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作为一个入门者或准备教孩子写字的家长,应该怎样学习书法呢?

1、笔墨要现成

有条件的话,应该有一个常设不撤的写字桌。没条件,笔墨也应该随拿随有。要知道,从抽屉里现找笔墨,现找来找去抽一张纸写,因为付出了一定的时间成本,其心态往往蒙上一层仪式感和紧张感。这和抓起纸笔就写,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很多软件要测开机速度?原因就在此。

1
  2、不要有任何功利的目的

写字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管是教孩子也罢,自己练也罢,心地轻松澄澈,一拿笔就想出人头地成名成家,或者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认真就输了。

2

  3、最好家长也跟着写

否则只让孩子写,家长去打牌,现在年轻的家长更是喜欢抱着电脑或手机玩游戏,反过来督促孩子写,自然是不成的。只有家长真的从心里认为,写字是件好玩的事,身体力行去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写起来。

3  4、不必拘泥

不必限定任何课程,也不必限定任何字体。古今一切经典,都是学习的对象。任何一个时间段,只要有条件,都可以拿出来写写字。据说何绍基写张迁碑,自己规定字数,结果越往后越写不好。这是自己被自己限定的日程束缚住了。书法大家尚且如此,何况常人。

4

就是不爱临帖,自己瞎写,也没关系。乱涂瞎写,本来就应该是书法实践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就像车也不免有怠速的时候一样。人,包括小朋友,都不傻,他若是真的喜欢书法,乱涂一气之后,自然觉得空虚,自然就会找范例去学;若不知道欣赏书法,说明暂时还没这根筋,又何必强逼他去临帖?这就像玩游戏,开了无敌之后,虽然可以瞎跑一通,很爽的样子。但因为没有了规则,没人会玩的长的。

 

  5、多看经典字帖

多看名迹,现在一本字帖,不过十几二十几元钱,而仿真程度可谓下真迹一等,这是古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条件。花几百元,就可以建一座家庭书法博物馆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比起手下的功夫来,眼前的见识反倒更重要。这些名家名作,只要常看,自然手下就不知不觉地临摹起来。

5

  6、下苦功,通临

若真想临帖,应该将一个碑帖从头到尾通临,不要去学那些归纳好了的上止土工、定宇常宗、上包围下包围、左拥抱右亲吻的字帖。因为碑也好,帖也好、墓志也好、尺牍也好,它是一件内容、形式、材质统一的艺术品。将它大卸八块,生命力也就没有了。

从头到尾通临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一边临,可以一边有意识地去读原碑帖的内容。要知道欧阳询《九成宫》、唐太宗《圣教序》都是极美的骈体文。《多宝塔》、《玄秘塔》也都是出于名手的佳构——给皇上写的,敢不用心么!像“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虽是骈体,规摹玄奘大师的圣迹,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像“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这文字,带着六朝的味道,又有大唐的壮观气象。通临一遍,也就能做一遍标点,读它的意思。我十几岁的时候,临过《玄秘塔》,此碑中间有一道横向的裂纹,所以每隔几十个字就会出现一处剥泐,很有规律。我就凭残存的笔画和上下文的意思、典章制度去猜原字。后来一查原文,十中六七。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岂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我曾经写过一首“论书绝句”讲这种临帖不读内容的现象:“季子桓桓勒物铭。八行刊铸等书经。秋风一曲清商颂,犹作平公槛外听。”

6

  7、切勿迷信

初学者有了一定的经历,总会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物。尤其是许多善吹嘘的江湖人士,很容易使入门者莫知所以。这些人不但能大言炎炎,也能小言詹詹;或着奇装异服,或梳诡异发型;或吐人鬼不懂之言,或为鸟蹄兽迹之字;或言能以周易八卦入于书道,或言能以西方美学观照人生;姓王则自称他是王羲之2的N次幂之孙孙,姓赵则自称赵孟頫是他6的M次阶之祖祖;或称亲入某大师门庭,或称神悟某秘笈精要;或称开创某书体之先河,或称引导某文化之方向;或以手脚口耳诸器官以持笔,或以土布木石诸材质以刷字。或作天下第一长卷,或称东方无二大笔。或作平仄不通之诗,或为丹青恶浊之画。或揖让于某老总之阶右,或拜尘于某高官之道左。或惯于某展会邀名人合影,或喜于某街头散小报传单。或曰故宫国博图书馆入藏其捐赠,或曰布什安倍奥巴马什袭其国礼。此皆欺世盗名之徒,虽然不必妨其生计,亦不可不敬而远之,庶几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7

 

中国书协面临十字关口,权威性受更多质疑与考验

在中国普遍高龄化时代的今天,换届之后的过往的主席副主席理事等等名家,他们仍处于艺术的高峰,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还“年富力强”,也仍将持续对书坛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与新一届的主席团理事等多多少少将产生“此消彼长”的反作用力。书法界一贯论资排辈严重,即使在他们行将进入老一代艺术行列,以退休时70岁为例,也至少还有一、二十年的影响力。另外,本届理事会成员大量年轻化,其权威性将接受面临艺术及市场的双重严峻考验!

2政治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层影响依然浓厚

依然浓厚有分析认为,书协换届的结果,即是政治意志的体现,今后多样化的艺术的书法风格恐很难再现。许多曾经致力于艺术书法的书家没有得到政治层面上的足够重视,表面看是这样。其实任何一个年代都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当下的这个时代,可能需要的就是“端正、美观”的实用书法。另一方面,艺术也可以影响政治态度,这就需要有真正艺术情结的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艺术一旦和政治挂钩,其实就开始了无尽的无奈!

3名家自立门户山头更加林立

2015岁末的书协换届,一大批以往的因为年龄而退休的理事在事实层面上将渐次淡出视野,已经没有经济压力的这部分过往书家必定会想方设法加大书法活动以保持影响力;而在过去的时间里尚未能完全拓展市场的这部分理事必将逐渐退出书坛理事舞台。这将加剧书坛大名家的各自独立门户,山头主义将更加盛行。

4国展式微

国展式微,并且将不再是书法家成名成长的最优质通道国展将是底层书家解决书协会员的最重要的渠道,而入展费可能还是解决大部分尚面临生活压力的书家的渠道。随着书法市场的长期调整,当艺术的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和产出不成正比的时候,一部分书法创作者必然选择退出竞争。并且当今中国书协的国展已经对大部分高水准的书家失去吸引力的时候,式微已经铁板的事实!

