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保,字永亭,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监政治家”,既有对百姓对朝廷贡献和感恩的一面,也有玩弄权术的负面。但是对比那些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的宦官而言,冯保还是有一定正面历史价值。书法就是其中一方面。看下图:

1

对于书法人而言,值得一提的是冯保学识不凡,写得一手好字,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且《明史》称之有“儒者风度”。据明史记载:“冯保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神宗朱翊钧幼年时曾一度醉心于书法,就是受到他的影响。

本文我们看到的是冯保的书法代表作小楷《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个连生命都不算完整的宦官太监,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这样精彩的一笔,足矣!

2小楷《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玩弄权术、写手好字、推新政、福利百姓、复苏朝局…这些阴暗面与功德面让冯保成为中国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太监之一。“处事忌太洁,智人贵藏辉”。世上没有绝对好坏。冯保首先不是个完好的男人,再者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但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坏人。

唯一能肯定的是,

冯保是过往世间的一个极其真实的人。

徐谦(1871-1940),字季龙,孝名佐治,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徐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不仅是法学家、社会活动家,且一度成为民国政要与思想激进的革命家。他早年中进士,入翰林,但与时偕行,追求进步,以科举最高出身获得者的特殊身份活跃于民国初年政坛之上。今天给大家带来其手札欣赏,值得一看。1 2 3 4 5 6 7 8 9 10

锤炼笔墨技巧,主要处理好一下几组矛盾关系:

一是大小,指的是结字的大小,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变化,这样就避免了呆板。

1二是粗细。我们常说笔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们敢于在正常书写状态下突然用笔尖书写,虽然是用笔尖书写,但是也要有提按变化,也要用力书写,而绝不是描。所谓按得下,就是敢于让毛笔大面积吃纸,甚至使用侧锋。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笔画很重,但也要见笔,笔划要有质感。

2三是枯湿。枯,是毛笔上的墨汁将近用完时的状态,这时就是出现飞白。湿,自然是刚蘸墨时的状态,这时写的字很容易出现涨墨,涨墨后的字一定要可识,否则就是墨猪。枯要见笔,湿要见形,枯湿过渡要自然。

3四是疏密。除了要有相当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时能对全篇进行调控。

4五是欹正。在一副书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参差错落。

5六是连断,指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关系。断和连不要有死板的规律,但不能没有呼应。

6七是感性与理性。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复运用,既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同时也更能打动观赏者。7

吴云跋《爨龙颜碑》

1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榆庭、愉庭,清安徽歙县人,举人,官苏州知府。好古精鉴,性喜金石彝鼎、法书名画、汉印晋砖、宋元书籍,一一罗致。所藏齐侯蹴二,王羲之兰亭序二百种,最为珍秘。

铁樵跋《始平公造像记》

2铁樵,原名李东琪,字铁桥,山东济宁人。一作字铁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克承父学,隶书尊经阁屏风圣经一章。远近搜寻古碑,遇有端倪,即与黄易齐与往向榛莽中,剜苔剔藓,且模且读。

郭尚先跋《开母庙石阙铭》

3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官至大理寺卿。精鉴别,书似欧阳询,以骨力胜,间作小楷,颇深别趣。著《芳坚馆题跋》、《增默庵文集》。

张廷济跋《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

4张廷济(1867-1848),字叔未,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道人,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解元。精金石考据之学,能篆、隶,精行、楷。有《金石文字》、《清仪阁金石题议》、《清仪阁古印偶存》、《桂馨堂集》等。

梁章钜跋《李文及妻刘氏合葬墓志》

5梁章钜(1775-1849),字茝林、闳中,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福建人。官至江苏巡抚。收藏金石书画甚富。著作有《退庵随笔》、《归田琐记》、《浪迹丛谈》等七十余种。编著《楹联续话》、《楹联三许》、《巧对录》等。

何绍基跋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6何绍基跋《墨皇本圣教序》

7何绍基跋《李思训碑》

8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曾任四川学政,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刊《十三经注疏》,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文段注校正》等。书法成就甚高。各体书皆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行书尤为擅长。

