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立辰 天地歌 纸本设色 506×242cm 2015年

文人画的学院型演化

张立辰的艺术传承链大体是由传统文人画—吴昌硕—潘天寿—张立辰的承传与演化。这种演化是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演化和学院性演化的一例。

2张立辰 新荷 纸本水墨 96.2×65.8cm 1998年

一、传统文人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传统文人画是文人的艺术,有士人画、士气画、文人画、文人之画和隶体、戾家之说,它与宫廷即院体画、作家画、民间画工画相对应而生。

3张立辰 紫苑秋色 纸本设色 40×43cm 1998年

传统文人画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士阶层的专利品。士人的唯一前途是科举入仕,致力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但士人又往往秉持正义,或变法图治为民呼号而屡遭挫折以至贬黜,于是藉其书画所长发其牢骚、志其心意,或藉山水、花木寄其逃遁自洁隐逸之心,抒其浩然不平激愤之气,在哲学信仰上发生着自儒而道而佛的倾斜,以至愈近玄学与禅宗。故苏轼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① 故吴镇曰:“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寥廓。”② 董其昌更谓文人画为禅家南宗。

4张立辰 烂熟葡萄 纸本设色 385×102cm 2008年

正是上述文人画之成因,使其逐渐形成了在题材以花木竹石和山水为主,崇尚“意足不求颜色似”的“不形似”造型观,水墨为上的语言特征,“诗凭写意不求工”的简笔写意作风,诗、书、画、印乃至与哲学、医学、武术、戏剧、音乐、舞蹈相通的综合性特征。

5张立辰 野蒲瑟瑟秋水明 纸本设色 249×119.3cm 2008年

传统文人画,尤与诗歌相通,与诗同趣,不仅讲究画中有诗,且如诗外有诗那般讲究画外有画,画外有诗。陈师曾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③ 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初年中国画前途的论争中,当改革派以西画写实主义攻击文人画时,传统派画家却注意到西方新派画尤其表现主义与文人画发于心、写性灵的联系,缘其艺术于主观上之强化同趣而然。

6张立辰 野葡萄 纸本设色 137×68cm 1982年

至于文人画称隶体、戾家,前者与隶书不及篆书工整有笔划波磔之变有关,故董其昌言:“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后者所谓戾家即非行家、非正途而谓,启功曰“戾把头子”是也。那么,这种隶变似的、非行家正途的艺术,也便没有统一的技法规范,即所谓文人词翰之余的墨戏,甚至如李日华言:“士人以文章德义为贵,若技艺,多一不如少一。”如此说来文人画是不必多学技艺的,因此也有了文人画不必学、写意不能学之说。故六法不必精,也不需要赅备,更需要的是高怀、文思、别致。所以,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在首先发表的白话文本上说:“我说画虽小道,第一要人品,第二要学问,第三要才情,第四才说到艺术上的功夫。”④ 待发表文言文本时,只强调:“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把原本列为“第四”的“功夫”也删去了。看来,这文人画的理论若极端地认识,把那主要的东西变成绝对唯一的东西时,就真的成了玄学,不必学也不能学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芥子园画传》把本不能学的文人画总结、归纳、分解为可学的物事,为文人画家的启蒙提供了方便之门径,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一般文人画家依赖画谱的惰性和套式,弱化了文人画对个性、性灵、思想的发挥。

