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

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

1赵佶《草书纨扇》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广泛流传。关于折扇,据说是由日本传入的。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扇面书法的章法形式。

1、 团扇书法。

2团扇,因有团圆如明月而得名,相传出自汉代。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数不等。少则4-5字,多则40字以上。章法围着圆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用心良苦。

3上图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苹果式。系赵之谦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见巧,方中见圆,中间空白为苹果之手柄痕迹,使左右有着一种上下阙的感觉。

4上图是吴昌硕先生独具匠心的作品,一楷一行,一短一长,疏密对比明确,潇洒无比,风姿绰约。

5上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四边去圆为方,亦系赵之谦所作,正文画界格,用魏碑写出,严谨中现出浪漫气,清逸富贵。上款暑正文出处和赠送对象,下款暑时日和作者名。

6上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芭蕉扇式。章法围着扇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7上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方扇式。相传在战国时期就有方扇出现,扇面用细竹篾编制而成。

2、折扇书法。

折扇书法创作难于其他书法创作,究其原因:一是体积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纸面不吸水,四是开头不规则。其中,纸面不吸水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8上图的章法为二行居中式,为清代书法家翟云生所书,他以隶书名世。此幅作品给人以天空地阔、任意翱翔的感觉。

9上图的章法为隔行长短式,为明代书法家娄坚所书,长行从扇面的上沿一直写到下沿,而短行则每行只写二字,且平上不平下。

10上图的章法为隔行取半式,即一行写满,一行写半,以次类推。整幅章法满而不局促,空间布局合理。

11上图的章法为长虹式,每行二字,沿扇面的上沿写,若彩虹一般,且款文的底部也与正文齐平。给人以宽阔无比的想象空间。

12上图的章法为疏朗式,系明代陈鸿寿所书。扇面书法太挤则闷,太空则虚,此作不挤不空,恰倒好处。留出的空间,正好用来表现自我。

1明 徐渭《黄甲图》

此图用笔峭劲挺拔,以奔放而精炼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息。蟹的造型,虽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覆在上面的荷叶,笔阔气贯、偃仰有致,点画之外更寓无尽秋意。是徐渭的一幅杰作。

2 3徐渭 山涧荡舟图 立轴

名称:徐渭 山涧荡舟图 立轴

材质、形制: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27×34cm

介绍:

题识:扁舟无去住,戏荡一溪云。徐渭。

钤印:天池道人、渔山鉴藏印:漫堂心赏

来源:日本回流。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反对绘画上因袭前人的“鸟学人言”的做法,主张“新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他的画具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而直指胸臆的特色。

4徐渭 羲之笼鹅图 立轴

名称:徐渭 羲之笼鹅图 立轴

材质、形制:立轴 水墨纸本

5徐渭 墨荷 立轴 水墨纸本 101×51cm

款识:青藤道人画于湖天小屋。

钤印:[天池山人] [湘管斋]

6徐渭 墨竹牡丹 立轴 水墨纸本 106×32.5cm

7徐渭 (款) 水仙 立轴

介绍:

题识:百品娇容俗却春,一清可以拟丰神。银钿缟袂田家妇,绝粒休粮女道人。田水水。

钤印:水田月、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湘管斋

藏印:衡山杨氏、曼石私印、孔彰、清梦轩鉴赏

说明:附入境单。带盒。

作者介绍:徐渭,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田水月、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漱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又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所居在绍兴城内,有一枝堂、柿叶堂、青藤书屋等。工书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极其生动。

8徐渭 行书五言诗 立轴

名称:徐渭 行书五言诗 立轴 材质、形制: 尺寸:135×60.5cm 创作年代: 介绍:释文: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浓阴不通鸟,碧浪自翻天。嘎嘎俱鸣石,迷迷别有烟。直须文与可,把笔取神传。款识:天池道人。钤印:徐渭之印、文长鉴藏印:徐平羽、平羽鉴赏、平羽所爱、城北徐公、青葙书屋、王朗、高邮王氏备注:徐平羽旧藏并题签。

9徐渭 牡丹 立轴

题识:为君小写洛阳春,叶叶遮眉门夹颦。终是倾城娇绝世,足须半面越撩人。徐渭。

钤印:徐渭印、天池山人、公孙大娘

鉴藏印:寒中、李鉴之印、湘管斋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10徐渭 草书李太白诗卷 手卷 30×383cm