莫友芝跋《王居士砖塔铭》

9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道光举人,通文字音韵及版本目录学,亦善书。

李文田跋《石门铭》

10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约,号若农、芍农,谥文诚,广东顺德人。咸丰探花,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诚。工书善画,通经史、兵法、天文、地理。书学欧阳询,博采汉、魏碑刻。

王瓘跋《龙藏寺碑》

11刘鹗跋《爨龙颜碑》

12刘鹗(1857-1909),原名梦鹏,以名孟鹏,谱名振远,字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博学多才,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拓印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陆恢跋《张猛龙碑》

13陆恢(1851-1920),原名友恢,一字友奎,字廉夫,号狷叟,一字狷盦,自号破佛盦主人,原籍江苏吴县,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工书善画。

顾曾寿跋《青原山诗残石》

14顾曾寿,生卒年不详,字芸台,号革享翁,棱伽山民,江苏苏州人。工画,精鉴赏。

禇德彝跋《崔敬邕墓志铭》15

1 2 3米芾《岁丰帖》 纸本 行书 纵31.7厘米 横33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於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

赏析:

此帖为致范纯仁书札。

此帖所言内容乃紧系县民生计,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此帖的字,似乎有些拘仅,和米芾之前游山玩水,抒发己志的书风截然不同。尤其是前三行,从一些僵硬的笔画中不难想象米芾书写之状是紧握着笔,心有挂念,心情沉重。后四行稍好,但是从后三行始,字与字的间格太开,使行气不饱满,呈现一个个行楷的字,这是比较缺憾的。但不管怎么说,此帖笔法娴熟,纤毫毕现,不失为学米的好范本之一。

传说中的故事

谈书画作伪的概况和作假的情况,我先讲几个传说中的故事,挺有意思的。说是宋朝的大书法家米芾米老先生曾经看见过李成的画,假的300件,真的只见过两件。看见过吴道子的画,假的300件,真的没说。这是从笔记上摘录下来的,说明作假的情况有多严重了。再一个是文徵明,明朝的“四大家”文、沈、仇、唐之一的文徵明。文徵明住在苏州,他活到九十多岁,书画的技巧非常高,威信也很高。这个人不愿做官,弄到京城里来了,他还是不想干,后来又回去了,回家之后继续过他的这种爱好书画的生活。

1文徵明 绿荫清话图轴(真迹)

2文徵明 玉川图轴(仿本)

有一个叫朱朗的跟他住得很近,这个朱朗就假造文徵明的画。比如有人想请文徵明画画,但他的年岁很大,地位也高,请不着,怎么办呢?就请朱朗,说您给我画张文徵明的,画多大的尺寸,上款写的某某人,下面不写朱朗,而写文徵明。有一天,有个人想请朱朗画画,走错了门,走到文徵明那里去了。文徵明一看就乐了,心想他朱朗造我的假,我就不能造他朱朗的假吗?于是收下了那人的润金,画了一张朱朗的画,落款朱朗。文徵明假冒朱朗。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了,但流传下来的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这说明作假的情况很严重,几乎同时期就造你的假。而且住在对门街坊就那么造假,满不在乎。

3董其昌书法(真迹)

4董其昌 书法(仿本)

再一个是董其昌,董其昌就更不得了了,他做的官大,事业也大,而且书画的名气也大,那么怎样造董其昌的假呢?有一个安徽的富商到南京去了,通过介绍想见见董其昌,想请他给写张字,备了厚礼,拿了很贵重的礼物到董其昌那里,董其昌一看,当时就给他写了张字,拿走了。这个人把字拿回安徽挂起来,说这张肯定是真的了,我亲眼看见董其昌给我写的。转过年来,他又到南京来了。有一天从董其昌的府邸门前路过,见出来了一个人,好多人议论这是董其昌,他就想不对呀,我去年来的时候,见到的董其昌不是这样的。他老在门口等着,等董其昌出来了又看,董其昌问怎么回事,你怎么老在我这儿转悠?富商把这件事一说,董其昌乐了,说:“你进来吧!我给你写一张,你拿走吧。”这说明连董其昌这个人都能假冒。

