式”连接;丝带飞舞式的“折射式”连接;青蛙的“跳跃式”连接。故而就形成了。有牵有带、有连有断、有粗有细、有蹦有跳,十分活泼,真乃变化万千。
书法笔画之间连接,简单地说就是上车、座车和下车的连接,是从这到那的连接。一句话不管怎么连接一定要自然和谐,感觉舒服。那些牵强,别扭的连接会直接影响书写的质量,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学会连接、善于连接,表现自己最好的情感。
4月29日,由墨池APP和书法屋主办的“玉泉杯书法大赛”的评选工作在京拉开帷幕。本次书法大赛征集投稿作品共计千件以上,评审办公室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由朱培尔、王厚祥、张公者、张俊东(按年龄排序)等诸位著名书法篆刻家评论家担任评委,对来稿进行公开公平透明的评审。
评审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从投稿的千件作品中挑选出200件备评选作品。工作环节非常繁琐辛苦,诸位评委坚持标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负责任地精心挑选出200余件作品。
第二步,各评委在200件专业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中精心遴选出100件入展作品,并将作品进行分类编整。过程中评委多次交流和碰撞,最终选出了在内容、形式、艺术效果、个人特点等方面都比较突出的100余件入展作品。
第三个环节,各评委们再次在100余件入展作品中筛选出获奖的20件作品,并对这20件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争论,最后以投票的方式确定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的获奖作者名单。
几位评委开玩笑讲得:墨池这次书法大赛是以国展的评委阵容作了首次全国性的网展评审。
来稿的部分作品
选评在热闹的评鉴中进行
最后以投票的形式决定获奖者名单
墨池APP开发者、此次活动主要策划人刘智宇先生为评选做了大量的工作,赞一个!!!
花絮
主要的评审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因为五一假期的原因,所以后续对于名单的整理和联系方式的统计等大量工作需要假期之后完成。请各位作者和关注者继续关注我们之后的公告。小编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
1、最热门:冯承素摹本
要说一千多年至今最热门、最流行、最广为临习的《兰亭序》,当然是唐代冯承素摹本,该版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该摹本无论是从字形,还是神采,被公认为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

6、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启功先生是20世纪书坛杰出代表,且对书法临摹及教学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认可,我们引荐其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龙开胜先生作为中国当代书法家及当代书风之代表,我们引荐其兰亭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如果要问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收藏中国文物最多,那答案必然是日本。日本自隋唐以来,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最多的,也还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然而,我们都知道很多国宝在海外,真要数个一二三四,却知者寥寥了,所以我特此总结一下日本收藏的中国十大国宝。
1、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等级:御物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唐
质地:镶嵌乐器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

2、曜变天目茶碗
等级:国宝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南宋
质地:陶瓷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

3、汉倭奴国王金印
等级:国宝
价值:日本朝贡史上的最珍贵实物
年代: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质地:黄金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东汉)
收藏地:福冈市博物馆

4、《潇湘卧游图》
等级:国宝
价值: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
年代:南宋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5、王羲之《丧乱贴》
等级:御物
价值: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
年代:唐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收藏地:宫内厅

6、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禅宗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京都大德寺

7、猛虎食人卣
价值:商周青铜器精品
年代:商晚期
质地:青铜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馆

8、《无准师范像》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人物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1238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南宋)
收藏地:京都东福寺

9、李迪《红白芙蓉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花鸟画第一名作
年代:南宋,1197年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10、《菩萨处胎经》五贴
等级:国宝
价值:人间传世最古老的写经
年代: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收藏地:京都知恩院

除了这些之外,日本还保留着很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好比藤井有邻馆的《幽竹枯槎图》,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油滴天目碗,永青文库的《金银错狩猎文镜》,还有《桃鸠图》、《十六罗汉图》等,都是罕见的国宝,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一定不要错过。

