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功 93岁[1912一2005]

2刘海粟 99岁[1896一1994]

3朱屺瞻 105岁[1892一1996]

4赵朴初 93岁[1907一2000]

5齐白石 95岁[1864一1957]

6林散之 90岁[1898一1989]

7张大千 85岁

8沙孟海 92岁[1900一1992]

9关山月 88岁[1912一2000]

10郭沫若 86岁[1892一1978]

11赵少昂 93岁[1905一1998]

12于右任 85岁[1879一1964]

13董寿平 93岁[1904一1997]

14舒同 93岁[1905一1998]

15黄宾虹 91岁[1865一1955]

16李可染 83岁[1907一1989]

17王个簃 91岁[1897一1988]

18于希宁 94岁[1913一2007]

19黎雄才 91岁[1910一2001]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的随笔集,全书分为十二卷,分别为卷一·集醒、卷二·集情、卷三·集峭、卷四·集灵、卷五·集素、卷六·集景、卷七·集韵、卷八·集奇、卷九·集绮、卷十·集豪、卷十一·集法和卷十二·集倩。读来只觉语句清新,道人之所未道,掩卷颇有可思之处,更有进益之功。

陈眉公书《小窗幽记》册页1 2 3 4 5

1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白蕉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惜罹难“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2 10 9 8 7 6 5 4 3

1书法之道,阴阳之理——点画构成文字,线条成就书法。其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润燥、浓淡、黑白、断续、直曲、提按、刚柔、快慢、轻沉、雄秀、巧拙、妍丑、喜怒、悲欢、形神等诸元素,皆阴阳而已。乃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相济之道。

松静自然,轻灵圆活——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美学的创作前提是:体松神静,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轻灵圆活,是对执笔、点画、形神的总体要求;忌僵、滞、呆、腐、死。

提按使转,八面出锋——这是运笔的基本要求。轻提重按,圆转自如,左右翻腾,上下盘旋,有米芾“八面出锋”之妙运。如此则中侧兼施,方圆并举,线条多变,点画丰富,字态万千,驱笔以尽其情。

刚柔快慢,得机得势——陈式太极拳有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动则松活弹抖如炸雷,静则安祥徐缓似抽丝。书法亦然。行草之体,因情定势,因势赋形,动若江河,静若山岳,疾如飞鸟,缓如潺流。然皆须得机得势,因势利导,得自然浑成之妙。

虚实开合,变化莫测——虚实开合即为拳经。此理通于书法。点画造形,谋篇布局,计白当黑,无一不是虚实开合。非是预想成何样字、布何样局。太极拳讲“先在心,后在身”,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然则笔因情驱,字随势迁,常行于其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所谓变化莫测谓之神。《兰亭序》乃大醉之后所作,醒时不可复及。《祭侄文稿》亦是明例。

牢笼万物,纵横有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学书法,须仰观俯察,取类万象,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与造物同游。所谓师法造化、中得心源。

云行雨施,笔性墨情——道一本而理万殊。书法人人可学,然千人千面(除非书奴,终身为古人牢笼),何故?性情与学养使然。笔性墨情,即人之性情。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之可贵,在于有书卷气。若无学养,则人人可秉笔发奋而成书家。

浑然天成,一片神行——书法也是辩证法,要求对立统一,和而不同,血脉周流,大气鼓荡,生机活泼,浑然天成。不必计较一点一画、一城一池的得失,追求的是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玉不琢不成器。而书法不然,最忌刻意雕琢,描龙绣凤,如此只是美术字,匠家所为,灵机全无。

业精于勤,出神入化——太极十年不出门。书法亦然。太极拳和书法都是最吃力的功夫,疲软之人做不得。要想有所造诣,没有笔冢池墨之功、学养积久之力,是难以企及的。只有敬、勤、学、思,积以时日,且转益多师,方能渐入堂奥、臻于化境。

人书俱老,尽性立命——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始成。孙过庭《书谱》中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如同太极拳,书法也是性命双修之业。通过坚持不懈地书法习练,可以陶冶情操,变化气质,明心见性,延年益寿。日用行事,则应物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1瘐冀《故吏帖》