5董其昌 书画合册(仿本)

6董其昌 云山图(仿本)

拿近代的齐白石来说,齐白石的假画也相当多。齐先生有一方图章曰:“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这说明齐白石的画造假的多。总的来说,作假有两种:一种是原来作假,一种是后来作假。像朱朗造文徵明的假,假董其昌造董其昌的假,齐白石的假画,一开始就把它做成假的,这些是原来作假。

7齐白石 山鸡墨石图轴(真迹)

8齐白石、陈半丁合作 雉鸡图轴(仿本)

后来作假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六十年代的时候,不提是谁了,有一张齐白石的画。齐白石有时爱写两个款,他原来已有一个款了,比如“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于京华×× 年”。这一个款盖上图章了,有的时候像南纸店、荣宝斋、清一阁都挂笔单,挂笔单之后,这张画某某买了,说请您写上我的上款得了,就又拿去,有时候再加字不合适了,就在旁边写上一个某某先生属白石老人又记或者又题。还有的本身就写着“多子”两篆字,底下写白石老人并篆,底下再落一行款,这种情况都有。一幅画双款,两个本人的款,这在齐白石的作品当中经常见到。我见的这张,他把其中的一个款挖下来,画了一张齐白石的四尺墨荷,把挖下来的这个款挪到这张四尺整纸上,荷花好摹呀,荷花净是杆子,这杆子齐着模线一挖,把纸一拼,一抖起纸毛来就齐了。光看字,真的是齐白石,画的只能说不太好,但是一般人也看不出来了。我个人觉得齐白石的字比画难模仿。这种就属于后来造假。造假的手法多了,下面再具体讲。

9齐白石 荷花图轴(仿本)

10齐白石 荷花鸳鸯图轴(真迹)

造假的主要手法

造假主要就是摹、临、仿、造这几个方法。摹是指对照原作,对着真本摹,特别是摹本。摹本怎么理解呢?现在咱们弄的拷贝箱,里面安灯泡的那种。一打开,把原件放在上面,进行勾摹。过去没有电灯泡就使窗户纸的地方,迎着光的地方,有廊子的房子差点儿,最好是没廊子的房子,这样来进行摹。这是摹,还有勾填,这种书法用得最多。现在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几个有名的帖如《丧乱帖》等,大部分都是用这种办法。摹本,勾摹,唐朝那会儿就使用,因为皇上喜欢这字,就叫人勾拓下来,当时还不能算造假,那么传下来,即使是勾摹本也不简单,唐代传到现在,也是国宝了,所以勾摹本不能小看。临,就是对着这幅画照临,一丝不苟地临。临的最好的是明朝的仇英仇老先生。

11王羲之 一门书翰卷局部(勾填本)

12马远 踏歌图图轴(真迹)

13马远 踏歌图图轴(临本)

仿,就是仿其大意。比如现代的金默如,金默如如果要仿王雪涛,那就很容易了,不用临,也不用摹,他一出笔就是那个味儿。何海霞要想仿张大千也容易,轻轻松松,一下子就行。当然仿得不好的也有,比如你让我去仿齐白石,仿张大千,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假的没样。造,就是愣造、胡造。知道有这么个名儿,比如说徐展翅,是画大写意花卉的,大致地看过一些,也许见过几件作品,然后就造,闭门造车。造假基本上用的都是以上这几种手段和方法。

14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卷(真迹)

14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卷(摹本)

