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1125年,是中国北宋王朝的末年。这个存在了160多年的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攻势下,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走到了它的尽头。

也就在这一年,宣和御用画家张择端画完了他的《清明上河图》。当承送内廷的宦官带着张择端历数年之久完成的画作,带着画家获幸的希望,小心翼翼地穿过皇宫的曲径深巷,走向这个王朝最具权势的人——宋徽宗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昔日领骚画坛的皇帝已全然无心于此了。

画家在画中对王朝繁庶景象的极力描绘似乎已成为了一种讽刺。面对金兵南下之势,大宋王朝的败象已成定局,快活了二十五年的宋徽宗,此时正忙着禅让退位,想用逃避的方式来摆脱他的的责任。但是,画家不会了解到皇帝此时的心情,他依然按照宣和画院的习惯创作出极尽精致的作品,并企图这样的精致能够带来天子的认可与赏赐。结果是张择端没有料到的,这样的杰作并没有获得相应回报。他甚至还没来及名列《宣和画谱》,王朝的倒塌便让他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张择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记载,是否影响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宋代以后,《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民俗画精致描写的高峰代表,一直受到后人反复赞誉。甚至张择端也因此而与《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相媲美,孤篇横绝竟成绝唱。《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长527.8厘米,宽25厘米。全卷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盛世的风貌。

2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像彩虹般横跨汴河两岸的“虹桥”,桥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鼎沸一片。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摆摊的各色人等,互不相让、吆喝争道,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画家既善于用白描手法表现生活的丰富与广阔,又能熟练地运用纵横捭阖的技巧展示生活的洪流,使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转折,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

全画共有各类人物800多个,牲畜94头,树木 170多棵,将汴京郊外的菜园风光、汴河上的交通运输、街头巷尾的买卖状况、沿街房屋的建筑特征、船夫们的紧张劳动、士大夫们的悠闲自得有条有理而又真实自然地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之中。艺术地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艺术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或许,这个结果是宋徽宗始料不及的,他不会想到他对绘画的审美偏好会为后世留下研究北宋历史的科学材料。同时,他更不会想到,他对艺术的偏好会为他的赵宋王朝带来亡国之祸!

这位风流皇帝在位期间,将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书画文艺活动上,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徽宗御府所储书画,其前必有御笔金书小楷标题”,而徽宗御府所藏绘画全部收入了《宣和画谱》。画谱共记载了二百三十一位画家,六千三百九十六幅作品。这是何等庞大的数字。如若赵希鹄所言真实,那么,宋徽宗在位期间几乎每一天就要题上一幅,这可是一件十分浩繁的工作。

3宋徽宗《芙蓉錦雞圖》

此外,名见史载的宋徽宗本人的绘画作品就有数百幅之多,且皆为精磨细写的工笔巨制,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画中微微下垂的芙蓉枝头,一只五彩锦鸡,正扭首顾望花丛中的双蝶。画面造型优美,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渲染精微,刻画得精致而不呆板,实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于逸韵的境界。

宋徽宗一生创作了数百幅绘画精品,其用时用功是相当惊人的。当然,作为皇帝他可能会让御用画家为之代笔,但仅就这些作品的赏析把玩而言,说宋徽宗“耽于艺事”当为不过。也正是因为皇帝这样的全心投入,徽宗治下的宣和画院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皇家画院最为昌盛的时期,大量描绘精严的作品问世,大批画家如许道宁、李唐、苏汉臣、张择端等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难得的亮丽风景,他们成为宋代以前中国数千年绘画的集大成者,共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尽善尽美的绘画作品。而此后,中国画则迎来了元明清抒情文人画的创作高峰时代。

宋徽宗虽然为中国历史造就了这样尽善尽美的艺术,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 公元1125年,他匆匆退位。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大宋王朝就在金人南下的铁蹄下覆灭!而他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为金人虏获,史称“靖康之变”。此后,这位醉心绘画的风流皇帝被囚禁于北国边疆小镇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的依兰县,五十四岁时凄惨病死于他乡异域。死前,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皇帝写过一首怀念故国与往昔岁月的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令人浮想与他命运相似的另一位诗人皇帝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 元代 纸本;28.4×90.2

宋徽宗怎么也不会想到数百年后,他的一位子孙也能因画而名留史册,并且以一种全新的画面趣味改变了他所追求的精致刻画的风格。这个人就是赵孟頫。作为宋代宗室嫡系后代,他仕元而得重用,历任翰林学士承旨、集贤殿侍读学士,可谓极尽人臣风光。但是,显赫的地位并没有为赵孟頫带来无限的荣耀。因为在崇尚礼义忠节的中国,他以赵宋皇裔的身份入仕元朝,是被视为道德污点的。所以他在矛盾苦闷之中常流露出归隐之志,并在这种欲仕欲隐的矛盾心态走完了一生。

赵孟頫的内心苦闷,对于他的生活而言是一种悲剧,但对他的艺术却是一种心灵的养分。他将这种情绪宣泄于画卷之上,成就了他独具价值的绘画成就。

赵孟頫在绘画上主张“古意”和“书画同法”,他反对宋代画院那种“傅色浓艳,用笔纤细”的风格,认为其“虽工无益”,只有简率、高雅之笔才是佳作。他力主书画用笔同法,借助书法用笔而丰富绘画的表现方法,从而与宋画精致的描绘风格拉开了距离。正如他在《秀林竹石图》中所题“石如飞白木如榴,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一生作品甚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水村图》。这是一幅纯粹的水墨画,描写了江南山村水乡的平远小景。沙丘低峦,疏树荒村,渔舟出没,远山近物均在烟雨之中。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这样评述说“此卷为子昂(孟頫)得意之笔,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意思是说,赵孟頫此画的技巧和风格,已超越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董源、巨然的传统规范。正是这样一幅淡雅的水墨作品使宋代绘画精致的描绘传统成为了过去,代表着元代初期山水画的新面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集于画面的细部,我们会发现画中的线条已改变了过去常用的均匀流畅的线条,变化的如同书法一般的丰富。毛笔与纸面接触的痕迹是如此疏松而轻盈,恰如中国文人淡雅的心绪,如歌如梦。

或许,正是那种身处异族统治下欲罢不能的情绪,正代表了整个元代文人的内心情绪,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精神的自由,转而将这种情感倾泄于画面之中,造就了文人画以笔墨抒情的审美格调,与宋画的精微拉开了距离。就在赵孟頫将中国画带到心灵的角落,借助书法用笔“提、按、顿、挫”的微妙感受发展中国画独特的抒情趣味不久,远在西方的画家们则将眼光投向客观世界,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描绘外在空间。

几乎与赵孟頫同时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代表性画家乔托,此时在他的宗教题材的绘画创作中,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运用初步的写实技巧,通过“面向自然”革新传统的宗教故事人物和场面,创造了具有现实生活情趣的画面,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思想,从而开启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道路。从此,东西方绘画在两个方向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西方人更在意客观自然的描绘,而中国人更注重意象的抒情。