5话语权多重性

书坛话语权的多重化时代来临人人都是网络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一个观点、一个艺术主张、一个书风潮流可能在一夜传播风行,但更可能在一天之内被另一波观点、主张、潮流所掩盖。今天你在台上、明天也许就台下;今天你市场火爆、明天也许就无人问津;今天你风头正盛、明天也许别人更盛。书家心理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6书法市场乱象丛生

漫长的市场调整周期将是新常态在目前的态势下,如果一个准书法创作者或者从业者押宝在一个方向上(比如作为纯粹的书法家),将面临一定的风险,据调查,当前许多书家都在从事第二甚至第三事业,例如早期的有房地产投资,名家书法收藏,书法买卖、书法培训教学等等;将果实放在多个篮子里无疑是当前最好的抉择。一方面市场的不景气,一方面名家作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使得画廊代理商寸步难行。在近年还未能上规模成型的画商,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优胜劣汰的无情选择令人怜惜,这也是市场过度炒作泡沫的必然结果;对于而早年积累雄厚的成规模的画商,一方面手里硬货多,资金也没有压力,应该比较容易过渡调整期。这对于艺术家、画商双方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

7全民书法红利彻底消失

书坛黄金时代已然过去,仅仅依靠书法生存的压力大,书坛的红利瓶颈已经来临自2005年到2015年,书法的十年黄金期已然过去,调整期的漫漫长夜很容易令人失去方向,唯有静心调整自己面对客观现实方为最好的良方,书法这个大蛋糕在书协换届之后,意味着全民书法红利的彻底消失的时代到来!

8大众收藏为主流

市场投资者持币观望持续加剧如今的艺术市场炒家的逐渐退出,理性消费渐次入场。市场几乎都是在全透明的空间运行,可以预见今后的买家主体就是面对大众收藏的实用需求,例如家居、商业、赠礼,这些买家往往是一次性的需求,将艺术品辐射到更广大的大众收藏将是今后市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谁能在这之前发力谁就可能提前收获!而大名头的艺术家作品的市场需求更要细化研究。

9自媒体出现,毁誉参半

微信对于个人书法的传播作用正在弱化过程中进入2015年岁末,之前书法界人人必备的宣传利器——微信(包括各种层出不穷的软宣传硬广告等等)正在逐步失去吸引力,许多朋友几乎从不打开公众号的内容,朋友转发的也仅仅是碍于情面或者是互相捧场点赞而已,也许链接也基本看个标题而不会打开。另外,浏览微信也使得书法家耗费的大量时间,但为了了解朋友们的动向又没有脱身的良策!所以今年以来身边陆续有朋友慢慢脱离微信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充斥在朋友圈的上百成千的微信拍卖,也使得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几乎全部透明化,中低端的实体画廊更是在微拍面前不堪一击,层出不穷的微拍使得书法供大于求,而几乎各个微拍群的面孔都似乎都是同一波人,受众窄、价格低这些都是微拍不成气候的重要原因。

10书家群体神秘感消失

近年来,各类社会媒体对于书画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事书法艺术的工作者也不计其数了,十年前要在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搜索到关于书法的信息几乎为零,而当下,几乎每个门户(如百度新浪新华网等等),都开设了独立的书画频道,社会类媒体对书画的关注对书画的发展传播力是巨大的,正是因为这种力度,加上正面及负面的消息都呈上升之势,书法家这个群体对于社会层面大众的神秘感正在消失,当书法正在沦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存在的时候也是书法的悲哀之时。

11市场重度分化,艺术本身价值咸少关注

市场重度分化,高中低端细分明显书法市场格局变化迅速,书法名家的定义更加宽泛,价格市场也不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当人们都在质疑本届书协领导的书法水准的时候,这却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身价。从过往的经验看,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名头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买家卖家关心的是作品在他们手里的价格高低,而很少关心艺术本身的价值。“只满足一部分的需求者”可能是书法家更加理性的抉择。

12品格独立的作品稀缺

具有独立品格的、特别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书家高手将令人关注,书家的出身背景将不再是市场炒作的关键在这个国民独立品格普遍稀缺的年代,这其中独立艺术家更加稀缺!随着书家认知的自觉整体提高,以后这种不依托任何国家体制,完全靠自己的经济能力(或企业身份、或艺术作品市场)的艺术家应该会逐渐多起来!所谓的独立艺术家并不是说你脱离了书协就是独立,而是不依靠或者依附于任何体制的艺术家。同样,买家的自觉性也相应地得到提升,炒家减少后,市场才能逐步得到净化而理性回归。

13书家生存竞争现状复杂多样

书法家生存、竞争压力加剧当代书家的生存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至少近几年仅仅靠书法写字来生存压力还是很大,许多书家将不得不考虑作为职业书家的风险所在。目前来看,多层面的培训教学是大部分书家生存的重要渠道,甚至包括许多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毕业生。

14抱团取暖

14抱团取暖是书坛后时代的关键词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的反面效应,其实也是彼此消解的过程。在书法红利时代尚未完全消解的今天,书家抱团办展、出书、活动等等可以起到倍加的作用力。所以以独立艺术家身份行走的民间书家将更受人尊重。

15高手在民间

真正的民间高手在这个时代反而更加容易凸显出来我们遇上的可能是最坏的时代,但更可能是最好的时代。受到政策的影响,一大部分政府官员身份背景的书家退出了书坛市场舞台,腾出的空间必然需要填补,这无疑给正真的高手一个发展的空间。也许是来自政府层面的要求,我们姑且认为是服务能力要求要大于艺术水平,新一届书协高层整体艺术水准的偏弱化,这无疑也是一个很大的空间。

