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圣教序》刘铁云本

第十一讲:明、阴、洞、阳

1 2明:明字,左侧的偏旁,可以写“日”,可以写“目”,也可以写“囧”。在古代的行书作品里,大多都是“目”的写法出现。这个字属于非常端正的一个字,左边矮胖,右边高瘦。

3 4阴: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字外留白的形状,右侧的“人”,左低右高,极为明显。右侧几条横的间距,有聚有散。整个字的趋势,都是要往左倒下去,但是上方的捺划,如此的平!不仅留出了下方的一片空白,还在关键时刻,把整个字拽了一把。

5 6洞:“洞”最大的特点,是右侧的“横、口”,集中在框内的左侧,留出右方的空白。另外,要注意“三点水”,字帖的“提”,不能完全效仿字帖,要有书写性,笔断意连,连接至“同”的第一笔竖。

7 8阳:这是一个高频字,尤其是右侧的“易”,可以和“杨”串通起来。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上面辅助线的几个关系,左矮右高。右边的“易”则又是三角构图,上小下大。另外,要注意“勿”之间几个撇划的关系。

1我自幼就生活在启功先生身边,知先生早岁长于绘事,自一九二七年正式拜贾羲民先生为师学画,所做山水、花鸟皆宗法古人,又得溥心畬、溥雪斋二位宗亲的传授,故对绘画颇有心得。

我现在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专职收集整理启功先生的作品资料,我的眼缘不浅,一日,有先生带来一本十开山水册页,曰《坐揽烟霞》。此册纵二十三公分,横三十公分,原藏者为荣宝斋东家张氏后人,先生所作十开山水,皆宗法古人,点染设色,风格多样。此册前九开不落名款,每开右下角钤印,“启功”白文印与“元白居士”朱文印互换使用;第十开题款“丙戌暮春之初,拟古于简靖堂,启功”,名款处钤盖“启”白文印和“元伯”朱文印对章。这种题款、钤印的形式正是学习了古人传统绘制册页的方法,所见四王山水册也多为前开钤印,末开题款。册页作于一九四六年,时先生三十四岁,任辅仁大学副教授,在中文系和美术系授课。这一年,经溥雪斋先生介绍,加入“北平美术会”,与溥雪斋、张伯驹、邓以蜇诸老被选为理事,曾一起举行画展,先生这一年在老画师的指导下,勤于绘事,创作多为精品。

2溥雪斋先生册尾所作七言绝句一首

3溥雪斋先生在封面题写“坐揽烟霞”四字的签条

先生将这本画好的册页,在同年冬日请溥雪斋先生在册尾作七言绝句一首,时雪老五十三岁,诗云:“石色云峰兴不穷,高风千载仰维公。会心妙解通禅理,收入云烟只尺中。丙戌冬日,元伯出自作画册属题,率成廿八字勉而归之,雪斋”, 名款处钤“雪斋长寿”白文印。雪斋先生又在封面题写“坐揽烟霞”四字的签条。雪老长先生十九岁,二人共事始于一九三五年,先生因学历不够被辅仁附中解聘之后,恩师陈垣先生安排其到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任助教,协助雪斋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时常请教雪老,雪斋先生又让先生加入松风画会,使其眼界大开,绘画技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后先生于一九四二年被聘为辅仁大学美术系讲师,又与雪老共同教授书画课程,二人共事直到解放初期止。所以说,雪斋先生既是先生的师长,又是先生的同事,对先生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晚辈曾见多幅先生山水、兰竹画作,颇具雪老笔意。从《坐揽烟霞》册页的跋语中可以看出,雪斋先生对于晚辈的褒奖和勉励。

41948年4月在辅仁大学校内合影,左起启功、顾随、柴德赓(青峰),葛信益。

5顾随先生册首所题七言绝句

先生将这本画好的册页,在次年春请顾随先生在册首作七言绝句一首,时顾随老五十岁,诗云:“真宰上诉欲惊天,杜陵诗句争一先。艺事已能高著眼,下笔自可生云烟。元伯学友以自作画册属题,漫书四句。我于艺事无所知,出言自不著边际,祈勿笑也。卅六年春,苦水”,名款处钤“顾”朱文印。顾随先生在册页跋语中以“学友”相称,足见先生之谦逊。顾随老长先生十五岁,二人共事始于一九三八年,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被解聘之后,在恩师陈垣先生的帮助下这一年第三次走进辅仁,教授中文系大一国文;同年,顾随先生也开始在辅仁大学中文系任教,二人共事直到顾随老一九五四年至天津师范学院任教止。先生与顾随先生的交往,在顾随老《旅驼日记》中多有记载,如先生闻顾随先生一九四八年夏正临欧阳询书,乃以其所藏《欧书千文》摄影本见示,顾随老临一通,后先生在简靖堂灯下作跋等,可想见二老翰墨之缘。一九九〇年,顾随先生忌辰三十周年,先生作文苑书坛十二言联,又为《顾随先生纪念文集》题签,亦可想见二老情谊之深。据晚辈所见,先生与顾随老的合影存有多幅,现附上一九四八年在辅仁大学校内合影,读者可为一观。

先生画作流传不广,此册确为先生用心之作。册页每开单独成一种画风,整体看来又极为和谐统一,尽显先生绘事之能。册页选用荣宝斋定制宣册,外为楠木皮,用料考究。晚辈曾见雪斋先生题签的“静观众妙”册,是溥心畬、溥雪斋、黄宾虹诸老为曾幼泉所作,其中有先生作山水一开,所用也为荣宝斋定制宣册,可以看出这种册页在当时是极为贵重的。原藏者荣宝斋张氏后人曾言:“家中原有一本更小的册页,有雪斋先生题“元伯山水册”,亦为十开,每开有雪老对题,无先生名款,后此小册八十年代为友人索去。”机缘巧合,这一小册,先生于二〇〇〇年补书跋语,现为香港钟志森先生收藏。此二册若能出版,尤如黄子久之富春山居剩山卷与无用师卷合璧,何其幸也。我想这一天会很近、很近。