对中国人而言,外部世界只有借助内部心灵,才能够获得表现的方式,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说,画家用眼睛观察自然,但却要依靠心灵的感受来获得画面的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赵孟頫强调线条,依靠书法用笔的方式丰富出的水墨画,无疑是讨人喜欢的。

5剩山图

跟随他步伐的人,后世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他们四人被称为“元四家”,代表着文人画巅峰时代的最高成就。而他们的代表作中,《富春山居图》最为后人看重。《富春山居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但这件“镇馆之宝” 其实只是《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么这卷名画为何会分作两段,又分处异地呢?这个故事说来话长。

大约在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是他在多年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的。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画家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富春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这卷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

明万历年间,《富春山居图》转手被宜兴的吴之矩所藏,后来吴之矩又传给儿子吴问卿,吴问卿爱此画若宝,不仅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临终之际,他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亏他的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偷偷用另一卷画把《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换了出来。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也就是长段从吴家流散后,历多人收藏,约于乾隆十一年流入清宫。可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此前已经得到了一幅《富春山居图》的赝品,他非但不识宝,反而弄假成真,对假《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爱不释手。竟然让真的《富春山居图》遭到了冷遇。但也幸而如此,这幅真迹才得以“全壁”,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的前段后来被人们称为“剩山图”,几经辗转后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为什么这件作品会被如此看重?因为它产生于中国文人画最为巅峰的时代,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它将书法笔意融会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董源创造的“披麻皴”法之中,将画面中线条的抒情性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流动着音乐一般的旋律,干涩、疏松而静谧,影响了明清两季文人画的创作。董其昌曾评价说“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就是说,将个人情感的抒发作为绘画的主要目的,从黄公望开始了。而这种新的绘画理想缔造了一个新的时代——文人画时代,从而完成了由宋画精微描绘到文人画抒情写意的画风转变。

6元 吴镇 墨竹譜 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

元四家中的吴镇,靠教书度日,清苦一生,但不与世苟合。他最爱在山水之间点缀上轻舟钓者,这并非渔民的真实写照,而是遨游江湖不受世俗羁绊的士大夫生活理想的寄托,表现的是自由自在的隐者情怀。元四家中的倪瓒,出身富贵,但在社会动荡中散尽家财遁入江湖,性情“天真幽淡”,他的画绝少着色,也不画人,甚至时常不用印章,枯笔淡墨,抒写着文人失意和悲哀的感怀。

7元四家中的王蒙,曾做过一阵闲散小官,后长期隐居在深山之中,因此他的画多是表现深山隐居的。山涧瀑布溪流,细路小径,清幽恬静,茅舍厅堂中总是怡然闲坐着高士,反映了中国文人力求超脱现实的内心情绪。

综观中国文明史,我们发现,尽管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品格、审美趣味和技术系统,但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它只是一个不到千年的历史部分,它的用笔的抒情性和节奏感,线条的韵律感和由此对心性的表达,有着古老的起源,这就是7000多年以前的彩陶文明。让我们回溯到远古的源头,领略一下中国绘画童年期所特有的生机和风采吧!

黄河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象征着母亲,它孕育出华夏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仰韶人便生活在黄河中游,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出于生活需要,他们学会了用黏土塑造出器皿。并且,为了抒发对于美的感受,他们用矿物颜料描绘出绚丽的花纹,创造出灿烂多彩的彩陶文明。

8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之间。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有些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彩绘原料赭红可能是赭石,黑色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白彩可能是一种配入熔剂的瓷土。从书写的流畅性看,彩绘工具可能是早期的毛笔。

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也有少数动物图案。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其中最为动人的就是漩涡纹。在一圈圈跌宕的线条中,我们的先民畅快地书写着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享受。或许,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用热情描绘的线条会成为他们子孙描绘生活的最为重要的方式,甚至还成为中国画区别于其它绘画最为重要的形式。

原始彩陶的纹饰往往质朴而粗放,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美,并且这些图样的背后常常蕴涵了某种宗教的意义。青海省柳湾出土的人形浮雕彩陶壶,褐黄的陶胎外,涂敷了一层红色的陶衣,塑造了一个有趣的人形。壶颈的位置是人的脸部,高高的鼻梁,大大的耳朵,张开的嘴巴,形象十分可掬。往下,人体只表现出了双臂与双腿的姿态,而没有塑出躯干。上肢双手捧腹,下肢直立外撇。袒露的胸脯和乳头,看上去既似男性又像女性。生殖器官在性别表征上就更是过于模糊了,似男非男,似女非女,让许多学者产生了“双性人”的判断。但也有人认为,此像还应为女性,原因是陶体上用黑色画出的一个类似青蛙的造型,暗含了将人体与蛙体结合的意思。而在中国古代,有大量关于以蛙代表女性、代表月、代表阴的例证。而这种以蛙代表女性的思想,根源于史前人类对蛙类多产现象的期望,加之蛙的大腹像似孕妇之腹,蛙便自然的在观念上被史前人类作为了希冀女性繁衍生殖的象征了。

充满绮丽想象的图像,是我们先民对于绘画的初步表达,彩陶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玉器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江南的良渚文明无疑最为引人注目。良渚玉器于民间早有流传,但人们却是在1972年才真正通过考古发掘得到实物。那一年,江苏省吴县一个叫草鞋山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长形中空的玉器,这件叫玉琮的玉器表面刻着一些与人面相似的图案,两只眼睛一个鼻子,这个神秘的图案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久,另一个叫寺墩的良渚文化遗址上又出土了一件高达31厘米的玉琮,整件玉器的表面、角落都刻着这个神秘的形象图案,十分壮观,其后类似图案的玉琮不断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1986年,良渚遗址群内一个叫反山的地方出土了一件重达6500克的大玉琮,这件被专家们称之为了“琮王”的玉器四面,也分别雕刻着同一个线条极其流畅、纹饰极其繁缛的图案。专家们赋予了它“神徽像”的名称。仔细观看,这些在坚硬的玉石上刻画的“神徽像”,都采用了浅浮雕和阴纹线刻两种雕刻技法,让人从中感受到中国先民对于线条的痴迷与执着。它背后神秘的宗教意味更增添了人们对它的无限想象。庄重大气的形象,饱满开阔的构图,不仅显现着中国先民绮丽的想象力,也为后来的汉唐雄风奠定了基础。

汉唐两代是中国文明的巅峰,整个时代气象开阔,雄浑而大气。它的绘画作品也一样,体现出铺排雄健的时代气息。这一阶段,帛画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帛画是什么呢?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是在丝织物——帛上创作的绘画作品,是最早出现的独立的绘画作品,它的出现为卷轴画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9马王堆汉墓帛画 太一将行图

1949年,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发现的一幅作在白色丝帛上的画,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单幅绘画作品。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700年——256年之间的战国时代,这个时间,人类距离纸的诞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幅后来被定名为《人物龙凤图》的画,原本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虽然已经斑驳模糊,但依然能看清画中情景,画中一位身着阔袖长裙的妇女,正侧身而立双手合十,做着祈祷。妇人头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和一条向上腾飞的龙,风鸟尾羽卷起,蛟龙体态扭曲,充满了动感。

