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著名诗人汪国真去世

  凤凰网文化讯 北京时间4月26日上午10时许,微博认证为“诗人,宣传大使”的博主潘婷发微博称“诗人汪国真今凌晨两点十分去世。”此消息随后得到其助理的确认。汪国真工作室也发微博证实:“我们无法相信更不可能接受历历往事就在眼前我们无法遗忘根本就不会忘却音容笑貌淳淳教诲岁月如此无情何来妙手回春天妒英才只怨我辈无能长叹人生百十岁我恨人生六十载。”

60718250jw1eriuw8yxa3j20dw0dw0to

 

60718250jw1eriuw88k22j20dw0dwgmp

 

诗人大卫在微博透露,“不敢相信,诗人汪国真今凌晨两点十分去世,刚打手机,接电话的是他妹妹,这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有君子之风。与他出行过几次,印象特别好,音容笑貌依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诗歌评论家刘春在微信中写道:“在首都机场听说汪国真于今日凌晨病逝,享年59岁。这是一个我中学时热读过的诗人。其实,几乎所有70后诗人都读过他,虽然有的人成长起来后不敢承认这一过程。去年汪国真来桂林,我们还一起夜游两江四湖,可惜……。这是一个很谦逊的君子。悼念!”

60718250jw1eriuw8tt8yj20dw0dwmy7

 

60718250jw1eriuw8odh5j20dw0dwmxx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当代诗人、书画家、作曲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2005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

60718250jw1eriuw8ae53j20dw0dw0tp 60718250jw1eriuw7y925j20dw0dw0tj

在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于习主席会背下他的诗,汪国真表示非常激动,连连感叹“习主席能背下我的诗词,我觉得挺欣慰的。”

60718250jw1eriuw7nyprj20dw0dwdgk 60718250jw1eriuw93tndj20dw0dw0to

汪国真诗歌的盛行,是20世纪90年代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文化现象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出现并且一时风靡。接下来是“后朦胧诗”、“第三代诗”还有“第四代诗”。80年代末90年代初诗坛或者说在诗坛之外出了一个汪国真,他的诗让人读懂了,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但批评的声音却也非常尖刻。

文自凤凰网,图自今日头条微博。

康有为曾经讲过:书法之道,全在运笔。笔者总结欧楷的执笔运笔要领是“急捉短搦、紧收涩行”。“急捉”指抓笔要紧,“短搦”指执笔处离笔头要近。“紧收”指收笔时要快、要紧凑,不能迟疑缓慢,但也不能草率忙乱。正如欧阳询《传授诀》所讲“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关于“涩行”,古人有“留行”之论,指运笔过程中要做到“留处行,行处留”。许多人不能真正理解这一点,原因是一个站在山脚下的人怎么可能体味到一个“会当凌绝顶”的人的感受呢?而只有象古代大书法家们那样真正理解了“涩行”之妙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书法的法度。

6401

首先,我在此提出一个大不敬的猜想:古代大书法家都好“涩”之徒!

易者,阴阳也;涩者,提按也!

运笔之妙,在于涩行;涩行之妙,在于提按。

正如欧阳询所讲:“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提的轻则为重,过重则迟滞僵硬;提的重则为轻,过轻则飘虚不实。同理,按的重则为肥,肥钝则软弱;按的轻则为瘦,瘦则形枯露骨。因此,提按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对对矛盾的统一体。也就是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提是按,按是提,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细细体味提按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你便不难揭秘古代大书法家们的运笔之妙,就是要深刻体会涩行中的提按啊!

具体的做法是:重笔粗笔要提着按,轻笔细笔要按着提。一按到底成死笔,一提到天是白描。如果字的提按问题不明白,肥瘦问题便解决不了;肥瘦问题便解决不了,则字的疏密便失法度。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只明白了一半,那么提按的法度又是什么呢?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古代大书法家们论书,从来不讲这些,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小儿科,要么就讳莫如深地认为这是祖师爷传下的秘诀,岂可轻易示人?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姑且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怕后世的徒子徒孙们说自己是“好涩之徒”罢了。

有3个现象首先要明白⑴为什么小笔不能写大字?⑵欧阳询为什么能做到书不择笔?⑶为什么大书法家常写小字?