时先生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 侄孙章正记于浮光掠影楼

【《坐揽烟霞》册页】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1文/画 吴冠南

从唱堂会到开笔会

演员专门为一户人家甚至一个人唱戏叫堂会。画家专为一户人家甚至一个人作画叫笔会。

从前有堂会,没有笔会。笔会是近些年学着堂会的叫法。从前文人也会聚在一起作画,吟诗。但叫雅集,不叫笔会。如今的人很实惠,画家仿演员作派开堂会,一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别扭,因为演员早已不再叫戏子了。

古代画家雅集(如兰亭雅集、西泠印社雅集)与今天画家笔会性质却完全不同。古代画家雅集为互相砥砺,共同提高。今天画家笔会与演员堂会一样,好歹画几张挣些个出场费,如此而已。

2画画这玩艺儿

最早,古人画画是为了记事。后来为宗教服务。后来又为皇家服务。后来又为装饰服务。后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现如今,有些文艺圈渐渐变成了为争名夺利、沽名钓誉、混吃混喝服务。因此演员、播音、主持、写书的、唱歌跳舞的……一股脑全拎起了毛笔。于是画坛成北京的“天桥”,啥人都来。于是画画便成了杂耍。于是中国仿拂一夜间造就了千千万万个“画家”。

好歹姑且不论,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需要那么多画画儿的人吗?

3展览?展销?

如今展览(展销)之多,真正的可以冠以四个字:多如牛毛!

历史没有记录古人展不展览。

估计古人不展览,不然不会没有记载。

展览,顾名思义是展而览之。展:就是展开,当然握在手中、挂在墙上都可以叫展开。览:就是观看。所以展览好像从来与销售无关。

当下的展览又如何呢?找块地方,哪怕茶馆也行,画是肯定要展开的,览不览么无所谓。但是卖画是必须的。于是托人情、拉关系、媚老板、傍大款。品德特别恶劣的还蒙工薪阶层:什么品味、升值云云。总之就是为了一个钱字。呵呵,请辩别这是展览会还是展销会?

4意与匠

不知道鲁迅先生会不会画画?我反正没见到过他画的画。但我料定他是懂画的,而且不是一般的懂。我十来岁读他的诗,当读到“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二句时,吓我一大跳。春山披绿树才对,怎么可以研朱墨来画春山呢?所以这朱墨画春山就对上了画家新意匠。什么叫新意匠?新:视觉与众不同。意:不同一般的构思理念。匠:不落俗套的表现手段。

研一砚朱红色的墨,画一堂春色的山。中国传统山水画朱色作秋山是常例,作春山却绝无。看似这是鲁迅先生和画家们开了一个玩笑,其实是为画家们出了一道难题。思去吧、想去吧、意去吧、匠去吧。我想首先要的是突破习惯思维。习惯思维是很害人的。

5成败一根线

中国画以线造型。这一根线着实了不起。了不起到等同于人有一口气、一条命!

人的一条命全靠一口气,一呼一吸之间便生命律动、开天辟地、吞吐八荒。

中国画一根线的成败主要在于有没有应对上生命的律动,而不在于功夫的深浅。功夫深固然可以画出一根技术上无可挑剔的线,然而如果缺乏生命力的渗透,这根线还算不上是一根好的线。

生命律动,应心而运。时而激越,时而安详。于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中创造万般光华。

古人讲“得心应手”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名卓越的花鸟画画家,张其翼先生绘制了大量的禽鸟形象。郎绍君先生曾经在文章中写到,“在二十世纪画家中,若论画禽鸟动物之多、之精、之生动传神,恐怕很少有人可与张先生相匹敌。”

张其翼先生(1915—1968)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花鸟画家之一。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喜画。早年随金城、汪慎生学习,后近取林良、吕纪,远追宋人,并尤重师法造化,长于翎毛走兽,技法精严,兼工带写,风格清隽质朴,形神兼得,独树一帜。先生成名较早,才华横溢,奈何遭“文革”之难,天妒英才,巨星陨落。自蒙难之后,先生的作品与创作底稿也随即被查抄殆尽。不仅作品流传极少,相关的文献材料更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1以下文字是张其翼先生所著的《我怎样画翎毛》一书中部分谈及如何观察鸟的文字。

我很爱禽鸟,在十来岁时,家里饲养着各种的鸟,因此我对于鸟的声音,感觉比较敏锐,不论什么小鸟,只要飞到我家院子来,在没有看见它时,就能想象出它的样子来。同时,它的生活情况,也在我的头脑中显示出来了。

2画花像是嗅到花香,画鸟像是听到鸟语。

如要观察鸟的生活习惯,应在群鸟嘲鸣的时候,或在它饮啄栖息的地方,或当它正在喂养鸟雏的时候等等。要想观察鸟类的生活,必须尽量掩蔽自己的身体,行动要轻、要稳,以免惊动它们。

最好能在晨晓的时候,常去野外观察鸟的生活,或在野外短期居住,以便收获丰富的素材和学识。在出行时,要带笔记本,要有望远镜,必要时,还可以用照相机去拍照,借作参考。3 8 7 6 5 4

QQ图片20160308142612

 