16书法专业网站整体访问量在下滑

书法专业网站整体访问量在下滑,但仍将长期发挥其他媒体不可替代重要作用全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专业门户书法网站不再如前,关注度流量都呈下滑态势,但是全民自媒体不经过筛选的海量信息,也极大耗费人的时间与精力,而专业门户网站,有专业管理的把关,加上开放式的大平台,多年的积累,仍是专业书法圈人士定期获取信息更是宣传的重要渠道,这也是其他自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1 临帖无疑是习书法最最重要的一桩事。不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临帖,就妄谈书法,那是说胡话,就像吃饭不吃五穀杂粮,专想鷄鸭鱼肉一样,不早早踹腿才怪。

2  临帖需下苦功夫,常听老师们说,他们跟老师学书法的时候,老师常说:临某某帖一百遍,否则别来找我。

但 是他们到现在也没有临下来这一百遍。“一百遍”是什么概念?以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爲例,约一千九百字。我临帖的速度,大约是一小时十个字。并不是说一小 时纸能写十个字,而是说吃透这十个字。《孔子庙堂碑》中难写的字,如“让”、“乃”、“盛”、“尽”,我是写了五六遍才基本上掌握的。这样算起来,一小时 十个字还是多说了呢。以一小时十个字算,一千九百字需要一百九十小时。我要上班、做家务、陪老婆、陪孩子、应付各种杂事,平均每天习字的时间顶多也就是两 小时。这样坚持不懈,每天坚持临帖,需要95天,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通临一遍《庙堂碑》。一年临四遍,十年四十遍,要二十多年才能临完这一百遍!就算早二 十年,学生时代,无家无业,没有牵挂,放弃一切娱乐,每天写十小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还要做功课呢),也要五年!

3  好 了,一百遍是不可能的,那么十遍吧。举例说明,一个人学书法,从欧体楷书入手,先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十遍下来,三年,如果再学欧阳询的《皇甫诞 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各临两遍,花二年时间。五年,欧体楷书差不多学到家了。再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临三遍,一年。六年,楷书功底具备 了,学行书。《兰亭序》临十遍,半年,《圣教序》五遍,一年半,两年,行书功底也有了。八年时间,楷书、行书都能写了,可以,也应该再学学草书、隶书、篆 书,但不是非学不可。接下来,就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定方向了。如果专攻楷行草隷篆的某一种,那么就要广泛地临帖。以楷书爲例,欧阳询、虞世南学完了,再想提 高,那么上至锺王小楷、北朝碑刻墓志、隋碑、智永,中及褚遂良、颜真卿、张即之、赵孟頫、文徵明、王宠,下至近人黄自元、吴玉如、康殷等都要临习,方能融 滙一炉,尽得楷书真奥。而上面所说这些书迹,如果通临,就算各一遍,没有二十年也是写不完的。也就是说,假设说我纸学楷书,行书能凑合题款就成,自有楷书 以来一千八百年的书迹全临写一遍,一辈子都不够。这还纸是楷书一门。

4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李白。人活一世,就那么短短几十年 时光,掐头去尾,小时不懂事,老了疾病缠身,也就中间四、五十年的光景能干点事。所以一定要计划好,要干什么,想干成什么样。如果没有计划,完全凴念头去 做,“打哪指哪”,那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或是样样都行,样样都不行。学书法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个好的方法,就算“池水尽墨”、“积笔成冢”,也练不成。所 以,临帖要讲究方法,千万不能光“傻临”。

在学书法的初期阶段,“傻临”是必须的。“傻临”,就是指一笔一笔、逐字逐字地“抄帖”。要多写,多写纔能熟悉毛笔的使用技巧、掌握各种笔法和结字的一般规律,乃至纸、墨的应用。对一个心智已经健全(十四岁以上)且对书法有一定悟性的人来说,这一过程怎么也得三年以上。

接 下来就应“巧临”了。“巧临”不等于不下功夫,更不是投机取巧,那种不好好临古帖,纸学当代名家书迹的做法是肤浅的行爲,不可能收穫果实。“巧临”是建立 在动脑筋基础上的下功夫临帖。临一字,要喫透一字,要举一反三;临二十字,要对全帖的用笔、结字有一大体的把握;临一百字,就要对全帖的整体风格、神韵胸 中了然;一千字临下来,就能随心所欲地创作了。这是对专攻某一字体而言,就像上面所说的学习欧、虞楷书。如果广泛涉猎,那么对于某一字帖,比如我临过的 《智永千字文》、《郑文公碑》、吴玉如等,除非特别偏好,一般有选择地认真临五十字就差不多了。所谓“有选择”,就是要找准方向——要解决什么?要重点学 习什么?比如我学《智永千字文》,就是参证与其一脉相承的虞世南书法,笔法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重点体会其笔意、精神、气韵;而学《郑文公碑》,则是体味 雄强、厚重一路的北碑笔法;吴玉如是集大成者,学习他的楷书要先有欧虞、北朝墓志书法的基础,在学习中印证以前所学的东西,楷书水平方能再上一台阶。5

“巧 临”还要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选帖的眼光。如前所述,不可能样样都临,选哪个来学,就牵涉到选帖的眼光了。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解决的问题来选。还拿学习 欧、虞楷书来说,想进一步提高,就必须追根溯源,学习智永、王羲之、北朝造像书法(对学欧者来说),这不是喜好问题。而如果爲了开阔眼界,融滙各家之长, 就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学自己喜欢的书帖。记住,学毛笔书法,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纸墨笔砚供著,读帖是不亚于临帖的事情。读帖就像停下来看风景,能细细地 品味帖中的细微之处。临帖——读帖——再临帖,收穫几倍于单纯临帖。

7

  通过“巧临”,节省下来大笔宝贵的时间,干什么?创作!以“创”代练,就像学生以考代练,运动员以赛代练一样,是极其重要的。不创作,怎么“谋篇”?不创作,怎么知道不足在哪裡?不创作,又怎么保持学书的不懈激情和动力?6