7张立辰 泥香 纸本设色 90×48cm 1999年

二、从吴昌硕到潘天寿的演化

吴昌硕学艺的路子和传统文人画家没有太大的差异。他像许多传统文人画家那样,从早年启蒙传统国学的经史文词,然后科举,动乱与游历中开阔视野,丰富学识。他首先是一位篆刻家、书法家、诗人,中年之后方显露画才。他的特别处在于以篆刻起家,以石鼓文入画,以北碑学风改变了南方文人的阴柔习气;他在官场上并无大政绩,甚至只有“一月安东令”之仕途,但他却当选了上海豫园书画善会社长、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长、西泠印社社长,是现代城市里书画社团里的美术高官,他也在这种现代城市社团的经营中,与城市工商业者缔结了供求关系,使文人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发生了适应市民文化审美需求的现代性演化。于是,在他的艺术风神上,除了那些以梅为知己的水墨之外,自称“设色成之我好手”,“墨痕深处是深红”,以浓烈的色彩改变了徐渭、朱耷以水墨为宗的格局。但是在治艺的路途中,他像古代传统文人画家一样是拜师和自悟,又在这师徒传授的路子上教授了陈师曾、王一亭、王梦白、王个簃、潘天寿等名家,却从来没在上海新兴起的艺术学校里担任过教授。但他却恐潘天寿轻视功力学养,又有“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寿乎寿乎独尔然”之诫语,是反对艺术胡为的。所以我说他是清朝最后一位纯正的未受西学教育体系改造的文人画家,也是现代第一位预示了文人画转换的艺术家。

8张立辰 湖上金秋 纸本设色 144.4×311cm 2008-2014年

事情到了潘天寿时代发生了大的转化。

潘天寿虽经私塾启蒙,但在他出生八年之后清政府即废止了科举制度。他经过了高小至师范系统的新学教育,与中国的士阶层一起群体地由科举入仕转向了社会就业。他一方面以个人拜师的方式向吴昌硕请益传统文人画的美学,却又在结识吴昌硕的当年(1923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诸闻韵共同创办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国画系,又相继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杭州国立艺专国画系主任,主持南迁的国立艺专中国画教学,任国立艺专校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作为文人却自称“教书匠”,一直在现代新学中任教、执长,踏上了一条与古代士阶层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旅途。潘天寿于中国文人画,除了继续的阳刚雄强豪博的现代性转换之外,便是将不能教、不必教的文人画传统方式改变为可教可传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张立辰便是这一教学体系的优秀学生和这一教学体系的继承者、再传者和发扬者。

9张立辰 生与死 纸本水墨 402.5×191cm 2008年

潘天寿1920年代初在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习作课与中国绘画史课,自编《中国绘画史》⑤ 系统传授,改变了文人画师徒传授中史学教育空白或难以系统的状况。他自上海美专任国画课始,就认为:“画画是件严肃、认真的工作……把作画当做消遣、玩乐,是不足取的。”⑥ 可以说,潘天寿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活习惯,以学者型艺术家的理性思考改变了文人画的“墨戏”初衷。之后,益加明确的中国画的民族性和独立性主张,自1936年的东西方绘画“各有其极则”⑦ 到1957年的“两大统系”论⑧,促成了他从国立艺专到浙江美术学院形成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四十年代,他在国立艺专中国画系开设的课程,除了临摹、写生、习作以外,还有诗词、书法、篆刻、绘画史论等多门,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体系。”⑨ 1950年代,山水、花鸟画地位旁落,又独尊苏式素描,潘天寿提出人物、山水、花鸟分科,使山水、花鸟免遭灭顶之灾。他又主张加强笔线,减少明暗,建立中国画自己的基本训练体系,主张临摹与写生结合,开设书法、篆刻、诗词题跋、画史、画论,以丰富学养,尤其1960年代初年独立开办书法篆刻专业,被称为“我国学院书法教育的倡导者”。⑩ 其治学重视规律之谨严,笔墨结构、章法布局之理法考究,具有相当重的可分析、可教授的理性特色。这套融合了文人画学养的教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批判文人画以适应新形势的社会背景下,对文人画美学的巧妙置换,它以中国画的名义,将文人画散漫的文化传承体系转换为现代系统的理法、规律的学院式教育体系,使文人画的学养和笔墨在新山水、新花鸟画中得到传承,在人物画中得以化合,改变了学院中国画教育的西化倾向,这是潘天寿艺术教育的重要贡献。张立辰1960年至1965年就学于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门下,整整五年间直接聆听了潘天寿的书法、画理画论课,构图及画面艺术处理课这些古代文人画家未及梳理的理法,是潘天寿教学体系的直接受益者。10

