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7年10月27日。 1946年9月2日离开上海,1947年10月27日回到上海。美国之行足足花了1年零25天。在上海停留了将近一个月,曾到老家看了老父老母,他们正在修建新屋。原来的老屋在1937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了,这新屋是我们几个弟兄凑钱帮着盖的。

1946-1947年,他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偕戴爱莲访问美国,归国后,在速写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漫画《天堂记》。《天堂记》描绘他和夫人在美国的种种经历和所见。美国的富裕、自由、过度消费、经济危机、种族歧视、罢工、游行,美国的媒体、警察、商店、浴场、娱乐场所……大凡在美所见衣、食、住、行、娱乐、休闲,都收入画中。叶浅予在申请签证时,美国驻上海领事曾风趣地说:“我们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你可以不客气地挖我们的疮疤。”《天堂记》描写的,“有些是疮疤,有些是美容,有些是悲剧,有些是喜剧。总起来说,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人间天堂。”概言之,这仍然是一部纪实的作品,与前述纪实漫画不同的是,它一改抗战时期的沉重基调,变得活泼、轻松、愉快。

叶浅予

浙江桐庐人,生于1907年,早年在上海从事过广告、书籍插图、染织设计、舞台布景等工作,主要从事创作漫画,并编辑过《上海漫画》、《时代画报》。抗战时期,曾致力于“漫画宣传队”和“中华全国漫画界救亡协会”的组织工作。1939年初至1941年初,在香港主编《今日中国》画报。1935年以来,长期从事生活速写,1942年后,以传统笔墨创作中国人物画。1947年起,任教于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在教学之余,勤奋进行创作,兼顾理论研究,以其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培育新人的工作,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个天才漫画家的出现

叶浅予是以长篇故事漫画《王先生》成名的。王先生单名一个“盛”字,20世纪前期的上海市民,瘦长条、尖鼻子、两撇胡子,长袍马褂,太阳帽,像个半土半洋的乡下财主。他有个矮胖的太太,有个爱打扮的女儿,还有个朋友小陈――一位短小粗壮、蒜头鼻子厚嘴唇、怕老婆、喜欢趋炎附势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由家庭而社会,参与其中的有达官贵人、太太小姐、警察小偷,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小故事连续不断,滑稽而引人入胜。《王先生》的创作,最初借鉴英文报纸所刊一个美国胖子惧内的漫画故事,不久,叶浅予“从模仿中解脱出来”,改从上海市民生活中“捡拾奇形怪状的贝壳”,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情节和性格。《王先生》登场于1928年《上海漫画》创刊号,继而又上《时代画报》、《图画晨报》、《小晨报》、天津《庸报》、南京《朝报》、《时代漫画》、《良友画报》,每周一组,共计有八百组之多。后来,又印为《王先生》、《王先生别传》、《王先生北传》、《小陈留京外史》等多种单行本发行。王先生的故事打动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演员汤杰,决心将其搬上银幕,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卓别林”。这个想法得到了公司老板和《晨报》社长潘公展的支持,于是一个由明星公司代摄制、代发行、专门拍摄王先生故事的“新时代影片公司”宣布成立,请原创者叶浅予出任经理,参与编创并领受一分干股。从1933年到1940年,先后拍摄了《王先生》、《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王先生奇侠传》等11部影片,王先生和叶浅予的大名不仅名满上海,也传播到国内各个城市。

叶浅予长篇漫画绘本【天堂记】

21947年9月18日。钱家请我们吃饭,朋友们一致反对我们坐汽车去西海岸。说西岸距纽约3000里,十天才能赶到。每天走300里,哪有时间游览?而且这两天铁路快车有罢工风潮,行李也许到不了西岸,

31947年6月30日。晚饭后孟治开车送我们上街买用品的吃食之类。我找到邮局,发了几封信。这小街约几十家店铺,照例是A与P伙食公司,狐尔华期五分一角商店、药房、电影院,跑遍美国小镇,千篇一律。

41947年6月14日。司徒桥夫人冯伊湄来谈,乔的肺病已大有起色,只要医院住半年。她原来在《美洲日报》工作,发现该报常常制造新闻,破坏和平,精神非常痛苦。最近在一家专给联合国排印华文文件的印刷厂做校对工作。