《墨池学院-雪庐老师讲堂》点击查看详情

  耿峰,斋号雪庐,平山堂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参书法创作院副院长,豫商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水墨清鉴》副主编,《水墨阵线》主编,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作品几十次参加全国,全军重大展览或获奖,被多处名胜古迹刻碑匾和公私机构收藏。

一、书法如果一味追求个性,追求新奇,必然会越来越表面,越来越远离本性,直至走向疯狂,应该追求共性,在共性中求神奇,就会越来越内在,越来越接近本性,直至走向开悟。

二、闲暇时总在想,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是幸运的,现代化印刷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能将古人难得一见的书法精品化身千万尽展眼前,让人眼界大开,同时又觉得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又是不幸的,喧嚣的时代,浮躁的心态,快节奏的生活,面对太多的诱惑和选择,我们常常无所适从,身心疲惫。古代文人清闲、旷达、宁静的生活状态只能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向往而极难复制。近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忽觉古人生活状态更适宜作诗填词和造就出一流的诗人、书画大家与学者。

56667972114922393

三、杨维祯曾说过:“艺必贵精,精而后化,化而后神”在他看来,学书必须经此三个阶段,首先要求精,惟其精,才能得古法精髓,才能深入精微地体会古法的真正由来,精是打基础。在精熟后才有可能进入“化”阶段,从艺终了最忌食古不化,所谓化古,就是如何把学过的古法进行拓展与延伸,最终自然和谐地流与笔端,从而提升到神的阶段,当然提升到神的阶段也是最难的,也是书家的终身的追求。

四、初学书法,我认为还是先从篆隶入手为好,篆隶笔法相对简单,可以很好体会中锋用笔,同时对于文字学就可以有一点常识,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都不是虚构的,一笔一画都不能随便乱写,由篆隶书入手不但写字进步快、起点高,而且兴趣也会加大。

五、艺术应提倡多样化和自由发展,不能强求格式的统一与审美一致,妍美只是传统的一种,雄强也是传统,拙扑也是传统,二王是传统的主流,但不是全部,在中国古代书论中,妍和丑是两个重要的审美内容,就像京剧中需有丑角一样,没有丑就沒有所谓的美,我们既要知道美,也不能排斥丑,傅山的“四宁四勿”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165956788063388462

六、凡临古人法书,须平心耐性为,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或见异思迁,俗话讲:“字无百日功”,入了此行须用一生的努力去学习。 临帖要心存“二心”,一个是“耐心”,一个是“精心”。

七、临帖不只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注意临精到,找出共性,局部要放松,主笔要精准,细节可放松。 写字要“松” ,要松而不散,要轻松,放松,若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 ,就不可能会有很好的发挥。 书家小字用手,大字用肘。

八、北宋以降,文人书画家都有“重神轻形”的倾向,沈括就说:“书画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以达意为目的是文人画的标准,凡是不能很好表达文人情感的绘画,无论如何“形似”描绘物象如何逼真,也终不入流。

九、孙过庭《书谱》是学书者应该反复精读细研的基础理论著作,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深刻,对书法源流,书体特点,书品标准,流派利弊,特别是对书法的本质特征等都有极其精辟的见解。书法也很好,但初学草书者不宜先学,易于把字写散,草书入门可先选怀素《小草千字文》入手为宜。

十、古人以为“书画妙,当以神会”,欣赏书画观形还是观韵是雅与俗的最大分界。

554992327863206394

十一、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什么是书画中的韵呢?沈鹏先生认为:“韵虽是各门艺术共有,但首先是诗的特征”。我认为这是对韵最好的解释。

十二、学习书法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要亲近传统,不迷失时尚,要淘染书本,体悟生活,渐学、渐养。

十三、字要写活有神采,有气态,线条首先要活,要灵便、自然舒展为佳。 线条要活,首先用腕要活,二是手指要活,笔管要随指转动,捻管,转管,随线条方向而自然生发。

十四、习书初,可任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经典碑帖,日写数行,不必描头画脚,但求得神气,有那么一点帖子上的意思就好,临帖不过是得一规模,非是作古人奴隶,临七八分像即可,临至半年、八个月后可再换一种。郑桥说:“十分学要三分拋,各有灵苗各自标,”

十五、态度取决成败

845389882823822441

十六、为艺要静心修为才佳,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居住环境,交流方式的改变,书家本身学养,审美,艺术追求也与古人相去甚远,如果静不下心来,疲于应酬,没有古人穷其一生干一件事的毅力与安静的心境,就很难进入最佳状态,写字只为参展而远离生活,远离修身修为,只讲视觉冲击力和吸引眼球,就很难把心灵的倾诉,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的诉诸笔端,如此,则韵致何求!

十七、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曰:“凡学画者,得名家真本,须息心静气再四玩索,然后含毫伸纸,略取大意,兴所到,即彼疏我密,彼密我疏,彼淡我浓,彼浓吾淡,皆无不可,不必规规于淺深,远近,长短,阔狹间也,久而领其旨趣,吸其元神,自然生面顿开。”吾以为学书也当如此,不可只作书奴。

十八、写大字须用大笔,千万不能用小笔,宁可用大笔写小字,也不要用小笔写大字,(但也有例外,王镛先生即是小笔写大字,求其蒼茫)

十九、学画要先学书,未有不能书字而能画者,治印亦然。画,印书法是基础,欲要当大师可习金文,欲要当大家可习隶书、魏碑,欲要当名家可习行草。篆刻则要以秦汉为宗!