1【简策装】

简和策是我国最早的读物。公元前,把文字写在狭长的木片上,称为木简,写在竹片上称为竹简,统称为简,如现今的“页”。把文字写在较宽的竹茎,木板上,称为牍。将简或牍用丝、草或藤编排串连起来,就成为一篇文章,称为策,策的含意与现今的“册”相似。策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

2【卷轴装】

以前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称为缣帛或“帛书”,帛书上可以依文章的长短剪载下来。卷成一卷,称为卷装,或把上下两边粘在木轴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图面,称为卷轴装,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可将挂线扣在墙上,轴拉着帛书摊平。如文章很长,可以分成多卷,现在有的书籍称“上卷”、“第一卷”等是由卷轴装延伸出来的。

3【卷轴装】

4【经折装】

卷轴装帧的文章,在阅读和加工,保存时不太方便,便产生了折本形式。经折装帧就是将一张长幅的书页按一定的规格,向左右反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册子,再在其前后两面裱上硬纸板作为封面和封底,阅读时只要把它拉开。就成为一本书的形式。这种装帧最初用于佛教经典,故叫经折装

5【经折装】

6【梵夹装】

7【包背装】

把印好的书页白面朝里,图文朝外对折,然后配页后,将书页折缝边撞齐、压平。再把折缝对面的级边,粘着千供包背的纸页上,包上封面,使其成为一整本书。

8【包背装】

9【线装】

将单面印好的书页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地对折,经配页排好书码后,朝折缝边撞齐,使书边标记整齐,并切齐打洞、用纸捻串牢,再用线按不同的格式穿起来,最后在封面上贴以签条,印好书根字(即书名)

10【蝴蝶装】

将印有图文的面纸页对折,再把折缝粘连在预制好的订口条上,形成一本书籍,这是散页装订的最初形式。蝴蝶装在锁线时,线是串在拼贴条上的,所以在书页的折缝中间没有线缝,并且在翻阅时可以摊得很平,便于阅读,现在重要的地图集,精美的画册等,仍有采用这种装订方式的。

11【蝴蝶装】

12【旋风装(龙鳞装)】

旋风装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经折装帧是前面一页和最后一页分开的,如果把经折装的首页与末页粘连在一起,阅读时翻开,遇风时中间的纸页飞起,犹如旋风,保存时合拢,成为一本书