题识:右述太白诗。天池山人渭。天池山人。

钤印:青藤道士、文长

引首:龙飞凤舞。王己千题。钤印:王季迁

鉴藏印:宝武堂、震泽王氏季迁收藏印、怀云楼鉴赏书画之记、王季迁海外所见名迹、季迁心赏、竹里馆、马积祚鉴赏章

【释文】:寻山僧不遇。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使我空叹息,欲去仍徘徊。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过汪氏别业二首。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炮列珍羞。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数石榴发,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垒。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愉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待酒不至。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何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切相宜。

11徐渭 (款) 四喜图 立轴 立轴 绢本 148×90cm

题识:仿宋人笔意。徐渭。

钤印:徐渭画印、天池

12徐渭 草书七言诗 立轴

钤印:天池山人、青藤道士

题识:青藤道人。

释文:

玉女看来玉树花,异香先引七香车。

攀枝弄雪频回首,惊怪人间日易斜。

1中国士子历来注重在世间的练心功夫,他们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作为检验其道真的方式。《庄子》说:“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哪个圣贤不是在汹汹世风中立定脚跟的人?这立定的功夫便是道心。

八大正是秉此道心,一路去蔽,才呈现出无限的光辉来。坎坷的人生只会击垮无心可依的人,同时也会成就有心圣道的人。让我们沿着八大这颗“守道以约”的心,去透破种种事相之别,来品味山人用鱼鸟构筑的太虚画境。

2{八大山人·雀石图}

八大的法门兄弟饶宇朴在《个山小像》中说:“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孙也,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里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八大是个善学之人,故“里中耆硕,莫不称之”。

3{八大山人·双鱼扇面}

古人学必宗经,读圣贤之书或为成圣或为科举,而做圣贤与科举虽然大有冲撞但也不是不能兼得。古教首重做人,立君子之行,其次事功,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甲申之乱,约在1645年,南昌的故明宗室被遣散,八大“弃家”逃往西山,并于1648年剃度入佛门。此时的八大目睹家国零落之惨状,自知无力回天,潜隐佛门,既是为了保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也是为了保存明室一脉,等待希望重现,等待明室光复。——“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这句话,也许能表达出八大当下的心境期许,只要有空间有余地,不夭亡身死,能通达无阻,便可以到达南冥,获得成功。当时的诗人黎祖功写道:“好古心如结,悲穷涕在衣,尚能同拜倒,望帝可魂归”。八大在惊恐中守护着一命在,不仅是为了存活下去,或许也为了“望帝可魂归”。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人死次之”,有心才有希望。

4{八大山人·山水}

1653年,順治癸巳,八大從師於弘敏,在進賢介岡燈社和奉新耕香庵學法,其間與壹些節義之士多有來往,如蔡受、黃安平、容安老人、劉慟城等,劉慟城為八大《個山小像》寫贊語是在1667年。劉慟城,原名劉九嶷,字嶽生,高安人,崇禎舉人。明亡後,立誌不與新朝同列,於順治元年易名為“慟城”,並建有“潔庵”,以顯其誌。

此時的禪門,不僅保護了八大的性命,也為八大提供了心靈棲息所,使他得以在大亂中更深切地審視生命的價值及意義,而人只有在生命最脆微時才有機會彰顯出最強音,如孔子被圍陳蔡,王守仁貶居龍場。此時的八大面臨著從王孫到佛子的巨大轉變,他同樣面臨著“生、死”與“凡、聖”的巨大考驗。要麽坎坷把他給廢了,要麽坎坷就把他的天心給激活了,所謂“福禍輪轉”,唯有道者能馭之。

八大并没有成为因为荣华被夺而不服的复仇者,也许其他王孙多在咬牙之恨中了断余生之时,八大正突破了穷达利害的纠缠,超然地迈出了向圣境进发的脚步。他的友人蔡受已有所感,诗《赠雪师》:人言我怪怪不足,我眼低见惟一秃。师奇奇若入水矾,才磨缸角尘不顽。八大之奇在当时已为人所知,然多数人只知其外在的奇,而不明奇的本质。在蔡受看来,八大奇的不是诗画,不是行为,而是在于他的精神和灵魂竟犹如被矾净化过的水一样清澈无染。

