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灵飞经》,听起来像是病句。

章诒和在某篇文章中提及一位票友时,说他“谁的赵云”都看过,意思是他看过所有名角饰演的赵云。所有《灵飞经》,当然指所有版本的《灵飞经》。

古人收藏一种版本即可当宝,我们比古人幸福多了,有了发达的印刷术,想看哪种版本都不叫事儿。更重要的是,有了PS,我们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即使所有版本放一起,也是小菜一碟——

12345这5种版本,从左到右依次为望云楼本、哈佛燕京学社藏本、滋蕙堂本、渤海刻本以及原帖墨迹。

四种刻本,所本均是墨迹,不同的是,望云楼本为清嘉庆年间直接从墨迹刻成,渤海本为明末从墨迹刻成,而哈佛燕京本和滋蕙堂本均为翻刻。

一般认为,由于刻工关系,望云楼本最接近墨迹,渤海本差别较大,而另外翻刻的两种又别有滋味了。

6789我们都知道,在书法碑帖中,墨迹为上,碑拓次之。而在《灵飞经》的传承中,始终有一些人认为渤海刻本要优于墨迹,这在其他经典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

之所以如此,与《灵飞经》的写经性质有关。墨迹固然鲜活生动,但其中的牵丝映带,偶尔可见一定习气;渤海本刻工并未完全忠于原帖,而是在刻制中做了一定减省,抹去习气,这个碑刻反倒显得古朴清秀了。

1011121314很多人喜欢渤海本,还有一个原因是字数多。因为现存墨迹本,只剩下43行了。

据记载,《灵飞经》墨迹全本曾入宋内府,到了明朝落入董其昌之手。董曾将其抵押在海宁陈家,渤海本即在此时由陈家刻成。后来董将墨迹本赎回,陈家做了手脚,从中抽出43行。然而这不怎么光彩的举动却“抢救”了《灵飞经》,因为墨迹本回到董其昌手里后,居然不知去向了。

1516171819一部《灵飞经》,隐藏了太多故事。

而它本身,至今也还是个谜。有人说它是唐代“开元第一书家”钟绍京的手笔,有人说它是玉真公主手迹,也有人说,它由元代赵孟頫临写而成。

然而这些,一点都不妨碍《灵飞经》成为小楷经典。

它的秀美身姿,清俏之气,始终散发着不朽的魅力,千百年来,雅俗共赏,男女通吃。

1南陵纪游册

画 理

(一)

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的去体验大自然的。徒画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事事依人作嫁,那便没有自己的见解了。

——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刊1957年《美术研究》二月号)

(二)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

——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三)

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上。

——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四)

我要游遍全国,一方面看尽各种山水的曲折变化;一方面到了某处,便发现某时代某家山水的根据,便十分注意于实际对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同时勾取速写稿,并且以自然的无穷丰富,我也就在实际的对象中,去控索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

——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五)

学那家那法,固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但那家那法,都有实际的自然作根据。古代画家往往写生他的家乡山水,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技巧。

——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2款识:枫树冈有枫一株,觇其叶先茁所向以卜年丰。宾虹。

铃印:黄

3款识:王雨辰震情高旷,诗文书画风韵潇洒哦,著《雷斧剩书》、《小辋川辑诗》,画不经见,图此以为征质之思。宾虹。

铃印:黄

4款识:籍山在县东北,坡陀联络为邑之镇,明沈尧中游宦,审其形式叠石为台。宾虹。

铃印:黄

5款识:鹅公山下临石潭曰海子沟,有龙藏焉,时或腾跃,祷雨辄应。

铃印:黄

6款识:青弋江上汉置宣城故城,隋初改宛陵县为宣,遂废,5南陵县东四十里即其旧址。宾虹。

铃印:黄

(六)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 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

——1955年3月病中语。

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七)

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1955年3月病中语。

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八)

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图画取材,无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谓;地,花草、虫鱼、翎毛之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画人最复杂,既要有男、女、老、幼之别,又要有性格之别,更要有善、恶、喜、怒之别。

(九)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1948年语。

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十)

三陵自然之山,总是有黑有白的。全白之山,实为纸上之山,自然中不是这样。清代四王之山全白,因为他们都专事模仿,不看真山,不研究真山之故。

——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7款识:坡阜蜿蜒,中有卓起一峰,如龙昂首,上建雎阳庙,名为神龙山。宾虹。

铃印:黄

8款识:萧家嘴水中一洲有石如鱼,东南二水来会于此,萦纡盘绕,顾而复流。昔者以占科名之盛。宾虹。

铃印:黄

9款识:铜井西五里有五松山,唐李白诗:我爱铜官山,千年为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今图其意。宾虹。

铃印:黄

10款识:南陵,古名春谷,改为阳谷,属丹阳郡,晋曰阳江。安帝召桓温如朝,至赭圻筑城居之。宾虹。

铃印:黄

(十一)

艺术各品种是相通的,摄影虽是外来的,但是好的摄影也能传山水之神,从自然中宛然见到笔墨。

看照片也是师法造化的一种办法,学画既要研究画史、画理、画论,更要探究画迹,师法造化,比较前人得失后,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回忆黄宾虹老师论画片断》

(刊1982年《新美术》第四期)

(十二)

作画应使其不齐而齐,齐而不齐。此自然之形态,入画更应注意及此,如作茅檐,便须三三两两,参差写去,此是法,亦是理。

——1952年语。

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十三)

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密不通风,疏可专马”。

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许地山有诗:“乾坤虽小房栊大,不足回旋睡有馀”。此理可用之于绘画的位置经营上。

——1952年语。

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十四)

我说“四王”、汤、戴陈陈相因,不是说他们功夫不深,而是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有人说我晚年的画变了,变得密、黑、重了,就是经过师古人又师今人,更师造化,饱游饫看,勤于练习的结果。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十五)