地区性造假

作假还有一个地区性的问题。苏州造的叫苏州片,湖南造的叫长沙造,河南造的叫开封造,还有广东造、后门造、扬州造、潍坊造。先说这个苏州片,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据说宋朝那会儿就有,说是在苏州看到了吴道子的画,但没说是苏州人造的假。不知是哪里造的。文献记载是从万历开始才有,这是比较确切的。从苏州去虎丘的路上有一个叫七星山堂的地区,那里有个桃花坞出产年画,这个地方古时候文人集聚,也是造假画的地方。书上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徵明常到此地去遛弯,看见了仇英将画摆在那里卖,文徵明一看这个人画得很有功力,便跟仇英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吧。文徵明是爱才之人,他将仇英介绍给他的朋友、大收藏家项子京。项子京家里宋元的东西颇丰,仇英就在项子京家里临摹,一笔一笔的照临不误,临了几年,仇英的画技得以大进,后来成为明“四大家”之一。仇英在文学方面基础较差,咱们从他的作品就可看出,他的画都是穷款:“十洲仇英写”,很少有在画上题诗的,起码我还没见过。荣宝斋存的那幅松树老人,也是仇英画的。所以前面所讲故事的真实性很大,这说明苏州出人才,当然造假画也有一手。

16明 仇英职供图卷(真迹)

17明 仇英上林图卷(苏州片)

苏州片就是指在苏州这个地区造的假画,从明朝万历时就有,清朝初期为鼎盛期。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部分都是清康熙前后的苏州片。苏州片的特点是什么呢?画手卷的比较多,册页少,轴也少。而且假画多是仿赵伯驹、张择端、仇十洲。清初时候的造假,是假仇十洲,假黄筌,假徐熙,造这些人的假。以山水、人物为主,花鸟也有。它的特点,都是搞手卷,比如《汉宫春晓》《百美图》《桃花源记》等,都画这些比较有名的作品,模仿的水平是高低不等。有的造假造得相当好,国际书店里就有仇英款的山水卷子,可惜太残破了,画得很好,起码是清初。水平相当高,画青绿的。现在就苏州片来讲,目前我们也要考虑重点收购,苏州片现在已然很难得了。这是苏州片大致的情况。

18赵构行书汉高帝求贤诏卷(河南造)

19南宋 赵构行书付岳飞手敕(真迹)

还有一个是河南造,也叫开封造。它作假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造字,造书法,而且都造名臣武将的假,如岳飞、文天祥、黄庭坚,其次造的是明朝的祝枝山。时间大约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底子大部分都用纸本,也有少数是绢本的。他们是怎样造假的呢?步骤是把纸刷上粉,就跟粉笺似的,然后在上面写,写完了之后,把纸一揉,再抖搂平了,粉就都掉了,成一条缝一条道的,粉一掉,粉上面的墨也掉了,这样再一裱就成了作旧。实际上真正旧的,哪一个也没有像它那样残得厉害。造假的手段并不高明,容易鉴别。但是,它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多,一看就知道是河南造。

20海瑞自书诗卷(湖南造)

21明 海瑞楷书奉别帖(真迹)

再有一个就是湖南造,也叫长沙造。一般是仿明末清初一些所谓节烈的名人,比如史可法,还净造一些冷名头的假,有些你必须查大词典才能找到其人。他这是抓住了人的心理,不像河南造岳飞的假。他们用的质地都是绫本。绫子的, 比较粗糙,发绫粗极了,制作的也比较低下,手段并不高明。一看便知,大部分都是大条,大的绫本。咱们就有一副对子。原来有个轴,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他们造假时都使淡墨,用淡墨写完了,跟着就拿水冲漂,过水冲,这样就容易让墨洇,字也好,画也好,反正有线条的地方都有点往外洇,故意作这个假,专门仿这些节烈或者遗老。尺幅较大且都是立轴,都是绫本,这是湖南造的特点。仿得水平不高,容易识破。

22清 焦秉贞汉宫春晓图轴(真迹)

23焦秉贞人物界画轴(后门造)