廿、自古至今,大凡艺术成就极高者,无不勤奋一生,苦苦以求。吾师李刚田先生曾刻印一方“追我时光廿年”,治学十分勤勉,八十年代常常在办公室刻印、作书至深夜,饿了就用饼干充饥。 画家于希宁九十多岁了,还柱杖在地上画大画,台湾画家余国松说:“人生太短暂了,沒有给我可以浪费的时间,”至今已八十多岁高龄了,仍坚持每日作画不辍!

289141206840872883

廿一、“神七”上天,有书画作品搭载上天,书画家本人自然感到无上荣耀,但不知组织者是何用意,我想,植物种子、动物什么的会在太空发生基因变异什么的,书画作品能有何改变?经过太空旅后书画家水平会有提高吗?作品一下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了?余甚为不解,想必此举定成为后人笑谈!

廿二、行书是介于正书与草书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自由度较大,靠近正书的为行楷,靠近草书的为行草,表现力最強,创作空间也最大,行书初看非常平淡自在,其实是表现最丰富,包容量也最大,诸如章法上的欹正,行气上的擒纵,结体上的显隐,运锋上的方园,藏露风格上的内壓,外拓等……。

廿三、学书临帖,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经历,先天素质,悟性,后天的学习情况都不一样,贵在自适自足,行有效为佳,古人的经验,今人的方法都不要生硬照搬。

廿四、学书应以用心为上,多体味、多实践,多思多想、其得必丰,进步也快。 临帖要多读帖 , 帖在看不在临,多读帖,读的烂熟于心,不必百遍千遍数地临。

廿五、林散说:“学书者勿与时人争高下,当与古人争一席地”。学书人应志存高远,多下功夫,多做学问,把散老此语作为“座右铭。

856938001417449478

廿六、用笔以中锋沉着为贵,中锋取其园,沉着取其定,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取其活泼,要静中有动,忌轻滑浮躁,笔不入纸。

廿七、习书始,我喜让学生从篆隶入手,多不解:“别人不都是从唐楷始吗?”我就会问:“唐朝人学书从何而始呢”?其中道理读一遍中国书法史就会明白了。

廿八、初学者应当弄清楚笔画起讫的力度,要知藏锋于笔内,起讫自在意中,而不是在形迹上的显露,这样就会有了含蓄的美态,而无嚣张弊病,所以,习字还是要学习一点篆隶笔意为好。

廿九、弘一法师说:“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按分值100分来算,章法应占50分,字占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这就是说章法很重要,理由也简单,一是统一,二是变化,三是整齐。

三十、当今书坛表面看很繁荣,参展像赶集,人们大都喜欢往人堆里挤, 摩肩接踵,凑个热闹, 喜欢跟风,什么作品可以参展,什么可以获奖,二王热了都来二王,唯独沒有自我,前些年什么主义,什么派、什么风的这几年也不见了踪影,其实还是名利心在起作用,跟风转得到的不是名就是利,也就争取到了话语权。反不跟风,朝沒人处钻,像与情人约会,月白风清,却俯仰自得,写的是心性,是自我。有的人喜爱热闹,而我独喜清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是一种境界,冷月无声、寒水自碧也是一种境界。

293193011388552497

三十一、临摹古人书,对临后要能进入背临才好,将所临帖时时研读,读后背临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贯通,往往毕肖,若终日对临,固能肖其面目,但恐一日无帖,则茫无把握,反被古人法度所囿,不能摆脱窠臼,竞成苦境也。

三十二、黄宾虹先生曾将笔法总结为“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学书画者当于此多体悟。

三十三、作书当用新笔,取其锋尖齐整圆饱。善书者能使刚笔写出柔性,柔笔写出刚性,方因高手。 作画要用退笔,取其锋芒秃破不齐整,勾斫方有破碎老辣笔,方可避甜,熟,稚、嫩病。个中妙处,当多体悟。

三十四、潘天寿先生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艺术高下,终在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曰:“境界非特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写真景物、真感情谓有境界。”故书画皆是此理,不能只着眼于形迹,而是要进入“受于眼,游于心”的性灵感悟的化境。

三十五、我的老师李刚田先生曾说:“品评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应从四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其是否从传统中来;再看其是否把传统的东西变通融会而不是照样搬来;三看其是否有独立的风格;最后是要看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否有激情。”如果我们在品评别人作品时都从这几个方面着眼,就会有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当然也需要你对传统要有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

864582772822030367

三十六、学习书画的人对于传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博大精深,传统是一个概念,不能狭隘地讲一种风格就是整个传统,传统的内容是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传统赋予不同的内容,整个传统是一个不断吸纳和扬弃的过程,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中的。今天我们视“唐人尚法”的颜柳书为传统,塾不知却被当年的文人视为“荡尽古法”。

三十七、作书画不可行笔太快,过快,则笔毫在纸上滑过,所作笔线必然浮薄,前人所说要使笔“留得住”,意在避免用笔轻浮浅薄,近日观齐白石画虾影像片段,齐先生画虾须是很慢的,如没看到过这个,皆以为就像是他的落款写的一样“白石一挥”呢!其实不然。

三十八、阁帖不可学,盖因翻刻太多而与原貌相丢甚远,学王可先从《集王圣教序》或唐摹本入手为佳。

三十九、写字运笔快要留得住、漫又不可使滞。 笔触上的回锋是要的,但不一定都要在行迹上处处显露出来,而是在笔势上有回旋与回敛意就可以了。

四十、临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追求,初学打基础阶段应该是以务求形似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就要以神为主,要形神兼顾,明代谢肇制说:‘’临帖,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法,从何结构,作何结煞,体势发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如此既久,方可下笔。下笔际,亦便勿求酷似,且须泛滥容与,且合且离,神游意会,久而久,得其大概,加以润色,即是传神手矣。”如何入帖,出帖是二个阶段,二个境界。