宣纸是用精选的草料和净白的檀皮作主料的,草料经过七煮七晒而成的,檀皮经过刨皮、浸泡、漂白而成,再把精选出的草料和檀皮制成浆料,用细竹精制成的竹帘,让经验丰富的捞纸师傅从浆池中捞出一张张薄薄的宣纸,再放在榨板上。一张纸的薄厚均匀度全掌握在捞纸师傅丰富的经验中,纸叠加到4-5百张时,将其榨干成一块帖,晒纸师傅将帖放一木架上,用当地一种松树叶子做成的晒刷把一张张潮湿的薄纸贴到用火烧的火焙上把它晒干,一张张的湿纸可以在师傅的手中飞舞,可想宣纸的拉力可好了。晒好的纸折成一捆,交由剪纸师傅再挑选一下,把有毛病的纸挑出,成品剪好包好成正品,让书法画家选用。
现在许多的“宣纸”是借宣纸之名,其中制作的工序就像是做报纸那样,没有象晒纸那样一道程序。手工制作宣纸的拉力好,说明原料中有檀皮。檀皮在纸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使纸的拉力好、软、润墨好。而机制纸不用加檀皮,一次成形,其拉力弱、脆、吸墨不一定。
手工宣纸在选够中如何分辨:纸有正反面,即光滑一面和不光一面。看不光一面是否有松针路,就是晒纸刷的痕。还有就是看一刀纸的第一张和最末张,看这两张纸的均匀度是否一样,一样就不是手工制,因为手工做在池中只能捞六十张,它的均匀度也是不一样的。
一是肉眼分辨法:拿起纸,对着光亮透视,如发现宣纸上面密布着云朵样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就是檀皮纤维;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一张纸上总能有8到10条2-3毫米长)。而龙须草制作的书画纸上没有,相对而言,它表现得过于洁白。
二是着墨法,用笔把较淡、淡、较浓、浓的四种墨痕描于纸同一处观察纸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纸,它能清晰地显示笔痕与层次,而书画纸,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浓的墨汁后,纸张由于纤维度差,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人们在鉴别纸张时一般采用第一种方法,而专业人士往往采用两种认别方法。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1、节奏 即哪里停顿,哪里行笔。
2、气息 所谓气息就是毛笔在空中的移动。
3、布局与章法 即字的整体取势为篇平状,笔画宽度与间隔紧而均匀,笔画间也有一定的交错避让 , 每个字占一个正方格,取横式。
二、临帖
首先,练眼。
在临帖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要来练就别人不能察的本领。
虽然《曹全碑》秀美,是隶书的代表,但也要注重节奏的变化,在书写时,要变速行笔,找准发力点,隶书的发力点多在于波画中,这就要求行笔过程中有提按变化,充分表现隶书的“八分”之美。

三、默写与意临
1、尽量与原帖相同
上文提到在临帖过程中要做到“极像”,在默写时也同样如此。
有人把《曹全碑》称为汉碑中的林黛玉,天生丽质,优雅大方,神采奕奕。其线条与结构以及结构的组合更是翩然秀美,妩媚多姿,这也是书法形式美构成的基本语汇,更是书法形式美中的最底层面。
《曹全碑》意境的人所写出的字也就变得匠气、匪气与俗气,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临帖时不过多修饰、雕琢、造作,要追求《曹全碑》碑帖本身的自然美;
第二,要尊重文字,不故意表现潇洒,要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去学习《曹全碑》,这样才能把它的美传承下来;

第四,《曹全碑》是隶书中秀美碑帖的代表,学习的人也颇多,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避免学的人多了而导致俗气。
四、创作
1、《曹全碑》创作离不开临帖
“临摹功夫下够了,创作有多大成就是可变数;临摹功夫不够,创作肯定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德高才厚性谦和,见博识广味自淳”,做人要把人品放在首位,写字则要把书品放在首位。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境,不凡的谈吐等综合素养的真实流露,对《曹全碑》的创作有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