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接下来,一起来欣赏史上最著名的经典对联。

1难联

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壶

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拆字

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吴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同字异音

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上联:一、三、八字读音 (条),调整的 (调),其余读音(掉),音调的(调)。

下联:一、三、八字读去音,种植的 (种),其余读上音,品种,种类的(种)。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联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回文倒顺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郎中王若俪

俪若王中郎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贤出多福地

地福多出贤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人中柳如是

是如柳中人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鼓柏香

雨滋春树碧连天

天连碧树春滋地

叠字联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重重迭迭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

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数字联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谐音联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戏答联

上黄昏下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东文章西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当丝哪人能弹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谜语联

你共人女边着子

怎知我门里添心

上联谜底:好。

下联谜底:闷。

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

上联谜底:秃。

下联谜底:驴。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联谜底:吹火筒。

下联谜底:弹棉花。

难联绝对

(古)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今)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

(古)烟沿艳檐烟燕眼

(今)雾捂鸟屋雾物无

(古)寂寞寒窗空守寡

(今)俊俏佳人伴伶仃

(古)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惜乎锡湖

(今)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镶字联

塔楼亮灯,层层孔明

荷塘抠藕,节节太白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缺字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

孝、弟、忠、信、礼、义、廉(无耻)

二、三、四、五(缺一)–谐音(缺衣)

六、七、八、九(少十)–谐音(少食)

横批:南北意指(无东西)

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陶生帖》

1《陶生帖》为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释文: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笔颇精,河南公书非 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纯遂物故, 殊可痛怀,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须还,草草奉意疏略。五月 十一日,襄顿首。家属并安。楚掾旦夕行。

《虹县帖》

2《虹县帖》 纸本 行楷书 31.3 x 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 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馀四十日,今已作 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 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 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久处京尘,无乃有 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 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凉,伏惟爱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 兄足下。谨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扈从帖》

3《扈从帖》 纸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襄拜:今日扈从迳归,风寒侵人,偃卧至晡。蒙惠新萌,珍感 珍感!带胯数日前见数条,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驰去也。襄上公 谨太尉阁下。

《蒙惠帖》

4《蒙惠帖》 纸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气暄和,体履佳安。襄上,公谨太尉左右。

《蒙惠帖》为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暑热帖》

5《暑热帖》 23cm X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23厘米

释文: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 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 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安道帖》

6《安道帖》 纵26.8厘米 横35.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自安道领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时通记牍,愧咏无极。 中间辱书,颇知动靖。近闻侬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请,固佳事耳。 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仪亦将来矣。襄已请泉麾,旦夕当遂。 智短虑昏,无益时事,且奉亲还乡,馀非所及也。春暄,饮食加爱, 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谨空。二月廿四日。

《离都帖》

7《离都帖》 29.2cm X4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君长官尺牘”,乃蔡襄即将渡长江“南归”途中所书,追述离都(开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长子。友人来信慰问,襄作此书答谢。书法丰腴厚重处似顏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选自《宋四家墨宝》册。

释文:襄啟。自离都至南京。长子匀感伤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归殊為荣幸。不意灾祸如此。动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书。并永平信。益用悽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见。依咏之极。谨奉手啟為谢。不一一。襄顿首。杜君长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贵眷各佳安。老儿已下无恙。永平已曾於递中。驰信报之。

《持书帖》

8此帖系蔡襄致友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因知是其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作者时年四十五岁。

释文:襄启:数日前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行舸光临弊境,计已通 达当直,未审尊怀如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病躯不常得安,多 缘饮食而致。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 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凋适耳。蒙书并海物,多感多 感! 谨奉手启上闻。不宣。襄上,宾客七兄执事。八月二十四日。 谨空。

《谢郎帖》

9《谢郎帖》 26.5cm X29.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 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意。眼昏不作书,然少 宾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脚气帖》

10《脚气帖》 纸本行书 26.9cm X2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脚气帖》《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 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为蔡襄行草书佳作。

1毛笔形制的流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战国时期以前制笔的工艺比较简单;汉朝工具有了进步;六朝到唐以缠纸法为主;宋元明以后主要为散卓法。毛笔的形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形制的演变对于书体发展以及书风的影响较大,研究毛笔形制对于研究书法史、书画鉴定以及创作风格有重要的意义。马叙伦提出:“余觉古人所用之笔极须研究。魏碑中有许多笔法,以今笔试之不得。……水兴堂制者,色近狼毫,而柔过之,用之亦使转如意。凡晋魏名迹中许多笔法及姿态, 皆可自然得之。故知有不关笔法而实笔使之然者。”文章中便强调了研究古代毛笔形制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

一、“柳骨”与“出锋须长”

1.柳公权“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的革新口号

关于柳公权与毛笔,历史上有两段记载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段文字载于宋代《文房四谱》,此书距离唐代时间不远,应当可信。