关于这幅画的涵义,研究者有多种推测,有的认为,画中妇人就是墓主人,前头的龙凤正引导她升天;有的认为是描绘女巫为死者祈祷引导升天的巫术绘画。它究竟代表了什么,尚有待深入研究,但就画面的表现手法看,这幅画完全以线造型,用笔流畅而劲挺,有些地方填了墨色,有些地方还有染色的痕迹。画面没有背景,完全依靠线条的动感使得整个画面饱满而充实,已经初步显现出了后世卷轴人物画的造型特征。

汉代帛画最杰出的代表是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升天帛画”。这幅内容极度丰富的画以左右对称、上下连贯的格局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色彩绚烂,想象绮丽。画中人物、禽兽、器物的疏密繁简,摆布的有条不紊、错落有致。怪诞夸张的造型中又体现出了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线条流畅挺拔,刚健质朴,以平涂为主的设色技法纯熟细腻,而由于矿物质颜料的使用使画上色彩至今仍十分鲜艳。长沙马王堆升天帛画是汉代绘画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绘画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高超水准。

汉代帛画流畅的线条,直接奠定了中国画不同于西画的造型手段。我们可以看一下同时代的西方绘画,这幅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绘画作品〈阿多普兰特尼家族的婚礼图〉和这幅板上油画〈女子肖像〉,其表现形式,实际上已经接近了后来的西方油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画更加追求块面化的空间感,而中国画更注重平面中线条的流畅与优美。而这种追求发展到魏晋时期,终于形成了一种叫做游丝描的线条,而运用这种线条最为纯熟的就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10顾恺之生活于东晋名士时代,他性格诙谐,精通诗文,时称“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人物画,形象清秀而高古,仿佛缥缈的神仙,优雅而高贵。他的线条流畅而细腻,犹如春蚕吐出的丝线,被后人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就是说他的线条连绵不绝、悠缓自然,显出一种非常匀和的节奏感。这种线条在中国画中被称为“游丝描”,说它们就像空中飘飞的游丝,轻盈而柔和。顾恺之存世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他所创造的人物轻盈而高贵,具有一种超越凡世的神仙气象,文静之中蕴涵着饱满的张力与激扬的视觉效果,而这正是魏晋时期文雅与动荡之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如果说,顾恺之用游丝描那样的线条创造出一个绮丽的神话世界,那么唐代的阎立本却用线条创造出了一个威严而真实的世界。阎立本生活在中国最为强盛的时代,大唐王朝的朝气与精力使得他的画面更具恢宏的力度,他的线条比顾恺之的游丝描更加粗壮,也更多出一分阳刚的气度,后人习惯称这种线条为铁线描。正如《步辇图》的人物造型,笔法遒劲坚实,极为概括和简练,设色浓重妍丽而无繁复之感,仅着红、黑、白和淡赭,已觉十分丰富。《步辇图》堪称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幅“写真照片”,因为它真实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一幅纪实性的历史肖像画。

文成公主出嫁是中国历史中广为人知的故事,但如果不是阎立本,人们永远无法直观而形象地感受这一历史事件,也无法直观感受大唐王朝的威仪。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文成公主的形象,但天子与使臣相见的祥和氛围,已暗示出这桩婚事的完美与隆重。如果我们将阎立本的线条与顾恺之的“游丝描”作比较,就会明显感觉到中国画对于线条自身表现力的进一步追求。阎立本的线条不再那么均匀而细腻,而是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用笔也较顾恺显得丰富而精密,富有表现力。

11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线条相互比较的场面。那是发生在大唐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有一次,唐玄宗要看嘉陵江的景象,便派吴道子去写生。吴回来后,要人准备了一匹素绢,用了一天时间,在大同殿上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风光,令唐玄宗赞叹不已,认为和在此前不久另一位画家李思训用几个月功夫画成的嘉陵山水一样美妙。李思训的画是什么样呢?

12【唐】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从传世作品《江帆楼阁图》可以看出,李思训采用了勾勒填色的方法。就是先用均匀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轮廓,再以石青石绿这样的颜料为主重彩添色,使画面产生了华美而富贵,绚烂而辉煌的效果。他的这种画法后来发展成为了一种叫做“青绿山水”的样式。显然,这种画法与吴道子酣畅而跳跃的线条、更富有节奏与律动的才情宣泄是完全不同的。

自此,中国人对于线条的表现出现了两种趣味的选择,一种线条均匀而轻盈,配上平涂的颜色,舒展而华丽,犹如俏美的南国姑娘,雍容之中略带装饰的妩媚;一种线条丰富而细腻,多倾向于线条自身的变化节奏,显现出绘画语言内在的律动与诗意,淡雅而空灵,犹如线装古卷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毫无疑问,大宋天子赵佶的皇家画院选择了前者,创造出宋画精研描摹的历史高峰,而他的子孙赵孟頫却选择了后者,开启出元明清三代文人画的辉煌历史。

13江帆楼阁图 局部

但无论选择怎样的线条,汉唐时代的绘画作品在总体气势上都显得磅礴开阔、大气而雄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是这样,吴道子的水墨线描也一样,这正是时代赋予中国绘画的气质。

14江帆楼阁图 局部

历经了上古质朴雄浑、汉唐雄健磅礴之后,中国绘画迎来了宋画精微描写的高峰,而此后跨越宋元明清的文人画以其独有的笔墨发展了绘画的抒情性,创造出令人为之惊叹的饱含文人情怀的梦幻世界。这是一部和中国历史同在的笔墨春秋,这是一部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的发展史,它以其独有的境界、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而独领风骚于东方大陆,历经数千年而依然生机勃勃,它以创新向上超越历史的变故,而因此永远地成为历史的伟大部分。

1风雨归舟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县人。他是我国极有创造性、影响很大的国画大师。青年时的他便酷爱绘画、书法、篆刻,尤其推崇清代画家石涛。1933年他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擅画山水、人物,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有评论家说,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笔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两次重要突破。首次变化为南宋李唐所创造的“卧笔侧锋”;第二次,在相隔一千年后,由傅抱石独创的“散锋笔法”为转折点,即著名的“抱石皴”。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美称。傅抱石的雨景,魅力无穷,风格独特。他用大笔破锋,快速运笔,扫出的雨丝,苍苍茫茫,恢恢蒙蒙,飘洒逸宕,氤氲和融。他的雨景画大气磅礴,气势过人,有一套他自创的独特技法。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画的“绝招”,他是写雨景的大师。

2听雨图 立轴 1947年作

傅抱石先生居蜀八年,其间他跑遍了四川各地写生。四川山区气候变化多端,向来多雨,傅抱石先生由于经常仔细观测山区的雨景,并通过不断的水墨实践,逐渐创造出一套专门描绘雨景的皴染技法,而且还十分注意山势雨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烘托渲染效果。

