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纸本 136.8×35.7cm
古印最早以范”的作用出现而诞生,殷商印陶是由用“范”按压陶器的方法而得名。“按”是动词,用在这里是用印必向下按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日:“……按者,下也。”
秦始皇赢政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度国家,以皇帝自称(三皇”五帝”以“朕”自称,定“玺”为皇帝专用,其余官员的私印均称为“印”。
漢代璽”的稱謂擴大到諸侯王和王太後的印,而漢代的官、私印裏,出現新的印稱有“章”、“印章”、“印信”、“信印”等。
《唐書.輿服誌》記載:“延載之年(公元694年)武後惡璽音同死,命改璽稱寶。中宗即位,復稱璽。玄宗開元六年,璽稱寶。”宋、元至清,沿其制而璽、寶並用。
“朱記”出現於唐宋時,也有稱“記”後壹直沿用的。
北宋時期出現圖書,的新印稱,如北宋曾將印譜稱作圖書譜,《水滸傳》中雲:“吳君士錯用蔡京的圖書。”南宋時期,新出現的印稱為“合同”,當時用於紙幣(會子)背面的變體楷書銅印“壹貫背合同”及金官肘發行的紙幣背面鈐蓋“合同”印。
明清時期,出現新印有“符”、“契”、“信”、“關防”等稱呼,如明長方形官印“欽差督理三省織務內官關防”,清長方形官印“直隸大沽協中右營中軍都司關防”,晚清臺灣省第壹枚長方形官印“福建臺灣巡撫關防”。
第四讲: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晋:晋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左疏右密,重心偏右。在书写的时候,注意第一个点画的书写位置,离上面的横距离很远。中间的3个笔画,注意向右上倾斜的趋势。长横,左边一定要长,右边不要太长。“日”,注意左圆右方。
右:“右”需要注意笔顺,和我们硬笔里的笔顺是不一样的。先写“丿”划,后写横划。而如果遇到“左”字,则是先写横划,再写“丿”划。
将:“将”字的结构较为简单,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右边的“夕”,在书写过程中,需要笔断意连。两个笔画,不能完全缠绕上,也不能完全没有关系。(书写动作,如图所示)
军:在我最早看见这个“军”字的时候,我坚信字帖里面多了一笔横。因为,看上去里面全是横。但经过认真分析,“军”字里面,一笔不多,一笔也不少。(书写步骤,如图所示)。
王:在传统的认识里,“王”字的最下面一横非常长,但是在这个字里,要注意,最靠左边的笔画,是中间的横。而非最后一横。
羲之:“羲之”在这里算为一个字来分析。这个字,分为两部分来写,上部分为:“羲+点(之的第一笔)”,下部分为:横折横(之字的第二笔)。“羲”字和“之”字的第一笔,要笔断意连,甚至可以不断笔。
书:“书”字的笔顺,也是学习行书非常纠结的一个字。在这个字里,注意几条横的起笔露锋状态和他们的斜度。他们都在往右上倾斜,那中间的“竖”划是向右下方行笔,如此一来,整个字的平衡感就找到了。这个字另外的难点,在于下方“日”字的来回翻笔,需细细体会。
第三讲: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弘:弘字,一定要记住“弓”的写法,极为经典,应用性很强。“弓”上松下紧。注意每个线条的长短。右边的“口”距离左边较远,要注意“口”字内的留白,呈三角状。
福:福字,左侧非常硬朗、挺拔,所以在书写时,一定要干脆利落;右侧,要注意几条辅助线的关系(如图所示),另外,难点在于“田”的内侧留白。
寺:寺字的笔顺,让人极为纠结。距笔者推测,上面的竖划,应放在最后一笔去写。当然,这个不是重点。“寺”整个字,呈菱形,上面的“土”,转折处很硬朗,都是方笔转折。
下方的“寸”,是整个字的难点,如图所示,从横开始,到钩结束,应该一气呵成,横连接竖,有翻笔动作。竖的行进过程中,笔锋应当在线条的左侧,有点拧的感觉,顺势出钩,这个笔划,需训练多次。
沙:沙字最大的特点是左高右低,极为明显。整个字的书写,应非常轻盈,不拖泥带水。
门:门字在书写应用中也很多。书写“门”时,应让毛笔放松,让毛笔和纸面约成60°角。侧锋完成整个字。毛笔太正,就容易写得刻板。
怀:怀字,左边的“忄”,注意竖的位置,靠在左点的一侧,竖划,是从右边的点画连上去的,在书写过程中,略带弧度,结尾处迅捷地切笔上挑。右边部分,整个地向右上倾斜,而且斜的很厉害,好像依靠在左边身上,但是被最后的大点拉回来了。
仁:仁字,要记住“亻”的写法,应用会很多。书写“仁”字,一定要把中间空出来。
集:在书写“集”字时,要注意5条横划的关系及其位置,有疏也有密。5条横都在向右上倾斜,整个字都要往左倒了。但是中间的竖,向右下倾斜;最后一个点划非常靠右,两个笔划,就把整个要摔倒的字拽回来了。
