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书法艺术领域审美现象中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中国书法,虽然是写出来的,但内功却在“读”。

1得闲,找来一部字帖,尽管字迹洇蚀,黑白交映、星星点点,有如老者寿斑,难以辨认,但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浸润着文化色调的温煦。

常人都不好理解:为何有人捧一本帖子能出神入化地看半天,手指还半空中划拉半天,一页帖子能目不转睛盯上一两小时,并且乐此不疲。确实,读帖能使人沉浸在一种艺术陶醉的快感和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迷进帖子的人,常常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眼前一本帖子,便被引入另一个境界,政治上升迁沉浮,官场仕途上顺逆进退,绵亘不绝的个人憧憬,伴着如影随形的兴奋、躁动、起伏和凄惶,都会被拒之脑外,心灵淡然如一泓安恬宁静、波澜不惊的秋水,任凭日出月落……因此,读帖养心。

读帖似在读史。先不说帖子的许多内容本身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原始记录和真实写照,光就帖子本身——那仍然散溢着那个时代陈年墨香和书写习惯的各类手札,那斑驳不清、风格迥异的各种字迹,便让我们仿佛徜徉于历史长廊—经历了篆隶纷呈的先秦,再经历牍简双星的两汉,经历了二王雄起的魏晋,接下来是人诗双旺的盛唐、词藻瑰丽的两宋,以至色彩斑斓、倾覆多变的元明清,林林总总,历代更迭,都在帖子中能找到某种踪迹……

2读帖,很有讲究。

1,读帖不仅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

读帖,是历史的法眼和现实的肉眼的两目相视,能撞出许多光芒穿越历史隧道却又逼射现实星空。帖子中有许多细微之处需要细心、尽心、专心揣摩和观察体味。比如《圣教序》中“大”字的一撇末端有个回锋,是裹笔回钩,像个“小月牙”,这个月牙像是隐匿在云层深处若隐若现,时出时没,如不仔细观摩,只见云层难见“月牙”。那个月牙究竟有多大?“牙”向上挑是低于90度还是高于90度?你都要仔细观摩才能“读”懂。细心,是书法家最纯真的天分,是书家眼之“瞳孔”,是艺术家能走远的标志。有人也读帖,但读得不细,不细等于白读,没读。细节决定成败,一切事情如此,书法更是。

2,读帖要有哲学眼光。

书法是体现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形象的艺术形式,以对大小、长短、松紧、宽窄、正斜、枯湿、断连、方圆、粗细、偏旁、正倚等辩证关系的运用,构成了字与字、组与组、块与块、行与行,经纬出一片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只有用哲学的慧眼,你才更能领悟到书法中蕴藏着的哲学意境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比如,书法尤其是草书要有正斜变化、阴阳向背、枯湿断连,才能摇曳生姿、错落有致,但又不能偏离中轴线,好像放出的风筝,可以随风左摆右动,千姿百态,但始终离不开牵动它的那根线。

从这种“中轴”说,你可以领会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庸说的要妙,感悟静动的哲学、虚实的辩证、禅宗的机锋、佛教的思辨。书法自身有哲学,帖子之外驰骋着哲学大天地,正可谓片纸尺牍、方寸之地、点画之间驰骋着更广阔的哲学空间。儒之中和、庄之玄妙、道之博大、佛之空灵,无不在书法的线条和笔画之间体现。

3,读帖要“反串”。

一个字,一篇书法,不外乎两个功能:一方面直指造型,另一方面隐喻神韵。读帖第一要善于浮想联翩,要看形,也要读韵,精于形韵。把平时记忆中的碎片加以连接整合,去粗取精,汰劣选优,日积月累,才能渐成气候。书法家像一个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掘出一片片散玉,经过悉心整理,才能把这些散落的碎片连缀起来,变成一件完整的价值连城的金缕衣;读帖第二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同一个字的写法,要善于比较各个朝代书法大家不同的运笔、结体、纵横取势,你涉猎的越繁,掌握的就越多、越好。

不仅是在书法创作中货比三家、择优录取,同时在一篇作品中遇有相同的字时,你能信手拈来,加以区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书家学养的深浅和素质的高低,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积累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如同吃饭要细嚼慢咽,读帖也不易快。