1938年5月,在抗13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傅抱石参加军委政治部的抗战宣传工作,随三厅机关从武汉辗转广西、贵州等地,到达陪都重庆,在重庆度过了八年的岁月。撤至重庆的政治部分驻城乡两地。傅抱石与一些画家和作家如李可染、司徒乔、高龙生、胡风等住在重庆西郊歌乐山附近的赖家桥,傅抱石一家住在距赖家桥约一、二里远的金刚坡下的农舍里,傅抱石自号为“金刚坡下山斋”。金刚坡是群山环抱的一块谷地。从沙坪坝沿嘉陵江逆流而上,有公路直通;江边有步行小路,翻山越岭,可以到达沙坪坝。傅抱石的“金刚坡下山斋”是一幢极简陋又因年久失修而显得凋零朽败的农舍。房前有块宽而狭的空场,是四川农村惯常可见的晒谷子的地方。

这简陋而又朽败的老屋,背着金刚坡的山脉,好像是一位受尽了折磨的老人,苍老而凄惶。然而,从小就在穷困中挣扎成长的傅抱石却异常中意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慨叹这里的地利为不可多得。如果站在屋后金刚坡的山腰极目俯瞰,左倚金刚坡,泉水自山隙奔放,远山和近水勾勒出一幅和谐而颇具新意的画图,满眼是块状的梯田,屋外环以茂林修竹。以金刚坡为中心的周围数十里是傅抱石经常攀登徘徊的地方,傅抱石经常在群山中徜徉,观察,体验。他曾说:“真是好景说不尽呵,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

确实,川东的群山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曾沉缅于东南景致的傅抱石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这气势沉雄的山川草木给傅抱石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绘画素材和创作题材,他有时可以在山峦之中久久地驻足凝神,那高耸人云的川东山峰,山水之间的苍松翠竹,莽莽森林,川东的瀑泉和雨景能使酷爱四川山水的他忘情恣肆、陶醉其中,能特别地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川东的天气,特别是春夏之交往往瞬息万变,刚才还是骄阳满天的晴好天气,突然间,天空会布满浓重的阴霾,紧接着,开始下起雨点,不久,凉风裹挟着雨点急速地拍击着屋顶,山斋门前的晒场已积满了水,清晰可见空气中倾斜的雨丝疾疾地扫刷着地面,霎时间,会下起滂沱大雨,整个金刚坡下,是一片浑沌和烟岚的世界。傅抱石特别喜欢在群山云雾缠绕、大雨滂沱的时候,戴着斗笠或撑着雨伞冲入云雾或雨幕中,到山涧流泉峰恋之间去观察、去体验、去欣赏那烟笼雾锁、雨丝扫刷的动态和奇异变化,凝视那滚滚翻腾的乌云,时隐时现的山峰和在狂风中乱舞的树丛。雾气沾湿了他的头发,细雨淋湿了他的衣衫,他丝毫不觉,反而感到惬意和欢乐。在山问徜佯,领略这蜀中的山水,傅抱石越来越发现,这眼前雄奇而美丽的景色,那千变万化、苍茫深幽的山川形胜,那烟笼雾锁、飘渺秀润的自然景观,着实令人惊叹不已。他满怀激情地扑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嘘吸山水之气,饱餐灵秀之色,捕捉并将那一幅幅瞬息万变而稍纵即逝的景色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他认为,“动人的作品,往往成功就在须臾。”因而,就在这里孕育并诞生了傅抱石的绝作—— “雨景”山水画。

3万竿烟雨 立轴 1947年作

精通中国美术史的傅抱石知道,古代有很多画家画过雨,如米元璋、高房山等人,都有很精彩的雨景作品。他们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研究了画雨景的规律,比如:“烟中每有无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傅抱石受金冬心的影响,也吸收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画过雨景山水。但是,对于傅抱石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这个老师教给他的,比古人和洋人都多。

以金刚坡为代表的巴山蜀水给傅抱石那向往大自然的心以强烈的震撼和陶冶,那苍茫滋润因天气变幻无常而面貌也随之变幻多端的川东山水使傅抱石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这种深深的感动和强烈的爱与傅抱石孜孜不息地追求变革的性格和精神相碰撞,并进发出思想和精神上的绚丽的火花,使他产生了对艺术对传统绘画的大胆的变革。

傅抱石知道,雨是不好画的,因为雨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明显的色彩。不仅中国画,就是西洋画画雨时,在技术上也有很多难处。正因为如此,反而给了傅抱石以巨大的创作空间和冲动,他用他那支神奇的笔和天才的智慧,对不同的各种状态的雨景:大雨和小雨,漾漾细雨和绵绵阴雨,夏天的暴雨和秋天狂风裹挟着的暴雨,以至倾盆大雨,都作了不同的技术处理。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会心的研究,傅抱石总结出一套画雨的经验:画微雨,干笔淡墨转扫;画暴雨,湿笔饱墨迅挥;风狂雨骤,雨丝倾斜度大;风柔雨细,雨脚近垂直;朝雨霏霏,日雨明净,幕雨漾漾,夜雨昏黑⋯⋯。真可谓观察入微,感受深刻,写尽雨情千万种。

傅抱石还曾尝试过用砚水画雨,那画雨的情景也是一种看似颇为有趣的劳动。据曾在一旁观看过其父作画的傅二石先生回忆说:他先把纸钉在墙上,再拿着蘸了矾水的笔或刷子,对着纸猛烈地挥洒。那动作似乎和作画这种“斯文”的事情很不相称,然而等到画完之后,那张的确受过“暴雨袭击”的纸上出现了逼真的雨景时,又使人感到有“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的魔术般效果。

4万竿烟雨 立轴 1955年作

有时他画雨不用矾,只用毛笔或排笔蘸淡色在画面上刷,他很注意下笔的方向和速度。画倾盆大雨时用大笔猛刷,使人强烈她感到雨点的速度和力量;画江南春雨时,笔轻轻地在纸上飘忽,留下了若有若无的痕迹,画上的景物若隐若现,迷迷茫茫,恰好表现出南方多雨季节津津的气氛。

我曾以为画雨必须一次完成。但我看我父亲画雨,却发现他往往要画好多次。便如《万竿烟雨》这幅画,就并不是画好景物再画雨,雨是伴着画上的景物一起出现的。每画一个局部,甚至每下一笔,都十分仔细地考虑到雨天的特征。随着画面的完成,雨天的气氛逐渐强烈起来,终于达到了使人身临其境的地步。久看这幅画,能使人感到空气的潮湿和雨天的阴冷。

傅抱石的夫人罗时慧也曾回忆傅抱石作画的情形:他习惯于将纸摊开,用手摸挲纸面,摸着,抽着烟,眼睛看着空白画纸,好像纸面上就有什么东西被他发现出来似的,摸挲了半天,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忽然把大半截烟头丢去,拿起笔来往砚台里浓浓地蘸着墨就往纸上扫刷,他东一下西一下地刷得纸上墨痕狼藉,使旁观者为之耽心纳闷,可是他胸有成竹地涂抹着,涂到一定程度,就把它挂在墙上,再坐下来抽烟,但仍然目不转睛地全神注视着墙上的画。然后取下来放在画案上渲染层次,添补笔墨,画中的山川景物逐渐具体,还是反复地挂墙、卸下、细察、冥想,有时满纸淋漓,拿都拿不起来。待它稍干,然后做最后一道细致的“收拾”(添补部分细节)功夫。他的画大处淋漓奔放,小处精细耐看,就是这样产生来的。

