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盘点自己多年收藏的书法作品,读着作品文字的内容,顺着作者的笔路体味人家用笔的提按顿挫和使转开阖,赏心悦目。由此不免回忆作品的收藏过程,感慨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这个不断进步,那个水平下滑,这一件买贵了现在出手恐怕赔本儿,那一件当时真便宜现在价格翻了好几番。渐渐地瞅出了门道:这些年认识了不少书画家,也搜罗了不少的作品,可是回过头来现在能换点银子的东西,却几乎无一不是当时花钱买来的。而“打秋风”索要来的那些个墨宝,很多是十年八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是不值钱。

1当下的好多书法名家,在十年以前是并不非常“著名”的,更没有现在这样牛逼到认钱不认人六亲不认的地步。当时象孙伯翔、魏启后、张荣庆诸先生的作品价格四尺对开基本都不到千元,大部分知名作者如曹宝麟、丛文俊、华人德、王友谊、等人的作品价格也就三四百元,甚至有人那时候四尺对开的价格,不及现在平尺小品的十分之一。

但是当时银子少,咋四两都觉得人家要价太贵,总想花个百儿八十请人吃顿饭混个见面熟,打个“秋风”赚一张,很多作品便由此而来。只有那些个不讲情面被自己认为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的“抠儿”书家,如孙伯翔、王镛、曹宝麟、石开等人,蹭不来只能忍痛割肉出血买上两件,回过头来却恰恰从这些作品中获得了收益。

2记得石开先生似乎说过,自己的作品不白送人,藏家没有付出代价便不懂得珍惜。我想那些比较“抠门”的老师们,也未必个个都是钱迷心窍,很多人大概都和石开先生一样的心理吧。正因为这样,别人不花银子蹭不来东西,恰恰使这部分人的作品更容易地换成了钱,随着资历、名气、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他们的润格不断提升,作者和原来的藏家居然两相得利,于是便有人捧场,人气上升又影响当下的市场,如此周而往复良性循环,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居然成了卖字最赚钱的作者。

但是很多当时名气和水平不比他们差的作者,并没有拿着自己的作品太当回事情,别人要字有求必应,久而久之藏家也便看轻了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价格当然也影响了市场,直到今天这些人还在牢骚满腹不明白自己的作品咋就不卖钱。其实想一想,“石开们”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作品当回事了,更重要的是一种自觉的自尊自重,我的劳动成果就应当换回对应的报酬,自己不自重谁都不会拿你当块干粮。不管是学字、写字还是卖字,心中要有敬意,或许正是这份自重和自敬,成为成就自己艺术和市场的关键因素。

别拿自己不当干粮,别看到一张百元的票子就爬不起来。玩书法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别急着拿自己的作品换钱换饭,往往有尊严的矜持会使你的作品更值钱。现在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混吃混喝混个纪念品混上千儿八百就拼命地写,您的东西将永远不值钱。你自己不值钱了,没有人拿你当块干粮,于是你的作品,便和老抱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那些作品一样,真的成了“废纸”。

1文征明画像

文征明是明代中后期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绘画上与唐寅、沈周、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诗文书画全才,号称“文笔遍天下”,声望极高,名气极大。

文征明至少四度书写《兰亭序》:

1、嘉靖王寅年二月,时年书家73岁;

2、嘉靖王寅年五月,时年书家73岁;

3、第三次是墨迹纵27厘米,无书写年月。

4、最后一次,明嘉靖戊午年春三月,时89岁。

最后一次时年书家已时接近临终时的89岁了。我们给思友展示的就是这份年迈书写的《兰亭序》,从浓郁的翰墨情怀,和流畅的气息,直逼书圣。

2公元1558年,也就是戍午年春三月望日,即明嘉靖三十七年,文徵明89岁时临写《兰亭序》,在作品结尾处,他非常自豪和满足地写到“征明时年八十有九”。

3我们知道,古代书家多长寿。久负盛名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欧阳询享年84岁,颜真卿是76岁,柳公权是88岁,明代大书法家、画家董其昌享年高达82岁。但是像明代文征明那样年接90了,还能布局自如、一笔不苟、气息流畅地临写《兰亭序》,实在是不多见了。

4文征明愈到晚年,火候纯熟,字里行间温文尔雅,法度精到,笔笔精到流畅,温润秀挺,刚中带柔,意态生动。89岁的他,忘却唐人五大摹本的痕迹,纯粹是用自己的笔意致敬《兰亭序》。

