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专用中锋或专用侧锋;宜中锋侧锋并用,须特别留意的是,意在笔前,走笔方向明确,腕宜圆,笔宜方,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二、忌由快速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均等;宜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三、忌按笔过重,提笔发飘;宜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按着笔时也轻提。
四、忌用笔失控,送笔不及,力量不到;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还要结实,既有铁划银钩的粗笔,又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五、忌单字中做“眼”,一字中不能多处主笔,互争则败;宜讲究穿插避让,以自然的书写感把笔控锋。
六、忌书眼过多,随处是眼等于无眼;但也要考虑,中间一行是作品的重点。一幅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此亦名“书眼”,大小字变化相间,轻重字参差错落,才能“放逸生奇”。
七、忌一字一蘸墨,笔均墨匀;重新起笔宜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特别要交代清楚。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无墨时也能看出字中有笔,最忌团状的模糊一片,使用涨墨犹须小心,不能一片狼籍,全无书卷气。
八、忌笔速过快,也忌笔速过慢;快则失势,慢则僵板,宜墨干时速度略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九、忌呆板或油滑;行草要有楷意,间架稳固,楷书要用行法写,生动不滞。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都要交代清楚,点画与牵丝严格分开,不使笔势有背自然。
学习书法并不难,难在笔法学不全
朋友若问学书法,执笔功用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也枉然
一管分为上中下,真书小字靠下端
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功
结字如何用笔难,执笔运碗最为先
五指齐力捏笔管,似有小物手中嵌
指节外实成弓状,掌心空虚容蛋卵
五指用力不动摇,灵动之处徐捻转
抬肘便觉力下沉,平碗才能毫不偏
纵横牵制靠松肩,晃动恰似荡秋千
运笔全靠碗出力,全臂用力注笔尖
万毫发力平铺纸,莫把笔毫揉一团
书法用笔贵用锋,全部技巧在其间
提按顿挫是笔锋,调锋铺毫靠碗动
逆入涩行与紧收,来往去回静动中
智巧兼优善运笔,运笔之妙全在锋
提按结合行与止,笔心全在点画中
迟急擒纵尽其妙,竖曲实虚见书功
静态书法皆在正,涩行笔笔用中锋
动态书法中皆偏,枯涩浓淡八面锋
笔毫圆周分八面,形同来字垫下边
假想笔毫用刀剪,断面触纸是圆圈
锋尖深藏不外露,仿佛秃笔手中掂
笔落好似拍皮球,触纸起倒往又返
转折即同笔另起,换法莫把意切断
用笔之要贵提按,提按得宜性情见
字形在纸法在手,笔意在心意乃潜
分间布白巧安排,大胆落笔出自然
笔势因人因体异,千变万化不离宗
形体姿态均有别,俯仰映带奇趣浓
平正险绝各有道,呼应照顾气贯通
行间茂密直如弦,疏处走马密挡风
大小错落章法好,八面拱心向中宫
日临日悟砚磨穿,纸过千张形乃见
临帖入帖要出帖,笔用万枝神渐现
心手两忘高境界,勤练多悟始得全
在古代,书法作为“小技”,服务于官场需要,以及生活、记事、文学等相关需求,也就是具有很明显且不可替代的实用性。但是现在社会,我们讲究艺术,却也不能架空实用性,纯粹的艺术形态,生命力有限。
当今社会中,论实用性,钢笔书法显而易见,无论是签合同、签协议、考职称等等,一手好字绝对能给人非常好的印象!再厉害的书法家,有再高的艺术追求,也应该写手漂亮硬笔字,才是实际。而我们普通书法爱好者在学习毛笔书法的时候,不妨也拾起钢笔或签字笔,两手抓,两手都写好。
的确,在现今,不管是毛笔字,连钢笔字能写好的年轻人真如凤毛麟角一样稀少,老祖宗传下来的书法精髓被大多数年轻人抛在了脑后,令人扼腕痛心,所以这更显得难能可贵!