山水的美在“浑厚华滋”,花草的美在“刚健婀娜”。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和“风健婀娜”。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脱去凡俗。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11款识:名苑野夫如冈,弘治领乡荐不仕,隐居赋诗云:老剑残书南北路,清风明月短长亭。何人解我高歌意,云外沧浪和一声。有《岁月亭稿》。宾虹。

铃印:黄

款识:康熙中渔人于南陵城北河得古钱,钱尽钢见,方太史位齐置为砚,系以铭文,极古质。宾虹。

铃印:黄

12款识:宋鲍明远诗有:昨夜宿南陵,今但入芦洲。李善注引古宣城图经曰:南陵在郡西南,因知梁未置县,已得其名。年游迹所经,写为小册,即呈随庵先生博笑。甲戌十一月黄宾虹。

铃印:黄

(十六)

初学(画)宜重视者三:一曰笔墨,由练习(书画)、读书得之;二曰源流,由临摹赏鉴悟之;三曰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十七)

(画)先求实,后求虚,先从容易的,再后到难的。讲虚实有难易,但不是好环,整幅画中没有实的地方,那里还有虚的地方,虚实是相生的。

从那里画起?还不是一笔笔画起。要懂得虚实不是这笔虚那那笔实,而是从通幅的气势意境来着眼的。虚人从实处看,实要从虚实处看。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十八)

婀娜多姿是花草本性,但花草是万物中生机最盛。的疾风知劲草,刚健在内,不为人觉察而已。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十九)

游黄山,可以想到石涛与梅瞿山的画;画黄山,心中不可先存石涛的画法。王石谷、王原祁心中无刻不存大痴的画法,故所画一山一水,便是大痴的画,并非自己的面貌。但作画也得有传统的画法,否则如狩猎田野,不带一点武器,徒有气,力依然获益不大。

——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

书画同源,理一也。若夫笔力之刚柔,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讲求,衡之书画,固无异也。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首先说明,这里所说的诗是指汉诗,书指汉字的书法,画指中国画。

大约自从唐代郑虔以同时擅长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以后,这便成了书画家多才多艺的美称,甚至成为 对一个书画家的要求条件。但这仅是说明三项艺术具备 在某一作者身上,并不说明三者的内在关系。

古代又有人称赞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以后又成了对诗、画评价的常用考语。这比泛称三绝的说法,当然是进了一步。现在拟从几个不同的角 度,探索一下诗书画的关系。

1 2柴门掩雪图 唐寅

一、“诗”的含义

最初不过是从徒歌的谣谤或带乐的唱词,在古代由于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发展到政治、外交的领域中,起着许多作用。再后某些具有政治野心、统治欲望 的“理论家”硬把古代某些歌词解释成为含有“微言大义”的教 条,那些记录下来的歌辞又上升为儒家的“经典”。这是诗在中 国古代曾被扣上过的几层帽子。

客观一些,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论的“诗”,又成了 “美” 的极高代称。一切山河大地、秋月春风、巍峨的建筑、优美的舞姿、悲欢离合的生活、壮烈牺牲的事迹等,都可以被加上“诗一般的”这句美誉。若从这个角度来论,则书与画也可被包罗进去。现在收束回来,只谈文学范畴 的“诗”。

3 4唐寅 题《立石丛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诗与书的关系

从广义来说,一件美好的书法作品,也有资格被加上“诗一般的”四字桂冠,现在从狭义讨论,我便认为诗与书的关系远远比不上诗与画 的关系深厚。再缩小一步,我曾认为书法不能脱 离文辞而独立存在,即使只写一个字,那一个字 也必有它的意义。例如写一个“喜”字或一个 “福”字,都代表着人们的愿望。一个“佛” 字,在佛教传入以后,译经者用它来对梵音,不 过是一个声音的符号,而纸上写的“佛”字,贴 在墙上,就有人向它膜拜。所拜并非写的笔法墨 法,而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我曾认为 书法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近来有人设想 把书法从文辞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在,这应怎么办,我真是百思不得其法。

但转念书法与文辞也不是随便抓来便可用的瓶瓶罐罐,可以任意盛任何东西。一个出土的 瓷虎子,如果摆在案上插花,在懂得古器物的人 看来,究竟不雅。所以即使瓶瓶罐罐,也不是没有各自的用途。书法即使作为“载体”,也不是 毫无条件的;文辞内容与书风,也不是毫无关联 的。唐代孙过庭《书谱》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 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曁乎兰亭兴 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 方笑,言哀已叹。”王羲之的这些帖上是否果然 分别表现着这些情绪,其中有无孙氏的主观想 象,今已无从在千翻百刻的死帖中得到印证, 但字迹与书写时的情绪会有关系,则是合乎情理 的。这是讲写者的情绪对写出的风格有所影响。

还有所写的文辞与字迹风格也有适宜与否的问题。例如用颜真卿肥厚的笔法、圆满的结字来 写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的无题诗, 或用褚遂良柔媚的笔法、俊俏的结字来写“杀气冲霄,儿郎虎豹”之类的花脸戏词,也使人觉得不是滋味。

归结来说,诗与书,有些关系,但不如诗 与画的关系那么密切,也不如诗与画的关系那 么复杂。

5明·徐渭《墨葡萄》——《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三、书与画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大马蜂窝,不可随便乱捅。因为 稍稍一捅,即会引起无穷的争论。但题目所逼, 又不能避而不谈,只好说说纯粹属于我个人的私 见,并不想“执途人以强同”。

我个人认为“书画同源”这个成语最为“书 画相关论”者所引据,但同“源”之后,当前的 “流”还同不同呢?按神话说,人类同出于亚当、夏娃,源相同了。为什么后世还有国与国的 争端,为什么还有种族的差别,为什么还要语言的翻译呢?可见“当流说流”是现实的态度,源不等于流,也无法代替流。