5更多的时候,傅抱石创作雨景图时,几乎是像苍鹰搏兔似的扑向面前的那张画纸的。只见他先在宣纸下半部成倾斜状用笔猛扫,下笔落墨的动作非常迅疾,用笔锋重按疾擦,绘出近前的山和树,那树是由大块横状的墨团组成的;然后又在画纸的上部偏右涂抹出小块的墨团,并任它晕染。又用淡墨在墨团上下部挥粞,勾出远山和近树的大体轮廓。此时,他已如进入了一个空灵世界,周围的一切都已尽皆抛弃。他着力地按倒笔锋,笔根都已经触着纸了,以此重按疾擦,铺衍出全画的整体气势,使上下前后贯穿相连。接着,他时而以散锋逆笔勾斫,斜势挥动,绘出山势的险峻;时而将笔峰横向勒出,刻画山岩的嶙峋;而表现山峦的细部结构时,他忽儿将已散乱不堪的毛笔在纸上如缠丝状运力,手指还将笔杆捻动;忽儿用长线短线左右挥洒;有时又轻提笔锋,近乎画圆圈似地行笔⋯ ⋯那远处奔泻的瀑泉,是用散锋造出形势;近处顺势而下的溪流,则是用散锋勾出波纹。待画纸稍干后,他用细笔描出山脊之上浓荫之中的亭楼和观瀑的老者,寥寥数笔,却意趣盎然。整幅画,粗犷而灵动的线条和浓淡相生、大小相问、节奏跳跃的墨块,构成了雄浑的群山、苍莽的树林以及如闻吼声的瀑布和淙淙流淌的溪水。

明朝唐志契《绘事微言》关于山水画有这样的论述:“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 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笔不板呆矣。”北宋郭熙曾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傅抱石是深谙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的,而石涛的“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的思想,又鼓舞他深入观察和体验大自然中雨景状态的瞬息万变,使他在描绘雨景的作品中,无论是倾盆大雨,飘泼中雨,微风细雨,还是烟雨迷蒙、雨止睛霁,他都能用笔运墨各有其法,变化多端,烘托出雨景气象特有的艺术氛围,从而形成了他画雨景瀑泉的“绝招”这种本领除了他注意并善于体察大自然的干变万化之外,同时,与他浩大的气度、苍浑的艺术思想和热衷于寻求大自然凝重而含蓄的美学观紧密相关。

1944年,傅抱石作于金刚坡下的《万竿烟雨》,就是他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原则指导下,深入观察川东的自然景象,加以提炼升华,使理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抒发相结合创作出来的典型艺术作品。

这幅《万竿烟雨》正可谓傅抱石得山水性情的绝妙佳作。画面的前景是在狂风和暴雨中被压弯了腰的万竿新竹,底部的雨脚用矾水洒成,可以看得出是暴雨如“注”,而那与斜雨的方向几乎弯成垂直的万竿新竹则充满了动感,极强烈地增强了骤雨的效果。画幅的上面大部是笼罩在烟岚和雨雾之中的层层山影,天空已是混沌一片,用散锋或虚或实皴擦,烟雾弥漫,水气氤氲,更增加了迷漾的气氛。新竹下的小河春水泛流,几块岩石在水中兀立,石块的边沿也晕染成虚状,似可见溪水的涌动;夹岸的村舍已隐没在雨雾之中,半遮掩的茅屋里,尚有高人站在屋檐下观赏雨景;右下角竹林下的小木桥上,一行人斜撑雨伞顶雨过桥,从其蹒跚状,看得出步履的艰难,虽只占画面的极小部分,但画得惟妙惟肖,极具神采,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无论是谁见到这幅画,都会被它撼人心魄的气势所感染、所震慑。如此的雨景图,与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迥然异趣,难怪欧洲的画家见了都无不惊叹它的强烈的表现力、逼人的气势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效果。英国著名的美术杂志《画室》也曾选中《万竿烟雨》作封面,足见欧洲美术界也对它推崇备至。

傅抱石的创作实践是脚踏实地地沿着自己选定的艺术道路披荆斩棘地前进,是在实践自己改造中国画的抱负,实现使明清以来陈陈相因、腐败僵硬、毫无生命力而且日趋没落的中国山水画恢复生机的宏伟誓言。无疑,傅抱石创造的山水画雨景“绝招”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一个伟大变革,这种变革是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的,是扎根于传统和生活基础上的变革,因此,他的变革不仅能站得住,经得起生活和历史的检验,而且能作为中国画的演变和发展的新的一页而为人们所接受,所承认。

中国画的语言是一个系统,像所有系统一样,这个系统也具有系统必须的秩序、逻辑和结构,它们决定了这个系统的形态、品质和生命轨迹,可能不止这些,它们还决定了这个系统的独特性。

中国画的语言系统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它们分别是以空白为底、以线造型、平面性、装饰性与程式化和似与不似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不能束括中国画语言的全部,但其对中国画语言系统的影响则是这之外的其它存在不能替代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五个部分亦即没有中国画作为系统的存在。这五个部分相互依存,彼此形成有次序的存在,前一个存在是后一个存在的基础,而后一个存在又是次后一个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像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彼此牵制,具有因果联系,部分构成系统的整体,整体支持部分的存在,相互因彼此的存在而存在。五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部分的缺失都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塌陷。

一直以来,中国画始终未被认为是一个系统,或者说未被在系统的意义上予以认识,这是中国画认知层面的一个重大缺失,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对中国画的识断,亦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变革造成了困难。

1以空白为底

所谓以空白为底,即中国画的基底作画伊始至画作完成始终不呈现任何迹象,而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时间或空间的暗示,亦没有情景或场域的预设,是全然没有指向的存在,处于绝对的中性状态。

没有人以为这是一个特征,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以为这种状态是天经地义的,但这是无法忽略的疏失。因为没有以空白为底,中国画的其它特征亦即无从谈起,以空白为底其实是中国画的基础性特征,第一性的特征,是其它一切特征的母体,其它一切特征都附翼于此,中国画的语言所以会形成一个系统以空白为底是个缘起。

这个特征源于何时,缘何如此,是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迄今没有人回答这一问题,甚至没有人产生过回答这一问题的动议,它们只是事实存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接受这个事实,并未意识到它或可能是另样的存在。

依今日之所见之所能见中国最早的绘画是先秦帛画与汉墓壁画,它们即是以空白为底,与今日的中国画并无二致。先秦帛画虽在基底上绘有图形,但并未改变以空白为底的特征,它或是以空白为底另一种形式。中国画的其它特征亦多于两汉时具备雏形,而汉墓壁画影响其后代者甚至还有其神韵。