从“傻临”到“巧临”,是学习书法的重要转折点。能不能“巧临”,是决定学书成败的关键。“傻临”,书法纸是一种枯燥的学习;“巧临”,纔能让你体味习书的喜乐、愉悦,真正将书法变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8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前示学规,乃示学者求端致力之方。趣向既定,可议读书。知人行远,必假舟车,舟车之行,须由轨道,待人驾驶,驾驶之人,既须识途,亦要娴熟,不致迷路,不致颠覆,方可到达。故读书之法,须有训练,存乎其人。书虽多,若不善读,徒耗日力,不得要领,陵杂无序,不能入理,有何裨益?所以《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爲人师”也。古人以牛驾车,有人设问,“车如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此以车喻身,以牛喻心。车不自行,曳之者牛;肢体连用,主之者心。故欲读书,必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不是汎汎读过。须知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不然,则衹是自欺欺人而已。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  今以书爲一切文籍记载之总名,其实古之名书,皆以载道。《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之名始此。《尚书序》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爲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此见上古有书,其来已远。《书序》复云:“孔子生于周末,覩史籍之烦文,惧览者之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爲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讚《易》道而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疑当时《八索》者类阴阳方伎之书,故孔子作《十翼》,以讚《易》道之大,而《八索》遂黜。《职方》,孔颖达以爲即指《周礼》。疑上古亦有方志,或不免猥杂,故除之。)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此义实通羣经言之,不独《尚书》也。《尚书》独专“书”名者,谓其爲帝王遗书,所谓“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者是也。“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所以显道,事之见于书者,皆文也。故六艺之文,同谓之书;以常道言,则谓之经;以立教言,则谓之艺;以显道言,则谓之文;以竹帛言,则谓之书。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2)《易· 繫辞》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者,决也。决是分别是非之意,犹今言判断。决去其非,亦名爲决。此书名所由始。契乃刻木爲之,书则箸于竹帛。故《说文》曰:“书,箸也。从聿。”所以书者,是别白之词。声亦兼意。孔颖达《尚书正义》曰:“道本冲寂,非有名言,既形以道生,物由名举,圣贤阐教,事显于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因号曰书。”名言皆诠表之辞,犹筌蹄爲渔猎之具。书是能诠,理即所诠。《繫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读书在于得意,得意乃可忘言。意者,即所诠之理也。读书而不穷理,譬犹买椟还珠,守此筌蹄,不得鱼兔,安有用处?禅家斥爲 “念言语汉”,俚语谓之“读死书”。贤首曰:“微言滞于心首,转爲缘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成名相之境。”此言读书而不穷理之过。记得许多名相,执得少分知解,便傲然自足,顿生狂见,自己无一毫受用,衹是增长习气。《圆觉经》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此是不治之证。故读书之法,第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切不可以成见读书,妄下雌黄,轻言取捨,如时人所言批评态度。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3)

  南齐王僧虔《诫子书》曰:“往年有意于史”,后“复徙业就玄”,“犹未近彷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爲之逸,肠爲之抽。专一书,转(通)[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言,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挥)[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会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子衆篇,何者内外;《八袠》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爲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据此文,可知当时玄言之盛,亦如今人之谈哲学、新学。后生承虚接响,腾其口说,骛名无实,其末流之弊有如是者。僧虔见处,犹滞知解,且彼自爲玄家,无关儒行。然其言则深爲警策,切中时人病痛,故引之以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之旨,慎勿以成见读书,轻言批评,此最爲穷理之碍,切须诫绝也。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4)

  《论语》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子不语怪、力、乱、神”,此可对勘。世间传闻古事多属怪、力、乱、神,如《楚辞·天问》之类。《山海经》疑即《九丘》之遗。如《竹书纪年》、《汲塚周书》、《穆天子传》等,固魏、晋间人僞书。然六国时人最好僞撰古事,先秦旧籍多有之。故司马迁谓“诸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可知孔子删《书》,所以断自唐虞者,一切怪、力、乱、神之事,悉从刊落。郑康成《书论》引《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爲世法者百二十篇。今伏生所传今文纔二十九篇,益以古文,并计五十八篇。”《古文尚书》虽有依託,并非全僞。据此可见,孔子删后之《书》,决无不可信者。羣经以此类推,爲其以义理爲主也。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是孔子之读书法。今人动言创作,动言疑古,岂其圣于孔子乎?不信六经,更信何书?不信孔子,更信何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无)[亡]矣夫!”此是考据谨严态度。今人治考古学者,往往依据新出土之古物,如殷墟、甲骨、汉简之类,矜爲创获,以推论古制。单文孤证,岂谓足徵?即令有当,何堪自诩?此又一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漆书三灭,铁挝三折,其精勤专久如此。今人读书,不及终编,便生厌倦,辄易他书,未曾玩味,便言已瞭,乃至文义未通,即事着述。抄撮勦袭,自矜博闻,缪种流传,每况愈下。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此不独浅陋之甚,亦爲妄诞之尤,其害于心术者甚大。今日学子,所最宜深诫者也。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5)

  《易》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伊川曰:“天爲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人之蕴蓄,由学而大,而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义。”此学之所以贵读书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乃知贵近者必遗远也。河伯见海若而自失,乃知执多者由见少也。读书非徒博文,又以蓄德,然后能尽其大。盖前言往行,古人心德之着见者也,畜之于己,则自心之德与之相应。所以言“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业者,即言行之发也。君子言而世爲天下法,行而世爲天下则,故乱德之言,非礼之行,必无取焉。书者何?前言往行之记录是也。今语所谓全部人生,总爲言行而已矣。书爲大共名,六艺爲大别名。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爲《尚书》,事爲《春秋》,初无经史之分也。尝以六艺统摄九家,总摄四部,闻者颇以爲异。(《泰和会语·楷定国学名义》)其实理是如此,并非勉强安排。庄子所谓“道术之裂爲方术,各得一察焉以自好”。《汉志》以九家之言皆“六艺之支与流裔”,亦世所熟闻也。流略之说,犹寻其源,四部之分,遂丰其蔀。今言专门,则封域愈狭,执其一支,以议其全体,有见于别而无见于通,以是爲博,其实则陋。故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守目录校讐之学而以通博自炫者,不可以语于蓄德也。清儒自乾嘉以后,小学一变而爲校勘,单辞碎义,犹比窥观。至目录一变而爲版本,则唯考论椠刻之久近,行款之异同,纸墨之优劣,岂徒玩物丧志,直类骨董市谈。此又旧习之弊,违于读书之道者也。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