这是“笔”本身的原因:⑴小笔写粗笔大字时必然成枯墨叉尖,不写成一按到底的死笔写不出粗重的笔画?⑵欧阳询虽书不择笔,但软毫、硬毫写出的字必然有别,依毫而书也。⑶所有大书法家无不推崇骨力,而骨力是精神的,更是物质的。许多人盲目地崇敬古人,认为不可超越,主要是精神层面的。骨力的物质性便表现在笔毫的弹力上。而3—4而厘米的笔毫要想表现最佳的骨力,必须充分运用笔毫的弹力,而只有写小字才是最佳选择。古代大书法家无不是将笔毫弹力发挥到极致的高手。

因此,提按的真正法度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笔毫的弹力,也就是说用弹力去写,只有运用好弹力,才能做到在运笔中贯之以气力。不重按成死笔,不轻飘如白描,便能正确地感受到来自笔尖的弹力。这时你会感觉到写字是笔尖在跳舞,所以我讲“书法是笔尖的舞蹈”。

640

古人讲“锥划沙”,是要求中锋运笔,这个比喻的关键是“锥”尖,如果锥头是方口的,那就成了刷子,而正是由于有了锥尖,画出的道才有深有浅,越是离近锥尖,越是表现深刻、传达力量。

而涩行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笔毫弹力的提按运笔,而涩行的目的正是要在笔画中注入气力。但提按与书写的速度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同样,涩行并不是一定要写得慢才叫涩行。这里有一个力量的传导问题,也就是说你不能简单地下死力地雕刻,而是要你笔毫的弹力和纸笔的摩擦力的反作用而发力。许多人不明白这个简单的物理学力学原理,闹了不少笑话。比如“屋漏痕”是涩行的典范,许多人为了写出这种比喻,刻意大幅度地一提一按地写字,殊不知这样写已经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画。如果用这种得形忘意的写法去写千字文,岂不要把人累死?!如果进入了这样的一个误区,所谓“铁划银钩”就更不能理解了,甚至他会认为“屋漏痕”与“铁划银钩”是矛盾的,但事实上,后者同样是力量的表现出现。

所以,要用笔尖写字,要力压纸面,入木三分,才能“涩”,如果笔尖聚不住力量,则笔画必轻滑而过。涩行,要把自己的笔尖练成坚硬的“锥尖”,由软到硬,视软如硬如锥,才能写出“铁划银钩”的字来,这是练字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如果说你没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自己,怎么可能进步?首先练硬你的笔尖,这才是真正的书法法度啊!

如果你是练字,不能仅仅是照猫画虎地死临摹,要有一种书法的理念去引领你去练,也就是说要做到字出于心,而不是出于外在的所看到的“形”。同样,如果从理论上推理,你练字同样要经历把笔尖由软练硬的过程,比如怀素和尚的“秃笔冢”可以证明我的这一推论。而再把笔尖由硬再练回软来,这可能是更高的书法境界,估计每300年才可能出一、二人矣,我也就不得而知了啊!

不过,我希望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的你是其中之一。

书法无止境啊!

文章来源:中国书法网

一本《书谱》,不知被我翻了多少遍,以至于胶水脱落,书页都散开了。无数个日夜,手里捧着上海书画出版的这本红册子,默然地翻着看着。我的眼和我的心顺着墨色的洪流直下,思绪被带回到那黄纸黑字构成的奇幻森林里,被带回到千百年前的古雅和风流里,被带回到孙过庭安坐挥毫的书斋里。合卷闭目,我看见吴郡孙过庭挽一挽衣袖,轻轻搁置手中的毛笔,拂袖而去,步伐轻盈,神色悠然。

wuzhoujian1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恒的财富,而历史却欠他一个详实的记录。他是唐时杰出的书法家、理论家,他的思想与手迹灿若星辰,却不足以唤起历史对他的铭记。是因为他身份的卑微吗?也许是吧。一个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的八品小官,命运本身的安排便是被历史遗忘。当唐代大家们诸如欧颜柳赵、怀素、张旭的威名旷古烁今的时候,我们的过庭同志却宛如灿烂星空中的一片不起眼的乌云,孤零零的飘荡着。