51947年6月16日。百事可乐公司今晚在河滨公园举办美国土风舞会,参加者多男女中学生,女孩子尤多。指挥台上用扩音器指导步法,略加说明后,群众立刻学会。此会在整个夏季中,分区在各大公园举行。美国商人做广告的本事真大。

61947年9月27日。清晨抵丹佛前,车在大平原上走,甚荒凉,间或看见一两处牛群。丹佛是卡罗拉多省城,火车将在此停留4小时。我们搭电车到本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看了一遍,其特点是将每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动植物分布状况,布置在大橱窗里,比起纽约的自然博物馆,并无逊色

71947年5月31日。考内岛是纽约平民的消夏中心,星期天会有一二十万人集中到这儿来。街上有一所蜡人馆,门口立着英国温莎公爵夫妇之像。我们好奇心切,每人花了二角,进去参观一番。里面阴森森,布置的都是些凶杀故事,颇像东狱庙的十殿阎王地狱景象。

81947年5月4日 卡内基堂是纽约的音乐活动中心。今年冬季花园放映一部影片,以卡内基音乐节目为内容,穿插一个音乐青年的故事。全世界顶尖的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钢琴家、提琴家、指挥家,聚集一堂,听得我陶然欲醉。

91947年5月21日 新认识的朋友威尔史岛脱夫妇带我们到范加特夜总会去。这个小夜总会在格林威治附近的一个地下室,除了一个酒吧、一个乐台之外,排了120人的座位,剩下供跳舞的地方不到10平米。这大概是纽约最小的夜总会,地处格林威治穷画家活动并集居地区,

101947年4月7日 在14街坐高架电车去曼哈顿南端渡口,过唐人街,电车钻进华尔街一带的摩天大楼区。我特地在车头找到个座位,欣赏这纽约的奇景。这一带是曼哈顿下城区,旧街道弯弯曲曲,电车在楼群夹缝中穿来穿去,百来层高的摩天楼活像黄山的奇峰怪石,壁立周围。

111946年11月14日 我在上海主编过几年《时代画报》,最高销数一万份,对销数高达200万份的《生活画报》,早已心向往之。到纽约的目的之一,便是想看看《生活》的编辑部。我把此意告诉了丢克斯,他立刻为我安排好参观时间,并由他作向导,参观了他们的编辑部。

121946年11月12日 在洛杉矶好莱坞兜了一圈,碰到好莱坞电影城大罢工,只参观了华尔特.迪司耐的动画制片厂。该厂送给我几片赛罗璐原画作为纪念。未见到迪司耐本人。

131947年6月29日 爱莲接受中国学院之聘,到新泽西州的上蒙脱克来教师大学暑期班讲授中国风土舞两星期。同时受聘者有冯友兰和陈远两教授。公共汽车穿过赫德森河下的林肯隧道。校园中野兔松鼠乱窜,鸟语花香十分幽静。晚饭后开会商议开学事务,9点上床。

141947年4月6日 杨刚和陈梦家夫妇来看我们,梦家从前常写诗,在《新月》发表。目前在芝加哥某大学讲语言学。来看我们之前,向杨刚打听我们是京派还是海派。打了八年仗,此种偏见还存在,看来此人自以为是京派。15 16

在艺术界有这样的说法: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

1 2娄师白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被齐白石称为“我最好的学生”。娄师白14岁师从齐白石学习书、画、篆刻及诗词,在齐白石身边长达25年。齐白石曾表扬爱徒,称“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名,亦不为伍。”娄师白也曾在文章中回忆齐白石为其起名经过:“老师为我刻名章时,把绍怀的‘绍’字改成‘少’字。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他改号“师白”,寓意“他日有成,切莫忘记老师”。此外,齐白石还为娄师白画室题匾“老安馆”,治印“老安草堂”。

作为齐白石的弟子,70多年来,娄师白牢记老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坚守”胆敢独悟”的理念,矢志创新,取得了突出的绘画成就。3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一:疏、密、大、小字形的布势

1、疏:

笔画少的字必疏,遇到撇捺的字,撇短捺长显示字的舒展。当疏则疏。

“川”、“不”笔画少,应把笔画分布均匀。字形写得饱满、开朗、大方。

12、密:

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点画应紧缩些,间距要匀称,更应注意部位之间的联系,要写得不局促又不松散。当密则密。

23、大:

大的字也要在同一方块字内反映出来,它的间距要求适用,笔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方能同字密一样,做到笔画紧缩、又能开阔方才能当大则大。

34、小:

字形小的字,不能强制写小,只须把点画写得丰满些,太肥显得肿,笔画粗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紧密,字就可以当小则小。字小笔画少也讲究字势。

4二、长、短、偏、斜字形的布势

1、长

字形狭长的字,当长则长。汉字宁可长不可扁。更不能强制太长,更不能写得短,新格式观察:“具”、“食”两字都是长形字,“食”字更长。新格式在这方面不必担心,上下接近的边线一目了然。

52、短

字短的字就是扁,当扁则扁。字宽不能写得过宽。太宽显得过扁过大。新格式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它的又一特点。要写窄它就窄、要宽就宽。要收拢、写开阔不受限制。

63、偏

字偏求正,完全要依靠格式的对称法解决。这是几千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只要学会了部首的对称就不偏了。例:“方”字,的“亠”、掌握点、横的对称,下方起笔撇进中起、横折钩的横进中、钩进中。这些字就不会失去重心。

74、斜

一个字只有一撇的字斜,同样要注意重心的平稳。笔画的起笔支点以中为注意点。多撇的字更要把注意点放在起笔处。斜进中就是它的支点。这样就能保证它的平衡,这样它就能站得稳。

8三、堆、插、重、并字形的布势

1、堆

三个相同的字组合成字叫堆(叠)。从几何上分歧要稳,上面的字大、下面两字左小右大。这是叠的写法最大特点,它们又相互照应,有大小之分,就有了疏密的变化,更有了三字部位的变化。

92、插

字中间有长竖或有两竖以上的字叫插。这类字的对称,对字的美起关键的作用。字的疏密、大小、偏倚、长短都应匀称、对称,插才美。

103、重

上下同形的字叫重。自然字下的字大才站得往稳妥。从笔势上着手变化其形,免得呆板单调。例:“昌”字,的横折,上的横折是一笔写成,下的横折是二笔写成。这就是它们的笔势。“出”从图示中一看就明白。

114、并

左右同形字叫并。左小右大。右占大存在借让关系。尽可能使笔势上作出就有的变化,才能使部位得以舒展。

12四、向、背、孤、单字形的布势

1、向

两人脸对脸式的势称向。“向对式”见图示:要善于回避,做到障碍不犯碍。

132、背

同向对相反是背对背为背。就是背对背也要相近,也讲究呼应,不能使之分离。

143、孤

横竖只有三笔以下的字称孤。它的字如没俯仰的笔势,写得再厚重丰满,就没有书法的法。这类字要注意避免轻、浮、枯、瘦。

154、单

笔画不多而又没有偏旁的字称单。这类字注重字形写长。例:“王”、“月”两字笔画一样多,一个为小长、一个为大长。字就受看如写得粗重就重浊。16

合1

唯善书者擅择器

墨池专供毛笔

龙侃老师试笔

墨痕1

 

点击此处前往购买

— 墨痕·小楷

特点:纯狼毫、无加健、笔锋柔韧、中锋饱满

笔长:23.5cm

出锋:2.0cm

直径:0.6cm

墨境1

点击此处前往购买

— 墨境·行草

特点:少量加健、材质自然、行云流水

笔长:26.5cm

出锋:3.5cm

直径:0.7cm

龙侃老师试笔作品:

5A3.tm

130E.tm

21C7.tm

3290.tm

 

A09E.tm_副本

⇪ 龙侃:

龙侃,安徽安庆人,现居苏州。斋号逸翰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现为李双阳书法篆刻工作室助教。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

江苏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

江苏省第八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金奖

中国书协首届三苏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第七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首届生态大连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第二届赵孟頫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首届祭侄文稿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墨池毛笔系列一键购买