我认为写出的好字,是一个个富有弹力、血 脉灵活、寓变化于规范中的图案,一行一篇又是 成倍数、方数增加的复杂图案。写字的工具是毛 笔,与作画的工具相同,在某些点画效果上有其共同之处。最明显的例如元代柯九思、旲镇,明清之间的龚贤、渐江等,他们画的竹叶、树枝、 山石轮廓和皴法,都几乎完全与字迹的笔画调子相同,但这不等于书画本身的相同。

书与画,以艺术品种来说,虽然殊途,但在人 生活中的作用,却有共同之处。一幅画供人欣赏, 一幅字也无二致。我曾误认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不 擅长写字的人必然只爱画不爱字,结果并不然。一 幅好字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画。

书法在一个国家民族中,既具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经历,直到今天还在受人爱 好,必有它的特殊因素,又不但在使用这种文字 的国家民族中如此,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并不使 用这种文字的兄弟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们注意。为 什么?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起如此 作用,能有如此影响的原因,把这个“因”和画 类同样的“因”相比才能得出它们的真正关系。 这种“因”是两者关系的内核,它深于也广于工 具、点画、形象、风格等外露的因素。所以我想 与其说“书画同源”,不如说“书画同核”,似乎更能概括它们的关系。

有人说,这个“核”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 包括哪些内容?甚至应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形成 的。现在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索。

1.民族的习惯和工具:许多人长久共同生活 在一块土地上,由于种种条件,使他们使用共同 的工具;

2.共同的好恶:无论是先天生理的或后天习 染的,在交通不便时,久而蕴成共同心理、情调 以至共同的好恶,进而成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教 育内容;

3.共同的表现方法:用某些语词表达某些事 物、情感,成为共同语言。用共同的办法来表现 某些形象,成为共同的艺术手法;

4.共同的传统:以上各种习惯,日久成为共 同的各方面的传统;

5. 合成了 “信号”:以上这一切,合成了一 种“信号”,它使人看到甲联想乙,所谓“对竹思鹤”、“爱屋及乌”,同时它又能支配生活和 影响艺术创作。合乎这个信号的即被认为协调, 否则即被认为不协调。

所以我以为如果问诗书画的共同“内核”是什么,是否可以说即这种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成的“信号”。一切好恶的标准,表现的手法,敏感而 易融的联想,相对稳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传统,本 民族(或集团)以外的人,可能原来无此感觉,但 这些“信号”是经久提炼而成的,它的感染力也绝 不永久限于本土,它也会感染别人,或与别的信号 相结合,成为新的文化艺术品种。

当这个信号与另一民族的信号相遇而有所比较时,又会发现彼此的不足或多余。所谓不足、多余的范围,从广大到细微,从抽象到具体,并非片言可尽。姑且从缩小范围的诗画题材和内容来看,如把某些诗歌中常用的词汇、所反映的生活加以统计,它的雷同重复的程度,会使人吃惊甚至发笑。某个时代某些诗人、画家总有爱咏、 爱画的某些事物,又常爱那样去咏、那样去画。 也有绝不“入诗”、“入画”的东西和绝不使用 的手法。彼此影响,互相补充,也常出现新的风格流派。

这种彼此影响,互成增减的结果,当然各自有所变化,但在变化中又必然都带有其固有的传统特征。那些特征,也可算作“信号”中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顽强地表现着,即使接受了乙方条件的甲方,还常能使人看出它是甲而不是乙。

再总括来说,前所谓的“核”,也就是一个 民族文化艺术中由于共同工具、共同思想、共同 方法、共同传统所合成的那种“信号”。

7倪瓒《渔庄秋霁图》——题画诗为:“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诗中“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句点活了王云浦渔庄之景,那“凉”、“悲”之意又清晰地点出画家漂泊度日之心境。

8倪瓒《虞山林壑图轴》——倪瓒诗曰:“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祠。看云聊异翰,把酒更题诗。此日交观意,依依去后思。”画虞山林壑,引依依后思,有效拓展了赏画者的想象空间。

四、诗与画的关系

我认为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 的母亲,即生活。具体些说,即它们都来自生活 中的环境、感情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 的要求等。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 作出的诗或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 如果创作时没有美的要求,不想有动人的力量,也必然使观者、读者味同嚼蜡。

这些相同之处,不是人人都同时具备的,也 就是说不是画家都是诗人,诗人也不都是画家。 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则是各有 一定的分量,有不同而同的内核。这话似乎未免太笼统、太抽象了。但这个原则,应该是不难理 解的。

从具体作品来说,略有以下几个角度:

1.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 句名言,事实上已把诗画的关系缩得非常之小 了。请看王维诗中的“画境”名句,如“山中一 夜雨,树杪百重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坐看红 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等著名佳句,也不 过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甚或只够写景生动的效果。 其实这类情景丰富的诗句或诗篇,并不只王维独 有,像李白、杜甫诸家,也有许多可以媲美甚至 超过的。如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天门中 断楚江开”,《蜀道难》诸作;如杜甫“吴楚东 南坼”、“无边落木萧萧下”,《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诸作,哪句不是“诗中有画”?只因王维能画,所以还有下句“画中有诗”,于是特别取得“优惠待遇”而已。

至于王维画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已无从得 以目验。史书上说他“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 意纵横,参乎造化”。这两句倒真达到了诗画交 融的高度,但又夸张得令人难以想象了。试从商 周刻铸的器物花纹看起,中经汉魏六朝,隋唐宋 元,直到今天的中外名画,又有哪一件可以证明 “天机”、“造化”是个什么程度?王维的真迹 已无一存,无从加以证实,那么王维的面便永远 在“诗一般的”极高标准中“缺席判决”地存在 着。以上是说诗与画二者同时具备于一人笔下的 问题。

2.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 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某人的像,如不 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画的是 谁;画一个风景,如不写明,观者也无从知道画 上的东西南北。这些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 而补充的方法,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 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故事 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词以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 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访 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 想,丰富了图中的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 能。但那些把图中事物摘出排列成为五、七言有 韵的“提货单”,则不在此内(不举例了)。