5此卷书法气息流畅,作者对布局驾驭自如,在行笔过程中,提按精准,笔意行如流水,纵逸自如,苍劲而温润,在整饬中不失老辣,彰显出纯熟的艺术技巧和意趣。不难感受到文征明此时已进入人书俱老的辉煌的艺术殿堂。

6 7何良俊评价道:“有见其《兰亭图》上写《兰亭序》,咄咄逼右军。此言真乃一语中的。”

7 8作品通篇纵29.2厘米,横120.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件书于明嘉靖戊午年春三月,时年书家已是89岁。写完此作品不久后,文徵明安静地离开了世界。9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1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沼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梅花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诗)

35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只为天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筯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39、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德诚船居寓意诗)

40、不是风兮不是幡,清霄何事撼琅玝。明时不用论公道,自在闲人正眼看。(圆通仙禅师诗)

41、玉在池中莲出水,污染不能绝方比。大家如是苦承当,洞庭一夜秋风起。(佛印玄禅师诗)

42、七百僧中选一人,本来无物便相亲。夜传衣钵曹溪去,铁树开花二月春。(草堂清禅师诗)

43、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希运诗)

44、卢陵米价逐年新,道听虚传未必真。大意不须歧路问,高低宜见本来人。(黄龙慧面禅师诗)

45、荷衣松食住深云,盖是当年错见人。埋没一生心即佛,万年千载不成尘。(楚云南禅师诗)

46、师资缘会有来由,明镜非占语暗投。坏却少林穷活计,橹声摇月过沧洲。(萝庐禅师诗)

47、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石屋山居诗)

48、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石屋山居诗)

49、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人意,庵前潭影落疏钟。(曼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诗)

50、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鸟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孙觌枫桥三绝诗)

51、残年不复徙他帮,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陈与义与智老天经夜坐诗)

52、云痕变灭一兴亡,铃语沉沉碣草荒。立马城阴高处望,塔尖留得古斜阳。(何振贷铁塔诗)

53、鸟舍凌波肌似雪,新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髦时。(曼殊本事诗)

54、刀斧斫不开,灵机绝点埃。清风扫残雪,和气带春回。(退谷云诗)

55、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普明禅师牧牛颂诗)

56、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

57、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圆瑛常州天宁禅寺定后口占)

58、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山下路,却听泉声恋翠微。(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诗)

59、香芭冷透波心月,绿叶轻摇水面风。出守出时君看取,都芦只在一池中。(佛鉴勤禅师诗)

60、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霁雪满林无月晒,点灯吹角做黄昏。(虚堂智愚禅师古梅诗)

61、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栖白寄白山景禅师诗)

62、西禅寺古振唐风,百丈怡山一脉通。坐破薄团卷帘笑,风光不减荔枝红。(苏渊雷题西禅寺诗)

63、放出沩山水轱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怀海沩山牯牛诗)

64、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世,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赠质上人诗)

65、四大由来造化工,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人人谂鱼鼓颂诗)

66、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王安石和诗赠女)

67、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契此播秧诗)

68、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自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可止精舍遇雨诗)

69、一念空时万境空,重重关隔豁然通。东西南北了无迹,只此虚玄合正宗。(日本一山国师牧牛颂诗)

70、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晚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志芒千峰顶上诗)

《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南朝梁(502年─549年)周兴嗣所作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

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出典包括《易经》、《淮南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纳自然、历史、社会常识,寓意深刻、结构清晰、语言简明优美,可以说是一首四言长诗。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之重要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千字文》是其他几篇也被公认为不错的训蒙读物不能比的。所以历代书法家都竞相书写,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頫、文徵明等都有留传至今的帖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不同书体的巅峰之作。

颜真卿/楷书:1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智永真草千字文15 22 21 20 19 18 17 16

写字记住四个字“心在流淌”

—–参加任丘张强的临帖教学班学习感言

文/云南江川张志明

写字记住四个字“心在流淌”!这句话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防大学政治部创作员,墨池学院导师任丘张强先生在教我的一个同学时说的话,我在聊天记录里看到了,细细品味,颇感震惊,余味无穷!从参加张强临帖教学班开始到现在,转眼已两周时间,这段时间里,按照导师的要求,努力完成着我的课件:每天两佰字的临写《曹全碑》任务,倾心听取导师的各种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导师讲了很多话,然而,我映像最深的就是这句:写字记住四个字“心在流淌”!于是,我以此句话为引言,来和大家分享点我的学习感言。

