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1947年,他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偕戴爱莲访问美国,归国后,在速写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漫画《天堂记》。《天堂记》描绘他和夫人在美国的种种经历和所见。美国的富裕、自由、过度消费、经济危机、种族歧视、罢工、游行,美国的媒体、警察、商店、浴场、娱乐场所……大凡在美所见衣、食、住、行、娱乐、休闲,都收入画中。叶浅予在申请签证时,美国驻上海领事曾风趣地说:“我们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你可以不客气地挖我们的疮疤。”《天堂记》描写的,“有些是疮疤,有些是美容,有些是悲剧,有些是喜剧。总起来说,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人间天堂。”概言之,这仍然是一部纪实的作品,与前述纪实漫画不同的是,它一改抗战时期的沉重基调,变得活泼、轻松、愉快。
叶浅予
浙江桐庐人,生于1907年,早年在上海从事过广告、书籍插图、染织设计、舞台布景等工作,主要从事创作漫画,并编辑过《上海漫画》、《时代画报》。抗战时期,曾致力于“漫画宣传队”和“中华全国漫画界救亡协会”的组织工作。1939年初至1941年初,在香港主编《今日中国》画报。1935年以来,长期从事生活速写,1942年后,以传统笔墨创作中国人物画。1947年起,任教于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在教学之余,勤奋进行创作,兼顾理论研究,以其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培育新人的工作,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个天才漫画家的出现
叶浅予是以长篇故事漫画《王先生》成名的。王先生单名一个“盛”字,20世纪前期的上海市民,瘦长条、尖鼻子、两撇胡子,长袍马褂,太阳帽,像个半土半洋的乡下财主。他有个矮胖的太太,有个爱打扮的女儿,还有个朋友小陈――一位短小粗壮、蒜头鼻子厚嘴唇、怕老婆、喜欢趋炎附势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由家庭而社会,参与其中的有达官贵人、太太小姐、警察小偷,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小故事连续不断,滑稽而引人入胜。《王先生》的创作,最初借鉴英文报纸所刊一个美国胖子惧内的漫画故事,不久,叶浅予“从模仿中解脱出来”,改从上海市民生活中“捡拾奇形怪状的贝壳”,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情节和性格。《王先生》登场于1928年《上海漫画》创刊号,继而又上《时代画报》、《图画晨报》、《小晨报》、天津《庸报》、南京《朝报》、《时代漫画》、《良友画报》,每周一组,共计有八百组之多。后来,又印为《王先生》、《王先生别传》、《王先生北传》、《小陈留京外史》等多种单行本发行。王先生的故事打动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演员汤杰,决心将其搬上银幕,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卓别林”。这个想法得到了公司老板和《晨报》社长潘公展的支持,于是一个由明星公司代摄制、代发行、专门拍摄王先生故事的“新时代影片公司”宣布成立,请原创者叶浅予出任经理,参与编创并领受一分干股。从1933年到1940年,先后拍摄了《王先生》、《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王先生奇侠传》等11部影片,王先生和叶浅予的大名不仅名满上海,也传播到国内各个城市。
叶浅予长篇漫画绘本【天堂记】




1947年9月27日。清晨抵丹佛前,车在大平原上走,甚荒凉,间或看见一两处牛群。丹佛是卡罗拉多省城,火车将在此停留4小时。我们搭电车到本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看了一遍,其特点是将每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动植物分布状况,布置在大橱窗里,比起纽约的自然博物馆,并无逊色
1947年5月31日。考内岛是纽约平民的消夏中心,星期天会有一二十万人集中到这儿来。街上有一所蜡人馆,门口立着英国温莎公爵夫妇之像。我们好奇心切,每人花了二角,进去参观一番。里面阴森森,布置的都是些凶杀故事,颇像东狱庙的十殿阎王地狱景象。



1946年11月14日 我在上海主编过几年《时代画报》,最高销数一万份,对销数高达200万份的《生活画报》,早已心向往之。到纽约的目的之一,便是想看看《生活》的编辑部。我把此意告诉了丢克斯,他立刻为我安排好参观时间,并由他作向导,参观了他们的编辑部。

1947年6月29日 爱莲接受中国学院之聘,到新泽西州的上蒙脱克来教师大学暑期班讲授中国风土舞两星期。同时受聘者有冯友兰和陈远两教授。公共汽车穿过赫德森河下的林肯隧道。校园中野兔松鼠乱窜,鸟语花香十分幽静。晚饭后开会商议开学事务,9点上床。
1947年4月6日 杨刚和陈梦家夫妇来看我们,梦家从前常写诗,在《新月》发表。目前在芝加哥某大学讲语言学。来看我们之前,向杨刚打听我们是京派还是海派。打了八年仗,此种偏见还存在,看来此人自以为是京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