杜甫那首《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 韵》诗,首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此堂”, 这幅画我们已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 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 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 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 “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 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 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 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 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再如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 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 孤云落日是长安。”我生平看到宋画,敢说相当 不少了,也确有不少作品能表达出很难表达的情 景,即便此诗中的涛头、城郭、章贡台、暮霭、 孤云、落日都不难画出,但苏诗中那种回肠荡气 的感情,肯定画上是无从具体画出的。

又一首云:“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来 酒半醒,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和前首一样,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 的那种惆怅心情,虽荆、关、李、范也必无从措 手的。这八境图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 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竟然用他 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 劳。更公平地说,画的作用并不只是题诗用的一 幅花笺,能引得诗人题出这样好诗的那幅画,必 然不同于寻常所见的污泥浊水。

3.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 南宋人画的纨扇,另一面是南宋后期某个皇帝的 题字,笔迹略似理宗。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 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 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 “狖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是谁作的。 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 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 的景物,竟能把“狖寥”、“明月夜”和“淡 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 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 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 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画者所作,则是一位善于选句 的书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 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9沈周《秋泛图》

沈周题曰:“秋水浮空天影长,归来江上自鸣榔。白鸥飞过搀红叶,不觉微风陡荐凉。”秋水浮空,白鸥掠过,诗句把秋泛图写得凉意浓浓。

其实所见宋人画尤其许多纨扇小品,一入目来便使人发生某些情感的不一而足。有人形容美女常说“一双能说话的眼睛”,我想借喻好画说它们是 一幅幅“能说话的景物,能吟诗的画图”。

可以设想在明清画家高手中如唐六如、仇十 洲、王石谷、恽南田诸公,如泬寥淡泊之景, 也必然不外疏林黄叶、细雨轻烟的处理手法。更 特殊的是那幅画大船纨扇的画家,是处在“马一 角”的时代,却不落“一角”的套子,岂能不算是豪杰之士!

4.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元代已然是“文 人画”(借用董其昌语)成为主流,在创作方法 上已然从画帧上贴绢立着画而转到案头上铺纸坐 着画了。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 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 否舒适。换句话说,即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 象。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 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 一种新的东西。倪躜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 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 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实代表了当时不 仅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能够理解这个思 想,再看他们的作品,就会透过一层。在这种创 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合是离, 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倪瓒画两棵树一个草亭,硬说他是什么山 房,还振振有词地题上有人有事有情感的诗。看 画面只能说它是某某山房的“遗址”,因为既无 山又无房,一片空旷,岂非遗址?但收藏着录或 评论记载的书中,却无一写它是“遗址图”的, 也没人怀疑诗是抄错了的。

到了八大山人又进了一步,画的物象,不但 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几乎可以说他简直是要 以不似为主了。鹿啊、猫啊,翻着白眼,以至鱼 鸟也翻白眼。哪里是所画的动物翻白眼,可以说 那些动物都是画家自己的化身,在那里向世界翻着白眼。在这种画上题的诗,也就不问可知了。 具体说,八大山人题画的诗,几乎没有一首可以 讲得清楚的,想他原来也没希望让观者看懂。奇怪的是那些“天晓得”的诗,居然曾见有人为它 诠释。雅言之,可说是在猜谜;俗言之,好像巫 师传达神语,永远无法证实。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绝不同于欺世盗名、无理取闹。所以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并不因为作者名高,而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 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 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如果探索前边说过的 “核”,这恐怕应算核中一个部分吧!

5.诗画结合也有庸俗的情况。南宋邓椿《画 继》记载过皇帝考画院的画手,以诗为题。什么 “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 画山中露出鸱尾、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 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 中美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 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着飞舞 的蜂蜂蝶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 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 “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 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记 录者可以说“定知非诗人”(苏轼诗句)了。

10王蒙《花溪渔隐图》——王蒙诗曰:“御儿西畔霅溪头,两岸桃花绿水流。东老共酣千日酒,西施同泛五湖舟。少年豪侠知谁在,白发烟波得自由。万古荣华如一梦,笑将青眼对沙鸥。”两岸桃花,东老共酣,西施泛舟,笑看沙鸥,诗句把一幅花溪渔隐图点化得花团锦簇。

从探讨诗书画的关系,可以理解前人“诗禅”、“书禅”、“画禅”的说法,“禅”字当 然太抽象,但用它来说诗、书、画本身许多不易 说明的道理,反较繁征博引来得概括。那么我把 三者关系说它具有“内核”,可能辞不达义,但 用意是不难理解的吧?我还觉得,探讨这三者之 间的关系,必须对三者各自具有深刻的、全面的 了解。在了解的扎实基础上再能居高临下去探 索,才能知唐宋人的诗画是密合后的超脱,而倪瓒、八大山人的诗画则是游离中的整体。这并不 矛盾,引申言之,诗书画三者间,也有其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

1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临摹时首先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如果是毛笔字帖的话,则应挑选字体小一点的字帖,这样可省去缩小的工夫。

其次,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象,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而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此外,光临摹也还不够,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最后,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象蜜蜂采百花酿佳蜜一样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它字帖。当然,学写字帖也最忌见异思迁,今天摹这本帖,明天临那本帖,像走马灯似的轮换着书写,这样,是写不好字的,初学者务必注意。

临帖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临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但对把握字的结构位置不足,临帖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书法,要把临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钥匙,是打基础。临的次数越多、临的范围越广,基础就越牢固。临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

临帖三法:

对临:将范本置于眼前,开始时须看一笔写一笔。

背临:不看范本,只凭印象将诸字临写下来。

意临:临写范本时,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

临帖境界:

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关于“心到”的境界,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里虽然是论述书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临帖达到最高境界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也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谓“心到”,即是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

选贴:

碑帖是我国历代书迹保存和流传的重要形式。碑是指碑版刻石。或者说是经过加工而竖起来的石版,俗称”立碑”,从我国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没有刻上文字,竖石仅是作为某种标记,或者说作为某种记号而已。从秦始皇时开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纪其功绩。到了汉代时,碑的应用就很普遍了,作为上层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纪其政绩,作为民间百姓为了纪念贤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庙堂、道旁或墓前竖碑,这时才称为碑。藏碑最多的地方,称为”碑?quot;。西安市的碑林就算是较大而闻名于世。帖是把前人的手迹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再拓印成帖,即叫做字帖。帖起源于唐代,从李世民开始了广泛应用。

碑帖的用途,在于临习和欣赏。我国的碑帖极其丰富,不可能遍临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择范本作为学习楷模。要求:

应当选用古代优秀的碑帖和字体。一般应先学楷书,它点画规范,笔法丰富,结构端正,法度规矩,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用笔、结构的法则,最便于初学者打基础。应该选择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高水平的第一流碑帖来学习。这对学到正确的用笔法度和结体原则等书法的基本功及探索书法艺术的规律都有很大的帮助。

风格上,由于我国书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难易适度的、适合自己、自己也喜欢的。

下面介绍一些碑帖供选择:

楷书类:1、《北魏郑文公碑》

2、《北魏元怀墓志》

3、《魏张猛龙碑》

4、《魏崔敬邕墓志》

5、褚遂良《大字阳符经》《雁塔圣教序》

6、欧阳询《九成醴泉铭》

7、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8、颜真卿《勤礼碑》、《告自帖》、《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李玄靖碑》

9、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10、赵孟睢度偶恰贰兜ò捅

隶书类:1、《乙瑛碑》

2、《礼器碑》

3、《张迁碑》

4、《石门颂》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书类:1、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

2、李邕《李思训碑》

3、颜真卿《祭侄稿》

4、苏轼《寒食诗帖》

5、黄庭坚《松风阁诗》

6、米芾《蜀素帖》《苕溪诗》

草书类: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孙过庭《书谱》

4、 张旭《古诗四帖》

5、 怀素《自叙帖》《圣母帖》《大、小千字文》

6、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

7、 王铎的草书

篆书类:1、《散氏盘》

2、《石鼓文》

3、《峄山碑》

4、李阳冰《三坟记》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1 5 4 3 2

邓石如《四体书册》之《择故山滨水地行草书册》,嘉庆二年(1797)。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

择故山滨水地。环篱值荆棘。间栽以竹。(入竹)餘丈。植芙蓉三百六十。入芙蓉(餘)二丈。环以梅。入梅餘三丈。重篱。外植芋粟果实。内重植梅。结屋。前茅后瓦。入阁。名尊经。藏古今书。左塾。训子。右道院。迎宝(客)。进声二。寝一。读书一。治药一。后舍二。一储酒穀。列农具山具。一安僕役。庖湢称是。童一。婢一。园丁二。前鹤屋。养鹤隻。后犬十二足。驴四蹄。牛四角。客至具蔬食酒核。暇则读书。课农圃事。毋苦吟,安此天年。

山家清事。嘉庆二年秋七月望日。完白山人邓石如。书于京江江深草阁。

6 9 8 7邓石如《世虑全消隶书四幅屏》,118×59.2cm。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

世虑全消,见几点落花,闻数声啼鸟;

尘缘割断,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

见源禅友属书,顽伯邓石如。

10邓石如行草五言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可惜他原石流传极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传说中的故事
谈书画作伪的概况和作假的情况,我先讲几个传说中的故事,挺有意思的。说是宋朝的大书法家米芾米老先生曾经看见过李成的画,假的300件,真的只见过两件。看见过吴道子的画,假的300件,真的没说。这是从笔记上摘录下来的,说明作假的情况有多严重了。再一个是文徵明,明朝的“四大家”文、沈、仇、唐之一的文徵明。文徵明住在苏州,他活到九十多岁,书画的技巧非常高,威信也很高。这个人不愿做官,弄到京城里来了,他还是不想干,后来又回去了,回家之后继续过他的这种爱好书画的生活。
文徵明 绿荫清话图轴(真迹)
文徵明 玉川图轴(仿本)

有一个叫朱朗的跟他住得很近,这个朱朗就假造文徵明的画。比如有人想请文徵明画画,但他的年岁很大,地位也高,请不着,怎么办呢?就请朱朗,说您给我画张文徵明的,画多大的尺寸,上款写的某某人,下面不写朱朗,而写文徵明。有一天,有个人想请朱朗画画,走错了门,走到文徵明那里去了。文徵明一看就乐了,心想他朱朗造我的假,我就不能造他朱朗的假吗?于是收下了那人的润金,画了一张朱朗的画,落款朱朗。文徵明假冒朱朗。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了,但流传下来的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这说明作假的情况很严重,几乎同时期就造你的假。而且住在对门街坊就那么造假,满不在乎。

董其昌书法(真迹)
董其昌 书法(仿本)

再一个是董其昌,董其昌就更不得了了,他做的官大,事业也大,而且书画的名气也大,那么怎样造董其昌的假呢?有一个安徽的富商到南京去了,通过介绍想见见董其昌,想请他给写张字,备了厚礼,拿了很贵重的礼物到董其昌那里,董其昌一看,当时就给他写了张字,拿走了。这个人把字拿回安徽挂起来,说这张肯定是真的了,我亲眼看见董其昌给我写的。转过年来,他又到南京来了。有一天从董其昌的府邸门前路过,见出来了一个人,好多人议论这是董其昌,他就想不对呀,我去年来的时候,见到的董其昌不是这样的。他老在门口等着,等董其昌出来了又看,董其昌问怎么回事,你怎么老在我这儿转悠?富商把这件事一说,董其昌乐了,说:“你进来吧!我给你写一张,你拿走吧。”这说明连董其昌这个人都能假冒。