范本:《圣教序》刘铁云本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 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整个字,由一笔组成。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皇: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最左边的竖,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动作(如图)。“王”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地方,原碑有向上扬的痕迹,可不必较真,因为在行书的笔画里,极少会有这样的动作。
帝:帝字的书写,应该有一种打太极拳的感觉,松动中仍然带有力度。上半部分极为松动,行云流水,用笔不必过猛。而下半部分,则变得格外挺拔,尤其是最后的竖笔。整个的“帝”字,在转折中完成。严格来说,整个字,只用了两笔。第一笔,从点直接写到了“巾”的横折钩,第二笔,就是最后的竖。
制:“轻松”是整个“制”字的基调,放慢速度,去掉火气,轻松地书写。注意,下方的“衣”,要搭在“刂”的下面,而并非正中间,所以整个字,有一种往左倒的趋势,快摔倒了,还没摔倒,因为被最后的捺划给拉住了。
林容生,1958年生于福州,1982年毕生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務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对画画的认识和热情,最初是建立在对自己那只手的信心上的,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怎么说,画画是一门手艺。
于是不论是先生教画画还是学生学画画,一开始都是把训练手头的技巧看作很重要的东西,即便是在现代的院校里,我们也把美术专业称为“术科”,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来做技巧练习。以国画来说,这些练习涉及执笔和运笔的提按顿挫动作、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到工具材料的了解和应用以及临摹与写生中对形象和笔墨愈来愈精确的模仿与展现,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对某种乃至多种己被认为是完美的法度与风格的模仿与展现。由此我们获得了一种技术上熟练。这种熟练使我们具备了基本的造形能力和画画的信心,尽管它仅仅建立在用手的基础上。
这样用手画出来的画,古人把它称之为“能品”。有人把它锁定为目标,下苦功几十年。技巧熟练的作品表面上完整漂亮,但往往缺乏深度。
于是我们开始用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回望历史,环顾现状,关注形式。开始用头脑思考和比较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写实的、表现的、具象的、抽象的,并期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法度和风格——从题材到内容,从形体结构、笔墨结构以及构图、色彩、肌理到它们之间的节奏关系等一系列绘画的形式因素,通过想象寻求灵感和标新立异。这种努力的目的要超越传统的法度,建立有个性的样式并使作品获得某些学术上的意义,提升作品存在的价值。
用手加上用脑画出来的画,体现了精湛的技巧和聪颖的智慧,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用古人的话可以把它称之为“妙品”。我们为自己具备这种能力和智力而开始有了一份成就感。画画的过程中的这种理性的探索看起来理所当然,但依然有一种为获取成就而作为的功利倾向。它使画画成为缺乏激情的思辨,有人在获取了这份成就之后固步自封,并在功利的制约之下和陶醉之中丧失了创造力。
于是我们开始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画画?”事实上在古今中外许多大师的作品之中我们看到的还有许多手艺和学问之外的东西——有的痛苦有的快乐有的深沉有的激越;有的崇高有的真诚有的纯朴有的超然。我们由此窥见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察他们的心灵世界——那些作品超越了技巧和智慧体现出一种精神,让我们获得了真正让我们感动和给予我们启迪的东西。
这种超越了技巧和智慧体现出的精神,中国人称之为“气”。我们说云林的画有清逸之气,弘仁的画有冷峻之气,八大的画有孤傲之气,都是一种精神状态的真切体现。而我们由此可知他们的内心必有一段不同流俗的空间,必有一所不同常人的世界。