八大為僧期曾號“個山”,蔡受題:“⊙個有個,而立於壹二三四五之間也;個無個,而超於五四三二壹之外也。個山,個山,形上形下,圈中壹點。減余居士蔡受以供,個師已而為世人說法如是”。顯然,“個山”二字隱藏著的是“道”境人心。它不是無謂的文字組合,在篆文中“個山”正好被寫成“圈中壹點”。圈,是圈道的,是大道的形而下呈現。道本無形無狀,無大無小,無生無滅。莊子說:天道如輪,永無止期。王羲之蘭亭詩有句:“大道如輪無停期”也是此義。

八大本無意做佛,他與慧能不同,慧能是賣柴時聞聽壹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自願出家。而八大則是國破後被迫遁入空門。從1644年到1648年,他有三年住在寺中卻沒有剃度,可能是在觀望,然而當1645年多爾袞下“剃發令”,留頭不留發時,逃禪遂成為明末亂世的獨特現象。不僧不俗,非俗非聖,作為浮屠中遺民。“個也逃禪者,名高藝更尊。風流原國士,漂泊昔王孫。邀笛春帆遠,耕雲野袖存。何時修白社,高詠共芳樽”,此裘璉贈山人詩。作為王室之後,壹剃了之亦是權宜之計。當八大壓抑至極,內心在“死難”與“明哲保身”間抉擇時,他選了後者。山人說“俗人只知死之易,而焉知生之難”,這是何等悲愴!同時對於要象聖人壹樣“世無道,抱道而藏”的八大來說,又是何等弘毅!

5{八大山人·水墨鱼乐图轴}

此間的八大壹直仿徨著、隱忍著,若不是有顆“道心”在,恐早已成為壹個自暴自棄的廢人。儒、道、佛都有效地參與了為八大解壓並助他找到生命歸所的作用。“神奇復化為腐朽,腐朽復化為神奇”,莊子這話對八大來說有著真切的印證。53歲時八大在臨川,癲狂了,哭笑無常,“或鼓腹而歌,混舞於世,壹日之間,癲態百出,市人惡其擾,醉之酒,則癲止”,兩年後,忽“裂浮屠服,焚之”,趁機回到南昌老家。我懷疑山人是佯狂,中國歷史上以佯狂避禍的太多,所以邵長衡才說“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多年後八大的《甕頌》詩中有:“若日甕頭春,甕頭春不見。有客豫章門,佯狂語飛燕”,52歲時,八大即用“掣顛”壹印,看來他對佯狂是有預見的。56歲左右,八大開始自命為“驢”,這是個與禪道儒皆大有關聯的字。或以為他憤怒、自嘲、自虐,皆不得其真。八大此印自56歲壹直用到約75歲。驢印的使用,已是八大進道的印信。何以名“驢”,眾說不壹,多以為憤怒不滿,無奈和哀痛,對於失國喪家的八大來說,這些情感不能說沒有,不僅此時有,壹生都不曾真正忘懷,但是,如果止於此而已,八大無非是眾多失落王孫中的壹個戚戚者,哪裏還會有壹個橫空的八大哉!

驢在中國文化系統中是有著特殊隱義的,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它常常會成為老子之後的高人逸士首選的坐騎,自老子騎牛之後,道家高士多駕驢,鮮有騎馬者,馬有速度,有爭分奪秒的意味,顯得也莊重;驢談不上速度,也懶散,更有不衫不履的野逸味道,馬和驢儼然暗示著爭與不爭,朝與野,有為與無為的不同生命態度。

6八大山人·孤松图

另外,驢作為家畜,幾乎人所共知的有兩個代稱:1、順毛驢,2、犟驢,何故又犟又順?犟,體現為驢的獨立驢格,它不似其他畜牲如狗、馬、貓等很通人性,驢幾乎不通人性,無論主人對它多好,好草好料,想讓它幹活都不能逆它的脾氣,強迫它幾乎是無效的,越打越不幹,故得諢名“犟驢”。驢不通人性,即是無奴性。可以說,驢以其大無畏的精神在這個人主宰的世界中,雖寄人籬下,卻能終不失驢之本真。正是驢的這點真骨血,讓守真的道家高人欣然而喜,故曹丕、王粲、蘇軾之流喜學驢叫;張果、陳摶之輩喜駕驢入山。他們不僅能讓驢聽使喚,索性倒騎,以此炫耀他們馭道駕物的高明功夫,這也是以騎驢為“循道而趨”的修行,莊子說“順之、導之、入於無疵”,常人欲以鞭嚇驢、以料媚驢,驢皆不顧,驢大有如道壹般的準則:順我則順,逆我則犟。