董其昌 书画合册(仿本)
董其昌 云山图(仿本)
拿近代的齐白石来说,齐白石的假画也相当多。齐先生有一方图章曰:“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这说明齐白石的画造假的多。总的来说,作假有两种:一种是原来作假,一种是后来作假。像朱朗造文徵明的假,假董其昌造董其昌的假,齐白石的假画,一开始就把它做成假的,这些是原来作假。
齐白石 山鸡墨石图轴(真迹)
齐白石、陈半丁合作 雉鸡图轴(仿本)

后来作假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六十年代的时候,不提是谁了,有一张齐白石的画。齐白石有时爱写两个款,他原来已有一个款了,比如“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于京华×× 年”。这一个款盖上图章了,有的时候像南纸店、荣宝斋、清一阁都挂笔单,挂笔单之后,这张画某某买了,说请您写上我的上款得了,就又拿去,有时候再加字不合适了,就在旁边写上一个某某先生属白石老人又记或者又题。还有的本身就写着“多子”两篆字,底下写白石老人并篆,底下再落一行款,这种情况都有。一幅画双款,两个本人的款,这在齐白石的作品当中经常见到。我见的这张,他把其中的一个款挖下来,画了一张齐白石的四尺墨荷,把挖下来的这个款挪到这张四尺整纸上,荷花好摹呀,荷花净是杆子,这杆子齐着模线一挖,把纸一拼,一抖起纸毛来就齐了。光看字,真的是齐白石,画的只能说不太好,但是一般人也看不出来了。我个人觉得齐白石的字比画难模仿。这种就属于后来造假。造假的手法多了,下面再具体讲。

齐白石 荷花图轴(仿本)
齐白石 荷花鸳鸯图轴(真迹)
造假的主要手法
造假主要就是摹、临、仿、造这几个方法。摹是指对照原作,对着真本摹,特别是摹本。摹本怎么理解呢?现在咱们弄的拷贝箱,里面安灯泡的那种。一打开,把原件放在上面,进行勾摹。过去没有电灯泡就使窗户纸的地方,迎着光的地方,有廊子的房子差点儿,最好是没廊子的房子,这样来进行摹。这是摹,还有勾填,这种书法用得最多。现在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几个有名的帖如《丧乱帖》等,大部分都是用这种办法。摹本,勾摹,唐朝那会儿就使用,因为皇上喜欢这字,就叫人勾拓下来,当时还不能算造假,那么传下来,即使是勾摹本也不简单,唐代传到现在,也是国宝了,所以勾摹本不能小看。临,就是对着这幅画照临,一丝不苟地临。临的最好的是明朝的仇英仇老先生。
王羲之 一门书翰卷局部(勾填本)
马远 踏歌图图轴(真迹)
马远 踏歌图图轴(临本)

仿,就是仿其大意。比如现代的金默如,金默如如果要仿王雪涛,那就很容易了,不用临,也不用摹,他一出笔就是那个味儿。何海霞要想仿张大千也容易,轻轻松松,一下子就行。当然仿得不好的也有,比如你让我去仿齐白石,仿张大千,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假的没样。造,就是愣造、胡造。知道有这么个名儿,比如说徐展翅,是画大写意花卉的,大致地看过一些,也许见过几件作品,然后就造,闭门造车。造假基本上用的都是以上这几种手段和方法。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卷(真迹)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卷(摹本)

地区性造假

作假还有一个地区性的问题。苏州造的叫苏州片,湖南造的叫长沙造,河南造的叫开封造,还有广东造、后门造、扬州造、潍坊造。先说这个苏州片,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据说宋朝那会儿就有,说是在苏州看到了吴道子的画,但没说是苏州人造的假。不知是哪里造的。文献记载是从万历开始才有,这是比较确切的。从苏州去虎丘的路上有一个叫七星山堂的地区,那里有个桃花坞出产年画,这个地方古时候文人集聚,也是造假画的地方。书上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徵明常到此地去遛弯,看见了仇英将画摆在那里卖,文徵明一看这个人画得很有功力,便跟仇英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吧。文徵明是爱才之人,他将仇英介绍给他的朋友、大收藏家项子京。项子京家里宋元的东西颇丰,仇英就在项子京家里临摹,一笔一笔的照临不误,临了几年,仇英的画技得以大进,后来成为明“四大家”之一。仇英在文学方面基础较差,咱们从他的作品就可看出,他的画都是穷款:“十洲仇英写”,很少有在画上题诗的,起码我还没见过。荣宝斋存的那幅松树老人,也是仇英画的。所以前面所讲故事的真实性很大,这说明苏州出人才,当然造假画也有一手。
明 仇英职供图卷(真迹)
明 仇英上林图卷(苏州片)

苏州片就是指在苏州这个地区造的假画,从明朝万历时就有,清朝初期为鼎盛期。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部分都是清康熙前后的苏州片。苏州片的特点是什么呢?画手卷的比较多,册页少,轴也少。而且假画多是仿赵伯驹、张择端、仇十洲。清初时候的造假,是假仇十洲,假黄筌,假徐熙,造这些人的假。以山水、人物为主,花鸟也有。它的特点,都是搞手卷,比如《汉宫春晓》《百美图》《桃花源记》等,都画这些比较有名的作品,模仿的水平是高低不等。有的造假造得相当好,国际书店里就有仇英款的山水卷子,可惜太残破了,画得很好,起码是清初。水平相当高,画青绿的。现在就苏州片来讲,目前我们也要考虑重点收购,苏州片现在已然很难得了。这是苏州片大致的情况。

赵构行书汉高帝求贤诏卷(河南造)
南宋 赵构行书付岳飞手敕(真迹)