这种精神,生于天,养于地,成于心。有了这种精神,画画才能超越技术超越学术而真正地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是心灵的,它不张扬技术、不炫耀智慧,它呈现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因此,画画除了用手用脑,用心也是很重要的。读书识理,“加以致知格物之动,悟道参天之力”,逐渐实现心灵世界的充实与脱俗,是养气的基础,也是用心画画的前提。
用心画画,要有一个对自然对生活感悟之心。这种感悟之心建立在我们在亲近、关怀自然与生活的过程中对大千世界至善至真至美的体验和接纳之上,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世界更为亲近和关怀自然与生活的大千世界。
用心画画,还要有一个对生命与个性的珍爱之心。这种珍爱之心建立在我们在艺术与人生的旅途中和有缘有情的一切真诚相重和欢喜相待之上,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世界更加贴近和包容广大的大千世界。
用心画画,还要有一个清静之心和平常之心。清静之心可以让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去除急欲与纷扰,身心处于宁静清安的状态一心一意地乐享笔动墨流之趣;平常之心则可以让我们尊重理性的同时也尊重感觉,面对功利而不执著于功利,以一种轻松平静的心情自由自在地在画画的过程之中流露心迹。
奥地利第二大城格拉茨 纸本水墨设色 41.5x56cm2015
用手用脑再加上用心画出来的画,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神品”了。
古人认为“神品”己经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也是。而最高境界的画是在实现了对生命的澄澈观照之后大彻大悟的境界。不执着于手,无挂碍于心,如弘一法师的“天心月圆”、“悲欣交集”,如周思聪淡墨中的莲花,那是一种用生命画出来的画,客观地说,不是我等平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
————己卯年初冬于闽中卧云堂
我画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自己快乐,不想给别人看到。最早拿出来是1985年,李世南到我这儿来。1985年11月份湖北武汉在弄一个中国画创新作品展,是“’85美术思潮”里面很大的一件事情。谷文达、江宏伟、周京新、徐乐乐和我,都是那次以后才出来的。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是谷文达,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李世南为了找展览的作品,跑到我这儿来,我就给他看了一些小的山水、花鸟,他说这些画得不错,但是听说你画好多女人,能不能给我看看。因为那时候“文革”已经结束了,不会出事,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可以展出,也就自己画着玩,我说可以给你看,但是好像不能展出。他说不一定,可以试试。我就拿了几张裸体女人的小画给他,后来他就说拿去试试。他们展览会的作品都是放在镜框里,评委喜欢,但是领导不一定通过。李世南选了五张,其中有两张比较一般,女孩子穿衣服,但画得比较性感,他就把那两张脸朝外放。还有三张比较过分,基本上没穿衣服或衣冠不整,他就把这三张装好以后,装作很无意地把玻璃朝着墙放,没有上墙,就跟领导说画都装好了,你们看一下,你们觉得行我们就挂了。有的镜框是背朝着他们,领导也懒得翻过来,觉得就那么回事,好,你们挂吧。
挂完以后,我的画引起很大争议。当时周思聪指着我那几张小画说,这几张画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画。叶浅予很不高兴,说你看看他都在画什么,你还说是你看过的最好的。周思聪就吓到了,说,我没注意他画的是什么。她怎么可能没注意呢?然后叶浅予就大跳起来,到处去说。展览的名字叫中国画创新作品展,他说这哪里是创新,这是复辟,是封建糟粕,我们继承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继承的恰恰是糟粕。周思聪吓得不敢说话。
当时刘骁纯是《中国美术报》的主编,化名砚方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朱新建的挑战性》,说叶浅予老先生认为他这种画是糟粕,而我们认为凡是创新的东西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朱新建的这种中国画是具有挑战性的。其实我当时不是为了这个意义,但是真正发表并引起争论后,最起码有了这个意义,就是我喜欢中国画文雅的笔墨情趣。