13【旋风装(龙鳞装)】

14【三眼订】

折好书页,配好页,码撞齐相邻的两边,用重物压住书页,手工打眼,穿线打结后,就成为一本书籍的书芯,最后包上封面,再裁切,就成为一本平装书籍

1《画梅全诀》

画梅有诀。立意为先。

起笔捷疾。如狂如颠。

手如飞电。切莫停延。

枝柯旋衍。或直或弯。

蘸墨浓淡。不许再填。

根无重折。花梢忌繁。

新枝似柳。旧枝类鞭。

弓梢鹿角。要直如弦。

仰成弓体。覆号钓竿。

气条无萼。根直指天。

枯宜突眼。助条莫穿。

枝不十字。花不全兼。

左枝易布。右去为难。

全藉小指。送阵引班。

枝留空眼。花着其间。

添增其半。花神自完。

枝嫩花独。枝老花悭。

不嫩不老。花意缠绵。

老嫩依法。分新旧年。

鹤膝屈揭。龙鳞老斑。

枝宜抱体。梢欲浑全。

萼有三点。当与蒂联。

正萼五点。背萼圆圈。

枯无重眼。屈莫太圆。

花分八面。有正有偏。

仰覆开谢。含笑将残。

倾侧诸瓣。风梅叶捐。

闹处莫冗。疏处莫间。

花中特异。幽馥玉颜。

二花茕独。高顶上安。

梢鞭如刺。梨梢似焉。

花中钱眼。画花发端。

花须排七。健如虎髯。

中长边短。碎点缀粘。

椒珠蟹眼。映趁花妍。

聿分轻重。墨用多般。

蒂萼深墨。藓喜浓烟。

嫩枝梢淡。宿枝轻删。

枯树古体。半墨半干。

刺填缺庭。鳞向节摊。

苞有多名。花品亦然。

身莫失女。弯曲折旋。

遵此模范。应作奇观。

造无尽意。只在精严。

斯为标格。不可轻传。

北宋 岩叟

画梅枝干诀

先把梅根分女字。大枝小梗节虚招。花头各样填虚处。淡墨行根焦墨梢。干少花头生干出。缺花枝上再添描。气条直上冲天长。切莫添花意自饶。

画梅四贵诀

贵稀不贵繁。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嫩。贵含不贵开。

画梅宜忌诀

写梅五要。发干在先。

一要体古。屈曲多年。

二要干怪。粗细盘旋。

三要枝清。最戒连绵。

四要梢健。贵其遒坚。

五要花奇。必须媚妍。梅有所忌。起笔不颠。先辈定论。着花不粘。枯枝无眼。交枝无潜。树嫩多刺。枝空花攒。枝无鹿角。身无体端。蟠曲无情。花枝冗繁。嫩枝生藓。梢条一般。老不见古。嫩不见鲜。外不分明。内不显然。笔停竹节。助条上穿。气条生萼。蟹眼重联。枯重眼轻。体无女安。枝梢散乱。不抱体弯。风不落英。聚花如拳。花不具名。稀乱匀填。其病犯之。皆不足观。

2南枝春早图 元代 王冕

画梅三十六病

枝成指捻。落笔再填。

停笔作节。起笔不颠。

枝无生意。枝无后先。

枝老无刺。枝嫩刺连。

落花多片。画月取圆。

树老花繁。曲枝重叠。

花无向背。枝无南北。

雪花全露。参差积雪。

写景无景。有烟有月。

老干墨浓。新枝墨轻。

过枝无花。枯枝无藓。

挑处卷强。圈花太圆。

阴阳不分。实主无情。

花大如桃。花小如李。

叶条写花。当牙起蕊。

树轻枝重。花并犯忌。

阳花犯少。阴花过取。

双花并生。二本并举。

经常听到书画界一批人大喊“困惑”、“困惑啊”!并问我,怎么解决困惑。问他们困惑什么?马上可以讲出一大堆,其中有很多问题属于“莫须有”,不着边际;有很多问题正是画家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比如国际上面对西方绘画的强大攻势,国内面对市场经济的压力……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我的书法基础不好,怎么办?我的文学基础不好怎么办?我的构图不行怎么办?等等。

面对西方绘画的涌入,我们正要加紧研究学习,该吸收的吸收,该批判的批判,哪有时间喊“困惑”?

国内市场经济的压力和艺术无关,你该怎么画就怎么画,你如果需要钱,就卖一点画,卖不了,就去打工,又有什么困惑?

书法基础不好,就加强练字,构图不行就学习,文学基础不好就多读书。多学习,有什么困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一点能力的将领都知道如何应付局面。兵来了,怎么办?水来了,怎么办?

你在困惑,肯定是一个无能的将领,必打败仗的将领,等待他的是全军覆没和死亡。在书画方面,凡是喊“困惑”的人,都是注定没有出息的人,注定要失败的。

我大概回顾总结一下,凡是大画家,没有一个喊困惑的,黄宾虹“三更灯火五更鸡”,练书法,临古画,出游写生。齐白石也是终生努力,衰年变法。也许有人说:“他们正是困惑之后再变法的”。错了,齐白石从未感到困惑,他不停地说:“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在他画画的过程中,认识到该变,就变。李可染也是一生没喊过“困惑”。记得他写文章说过,一面创作,一面解决问题。比如山水中的“小人”画不好,花上一年时间,专练“小人”。房子画不好,一段时间专练房子。云气、水江、石、树,一一解决。80岁了,他说:“我的心脏有问题,库房里时间不多了,创作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要加快速度……”有问题就解决,“水来土掩”,你“困惑”什么?