还有一个是河南造,也叫开封造。它作假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造字,造书法,而且都造名臣武将的假,如岳飞、文天祥、黄庭坚,其次造的是明朝的祝枝山。时间大约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底子大部分都用纸本,也有少数是绢本的。他们是怎样造假的呢?步骤是把纸刷上粉,就跟粉笺似的,然后在上面写,写完了之后,把纸一揉,再抖搂平了,粉就都掉了,成一条缝一条道的,粉一掉,粉上面的墨也掉了,这样再一裱就成了作旧。实际上真正旧的,哪一个也没有像它那样残得厉害。造假的手段并不高明,容易鉴别。但是,它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多,一看就知道是河南造。

海瑞自书诗卷(湖南造)
明 海瑞楷书奉别帖(真迹)
再有一个就是湖南造,也叫长沙造。一般是仿明末清初一些所谓节烈的名人,比如史可法,还净造一些冷名头的假,有些你必须查大词典才能找到其人。他这是抓住了人的心理,不像河南造岳飞的假。他们用的质地都是绫本。绫子的, 比较粗糙,发绫粗极了,制作的也比较低下,手段并不高明。一看便知,大部分都是大条,大的绫本。咱们就有一副对子。原来有个轴,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他们造假时都使淡墨,用淡墨写完了,跟着就拿水冲漂,过水冲,这样就容易让墨洇,字也好,画也好,反正有线条的地方都有点往外洇,故意作这个假,专门仿这些节烈或者遗老。尺幅较大且都是立轴,都是绫本,这是湖南造的特点。仿得水平不高,容易识破。
清 焦秉贞汉宫春晓图轴(真迹)
焦秉贞人物界画轴(后门造)
再一个就是后门造,咱们这儿的(北京),在烟袋斜街。这种造假都是在民国,民国以来造的。他们造假的特点也是比较容易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臣字款,仿乾隆画院的臣字款的东西,像郎世宁、钱维城、蒋廷锡等等。落款都是臣钱维城,臣××,上面盖上乾隆玉玺,“豆腐干”一盖,水平不高,装裱得挺讲究。它这个题材,有手卷、大条幅、中堂、四条屏,有装镜框的,有裱轴的,册页少,还有扇子。扇子,它是用红木做的扇子股,大股的外头大部分都刻上“于敏中”之类的人名,都是乾隆时期内廷供奉写的字,添金,刻上。里面打开都是纸扇,一面画一面字,大部分也都是臣字款。乾隆画院倒不仿别人的,就仿郎世宁的百骏。这个张葱玉跟我讲过,他的一个朋友真上过当。解放以前,他的一个朋友从上海来北京,找北京某位先生做买卖,这位朋友和张葱玉一起来的,在活动当中有事就分开了,不可能老在一块儿,一块儿来就为做个伴儿。这位先生一看该吃他了,说是有一件东西你别跟张葱玉说,让他看不合适,我不跟他讲。说是有一个郎世宁的手卷,这个朋友动了心想去看看,就甩开张葱玉,被领着进了一家大宅门,很讲究,几进院子。一个老头出来了,先烧香、洗手、把桌子擦了又擦,垫上包袱皮,打开来是郎世宁百骏,捣饬的较好,可能重新装裱过了,用红木盒子装着。也不知是几条金子,这位朋友买好了拿到上海去了。没过多久他就和张葱玉说了,张葱玉一听是郎世宁百骏,就说别看了,假的,后门造。这朋友也急了,拿来一看,果不其然。因这是北京造的假,南方人见的比较少,所以能蒙人。
清 石涛山水图轴(广东造)
广东造,它的特点是绢本,大部分造的是唐、五代时期的,如尉迟乙僧这些大名家画的人物,大多是一个人,有的时候没景,画的右上角有宋徽宗的签名“天下一人”,要不然再弄一个签条,唐吴道子如何如何。据某位裱画的师傅讲,这种造假是把绢染旧了,之后上面托一层粉,然后再画,再作旧。这是仿大名头的,再一个就是仿石涛。广东一个有名的画家叫李检,字月桥,仿石涛的画就像他自己的风格。仿的水平也不是太高,这就是广东造。再一个是扬州造。扬州造假除了造郑板桥之外,主要造石涛。时间也是在乾隆前后,年代很旧,没经验弄不好很容易上当,年份都很好,都画纸本,也不染旧,画里的题字行里称皮匠刀,就是撇和捺有时像皮匠修鞋用的刀子。还有潍坊造,潍坊造就是造郑板桥。这是后来才查出来的,是在青岛博物馆看到有一张画画得跟郑板桥一样,底下的款是谭云龙,后来知道这个谭云龙是何许人了。他是破落家庭的书香子弟,后来学木匠,小细作。郑板桥当县太爷时叫他到家里修理红木家具、配个座什么的。他就看郑板桥画画,晚上没事时自己也拿笔画,就这样,久而久之能画得很像了。同时代人,同时造假,这是最难看出来的。从时代气息来看一样,时代风格、特点也一样。但假的终归是假的,他画的还是没有郑板桥那么挺拔,那么爽利。还有一点,他画石头爱点苔,郑板桥恰恰相反,这点他可能忘了,郑板桥画石头很少点苔的,我们看他的原作,点的极少。所以,过去琉璃厂常说,凡是点苔的都是谭木匠,不点苔的都是郑板桥。当然,这一点也不能绝对,有的时候郑板桥也点一点苔。郑板桥画石头,画线,顶多参差点。如果上面点好多苔,有点苔的这个就是谭木匠的了。不点苔的真的可能性比较大,有的点苔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但不会像谭木匠点的那么多,这是潍坊造。
(摘自荣宝斋《艺术品》期刊,文/ 王大山,题目有改动)