350624907899094859

四十一、习字临帖,要勤于思考,功夫不是简单的时间加数量,而是有效地学习积累,临摹实践中光动手不动脑,只顾一点一画地描摹,不考虑点画形态如何生成,也不去想字与字间的关系,这是效果最差的临帖办法,写再多,写再久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我称这样子临摹是下的‘’伪功夫”。

四十二、临摹的过程,既是学习方法技巧、提高手上功夫的过程,也是训练分析、加强理解、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对于某个碑帖,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应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有然,不仅知道怎么写,还能知道为何要这样子写。这样就不会被动,不会盲目,效率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十三、学习书法,一方面要多临多写,一方面要看中国书法史、古人书论和名家法帖、碑刻。首先要把自己的眼光提上去,眼高手低不可怕,眼界高了,手会很快跟上去,而眼界不高才是进步的最大障碍。

四十四、书画道,学不得法或入邪道,乃一生硬伤,皓首穷年而终无所获。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成功是必须要努力的!

四十五、多读书,书画家要提高修养,变化气质唯有多读书,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对于人的气质的生华起着潜移默化的妙用,乃至可以医媚俗,化愚顽,启聪慧,消暴戾,去物欲,致祥和,达静笃。其境自高。

731711075016971867

四十六、学习书画年轻时拼的是才气,中年时拼的是学问,老年时就要看寿命了。

四十七、古人云: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腕弱笔痴,取与全亏,物状平扁,不能圆混是谓板;笔迹显露,用笔中凝,点画际妄生圭角,是谓刻;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是谓结。

四十八、用笔纸上,有轻重、疾徐、偏正、曲直法,然则: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四十九、古人书论中讲的锥画沙、印印泥,是指的用力。折钗股,是指的截笔,屋漏痕,是指的收笔,截笔不使笔根着纸,收则笔尖返内。行笔要提得笔起,便是中锋,悬针则指的是笔尖往而不返。

352844588078750412

五十、古人云:笔有四势:“筋、骨、皮、肉”。笔绝而不断谓筋;缠转随骨谓皮;笔迹刚正而露节谓骨;起伏圆混而肥谓肉;书宜骨肉相辅,肉多则肥软,骨多则如薪,无骨则媚,无肉则刚劲太过,迹断则无筋。

五十一、行笔要涩,注意提按节奏,要有顿挫、不能滑过,行笔最忌滑与流,流、滑就泛力。

五十二、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如此,日久自有逐渐改观效。

五十三、初学用笔,规矩为先,不妨迟缓,万勿轻躁。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

五十四、品评佳书的标准:落笔得势,转折不混,向背合度,粗细相和,圆不直强,侧不扁塌,率不野,熟不甜,沉着,虚和,巧妙,浑成,平淡,心静神怡等!

五十五、作书用新笔,多取其锋尖,齐整园饱,善书者刚笔能用使柔,柔笔能用使刚。

867093005043186828

五十六、技术与艺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技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功夫,艺术是各种修养后达到的境界。

五十六、创作不要老是写自己轻车熟路的内容,要经常写沒有写过的内容,使自己多动脑,多用心,多发 现自己的不足,常调动自己的创作意识和灵感。

五十七、技法可学而得,而书卷气须要多方面的知识养。临帖就是向前人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得其意,忠其形,传其神。

五十八、书法的最高境界应是返璞归真,由有法到无法,随意天成,如入无人境。苏东坡说过“无意于佳乃佳”,他随意写的手扎就很好,古人留下的经典作品大多是手扎、便条等实用文字,很生活化的,所以好的作品都不是认真写出来的,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

五十九、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用生纸为能,古意尽失。古人用笔多用健毫,而今人多喜软毫,故古人笔意多失。(附今日作甲骨文扇面)

六十、用笔要轻松,轻松出朝气。 *笔不用烦,要取烦中简;墨须用淡,要取淡中浓。于书于画莫不如此。

454678976651099843

六十一、躁笔概由草率而为,浮躁滿纸,都不足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悟此方知用笔妙。(此作写在硬纸板上,立姿写小字)

六十二、后世学二王者众,初唐多谨于法,中唐多富创意,宋人各有侧重,元人走向通俗,明人偏于张扬。究其原因:一是二王书迹多以摹、刻、临、仿传世,失真在所难免,二是魏晋的格调简远,后人多取其一面发挥,所以后世才出现了众多的创新,变化,真正宏扬二王精神的是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等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书家。

六十三、王羲书结字,看似风格明显,却没有明确可寻的规则,每字皆因势而变,“随波逐流‘’,结字无定式,这正是王书空间的活处。 *王书结字多有意想不到处。

六十四、王书用笔动作大多含于线内,提按转接多为暗过,且入力丰和,骨力洞达,古人称王书“遒丽‘’,指其线质刚柔相济,血肉丰美。

六十五、王书空间虽极尽变化,但字与字间的转接与过渡十分自然。结字看似风格明显,但却沒有明确可寻的规则,皆因势而变。但不夸张度形,但字势多有险绝,收放、聚散、开合皆在一定的度内。

870113551657184731

六十六、今人学习二王多自孙过庭、赵、米入手或出入于宋代刻帖,孙过庭入笔力度较轻,动作感不甚明显,赵书用笔较程式化,线质清秀,空间趋向匀称,米芾多刷字,谨严不够,只学这几家,未必一定能把握好王书。

六十七、《集王圣教序》是集字,是所有集王字最成功的作品,应是初学行书的首选范本,点画精到,但因是集字,又是刻本,故神气不够,临易得点画而失在行气,长期临习此本须注意此点不足。

