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道,阴阳之理——点画构成文字,线条成就书法。其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润燥、浓淡、黑白、断续、直曲、提按、刚柔、快慢、轻沉、雄秀、巧拙、妍丑、喜怒、悲欢、形神等诸元素,皆阴阳而已。乃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相济之道。
松静自然,轻灵圆活——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美学的创作前提是:体松神静,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轻灵圆活,是对执笔、点画、形神的总体要求;忌僵、滞、呆、腐、死。
提按使转,八面出锋——这是运笔的基本要求。轻提重按,圆转自如,左右翻腾,上下盘旋,有米芾“八面出锋”之妙运。如此则中侧兼施,方圆并举,线条多变,点画丰富,字态万千,驱笔以尽其情。
刚柔快慢,得机得势——陈式太极拳有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动则松活弹抖如炸雷,静则安祥徐缓似抽丝。书法亦然。行草之体,因情定势,因势赋形,动若江河,静若山岳,疾如飞鸟,缓如潺流。然皆须得机得势,因势利导,得自然浑成之妙。
虚实开合,变化莫测——虚实开合即为拳经。此理通于书法。点画造形,谋篇布局,计白当黑,无一不是虚实开合。非是预想成何样字、布何样局。太极拳讲“先在心,后在身”,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然则笔因情驱,字随势迁,常行于其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所谓变化莫测谓之神。《兰亭序》乃大醉之后所作,醒时不可复及。《祭侄文稿》亦是明例。
牢笼万物,纵横有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学书法,须仰观俯察,取类万象,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与造物同游。所谓师法造化、中得心源。
云行雨施,笔性墨情——道一本而理万殊。书法人人可学,然千人千面(除非书奴,终身为古人牢笼),何故?性情与学养使然。笔性墨情,即人之性情。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之可贵,在于有书卷气。若无学养,则人人可秉笔发奋而成书家。
浑然天成,一片神行——书法也是辩证法,要求对立统一,和而不同,血脉周流,大气鼓荡,生机活泼,浑然天成。不必计较一点一画、一城一池的得失,追求的是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玉不琢不成器。而书法不然,最忌刻意雕琢,描龙绣凤,如此只是美术字,匠家所为,灵机全无。
业精于勤,出神入化——太极十年不出门。书法亦然。太极拳和书法都是最吃力的功夫,疲软之人做不得。要想有所造诣,没有笔冢池墨之功、学养积久之力,是难以企及的。只有敬、勤、学、思,积以时日,且转益多师,方能渐入堂奥、臻于化境。
人书俱老,尽性立命——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始成。孙过庭《书谱》中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如同太极拳,书法也是性命双修之业。通过坚持不懈地书法习练,可以陶冶情操,变化气质,明心见性,延年益寿。日用行事,则应物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主要用于竖式构图,悬挂欣赏。画幅的上下左右常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字赞赏。中间部分称“画心”,上有“诗塘”、“天头”,下是地脚。上下又有“隔水”,有的天头贴“惊燕”。起初“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饰。“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副字画还称“中堂”。
【对幅】
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画作品而组合。如果是画,就称为“画对”;是书法, 则称为“书对”,或称对联。
条屏画心由一色画绫等镶料装饰,排挂在一起。其形制与立轴一样,只是多了几幅,一般为4条,也有6条、8条、12条的。通景屏则由若干条尺寸相同、同空连贯的字或者画,分别由一色花绫等镶料装饰并排挂在一起。
【镜片】
镜片亦称镜心,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化了的立轴装裱形式,可装在镜框里悬挂欣赏。中国的镜框设计讲求简练,不重雕饰。
将绘画装裱成书的形式,携带、欣赏和保藏均较方便。有的册页是页页相连的,有的则是活页。因画幅不大,亦称“小品”。
主要用于横式构图,画幅多不太大,镶边、空白视画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镶边、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空白,如上下镶边、空白为一寸,则左右为五寸,横披不装轴杆,两侧均装楣条。
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体积较小。画幅的前、后,特别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定意见。外有“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前有“引首”,中为“画心”。紧连画心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
什么人的话不该听?
在网络时代,各种书法论坛和聊天群,各种声音横行,有甜言奉承的、有刺耳中肯的、有不懂瞎喷的、有讽刺挖苦的…哪些是真言?哪些可听信?哪些该无视?有些人的评论,你无需在意。主要有下面四种人:
其一、胸无点墨,没有传统文化学养的。
其二、对中国书法史欠乏大体了解的。
其三、不写书法,没有相对书法功底的。
其四、书法观有明显误区、主观偏激的。
如果没有上面的这些基础条件,不管他说的话多么“好听”或“难听”,你都不无需太在意。大体能满足或接近上面的条件的人,他们的意见,可以辩证听取。
由此观之,要作一个品评者并非朝夕之事,人们经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品评书法作品的好坏应该说有标准,当然这种标准并非同于鉴定一个产品的具体量化标准,而是一般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四点。
①贵乎自然,切忌矫揉造作。
作书就象一个人修饰打扮,一定要适度,不能过份,大凡装腔作势,故意卖弄的作品都是劣品。
②遵守字法,切忌过度移位变形。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字法规范、严谨,切不可随便胡来,这好比人的五官,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去移位,否则不可辩认,成为鬼怪。尤其是草书,草法十分规范,稍不留意就出差错,错字是书法作品之大忌。
③创新有度,切忌非字非画。
汉字虽然经历了由象形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书法成为抽象的线条艺术已有两千多年了,我们不能借口“返朴归真”,把非字非画,半字半画的作品列为书法创新范畴,这类作品也许是艺术,但绝不是书法艺术。
图/非字非画是民间“书法创作”一大通病
④巧妙用墨,切忌玩弄小技。
古人作书十分重视用墨,有的善用浓墨,如清代刘墉,用墨厚重,貌腴骨劲、别具面目,故有”‘浓墨宰相”之誉;有的善用淡墨,如清代王文治,注重墨法,多以淡墨示人,其书作平淡天真,自然放逸。故有“淡墨探花”之称。有的善用涨墨,如明代王铎,用墨则涨墨欲滴,一经着纸,墨色淋漓,神迷漓溯,雍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