其实中国对性的禁忌不是从那时开始,儒家、宋理学就已经很厉害了,所以传统的文人画里面很少看到对于性的描写,只能在一些民间的插图或春宫图里看到。而这些画得其实并不好,严格讲中国传统的春宫图不如日本的好,因为他们的文化不忌讳。当时由于特殊的社会情况,“文革”太压抑这个东西了,我就特别希望能用中国画的办法把中国式的性感表达出来,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一个东西被压抑得太厉害,实际上它反过来就很凶。中国传统文化在性的方面反过来也很凶,包括《金瓶梅》、《肉蒲团》这些书,其实写得都很好,我就是对这种所谓反动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我突然用文人画的笔墨画这种性感,画得又很自如。其实严格说,叶浅予他们三十年代是想干这事,但1949年以后,当时社会不可以弄这种东西,内心很痛苦,他必须说服自己,以前那个东西是不对的,不能弄。以前他们卡在这个关口上,中国解放前的几个很有成就的漫画家,叶浅予、张仃等,他们不在宣纸上画的时候,都非常有创新精神,画得非常自由,非常好。但只要一到宣纸上,都不行。因为中国画的传承太厉害了,当时像齐白石都被认为是野狐禅,根本就不是中国画。我认识上海的几个老先生,收藏世家,他们家里原来藏画,我说你们怎么不藏齐白石的画?我那个朋友他爸爸或是爷爷就说,齐白石算什么?我们怎么会要齐白石的画?我说那你们都要谁的画,他说,八怪里我们最多也就要一个半个。比如黄瘿瓢(黄慎)的某几张画我们要,金农的一部分画我们要,其他就不要了。而海派就根本不看了。往上说到石涛也不是张张都要,再往上的话,宋元才算有点意思。
像叶浅予、张仃、张光宇,一拿到毛笔就觉得这玩意太神圣了。你去看叶浅予,他一画到宣纸上就小心翼翼。我不是说他不对,是说他认真,对这个画种有由衷的崇敬心理,因为这个传承太厉害了。现在演艺圈的人很了不起,可按照以前的说法,叫戏子,没有饭吃了,跟叫花子差不多的人才去干这事,这就是以前的价值观念。但是诗、书、画、印一直排在很高的位置。所以叶浅予他们这拨人在画漫画、画铅笔速写的时候非常自由,画得非常精彩。但是我仔细看,他们只要一落在宣纸上,马上傻眼。张光宇在普通的洋画纸上,神气得要命,这样画,那样画,嬉笑怒骂,全是文章,但一到宣纸上马上画得跟陈老莲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不敢动。就像有人讲张仃的画,主要指他的装饰画或彩色的漫画,说张仃是“毕加索加城隍庙”。当然这是“文革”批判他的时候。但我们仔细想想,毕加索若真正和城隍庙加在一块,这个画太厉害了。他的一些装饰画和彩色漫画确实有这个倾向,但没有到这么厉害的程度。但张仃一画到宣纸上,就很简单、很单调了,就是在宣纸上用一层焦墨,画一个山水的轮廓,其实笔墨都谈不上,也是很小心,画得很拘谨。
我说的意思是,他们这些人都没有突破宣纸,而恰恰是叶浅予多少年之后突然发现有这样一个年轻人(我当时三十三岁),一个三十来岁的人画中国画竟然敢这么肆无忌惮,把他们一辈子做梦都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就这么轻而易举、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弄起来了。他肯定受不了,一下子就跳起来了,天天在美术报底下骂。其实当时年轻人画什么的都有,他根本一个都不会看在眼里,就对着我的画天天骂,说你们来辩论吧,朱新建究竟是创新还是复辟?坦腹斋
后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国画艺委会,专门为我这个事开过几个讨论会,其中有一个讨论会我参加了,周思聪就跟我说,朱新建,能不能就叶浅予先生对你的批评发表一下你自己的观点?我说了三条,第一,叶浅予先生本人的艺术成就我是很钦佩的,叶浅予是我很景仰的前辈艺术家。我之所以到今天,其实跟叶浅予有很大关系,叶浅予的画我到现在都可以背了,不信拿纸拿笔来,叶浅予很多速写我可以画给你看,一模一样。我个人是在叶浅予身上下过很多功夫的,叶浅予速写画得非常好,对女人的造型很有研究,画得很好。叶浅予肯定是我基本造型因素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画成今天这样,也是学了叶浅予不少东西。第二,像叶浅予这样的前辈艺术家,能对我们后生晚辈的作品这么关注,我表示感谢。第三,叶浅予的知识结构、时代背景等很多东西,跟我的都不一样,所以我和叶浅予先生的价值、趣味等也会不尽相同。这种不尽相同,我希望你们这些作为领导的人能够容忍。
“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听起来是不都很牛B闪闪、自带光环的样子?