读帖提倡背帖。背帖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脑子里,急不得。这就要求读帖要像背外语单词那样背书法字,否则光读不“背”,字还在帖子上,没在你脑子里,永远是古人的东西,变不成你自己的。“文选烂,秀才半”,过去是说把《昭明文选》翻烂了、背熟了,你不会写文章也是半个秀才。书法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洋洋几千年的书法大观,就像秋天大地里五谷丰登的庄稼,楷书如挺直的高粱,草书如风中撩动的稻谷,篆隶如埋在泥土中盘根错节的马铃薯根系,而行书如翻滚麦浪。

背会一个字,就收获了一捆稻谷;记在心里一个字,又如同挖出一个马铃薯,都会成为你的书法粮仓里的粮食。反之,如果背不进脑子里,那些五谷永远搁置在大地上,而你的书法粮仓仍然空空如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的功夫,是考验记忆力,是背功、苦差事,是积小苦得大甜。

读帖,是多么快乐,多么怡情,多么有价值。读着,读着,你在这些字中,隐见几个青衫长发的身影在黄灯宣纸前飘然而至,穿过千年时空隧道,和你漫步、交谈。书法有魅力,读帖更是魅力无穷。读帖的美好与快乐,你懂了吗?

抗清殉国的民族英雄黄道周,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擅长小楷、行书和草书。他的小楷主要学习三国钟繇,但比起钟的古拙厚重来,黄道周多了些清秀、飘逸,更加险峻和得势。你敢这样写么?

1黄道周小楷代表作如《孝经卷》、《杂书册》(本文展示),字体近扁而方整,以健劲笔法,得古拙质朴风格,这点确实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原因是综合了王羲之楷法。

2黄道周小楷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而从黄道周书论中,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也正因此,黄道周的小楷和行草书中,大量映射出唐人以前的风骨。

3黄道周对其当代书法,如董其昌的书法,并不提倡。他认为书法应该学晋人,这一点对今天我们学书法有一定借鉴意义。

4取势,是小楷的核心要义。黄道周小楷给我们在小楷笔法上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小楷收笔一定要留得住笔,守得住势。如此,不使其率然飘忽浮滑,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划如垂露、悬针、长撇、捺脚等,出锋时不可作虚尖飘忽之状,所谓要留得笔住,即是指收笔时要凝重,有沉着之态。

5黄道周(1585-1646年),汉族,字幼玄,号石斋,明代福建人,明末著名书法家、学者、抗清民族英雄。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亡后率余军抗清,被俘后英勇殉国,谥忠烈。黄道周和颜真卿一样,都是书法史上人品、书品俱佳之烈士。

4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1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5、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6、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7、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18、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9、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20、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21、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22、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23、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24、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25、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26、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27、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28、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29、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30、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藏锋的发笔

所谓藏锋即起笔时不露锋芒,灭迹隐端,藏锋敛锷,不见起止之迹,这种方法就是(传)王羲之《书论》中所说的:“用尖笔须落笔浑成,无使豪露浮怯”。藏锋的发笔,能给人以一种浑厚、蕴藉、沉着的美感。

1方笔的发笔

方笔肇自隶法,六朝碑刻以方笔居多,迨至唐代的楷书,继承了北碑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以方笔为主要特点的楷法。所谓方笔即发笔时有棱角,是书写楷书的主要方法,方笔运用得好能给人以一种雄强、劲迈、爽利、沉峭的美感。这点,我们在黄道周小楷中尤见其势。

2小楷收笔之藏露之分

小楷用笔,以藏锋为主,收笔时藏锋敛锷,宜将锋收归画中为度,才能给人以一种圆融饱满的艺术感受。藏锋收笔,用“轻提、轻顿、疾收”。以横画为例,当收笔时,用腕法(即将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笔锋轻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轻轻轻向下顿挫一二下,再迅速向左反折而收之,可在写横画时,笔意向右上开拓,至收笔时,笔锋微向右上挑出,使其点画稍杂隶意,由于方法不同,产生的笔形也不同。