宣城世传宣州陈氏世能作笔,家传右军与其祖求笔帖,后子孙犹能作笔。至唐柳公权求笔于宣城,先与二管语其子曰:“柳学士如能书,当留此笔,不尔,如退还,即可以常笔与之。”未几, 柳以为不入用,别求,遂与常笔。陈云:“先与者二笔非右军不能用,柳信与之远矣。”

2晋 王羲之 姨母帖 53.8cm×26.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羲之的书法多为行草书,以韵见长,变化无穷,而柳公权的书法多为楷书,以法见长,瘦劲工整。由于书体、书风的差异,柳公权自然不习惯王羲之用过的笔,其中形制的差异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这段文字对于柳明显带有一定的贬意,意即柳不如王。当然,也不排除是宣城笔工的一种说辞。有学者认为宣城陈氏以造传统短锋劲毫闻名于世,从家藏右军帖到仿制右军笔,已有挟古人以自重的意味,说柳公权不能用,则是贬彼以褒此的自夸心理。尽管如此,这段话的大意与下文柳公权择笔“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细,取管不在大,副切须齐”的主张是一致的。柳公权批评当时有些毛笔“出锋太短”“过于劲硬”等,这种批评确实是有的放矢。柳公权要求出锋要长,也就是缩短纳入管中的笔毛部分并解放缠纸束缚的部分。笔头长,用笔则能收放自如,不至于转折僵硬,行墨也不容易干枯。他还要求笔毛要细,这是对唐以前惯用粗壮的紫毫的挑战,影响非同小可。日人大村西崖称笔锋之长者,自柳公始,就是这个道理。

3清 胡开文特制宿纯羊毫提

2.“颜筋”变“柳骨”——工具差异

颜真卿楷书具有篆籀之气,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有“颜筋”之誉,如《颜勤礼碑》《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等,这些当是鸡距笔的典范作品。

柳公权学颜,然后创新出柳体,与他所选择的长锋毛笔有较大关系。如上所述,柳公权喜欢用锋长、毛细、管小的毛笔。相对于短锋笔,这种毛笔更容易表现出瘦劲的线条,而且可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出笔画起讫处的修饰笔触。如柳公权楷书起笔、折笔处的装饰效果,似乎与长锋笔的表现力有关系。《玄秘塔碑》用笔挺劲、瘦硬而舒展,正是长锋笔游刃有余的体现。《神策军碑》是柳书的代表作之一,用笔方圆兼备、“洪润自如”。周必大曾评柳公权《赤箭帖》称:“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公权《赤箭帖》,字瘦而不骨露,沉着痛快。” 评价颇高,瘦而不露骨, 正是柳公权要求“毛细”以求“点画无失”的择笔表现。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媚”字恰恰点出柳公权所用长锋软笔(与鸡距笔相比较而言)的特点。

就行书而言,颜真卿的《祭侄稿》等为鸡距笔所书,渴笔、枯笔较多,这与短而秃的硬毫笔很有关系。柳公权的《蒙诏帖》当为长锋笔所书,用笔刚柔兼济,以柔驭刚。《祭侄稿》以铺毫为主,用笔劲挺而硬拙,收笔处笔触多露出贼毛,如“郡”“在”“叔”“年”“每”等字,这正是顿笔时相对独立的副毫与笔心分开所造成的。《蒙诏帖》以敛锋为主,用笔婉曲生动,硬拙少,用墨润湿,枯笔少,游丝连带,能粗能细, 提按自如。收笔少开叉的毛锋,圆润而细腻,如“林”“冷”“幸” 等字,这是长锋细毛笔的特点。此帖用笔粗细对比强烈,在仅有的二十多字里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提按变化,无疑得益于长锋笔的表现力。

宋 蔡襄 陶生帖 29.8cm×5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蔡襄“以散笔作草书,自成一家”

蔡襄工正、行、草、隶书,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 学识亦至,当为本朝第一。”

宋初散卓笔的兴盛为写意书风的形成提供了工具基础。蔡襄的行草书便是散卓笔的典型产物。沈括说蔡襄“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 自成一家”。散笔,即散卓笔。散卓笔解放了有心笔缠纸的约束,具有锋长的特点, 提按相对自由多了。刚刚兴盛起来的散卓笔大多数制作水平低下。蔡襄说:“今世笔例皆锋长难使,比至锋锐少损,已秃不中使矣。”可见,散卓技术在宋代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笔工还没有完全掌握它的制作技巧。其中,包括散扎时衬毛的层次及衬毛的用量等问题都不容易处理。如果衬毛不得当,锋锐稍稍磨损,笔头就容易变秃。当然,也有制作散卓笔的高手,如诸葛高、许、房用等。蔡襄称:“宣州诸葛高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常州许所造二品亦不减之。”相比短锋笔,蔡襄更喜欢长锋散卓笔,笔心与副毫出锋齐整而劲健,如蔡襄所说:“房用之笔果可用,锋齐劲健。”