再一个就是后门造,咱们这儿的(北京),在烟袋斜街。这种造假都是在民国,民国以来造的。他们造假的特点也是比较容易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臣字款,仿乾隆画院的臣字款的东西,像郎世宁、钱维城、蒋廷锡等等。落款都是臣钱维城,臣××,上面盖上乾隆玉玺,“豆腐干”一盖,水平不高,装裱得挺讲究。它这个题材,有手卷、大条幅、中堂、四条屏,有装镜框的,有裱轴的,册页少,还有扇子。扇子,它是用红木做的扇子股,大股的外头大部分都刻上“于敏中”之类的人名,都是乾隆时期内廷供奉写的字,添金,刻上。里面打开都是纸扇,一面画一面字,大部分也都是臣字款。乾隆画院倒不仿别人的,就仿郎世宁的百骏。这个张葱玉跟我讲过,他的一个朋友真上过当。解放以前,他的一个朋友从上海来北京,找北京某位先生做买卖,这位朋友和张葱玉一起来的,在活动当中有事就分开了,不可能老在一块儿,一块儿来就为做个伴儿。这位先生一看该吃他了,说是有一件东西你别跟张葱玉说,让他看不合适,我不跟他讲。说是有一个郎世宁的手卷,这个朋友动了心想去看看,就甩开张葱玉,被领着进了一家大宅门,很讲究,几进院子。一个老头出来了,先烧香、洗手、把桌子擦了又擦,垫上包袱皮,打开来是郎世宁百骏,捣饬的较好,可能重新装裱过了,用红木盒子装着。也不知是几条金子,这位朋友买好了拿到上海去了。没过多久他就和张葱玉说了,张葱玉一听是郎世宁百骏,就说别看了,假的,后门造。这朋友也急了,拿来一看,果不其然。因这是北京造的假,南方人见的比较少,所以能蒙人。

24清 石涛山水图轴(广东造)

广东造,它的特点是绢本,大部分造的是唐、五代时期的,如尉迟乙僧这些大名家画的人物,大多是一个人,有的时候没景,画的右上角有宋徽宗的签名“天下一人”,要不然再弄一个签条,唐吴道子如何如何。据某位裱画的师傅讲,这种造假是把绢染旧了,之后上面托一层粉,然后再画,再作旧。这是仿大名头的,再一个就是仿石涛。广东一个有名的画家叫李检,字月桥,仿石涛的画就像他自己的风格。仿的水平也不是太高,这就是广东造。再一个是扬州造。扬州造假除了造郑板桥之外,主要造石涛。时间也是在乾隆前后,年代很旧,没经验弄不好很容易上当,年份都很好,都画纸本,也不染旧,画里的题字行里称皮匠刀,就是撇和捺有时像皮匠修鞋用的刀子。还有潍坊造,潍坊造就是造郑板桥。这是后来才查出来的,是在青岛博物馆看到有一张画画得跟郑板桥一样,底下的款是谭云龙,后来知道这个谭云龙是何许人了。他是破落家庭的书香子弟,后来学木匠,小细作。郑板桥当县太爷时叫他到家里修理红木家具、配个座什么的。他就看郑板桥画画,晚上没事时自己也拿笔画,就这样,久而久之能画得很像了。同时代人,同时造假,这是最难看出来的。从时代气息来看一样,时代风格、特点也一样。但假的终归是假的,他画的还是没有郑板桥那么挺拔,那么爽利。还有一点,他画石头爱点苔,郑板桥恰恰相反,这点他可能忘了,郑板桥画石头很少点苔的,我们看他的原作,点的极少。所以,过去琉璃厂常说,凡是点苔的都是谭木匠,不点苔的都是郑板桥。当然,这一点也不能绝对,有的时候郑板桥也点一点苔。郑板桥画石头,画线,顶多参差点。如果上面点好多苔,有点苔的这个就是谭木匠的了。不点苔的真的可能性比较大,有的点苔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但不会像谭木匠点的那么多,这是潍坊造。

222曾国藩家书《告诸弟书》全文如下: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书,可抄三叶付回。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

冯树堂时攻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可惜弟不能在京,在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

余尝语贷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岱云与易五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讥不甚超亘,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然岱云近汲勤奋,将来必有所成。何子敬近侍我甚好,常彼此作诗唱和,盖因其兄钦佩我诗,且谈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礼。