就是稍微画得好一点的画人,也从不喊“困惑”,他所说“中国画前途一片光明”,“我看中国画,柳暗花明”……我前时遇到一位画家,问他近来干什么,他说“我的画笔墨缺少厚度,现正练书法,写《张迁碑》。”另一位书法家告诉我:“正在学诗,古人都写自己的诗,我不会诗不行。”

有成就、有出息的书画家,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绝不会困惑。都充满信心,十分乐观。

当然,画得好、学问做得好的人,也有悲观,也有苦恼,那多是生活上、爱情上、工作上,而绝不会是业务上(画画、写毛笔字、写论文等)。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对于自己的专业心地是平坦而宽广的,他面前有很多任务,很多问题等着他去完成、解决,一身化作千亿,一生活到千岁,都完成不了,哪有时间喊困惑。

小人物,缺少天赋的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经常困惑。解决的办法是,改行。

1陈传席,1950年9月生于山东,江苏徐州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评阅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百度百科

今天与大家分享:

陆启成先生小楷《古诗十九首》

1

陆启成小楷古诗十九首 卢中南题

2一、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3二、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三、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4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四、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

5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五、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

6鹄,奋翅起高飞。

六、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七、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

7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八、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

8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九、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9十、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一、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

10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十二、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

11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十三、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

12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十四、去者日以疏: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十五、生年不满百:

13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十六、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

14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十七、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

15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十八、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

16别离此。

十九、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鸣谢:以上作品图片资料由陆启成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陆启成先生师从著名书法家萧劳、李铎、卢中南、刘一闻、巴根汝、梅墨生等。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考级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硬笔委员会委员,秦皇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皇岛老年大学书法教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秦皇岛分校书法教师,启成书法学校校长。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深刻地分析道:“中国的画……特别注意线,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的篆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戏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

的确,中国人对线条性质即线性的认识可谓深入肌髓,传统的雕塑、舞蹈、画像等均以线条去构建自己的艺术体系。这反映出人们的内在意识对外在物质的独特认识。

11、符号性与书意性

线条作为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其第一艺术性质即是符号性。符号是指艺术媒介,也就是艺术的物质表现手段。线条级得益干人们对自然的感悟.但并不是具体地去再现物质世界,而是书法家主体的创作手段。书法家将线条这一客体进行书写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使线条的符号性彰显出“奇怪生焉”的特色。书法家创作线条的本身即是在尽情地大书其意。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载王羲之的《自论书》中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白有言所不尽。”这种“书意”与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同一主旨的。书意是书法家以线条为艺术媒介以表达“写我心灵”的重要手段,书意性与符号性共同构成了线条的第一特征。

22、音乐性

西方的艺术家常说“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要求逼近音乐”。书法线条即是旋律线条。音乐是一种有声的线条,具有流动于时间里的特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旋律线。这种线条流在五线谱上诉诸视觉是极为鲜明的。中国的书法是线条的王国,线条的轻、重、缓、急、转、折、提、按等处处都流淌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尤其是草书的线条,体现得尤为酣畅淋漓,沉着痛快。如,唐代草圣张旭在其所书《古诗四帖》(图3)中的第二行,从“烛”字开始,盘旋直下,滚滚而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连绵起伏、激越跌宕的乐感。至行尾的“飘”字时又回旋而上,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迁回之意,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乐感相合拍。可以说,线条与音乐异流同归。