一、 张强临帖教学班的宗旨

墨池学院拟定给张强临帖教学班的学习宗旨是:与古人进行零距离对话,对法帖进行深层次解密与临摹。我在导师的引领下诚惶诚恐地迈开了脚步,沿着一条陌生的坎坷小路,艰难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很难想像,前面等着我的会是什么!我经常以“前程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为自己打气,其实我心里真的没底。为了摆脱自己一直自学,没有方向的窘境,我牺牲了三个月的下班休息时间换成酬码,押在了导师任丘张强先生的临帖教学班上,赌的是时间,赢的是理念。我用心在打拼!

image001

任丘张强老师作品

二、 学习方法

墨池学院预定的学习方法是:1)、通过墨池软件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辅导,因材施教,根据学员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2)、 利用微信群进行在线教学,进行语音、视频交流学习。3)、提供一定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学习资料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员的欣赏能力和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导师给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步骤:每两周讲一次大课;在每天完成各自任务的基础上每周在墨池交一次作业;在临帖班微信群进行师生作品交流及问题指导!短短几句话,倾注了导师几番心血,几多智慧!

image003

任丘张强老师作品

三、参加临帖教学班的感悟

1、巧妙的命题让人目不暇接。导师让每个学生交两幅作品,一幅碑派,一幅帖派。所谓碑派和帖派,导师是这样分类的:钟繇之前的篆书、隶书、魏碑等归为碑派;钟繇之后的楷书、行书、草书以及篆书、隶书、魏碑的墨迹等归为帖派。同学们交了作业之后,导师根据这些作业来对每个同学今后所学的内容进行命题,有的同学命中的是作业中的其中之一。为了同学之间的课题不重复,有的同学被命中的学习内容却与作业完全不相干。导师说:“我要通过你们的作业来了解你们需要从哪里入手,便于你们今后的发展!网络教学的特点就是:我开处方,你们抓药、治病!”

好些碑帖同学都不太熟悉,云里雾里的,真有一种不目不暇接的感觉。

2、幽默风趣、生动具体的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导师在指导同学们写字的时候,既幽默又风趣。他说:写多宝塔要挺拔,像张弓射箭,弓要满,力道才够;写章草要像早晨起来拔箩卜,箩卜拔出来还带着泥土,滴着露珠!初临碑帖,不一定要像,但得找准风格,让人一看到就知道你在写些什么东西,这就叫“以貌取人”。。。。。。

导师说的还很多,这里就不一 一枚举了!导师的每次讲解都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幽默风趣、生动具体的讲解,加上略带河北方言的普通话,充满阳刚之美和男中音的磁性,讲解没结束,女同学就妩媚了,都献上鲜花了。

3、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导师要求我们,在这个班就得听他的,网络视频一律不准看。安排写哪个碑帖就只能写哪个碑帖,未经允许不能更换。点评作品从错字抓起,他说:“你刚临,好不好看不要紧,但不允许有错字!”同学们交上去要求点评的作品必须完整,要有落款,要有印章,特别字数要够。记得有次有个同学用一张破纸写了几个字要求点评,导师当场破口大骂,没留任何情面,当时我真担心那同学会卷铺盖走人。还好,没过两天这同学又冒泡了,字还进步不少!真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严师才会出高徒啊!转念一想,导师严厉一点为的是啥呢!无非是想让我们有进步,尽快进步!用心良苦啊!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导师的严厉教学是出名了,可我们班的学生人数还日渐增多呢。看同学们一个个在乐呢!

image005

任丘张强老师作品

  4、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环境催人心潮澎湃。导师在点评之后,也和同学们很随便聊天,聊学习,聊生活,甚至聊炒菜,喝鸡汤,喝烈酒,还聊生病什么的!记得有次有个同学把导师的讲解语音用软件转换成中文时,由于软件出了点小问题,把“透吃”转换成“偷吃”了,导师不但没有生气,还跟着起哄!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几次同学们(也包括我),也不知是怎么想的,晚上三四点钟作业才写完,写完就发帖!没想到导师还在深夜照样回帖!导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有谁还不会为之心潮澎湃?!有天我还随口开了个玩笑:这些个夜猫子!也不知是否会有谁在生气。