2司马攸《望近帖》

3卫夫人《急就帖》

4司马昱《庆赐帖》

5山涛《侍中帖》

6789郗超《远近帖》

10谢安《六月帖》

11司马道子《异暑帖》

12王廙《祥除帖》

13郗鉴《灾祸帖》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1【立轴】

主要用于竖式构图,悬挂欣赏。画幅的上下左右常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字赞赏。中间部分称“画心”,上有“诗塘”、“天头”,下是地脚。上下又有“隔水”,有的天头贴“惊燕”。起初“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饰。“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副字画还称“中堂”。

2一色装

3二色装

4三色装

5诗堂装

6间隔一色装

7锦眉装

8集锦装

9宋式(宣和)装

10装框两色装

【对幅】

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画作品而组合。如果是画,就称为“画对”;是书法, 则称为“书对”,或称对联。

11【条屏、通景屏】

条屏画心由一色画绫等镶料装饰,排挂在一起。其形制与立轴一样,只是多了几幅,一般为4条,也有6条、8条、12条的。通景屏则由若干条尺寸相同、同空连贯的字或者画,分别由一色花绫等镶料装饰并排挂在一起。

12四屏条

13通景屏

【镜片】

镜片亦称镜心,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化了的立轴装裱形式,可装在镜框里悬挂欣赏。中国的镜框设计讲求简练,不重雕饰。

141516【册页】

将绘画装裱成书的形式,携带、欣赏和保藏均较方便。有的册页是页页相连的,有的则是活页。因画幅不大,亦称“小品”。

1718【横披】

主要用于横式构图,画幅多不太大,镶边、空白视画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镶边、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空白,如上下镶边、空白为一寸,则左右为五寸,横披不装轴杆,两侧均装楣条。

19【手卷】

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体积较小。画幅的前、后,特别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定意见。外有“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前有“引首”,中为“画心”。紧连画心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

20

什么人的话不该听?

在网络时代,各种书法论坛和聊天群,各种声音横行,有甜言奉承的、有刺耳中肯的、有不懂瞎喷的、有讽刺挖苦的…哪些是真言?哪些可听信?哪些该无视?有些人的评论,你无需在意。主要有下面四种人:

其一、胸无点墨,没有传统文化学养的。

其二、对中国书法史欠乏大体了解的。

其三、不写书法,没有相对书法功底的。

其四、书法观有明显误区、主观偏激的。

如果没有上面的这些基础条件,不管他说的话多么“好听”或“难听”,你都不无需太在意。大体能满足或接近上面的条件的人,他们的意见,可以辩证听取。

1品鉴书法的一般标准

由此观之,要作一个品评者并非朝夕之事,人们经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品评书法作品的好坏应该说有标准,当然这种标准并非同于鉴定一个产品的具体量化标准,而是一般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四点。

①贵乎自然,切忌矫揉造作。

作书就象一个人修饰打扮,一定要适度,不能过份,大凡装腔作势,故意卖弄的作品都是劣品。

②遵守字法,切忌过度移位变形。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字法规范、严谨,切不可随便胡来,这好比人的五官,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去移位,否则不可辩认,成为鬼怪。尤其是草书,草法十分规范,稍不留意就出差错,错字是书法作品之大忌。

③创新有度,切忌非字非画。

汉字虽然经历了由象形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书法成为抽象的线条艺术已有两千多年了,我们不能借口“返朴归真”,把非字非画,半字半画的作品列为书法创新范畴,这类作品也许是艺术,但绝不是书法艺术。

图/非字非画是民间“书法创作”一大通病

④巧妙用墨,切忌玩弄小技。

古人作书十分重视用墨,有的善用浓墨,如清代刘墉,用墨厚重,貌腴骨劲、别具面目,故有”‘浓墨宰相”之誉;有的善用淡墨,如清代王文治,注重墨法,多以淡墨示人,其书作平淡天真,自然放逸。故有“淡墨探花”之称。有的善用涨墨,如明代王铎,用墨则涨墨欲滴,一经着纸,墨色淋漓,神迷漓溯,雍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