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伪,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少。以余观之,此二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占无疑矣。诗亦远出时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近日京城诗家颇少,故余亦欲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颇有面善心非之隙,唐诗甫亦与小珊有隙,余现仍与小珊来往,泯然无嫌①,但心中不甚惬洽②耳。黄子寿处本日去看他,工夫甚长进,古文有才华,好买书,东翻西阅,涉猎颇多,心中己有许多古董。

何世名子亦甚好,沈潜之至,天分不高,将来必有所成,吴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盖每见则耽搁一大也,其世兄亦极沈潜,言动中礼,现在亦学倭艮峰先生。吾观何吴两世兄之姿质,与诸弟相等,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必更切实。此其故,诸弟能直书自知之,愿诸弟勉之而已,此数子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诸弟与之联镳并驾,则余之大幸也!

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阕③,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同年会课,近皆懒散,而十日一会如故。余今年过年,尚须借银百十金,以五十还杜家,以百金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即在公项借用,免出外开口更好,不然,则尚须张罗也。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将视主如逆旅矣。”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余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余每闻折差到,辄望家信,不知能设法多寄几次否,若寄信,则诸弟必须详写日记数天,幸甚!余写信亦不必代诸弟多立课程,盖恐多看则生厌,故但将余近日实在光景写示而已,伏维绪弟细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注释:

①泯然无嫌:指表面上没有嫌隙。

②不甚惬洽:指不太乐意和融洽。惬:惬意。

③阕:止,止息,此处指期满。

2曾国藩书法作品

曾国藩家书《告诸弟书》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前月八日,已把日课抄给你们看,以后每次写信,可抄三页寄回。我的日课都用楷体,一笔不苟,可惜寄回的抄本就不用楷体了。

冯树堂进步最快,我教他和教弟弟一样,知无不言。可惜九弟不能在这里,与树堂天天切磋学问,我无日无刻不叹息!九弟在京城一年半,我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我才稍微能够立志,因我大有负于九弟了!

我常对岔云说:“我想尽孝道,除此没有别的事更重要。我能够教育弟弟们进德修业一分,那我真是尽孝一分;能够教育弟弟们进步十分,那我真是尽孝十分。如果完全不能教弟弟们成名,那我是大大的不孝了。”九弟之所以没有长进,是我的大不孝!只望弟弟们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弥补我的不孝之罪,那就很有幸了!

岱云是易五,近来也有日课册,可惜他们的见识不够超越,我虽天天和他们谈论,他们却不能一一领悟,还怀疑我说的大夸张了。但岱云近来很勤奋,将来一定有成就。何子名近来对我很好,常常彼此作诗相唱和。这是因为他兄长饮佩我的诗,并已论书法最相合,所以子敬也改变态度,优礼有加。

子忐现在临的是隶书,每天临七八页,今年已临了千页了。近来又考订《汉书》之伪,每天手不释卷。子贞的学问,有五个方面见长。一是《仪礼》精通;二是《汉书》熟悉;三是《说文》精湛;四是各种体裁的诗都写得好;五是书法好。这五个方面的长处,他的想法是都要能传于后世。以我看来,前面三个方面,我不精,不知深浅如何?如果说到书法,那是必定可传千古疑的了。他的诗,也远远超过了时尚诗人,一定可以卓然成家。近来京城诗家很少,所以我也想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两人有嫌隙,面和心不和。唐诗甫也和小珊有嫌隙。我现在仍旧与小珊往来,表面上没有嫌隙,但心里不太乐意和融洽。黄子寿处今天去看他,工夫很长进,古文有才华,喜欢买书,东翻翻,西看看,涉猎很广,心里的古董货收藏不少。

何世兄也日好,沉着潜静得很,天分不高,但将来一定有成就。吴竹如近日没有出城,我也没有去,因为见一次面便耽搁一天时光。他的世兄也很沉着潜静,言行合乎礼节,现在也师事倭良先生。我看何、吴两世兄的姿质,和弟弟们不相上下,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一定更切实些。因为这个缘故,弟弟自然知道我的意思,希望弟弟们勉励。这几位,都是后起不平凡的人才,如果弟弟们能够与他们并驾齐驱,那是我大感幸运的!委仙九先生到京,丧服满期,对我很好,青眼相看,同年会课,近来都懒散了,但十天一会还维持下来。我今年过年,还要借一百五十两银子,以五十两还杜家,以一百两自己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就在这公费中借用,免得向外面开口更好些,不然的话,又要张罗一番。