四、我的临写花絮

从我进入临帖教学班之后,老师给我的命题是临《曹全碑》,说实在的,虽然这碑我曾经写过里面的几个字,但完全还属于初临范畴,能否临好它,我实在没有把握。但是,既然我是来学习,那导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得照做,总要试一试。为此,我遵照导师的安排一点一点地摸索,先是线条如何入纸,其次字距、行距如何安排,再次是笔法、结字如何处理,最后是落款、印章如何布摆等。其实,一幅完整的作品,这些是最基本的因素,当然还需要神采和气质等,但神采和气质目前对我来讲实在还是望尘莫及的东西,想都不敢想。我每次作业完成后交给导师,导师都会提出很多个问题要求改进。说得最多的几个问题是:线条太漂,没有入纸,太尖、太油滑;没有法度;字距、行距处理太差等等。我在老师指教下,认真领会,大胆摸索,努力改进!但面对字有大小,线条纤细的《曹全碑》,我几度徬徨!要在点拨、启发、引导中实现书法艺术水平有所提高,好像在我这里有了难度。

有天,我在群时发了幅作业,然后自编了一个笑话,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近日,我在抱老石头冲天,想把写《曹全碑》那个祖先冲下来,问问他为什么把《曹全碑》写来大个字小个字的,还名字都不留,冲了个把星期,结果把老王冲下来了,老王说:《兰亭序》你别临了,我是酒喝多了写的,酒醒后我都临不像,你在瞎捉摸啥呢?”这个笑话的内容乱七八糟的,表明我心里实是纠结。这也被导师看出来了,这次他对我的点评只说了一句话:“你趋向理性,你已经进步了。”导师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坚定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

后来,在周末作业点评中,导师给了我个更牛的点评,让我除了好好学习之外,别无他选!尽管我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交流和学习,但还得努力,再努力!不然,荒废的是自己。请看下图:

image007

任丘张强老师的评语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领会到了导师说:写字记住四个字“心在流淌”这句话的份量,“心在流淌”承载着我们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全过程!凝结了导师和学生之间割舍不开的深情厚谊,贯穿了书法艺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始终,成为了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云南江川张志明】供稿

张志明,男,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人,财政局企业股职工,现年47岁。业余书法爱好者,江川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玉溪市迎新春楹联书画活动、交通安全知识书画大赛活动、玉溪师范学院书画联展活动中入展;“中国梦 两岸情”全国书画活动“优秀奖”;书法屋“西狼道”杯挥春大赛“优秀奖”、“铜奖”。

image010

云南江川张志明近照

(电话:18008778105)

佛教用语“定化”,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我们今天要给大家展示的是王铎临终前的书法墨迹,看看这位书法高人归于定化的作品。

王铎行书欣赏《题素漱剪裱册》纸本,36×18×21㎝,首都博物馆藏。此册为王铎去世前的冬天所写,当时王铎59岁,于次年3月去世。这件作品虽经剪裱,但原作可能为巨幅,近乎榜书,其字已经入化定。

释文:青圃通邻巷竹门不肯睽早薪拖小市 晚晌汲西溪 白首空簪绂 苍山晤马蹄 往来如有为菊朵正凄凄题素漱三首之一庚寅冬日书孟津王铎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阉党”高官张瑞图

回顾明代“阉党”、大书法家张瑞图的一生,足见张瑞图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书法大才子,最终却名列“阉党”。张瑞图的仕途本来是极顺利的,只是生不逢时,成为政治漩涡的牺牲品。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而且深陷其中,这是很可悲的事情。下面我们看到张瑞图小楷代表作《王无功答冯子华处土书》:

2说说张瑞图的书法。在宗唐宗晋的明代书坛,张瑞图敢于在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激越躁动的心态,力矫颓靡的时弊,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

3张瑞图书法所开创的奇逸书风,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从来帖学无论千变万化,终不出“二王”正道,而他的另辟蹊径则具有晚明浪漫主义狂飙所掀起的时代精神,是明未书坛变革中反叛传统、绝去依傍的一个实例。

4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一时风气所趋,力振摩刻之风,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改革鼎新的先河。书名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称,有“邢、张、米、董”或“南张北董”之目。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的书迹而熟知其人。