沈括为何要专门把蔡襄作散草提出来呢?原因在于蔡襄利用散卓笔创造了“散草书风”,别具新意。据沈括记载,这种“散草”兼有章草和飞白书的特点。蔡襄在谈散草书写时曾自豪地说:“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 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的确,散卓笔锋长而且笔身不缠纸,因此提按、顿挫都非常自由,很适合纵横挥洒。因此,蔡襄能利用散卓笔随手运转,上下飞腾,毫无窒碍之感。

4宋 蔡襄 澄心堂帖 24.7cm×2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的散草作品《陶生帖》中有云:“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笔颇精,河南公书非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蒋维锬认为札中之“河南公”是指唐书家褚遂良。此说有误。在此,河南公当为宋绶, 帖中提到的送笔给蔡襄的人可能是宋绶。宋绶笔札精妙,仁宗皇帝多取其书作藏于宫城。倾朝都学宋绶,号为“朝体”, 可见其影响之大。蔡襄与他为同龄人,完全有可能互相往来。

《陶生帖》婉转有致,提按自如,一气呵成。与唐代贺知章有心笔所书《孝经》相比较,蔡襄用笔重顿处不见笔心、副毫散开的痕迹,圆润饱满。蔡襄《陶生帖》转笔匀称,而《孝经》用副毫的笔触非常明显,转笔时常见笔触突然增大增肥,墨色浓淡分明。蔡襄折笔裹锋自然,不见笔心与副毫分离的失控现象,这与蔡襄创立的散草与新兴散卓笔的运用颇有关系。《思咏》和《虹县》二帖风格类似,也为散卓笔所书。总之,蔡氏的飞草“自成一家”与工具的运用关系密切。

5宋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局部)

29.1cm×21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形制的变迁与苏、黄的书风

明人娄坚《学古绪言》卷二十:

宋时笔工称宣城诸葛,然苏、黄之论似微不同。东坡于诸葛之外,颇称程奕及吴说父子,且谓散卓笔非诸葛不能制。自余笔锋譬如著盐曲蟮,作字有筋无骨。而山谷极称吴无至无心散卓,且云试使人提笔去纸数寸,欲左右皆能如意则诸葛败矣。似又以悬腕枕几而分,非笔之通论也。

这说明早在明代,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苏、黄二人择笔的差异。然而,他们的差异不是娄坚所称的“微不同”,而是迥异。就姿势而言,苏轼习惯单钩着腕倚桌而书写,黄庭坚则喜欢双钩悬腕而书。就作品大小而言,苏轼多小字行书,黄庭坚多大字并擅长草书。因此,苏、黄二人的择笔习惯必然有差异。有学者称苏、黄择笔的焦点集中在笔的“有心”还是“无心”上。实际上, 并非仅仅如此。宋代处于两种笔制交替的阶段,有心笔代表宋以前的缠纸法,无心笔则是在北宋兴盛起来的散卓法。苏轼偏于守旧,喜欢短而健的有心笔或散卓笔,黄庭坚为革新派,喜欢健中带柔的无心长锋笔。这种差异对两人的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

678宋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局部)

29.1cm×21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 苏、黄与诸葛古法笔

(1).苏轼:“唯诸葛氏独守旧法,此又可喜也”

苏轼认为诸葛笔仍能沿袭唐制,毫健心圆,评价极高。他常常赞叹诸葛笔制作奇妙之极。唐林夫曾经赠送二十支诸葛笔给他,苏轼认为只有善书者才能真正识别这种佳制的妙处。苏轼流放岭南后回都城,偶然在叔静家用到诸葛笔,惊叹不已, 称赞诸葛笔含蓄内敛,“乃尔蕴藉耶”。苏轼甚至把用诸葛笔当作流放归来以后的喜事之一:“今日于叔静家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皆北归喜事。”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诸葛笔,主要因为诸葛笔精妙且传承了古法。苏轼曾说:

本朝宣州诸葛氏笔,擅名天下久矣。纵其间不甚佳者,终有家法,如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

9《梅花诗帖》,见宋拓《西楼苏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北宋苏轼书,草书。共6行,28字。

诸葛笔自魏晋以来就已经闻名天下,讲究古法的传承,唐代的鸡距笔便是诸葛家族的典型制作,宋代又称为“三副笔”。苏轼《笔说》赞曰:

近日都下笔皆圆熟少锋,虽软美易使,然百字外力辄衰, 盖制毫太熟使然也。……唯诸葛氏独守旧法,此又可喜也。

可见,除了形制以外,熟毫也强调传承旧法。宣城诸葛高所制散卓笔,有三分之二藏于管中,“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 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这种制作效果很接近唐代有心短锋笔,与同时期笔工制作的散卓笔有差异。因此其他人想模仿诸葛笔,虽用心良苦,“而草野气终不可脱”。这说明诸葛笔制作水平的精深且偏重于古法。

(2).黄庭坚:“试提笔去纸数寸书,诸葛笔败矣”

