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挥春大赛投票结果公布

各位墨友,

经过上周的投票,最终评选出38位获奖墨友,恭喜他们!

请名单中的各位通过墨池私聊与墨池官方或欧麦尔联系,告知获奖人姓名,收件人姓名、地址、电话。

名单如下:

金奖:

振武  得票:1166

祁连雪  得票:752

简单  得票:657

银奖:

银雀山人  得票:636

树下墨夫  得票:612

张东升  得票:485

李丰  得票:450

懐乡山人  得票:410

铜奖:

志存青云  得票:342

虎啸墨缘  得票:281

贞平  得票:273

97忆、微信13754142678  得票:267

踏雪寻梅待醉柳  得票:259

新站  得票:204

宁静致远老周  得票:143

都市种田人  得票:136

云南江川张志明  得票:123

Shp  得票:111

优秀奖:

清風徐來  得票:96

近雅轩  得票:95

您的私人牙医  得票:94

“二“哥@吴少华  得票:94

卧龙斋  得票:92

暢源  得票:83

枫叶斋  得票:81

红荷彩韵(周末笔会欢迎您)  得票:76

泥庐散人  得票:75

王方舟  得票:68

佛志我心  得票:67

红柳  得票:66

伊风堂  得票:59

墨竹雅士  得票:59

刘建祯  得票:59

卢明泉字悟心  得票:59

知足山人-孝天  得票:58

梧桐秋叶  得票:58

依然。  得票:55

冬不老儿  得票:54

奖项设置:

金奖:3名,鄯善彩玉佛首挂坠

银奖:5名,新疆金丝玉挂坠

铜奖:10名,新疆青花玉手串和挂坠

优秀奖:20名,卡纸团扇

金银铜奖奖品由西狼道提供,优秀奖奖品由书法屋提供,均提供获奖证书。

1《大观帖·适太常帖》

2《安思远藏本·适太常帖》

3《淳化阁帖·适太常帖》

4《澄清堂帖·适太常帖》

5《淳化阁帖肃王府本·适太常帖》

6《适太常帖》(出处不详)

7《适太常帖》对照释文

8《赵孟頫临适太常帖》

王羲之草书《适太常帖》,拓本,五行,四十一字。《宣和书谱》定名为《太常司州帖》。

此帖是王羲之尺牍中涉及时人最多的一件。计有太常、司州、领军、大奴等四人。太常乃王彪之(305-377),王彬第二子,其为太常一职,在永和十一年(三五五)七月。司州乃王胡之(修龄),王廙第二子,他曾被任命为司州刺史,因为病重而一再辞让,未到任就逝世了,时在永和十二年(二二五六)。领军乃王洽,字敬和,(323-358),王导第三子。大奴乃王劭,王导第五子。四人皆王羲之从兄弟。以四人的职任和辞世的时间计,此帖的书写时间,早不过永和十一年七月,晚不过升平二年(358)。帖文大意为:刚接到王彪之、王胡之、王洽等二十五、六日的来信,均安好。王胡之近已康复,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其他亲人都平安。王劭已经返回吴郡。希望能够见到他。王劭卒于吴国内史任上,吴国即吴郡。《右军书记》著录此帖。然帖中第三行“庆庆”,《右军书记》作“庆之”。《大观帖》、《澄清堂帖》、《玉烟堂帖》亦收刻。

释文:

適太常、司州、鎮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為平復,此慶慶可言。餘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

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我们挑选他的15幅代表作给大家欣赏和参考。

NO.15《妹至帖》

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1NO.14《雨后帖》

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羲之。

2NO.13《姨母帖》

王羲之代表作。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

3NO.12《胡桃帖》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释文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4NO.11《行穰帖》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5NO.10《黄庭经》

《黄庭经》,王羲之小楷作品,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内容是以七言歌诀,讲述道教养生修炼的道理。《黄庭经》字数不多,却内容深奥,语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

6NO.9《乐毅论》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7NO.8《大观帖》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8NO.7《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9NO.6《哀祸帖》

频有哀祸,悲摧①切割②,不能自胜③,奈何奈何!省慰④增感。

10NO.5《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11NO.4《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行书,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2NO.3《平安帖》

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3NO.2《丧乱三帖》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合裱卷

丧乱三帖含《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其中代表为《丧乱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14NO.1《兰亭序》

(冯摹本局部)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局部欣赏如下:15

一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一对八十多岁的日本夫妇,来到广州美院进修中国书法两年,妻子发言说: “通过中国古人精妙绝伦的书法,我们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历史的伟大。” 日本人是如此的重视书法,作为我们中国是书法的母体国家,更应该重视书法。以致不落后于别国。书法需要我们来传承,振兴和发扬!可想而知,我们的责任是多么地重大!

1二 、书法具有深厚而鲜明的人文性,中国书法史,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史,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史,必须要研究中国的书法史.因为大量的历史资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和中国文字有关,甚至与书法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的这些历史,不懂书法的话,那就是闭着眼睛走路,或者是瞎子过河。连书法里面的文字都认不出,这还能研究出什么东西出来呢?