3小楷收笔,要收得住力

书写小楷,在收笔处要留得笔住,不使其率然飘忽浮滑,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划如垂露、悬针、长撇、捺脚等,出锋时不可作虚尖飘忽之状,所谓要留得笔住,即是指收笔时要凝重,有沉着之态,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说:“笔行纸上,当以腕送之,不当但以指头挑剔,则自无燥烈浮薄之弊,用之既久,渐臻纯熟沉着,而笔墨间若有所以实其中者,谓之结心。”4

刚刚走上书法道路的初学者或年轻人,青春焕发、满怀豪情,梦想着在书法的事业上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自信的步伐、前卫的思想、青春的活力激励着他们,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注意了。

1图/王羲之《姨母帖》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国粹,她包罗万象,光靠激情是不行的。还要靠实干和长期积累,在这里没有寒暑假,没有课程表,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学、放假、升级和毕业。只有不停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那些虚假的、盲目的、偏见的将无情地被淘汰,只有经过历史筛选、洗礼、沉淀下来的才是经典、精华。

2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接触很多人,有一般高手、有顶级高手,也有普通学习者、有生意人等,也会接触很多字体、书体、作品、碑和帖,比如光字帖的种类就很多,流派纷呈,各有各特点。但切记,千万不要对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喜欢的书法评头论足,养成盲目批评、说三道四、爱挑人毛病、爱钻牛角尖的不良习惯,这是书法的大忌。

3图/临颜真卿《将军帖》

很多书法爱好者,初出茅庐,往往眼高手低,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知道了很多,其实不然,书法很博大,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读懂,在没有读懂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沉默、闭嘴不言。书法人行为儒雅、言语谦逊、心思缜密、崇尚礼义,这是你作为书法人的身份象征。错误的判断、错误的理念,往往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冯保,字永亭,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监政治家”,既有对百姓对朝廷贡献和感恩的一面,也有玩弄权术的负面。但是对比那些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的宦官而言,冯保还是有一定正面历史价值。书法就是其中一方面。看下图:

1

对于书法人而言,值得一提的是冯保学识不凡,写得一手好字,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且《明史》称之有“儒者风度”。据明史记载:“冯保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神宗朱翊钧幼年时曾一度醉心于书法,就是受到他的影响。

本文我们看到的是冯保的书法代表作小楷《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个连生命都不算完整的宦官太监,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这样精彩的一笔,足矣!

2小楷《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玩弄权术、写手好字、推新政、福利百姓、复苏朝局…这些阴暗面与功德面让冯保成为中国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太监之一。“处事忌太洁,智人贵藏辉”。世上没有绝对好坏。冯保首先不是个完好的男人,再者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但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坏人。

唯一能肯定的是,

冯保是过往世间的一个极其真实的人。

徐谦(1871-1940),字季龙,孝名佐治,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徐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不仅是法学家、社会活动家,且一度成为民国政要与思想激进的革命家。他早年中进士,入翰林,但与时偕行,追求进步,以科举最高出身获得者的特殊身份活跃于民国初年政坛之上。今天给大家带来其手札欣赏,值得一看。1 2 3 4 5 6 7 8 9 10

锤炼笔墨技巧,主要处理好一下几组矛盾关系:

一是大小,指的是结字的大小,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变化,这样就避免了呆板。

1二是粗细。我们常说笔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们敢于在正常书写状态下突然用笔尖书写,虽然是用笔尖书写,但是也要有提按变化,也要用力书写,而绝不是描。所谓按得下,就是敢于让毛笔大面积吃纸,甚至使用侧锋。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笔画很重,但也要见笔,笔划要有质感。

2三是枯湿。枯,是毛笔上的墨汁将近用完时的状态,这时就是出现飞白。湿,自然是刚蘸墨时的状态,这时写的字很容易出现涨墨,涨墨后的字一定要可识,否则就是墨猪。枯要见笔,湿要见形,枯湿过渡要自然。

3四是疏密。除了要有相当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时能对全篇进行调控。

4五是欹正。在一副书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参差错落。

5六是连断,指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关系。断和连不要有死板的规律,但不能没有呼应。

6七是感性与理性。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复运用,既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同时也更能打动观赏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