“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医疗整形美容协会”、“中国奢侈品协会”、“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听起来是不是都很逼格满满、时代前沿的样子?
“中国国际柔力球传播管理协会”、“中国口哨协会”、“中华中老年骑游协会”、“中国旗袍会”……听起来是不是都很莫名其妙、low到上天的样子?
上面提到的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民政部门掌握的国家级“山寨社团”如下:
1.“中华慈善国际联合会”
2.“中国管理科学发展协会”
3.“中国产品质量协会”
4.“中国国际投资合作促进会”
5.“中国国际投资贸易研究会”
6.“中国国际投资贸易协会”
7.“中国国际交流促进委员会”
8.“中国诚信企业协会”
9.“中国装饰业协会”
10.“亚洲蓝带餐饮协会”
11.“国际华夏周易协会”
12.“国际环境建筑设计科技促进会”
13.“国际建筑设计堪舆院”
14.“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
15.“中国国际柔力球传播管理协会”
16.“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
17.“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
18.“国际健康健美长寿学研究会”
19.“中国房地产文化促进会”
20.“中国行业发展调查研究评价中心”
21.“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
22.“中国风险投资协会”
23.“中国亚太地区友好协会”
24.“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
25.“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
26.“中国发展研究院”
27.“中国电视音乐家协会”
28.“中国教育家交流协会”
29.“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30.“中国创业家协会”
31.“中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协会”
32.“中国劳动保障协会”
33.“中国中小城市电视媒体研究中心”
34.“中国劳动教育研究会”
35.“中国建筑教育协会”
36.“中国物业管理师协会”
37.“国际食品包装协会”
38.“中国国际风险投资协会”
39.“中国国际投资贸易协会”
40.“中国城市国际协会”
41.“中国发展研究院”
42.“中国物业管理公司促进会”
43.“中国能源协会”
44.“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
45.“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
46.“中国艺术家协会”
47.“中国酒店联盟委员会”
48.“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
49.“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
50.“中国饭店业采购供应协会”
51.“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
52.“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
53.“中国当代艺术协会”
54.“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55.“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
56.“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57.“中国医疗卫生协会”
58.“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会”
59.“中国红旗画院”
60.“将军文化艺术联合会”
61.“中华玉文化研究联合会”
62.(香港注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63.“华文作家协会”
64.“中国口哨协会”
65.“中国公司管理研究会”
66.“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67.“中国特产协会”
68.“中华儒商总商会”
69.“中国国际名牌协会”
70.“中国教育界联合会”
71.“中国担保协会”
72.“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
73.“中华孟子协会”
74.“中华中老年骑游协会”
75.“中国品牌管理协会”
76.“中国农业科技服务协会”
77.“中国服装服饰行业协会”
78.“中国能源环保科学学会”
79.“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80.“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
81.“中国专家学者协会”
82.“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83.“中国商业地产联盟”
84.“中国河北小康建设促进会”
85.“中国微晶产业协会”
86.“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促进会”
87.“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
88.“中国公益总会”
89.“中国塑编协会”
90.“中国城市建设协会”
91.“中国健康促进协会”
92.“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
93.“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协会”