我们无法确定他的生卒年,“由于现有的材料不足,我们只能把孙过庭的生卒年分别划在640年和690年前后”;我们无法确定他的籍贯,陈留抑或郡望;我们无法确定他的死因,有的只是陈子昂的一句“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我们无法知道他的生平事迹,唯有后人说他“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我们甚至不确定他的姓名,“孙虔礼,字过庭”亦或是“ 孙过庭,字虔礼”。这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被时空抛弃的一隅。

wuzhoujian2

然而当《书谱》卷轴缓缓打开的时候,那些流淌的跳动的墨之音符,仿佛在抗争,在倾诉,在叹息。孙过庭,他的故事他的风貌,就包裹在这一篇楚楚动人的文章里,就镶嵌在这一章闪闪发光的文字里。草中君子,风度翩翩,遗世独立,羽化成仙。鬼斧神工般的一个个汉字从他的笔底诞生,带着魏晋的韵致,带着唐朝的风雨,骄傲的向世人宣告,他们天才的主人创造了同样天才的它们。

无数的后人诵读之,临摹之,通过《书谱》,叩响通往草书的大门。伟大的孙过庭,他用这样一部天才之作,向历史宣告,他不该被遗忘。他同古代那些大家一样,在属于书法的那片星空里,永远的照耀一方土地,一方人物。

wuzhoujian3

我是爱《书谱》的,心追手摹,恨不能得其万一。但我享受每一次读它,写它的过程。因为这是我与孙过庭的对话,是我对艺术与思想的顶礼膜拜。无数的学书者,都在进行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忘掉时空的隔绝,沉心其中。每当此时,时空里便有一支无形的天才之笔,提按使转间,笔端开出明媚的花,每一次落笔都带来淡淡的清丽与芳香。糅杂者些许遗憾,些许悠长,却是坚定毅然的落笔在下一处地方。

墨友吴周剑来搞,书法爱好者。

微信:csyssjcq

“离别之后读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出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余秋雨

在传统面前我们丢掉了什么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道德】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科举】

自隋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千百年来的寒门就是通过科举跃进龙门的。从“乡试”、“会试”到“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让“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的教育体系登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

今天私塾虽然零星地作为新闻存在着,但再也无法听见稚子朗朗的背书声了。在今日的价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实用功能的东西,孩子们兴味寡然。

【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离别之后读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出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走遍了世界几大文明的发源地后,回到中国时的感言(《今天我及时赶到》),值得我们反思和回味。

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不来。该丢的都没丢,不该丢的都丢了——这才是最令人伤心乃至绝望的。

文章来源: 腾讯网

王学岭,1963年生于河南。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书法艺术硕士学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书法创作院院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等。

书法作品连续参加国内外重要书法展览并多次获得大奖,曾连获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艺术家。曾多次出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评委。出版有《王学岭书作》、《墨之声·王学岭书法》、《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王学岭专辑》,《若行若舞——当代中国行书名家作品集·王学岭卷》、《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王学岭卷》等,多件书作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大道周口——王学岭诗文书作展”,是一组集诗词联赋之音与书法表现之彩的作品。所歌颂的是周口历史文化,欲表达的是民族传统精神,要奉献的是对祖国繁荣梦想的笔墨力量。

大音者希,大道者朴,周口正是如此朴而韵的地方。她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代神皇的都城,她是老子、鬼谷子、希夷子三代道圣的故乡,她是孔子、庄子曾游艺之城,她是应家、谢族曾耕读之园……提到传统文化,怎能没有她,若要歌颂传统,又怎能不从家乡开始。