六十八、魏晋书法少唐以后的程式,用笔率直,质感醇厚,今人学二王为求精致而回避直率,少了魏晋人书从隶而来的过程,正是今人学不好二王书的症结所在。

六十九、汉代隶书线质凝重,用笔暗过,这些都是写好二王必需的基础,沒有汉隶基础或铺垫,要学到二王的力度与质感是不容易的。

七十、书法不能全凭技法熟,熟到极致就成为了积习,要有生气,有稚趣才是上品,所以古人论书重熟后生,特别是写帖学一路更须注意。但初学者还是应先求熟练为佳。

370606353017641973

七十一、元.汤垕在《画鉴》中曰:观画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观书法也当先观韵,神采,次观章法、笔法、结构、墨法。

七十二、用墨须注意二点,一是研墨要浓,二是所用笔与水要清净,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无彩病。

七十三、字要写的轻松不费力才好,Xxx、Xxx、Xx等写的很好,但视其字觉其做的成份多,写的很费力,不轻松,不是在轻松的书写,少了些许率意。 *艺术还是以不吃力为佳,若是鼓努为力,络是有伤品格。(Xx代表书家名,因涉及当代书坛,故隐去姓名,请予谅解。)

七十四、绘画用墨,以油烟为好,写字则松烟为妙。 *用墨,干笔易好,湿笔难工,干笔重复者谓积,湿时重复谓破。

七十五、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所以学习书画印必须深入传统。 *学习书画印应多读名家大作,多临,多记,融贯胸中,落笔自有神助。

七十六、搞艺术的首重人品,人品低,书品、画品就低。历史上因人废字的废艺的大有人在。

七十七、作画不通书道,则画无笔,作书不通画理,则书少韵致。中国画以讲究笔墨韵味为主,可用色,也可不用色,应把颜色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否则,以色为主作画,应是俗格。

七十八、笪重光《书筏》字数不多,然深得书道神理,熟读此篇,可得用笔,用墨妙。

七十九、写字执笔要诀在一“提”字,提笔方能破信笔,故发笔处便要提笔起。信笔用偏力,提笔用全劲,直管提锋方能力透笔尖。

八十、黄賓虹曰:“自画法失传,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画笔以金石家为上,工书法、诗文者次,作家当行,得于文人熏陶者又次。”是为高论。

八十一、清代书家宋曹说:“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书法约言》)所谓布置就是创作前要充分酝酿,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怎样过渡;所谓“神采”就是笔墨情趣。“布置本呼运心,神彩生于运笔”一旦考虑成熟,胸有成竹,就要毫不犹豫地放手挥毫,这样才能写出自然流畅、富有神彩的作品。

八十二、冯班在《钝吟书要》中曰:“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也就是说解决好用笔与结字是学好书法的关健。

八十三、初习书法,一般用兼毫,软硬适度,如能用羊毫最好,羊毫能掌控好,功夫才能过得硬,用羊毫能写出刚劲来,才是真本领。 *笔软则奇怪生焉,概软毫变化丰富故。隶书用笔须中锋,还裹毫而行,与篆书引行法略有不同。

八十四、笪重光在《书筏》中曰:“笔执使在横画,字立体在竖画,气舒展在撇捺,筋融结在纽转,脉络不断在丝牵,骨肉调停在饱满,趣呈露在勾点,光通明在分布,行间茂密在流贯,形势错落在奇正。”直接道出了构成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所必要的要素。又、横画发笔仰,竖画发笔俯,撇发笔重,捺发笔轻,折发笔顿,裹发笔圆,点发笔挫,钩发笔利,一呼发笔露,一应发笔藏,分布发笔宽,结构发笔紧,把用笔的方法讲的很明白,很透彻。深悟此中道理,可达事半功倍效。

八十五、笪重光在《书筏》中曰:“数画转接欲折,一画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必有病,分别行,则合法耳,横住锋或收或出(有上下出分)竖住锋或缩或垂(有悬针、摇缕别)、撇出锋或掣或卷,捺出锋或回或放。人知起笔藏锋未易,不知收笔出锋甚难。浑于八分,章草者始得,法在用笔合势,不关手腕强弱也”。有志于学书者,若把此几段书论弄懂了,也就把笔法弄清楚了。

908864063911178765

八十六、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存心不恭,则下笔散漫。 *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

八十七、写帖一般字都较小,用笔要注重两端,提按顿挫,中段则一掠而过,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流畅清遒。写碑一般字都较大,用笔注重中段,提按起伏,两端则相对简单,这样写出来的字点画浑厚豪放。

八十八、读碑帖须认真,从其点画结构到整行通幅的气势都须细细参究,然后于临写时乃得心中有数。除小楷外,写字都应悬肘,只有提笔悬肘时方能使字的笔画四面打开。

八十九、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人多浮躁,书法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彻底退出了实用舞台,输入法代替了书写,很多人提笔忘字,(包括我自己,拿硬笔时常有)导致了社会性的书法驰废,书法成为了少数人的爱好或晚年赋闲的清娱活动,大众对于书法的认知已是很贫乏了,以后将会很难再出现能影响后人或几代人的大师了。

九十、写篆书可参看《说文》清人吴大徵《说文部首》,都是很好的学篆工具书,便于初学。篆书、隶书,乃至行书、小楷等都要写,样样都要学才好,一切碑帖也都要读,手头资料要尽量齐全,平时经常翻阅乃至临习,即使不习也要多看,学习一个时期以后,才专写一种或专写一体,这是由博而约的方法。也可先深入一家而后博学他体。