墨池,爱书法的人都在这里

乌丝栏,即纸素上画成或织成的朱墨界行。对于这一点,人们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如何理解“下笔便到乌丝栏”却成了问题?很多人认为,诗中“乌丝栏”借指《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指一落笔便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分高度肯定。我们来欣赏:

1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仅四帖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内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来,腹味舒适,恰逢友人送来食品,美味可口,遂执笔回信以致谢意。书作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取决于他向二王的回归,今就其技法,略陈己见。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2二、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

结构,原指建筑及机械的部件关系,书法中的结构是指字的偏旁、点画、内外关系的构成。解读结构,既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环境,又离不开对单字结构的全方位剖析。《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3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4三、精凝入微顿挫有致的用笔

笔法的最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对《韭花帖》心摹手追,进行一番精确临摹,或许能对我们草率行事的创作产生某些启示吧!

5《韭花帖》是写在素纸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为26cm×28cm,临习时尤其要注意工具材料的选择。是帖线质凝练细劲,灵动多变,质如屈铁,故宜选用锋颖锐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纸张宜用平整,偏熟略涩的纸,蘸墨不宜过多,以中等量为宜。临摹时字以略大于原作字即可,太大则很难把握此帖精致入微的细节。帖置案头,应多参悟,细体察,所谓“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下笔前必先将时间回溯到五代,假想杨凝式书写这封信札时的状态,捕捉其运笔手势的变化,入纸角度的变化,提按顿挫使转的交替,然后下笔,欲使临作再现原作八、九成为要,而后再以自身经验、学养、审美作下一步的分析临摹、写意临摹、印象临摹。

通过临摹,将技法化为己有,才是上乘的学古之法。

我们对北魏书法的了解就是魏碑,其实,这些写在石头上的墨迹也十分动人,这些墨迹,让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欣赏北魏书法。下面,我们一边欣赏北魏石头墨迹,一边聊聊寂寥千年的北魏书法。

1千百年来,如何正确评价北魏书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而又有争议的问题,这种争议的热度,不亚于当代对“丑书”之争论。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南朝、东晋书法视为正宗,而把北朝书法视为旁系别支,甚至当作异端,尽量贬低它。早在南北朝后期,颜之推就讲过“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颜之推在梁朝做过散骑侍郎,又在北齐、北周做过高官,他的话对后世很有些影响。唐代,由于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的原因,许多人对北朝书法几乎连提都不提了。

2其实,极有成就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也被认为是受过北朝书法的影响或启迪的,但他们自己曾未公开承认过这件事。天宝年间的书法家窦臮在所著《述书赋》中,评论历代书法家,从周至唐一十三代,他列举了二百零七人,其中由晋到陈一百四十五人,竟然没有一个属于北朝。宋代的苏飞黄飞米等人,也是言必称二王。足见北朝后的一千多年来,多么的孤独。

3这种轻视和鄙薄北朝书法的状况,直到清朝晚期才有了改变。当时的书法家钱泳、刘熙载、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相继著书立说,从不同角度对南帖北碑进行了重新评说。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一文中,公然提出“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对北魏书法,尤其对郑道昭的书法艺术大加推崇。虽然在他们的言论中有不少偏颇之处,但他们那种勇敢精神,是顺应了书法发展的历史潮流,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真相,也更加端正了书法史。因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4现在,临摹北魏书体的人也愈来愈多。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例如沈尹默,就曾以个人多年的实践体会,写文章、做报告,对北魏书作了充分地肯定。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思想已经解放,不再为正统与非正统的言论所束缚了。

自唐以来,《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名震古今书坛,多少代大家都从其中汲取养分,但是如此经典如何诞生的,今天带大家进入怀仁法师的那个年代,看看大师如何铸就经典的!

话说公元645年,大唐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法师西游带着经卷(正史没有三个徒弟)回到长安,唐太宗对于玄奘西行取经的精神非常钦佩,对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为推崇。于是,委任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经书。他翻译经书的计划,得到了太宗皇帝的钦定,也得到了宰相房玄龄的大力支持。大师花了一年多时间翻译完经卷,也就是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夏天,翻译完五部五十七卷经文!