八大在驢期所彰顯的情感,應有此等準則的精神取向。雖處清人之國,亦終不為其奴化,雖不反清,亦不參與復明,他壹生只想做壹個守真人。

1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召开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调研会议,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秘书长郑晓华,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曹建明、潘文海,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副主任冉茂金,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展览部、新媒体部和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采集部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双方就共同建设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进行沟通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陈洪武首先高度肯定和感谢了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官方网站建设上给予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官方网站建设项目投入少、回报大、安全性高,在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网站建设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期望能再一次借助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成熟的数据库平台技术,共同建设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

冉茂金在会上展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整体构想。他说,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将以“智慧文艺·网上文联”数字文艺各工作平台的基本软硬件建设为支撑,针对性服务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全国文艺大培训背景下的新需要,以加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书家联动协同为工作重点,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展览部、新媒体部等职能部门对接,分析书家们的具体情况,按照中国书法家协会文艺“互补、融通、传播”的信息化建设框架,确定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官网信息发布—会员管理平台联络—书法对外交流平台服务的“网络平台建设三步走”思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文艺资源整合系统、文艺机构信息资源发布应用系统等数据库平台和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云管理平台应用,为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

陈洪武表示,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构想与中国书法家协会服务书家们的需求很匹配。他希望能与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继续顺利、友好、高效的合作,在完成中国书法家协会14000余位会员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录入、核对等工作后,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信息化建设需求和会员工作要求,与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对接,设计建设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

通过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紧密配合,保证书家们的数据准确、公正透明、安全高效,同时做好相关技术工作保护会员隐私信息,争取在今年6月完成平台建设和数据迁移工作,书家们就可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官方网站上查询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服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培训工作。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的一个重要节气。

▶1383年前,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夏历四月也是一个酷热的夏天,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暑来到今天麟游县的九成宫,他在去皇后住处游览的路上发现了一眼甘美的泉水,后来大臣魏征作《醴泉铭》,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最后由大书法家欧阳询奉诏书录。

《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正书第一”,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1

▶同样是1000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大书法家杨凝式给僧人送去消暑饮料“酥密水”表示慰问,并写了一封手札记录此事(肿么有点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赶脚呢?!),成就了他书法代表作《夏热帖》。

2《夏热帖》杨凝式书。纸本草书,纵23.8厘米,横33厘米,书八行,每行六字不等。卷后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等四家题跋。曾经明内府、项元汴,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初编》、《式古堂书画汇考》、《珊瑚网书跋》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数字残损难识)病?(下二行残损)。”

此帖为信札,笔势飞动,浑然一体,凝重之中有潇洒气象,雄健纵逸,锋芒灼耀,极富大气。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同样由于天气酷热的原因所作的经典书法作品还有:

▶ 蔡襄《暑热帖》

3《暑热帖》(致公谨尺牍)1052 纸本 23cm X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23厘米

释文: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 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 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 还有我们的文艺皇帝赵佶同志,在初夏的某个时候所作的《夏日诗帖》

4赵佶《夏日诗帖》纸本 楷书 33.7×4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日诗帖》是书于政和年间,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传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瘦金小楷的一块玲珑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古人评论瘦金体云:“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是对瘦金书特色的高度概括。又有赞云:瘦金书“金镂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对瘦金体书法的高度艺术成就推崇备至。上述特点在此贴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毫无遗憾可言。

【释文】清和节后绿枝稠, 寂寞黄梅雨乍收。 畏日正长凝碧汉, 熏风微度到丹楼。池荷成盖闲相倚,径草铺茵色更柔。永昼摇纨避繁缛,杯盘时欲对清流。

▶ 书画博士米芾所作《逃暑帖》

5米芾《逃暑帖》纸本 行书 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衾□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 明代·马愈所作《暑气帖》

6《暑气帖》马愈书。纸本。行书,纵23.27厘米,横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暑气帖》书法骨力矫健,纵逸洒脱,结体开张。此帖曾经明末朱之赤、清安岐等人收藏。