94.“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
95.“世界奢侈品协会”
96.“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
97.“中国科学家协会”
98.“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协会”
99.“中国中小企业联合会”
100.“中国电源工业协会”
101.“中国物业行业管理协会”
102.“中国物业企业管理协会”
103.“中国物业服务协会”
104.“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
105.“中国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106.“亚洲人居环境协会”
107.“品牌中国产业联盟”
108.“国际诚信企业协会”
109.“国际信用评估与监督协会”
110.“中国婚庆服务协会”
111.“中国奢侈品协会”
112.“中国教育协会”
113.“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
114.“中国企业合作促进会”
115.“中华医学研究会”
116.“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
117.“中国银行业联合会”
118.“中国物业行业管理协会”
119.“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120.“中国物业服务管理协会”
121.“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协会”
122.“中国物业服务行业协会”
123.“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124.“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
125.“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联合会”
126.“中国人事法务协会”
127.“中国三农协会”
128.“中国三农产业协会”
129.“中国三农研究所”
130.“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所”
131.“中国三农促进会”
132.“中国三农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133.“中国维权记者联合会”
134.“中国上市企业俱乐部”
135.“中国土地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
136.“中国土地研究院”
137.“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
138.“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139.“中国医院学会”
140.“中国中药企业管理协会”
141.“中国银行业联合会”
142.“中国医药行业管理协会”
143.“中国医疗器械贸易行业协会”
144.“中国医疗机构协会”
145.“中国药品零售企业协会”
146.“中国药品零售管理协会”
147.“中国连锁加盟行业协会”
148.“中国连锁加盟协会”
149.“中国连锁加盟企业协会”
150.“中国连锁加盟管理协会”
151.“中国酒店管理协会”
152.“中国金融业协会”
153.“中国饭店管理协会”
154.“山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155.“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理协会”
156.“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
157.“中国房地产企业协会”
158.“中国工程监理行业协会”
159.“中国工程建设监理行业协会”
160.“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协会”
161.“中国工程施工管理协会”
162.“中国混凝土协会”
163.“中国建设工程监理协会”
164.“中国建筑监理协会”
165.“中国建筑设计协会”
166.“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167.“中国兽药企业协会”
168.“中国物业企业协会”
169.“中国物业协会”
170.“中国物业行业管理协会”
171.“中国制药行业协会”
172.“中国医院管理学会”
173.“中国施工企业联合会”
174.“中国建筑业联合会”
175.“中国建筑工程监理协会”
176.“中国工程施工监理协会”
177.“中国建设工程监理协会”
178.“中国监理工程师协会”
179.“中国建设监理行业协会”
180.“中国监理企业协会”
181.“中国工程建设监理协会”
182.“中国建筑行业联合会”
183.“中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协会”
184.“中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协会”
185.“中国建筑监理协会”
186.“中国工程监理协会”
187.“中国建筑业企业协会”
188.“孙中山海外基金会”
189.“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
190.“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
191.“中国学校教育学会”
192.“中国医疗整形美容协会”
193.“世界养生委员会”
194.“中华邓世蕾爱心协会”
195.“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
196.“中国建设培训协会”
197.“中国长寿工程基金会”
198.“中国食品药品行业协会”
199.“中国营养协会”
200.“中国旗袍会”
201.“全国道德主题教育组织委员会”
202.“中国房地产市场管理协会”
这些组织,都是假的!