1真实的玄奘是小说和电视剧演的那样“一根筋”他明白弘扬佛法要借助皇家权威和政府的支持,所以他请唐太宗为所翻译的经文作序,定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圣教序的内容就这么诞生了。

2其实细心的朋友应该能够看出来,圣教序里面有好几部分内容,包括太宗做的序文、玄奘法师的答谢表、太宗答敕、玄奘再谢表、皇太子李治读后作的《述圣记》、玄奘诣谢、李治笺答,再加《心经》,附注的排署信息,一共1902个字。

历代皇帝书法,唐太宗的水平是相当了得的,李世民对王羲之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全国上下,不惜重金求购王羲之传世作品,有史料记载说“出内帑金帛,购人间遗墨。”可见一斑啊!

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把握上级的喜好,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喜欢王羲之,大臣们热衷与搜集王字真迹,老百姓更是,当然假的也不少,就连帝都的僧人都知道,其实他们的动机很简单,就是要借强大的皇权弘扬佛法。

皇帝要王羲之的字,僧人要推广佛法(皇帝+书圣无疑加重了《圣教序》这块佛教护身符的份量,从而抬高佛教的地位,可能那会宗教之间也有竞争吧。)那么集字圣教序的诞生也就不难解释了,怀仁法师,是一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名僧。据说也是王羲之后裔,集王字刻石的重任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3圣教序集字的过程非常艰辛,怀仁法师和40多个助手花了25年的时间才完成!但是是值得的,《集王圣教序》确实可以称得上中国书法史集字作品的头把交椅!影响巨大!

集字的过程,怀仁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大数据,确实难以想象!怀仁团队之所以要花25年,是因为集字确实有六大难点,确非懂书法者能为之!

搜集原作

集字圣教序有皇家背景,立碑是得到皇帝的恩准的,皇帝还做了序文,可以肯定,怀仁团队,可以随意调阅皇家内服所藏的右军真迹,另外还有项目经费,用于征集和购买内服没有的王羲之真迹。买真迹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工程,要发广告、鉴定、交易等等。

4选字

那会真迹是多,问题是,序文里面重复的字太多,原帖里面也有很多重复的字,像“之”、“乎”、“者”等字,这么多,怎么用,选哪个,怀仁是必须考虑很多节奏、章法等问题的!

5拼字

王羲之的真迹再多,也是有限的,有些字,文章里面有,但是王羲之不一定写过,没有的字,怀仁只能根据搜集到的字,进行拆解利用,把部首或者笔画重新拼接组合,甚至有可能模仿王羲之的笔意自己书写!

6大小排布

怀仁看到的不同的真迹,字的大小本身就有不同,所以,他必须先确定需要多大的字,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才能使得全篇协调,然后再根据实际集字过程中的需要,调整大小,有可能原字大要缩小,原字小要放大,更有可能根据章法的需要,可以夸张放大某一个字或者缩小某一个字,以求得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错落有致。

7通篇行气

书法作品的生命力是通过行气来表现的,所谓行气,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作为行书,尤其需要注意,怀仁必须考虑行气、呼应的问题。当人最好的效果就是真迹上本身就已经有了上下呼应的关系,但是大部分是怀仁集字来的,所以他的办法就是,尽量加强起收笔的呼应关系,如果没有呼应之势,则稍拉大距离,以削弱不协调感。

8章法关系

字与字的呼应是小章法,那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营造大章法,这一点,圣教也是成功的,大章法主要是以行距的疏密来营造黑白对比关系,大章法的处理,怀仁必会借鉴王羲之真迹,比如《兰亭序》,但《兰亭》为手卷,是横式。而《集王圣教序》刻制成碑,是竖式的,高至 350 厘米,宽 100 厘米, 30 行,每行 83、 84 字不等。这样的规格应以宽松为主,不然肯定给人以凌乱、拥挤感觉。《集王字圣教序》全碑先藏西安碑林,我们看到的字帖都是裁剪后的册页式拓本。不管怎么看,不得不承认,怀仁处理的章法是高妙的。

9相对于王羲之真迹作品,《集王圣教序》章法是独特的,并且影响至今,后来的“集王行书”显然都未跳出它的樊篱。唐代的李邕就受到《集王圣教序》极大的影响,《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等书作虽然自成一体,但其格局与《集王字圣教序》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