三 、书法是一门技巧,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同时也可以益寿延年.自古道:”人逢七十古来稀,”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活了七十六岁,柳公权活了八十七岁,欧阳询活了八十四岁,现代书法家中,启功活了九十三岁,苏局仙活了一百零三岁,于省吾活了百多岁,不一一举例。日本大多数妇女都在学书法,这是她们深知学书法可以养颜,使人青春长驻,是一剂美容良药。

四 、书法是门很深的学问,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增加和丰富很多知识.如:文学, 诗词,文字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等,古今大书法家莫不是大学问家。

五 、书法可以修行品德,遣兴怡情,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一个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品德亦佳!一个书法爱好者,一般都比较有文化,有知识,有含养,有气度,文质彬彬,知书达礼!

六 、学习书法可以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常言道:”一貌惊人,一语惊人,一笔惊人”,字写得好看,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增强自身的自信心,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能得到诸多的便利!字写得好的人,被领导器重,直接提拔者也大有人在。一笔好字,享益一生!

七 、学习书法可以磨练意志,学习书法需要静心、耐心、韧性和恒心。在常期的书法学习当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毅力,也会逐渐改变掉懒惰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八 、学习书法会养成读书和写字的好姿势,一个学习过书法的人,一般都不会近视和驼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有站姿,坐有坐姿”。自然就会透露出一种文雅的气质和形象!

九 、书法是一种汉文字的载体,是文字语言表达的工具, 它能清楚地传递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你写的字别人看不懂,甚至过了一段时间连自己也看不懂,这怎么能达到你所要表达的目的?!

1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

2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

3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

4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

5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势

6则泉注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7临危据槁之形顿之则山安 导之

8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

9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

10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

11畅,孙虔礼书谱一则,丁未

12夏六月既望 其昌

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1姨母帖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2丧乱帖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首顿首。

3孔侍中帖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4寒切帖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5平安奉橘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6二谢得示帖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7行穰频有哀祸帖

《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89

张瑞图是晚明时期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即以擅书名世。时人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

张瑞图草书《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卷,为天启七年张瑞图五十八岁时书。洒金纸本,内容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诗,八仙,指诗人贺之章,张旭、李白等酒仙。诗中尽写他们嗜酒、醉酒之憨酒。张瑞图书时,尽情挥刷,即使没有醉意,至少也是极其放松的状态。

在宗唐宗晋的明代书坛,张瑞图敢于在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激越躁动的心态,力矫颓靡的时弊,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他所开创的奇逸书凤,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从来帖学无论千变万化,终不出“二王”正道,而他的另辟蹊径则具有晚明浪漫主义狂飙所掀起的时代精神,是明未书坛变革中反叛传统、绝去依傍的一个实例。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一时风气所趋,力振摩刻之风,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改革鼎新的先河。书名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称,有“邢、张、米、董”或“南张北董”之目。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的书迹而熟知其人。

释文: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宗之潇洒美少年,酒酣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地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天启丁卯春书,瑞图。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先说明,本文不是说书法中的临摹不重要,只是在深入传统临摹之前,明白书法学习尤其是临摹的核心原理,更加重要。

无论是巨擘大家,还是刚刚要入门的书法爱好者,书法的学习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很多人没有成就是因为对于关键的问题没有理清楚,所以对于书法的学习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时间的保证

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12、深入传统

学书法要深入传统,只有深入传统,真正领会了传统的精神,才会深切爱上书法。传统对于当代来说,不是枯涸的,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开出不同的书法走向。

3、自古书法传承的脉络

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

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

2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

美术字就是规范字,如宋体,虽然刻工的不同会让规范字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规范字确立了一个标准的书体形式。对于阅读者来说,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一模一样的标准形式,这种规范字的阅读,深刻影响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这些规范的字体会逐渐在阅读者的心里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字的某种写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笔画安排符合某种规范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这些心理定势在魏晋人那里根本没有。

3魏晋时代的书法远绍汉代。汉代到魏晋这几百年中,成熟的书体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魏晋人学书法,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草书系统,而不是如宋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唐楷系统。这样差距就出来了。草书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开放,从草书化到行书,行书必定具有草书的品格。

3、古法的意义

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学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

但是,我们看到董的书法结构平正(正是楷书影响的结果),笔法单调。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调。而到了清代,更没有帖学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也许更大。我们面对的是极其规范的阅读文字,同时离魏晋时代有千年的距离。这些都给我们领会古法造成了困难。

44、懂得对比

那么如何领会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资料一定要丰富。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学习唐楷,必须废除清代对唐楷的歪曲。我们可以参看日本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比如说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颜真卿的笔法;在嵯峨天皇的书迹中,我们看到了经典的欧阳询笔法,比欧书《千字文》要活泼的多、精彩的多。这些书迹对于我们理解唐人的笔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5充分理解了上面这些原理,对于书法临帖,才能取得真正实效性的进步,甚至事半功倍。反之,且不说会误入歧途,至少会走些弯路、错路,还得回头重新调整。