门上陈升,因为一言不合,拂袖而去。所以我做了一道《傲奴诗》,现在换了周升作门上,比较好。我读《易》旅封丧其童仆,像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释的人说:“以旅与下是说看童仆好比路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那么童仆也把主人看做路人了。”我对待下人虽说不刻薄,也看得如路人,所以他就不尽忠报效,今后我要把下人当做自己家里人一样亲如手足,办事虽要求严格明白,而感情上还是以沟通为贵。贤弟对特别人,也要知道这个道理。

我每听到通信兵到,便望有家信,不知能不能设法多寄几封?如果寄信,那弟弟们必须详细写日记几天,幸甚!我写信也不必代你们多立课程,恐怕多了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只写近日实在情形罢了。望弟弟们细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明代祝允明草书欣赏《手卷曹植诗四首》又名《箜篌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抄录曹植古诗四首,写于“冬日烈风”,然祝允明对自己的表现却很满意,认為可追摹一千五百年前的“草圣”张芝。通篇用笔利落,锋势劲锐,轻重徐急变化大,结体攲正疏密,化线為点,以简驭繁,加上笔势的纵横使转,大大强化了画面的变化性与节奏感。全卷率意自然,不加修饰,狂放的外观下却有著严谨的法度与高度的掌控,凭藉著收放自如的书写技巧与丰富的书学修為,此作确实达到了神融笔畅的书写境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释文】:

箜篌引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1(一)选择优秀的字帖

所谓取法乎上,即选择最优秀的毛笔字帖。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是说,如果选择高水平的字帖,起点就高,学得好的话,效果至少可以达到字帖的中等水平,如果选择一般的字帖,学习效果就等而下之了。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我们应该选择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来学习,因为那些是被时间证明,并且被公认的优秀作品。这样才不会走或少走弯路。

(二)选择法度严谨的字帖

初学写字,严谨的字帖,应从规矩入手。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平正为主,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法度谨严的字帖作初学范本。有些字帖,老辣高古,不拘法度,是书法家晚年人书俱老的作品,艺术境界虽高,但不适宜初学。还有一些字帖,乱头粗服,个性极强,艺术价值很高,也不宜用来作为初学。

(三)选择雅俗共赏的字帖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既美观又实用的字帖进行学习,追求雅俗共赏的效果。这里的“雅”,指格调高雅、风格纯正;“俗”即通俗,大家易于接受。一般来说,这样的字帖也必定是用笔精到,结构美观的,是属法度谨严的作品。那些风格诡异,造型怪诞,以丑为美的书法作品当然不在初学的范畴之内。

(四)选择自已喜欢的字帖

同样是优秀的碑帖,有人喜欢这,有人喜欢那,选择字帖就不能强求一律,应该尊重个人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字,总是情不自禁地模仿、学习,写起来感觉轻松愉快,之所以喜欢,其中一定有与自己的内在气质相契合的地方。有这种契合,便很容易上手,很容易见到学习效果。

(五)选择版本好的字帖

字帖可分拓本和墨迹本两种类型。墨迹本点画分明,笔触清晰;碑拓本苍茫浑朴,有金石味。这两类字帖应该参照着学习。如果同一种字帖既有墨迹本,又有依墨迹而刻的翻刻本,那么最好选用墨迹本而不用翻刻本。因为翻刻本可能会失真。选择碑刻拓本作字帖,拓本的年代越早越好。现代印刷技术能够使印刷品与原碑帖质量不相上下,这对于我们选择碑帖来说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是我们不能选择印刷质量差的版本,一些仿刻本、修填本也不宜采用。虽然修填本字迹清楚,但是丧失了原碑拓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