1峄山刻石 作者李斯

【一】识篆

“写篆容易习篆难”,写小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字,习小篆与别的书体不同,由于汉文字几经演变,现代书体与古代书体有了很大的区别。认识了篆字(主要是 小篆),理解了六书(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就为临习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面还有个认识问题,要知道是先有篆书后有其他书体,虽然 其他书体产生的时代与小篆相差并不远,但整个书体的发展大体上仍是篆—隶—楷(行、草)的过程。还要备一本《说文解字》,以便查对。

2泰山刻石(局部) 作者李斯

【二】选帖

在历代经典篆书碑帖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风格。历代优秀篆书字帖一般有李斯《峄山碑》、《泰山碑》、《会稽刻石》李阳冰《三坟记》以及清朝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字帖均是好的。如果是初学小篆的,建议先学王福庵的《说文部首》,然后再学其他。

3说文部首 作者王福庵

【三】用笔、结体和章法

篆书用笔讲究圆润浑厚,笔划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曲线圆转流畅,线条力求挺劲自然。入纸藏锋逆入,收笔回锋。其笔划可理解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笔划要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关键要写出力度。

结体上整字外形一般呈竖向长方形(比例3:2),讲究平衡对称,上紧下松。主要注意向背揖让、天覆地载、排叠包围、独体主次等关系。

章法上小篆一般讲究均匀疏朗,横竖对齐。

4三坟记 作者李阳冰

【四】持之以恒

学习书法最难的地方在于坚持不懈,只要方向对头,坚持不懈,勤加临习,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的小篆来。

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2 6 5 4 3

1文 | 叶芳芳 夏超 项晨 陈斯斯

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2013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2015年,全国多家出版单位发行了中小学生书法教材,并投入使用。

·······

今年多所高等院校新增了书法专业,目前全国范围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收书法专业学生,而每年的书法毕业生也不在少数,为何中小学里如此缺书法教师?书法教师又何以如此难招?

我国目前大概有45万所中小学,如果每个学校配一个专职书法教师,那么就缺少45万名教师。

——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

书法教师现状调查

— 兼任多,专职少 —

目前,中小学校的学生人数众多,而师资配备中没有专职书法教师配备的政策性规定或常规性要求,即使学校配备两三个书法教师,实际也无力承担整个学校以千百计的学生的书法教学任务及书法的课外兴趣辅导。

调查中,记者发现中小学中很少有专职的书法教师,书法课程更多是由美术、语文,甚至英语教师兼任。

现状 01 | 浙江富阳实验小学

浙江富阳实验小学是书法特色小学,据校长王龙胜介绍,该校有书法长、短课之分。短课主要由语文教师指导,主要是硬笔的书写教学,利用每天中午的15~20分钟时间来练习书法。长课则由全职的书法教师担任,主要是软笔书法教学,在三至五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每两周上一次课。目前全职的书法教师只有一名,并规定所有的语文教师同时兼任书法课的教学任务。

现状 02 | 西安高新一小

西安高新一小目前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3位都为兼职教师,其中2位属于外聘性质。本职是美术教师,已代书法课十余年的曹京梅主要负责五年级学生的书法课,整个年级10个班,将近500多名学生。虽然辛苦,但是能让书法艺术“薪火相传”,她说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现状 03 |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二小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二小有2位书法教师,一位临聘的实习教师,另一位则是英语老师。虽然英语老师不是书法专业,但他擅长书法,具有一定的书法功底。

事实上,“书法老师难招”不只体现在个别学校,它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云南、新疆等地区的紧缺程度更为严重。

云 南

校长代课

云南省宁蒗县西川乡中心完小是一所在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学校,由于招不到专业的书法教师,学校校长阮玉平只能自己担负起了书法教学任务。

虽然云南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编订了配套的书法教材,课表中也按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安排了课时,但因为缺少教师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2(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中学校无关)

据阮玉平所说,目前宁蒗县的2000多中小学教师中,对毛笔书法稍有研究的仅有20多人,这20多人中还不一定都能胜任毛笔书法教育。

“书法教育长期断层,实在是没人可找。”

无奈之下,阮玉平只能一边自己努力习字,一边教孩子们习字。

新 疆

仅限硬笔

新疆目前的书法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优秀的书法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先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课,再到语文老师兼任书法课,但是课堂效果都不尽人意。”