中国画至魏晋其格局已近完备,空白为底以外,以线造型、平面化、装饰性、似与不似都已臻于成熟,惟其程式化是其后来的呈现。魏晋以后,中国画几无改变,所谓改变都在局部,譬如线有工写,形有凹凸,装饰亦或程式一变再变,但以空白为底则一如既往,其空白如其初始,从这一点看,从顾恺之到齐白石虽间隔千余载但仍可以类比。这或可以佐证。

中国画只要以空白为底不变其它特征亦大致不会改变。

2以线造型

我们说中国画以空白为底是中国画的基础性特征、最大特征,一定会有人表示不解,或不以为然,在多数人看来以线造型才是中国画的第一特征、最大特征,或谓中国画的“底线”。

不把以空白为底当作特征并不意味着以空白为底不是特征。西方绘画不以空白为底,古人未得见,无所比较,这或是古代中国不以空白为底为特征的另一个原因,及至今日依然不以其为特征则是对特征识别的迟钝。有这个特征和没有这个特征线的价值会有不同质的呈现,中国画线的意趣是由中国画以空白为底支持的,不妨说的绝对一些,中国画的线如不是以空白为底则不会如我们所见的自在、从容、恣肆、放达、游刃有余、无所不能,不仅有不能替代的神韵,甚至充满哲理,其疏密、长短、粗细、曲直、轻重、枯润、刚柔、疾舒,每一种形质都可细分为无数层级,支撑起一个异彩纷呈,有无穷蕴藉的风格系统,说中国画的线与中国人的人生际遇共命运,也许并不为过。

简明、练达、清脱、单纯是中国文化以至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秉赋,中国画的线猶如中国文学的诗、词、曲,都是以少胜多,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维的特点,冗繁、琐细、晦涩、阴郁始终为中国人所不屑,一部《道德经》,包孕天地,通透人生,亦只有五千字,中国画选择以线造型,正是中国文化涵养的结果,是中国文化经典性的一面。

中国画的以线造型与中国的汉字及汉字的书写有关,中国人说“书画同源”,即它们的共同性可追溯至它们各自的缘起 ,书与画相得益彰,分享各自的创作与接受经验,没有汉字以及汉字的书写方式,中国画的线亦难有如今的境界。

3平面性

因有以空白为底,继之以线造型,中国画的平面性是一个必然。

绘画的平面性是绝对的,西方人迟至二十世纪才对此有所觉悟,而且还得益于东方艺术的启示,印象派及其之后西方艺术在语言层面的变革都是以这种启示为始端的。有人说中国社会是早熟的社会,其实中国艺术也是早熟的艺术,中国画的平面性亦或也是证明。中国画以造化为师,但不以模仿自然为归,艺术于中国从一开始就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人与自然是平行的,有高于人的理,没有高于人的神,中国人的偶像都是充分人格化的,以空白为底、以线造型、平面性,都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合乎情理的间离性。

平面性與以線造型彼此相輔相成,因有平面性才不會限制以線造型的自由,才不會遮蔽或削弱線的價值,設想壹下,壹方面維系以線造型,壹方面又強調體面塑造,其結果必然形成影響視覺的兩個中心,彼此都呈強勢,最終導致彼此的消解。西方藝術中尚且有線的形跡者,如波提切利、夏凡納等,也是以相對弱化體面,摒棄光影以避免線與體面的沖突,但他們的作品的線仍不能與中國畫的線同日而語。印象派之後的西方藝術大抵均不再以實現空間的縱深性制造空間幻象為目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新表現主義、極簡主義等更是徹底眅依了平面性,從而成就了西方藝術語言的劃時代的革命。這樣看來不能不說中國畫的平面性對於世界藝術是壹個重要的貢獻。

事物總有兩面性,依今日言之,中國畫傳統意義上的平面性與西方近代以來所提供的平面性經驗還是存在差異的。中國畫的平面性壹勢的沖和、舒緩,如行雲流水,是靜態的;西方的平面性則在維持平面性的同時保持了畫面的張力,以對平面的破壞實現平面性,是動態的。相比較而言,中國畫的平面性視覺的張力是有局限的,這是因為中國畫的平面性是附翼於線的主導性與支配性的,其本身並未期待與情感亦或觀念的銜接,似乎愈是摒絕表情愈為適宜,這些已顯然與今日愈益增長的視覺知性不相適宜。事物的存在都有兩面性,平面性的價值評判也不能絕對化。

4装饰性与程式化

装饰性与程式化对中国画而言无疑是以空白为底、以线造型、平面性自然衍生的结果。

世間萬物各有形態,因而有山水之異,日月之殊,它們不僅有形跡而且有規則,雲水故多變化,亦可以圖擬之,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各自都有態勢,尤其有機物,無論動物還是植物,看去復雜,但都可概括為簡明的圖形予以分辨,這是藝術中裝飾性的本源。裝飾性不是杜撰的結果,而是認識和表現的方法,雖不同於特定時空中的存在狀態,但它們作為被表達的對象,是規則化了的存在,它們較之現實存在更加易被識別,它們是符號化的,而且是被藝術地符號化了的存在,它們是另壹種意義上的真實。以線造型、平面化,對於圖式形式都有選擇性,裝飾性正是被選擇的方式,天作之合的方式。人類有自覺地使其系統的存在實現和諧的能力,這似乎是人性的本能,沒有什麽道理,似乎也不需要什麽道理。歷史地看有多少可稱作系統的存在起初似乎糟雜,但都最終都以和諧的方式呈現,即使它們已經成為記憶,而在廢墟上的壹次次重建,同樣壹次次地趨向和諧。

古代中國是壹個農耕社會,萬物的生長皆與生計相關,日出日落,花開花謝,都牽連著中國人生存的境遇,中國人對世間萬物有非同尋常的敏感。藝術說到底就是生存經驗的壹種表達,裝飾性除卻語言選擇的必然以外,亦源於其與中國人生存狀態的親緣性。

亞洲的藝術都富有裝飾性,這或與亞洲傳統中都是農耕社會有關。比較遊牧民族的曠達,以農耕為業的人群細膩得多,其藝術具有濃重的裝飾性是頗為自然的選擇。

裝飾已是壹種程式,裝飾的不斷重復,亦即程式化。古代社會沒有對個人風格的極端推崇,加之師徒承傳的教育模式,程式化很難避免。不能壹般地否定程式,所有程式的形成都是裝飾的精致化的過程,程式標誌著裝飾的高壹級階段,程式的被質疑只是因為程式的千篇壹律,因為程式的惰性,未能因時因地而變化。對程式的兩種不同的立場,反映了人的心智的雙重性,壹面是戀舊,壹面是求新,其間的尺度很難把握,但看看人類的歷史,古今之異,儼然天壤之別,這說明求新是主導性的,是歷史的大趨勢,所以程式化最終不被肯定,但程式化的意義仍在,程式化作為過程旨在提升人們創造並審度美的能力,對於程式化不能壹言以蔽之。

似与不似

中国画是理想的存在,不以再现现实为目的,但中国人的理想具有现实性,似与不似满足了中国人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双重追求。似即离现实不远,不似则高于现实,中国画有史以来即徜徉在似与不似的情景之中。以空白为底不是现实、以线造型不是现实、平面性不是现实、装饰性与程式化不是现实,但现实始终在其中间,似且不似,不似且似,中国画真实而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社会观,再现了中国人的理想。因为理想中国画是理性的,因为现实中国画又充满感性,中国画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

