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

1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2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3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4 12 11 10 9 8 7 6 5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有爱好画国画,并且受业多师,在绘画圈交际甚广,这对“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详了。

1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他在书画等多方面的造诣,让他不仅仅是一位京剧大师。

2 5 4 3

他的画是很有名的,曾经师从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 等诸位书画大家。在抗战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梅兰芳先生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 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梅兰芳和恩师齐白石先生

6齐白石与梅兰芳均为享誉20世纪中国的艺术大师,他们两个人一个蜚声画坛,一个名满梨园,都活跃在民国以及新中国初期京城的文化界,在社会上享有极高声誉。

7 89 11 10他们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师友之谊,这成为京华艺林的美谈佳话。齐白石与梅兰芳之间的交往,从聚会雅集中的互相推崇,到教学相长的师生之谊,再到艺术创作层 面的互相触发,他们的交游过程中偶然性的机缘影响到了中国20世纪传统艺术的高度。

米芾想入魏晋,但笔下太狠,未得魏晋风流。这主观上是米芾之憾,客观上是米芾之福。从书法史来看,得魏晋风流的米芾不可能比得上开有宋一派书风的米芾。当时米薛(绍彭)并称,主要是在学习古人方面,得魏晋平和蕴藉之韵,薛还胜米一筹。但事实上,得魏晋风流的薛绍彭,毕竟不是划时代的书法家。

米芾在他的论草书中写道: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亚光尤可憎恶也。从这段米芾的书论中,可以说米芾把“晋人格”作为他一生书学的目标。米芾是在他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晋人的书法的呢?至少在他三十二岁之前没有过于关注,证据就是米芾在北宋元丰五年也就是他三十二岁时”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之后才将晋人格作为他终生的书学追求,从他写的一篇学书自叙中也可以知道,自叙中说: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禇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从这里可以得出:米芾在入“晋魏平淡”之前全学唐人,且以楷书为多。而他的行书还没有形成.但此时有书才而无书学的他因此集到多种唐人书的特征:欧书的险绝,柳书的挑剔,颜书的雄肆,禇书的流转,他很聪明地把各种风格吸收在自己的笔下,同时暗合了时代的潮流,成为“集古字”的一代大家,但他的书写习惯又成了他”入晋魏平淡”,“专学晋人”的最大障碍,使他最终没能“入晋人格”。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其实这是他在隐瞒他的书学主张,东坡评他: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黄庭坚评他:如快剑斫阵,强驽射千里。米芾自称:刷字。都是说米芾的字侧锋取势,迅捷劲健,激厉亢奋的特点。但由于过分逞强,又不时出现了矫揉造作,极不痛快的一面。比如字脚拖沓,竖钩左推过分,右上塌肩生硬等。正如黄庭坚指出的: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指出其书有鲁莽草率的情况。项穆说: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这些也是造成他未能达到“晋魏平淡”的书学目标,于是有时就发出了: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这是他内心的追求与外在书学表现不能统一的一种矛盾心理的解读。

“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这是米芾点评前人书法中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一句豪言了,可是实际怎么看待这句话?米芾由于他的挺劲恣意,放任飘洒的书写习惯,米芾在专学晋人之后,对王献之的书法情有独钟,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米芾对王羲之的书法则更加崇拜,心悦诚服,并且倾力追慕。倾其所有获得了《王略帖》,有时见到王羲之的书法不能得到时,巧取豪夺的故事流传不少。他跋王羲之行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真如云烟,变怪多态。跋《兰亭》:清润有劲,秀气转摺,毫铓备至。现存十几首米芾的咏书诗中,有四首是歌咏王羲之的,“烟华淡浓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赞《王略帖》,“猗欤元章,守之勿失”——跋《兰亭》。《宣和书谱》说他:书学羲之……名其所藏为宝晋斋。他曾说《王略帖》为天下第一帖。《兰亭序》为:神助留为万世法。并且有诗句夸自己:自任腕有羲之鬼。其实米芾在初学晋人的时候,主要学习的是《集王圣教序》,在黄冈受教后一年所书的《龙井方圆庵记》经沈鹏先生进行排列比较,认为二者很近似。正如他壮岁之前学唐人后来再未摆脱一样,《集王圣教序》的影子从此伴随着他,清人王澍在跋《蜀素帖》中说:圣教自有院体之日,故有宋一代无称道者,然苏、米诸公往往隐用其笔法,而米老尤多,乃其平生绝未尝一字道及。所谓“鸳鸯绣了从教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也,此卷实笔笔从圣教来,余临写之次,悄然有契,特为拈出,不使千百后世为古人所欺,亦是一适。这段话明白告诉《蜀素帖》是学习《集王圣教序》的。虽然在形式上、结字上学有所得,但仍然不时露出米芾从前作书的刷笔和怒张之气。有时为了蕴藏一些,用笔略就显的犹豫不决,出现了一些滞笔。米芾学《集王圣教序》和王羲之又从不说与人,除了不传之秘外还是因为“专学晋人”后虽然有大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能够做到“入晋人格”。

米芾的几件名作均有刻画太甚的笔病,而他的手札却做到了以势为主,使转自如,无挑剔之病,米芾晚年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老无他物适心目,天使残年同笔砚”,书风较中年有所收敛,有晋魏平淡的趣味了。“既老始自成家”。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