《大道周口》系列诗文作品,历时五年,履行十地,以诗回忆古代八景之美好,以词歌颂改革事业之兴盛,以联记录非遗民俗之精巧,以赋赞叹地方文化之和谐;力求能涉其历史和现代、歌其文化与气韵。

《大道周口》共展出系列诗书作品182件,其中:诗词联赋以行书出之,意态纵横、痛快淋漓;赞颂辞赋以楷书出之,首尾相应、沉着谨严。作者将诗赋的音韵、书法的神采融合为一个新的艺术天地,读者于不经意间便会生发出天高地迥、心旷神怡之感。

本展深刻体现了时代文艺风貌,将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

墨池#劳动节#启动页由你执笔!

墨友们,此前向大家征集过“让写字不再是孤单的修行”这句话,就是要放在启动页当中使用的。

现在,墨池每逢节气节日都会推出相应的主题启动页,而且启动页的内容将由墨友执笔!

今天开始,征集劳动节启动页内容!

劳动节a

【书写内容】

必写“劳动节”三个字,其他和劳动节有关的语句也都可以。

要求:

劳动节三个字必须竖着写,展示位置如上图。

语句展示位置如下图红旗中,不得超过十个字,每个字都可以作为单独的个体使用,不能用过长的横竖等笔画,以便于我们后期制作使用。

【参与方法】

将您的作品发布到#劳动节#话题中。

【挑选方法】

最终选择获赞最多的作品放置在启动页中。如果获赞最多的作品不符合启动页制作要求,我们会从其他作品中选择。

【征稿截止时间】

截止到2015年4月29日

【举例图片】

劳动节_副本

本期拍卖,我们选取了三位墨池中美女书家的作品,喜欢的墨友请看清拍卖时间及规则,届时参与竞拍吧。

【拍品详情】

  【拍品1】

01 02 03 04

【作品】《心经》

【规格】138cm*23cm

【作者】北瀛齋主人♡巨鯤(巨鲲,北瀛斋主人。(中书协)“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首届“女娲文化”全国书法作品展铜奖。)

【一口价】1200元(竞拍开始后可直接报一口价成交,一口价也即封顶价)。

【加价】每次加价以10元或10的整数倍报价。

【竞拍时间】4月24日9:00-10:00

*图为电脑制作效果,拍品未装裱。

  【拍品2】

IMG_0780(原图)IMG_0780_3IMG_0780_2IMG_0780_1  【作品】《桃花源记》

【规格】120cm*33cm

【作者】李雪梅(山东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李双阳导师工作室三年学员。)

【一口价】1500元(竞拍开始后可直接报一口价成交,一口价也即封顶价)。

【加价】每次加价以10元或10的整数倍报价。

【竞拍时间】4月24日10:00-11:00

*图为电脑制作效果,拍品未装裱。

  【拍品3】

IMG_0786(原图)

IMG_0786_13IMG_0786_12IMG_0786_10  【作品】《心经》

【规格】215cm*59.5cm

【作者】珠儿(珠儿学欧时间一年半有余,每天临池不辍,却未见有成,遇到墨池,如获至宝,学习的热情也是每天在升温,我的老师说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虽然我是一个女子,我也会好好读书写字,与墨池的老师及同修们学习和交流,今珠儿写了一幅心经,愿结缘给有缘之人,珠儿遥祝有缘人心想事成,百福千祥,万事如意。)

【一口价】1200元(竞拍开始后可直接报一口价成交,一口价也即封顶价)。

【加价】每次加价以10元或10的整数倍报价。

【竞拍时间】4月24日11:00-12:00

*图为电脑制作效果,拍品未装裱。

 

【相关规则】

 

【竞价规则】

1)是否热拍:否。

2)起拍价格:0元起。

3)每次加价:

一口价(封顶价)在1500元(含)以下的拍品,每次加价以10元或10的整数倍报价。

一口价(封顶价)在1500元(不含)以上的拍品,每次加价以50元或50的整数倍报价。

【拍卖形式】

1)墨池中的墨友:届时请到墨池中关注#墨池拍卖#话题,墨池官方账号发布拍卖图片,在图片下的评论中跟拍。跟拍时直接报价即可。报价前请看清当前最高价后再出价。出价后请及时加微信913319为好友,并发送您的墨池用户名+报价+手机号。