理想沒有參照系,主宰其命運者,是視覺和心靈,似與不似全在於視覺與心靈的判斷。西方在近代才接受藝術是自主系統的說法,而似與不似早已接近這種境界。

似與不似對於中國畫即是方法,亦是結果。有時候很難說清是中國畫的語言方式成就了中國畫似與不似的審美理想,還是中國畫似與不似的審美理想選擇了中國畫的語言方式,它們是壹個系統,彼此不可分解。

雖是系統,亦會改變。系統的改變常常是困難的,但改變還會發生,古代埃及的藝術是壹個系統,但這個系統已經成為歷史;古代希臘的藝術是壹個系統,但這個系統亦只維繫到十九世紀末葉。生命太短,世代相襲的過程中記憶的衰變不可避免,但人們總是能夠建立新系統,成功地避免著無系統的惶恐與空寂。作為系統其整體的消失並不證明其所有部分的全部寂滅,它們仍可能繼續或隱或顯地出現在獲得重建的新的系統之中,而有些記憶甚至是不會消失的。

系統的替代總是整體性的,這很難解釋,通常的理解應當是部分的改變易於整體的改變,但現實中多半與這種理解向左,問題在於任何部分的改變都意味著系統的重建,現實中甚至沒有成功的部分的改變,而只有成功的系統的改變。

西方繪畫的語言也是壹個系統,其作為系統的主要構成包括光影、體面、透視、解剖、臨場性,目的在於真實,每個部分都圍繞壹個目標,遞進式地呈現描繪對象的壹致性。西方繪畫與中國畫比較,壹個是“真實”,壹個是“似與不似”,因為目的不同,最終形成兩種語言形態。近代以來,所有變革中國畫的主張都是傾向以真實為目的的,意欲改變的則是中國畫的似與不似。文化是蘊藉著深厚歷史思辯的社會存在,迄今為止,人類社會不曾有壹種文化對另壹種文化的完全替代,所以祈翼用“真實”對“似與不似”的顛覆本質上是壹個偽命題,事實證明,歷經壹個世紀,這些主張並未成為事實。“中西融合”是推行以“真實”替代“似與不似”的方法或策略,從其結果看亦是有明顯的局限的,壹些被壹時推崇的變革的結果,都已不是西方的所謂“真實”,它們之所以能被承認,顯然是因為多少實現了中國式的轉化。文化不能平移,包括時間平移,亦包括空間平移,中國畫之所以需要變革,並不因為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有異於中國畫的另樣的繪畫,而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變化失去了延續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的生態。生態的變化決定了中國畫不能不變,面對變化中的中國社會中國畫沒有別的選擇。

至于“真实”与“似与不似”孰是孰非则不妨坦率地承认艺术更倾向“似与不似”,而不是以“真实”为目的,西方艺术十九世纪以后亦已经接受了这一判断。然而对“似与不似”的诠释是有时间前提的,今天应对“似与不似”赋予怎样的时代内涵正是我们要努力去探寻的事,新的内涵将会形成怎样的语言系统,还是未知数。可以相信,中国画的语言的新系统一定不会继续拘泥于古今中西的拼贴,那一定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充满创造性的系统,那是中国画真正期待的目标。

更富独特性、更博大、更深厚、更具包容性,更能够体现变化中的中国人的自然观、生命观、社会观,更能彰显中国人的理想和尊严,更能表达中国人的人间关怀,是中国画的未来。

1

石涛山水立轴画精品

2石涛(款) 深山秋水图

3石涛 古木垂荫

4石涛 溪岸幽居

5石涛 溪桥野色

6石涛 南山为寿

7石涛 松风涧水图

8石涛 松山茅屋9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1一、养成临帖习惯

古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同钢琴家经常要练琴一样,作为书家,临帖就是你每天必做的基本功课。只有临帖,才会使你的书写技能有着质的提高。必须让临帖成为一种习惯。在养成临帖的习惯后,其实临帖像不像,像的程度有多大,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必须长期坚持临帖。

2二、多读书,读杂书

要想脱离“字匠”的层次,就必须多读书。既要读与书法有关的书,也要读与书法根本无关的杂书,越杂越好。既要读文史哲的书,更要读些与理科、科学有关的书。最好还看些科幻电影,这些都能让你时时把握时代的气息,而不是一个写字匠。

3三、保持平常心

书家参展啦、评奖啦无疑是家常便饭。入选不入选,评上什么等级的奖,绝大多数情况下,与你的真实水平其实没有多大关系,更多是多方利益平衡的结果。所以对于诸如此类的事情,如果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笑一笑即可。

4四、多交圈外朋友

最新的人际交流理论告诉我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最大程度转机(或说商机)的“贵人”,绝对不是你的同行或准同行,而是与你所在领域根本不相关的人。只有这样的人,你从事的书法活动,对他(她)的生活/事业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如果这样的“贵人”很欣赏你,而他又有着你根本无法拥有的人脉资源,这时就能给你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并通过良好合作来实现双赢目的。

5五、培养多种兴趣

如果只会写字,其他什么都不会,你就会给别人感觉是一个“很无趣的人”。再说了,天天写字,也总有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有其他兴趣,打球、游泳、摄影……,都能成功转移一下视线,使自己的大脑得以充分休息,以便过段时间再“重装上阵”。

6六、会点电脑,懂点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会点电脑、懂点互联网还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电脑还是互联网,它们都是一种工具,能够让我们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其中就包括查阅大量书法资料。

7七、不卑不亢

不要看不起初学书法的人,谁都是从初学那一天走过来的。而遇到那种上来就一阵乱批的“理论家”,也不必觉得自己有多渺小。当然了,书家也别太把自己及作品当回事,因为古往今来的书法牛人太多了。

8八、沉默是金

练字有了年头后,尤其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后,欣赏你的人不少,而对你不屑一顾的人可能会更多!夸你的、贬你的、说你的作品一钱不值的、要求你鉴别名家字画真假的、当面夸奖背后开枪的……,最好的回应,就是不回应。

练字,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是一种持久性的工作,从小开始练字非常有必要,4-5岁开始练字是最好的时候,不过这时一般是练一些简单的,像画图、数字、字母、拼音之类的,上了小学就要正式开始识字写字了,孩子和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看看身边的同学、同事,10个里面至少有8个字可以说是字写得很烂吧,虽然不是涂鸦,但也难登大雅之堂,一问便知,小学学字的时候肯定没下多少功夫,到了初中大学,高中,开始因为升学考试认识到练字的重要性的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始终没能咬牙坚持练习几篇字帖,随着字体字型的越来越固定,最终放弃了练字,从而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字体写的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没有打好基础,很多大人都没有意识到练字的重要性,更别说刚刚开始学写字的小学生了,他们能按照老师家长的步伐做好作业就已经很不错了,整天还嚷嚷着累,想回家,想要出去玩,想要玩电脑游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父母责任很大,如果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你,不写好字的后果有多么多么的严重,并做好正确的引导,现在可能结果会更好。