对于诸葛家族的笔,黄庭坚并没有陈见,评价颇为客观。黄庭坚对诸葛高“三副笔”颇为欣赏,“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这当是诸葛家族的旧法秘笈。不但如此, 而且诸葛笔讲究信誉。黄庭坚也使用诸葛笔,可能主要用于书写小字。但是,一旦提腕书写大字,诸葛笔就有问题了。黄庭坚称:

然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著臂就案,倚笔成字。故吴君笔亦少喜之者,使学书人试提笔去纸数寸书,当左右如意,所欲肥瘠曲直皆无憾。然则,诸葛笔败矣。

也就是说,诸葛笔不能左右如意、随心所欲地表现曲直、粗细的笔法。这里或许包括诸葛三副笔及深纳管的散卓笔。三副笔属于有心缠纸法,主要适用于楷书和小字,笔锋的伸缩性及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纳入管中深达三分之二的散卓笔也有同样局限。因此,黄庭坚称“诸葛笔败矣”。此处,黄庭坚暗指苏轼过于依赖诸葛笔,这恰恰体现了二人择笔及书法观点的差异。后来,黄庭坚曾明确指出苏轼择笔的缺陷。他在《跋东坡论笔》里称:

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者犹胜它处工者。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以谓笔论穷于此。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诮,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然东坡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10宋拓柳公权《神策军碑》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苏轼对于诸葛古法笔的主张,并未得到书家们的响应。可见,古法有心笔一类的短锋笔已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了。

2 苏、黄与散卓笔

(1) 苏轼:“妄出新意,形制诡异”

对于诸葛笔的态度,苏、黄可谓同中有异,差异主要在于书写的表现力上。但是,对于新兴的散卓笔,两人的意见却大相径庭。苏轼认为新兴的散卓笔为时人好奇尚异的产物,锋软无心,形制怪异,没有实用价值。苏轼称:“若用今时笔,立虚锋涨墨,则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由于当时散卓笔的技法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确存在许多缺陷。虚锋涨墨的毛病,与散卓法入管浅、出锋瘦长有关。苏轼认为原因就在于“不经师匠, 妄出新意”,此观点未免有些保守。

对于黄庭坚爱用的散卓笔,苏轼形象地批评为“如著盐曲蟮,诘曲纸上”。而黄庭坚所用的枣核散卓笔,苏轼也常常讥笑说“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由此可见,苏、黄二人对毛笔取向差异很大,黄庭坚也不服苏轼的批评,依旧我行我素。事实上,当时使用散卓笔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苏轼在流放八年后回到中原,发现士大夫都用散卓笔写字:“买笔于市,皆散软一律。”这大概是苏轼没有预料到的。

11宋拓柳公权《神策军碑》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 黄庭坚:“作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

与苏轼恰恰相反,黄庭坚对散卓笔赞赏不已。当苏轼批评他用的散卓笔时,黄庭坚自我解嘲说:“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 真可谓名不虚得。”这段诙谐的答语说明黄庭坚用的散卓笔瘦长且虚锋,较为柔软。《山谷题跋》记载了一段关于笔工吴无至的故事。吴无至是晏几道的酒客,喜欢谈论人物,言行似酒侠。黄庭坚曾经多次同他饮酒,后来在晏丞相园东作笔。黄庭坚称赞他“作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并将自己比作吴无至的知音。“今都下笔师如猬毛,作无心枣核笔,可作细书, 宛转左右,无倒毫破其锋,可告以诸葛高、李展者,侍其瑛也。”无心枣核笔属于散卓笔,尽管制作散卓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但许多笔工的技术并不成熟。黄庭坚推崇诸葛高、李展、侍其瑛等少数笔工,称赞他们的毛笔婉转自如、选毫精到。黄庭坚尤为推崇秀才侍其瑛的枣心笔,认为含墨能力强且圆健。黄庭坚还指出制作无心散卓笔难度大,关键在于心灵手巧。

12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黄庭坚 宋代 纸本 29.1×213.8 2

13包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毛笔

此外,除了推崇新兴的散卓笔,黄庭坚还尝试使用羊毫笔, 这表明他择笔似乎有一种“趋软”的嗜好。他试用张耕老羊毛笔后称赞不已,并夸奖羊毫散卓笔“无心为朴”,与鸡距笔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

择笔的不同,对于苏、黄二人书风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如苏轼单钩执笔为“侧卧笔”,类似于握钢笔的姿势,对笔头的长度必然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他爱用诸葛短锋笔。在这些因素影响之下,苏轼书法用笔多取侧势、扁肥,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黄庭坚择笔的习惯对他的书风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黄庭坚喜欢双钩悬腕而书,笔头自然不能太短,否则不利于左右挥洒。据分析,黄庭坚的《经伏波神祠诗》《松风阁诗》及草书《诸上座草书卷》《廉颇蔺相如传》等书法风格与他喜欢的瘦长笔锋或羊毫笔颇有关系。黄庭坚书法中伴有的微小摆动, 与苏轼的线质差异非常明显,可能是由笔锋柔弱所造成。尤其是竖画或撇画的收笔部分往往带有波动,更应是苏轼所称“著盐曲蟮”“虚锋软熟”的瘦长锋笔触所为。