193、简约性

西方的油画及雕塑化简为繁,在多层次多角度上热衷于体面关系的处理。中国的书法则冗繁削尽,在线条的简约上“百练绕指柔”般地精化着。山川明月,云雨烟霞,词语的指向明确而专一。但书法的线条Nil不受这些词句所指的具象物质的约束,而是将其简化到极致,为不能再简化的“一”。这正是“九九归一”、“道生一”的哲学的最高境界。简到极致即是繁到极致。以一个“道”孕育万物,既是“有容乃大”的征象,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书法简约的线性是人文精神的浓缩,是艺术康命的“日日新又日日新。

164、势与力的共发性

线条之所以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关键在于它在纸上所产生的张力、穿透力、爆发力等诸多雄强的力感。这些力感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走向,因势而发。势是力的蓄积、力的发动、力的冲击、力的取向。力是势的存在、势的作用、势的能量、势的表现。有势而乏力,线条怯弱;有力而乏势,线条涣散。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宗白华曾以美学的观点对力与势进行了深刻的评述:“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有深度的,定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跳进眼帘。”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盼,敬侧不平。卫夫人《笔阵图》里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力量。一个横画不说是横,而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缀勒马,跃然纸上……“美”就是势,就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

势与力的密切配合,相生共发使书法线条处于生机勃发的生命状态。

1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 用笔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二) 笔势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三) 结体

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

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当然,以上强调的几点,都必须要先有纯熟的基本功,但这也只是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还需要在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现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于此。

1、戴有祺

江南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人。字丙章,号珑严。清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

12、于敏中

江南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1714—1779)。清乾隆二年(1737)状元。

23、王杰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当时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选拨人才,又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

34、钱棨

钱棨(1734-1799),字振威,号湘舲,祖籍无锡,长洲人。乾隆辛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

45、朱昌颐

朱昌颐(1784年-1855年),字吉求,号正甫,又号朵山,海盐人。 道光丙戌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56、李承霖

李承霖,字雨人,一字仰严,号果亭,(1808年-891年),享年84岁。李承霖于道光十九年(1839)秋的乡试中,举经魁(中举第一名称解元,前五名统称举经魁),翌年春的庚子恩科(国家因庆典而增加的一次科考称恩科)中,被道光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

67、翁同龢

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咸丰六年(1856)状元。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7

8、夏同龢

光绪二十四年,夏同龢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光绪二十八年,夏同龢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

99、徐郙

徐郙(1838-1907),字寿蘅,号颂阁,江苏嘉定人,同治元年状元。清同治元年(1861)壬戌科状元。10

10、刘春霖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1111、陆润庠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

1212、吴其濬

吴其濬(1789-1847),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清朝植物学家。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人,卒于故乡。嘉庆进士,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吴其濬是清代河南唯一状元。

1313、刘福姚

广西桂林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五年(1889)任内阁中书,十八年(1892)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

1414、曹鸿勋

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字仲铭,号兰生。(1848-1910),清光绪二年(1876)状元。15

15 、黄思永

江苏江宁人。字慎之,号亦瓢。(1842-1914)。清光绪六年(1880)状元。黄思永幼丧双亲,生活贫困,抄经书、教书维持生计。同治十二年(1873),朝考后任职礼部,又考进军机处。光绪六年,得中状元。16

16、梁国治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阶平,号瑶峰。(1723-1786)。清乾隆十三年(1748)状元。

1717、 梁耀樞

广东顺德人。字冠祺,号叔简。(1832-1888)。清同治十年(1871)状元。

1818、 林召棠

广东吴川人。字爱封,号芾南。(1786-1873)。清道光三年(1823)状元。19

19、龙启瑞

广西临桂人。字翰臣。(1814-1858)。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状元。

2020 、鈕福保

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榜名福保。字右申,号松泉。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十八年(1838)状元。

一月:孟春、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八月: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十月:孟冬、亥月、阳月、应钟、初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金刚经残片,一九〇〇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唐天祐三年正月六日书,首尾俱残损。浅棕色粗麻纸,纸质较厚,绳装册页,无界栏,单页纸长22厘米,对折,高13.6厘米,共六十纸,正反面书写经文。现藏敦煌市博物馆。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