中国日报书画艺术编者摘要:“俗”义有多样性,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通俗、风俗、民俗,另一种是庸俗、恶俗、低俗。在谈论“雅俗共赏”时,“俗”指前者。本文讨论的“脱俗”之“俗”指后者,不可混淆。《芥子园画传》中言:“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矣。”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大法。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师”,实为“工匠”。“入雅”的关键不在于所摹之迹,而在于画家自身主观修养、精神气质。学识修养之高下与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成正比。
“俗”与“雅”相对立,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对审美范畴。在绘画审美中,“俗”被视为病。宋韩拙提出“唯俗病最大”,于是“俗”被归为否定属性,一直沿袭至今。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雅俗观不断流动嬗变,内涵丰富而复杂。如在儒、道、释思想影响下,引申的雅俗观各有不同:儒家入世,以德为雅;道家出世,以静为雅;释家追求涅槃,以空为雅。又如传统“院体画”与“文人画”,因审美旨趣不同,雅俗标准也不同。南朝谢赫对顾恺之评价不高,引起宋朝姚最和李嗣真的反对;宋初刘道醇对董源评价不高,而北宋晚期沈括对董源却十分欣赏;北宋李成、五代关仝广受推许,却被米芾斥为作品“俗气”等等。明清以降,尚雅贬俗渐渐向雅俗合流发展,雅俗共赏成为新的艺术鉴赏标准。
雅者,正也。“雅”指正统、符合规范,其含义较为单一、固定,往往表达高尚、温文尔雅的意趣,是令人神往的美的范畴。“俗”在《康熙字典》中释:“不雅曰俗。”然“俗”义有多样性,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通俗、风俗、民俗,另一种是庸俗、恶俗、低俗。在谈论“雅俗共赏”时,“俗”指前者。本文讨论的“脱俗”之“俗”指后者,不可混淆,否则审美观会出现混乱。
俞剑华先生在《再谈文人画》中列举了文人画喜欢的风格,有“文雅、古拙、秀逸、遒劲、流利、轻松、厚重、纯朴、精练、气韵、淋漓、清瘦、奇肆、神骏、韵味、生动、超脱、雄伟、清秀、大方、士气(书卷气)、高超”,认为“有一于此,便可名家;如能兼容并包,便成大家”;文人画讨厌的风格,有“狂怪、霸悍、粗野、庸俗、枯槁、艳丽、纤弱、刻板、陈腐、娇媚、甜熟、重浊、僵老、火气、小巧、剑拔弩张、装腔作势”,认为“有一于此,便难名家;兼蓄并收,则一败涂地”。实际上,文人画推崇的就是“雅”的具体表现形态,讨厌的则是“俗”的具体表现形态。
脱俗求雅实为求画格的提高。清沈宗骞曰:“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陈衡恪先生提出文人画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傅抱石先生以“人品”“学问”“天才”判断雅俗高下。俞剑华先生说得更为明白晓畅:“人品必高,学问必深,才情必富,思想必正,见闻必广,学习必勤,胸襟必宽,诗词必妙,书法必工,然后画出画来,才能合于文人画的标准,才能成为杰出的画家。”可见,个人内在修养被看作是鉴别创作主体和作品雅俗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不仅仅以技术高低为标准。故画之脱俗实乃人之脱俗。
历代画论中不乏论脱俗者,明钦抑《画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清石涛《画语录》等均有专章,且论述较为系统。雅俗话题深广,历来论者鲜见能穷其理者。画如何脱俗?笔者不揣浅陋,试谈几点学习心得。
其一,学习方式上,脱平庸匠气之俗。
庸者,平常、不高明也。“匠”字义为装在套子里的斧子。“匠气”指亦步亦趋,只在别人的成规里打转,没有己意,不能创新出奇。
浸染此俗有两类人。
第一类是因袭前人不能自拔,师古而泥古,学古而赝古,没有自己的主张。清“四王”作为当时文人画的主流正统,固然是当时文人主流的佼佼者;但总体画风不免流于雷同,因袭古人程式化过多,而显匠气。宋元文人画家不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和画工有别,且内部自身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过人之处,这是“四王”无法企及的。譬如,米芾的“米家山水”刻意立异独创,后学者众,清恽格评曰:“脱尽畦径,果非时人所能梦见”;追求创新出奇的倪瓒,将“淡”发挥到极致,创出远离众人的脱俗之格。
第二类是彻底不学古人之法,完全脱离古法束缚。沈宗骞称之为“格俗”:“既不喜临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脱匠气之俗,首先要知“俗弊”。钦抑从古法出发,揭露俗的种种弊端:一是不学古,只会学于俗;二是学古只知其形,不知其神,则学而无功;三是学古混杂,不专精,不加辨别,不能博采众长集大成,而成杂学;四是学古只为阿逢世好,哗众取宠,不下苦功,鄙弃基本功技法,则始终心手不应,劣弱颓靡。其次要有方法。沈宗骞从修养入手的脱俗主张说得好:“欲求雅者,先于平日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揣摩古人之能恬淡冲和、潇洒流利者,实由摆脱一切纷争驰逐、希荣慕势,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