14明 剔犀云纹毛笔管

总之,苏、黄的分歧透露了北宋书法风尚悄然转向的消息。由于纸张制作尺幅的增大及执笔方式的改变,书写大幅作品成为一种趋势,只宜于方寸之间挥洒的诸葛三副有心笔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元祐书家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无疑为“无心散卓”的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5

我常常觉得在宋代的文学里,我非常喜欢的是他们自己可以转换角色,转来转去一点都不冲突,所有的分裂忽然都和解了。

词对他们来讲本来就是一个玩赏的东西,是游戏之物,上班没有人写词的,都是下了班去找一些歌妓唱歌,这时你还要说那么正经八百的东西,实在大可不必,这个时候他就会释放出另外一个我来。

我们以后看到宋徽宗会觉得比较麻烦,就是宋徽宗可能文人的部分越来越多了,每天都在那边写词,忘掉皇帝的角色了。这当然也是另外一种麻烦,因为他在那个职位上。可是大概在北宋开国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人格。

1我最喜欢的中国知识分子大概都在北宋,南宋有点不行。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可以进退不失据,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对人格的完美要求,他们做官不是为谁做的,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们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

2苏东坡不会因为说被下放了,就不做事了,因为你要做的事情更多,你有更多的机会去跟人接触。我们提到说他贬到岭南,他会觉得荔枝很好吃,那荔枝很好吃对于一个做官的人也很重要,它意味着人活着不全都是政治的内容,有一天你不能够从事政治的时候,你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写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告诉人家荔枝多好吃。苏东坡以前很少与人谈到荔枝,因为这是南方水果,因此他很好奇地写起荔枝来。

这些我觉得是宋朝最可爱的部分,它不像唐朝,唐朝一切东西都是要大,而它可以小。小不见得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他可以很愉快地去写生命里小小的一个事件,一点小小的经验,这个部分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完全”。

“完全”是他把春天的灿烂、秋天的萧瑟都看到了,所以“完全”是另一种美学,我们在现实中常常在比较,比较当中很少有“完全”,因为比较之后一定有一个结论,是要其一,不要其二。可“完全”是说生命中这些东西本来就都在,雄壮是一种美,可是微小也是一种美,没有人规定雄壮的美会影响到微小的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以是一种美,宋代画家画的一片叶子上的草虫,也可以是一种美。

3△草虫瓜实图

各位如果有机会可以到台北故宫去看《草虫瓜实图》,画了一个瓜,瓜上面有一片叶子,上面还有非常小的一个蚱蜢,画得那么美,很多人都在那里盯着那个草虫看,让你感觉到一个小小昆虫的生命也是一种美。

宋代的文人他让你看到“小了”;唐诗里看到小的东西不多,一看都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看到“长河落日圆”,你就不一定看得到昆虫。可宋朝是可以静观万物的,静观万物是因为你有了一个对自己生命的信心,你可以看到生命来来去去,你有更大的包容,你不去做比较和分辨。这个时代既有范宽在画《溪山行旅图》,那么大气魄的山水,而同时又有花鸟画家在画非常小的一些小虫。

4△溪山行旅图

大和小都是一种宇宙世界,当然这个背后有一个非常深的哲学背景,就是我们刚才一直讲的理学这个东西,理学现在常常变成我们讲的一种很教条的东西了,大家对于宋明理学好像不太有好感,可是我觉得北宋的理学,其实是一个生命之学,周敦颐、张载,他们在谈生命之学。谈生命中的宽容,谈在拿掉所有外在的权力、财富之后,人怎么样才能像一个人,这些问题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我喜欢北宋的知识分子?因为我觉得北宋的知识分子最像人了。这个说法有点奇怪,知识分子当然都是人。我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知识分子很难做自己,反而一直在文化里被扭曲着,尤其是在政权当中,他被扭曲以后回不来。可是宋朝的知识分子可以回来做自己,可以回来做自我,而这种自我的释放使得宋朝在文化的创造力上,产生了一种我们叫做“平淡天真”的东西。宋朝的美学最喜欢讲的字是“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

5△寒食帖

各位如果去台北故宫看到《寒食帖》,你会觉得宋朝人写字绝对不像唐朝人那样规规矩矩地写楷书,他可以随意,写错字就点一点,再改一改就好了,没有人规定一个伟大的书法里没有错字。所以《寒食帖》里错字都可以存在,他觉得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再写一次呢,生命里面的错误让别人看到会这么难堪吗?这个字错了,他把它圈掉,旁边又补上一个字,这些在书法中都出现了,所以黄庭坚、苏东坡的书法里充满涂改的部分,书法的美学因此从一个官方的很正式的规格转成为性情的流露。就是说所谓的艺术是可以看到你的真性情,你的真性情里面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去掩盖它。

