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阉党”高官张瑞图

回顾明代“阉党”、大书法家张瑞图的一生,足见张瑞图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书法大才子,最终却名列“阉党”。张瑞图的仕途本来是极顺利的,只是生不逢时,成为政治漩涡的牺牲品。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而且深陷其中,这是很可悲的事情。下面我们看到张瑞图小楷代表作《王无功答冯子华处土书》:

2说说张瑞图的书法。在宗唐宗晋的明代书坛,张瑞图敢于在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激越躁动的心态,力矫颓靡的时弊,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

3张瑞图书法所开创的奇逸书风,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从来帖学无论千变万化,终不出“二王”正道,而他的另辟蹊径则具有晚明浪漫主义狂飙所掀起的时代精神,是明未书坛变革中反叛传统、绝去依傍的一个实例。

4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一时风气所趋,力振摩刻之风,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改革鼎新的先河。书名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称,有“邢、张、米、董”或“南张北董”之目。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的书迹而熟知其人。

5说回其人。其实,如果我们从现有的史料里找,真找不出张瑞图在政治上和“阉党”做过什么事情,我们根本就找不到,只能说他给魏忠贤的生祠写过字。而历史,似乎并没有那么通情达理。

6 7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史学观的公正与透明,不少人为张瑞图“平反”。其中,庄杰镇研究认为:许多史料的记载,对张瑞图都很不公平。我们地方上的府志、县志都不是那样看他的,因为地方上对张瑞图比较了解,对这个人都是肯定的。张瑞图继承的是王羲之的传统,他以行为楷,这是他的成功之处。他不仅是继承,继承之后还有创造。

8张羽翔认为,张瑞图直线运用得很多,写草书、写大草,还没有见过谁用过那么多的直线。他还大量使用了折笔,通常用转的地方他几乎都是用折来完成的,而且很多折笔都是采取逆势的方式来书写的。直线和逆折的频繁使用使他笔下的形态产生了大量的锐角,从而使作品的风格特征呈现出一种刚性。

9简单介绍下。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福建晋江青阳下行人,早时从事儒业,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

10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曾为魏忠贤书写“颂词”,并因趋魏党仕至武项殿大学士。后魏党败,故入逆案,坐徒赎为民。继而遁迹江南,隐于青阳里白毫庵。

11如果站在书法与心灵的角度,我们或许能找到张瑞图身上除了“字因人贱”的另外一个思考方向。晚明四大家”中张瑞图的书风最为放逸,独树一格。这位高官没有像董其昌那样顺畅。是的,他站错了队,不光彩的仕途生涯让他很痛苦,痛苦扭曲心灵,他的心理无法平衡,长期处于极度的矛盾状态。

所以他的艺术没有董其昌式的平和、恬淡与优美。张瑞图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由于为官作不了主,所以在书法创作中便反对依傍他人,主张师法魏晋,别开新境,他笔下的魏晋情怀,恣意雄浑,奇崛狂放,无论是创作还是研习,都表现出自己的意图与风格特色,有一种人格力量与情感震撼。

当然,这种观点只是一个方向,张瑞图其人其作,还在接受着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