  以上略明读书所以穷理,亦所以蓄德。料简世俗读书不得其道之弊,大概不出此数端。然则读书之道,毕竟如何始得?约而言之,亦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局与杂爲相违之失,烦与固爲相似之失。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7)

  《学记》曰:“一年视离经辨志。”郑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向。”是离经爲章句之学,以瞭解文义爲初学入门之事。继以辨志,即严义利之辨,正其趋向,否则何贵于读书也。下文云:“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敬业、博习、论学,皆读书渐进功夫。乐羣、亲师、取友,则义理日益明,心量日益大,如是积累,犹衹谓小成。至于“知类通达”,则知至之目,“强立而不反”,郑注云:“强立,临事不惑也。不反,不违失师道。”犹《论语》言“弗畔”。则学成之效。是以深造自得,然后谓之大成。故学必有资于读书,而但言读书,实未足以爲学。今人读书,但欲瞭解文义,但谓能事已毕。是只做得离经一事耳,而况文义有未能尽瞭者乎!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8)

  《汉书·艺文志》曰:“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此见西汉治经,成爲博士之业,末流之弊,已是如此,异乎《学记》之言矣,此正《学记》所谓“呻其佔毕,多其讯”者,乃适爲教之所由废也。汉初说《诗》者,或能爲《雅》而不能爲《颂》,其后专主一经,守其师说,各自名家。如《易》有施、孟、梁丘;《书》有欧阳、夏侯;《诗》有齐、鲁、韩,人持一义,各不相通。武帝末,壁中古文已出,而未得立于学官;至平帝时,始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左氏春秋》。刘歆《让太常博士书》,极论诸儒博士不肯置对,专己守残,“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此今古文门户相争之由来也,此局过之一例也。及东汉末,郑君承贾、马之后,遍注羣经,始今古文并用,庶几能通者,而或讥其坏乱家法。迄于清之季世,今文学复兴,而治古文家者亦并立不相下,各守封疆,仍失之局。而其爲说之支离破碎,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者犹有过之,则又失之烦。汉、宋之争,亦复类此,爲汉学者,诋宋儒爲空疏,爲宋学者,亦鄙汉儒爲锢蔽。此皆门户之见,与经术无关。知以义理爲主,则知分今古汉宋爲陋矣。然微言绝而大义乖,儒分爲八,墨分爲三,邹、鲁之间,断断如也,自古已然。荀子非十二子,其态度远不如庄子。《天下篇》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而说之”,故道术裂爲方术,斯有异家之称。刘向叙九流,言九家者,皆六艺之支与流裔,礼失而求诸野,彼异家者,犹愈于野已,此最爲持平之论。其实末流之争,皆与其所从出者了无干涉。推之儒佛之争、佛老之争,儒者排二氏爲异端;佛氏亦判儒家爲人天乘,老庄自然外道;老佛互诋,则如顾欢《夷夏论》,甄鸾《咲道论》之类;乃至佛氏亦有大小乘异执、宗教分途,道家亦有南北异派,其实与佛、老子之道皆无涉也。儒家既分汉、宋,又分朱、陆,至于近时,则又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玄学与科学之争、唯心与唯物之争,万派千差,莫可究诘,皆局而不通之过也。大抵此病最大,其下三失随之而生。既见爲多歧,必失之杂;言爲多端,必失之烦;意主攻难,必失之固。欲除其病本,唯在于通。知抑扬只係临时,对治不妨互许,扫荡则当下廓然,建立则异同宛尔,门庭虽别,一性无差。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9)

  不一不异,所以名如;有疏有亲,在其自得。一坏一切坏,一成一切成,但绝胜心,别无至道。庄子所谓:“恢(诡)[恑]谲怪,道通爲一。”荀卿所谓:“ 奇物变怪,仓卒起一方,举统类以应之,若辨黑白。”禅家所谓:“若有一法出过涅槃,我亦说爲如梦如幻。”《中庸》之言最爲简要,曰:“不诚无物。”孟子之言最爲直截,曰:“万物皆备于我矣。”《繫辞》之言最爲透彻,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盖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起用,机见差别,因有多途。若能举体全该,用处自无差忒,读书至此,庶可“大而化之”矣。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0)

  学者观于此,则知天下之书不可胜读,真是若涉大海,茫无津涯。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然弗患其无涯也,知类,斯可矣。盖知类则通,通则无碍也。何言乎知类也?语曰:羣言淆乱,折衷于圣人,摄之以六艺,而其得失可知也。《汉志》叙九家,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经解》明六艺流失,曰愚、曰诬、曰烦、曰奢、(亦曰《礼》失则离,《乐》失则流。)曰贼、曰乱。《论语》“六言”、“六蔽”,曰愚、曰荡、曰贼、曰绞、曰乱、曰狂。孟子知言显言之过爲詖淫邪遁,知其在心者爲蔽陷离穷。皆各从其类也。荀子曰:“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言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由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荀子此语,亦判得最好。蔽于一隅即局也。是知古人读书先须简过,知其所从出,而后能知其所流极,抉择无差,始爲具眼。凡名言施设,各有分齐。衡诚悬,则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则不可欺以方圆。以六艺统之,则知其有当于理者,皆六艺之一支也;其有乖违析乱者,执其一隅而失之者也。祛其所执而任其所长,固皆道之用也。《诗》之失何以愚?《书》之失何以诬?《礼》之失何以离?《乐》之失何以流?《易》之失何以贼?《春秋》之失何以乱?失在于不学,又学之不以其道也。故判教之宏,莫如《经解》,得失并举,人法双彰,乃知异见纷纭,衹是暂时歧路,封执若泯,则一性齐平,寥廓通涂,谁爲碍塞?所以囊括羣言,指归自性,此之谓知类。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1)

