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墨池APP和书法屋主办的“玉泉杯书法大赛”的评选工作在京拉开帷幕。本次书法大赛征集投稿作品共计千件以上,评审办公室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由朱培尔、王厚祥、张公者、张俊东(按年龄排序)等诸位著名书法篆刻家评论家担任评委,对来稿进行公开公平透明的评审。
评审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从投稿的千件作品中挑选出200件备评选作品。工作环节非常繁琐辛苦,诸位评委坚持标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负责任地精心挑选出200余件作品。
第二步,各评委在200件专业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中精心遴选出100件入展作品,并将作品进行分类编整。过程中评委多次交流和碰撞,最终选出了在内容、形式、艺术效果、个人特点等方面都比较突出的100余件入展作品。
第三个环节,各评委们再次在100余件入展作品中筛选出获奖的20件作品,并对这20件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争论,最后以投票的方式确定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的获奖作者名单。
几位评委开玩笑讲得:墨池这次书法大赛是以国展的评委阵容作了首次全国性的网展评审。
来稿的部分作品
选评在热闹的评鉴中进行
最后以投票的形式决定获奖者名单
墨池APP开发者、此次活动主要策划人刘智宇先生为评选做了大量的工作,赞一个!!!
花絮
主要的评审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因为五一假期的原因,所以后续对于名单的整理和联系方式的统计等大量工作需要假期之后完成。请各位作者和关注者继续关注我们之后的公告。小编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
1、最热门:冯承素摹本
要说一千多年至今最热门、最流行、最广为临习的《兰亭序》,当然是唐代冯承素摹本,该版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该摹本无论是从字形,还是神采,被公认为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我们再看看后人摹本。
6、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启功先生是20世纪书坛杰出代表,且对书法临摹及教学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认可,我们引荐其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龙开胜先生作为中国当代书法家及当代书风之代表,我们引荐其兰亭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解放后的60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王羲之父子所建立起的“二王”书法体系以及《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之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如果要问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收藏中国文物最多,那答案必然是日本。日本自隋唐以来,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最多的,也还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然而,我们都知道很多国宝在海外,真要数个一二三四,却知者寥寥了,所以我特此总结一下日本收藏的中国十大国宝。
1、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等级:御物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唐
质地:镶嵌乐器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
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我听方锦龙弹过一回,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生前用过的宝物都被藏在了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宝,光是极品乐器就有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是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的宝物。
2、曜变天目茶碗
等级:国宝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南宋
质地:陶瓷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
这是一个神异的文物,其实就单品而论,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我曾经见过这个宝贝,当时它被单独陈列,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就让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两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些人的来头,都是日本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了)。这个碗在明治年间被三菱总裁岩崎小弥太所得,但是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3、汉倭奴国王金印
等级:国宝
价值:日本朝贡史上的最珍贵实物
年代: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质地:黄金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东汉)