我在前面曾讲到宋代的文人崇尚理学,其实这样的一个哲学,它也与后蜀跟南唐有关,渗透了它们某种非常奇特的流浪感。我用到了一个很特殊的词汇——“流浪感”。我讲的“流浪”,意思是说一种生命的不定形式,是说我可能在旅途当中。

我们介绍过《春江花月夜》,那就是一个旅途当中的流浪感,可是更大的流浪,有一点像佛经里面说的“流浪生死”,就是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流浪之感,这个流浪之感使我讲的那个生命的不定性会产生真正的惆怅跟愁绪。

一、

经常听说,欧洲哪个哪个小店开了上百年,传了几代人,引得许多国人羡慕。这份羡慕在今天的中国是种很矛盾的感情。

其实,我们原本也是喜欢家传的物件的,不是还有个敝帚自珍的成语?不过,在1840年之后,我们就不怎么太喜欢旧的东西了,更别提破扫帚了。

我们要新。维新,新文化,新生活,新中国,新老婆……还有新水墨。

在新的驱赶下,我们急急火火的转了一百多年。结果发现,咱们该新的东西一样没新了:新手机,人家的,新汽车,人家的,新飞机、大炮,都是人家的。我们把自己的老东西几乎都拆光了,新的东西没造出来几样。或许,这些新的东西是要从旧的东西里长出来的。有时候,旧的东西就像土壤,旧东西多,土就肥,才能比较容易培育出新庄稼。我们的旧东西都被砸烂了,贱卖了,土地自然也贫瘠了。

隔壁开了五代小商店的店小二,把祖上留下来的东西都当宝贝。两百年的房子就不敢拆了。结果,他竟然还能做出新东西来,他做的iPhone一截一截的长,已经第七截了。在咱这里,别说两百年,再老的东西说拆也就拆了。可是,咱这砸了自家铺子的败家子,除了盖了两间新房子,实在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新东西。

1丁亚雷 作品

二、

现在政府的报告里又重提“工匠精神”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否则政府报告这么严肃的文字里也不能随随便便的提到它。不过,不管内涵有多少,有两点一定是不能缺少的,一就是前面提到的敝帚自珍,二是长久的坚持和专注。没有这两点,其他的都谈不上。这两点其实是一个内容。不自珍的东西自然不愿意坚持,不愿意坚持的东西当然你也不会把它当作什么值得珍惜留恋的物件。

我们的问题是, “四旧”都破了,连带着,其实工匠精神也就没了。于是,工匠也都消失了。现在,做工的都叫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农民工既要做农民,又要做工人,一身二用,实在难有工匠精神。临时工更糟糕,都是临时的工了,就是有也只能是只管初一不管十五的临时工匠精神。昨天修的马路今天又挖开,上午出个政策,下午就给熔断了。现在的问题好像恰恰是这样,到处都充盈着一股临时工匠精神。

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马克思爷爷说,只有矛盾才是发展的动力。一个社会需要新的东西,引进的也好,嫁接的也好,但最终,你得有土地给它生长。土地是要越厚才会越肥的。新的科技和旧的文化就是这样的矛盾关系。

说到中国画,它不属于新的科技,它是旧的,是厚的,是敝帚,是中国人的文化乡土。所以,开好百年老店才是中国画家的事。成天叫嚷着创新,实在是难为这开老店的掌柜。画个透视,描个写实,过去被看作是创新。后来发现,人家用它发明了照相机,而我们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搞懂,这样的创新到底为的是什么。

1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当时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邓石如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遂以自已雄厚的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2

247通过对隶书的学习,很有必要整理一下中国隶书的历史变迁。现勾勒大致线条如下:

1、源:即隶书如何产生。要了解的时代背景:秦时篆书为主流(统一文字)下,官民书法结构。明显隶书在楚文化中有部分源头。

其考虑为:一、先秦时期即已有隶书原始的状态,后来,在秦朝统一后,其在民间衍变为何种形式?三、在秦朝,隶书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三、汉朝建立时,楚文化作为主流文化,隶书如何一变而为“官书”(《熹平石经》,官书标准化)?