  何言乎知要也?《洪范》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荀卿曰:“圣人言虽万变,其统类一也。”王辅嗣曰:“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衆而不惑。自统而寻之,物虽衆则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处璿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此知要之说也。《诗谱序》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衆篇明。”康成可谓善读书者也。试举例以明之,如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艺之总要也。“思无邪”,《诗》之要也。“毋不敬”,《礼》之要也。“告诸往而知来者”,读《诗》之要也。“言忠信,行笃敬”,学《礼》之要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学《易》之要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春秋》之要也。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此亦礼之要也。“报本反始”,郊社之要也。“慎终追远”,丧祭之要也。“尊尊亲亲”,丧服之要也。“谨始 ”,冠昏之要也。“尊贤养老”,燕飨之要也。“礼主别异,乐主和同;序爲礼,和爲乐;礼主减,乐主盈;礼乐只在进反之间”,此总言礼乐之要也。“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此亦《诗》之要也。“《天保》以上治内,《釆薇》以下治外”,“《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诗》通于政之要也。“婚姻之礼废则淫僻之罪多;乡饮酒之礼废则争鬭之狱繁;丧祭之礼废则倍死忘生者衆;聘觐之礼废则倍畔侵陵之败起”,“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天下)[其国]如示诸掌”,议礼之要也。“逝者如斯夫”,“四时行,百物生”,读《易》观象之要也。“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读《诗》耳顺之要也。“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亦学《易》之要也。“杂物撰德,辨是与非,非其中爻不备”,则六位之要也。六十四卦之大象,用《易》之要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春秋》三世之要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尧曰》一篇,皆《书》之要也。《乡党》一篇,皆《礼》之要也。孟子尤长于《诗》《书》,观孟子之道“性善”,言“王政”,则知《诗》、《书》之要也。《论语》,羣经之管钥,观于夫子之雅言,则知六艺之要也。他如子夏《诗序》、郑氏《诗谱序》、王辅嗣《易略例》、伊川《易传序》、胡文定《春秋传序》、蔡九峰《书集传序》,皆能举其大,则又一经之要也。如是推之,不可殚述,验之于人伦日用之间,察之于动静云爲之际,而后知心性之本,义理之宗,实爲读羣书之要。欲以辨章学术,究极天人,尽此一生,俟诸百世,舍此无他道也,此之谓知要。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2)

  《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观象,观变,观物,观生,观心,皆读书也。六合之内,便是一部大书。孟子曰:“观于海者难爲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爲言。”夫义理无穷,岂言语所能尽?今举读书法,乃是称性而谈,不与世俗同科,欲令合下识得一个规模,办取一副头脑,方免汎滥无归。信得及时,正好用力,一旦打开自己宝藏,运出自己家珍,方知其道不可胜用也。

请王龙凤老师讲评《诸上座帖》轮播

墨池讲堂-请王龙凤老师直播点评黄庭坚《诸上座帖》

【点评内容】
王龙凤老师将通过点评墨友临习《临诸上座帖》的作业帖来阐述临习草书的注意事项。
作业帖请提交至#临诸上座帖#话题中,务必注明“请王龙凤老师点评”,
或者您有对临习草书方面的疑问,也可以在本帖下方回复,届时也会请王老师解答。

【直播方法】
点评通过微信群进行,由老师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进行点评。
点评活动结束后视情况进行交流提问活动。

【点评作业挑选】
我们将挑选至少5位墨友的作品进行点评,选择加入了点评微信群并将作业发布至上述话题中的临作。
*加入微信群后请务必将群昵称修改为同墨池中一致,以便选取作业帖。

请王龙凤老师讲评《诸上座帖》

【如何加入直播微信群】
*扫码加群办法:将本帖分型到微信中,在微信中打开可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进群。
*还可以直接加微信913319为好友,拉您进群(加好友务必注明“王龙凤老师点评活动”)。
*当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人时,需要您的微信绑定银行卡才可入群,这是微信官方的一个实名制的方法,与墨池无关。

【直播点评时间】
于2016年1月22日周五晚8点在微信群中由王龙凤老师进行直播点评。
*凡被点评和回答问题的墨友,届时需要您负责整理自己被点评惑解答的语音资料,我们会将文字发布,以惠及更多墨友。

【老师简介】
王龙凤,字广先、别署呈祥、困学堂主人,1987年出生于安徽太和,毕业于安徽师大美术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展情况:
由近到远
获“楚天杯”全国书法大赛入围奖;
获“第五届华人华侨书画大赛”二等奖;
入展“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
入展“友谊为家杯”全国首届书画大赛;
入展“四堂杯”“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
入展“全国第四届书法扇面艺术展”;
入展 “柳公权杯”书法作品展;
获“汾酒杏花村杯”首届全国书法大赛铜奖;
入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书画作品展。

中国的书画 , 是东方艺术之宝。伴随着书画的发展 , 装裱工艺也随之提高。装裱工艺技术的经过历 代相传 , 到如今已经是技术纯熟 , 经验丰富。但装裱只是对书画进行保护的第一步 , 对书画装裱后的收藏却是保护的关键。

1  清邹一桂在《小山画谱·藏画》提出 : “装潢得法 , 亦贵珍藏。盛以画囊 , 置木箱内 , 悬之屋梁 透风处。”。“装潢得法 , 亦贵珍藏。” 说明古人对书画收藏 , 看的比装潢得法更为重要。现实也是这样 , 再好的书画装 裱 , 如不能珍藏好 , 那就等于破坏了这幅艺术品。 “盛以画囊 , 置木箱内 , 悬之屋梁透风处 ”, 即将书画装于布囊 ( 最好用柔软的缎、锦、丝绸 ) 内 , 再放进木 ( 最好选用 红木、楠木、杉木或泡桐木 ) 匣中 , 存放在阳光不能直射和较高的地方 , 以防自然界和人为的损坏。

在民间有大量的书画收藏者 , 在家中悬挂的书画藏品 , 由于缺乏收藏知识 , 常使书画受潮湿、油污 、虫蛀、鼠害、风吹日晒等破坏等 , 缩短了它们保存年限。

民间收藏与保护:由于书画作品材料为纸、绢、绫等有机质 , 又多以淀粉原料做粘合剂 , 在收藏与 保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书画装裱后 , 在观赏 或展示作品时 , 运作过程手法不当 , 挂于不该挂之地 , 或在收藏中忽略重要原则等。总之 , 稍有不慎 , 就有可能将艺术作品毁于一旦。下面介绍几种经常发生的操作错误和保护不当的地方 , 也介绍书画收藏 应注意的事项。