收藏地:福冈市博物馆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枚金印后来不知所踪,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冈,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清晰的说明了倭国是汉朝的附属,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
4、《潇湘卧游图》
等级:国宝
价值: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
年代:南宋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为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相传为南宋的云谷禅师云游四海之后,隐居于浙江吴兴的金斗山中。他不无遗憾地想到自己尚未踏足的潇湘山水,于是请一位姓李的画家替他绘出潇湘美景,将画挂于房中,躺在床榻之上,就能欣赏美景,故为潇湘卧游。这幅画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山水画,整幅长卷淡墨皴染一气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笔痕。大片的留白,朦胧的山水,山色空蒙,水到天际,大气磅礴,让观者一时笔法墨意尽忘,完全沉浸在画家营造出来的那片广阔的境界之中,恍惚有神游天外的感觉,完全就是个神品。当年这幅画的价值甚至在《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之上,清末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家仓库着火,老头子冒着生命危险,从里面把最珍贵的《潇湘卧游图》和《寒食帖》抢救出来,于是两幅长卷上都留有一点火痕,现在后者是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5、王羲之《丧乱贴》
等级:御物
价值: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
年代:唐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收藏地:宫内厅
唐模本《丧乱帖》,这可是被认为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唐模本了,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候带到日本的。要不是它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根本就会被当成是书圣唯一的传世真迹。此贴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宕起伏,完全表达了书圣写字时“追惟酷甚”的心境,是晋唐书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齐驱,价值无可估量。
6、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禅宗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京都大德寺
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这组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7、猛虎食人卣
价值:商周青铜器精品
年代:商晚期
质地:青铜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馆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了。
8、《无准师范像》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人物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1238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南宋)
收藏地:京都东福寺
禅师的肖像画,在日本人称为顶相。唐宋禅宗的很多门派在中国都衰落了,但是在日本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于是宋代的禅宗艺术品大多也保存在日本。禅门的肖像画主要是师傅给弟子的,上面有题字,证明师承。无准师范是宋理宗的国师,径山寺主持,南宋佛门的领袖,这幅肖像画特别重视面部的表情细节,不经意的传达了禅师智慧风趣的风范,是宋代肖像画的代表作,而且明清以前的人物肖像画,也无一幅能出其右。
9、李迪《红白芙蓉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花鸟画第一名作
年代:南宋,1197年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举世公认的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一幅为红芙蓉,一幅为白芙蓉,线描有五代黄筌一派画风的精神,红芙蓉相对画的更好一些。两幅画都在画面的左上部题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的作品。这两幅画原来是圆明园的秘藏,后来流落海外,先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10、《菩萨处胎经》五贴
等级:国宝
价值:人间传世最古老的写经
年代: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收藏地:京都知恩院
这卷经书来头极大,它是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的经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估量。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这个宝贝我见过一次,是在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敦煌国际大展上,当时俄罗斯将其掠夺的敦煌写经一举展出,但是都是考古所出,多有残破。日方展出了几件唐朝时候流入日本的写经,精美至极,特别是这份菩萨处胎经,完全就是压场的宝物,精美的纸张,稳健的笔意,一看就是难得一见的神品。
除了这些之外,日本还保留着很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好比藤井有邻馆的《幽竹枯槎图》,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油滴天目碗,永青文库的《金银错狩猎文镜》,还有《桃鸠图》、《十六罗汉图》等,都是罕见的国宝,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一定不要错过。