2、体:汉朝无疑是隶书的主体时期。西汉无碑,但可考竹简书耳;东汉诸碑是主体。出现有专门的碑文隶书的书写要求与规范,这一点与竹简、纸张上的书写有所不同。此外,还有官书的磨崖隶书碑石如《石门颂》等。可见,东汉诸碑文隶书的形成,是有官方要求的前提的。

1230 1233以上为《熹平石经》、《石门颂》

3、用:隶书的特征是什么?这一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中的“革命”意义。对于笔法、结构、章法等等。对于中国书法审美重心的转移的变革的意义等。

4、流:其与章草的关系(或其与今草的关系,如张芝与一个隶书时代的关系),其与楷书的关系。

唐朝以前,隶书的流变是怎样的?其考虑为:一、书写材料的变革。西汉纸张的出现,使原来在竹简上的书写产生革命。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有两条线:纸书与碑书。那时的情况,简单说,纸书多“民书”,碑书多“官书”。二、书体的变革:此间,楷、行的形成对隶书的“命运”造成了重大的“冲击”。纸张的使用与书写的流便,使隶书这一古老书体开始发生“萎缩”。其“萎缩”表现为另两种书体(楷、行草)的成型与普及。

5、小结:以上所述为汉以后、唐以前的隶书。

唐以后,唐宋元明各朝隶书的发展,并不繁盛,或者说,受到官方与民间的双重忽视。唐多楷(“癫张醉怀”的狂草另作别论),尚法;宋多行草,尚意(确切说是行书,黄庭坚草书另作别论);元尚态,但复古耳,即复魏晋楷、行草书之态;明多行草,因为高大建筑与书写工具(高屋高墙、大方桌、方凳)的变化,而产生大行草立轴,隶书少(王铎中年叹息习隶已力不从心,隶书作品较少,且不成体式,可见一斑)。

东汉以后隶书的书法现象,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清朝隶书——中国书法史上第二个隶书的自觉创作时期(第一时期是两汉,说“书写”也可)。碑学的产生,对隶书的历史进行了重大的“革命”。

6、时与风:清朝隶书最大成者是邓石如,集大成者何绍基,洋洋大观者另有赵之谦、尹秉授等等。乃至现当代,习隶者不在少数。整合而独立不群者,或即俗中大雅者,能获得较大社会“流通”空间的,唯有今人刘炳森,世称“炳森体”。

这段时期中,有两大高峰:吴昌硕、林散之(隶书日课作品);炳森同时人中有王墉、何应辉、刘彦湖等。

先说吴昌硕、林散之。吴氏尚高古而金石气,林散之多创临之作。观吴隶书,可见隶书尚高古的底气;观林隶书,而知隶书对于书法创作的意义,可见隶书的静气与理性(隶书“革命”性的产生之于用笔、书法美学、书法史的意义)。

再说今人隶书。当今隶书的发展,都走的是与其它书体融合的路子。唯有刘炳森走标准化(美学)的路。

融合的路,在王墉、何应辉、刘彦湖身上都可以看出。王书重朴气,融篆、金、行、草于隶;何书重融行草于隶。

1234 1235以上为何应辉、王镛隶书作品

想着重说说刘彦湖,这里先回忆一下清朝碑学。清朝碑学产生的背景是“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故有“乱世写碑、盛世写帖”的说法。这种民族精神体现在书法中,即表现为剔除书法中帖风的柔弱,另寻新的书学审美空间。清朝碑学的隶书体现为对以刀为主要书写材料的碑文的笔墨再创造,同时也包括理论创造,而且,与魏晋书法形成不同的是,清朝的碑学与书法的自觉表现为理论出现于创作之前。因而,中国第二个隶书自觉创作时期,带有强烈开创性与排它性。排它性即表现为对帖学的排斥;开创性即表现为,从临摹到创作无不表现为对隶书(碑)新的认知。

从邓石如到何绍基再到开碑派书法行草书新貌的沈曾植、徐生翁等,无不可以看见中国书法历史上第一次对隶书(碑)的再创造。

1稚拙有味的徐生翁作品

第二次再创造有几条路线:一是标准化;二是融合其它书体;三是以帖对碑再改造。刘彦湖属于这第三种情况。愚以为,第二次再创造已经到来,而且不像第一次(清碑学)那样,是单线式发展,第二次来得比较广阔、多态、百花齐放,其理论基础与清碑学一样,同样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

另外还有第四条路:精研汉碑。比如:从《孔宙碑》、《礼器碑》中出来的王遐举先生;从《开通褒斜道刻石》中出来的周俊杰先生;从《张迁碑》中出来的张继先生;从汉简中出来的毛峰先生;从《衡方碑》、《郙阁颂》中出来的贾又栋先生……

走标准化路子的有启功先生、舒同先生、刘炳森先生,还有张海先生。标准化在中国书法史上功劳卓著,首先即体现在书法与社会的联系上功不可没。在元朝“复古”意识的牵引下,还有赵孟頫。

2刘炳森的标准隶书作品

当下,从体式和面貌上写出隶书“大气”的有周俊杰先生外,还有孙其峰等。

还提一位当下著名的书法家:王冬龄。王先生有一本专门阐述清人隶书的著作,以梳理清朝隶书史。3-5年前,见过一些王冬龄先生的隶书作品,零零散散出现在一些展览和报刊杂志上。愚以为,王先生是一个偏于学者型的理性的隶书创作者,但愚以为,人称书有“粉气”的王冬龄先生,隶书创作终不及其用笔畅快的行草书造诣之高。