1那么接下来具体说一下练字的好处即重要性,罗列了一下,分为以下8点:

1.学习成绩

看过小学课本的人都知道,小学的东西很简单,而且问孩子的时候,他也是说都会、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完成的也还不错,但是为什么每次考完试,分数都让家长很头疼呢?你可能会说他学习方法不正确,其实没那么复杂,试卷发下来后,对于错误的题目,十有八九他都会做,唯一的理由就是:考试的时候没有认真做,粗心了。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的时候也是说: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也很乐于助人,同学跟老师都很喜欢他,就是做题太粗心了……粗心,这可是硬伤啊!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考试成绩好的他们的字都写的很好,最起码也是方方正正,一笔一画写上去的,虽称不上赏心悦目,但看起来非常流利;成绩不好的卷面就不一样了,涂鸦、潦草,什么都有,像这样的态度想得高分都难啊。

如果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就把它当回事,最好每天回家都练字,练字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性的,小学一般是描红,可以说是比较乏味,练字可以培养耐性,这是众所周知的,有耐心则心静,心静则细致,细致就不容易出错,这就会使学生在考试中避免粗心大意而失分,考试时把会做的都做对了,成绩马上就上去了。

像《好字行天下》系列字帖上面有古诗词精选,有的是一些简单的名著,有跟课本同步的文章生字,在练习字帖时,不仅能把字练好,还能顺便记住点生字生词,背几首古诗,练名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而且上了高中,语文和英语是大多数人不怎么复习,但是分数不会很高的科目,如果从小语文修养很好,那么高中时就能抽出更多时间放在其他的科目上,眼光要放长远。

大家也都知道,现在的高考阅卷都是把试卷扫描进电脑里面进行批阅,老师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尤其是对于千篇一律的语文作文,所以大多数人的作文成绩都差不多,要是遇到字体很潦草的,老师连看都不想去看,直接来个中等偏下,这是如果你的作文写得字迹工整,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阅卷老师心情一舒畅,直接把最高分给你也未尝不可,这样,仅仅语文作文你就可以甩别人十几分了。

2.身心的历练

目前写字不佳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是没有练过字,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练过字,但是因为方法不正确,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后放弃了。所以正确地引导孩子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能够每天练字30分钟,坚持1-2个学期的话,对其意志力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如果每天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固定时间段内练字,比如说晚上8:00-8:30,也是对孩子执行力的很好地锻炼。

马云说过:一流的策划加上三流的执行不如三流的策划加上一流的执行,一流的策划加上一流的执行才能达到超一流的效果,所以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执行力都非常重要。

3.学习积极性

古语有云:“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只要孩子的字写得好,一定会被老师发现,按照老师的一贯做法,为了让每个小朋友都好好写字,一定会把你的作业在班里展示,并当众夸奖,还会让每个小朋友都向你学习;老师知道了,家长也就马上知道了,父母会将孩子的练字帖、奖状挂在墙上,亲朋好友来串门时,看到了也会夸奖孩子,孩子被表扬的多了,自信心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4.树立一个好印象

字如其人。一个班里面往往不会有几个字写的很好的,孩子字体好的话,老师会对他有一个很好的印象,有什么事总是会想到他,从而得到更多的关爱,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都会考虑在内的。

5.开发大脑

人的大脑是永无止境的,而且是越练越活,练字的时候,不可能只写字,大脑一定是在思考中的,动手即动脑,二者是分不开的,即使是潜意识地用脑。有时候可以练一些迷宫类的游戏卡片,非常有利于锻炼右脑,右脑开发的好了,孩子的记忆力会得到质的提升。

注:右脑开发即开发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就像一篇课文纵然只有200字,孩子也很难背会,但是一部两个小时的动画影片,中间的情节、每个主人公在何时说过什么样的话、用的什么样的表情,孩子都会一五一十的描述出来,可见孩子并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记忆东西。

6.个性标志

无论在什么年代,亲笔签名都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古时候人的书信也是通过字迹来辨认的,现在的一些疯狂粉丝也是争先恐后地想要到喜欢的明星的亲笔签名,信息化时代也是从未改变。

7.审美观

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学生可以自觉地去手摹心追,去自觉感受流动的线条的美,也感受到,写好字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它就在眼前。 此外,书法的内在美更需学生去审视。因为每一个字的点捺都有生命的顿挫,每一根线条的流走都有人性的重量和质感,学生透过文字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书法者的喜怒哀乐与悲欢情愁,感受魅力。

8.形成严谨踏实的作风

中国的汉字是讲究间架结构的,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不但在写字上是这样,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想把字练好并非一日之功,要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的临摹才会有所收获,学生循序渐进地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写字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练学生的毅力,并养成学生一种良好的踏实的作风。

除此之外,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信息化时代,电脑打字仍然无法取代练得一手好字,平时记笔记、做练习题、考试、写作文、办黑板报、写通知,哪一件也离不开亲手写字,无论以后会发展到什么时代,练字只会被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不会被大家遗忘,提笔忘字现象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是一个趋势。

练好字终生受益,让小孩子从小养成练字的习惯非常重要,父母在其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引导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1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说明用笔说道儿多。用笔也就是笔法,通俗的说就是怎样用毛笔把每一个笔画写的准确、到位、漂亮,合乎法则。写好了不容易!用笔是个技术活儿,就像木匠、铁匠一样,除了要做到横平竖直,木匠的榫卯要尽量长一些;铁匠要短一些,这就是技术。

书法也一样,悟性不够,往往进步就慢,悟性有时是需要有书内功夫和书外功夫多方面的综合修养来获得的,修养够了,就能很轻松地看到错综复杂万千笔画之间藏着的“小”来。今天就来跟大家谈一谈用笔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吧!

1、忌专用中锋或专用侧锋;宜中锋侧锋并用,须特别留意的是,意在笔前,走笔方向明确,腕宜圆,笔宜方,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2、忌由快速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均等;宜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忌按笔过重,提笔发飘;宜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按着笔时也轻提。

24、忌用笔失控,送笔不及,力量不到;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还要结实,既有铁划银钩的粗笔,又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5、忌单字中做“眼”,一字中不能多处主笔,互争则败;宜讲究穿插避让,以自然的书写感把笔控锋。

36、忌书眼过多,随处是眼等于无眼;但也要考虑,中间一行是作品的重点。一幅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此亦名“书眼”,大小字变化相间,轻重字参差错落,才能“放逸生奇”。

7、忌一字一蘸墨,笔均墨匀;重新起笔宜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特别要交代清楚。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无墨时也能看出字中有笔,最忌团状的模糊一片,使用涨墨犹须小心,不能一片狼籍,全无书卷气。

48、忌笔速过快,也忌笔速过慢;快则失势,慢则僵板,宜墨干时速度略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9、忌呆板或油滑;行草要有楷意,间架稳固,楷书要用行法写,生动不滞。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都要交代清楚,点画与牵丝严格分开,不使笔势有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