2)苹果手机用户:微信群报价。加微信号913319为好友,发送您的姓名+手机号,之后拉您进群。

3)墨池和微信群中实时同步出价信息。

【注意事项】

1)拍卖期间不得对拍品进行任何形式的点评;

2)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竞价结拍时以两个平台中最后时间最高价成交。

【交割流程】

达成交易→买家付款到墨池→墨池发货→买家收货确认(异议及时联系)→墨池付款给卖家→结束

【付款发货】

拍下作品三日内付款,款项先付,付款后24小时内安排发货。签收后非损毁问题不予退货(签收后24小时内反馈问题,逾期不再受理)。

【友情提示】

拍下作品3日内未付款的朋友:将在拍卖群、朋友圈、书法屋微信公众平台、墨池APP中公布违约者电话+姓名+微信号+墨池用户名等信息。如有特殊情况请及时说明。感谢配合!

21日,历时3年竣工完成的浙江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正式开馆。与此同时,第三十一届兰亭书法节在此举行。据悉,总建筑面积12191平方米的兰亭书法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书法专业博物馆。

2015422102015361

兰亭书法博物馆是浙江省、绍兴市级重点建设工程——兰亭保护整治工程(二期)中的重点项目。该工程位于兰亭景区核心区域。兰亭也就是公元353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41位书友相聚挥墨完成《兰亭集序》之处。

记者看到,这座新建成的书法博物馆整体色调以灰色为主,延续了绍兴台门式建筑特点,并采用现代手法,传统坡屋面的形式而成。

这座博物馆的角角落落都有着“王羲之”的影子。

还未走进博物馆,就可以看到地上铺着八方隶书为主的古章,印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等字。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之”字。

“这个‘之’字,一方面代表王羲之的名字,一方面也来自《兰亭集序》中21个‘之’字的其中一个。”负责该馆建设工作的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伟庆说,“‘之’字上方是一个出水口,慢慢流下来,代表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

通过兰亭书法博物馆的落成,沈伟庆希望打造一个兰亭品牌。

“兰亭书法博物馆除了收藏名家作品外,还将开设名家展览,书法讲坛以及拍卖。以后,每年兰亭书法节上的优秀作品都会收藏在博物馆内。”沈伟庆提到。

在博物馆现场,有的书法大师现场挥墨,有的开始欣赏他人的书法作品,谢全胜便是其中一位。

“这个书法博物馆很大气,规模也大,而且古色古香,结合了古代文化。很不错。”谢全胜是青海人,这是他第三次前来参加兰亭书法节。

据悉,在兰亭书法节期间,还将举行兰亭书会文献展、西泠印社(绍兴)首届艺术品拍卖会暨历代书画及古玩艺术品展等活动。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忽略。

历史上最著名的上巳节相关活动,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会,兰亭序流传至今,是我书法人的一大幸事。

五月竞临活动将是临兰亭序,各位墨友可以提前试临练习,五月竞临会是个重磅活动,敬请期待!

20131221002029-1045954784

【文学记述】

王羲之鼎鼎大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吴自牧《梦梁录》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就是指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事)唐朝赐宴曲江,倾都(全城出动,好大的场面)禊饮踏青。” 描写三月三盛况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晋朝张华有《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

暮春元日,阳气清明,

祁祁甘雨,膏泽流盈。

习习祥风,启滞异生,

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梁朝沉约有《三月三日率尔成章》

丽日属元巳,

年芳具在斯,

开花已匝树,

流嘤覆满枝。

陈朝江总有《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

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

醉鱼沉远岫。浮枣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

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

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唐王维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t014b38a2a692c4639b

【起源】

上巳(sì),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变迁】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