此外,与时下许多写汉简的书家相比,人称有“苦气”的沃兴华先生的作品,尤其重视挖掘“民书”的精神,愚以为,沃先生终未登隶书堂奥,不见“正隶”之精神。盖隶书产生之初(甚至包括秦篆、唐楷),即已存在官书的影响。

“正隶”的精神,愚以为,散见于当下许多写隶的书家中。当前,官书的形式可以简单说是“演变”为电脑体,也即标准化倾向,则书法美学所受到的挑战是值得深思的。另外,书法创作的“书斋化”、“专业化”,导致书法社会化功能的弱化同样值得深思。

7、隶书的精神。在我看来,即“高古”、“大气”、“庙堂气”、“民族气”(也即汉民族气息)。由此也可知,当外族入侵,民族危难之时,在清朝一个需要如此民族气节的时期,隶书(碑学)被呼唤而出。

读《史记》或汉朝文学作品时,写隶书尤其有感觉。盖,手中之书如汉人把笔,乃是写隶至高境界,也当是书法一至高境界。

另外,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汉隶以前,秦末汉初时,篆隶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共存;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的流变线路有两条:北碑(隶意遗存于碑中。如《石门铭》、《龙门廿品》、郑道昭等。这也是练习北碑需要注意的地方。推崇北碑的于右任先生,即集成了隶书遗意中对横向空间的拓展)和王氏帖学体系(从《平复帖》时期作品可察这一转变)。

综上,隶书的历史之于书法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吧:隶书是碑学的底气,楷书则是帖学的底气。

8、余叙:“金石气”的脉络及“碑底帖面”。

“金石气”的提出(可具体查查是否出于清朝),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场“革命”。从清人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至于康有为,从吴昌硕、齐白石、于右任至于沈鹏、孙伯翔、石开,来考察这一脉络。其中单独提出林散之。

略说之,何绍基的隶书功底及其启示意义值得重视。赵之谦、沈曾植、林散之……“碑底帖面”的集大成。赵之谦实现了“碑底帖面”行楷书的形成,沈曾植则实现了“碑底帖面”行草书的形成,林散之则实现了“碑底帖面”大草的形成。(并非将之作如此机械的字体分析,乃为理清脉络也。)

3 4以上为清人邓石如、何绍基隶书作品

康有为之所以为人所诟病,乃因其“不知隶”而强学碑,至于金石气,实强为面目耳。由此可知,不知隶而习碑者,概入书学误区。

吴昌硕隶书气韵高古,世人难望项背,大篆、金文作底耳,由其竖写体式的隶书作品可知,缶翁对于隶书的研习是在向隶书的根底上追溯。得金石气而得高古之气,乃得金石气之真如也。

齐白石书法老成,返归自然,画家字,妙趣横生,乃与古人心灵相接,灵犀相通。类于宋朝黄庭坚观荡桨而悟,从自然中得耳。此为金石气另一境界。

于右任崇尚北碑,是集北碑隶意的大成者,于右任先生将隶书在北碑中的遗意集成并提升至今草。从当代的沈鹏先生身上,仍然可以看见这一脉络的发展趋势,沈老先生结合中国传统书论中关于意与象的阐释,并结合时风(对西方艺术与西方文化中关于心灵的融合),将书法中的“意象”意识,提炼至极。

1235 1236于右任先生将隶书在北碑中的遗意集成并提升至今草

孙伯翔,集魏碑于一身。其底气尚停留在龙门廿品中,未高至隶书。写碑之笔,合清人思路,将“以笔追刀”提升了高度。

石开,以篆刻立书法风貌。可说是自缶翁后另开金石气表现形式又一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用笔上,弥补了缶翁“意在笔后”的嫌疑,也可以说是打破了这一嫌疑。从缶翁、石开可以看出,碑学学习不深者,学碑不知其精神者,极易堕入“旁门”。如缶翁受到批评的“意在笔后”,如石开书法中书写意味的弱化。

妖而有味的石开作品,拓开了体现金石气的另一种用笔

9、书写意味的弱化、丧失,乃时下书法最大病。篆书大概是最难体现书写意味的书体,然仍可见秦诏版中浓厚的书写意味。书写意味涉及书学最本质的问题:什么是书法?以及书法与文字、书法与书写、书法与写字等问题。(可参考白砥《书法空间论》前面部分的论述。唯独不解的是,将这一问题看得最过清晰的白砥先生,其书法却是书写意味最淡薄者之一。这一矛盾,已经在白砥先生身上产生了一个最难以得到圆满答案的书学命题。我考虑的是,这是来自标准化倾向对白先生的毒害。向现代书法“取经”,愚以为这并不是白先生找到的出路。)

综上,习隶的前提必是首要“知隶”,这一点有点不同于从楷书入手步入书法殿堂。从隶书入手与由楷书入手,可分别视作“知性”与“理性”。知性者,则学者字、大家字,将遭遇“艺术化”意识的磨砺;理性者,则标准字,重法度,必将遭遇“俗气”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