2  一、书画装裱后 , 在展画或挂于墙上欣赏时 , 因手法错误 , 在开画时手指顶在画心上 , 使 画心划出折痕 , 而破坏了 画心的美观 , 也易断裂。怎样展画与挂画 , 手法是关键。如 : 展画欣赏时 , 地轴有 “ 联头 ” 的 , 一人应手抓画 上方的 “天杆”, 另一个在展画时 , 应将手心向下 , 双手抓住 “地轴”的 “联头” 轻松向外 ( 下 ) 顺势展开。 “画轴”无 “联头” 时 , 应将手心 向下 , 双手抓住 “画轴”轻松向外 ( 下 ) 顺势展开。收回画时 , 顺序反之。 ( 欣赏画 , 最好将画平放于桌上展开、收回 ) 。挂画时 , 应一只 手将画挂于墙上 , 另一只 , 手心向下抓住“ 画轴 ”, 慢慢向下顺势展开。收回画时 , 反之。

二、挂画时期较长久 , 有灰尘落在画上 , 错误地用湿布擦画 , 使书画受水变皱。如要去掉灰尘 , 应用拂手 ( 鸡毛掸 ) 弹之。 切勿用 ( 湿 ) 布擦。

三、常挂于受风吹、日晒、雨淋的地方 , 会使书画纸张纤维老化易碎、发黄变色 , 霉斑、水痕等。 应尽量避开受风吹、雨淋 , 也需防阳光直射画心。

四、将书画挂于离厨房较近的地方 , 受油污侵害。会使纸张受油 , 发暗 , 也容易将灰尘吸付在画心 上 , 而失去美观。挂画应避开厨房和易受油污污染的地方。

3  五、将书画挂于潮湿或易受潮的地方 , 会使书画发生霉斑 , 严重的发生霉烂 ( 如 : 刚装修好的新 房、下雨易受潮的墙面 , 特别是瓷砖墙。墙不干 , 不能挂画 ) 。应挂于墙体干燥的地方。

六、春夏秋冬四季无休止地悬挂和欣赏书画作品 , 会使书画作品快速老化。特别是春季的霉雨时节 , 书画将会受潮、发生霉变。此时 , 应将书画退下保存 , 也就是说霉雨季节不挂画。平时在下雨和大风气候时 , 也要将书画收起保存。平时挂书画作品也不易过 长 , 应定期更换书画展品 ( 最好一星期更换一次 ), 以求欣赏和保存相结合。

七、挂于不适当的地方 , 容易受人为的破坏。应避开人经常走动或小孩及其它因素能触及到的地方。

八、挂于或存放在老鼠常出没的地方。常被老鼠的粪便所侵扰和被老鼠撕咬。应避开险地 , 增强外围 管理。

九、书画在收藏时 , 无任何保护措施 , 并存放于阴湿的地方 , 会使书画发生霉变 , 被虫蛙、蟑螂 或鼠咬。

十、存放作品过多 , 使书画受压、皱折、断裂。在保存书画作品时 , 应注意勿受外力挤压 , 最好能 分隔保存。

以上保护、收藏和手法的不当 , 使在民间的书画作品 , 易受损坏。

4  有人问 : 书画收藏 , 是装裱收藏好 , 还是不装裱收藏好 , 我个人意见为 : 在民间书画作品收藏 , 最好是装裱成 ( 斗方 ) 片或只托一层纸 , 置于画框中 ( 可存二、三十幅画 ) 保存 , 画框内用蓝色纸在书画前后各放一张 , 使紫外线不能轻易射 入画面 , 除可隔开光源外 , 也可防潮、防虫、防鼠与蟑螂撕咬 , 并可常更换作品以供欣赏 , 不装裱的书画多为折叠收藏 , 时间放 长久 , 宣纸因吸收空气中有害物质而出现四周边泛黄、发脆 , 而出现折痕或断裂。如已经装裱好的书画 , 除要展示观赏外 ( 展示观赏应在半月内取下收藏 ), 其它应 放在木制的箱橱中保存 , 最好放置在檀香木箱中 ( 它即能防潮 , 又能驱虫 ), 离地高放。箱内应放干燥剂、驱虫药物 , 最好用黑色塑料袋将书画各自密封 与空气、阳光隔绝。

博物馆收藏中书画的保护 现代博物馆收藏书画与一般民间收藏不同 , 因为他们有专业知识 , 收藏书 画更能维护长期保存和延长书画的生命力。在收藏中 , 备有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知识、场地和技能 , 对书画作品库房的收藏条件、环境条件进行监测 , 要求对 各种危害书画作品的因素进行调查 , 并做到防治和控制库房中的有害物质和温湿度。使书画作品能更好、更长期地保存。 现代博物馆的文物 库房大多是全密封管理 , 因有各种监控设备 , 老鼠和蟑螂绝对不会出现在库房中 , 这一点就不做特别介绍了。现只对书画库房中 , 其他对书画有直接 和间接破坏的因素作介绍。如 : 库房环境中的微生物、温湿度、光线和有害气体等。

库房中空气流动全靠机械运转 , 如操作过失容易使温湿度产生变化 , 也就极易引发微生物的产生 , 使纤维品及各种文物受损。 以下介绍专业收藏书画应防范的注意事项。

5  书画文物的霉变与防范 要提高书画文物的保护水平 , 必须认识到环境的好坏与文物有直接的关 系。如果在不好环境中 , 它会使文物发生霉变。而在我们身边的大自然中 , 就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数 量大 , 繁殖速率高、转化快、适应能力强 , 只要环境条件适合就会迅速繁殖、旺盛生长。这就是说他们要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才能生存和繁殖。各种 霉菌的产生 , 都必须有三个条件 , 如果破坏了它们的生活条件 , 霉菌就不能生存。在三个条件中 , 只要破坏了其中一个条件 , 微生物就难以存活。但微生物生长活动场 所无处不存、分布极其广泛 , 不管在水、土、大气中 , 凡自然物体上都能找到微生物 , 它随着尘埃在空气中游荡 , 尘埃越多的地方微生物也就越多。一般地说 , 要找到无微生物的地方是不太可能的。所谓的无菌条件 , 只有人类指定的空间范围内 , 将原有的微生物完全杀死 , 随后加以密封隔绝 , 使有生命的微生物无法 生存和侵入。而对书画起破坏作用的真菌有 ( 霉菌 ) 黑霉、青霉、红霉、白霉 , 细菌有杆菌、球菌、螺丝菌等。 微生物的产生是有相应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 只要人为地破坏了它们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 微生物就无法产生。