“书法课虽存在于各个中学课表,但真正要把书法课落实在学校教学中是有困难的。很多学校的书法教学仅限于硬笔书法,而擅长软笔书法的老师凤毛麟角。”

乌鲁木齐市第120小学校长张莉很苦恼。

3(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中学校无关)

新疆克拉玛依双语艺术学校教师刘永强认为,由语文教师来教书法不太合适。“术业有专攻”,从书法专业上来看,若让语文教师来代课,可能只是满足日常的文字交流,便于识读;而真正的书法要求则更高,它的一撇一捺都承载了传统的国学文化,并体现了中国的审美情趣,它是一门凝练的艺术。

书法教学之困

— 须擅书,亦擅教 —

此外,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书法教师不仅要擅书法,还要懂得教书法。如何教就要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并且与他人分享交流。

4(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中学校无关)

“据我了解学校里的书法老师通常只有一位,因此很难成立专门的书法教研组。虽然书法老师可以和美术老师一起教研,一起讨论教学安排、课程设置,但美术老师并不了解书法,并不能给书法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原先在小学里担任书法教师、现在开书法培训工作室的李琦苑认为,成立书法教研组对书法的教学存在必要性。

“在学校的书法教学中,老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书法课带来的改变是‘无形’的,更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缘何难觅

— 给个“名分”,会更好 —

尽管“书法进课堂”已经开展了几年,可实际的推进效果并不乐观。而“编制”是导致书法教师难招的一大要因。李琦苑告诉记者:

“人事部门无法提供给书法老师编制,以至于书法老师在学校里流动性很强。即使在有编制的情况下,校方会优先考虑数学、英语、语文这类主科的老师,把编制的名额让给他们。”

5(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中学校无关)

因为没有书法教师编制,乌鲁木齐市第120小学的两位书法老师都是临时聘任代课。校长张莉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通过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学科设立、书法教师编制设置、增加书法教师资格证认证等方式,突破书法教师难招的瓶颈问题,从而确保书法进课堂有效、高效。

刘永强之前曾经在新疆克拉玛依某小学担任书法教学工作,后来离开学校。

“在我们当地的人事部门里未设置‘书法老师’的岗位,也就不能提供给书法老师编制,这样的待遇很少能吸引新疆地区以及内地的毕业生来学校任教。”

他认为,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习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学校的相关设施能够匹配,加上科学的教育方法,那么书法教育的现状就能有所转变。

6(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中学校无关)

近几年书法教育的整体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谭子文认为最明显的一点是,书法教学先天不占优势。很多学校的基础条件不够,练习书法需要笔墨纸砚,还需要专门的书法教室。

一面是缺老师,一面是就业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打开输送和接收的通道,给书法老师一个“名分”。

大胆设想:_____

— 元芳,你怎么看? —

在采访中,多位书法教师谈到,教学中还存在一个技术性问题。李琦苑说:

“书法老师想考教师资格证时只能考取美术教师资格证,而书法和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也使书法教师人才的储备受到一定影响。”

尹航也建议,政府应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提高书法老师的地位,并有助于书法老师得到编制的待遇,让更多的书法专业毕业生愿意留在中小学担任书法教师。他认为书法课程的教学程度与学校领导的理念有很大关系。如果他们对书法不够重视,那么书法课的教学就不能深入推进。

7(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中学校无关)

她还有个大胆的设想:学校里的书法课是否可以像项目一样承包给外面的书法工作室。学校不需要专门配备一个专职教师。就如同企业外包项目,校方出资让培训班承包学校的书法教学。也许目前这还不能实现,但我觉得未来是一个资源共享时代,各个资源都会相互融通,学校也可以这样的形式授课,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一个专职教师授课。

谭子文提出可以让书协等社会团体来支持学校教育,这与李琦苑的想法不谋而合。

8(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中学校无关)

资源共享不失为一个缓解书法教师难招现状的办法。但以承包的方式开设书法课堂,或许会产生另外的问题,比如课程承包给谁、上课如何管理、教学质量如何评估等等。

书法课程的普及教育,前路漫漫。每年的书法专业毕业生不少,但真正担纲起中小学教师的却不多,有的独自开书法培训工作室,以一技之长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者;有的则当自由艺术家做书法创作,有的转行做其他工作。

我们期盼教育部门、各中小学校能开放相应的政策、条件,吸引现已培养出的书法人才到相应的教学岗位上,真正实现书法艺术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