学习书法并不难,难在笔法学不全

朋友若问学书法,执笔功用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也枉然

一管分为上中下,真书小字靠下端

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功

结字如何用笔难,执笔运碗最为先

五指齐力捏笔管,似有小物手中嵌

指节外实成弓状,掌心空虚容蛋卵

五指用力不动摇,灵动之处徐捻转

抬肘便觉力下沉,平碗才能毫不偏

纵横牵制靠松肩,晃动恰似荡秋千

运笔全靠碗出力,全臂用力注笔尖

万毫发力平铺纸,莫把笔毫揉一团

书法用笔贵用锋,全部技巧在其间

提按顿挫是笔锋,调锋铺毫靠碗动

逆入涩行与紧收,来往去回静动中

智巧兼优善运笔,运笔之妙全在锋

提按结合行与止,笔心全在点画中

迟急擒纵尽其妙,竖曲实虚见书功

静态书法皆在正,涩行笔笔用中锋

动态书法中皆偏,枯涩浓淡八面锋

笔毫圆周分八面,形同来字垫下边

假想笔毫用刀剪,断面触纸是圆圈

锋尖深藏不外露,仿佛秃笔手中掂

笔落好似拍皮球,触纸起倒往又返

转折即同笔另起,换法莫把意切断

用笔之要贵提按,提按得宜性情见

字形在纸法在手,笔意在心意乃潜

分间布白巧安排,大胆落笔出自然

笔势因人因体异,千变万化不离宗

形体姿态均有别,俯仰映带奇趣浓

平正险绝各有道,呼应照顾气贯通

行间茂密直如弦,疏处走马密挡风

大小错落章法好,八面拱心向中宫

日临日悟砚磨穿,纸过千张形乃见

临帖入帖要出帖,笔用万枝神渐现

心手两忘高境界,勤练多悟始得全

1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怎样辅导孩子练好字也是很多家长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也深知能够书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不仅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上加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未来人生的道理上增加光彩,那么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开始辅导孩子练字,怎样让孩子能够掌握出一套自己练字技巧或者说书写的方法,让孩子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呢?下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第一:如何让孩子从小掌握练字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孩子从小开始都是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那么家长辅导孩子练字是要讲科学讲规律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指导。要知道在发展的阶段:孩子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及能力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学书练字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机,让孩子从小能够打好练字基础,从而慢慢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一朝学就,终身受用。

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大学坚实的写字基础呢,为什么家长从小给孩子买字帖,孩子写的字还是没有好转呢?

许多家长买字帖从小让孩子练字、临帖,把买的字帖写完了,孩子的字也不见好转。我们的总结就是孩子练字时根本没有掌握写字的用笔、执笔的正确方法及结构规律。没有掌握练字的节奏,我们要知道书写动作要有节奏,即要有传统文化的节奏以及快慢的节奏,另外,写好字还应该做到书写动作匀称、舒展、清楚,这一点,主要指结构搭配的动作间距要大小一样、撇捺的动作为长弧线、以及横、竖、撇、捺长、点、钩、提、折短。

归纳起来,写好字的标准为书写动作应有节奏,有笔锋,有力度,匀称,舒展,清楚。所以让孩子练字一定要让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书写习惯、有规律、节奏的写字。

第二:准确理解初学练字的“笔锋”和“力度”。

笔锋和力度主要是在毛笔书法的概念,“八面出锋”“力透纸背”,而且书法里的“力度”当然不是蛮力。在硬笔书法里,笔锋理解为笔尖,力度的本意则是物理概念中的力度,真正写好字的笔锋,是流畅、灵活;力度可以理解为对笔尖弹力的把握,讲究轻重,让字迹鲜活、生动;也有“立”度的意味,指书写动作规范(横平竖直),写出的字平稳,端正,像人一样站立好了才会有精神。

第三:培养孩子的练字兴趣和时间上的控制!

孩子在写字的时候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话,要经常的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比如比之前字写的好的话,那么家长可以说出好在哪里;如果孩子写字哪里写的不足的话,那么帮助分析指导。在练习工具方面和纸张、格式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

第四、孩子的练字时间不宜过长。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习字时间不宜过长,以到20-30分钟为好。孩子一时来劲想继续练字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是千万不要超过太长的时间!

元代高僧溥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横卷,纸本,写唐释希迁(世称石头和尚)所撰《草庵歌》。凡四十二行,二百二十九字,纵四十六公分七,横逾六米,无年款,自署“玄悟老人”,后有曹文埴识。现藏上海博物馆。

溥光(生卒年不详),一作普光,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早年出家为僧。以楷书书大字名世。一日,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大都(北京)逛市,见一家酒馆招牌写得遒劲典雅,惊叹“此书乃遇我”,遂知遇溥光,并推荐给朝廷。溥光奉诏蓄发,元世祖特封他为昭文馆大学士、赐玄悟大帅。又长于画。诗作也冲淡粹美。书法善真、行、草书,尤工于大字。大都宫廷匾额,多出自其手。书法家称:“笔力破余地,腕有颜柳骨,突出松雪翁(赵孟頫)上”。著有《雪庵永字八法》、《雪庵字要》,对书法界有较大影响。有《雪庵集帖》行世。1 2 3 4 5 6 7 8

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齐顺原状,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

中锋运笔,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立体感强。中锋用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中锋立骨,侧笔取妍”,可结合运用。但侧笔笔锋倾侧了,笔画迹象总不免略显削类扁薄,不如中锋的饱满厚实,一般重要的笔画,如主笔,都尽量使用中锋以显凝重稳字势,侧锋用得过多,整体气格会弱。

一支好的毛笔,应是饱满无缺的圆锥体,它垂直于纸面时,无论往前后左右哪一个方向按笔,都可以获得顺齐的中锋。

八面出锋更有利于在笔画换向时保持中锋。

书法的点画要符合以下审美原则: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

1书法用笔,千古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一致的。

用笔要做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

运笔中,要注意线条的聚、散、方、圆等。“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楷书长横、篆书、连绵草等常用裹毫;魏碑常用铺毫。

“立锋”,笔锋挺而健,力透纸背;单以笔腹扫顿按,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用笔,笔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康有为的笔腰运用也很精彩。

2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都要做到力透纸背。

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大笔写小字”就是这个道理。

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