书画库房中微生物生存的条件 : 第一 , 必须有微生物的存在; 第二 , 必须有微生物生活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 ;第三 , 必须有适合微生物生活环境 , 包括温湿度等。

由于装裱好的书画 , 它的本质是纸、丝质品和浆糊的接合所形成的 , 本质是给微生物最好的营养物 质。所以保护装裱好的书画难度很大 , 它只能在其它两个条件下去限制微生物的生长; 其一 , 消灭微生物 ;其二 , 控制温湿度和 PH 值。

6

很多人在学书法过程中容易陷入怪圈,虽痴心不渝,猛志长固,耗了大量时间却难有所成就,实在可惜。下面,就列举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师。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书法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苏东坡说:“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1  二、自己乱画、不临碑帖

朋友问我:“不临帖能写好书法吗?”我说:“不能”。朋友肃然道:“那照你这样说,第一个书法家临谁的帖?”——我窘然无语!虽不能回答这“鸡与蛋谁先有”的问题,但不临帖注定学不好书法。

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

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因袭古法,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于形神精妙、假可乱真的程度,却就是不愿向今人学习,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相反,现在很多初学者贪功近利,急于求成,置传统于不顾,直取今人的所谓“大师名人”、“大赛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数月速成,偶或获奖之后便飘飘欲仙,四处招摇自擂,轻蔑传统,口头禅曰:“尔等尽写字,乃书匠耳!余书者,艺术也!”

这两种人,前者犹可成匠,后者则只会走火入魔。

2  四、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读贴,好多权威解释是,读帖中文字的内容,了解帖在说什么,然后去感悟当时作者的情绪。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

五、专事实践、不学理论

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家门口有片坟地,常常有人死了送来这里丧葬。埋人要举行丧礼,家属们四肢牛马一般伏地嚎啕大哭,孟子经常站在边上观看,深受濡染和熏陶。小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模仿,每次回家之后,在后院里掘地为穴,脏泥人于其中,然后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孟母发现后非常震惊,担忧孩子会误入歧途而毁了人生,只好赶紧搬家。那么,小孩模仿丧葬之礼,不知其由,是出自于幼稚无知;那如果我们要见了坟头不问埋的是谁,就趴地上大哭,那还不闹出天大笑柄?——学书法也是这个道理,要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

3  六、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七、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上世纪末,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他的小说把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演绎的栩栩如生。在他的笔下,江湖侠客们谨承师传,固守门户,排斥异己,结果武功平平,难成高手,他们总想称霸武林却屡屡梦幻破灭;而只有像令狐冲、郭靖那样不为门户所困,兼学众家之长的人,才能最后成为独步武林的武学大师。这种现象,在书法界也是相同的。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4  八、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上过华山的人都知道,游人没有挑山工走得快,他们不紧不慢,脚踏实地,虽然来自你的身后,但最终却总在你的前边。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们坚持不懈,从不间断。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书法呢?

九、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人常说,“久病乱投医”。一个人病久了,总是会很着急。起初找个医生看,人家开的药只吃了一副,觉得效果不大,听人说某处有神医,于是连忙拜望,结果又是药没吃完,重新转院……,如此下去,别说神医,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学书法也非常忌讳这种“久病乱投医”、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做法。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贴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天的感悟能力和后天的努力学习是同等重要。民间有很多自学成才的高人,他们没有进过科班,但对艺术的敏感和理解会让你惊诧不已。相反,很多所谓科班出身者,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却不思进取,坐吃老本,或中道更辄,弃艺从商,终与艺术绝缘。可见,学习艺术要有痴迷而虔诚的热情,绝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功利上的谋生手段。否则,你肯定会后悔的。后悔什么呢?一个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生活的浪漫,浪费了你的青春年华;二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发财和升迁的机遇,而得到的只是苦行僧般的无望的境况。有人说,人家那些大书法家大笔一挥就是几千、上万元,怎么说是苦行僧呢?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成功后的浪漫,却没有看到“夜阑青灯五更寒”的奋斗之艰辛。急功近利、不耐寂寞的人,是不适合从事书法艺术活动的。

5

隶书哪些算十大名牌?!

2015-12-27 墨池 书法屋 书法屋

书法屋

  微信号 shufawu

功能介绍 书法屋微信平台为您精心准备《书法微刊》、《微观汉字》、《书法微展》等栏目。是国内专业的书法微信平台!精彩内容等您阅赏!

乙瑛碑

1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礼器碑

2  《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曹全碑

3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石门颂

4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华山碑

5  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史晨碑

6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张迁碑

7  《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鲜于璜碑

8  《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衡方碑

9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西狭颂

10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北京日报》贴大字报

批沃兴华“丑书”欲意何为?

刘正成

▼▼▼

1  沃兴华是“乱写一气没有传承”吗?

今天《北京日报》把沃兴华作为靶子以整版文章批“丑书”,有一股要把地球炸平的文革大批判贴大字报的气势!

沃兴华作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真的如上报纸亮相批他的那些人所说是不学无术、乱写一气、没有传承吗?

在书法界里当然自由公论,前年在上海陈振濂先生也曾组织过对沃兴华书法创新意义的讨论,我不必在此从学术上为他辩护。

我从网上随便下载了沃的一些古代汉隶、魏碑、王羲之、米芾等经典临摹取法的作品几件,有一般书法休养的人就一目了然了!

沃兴华是当代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深厚学养的优秀书法家,对他的批判是非学术性的,是故意混淆是非反对书法传承创新的一股逆流,

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站出来说话,为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请命!

▼▼▼

2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