现在市场上的宣纸种类很多,有浙江、四川,最有名的还当属泾县的宣纸。这里被誉为宣纸的发祥地,其它的纸都是由宣纸慢慢演变而来的,而泾县的宣纸千年以来都是一直按照原来的程序一道道制作的,是真正的原味宣纸。
宣纸是用精选的草料和净白的檀皮作主料的,草料经过七煮七晒而成的,檀皮经过刨皮、浸泡、漂白而成,再把精选出的草料和檀皮制成浆料,用细竹精制成的竹帘,让经验丰富的捞纸师傅从浆池中捞出一张张薄薄的宣纸,再放在榨板上。一张纸的薄厚均匀度全掌握在捞纸师傅丰富的经验中,纸叠加到4-5百张时,将其榨干成一块帖,晒纸师傅将帖放一木架上,用当地一种松树叶子做成的晒刷把一张张潮湿的薄纸贴到用火烧的火焙上把它晒干,一张张的湿纸可以在师傅的手中飞舞,可想宣纸的拉力可好了。晒好的纸折成一捆,交由剪纸师傅再挑选一下,把有毛病的纸挑出,成品剪好包好成正品,让书法画家选用。
现在许多的“宣纸”是借宣纸之名,其中制作的工序就像是做报纸那样,没有象晒纸那样一道程序。手工制作宣纸的拉力好,说明原料中有檀皮。檀皮在纸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使纸的拉力好、软、润墨好。而机制纸不用加檀皮,一次成形,其拉力弱、脆、吸墨不一定。
手工宣纸在选够中如何分辨:纸有正反面,即光滑一面和不光一面。看不光一面是否有松针路,就是晒纸刷的痕。还有就是看一刀纸的第一张和最末张,看这两张纸的均匀度是否一样,一样就不是手工制,因为手工做在池中只能捞六十张,它的均匀度也是不一样的。
一是肉眼分辨法:拿起纸,对着光亮透视,如发现宣纸上面密布着云朵样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就是檀皮纤维;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一张纸上总能有8到10条2-3毫米长)。而龙须草制作的书画纸上没有,相对而言,它表现得过于洁白。
二是着墨法,用笔把较淡、淡、较浓、浓的四种墨痕描于纸同一处观察纸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纸,它能清晰地显示笔痕与层次,而书画纸,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浓的墨汁后,纸张由于纤维度差,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人们在鉴别纸张时一般采用第一种方法,而专业人士往往采用两种认别方法。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1、节奏 即哪里停顿,哪里行笔。
2、气息 所谓气息就是毛笔在空中的移动。
3、布局与章法 即字的整体取势为篇平状,笔画宽度与间隔紧而均匀,笔画间也有一定的交错避让 , 每个字占一个正方格,取横式。
二、临帖
首先,练眼。
在临帖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要来练就别人不能察的本领。
虽然《曹全碑》秀美,是隶书的代表,但也要注重节奏的变化,在书写时,要变速行笔,找准发力点,隶书的发力点多在于波画中,这就要求行笔过程中有提按变化,充分表现隶书的“八分”之美。
再次,做到“极像”。既然是临帖,一定要做到像,这时重点在找规律、特质的东西
三、默写与意临
1、尽量与原帖相同
上文提到在临帖过程中要做到“极像”,在默写时也同样如此。
有人把《曹全碑》称为汉碑中的林黛玉,天生丽质,优雅大方,神采奕奕。其线条与结构以及结构的组合更是翩然秀美,妩媚多姿,这也是书法形式美构成的基本语汇,更是书法形式美中的最底层面。
《曹全碑》意境的人所写出的字也就变得匠气、匪气与俗气,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临帖时不过多修饰、雕琢、造作,要追求《曹全碑》碑帖本身的自然美;
第二,要尊重文字,不故意表现潇洒,要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去学习《曹全碑》,这样才能把它的美传承下来;
第三,上文提到熟练,要做到与原帖相像,但不是一味的追求这样的熟练,要避免熟练而产生的油滑,也就是太过于“形式”;
第四,《曹全碑》是隶书中秀美碑帖的代表,学习的人也颇多,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避免学的人多了而导致俗气。
四、创作
1、《曹全碑》创作离不开临帖
“临摹功夫下够了,创作有多大成就是可变数;临摹功夫不够,创作肯定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创作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对帖的掌握程度上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对《曹全碑》学习的不足,带着这些不足进一步临帖学习,从帖中找到答案,再创作。
德高才厚性谦和,见博识广味自淳”,做人要把人品放在首位,写字则要把书品放在首位。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境,不凡的谈吐等综合素养的真实流露,对《曹全碑》的创作有积极的作用。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
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有爱好画国画,并且受业多师,在绘画圈交际甚广,这对“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详了。
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他在书画等多方面的造诣,让他不仅仅是一位京剧大师。
他的画是很有名的,曾经师从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 等诸位书画大家。在抗战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梅兰芳先生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 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梅兰芳和恩师齐白石先生
齐白石与梅兰芳均为享誉20世纪中国的艺术大师,他们两个人一个蜚声画坛,一个名满梨园,都活跃在民国以及新中国初期京城的文化界,在社会上享有极高声誉。
他们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师友之谊,这成为京华艺林的美谈佳话。齐白石与梅兰芳之间的交往,从聚会雅集中的互相推崇,到教学相长的师生之谊,再到艺术创作层 面的互相触发,他们的交游过程中偶然性的机缘影响到了中国20世纪传统艺术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