5说回其人。其实,如果我们从现有的史料里找,真找不出张瑞图在政治上和“阉党”做过什么事情,我们根本就找不到,只能说他给魏忠贤的生祠写过字。而历史,似乎并没有那么通情达理。

6 7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史学观的公正与透明,不少人为张瑞图“平反”。其中,庄杰镇研究认为:许多史料的记载,对张瑞图都很不公平。我们地方上的府志、县志都不是那样看他的,因为地方上对张瑞图比较了解,对这个人都是肯定的。张瑞图继承的是王羲之的传统,他以行为楷,这是他的成功之处。他不仅是继承,继承之后还有创造。

8张羽翔认为,张瑞图直线运用得很多,写草书、写大草,还没有见过谁用过那么多的直线。他还大量使用了折笔,通常用转的地方他几乎都是用折来完成的,而且很多折笔都是采取逆势的方式来书写的。直线和逆折的频繁使用使他笔下的形态产生了大量的锐角,从而使作品的风格特征呈现出一种刚性。

9简单介绍下。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福建晋江青阳下行人,早时从事儒业,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

10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曾为魏忠贤书写“颂词”,并因趋魏党仕至武项殿大学士。后魏党败,故入逆案,坐徒赎为民。继而遁迹江南,隐于青阳里白毫庵。

11如果站在书法与心灵的角度,我们或许能找到张瑞图身上除了“字因人贱”的另外一个思考方向。晚明四大家”中张瑞图的书风最为放逸,独树一格。这位高官没有像董其昌那样顺畅。是的,他站错了队,不光彩的仕途生涯让他很痛苦,痛苦扭曲心灵,他的心理无法平衡,长期处于极度的矛盾状态。

所以他的艺术没有董其昌式的平和、恬淡与优美。张瑞图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由于为官作不了主,所以在书法创作中便反对依傍他人,主张师法魏晋,别开新境,他笔下的魏晋情怀,恣意雄浑,奇崛狂放,无论是创作还是研习,都表现出自己的意图与风格特色,有一种人格力量与情感震撼。

当然,这种观点只是一个方向,张瑞图其人其作,还在接受着历史的考验。

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

下面,我们主要从结构上,为大家分析榜书的写法。大字楷体榜书,颜体用笔居多,这应该是和颜体之雍容方正气息相关。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此词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初娶唐氏,夫妇风情甚美。然儿媳不合婆婆的心意,老人家活活拆散了这一姻缘。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城南禹迹寺这次的沈园邂逅已经别嫁的前妻,她仍遣人送酒肴致意,使陆游惆怅莫名,即成此词,挥笔题写于园壁。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梳洗”在晨,“斜晖”临暮,她自始至终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脉脉”、“悠悠”状景切情,尤有神韵。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怎一个愁字了得。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那销歇的馨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美人憔悴自伤,经此气息的熏染,遂相绾而上臻于凄美绝伦之境界–一声”不堪看”的轻叹,竟化作群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千古同叹。过片字句更精美至绝,意象更凄迷朦胧。此首与上首一咏春恨、一咏秋怨,而格调亦一清空,一沉郁。才人才情,真无限量,宜后之才人如苏东坡、王国维辈,折服推赏无已。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兰、菊皆著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室内罗幕不御轻寒,双燕早已飞去,则主人公单寒落寞,可以体会。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深重。上片用比兴之笑,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下片另拓词境。主人公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喻爱情横遭摧残。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他把无尽的情思怨慕,写进了彩笺尺素,欲寄与离散远方的佳人,可是望尽天涯,山长水阔,却不知佳人何处!主人公之希冀求索,亦伸延于天地这间矣。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 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此词上片情景两融,所造形象意境有独到之处。首二句是伤春,三、四句即写到伤别,五、六句则是伤春与伤别交织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厚。下片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但思念已别的情人,何尝忘怀?虽不忍去游故地而又不忍不去,尤见其情感浓深。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元丰二年,暮冬。会稽山上,微云轻抹;越州城外,衰草连天。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秦少游正与一位歌妓举杯话别。数月前,蓬莱阁内一见钟情的往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眼前是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客心凄楚,更难舍惺惺相惜的知音。此情此景,令人销魂。万种离情,这会儿都付与赠别的香囊,轻分的罗带。半生来,功名不就,空赢得薄情郎的恶名。此一去,何时重逢?禁不住泪沾城不见,灯火黄昏。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上片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下片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