九十一、入手学书先作正书大字,以充腕力,然后再作小楷,正书既工,渐渐作作行楷,由行楷渐渐作草书,日久熟练则可习大草。

九十二、学画初需认真练笔,朝夕间,明窗静几,把笔染翰,或画枯枝夾叶,或画坡脚石块,如习书临帖一样,不时模仿树石,使枝叶生动飘荡,坡石磊落苍秀,方可住手,此练笔法也。

九十三、《石门铭》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艺术境界,不刻意取巧,看似信手拈来,对每一笔线条的点画并不刻意于精到,但线条方圆交错,一顿挫极富弹性,一任自然,仙气十足,此碑被康有为了喻为“书中仙”。

九十四、龙门二十品中相对较成熟、较完整技巧表现的是《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一路,《郑长猷造像记》一路,则更生疏,更拙实,更粗率。

九十五、用纸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紫毫笔线条易劲挺,羊毫笔更能写出刚劲来。

九十六、学习书法,取法要高古,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九十六、个人的审美趣味很重要,技法在其次。

九十七、张裕钊字生硬,不可学。

九十八、康有为书法,以平长孤线为基调,转折方圆兼备,线条粗拙,浑重,厚实,是善用羊毫的典范。

九十九、学篆书应从小篆学起,小篆精密,学好小篆再学其它篆书相对就容易了。

一OO、书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至也,缛至也。

594202018249037679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

870666032521609039

长久以来,各方对书法临帖从楷书入手还是篆隶入手等问题各执己见,个人以为凡事先溯本求源,再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思路会清晰一些。文字作为交流的元素从起源到各类书体的出现,大多是是因为时代变化,文化的交融和书写工具、文字载体的变化而自然形成的。就目前资料所考,自小篆为节点,我们可大致勾勒出一个文字发展的基本脉络:

统一的秦国以秦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小篆(除甲骨文与刻画符号外,秦统一前的各国文字统称为金文或大篆)。十五年帝国灭亡,小篆多见于公文或铭刻,秦的律令浩繁,一统天下,律令的颁布发布、执行、记录等等需要大量的文字记载,因此无论官府文书还是民间广泛使用的文字,而记录这些内容的是被称为秦隶的书体。小篆虽然端庄研美,但日常书写却远不如秦隶书写时方便。

765298280412072333

汉之初,与秦隶并行使用的在竹简木牍上的,字体扁方,书写便捷舒展的竹简文字开始出现,此书体在使用过程中又逐渐衍生出隶书、行书、草书。至两晋初步形成早期楷书,但此时楷书多隶意,气象高古,至唐,楷书从隶楷逐步完善了点画结构,形成了法度森严的唐楷,草书也达到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新高度。而魏碑则是隶、楷之间一种不成熟的由书写者和刻工相结合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早期楷书。

764549335989568307

这是各类书体出现的基本框架,各类书体出现的时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节点,一种书体的出现均与前期广泛使用的文字通行时间相交融,促成文字、字体变化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书写的便捷,在这个日常书写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了各种书体的形成过程。

这也符合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演化的规律,书体之间的不同风格也大多与使用的书写工具、文字的载体密切相关。粗略划分为:篆(书写工具:刀、竹、毛笔,文字载体:金属器物、石刻、竹简)隶(书写工具:毛笔。文字载体:竹木简、绢、帛、石刻)行草楷(书写工具:毛笔。文字载体:纸、竹木简、绢帛、石刻)。个人认为后来练习书法的人,应遵循文字这一自然形成的规律去习练书法。

727367399073076145

748530854514160597

书法,是写字,但不仅仅是抄书写字,需要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其他方面的艺术修养作支撑,以高尚的思想、人格品行、追求做灵魂。外在书写技能的磨练和内在文化的积淀会不断提高书法的格调。书写的作品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包容越大,内涵越深。“字外功夫”对书法学习和创作是一种动力,也是一个养成执着求索、锤字炼句、捕捉诗意的过程,一个感悟生活的过程。一个灵魂卑劣、空虚,言行粗俗、胸无点墨的人,即便日夜苦练,穷首终生,也不可能书写出高格调的书法作品来。

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书纳万象,字内含情,书中蕴理,借书抒怀,透过书法作品的笔墨变化、谋篇布局,一窥书者的性格、情趣和审美品味。而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则是技能习练与字外功夫的融合体,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各有不同,体现在文字书写上,抛开字本身的优劣,就呈现的文字本身而言就自然带有书写者个性的烙印,再通过书者从书写技能与自我修养两方面的不断提高,这种烙印会逐渐清晰明确,所谓的个人风格,也便不须刻意追求而在书写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144510920682480273

143196454137914009

第三届挥春大赛投票结果公布

各位墨友,

经过上周的投票,最终评选出38位获奖墨友,恭喜他们!

请名单中的各位通过墨池私聊与墨池官方或欧麦尔联系,告知获奖人姓名,收件人姓名、地址、电话。

名单如下:

金奖:

振武  得票:1166

祁连雪  得票:752

简单  得票:657

银奖:

银雀山人  得票:636

树下墨夫  得票:612

张东升  得票:485

李丰  得票:450

懐乡山人  得票:410

铜奖:

志存青云  得票:342

虎啸墨缘  得票:281

贞平  得票:273

97忆、微信13754142678  得票:267

踏雪寻梅待醉柳  得票:259

新站  得票:204

宁静致远老周  得票:143

都市种田人  得票:136

云南江川张志明  得票:123

Shp  得票:111

优秀奖:

清風徐來  得票:96

近雅轩  得票:95

您的私人牙医  得票:94

“二“哥@吴少华  得票:94

卧龙斋  得票:92

暢源  得票:83

枫叶斋  得票:81

红荷彩韵(周末笔会欢迎您)  得票:76

泥庐散人  得票:75

王方舟  得票:68

佛志我心  得票:67

红柳  得票:66

伊风堂  得票:59

墨竹雅士  得票:59

刘建祯  得票:59

卢明泉字悟心  得票:59

知足山人-孝天  得票:58

梧桐秋叶  得票:58

依然。  得票:55

冬不老儿  得票:54

奖项设置:

金奖:3名,鄯善彩玉佛首挂坠

银奖:5名,新疆金丝玉挂坠

铜奖:10名,新疆青花玉手串和挂坠

优秀奖:20名,卡纸团扇

金银铜奖奖品由西狼道提供,优秀奖奖品由书法屋提供,均提供获奖证书。

1《大观帖·适太常帖》

2《安思远藏本·适太常帖》

3《淳化阁帖·适太常帖》

4《澄清堂帖·适太常帖》

5《淳化阁帖肃王府本·适太常帖》

6《适太常帖》(出处不详)

7《适太常帖》对照释文

8《赵孟頫临适太常帖》

王羲之草书《适太常帖》,拓本,五行,四十一字。《宣和书谱》定名为《太常司州帖》。

此帖是王羲之尺牍中涉及时人最多的一件。计有太常、司州、领军、大奴等四人。太常乃王彪之(305-377),王彬第二子,其为太常一职,在永和十一年(三五五)七月。司州乃王胡之(修龄),王廙第二子,他曾被任命为司州刺史,因为病重而一再辞让,未到任就逝世了,时在永和十二年(二二五六)。领军乃王洽,字敬和,(323-358),王导第三子。大奴乃王劭,王导第五子。四人皆王羲之从兄弟。以四人的职任和辞世的时间计,此帖的书写时间,早不过永和十一年七月,晚不过升平二年(358)。帖文大意为:刚接到王彪之、王胡之、王洽等二十五、六日的来信,均安好。王胡之近已康复,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其他亲人都平安。王劭已经返回吴郡。希望能够见到他。王劭卒于吴国内史任上,吴国即吴郡。《右军书记》著录此帖。然帖中第三行“庆庆”,《右军书记》作“庆之”。《大观帖》、《澄清堂帖》、《玉烟堂帖》亦收刻。

释文:

適太常、司州、鎮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為平復,此慶慶可言。餘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

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我们挑选他的15幅代表作给大家欣赏和参考。

NO.15《妹至帖》

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1NO.14《雨后帖》

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羲之。

2NO.13《姨母帖》

王羲之代表作。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

3NO.12《胡桃帖》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释文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4NO.11《行穰帖》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5NO.10《黄庭经》

《黄庭经》,王羲之小楷作品,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内容是以七言歌诀,讲述道教养生修炼的道理。《黄庭经》字数不多,却内容深奥,语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

6NO.9《乐毅论》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7NO.8《大观帖》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8NO.7《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9NO.6《哀祸帖》

频有哀祸,悲摧①切割②,不能自胜③,奈何奈何!省慰④增感。

10NO.5《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11NO.4《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行书,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2NO.3《平安帖》

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3NO.2《丧乱三帖》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合裱卷

丧乱三帖含《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其中代表为《丧乱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14NO.1《兰亭序》

(冯摹本局部)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局部欣赏如下:15

一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一对八十多岁的日本夫妇,来到广州美院进修中国书法两年,妻子发言说: “通过中国古人精妙绝伦的书法,我们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历史的伟大。” 日本人是如此的重视书法,作为我们中国是书法的母体国家,更应该重视书法。以致不落后于别国。书法需要我们来传承,振兴和发扬!可想而知,我们的责任是多么地重大!

1二 、书法具有深厚而鲜明的人文性,中国书法史,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史,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史,必须要研究中国的书法史.因为大量的历史资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和中国文字有关,甚至与书法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的这些历史,不懂书法的话,那就是闭着眼睛走路,或者是瞎子过河。连书法里面的文字都认不出,这还能研究出什么东西出来呢?

三 、书法是一门技巧,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同时也可以益寿延年.自古道:”人逢七十古来稀,”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活了七十六岁,柳公权活了八十七岁,欧阳询活了八十四岁,现代书法家中,启功活了九十三岁,苏局仙活了一百零三岁,于省吾活了百多岁,不一一举例。日本大多数妇女都在学书法,这是她们深知学书法可以养颜,使人青春长驻,是一剂美容良药。

四 、书法是门很深的学问,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增加和丰富很多知识.如:文学, 诗词,文字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等,古今大书法家莫不是大学问家。

五 、书法可以修行品德,遣兴怡情,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一个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品德亦佳!一个书法爱好者,一般都比较有文化,有知识,有含养,有气度,文质彬彬,知书达礼!

六 、学习书法可以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常言道:”一貌惊人,一语惊人,一笔惊人”,字写得好看,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增强自身的自信心,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能得到诸多的便利!字写得好的人,被领导器重,直接提拔者也大有人在。一笔好字,享益一生!

七 、学习书法可以磨练意志,学习书法需要静心、耐心、韧性和恒心。在常期的书法学习当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毅力,也会逐渐改变掉懒惰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八 、学习书法会养成读书和写字的好姿势,一个学习过书法的人,一般都不会近视和驼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有站姿,坐有坐姿”。自然就会透露出一种文雅的气质和形象!

九 、书法是一种汉文字的载体,是文字语言表达的工具, 它能清楚地传递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你写的字别人看不懂,甚至过了一段时间连自己也看不懂,这怎么能达到你所要表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