1冯错:俊朗妍美,善出奇笔

文\马玉琛

冯错有姓有名,无字,有号,号曰:逸秦堂。

冯错出生于雍城(陕西凤翔)。此乃秦人建国之地,雄視六国之邦,又有萧史弄玉爱情,广为后代传说,还有甘泉冒地,据以酿酒,名为西凤。

错号逸秦堂,表面看似从秦国逸出,有去国怀乡之痛,往内里看,或许有秦国逸士之意。少年志向,不可小觑。

冯错身上有秦人之酒气、豪气、浪漫气。读大学时,我曾为其授课。冯错时来时不来。干什么呢?在校外租房,熬夜临帖课字。冯错上课不准时,但有一事挺准时,即一、两周必约刘文嘉、张汉华、刘伟几位书道同好,携一周或两周所习字,汇集我办公室,互相切磋,评头论足一番,然后去纵酒阔论。实乃人生快事!由此知冯错少年之志,在于书法。冯错那时醉心于宋人苏、黄、米、蔡和清人王铎。未见临楷书。临褚遂良楷书圣教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当时临帖阶段,尚无个人面貌可言。

四年飞逝,冯错毕业漂北京,仍习书不断。吾于其博客和微信上常见之。至于面对面交流,只能在冯错每年回西安的酒席上了。我每每惊异于冯错书艺进步之快,与在校时简直判若两人。

或许是冯错身上酒气豪气浪漫气发,遂越宋而上溯晋唐。晋以二王草书手札为宗,唐以孙过庭书谱为主,尤其对后者用工甚力。孙过庭书谱,本来就是二王笔法笔意笔神在唐朝的再现,但已带有明显的唐人风貌。冯错也许想寻找晋人风神向唐人风度过度的暗中机关,故在二王手札和孙过庭书谱上用尽心血。

冯错一边临习二王和书谱,一边在尝试创作时有意识的录书世说新语。吾以为这是冯错聪明的地方。世说新语虽记写东汉末年到南朝刘宋时期300年间事,然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记写魏晋时期名士风度部分。竹林七贤之外,支道林等名僧赫然在列,王谢家族成员亦不例外。刘义庆文笔精简洗练,往往几十字,人物情态风神便跃然纸上。羲之、徽之、献之无不如此。可以说,世说新语括尽魏晋风度,又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呈现的。

冯错学晋人,不光学其字,还学其人,学其心性,学其人格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冯错习书,正在入晋,体味晋,实践晋。这一个入字了得,既得晋人法,又将摄晋人魂。

冯错书法颇似书谱,俊朗妍美,善出奇笔。和孙过庭比,消退刚断,逸出二王流丽妍美。尤其在二王中,似更偏向献之。对其尺牘用心颇专,出羲之之中正典雅而寻个性张扬,常想出奇。也许是胸中酒气豪气浪漫气在催动,冯错用笔激越浪漫,常有异动,足见胸中情蠢蠢然。这蠢蠢一动,便入国展省展十余次。小小年纪,成绩斐然。

当然,冯错的字,也有不足:运笔过速,缺乏顿之山安的体势。动可以,静稍欠。笔法动静适度,才是感情跌宕起伏的最佳呈现。“草贵流而畅”,冯错做到了,妍润娴雅亦有之,但枯劲、骨力、风神还要再加强。

书法功深而后可以言境界,在此可以解说成,冯错正在功深,境界随着会呼之而出。氤氲于内,灿然于外,灵台异动,笔墨生花,心手合一的大境界,是完全有理由期待的。

何以达此途?富于个性之创造。

今人多以己手写故人心,虽心追手摹,但心手茬口对接未必合缝。今人很少以己手写己心,这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好抒写己心之文字。以己手写故人心,实乃无奈之举。今心虽难写,但要害当在此处。我辈仍需努力!

临春风而望秋云,思绪浩荡,神采飞扬。观今日社会、文化、人生,或对应古往,或接思未来,胸中层云迭出,激流铿锵,手底笔墨运泼成彩,那才是真性情真创造真书法!

心之向往,手之追摹,无穷尽矣!

乙未岁初秋于金石阁

2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冯错,号逸秦堂。初钟情于宋人手札,游心苏、米。后上溯晋唐,用功于孙过庭《书谱》,褚遂良、二王手札以及《大观楼》诸帖。现为李双阳导师助理,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逸庐传播创始人之一,专侍书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全陕青年书法篆刻展

书画印写意宋庄名家提名展

山东省当代青年书法作品展

第六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山东省第二届书法篆刻小品展获奖提名

书法报30年全国书法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

首届“陶渊明奖”全国书法展

天地之中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首届“羲之杯”全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