其二,技巧形式上,脱用笔、用墨、用色之俗。
笔、墨、色之雅俗,关系到中国画能否表现出富有魅力的形式美。黄宾虹总结出雅的笔墨形态为重、大、高、厚、实、深、润、老、拙、清、秀、和、雄等,俗的笔墨形态为、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等。
笔、墨、色运用应注意脱除几种俗态。一为无书法用笔之俗。书画用笔同法,画画如写字,用笔须平、留、圆、重,如“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如高山坠石,忌涂、描、抹,忌无起伏收尾、无一波三折,忌墨中无笔、人被笔所用。
二为不显笔力之俗。笔力是笔迹之美的特征。“骨法用笔”,无论中侧锋,也无论表达阳刚或阴柔,笔力感都要强健、入木三分。
三为无神采之俗。用笔写意,意在笔先,取神为上。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写意亦不必写到,笔笔若写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不敢到便雅,神到笔不到乃佳。”四为死墨之俗。用墨求墨韵生动、活而不死,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要墨中有笔、墨法华滋。五为色似之俗。设色“随类赋彩”,以色貌色,但并非是追求“色似”,而应是既重自然之色,又重心源之色。设色赋彩不以繁简衡量,而以气韵生动为极致。六为无对比之俗。艺术法则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只有一种因素,没有对比,则不构成美。如用笔的刚而能柔、巧拙互用,用墨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点染的分明与不分明,设色的浅淡与深沉、浓艳与清雅……诸如此类,对比的双方和谐相处,艺术表现才能破除单一,丰富而生动。七为无内美之俗。中国绘画讲求内美,主张抒发性灵,反对形式主义,笔、墨、色都应在画家思想感情的支配之下。无内美不能成为高雅艺术。
其三,志趣修养上,脱名利欲望之俗。
名利欲望历来被士人斥为世俗、市井气。文人最为鄙薄画家为声名利禄束缚,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如赵孟頫以宋朝贵胄身份出仕元朝而失节,备受后世诟病,认为他为逐市井之利而陷入世俗的庸碌之中。因此其书画之品格也被认为“谄媚”而俗。
“欲”是俗的根本。欲望扰人心智。古今中外美学家一致认为,真正的艺术美应该远离欲望。宋颜延之在《庭诰》中言:“欲者,性之烦浊,气之蒿蒸,故其为害,则熏心智、耗真情、伤人和、犯天性。”庄子认为,欲望使人心焦躁不安。尤其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人的生命就会受到损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欲望排除于艺术之外。他说:“人对艺术作品的关系,却不是这种欲望关系。它让艺术作品作为对象来自由独立存在,对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为心灵认识方面的对象。”法国美学家库申认为,美的情感和欲望相去甚远,甚至于相互排斥。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同样,真正的艺术家善于拨动人的心弦,而不愿谄媚感官。
生活中,人们容易斤斤计较于物质方面的利害得失,往往会因此而身心疲惫。若思想上为尘俗束缚,作画时必受很大程度的局限,不可能进入畅快自如的精神状态,因此笔墨便不能挥洒自如。
其四,作画用心上,脱无真情感之俗。
清恽格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绘画创作是心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创作主体审美观所领略的境界、品格、情趣,会导致构思及实现的不同。恽格用拟人法形容四季山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山水的各种情态都是画家情感的反映。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最无限、最自由的莫如心灵,所以最高的美都是心灵的表现。模仿自然,决不能产生最高的美,……意象要恰能传达出情感,才是上乘。意象可剽窃而情感却不能假托。前人由真情感所发出的美意象,经过后人沿用,便变成俗滥浮靡,就是有意象而无情感的缘故。”中国画始终强调一个“心”字。来自心灵的情感抒发,使任何一幅作品都具有不可模仿的独创性。仅为再现对象的摹写,实为俗笔。唯流露真情实感的创作方能成就高雅之作。
《芥子园画传》中言:“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矣。”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大法。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师”,实为“工匠”。“入雅”的关键不在于所摹之迹,而在于画家自身主观修养、精神气质。学识修养之高下与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