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春秋时代,《诗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0eb30f2442a7d9330262cc43af4bd11373f00133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一些习俗仍在流传。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估计其受欢迎程度大概和我们当前的圣诞节差不多。《汉书 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魏晋后,三月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活动,也许是为便于记忆吧。《宋书 礼志二》记载《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这里说明了原出于祭祀,同时也说明了汉以后不再作为祭祀仪式,而变成了宴会游玩的活动。

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言下之意,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上巳节这天出门了,可以尽情猎艳了。

九旬抗战老兵欲捐百幅书法助老兵

——已完成70余幅,作品将加盖由齐白石雕刻的印章 独家委托本报组织爱心义卖

652454

95岁的抗战老兵张默坚在精心创作。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石祯专 摄

长沙晚报讯(首席记者 石祯专 通讯员 胡富君)“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想捐出100幅书法作品进行义卖,将爱心款全部用于帮助抗战老兵。”昨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黄埔军校16期学员、95岁的抗战老兵张默坚向本报记者吐露了心声。这位有着较高书法造诣的抗战老兵,准备以这种方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帮助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

不忘国耻,常流泪忆抗战经历

张默坚1921年8月出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连长 、营长、副团长等职,后参加远征军赴缅甸作战。1949年,他毅然随陈明仁将军参加湖南和平解放起义。

每当回忆起抗战经历,张默坚几乎都会痛哭流涕。1942年2月,他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日军发起的攻击,甘肃籍战友吉永昌奋力将他推开,抱着炸弹冲向敌军阵营,光荣牺牲。

“想起这一幕,我至今都感到无比悲痛,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成了幸存者。”讲到这里,老人已是热泪盈眶。

去年9月17日,张默坚受邀出席省文明办主办的“向老兵敬礼 ,传抗战精神”活动,作为抗战老兵代表,他还佩戴了本报发起和制作的抗战“胜利花”。当天,心情激动的张老回家挥毫写下“热爱祖国,关注历史,奋发图强,勿忘国耻”,勉励大家铭记历史。

为圆心愿,每天坚持创作

张默坚现居住在天心区一套公寓房中。老人满头银发,面容清瘦,但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张老擅长行草,曾多次举办个展。在案台前,只见他手持毛笔,屏息凝神,不一会儿,一个笔力遒劲、个性十足的“马”字跃然纸上。在作品上,他认真写下了“95岁抗战老兵张默坚”。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张默坚打算创作100幅作品捐出去,通过义卖,用筹集到的爱心款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抗战老兵。从3月初开始,他每天早上至少写字1小时,至今已经完成70多幅作品。“这批作品完成后将统一装裱,争取以最佳的效果回报爱心人士。”

身为抗战老兵,张默坚坚持以己之力去帮助他人。去年11月,他写了“龙马”和“博爱”两幅作品义卖,为湘潭的白血病患儿左婕筹集了1.2万元爱心款。

作品将加盖齐白石雕刻的印

热爱书法的张默坚老人还珍藏了一枚齐白石亲手篆刻的印章。

张默坚共有8兄弟,胞兄张碧村比他大18岁。上世纪90年代初,张碧村从台湾回湘潭祭祖,为表达兄弟情谊,悄悄将这枚印章赠给他。据了解,张碧村一家与齐白石均系湘潭同乡,还有点远房亲戚关系。1943年,齐白石将自己篆刻的“长生极乐”的田黄石印送给张碧村作纪念。获得兄长的转赠后,张默坚一直将其珍藏。

记者注意到,此枚方印通体黄色,“长生极乐”几个字刀法苍劲有力,印章一侧还留有“白石刻”落款。张默坚说,我省已逝的著名金石书法家李立先生与他关系密切,得知他有白石先生的治印,曾特意上门借这枚印章研究学习,两年后才归还。

“这次我要捐出的100幅书法作品,都将加盖齐白石治印‘长生极乐’,以提升收藏价值。用我的力量去帮助幸存的抗战老兵改善生活,是我晚年的最大心愿。”张默坚说,拟捐出的百件书法作品将在6月份完成,并独家委托本报组织爱心义卖。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