1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

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和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而且对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慷及意境的表现均影响重大,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尔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浓墨宰相”刘墉与“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两位书法家。下文拟对传统书法用墨之法作一番浅尝辄止的探寻,籍以抛砖引玉,共同提升。

一、浓墨

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轼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违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下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浓墨在传统哲学范畴阴阳两极中属阳极,反之,淡墨则属阴极,故此浓墨作出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当需要表达一种端严、激昂、高亢的情绪时,选用浓墨采作出,可以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颜真卿、康有为、沙孟海、陆维钊等大师的书作墨迹即是明证。

二、淡墨

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长用淡墨。董其昌书迹书婵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当代学者书家沃兴华先生的书作,偶尔以此法“另逗人一种别想。”近代日本友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喜用淡墨表现出和敬清寂的茶遭禅意与仙风遭骨;国内现代派书法的创作也较多借鉴用之。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当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不妨以淡墨法一试,或许能取得较为意外的效果。

三、枯墨

飞白、枯笔、渴笔是作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飞白。其笔触特征为笔遭中丝丝露白。

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于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刷墙成宇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称之为“飞白书”,曾经广泛应用于汉、魏官阙的题字上。唐代武则天女皇喜作飞白书,其亲书(升仙大子之碑)的碑额,现收藏于浙江海盐县博物馆中。枯笔。指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宋代书家米芾善用此笔法。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道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其笔触特征为疾中带湿,枯中有润,似干而实腴,古人称之为“干裂秋风”。近代书柬徐生翁先生,当代书家王镛、张海等先生擅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山东的现代派书家邵岩先生在七后中膏展上的获奖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他运用枯笔与渴笔这两种主要笔法,赋予其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笔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行、草书的创作。

四、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润滋,’故尔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而不禾+农肥的韵致。

明代书家王铎喜用润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 “涨墨法”,加之“飞沙走石虎跳熊奔”的笔势,使人不难理解诗人杜工部:元气淋漓嶂犹湿”之意。“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融会书法、绘画、诗词韵律之理,妙用润墨创作出许多潇散逸仙的书法佳构成为后人取法的又一墨法经典。润墨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此类风格的行、草书创作适用。

以上墨法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在掌握其法后,沉酣墨池,漫润先哲,工夫精熟自然水到渠威。在具体创作中(特别是行、草书的创作),几种用墨方法臂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作品墨色淋漓,变化多端,尽显墨法之趣味,意境之韵致,方能让作品展现作者的心灵流露,呈现作品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我们在欣赏唐代颠鲁公的名作《祭侄文稿》时,就可以发现其墨丰富多变之特色,其作品第一行使用润墨;第二行、第四行用墨润中带枯;第三行用墨则枯中有润。墨色的交替变化真实地映现出颠真卿痛失亲侄秀明后,时而悲伤痛楚、时而愤激痛恨的内心情状,所以墨法,也映射出作者的心灵感触。

1吴湖帆

吴湖帆,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澄嗣孙(1894-1968)。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湖帆家学渊源,是清末著名学者、金石书画鉴藏家吴大瀓之孙,自幼耳濡目染,成就斐然。早年与溥濡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吴湖帆的书法,取法主要在宋徽宗、米芾之间,得宋徽宗之雅逸、取米芾之俊朗。取神弃形,自造新格,写的润朗健举,不同俗流。题写在他那清新明朗的画作上,相得益彰,共臻化境。在现代画家书法群中,应该称的上是写帖第一人。

吴湖帆书法欣赏2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日前,看了一册清末小学国文课本,看完之后,甚是惊叹!没想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语文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也不怪近年语文成绩越来越差了!

1先说明下,这本是其中的第二册,因为是四年制,相当于现在的一年级下或二年级初。虽然这仅是其中一册,但当时的教育理念依然展露无遗。

知识之外,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做人的引导,对成为有用之人的期待。

开学第一课,由拜孔子开始。

2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仪式,有时并不是形式,这是一种虔诚,一种尊重,一种珍视。随随便便的习惯一旦养成,轻浮以待也是早晚的事儿。

这里是以实践告诉学生,尊师重道的道理。再想想如今,纯粹的师生关系往往夹杂着额外的东西,实在让人唏嘘。

第二课,讲清楚其他学习内容。

让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变成学习内容,这点很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其实对于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人生最怕的就是漫无目的,无所适从。

后面,就是正式开课了。除了识字,你将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内容丰富,文辞优美,言短而意长。。。

认识周围的世界:

3理解生存的常识:

4 7 6 5明白生活的不易:

8端正求学的态度:

9 10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11知道做人要有礼有节:

12 14 13更要知晓国家的意义:15 16

13月26日,“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开幕仪式。

这么多领导人

都来看张海书法展!

2016年3月26日, “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宣部有关领导及中国文联、中央党校、中共河南省等有关领导,还有国家各文化机构的有关人员出席了开幕式。

据报道,国家五位老常委及部分现任领导人相继参观了“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

3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2 3

3月21日,李瑞环同志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4

3月2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5

3月24日,吴邦国同志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6

3月24日,李岚清同志参观“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同时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7

3月2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8

4月13日,贾庆林同志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9

4月22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国家博物馆视察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10 11

4月28日,彭丽媛教授参观“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所有参观展览的同志纷纷对张海先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