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常听说,欧洲哪个哪个小店开了上百年,传了几代人,引得许多国人羡慕。这份羡慕在今天的中国是种很矛盾的感情。
其实,我们原本也是喜欢家传的物件的,不是还有个敝帚自珍的成语?不过,在1840年之后,我们就不怎么太喜欢旧的东西了,更别提破扫帚了。
我们要新。维新,新文化,新生活,新中国,新老婆……还有新水墨。
在新的驱赶下,我们急急火火的转了一百多年。结果发现,咱们该新的东西一样没新了:新手机,人家的,新汽车,人家的,新飞机、大炮,都是人家的。我们把自己的老东西几乎都拆光了,新的东西没造出来几样。或许,这些新的东西是要从旧的东西里长出来的。有时候,旧的东西就像土壤,旧东西多,土就肥,才能比较容易培育出新庄稼。我们的旧东西都被砸烂了,贱卖了,土地自然也贫瘠了。
隔壁开了五代小商店的店小二,把祖上留下来的东西都当宝贝。两百年的房子就不敢拆了。结果,他竟然还能做出新东西来,他做的iPhone一截一截的长,已经第七截了。在咱这里,别说两百年,再老的东西说拆也就拆了。可是,咱这砸了自家铺子的败家子,除了盖了两间新房子,实在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新东西。
二、
现在政府的报告里又重提“工匠精神”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否则政府报告这么严肃的文字里也不能随随便便的提到它。不过,不管内涵有多少,有两点一定是不能缺少的,一就是前面提到的敝帚自珍,二是长久的坚持和专注。没有这两点,其他的都谈不上。这两点其实是一个内容。不自珍的东西自然不愿意坚持,不愿意坚持的东西当然你也不会把它当作什么值得珍惜留恋的物件。
我们的问题是, “四旧”都破了,连带着,其实工匠精神也就没了。于是,工匠也都消失了。现在,做工的都叫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农民工既要做农民,又要做工人,一身二用,实在难有工匠精神。临时工更糟糕,都是临时的工了,就是有也只能是只管初一不管十五的临时工匠精神。昨天修的马路今天又挖开,上午出个政策,下午就给熔断了。现在的问题好像恰恰是这样,到处都充盈着一股临时工匠精神。
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马克思爷爷说,只有矛盾才是发展的动力。一个社会需要新的东西,引进的也好,嫁接的也好,但最终,你得有土地给它生长。土地是要越厚才会越肥的。新的科技和旧的文化就是这样的矛盾关系。
说到中国画,它不属于新的科技,它是旧的,是厚的,是敝帚,是中国人的文化乡土。所以,开好百年老店才是中国画家的事。成天叫嚷着创新,实在是难为这开老店的掌柜。画个透视,描个写实,过去被看作是创新。后来发现,人家用它发明了照相机,而我们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搞懂,这样的创新到底为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