练好硬笔书法,其实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学生写一手好字,会得老师喜爱,成人写一手好字,会被上级器重。写一手好字,可以给人好的印象,改变仕途,平步青云。因为一手好字改变命运的例子比比皆是!
对于自己而言,练好字可以培养品格,让人养成耐心、稳重的心理素质,这点对于练习书法的人,深有体会,谁学谁知道。
书法家都知道,书法无止境,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多加临帖练习,持之以恒,书法的成就,时间会给你。
《斗鹿赋》书于乾隆32年,正值乾隆57岁年富力强之际,用笔圆润,结构严谨端庄,代表着乾隆体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此十条屏书于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上,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为后世所推崇,而乾隆帝在十条巨幅的金粟山藏经纸上所书御笔则甚为罕见,更何况所书为其得意的《斗鹿赋》这样的长篇巨制呢。
乾隆帝弘历(1711-1799),高宗纯皇帝,姓爱新觉罗,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建元乾隆。游艺笔墨,兼擅山水、花草、兰竹、梅花、折枝。喜用董其昌笔法,作平远小景。间写佛像,亦只以数笔钩勒而成。然散在民间者,以松梅花果之属为较多。纵情翰墨,肆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赵孟俯,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内府收藏,尤极美富。乾隆九年(1744)诏编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凡秘阁所藏书画及款识题跋与曾邀奎章宝玺者,一一胪载。
乾隆在《斗鹿赋》中体现出三个重要的文学价值,一是体现出乾隆圣心天眷的仁义之心;二是文辞优美,读之令人感慨万端;三是代表着清代文赋的最高水平。
先说明,本文不是说书法中的临摹不重要,只是在深入传统临摹之前,明白书法学习尤其是临摹的核心原理,更加重要。
无论是巨擘大家,还是刚刚要入门的书法爱好者,书法的学习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很多人没有成就是因为对于关键的问题没有理清楚,所以对于书法的学习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时间的保证
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2、深入传统
学书法要深入传统,只有深入传统,真正领会了传统的精神,才会深切爱上书法。传统对于当代来说,不是枯涸的,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开出不同的书法走向。
3、自古书法传承的脉络
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
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
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
美术字就是规范字,如宋体,虽然刻工的不同会让规范字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规范字确立了一个标准的书体形式。对于阅读者来说,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一模一样的标准形式,这种规范字的阅读,深刻影响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这些规范的字体会逐渐在阅读者的心里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字的某种写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笔画安排符合某种规范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这些心理定势在魏晋人那里根本没有。
魏晋时代的书法远绍汉代。汉代到魏晋这几百年中,成熟的书体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魏晋人学书法,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草书系统,而不是如宋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唐楷系统。这样差距就出来了。草书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开放,从草书化到行书,行书必定具有草书的品格。
3、古法的意义
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学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
但是,我们看到董的书法结构平正(正是楷书影响的结果),笔法单调。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调。而到了清代,更没有帖学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也许更大。我们面对的是极其规范的阅读文字,同时离魏晋时代有千年的距离。这些都给我们领会古法造成了困难。
4、懂得对比
那么如何领会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资料一定要丰富。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学习唐楷,必须废除清代对唐楷的歪曲。我们可以参看日本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比如说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颜真卿的笔法;在嵯峨天皇的书迹中,我们看到了经典的欧阳询笔法,比欧书《千字文》要活泼的多、精彩的多。这些书迹对于我们理解唐人的笔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充分理解了上面这些原理,对于书法临帖,才能取得真正实效性的进步,甚至事半功倍。反之,且不说会误入歧途,至少会走些弯路、错路,还得回头重新调整。
平整规矩,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
2.错杂放纵美
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综,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
3.匀称布置美
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
4.朱白对比美
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之恰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
5.对称装饰美
对称,是在布排印文时将中心线两边的繁与简(笔画与笔画间隙)作基本近同的处理,使相对的两个部分在朱“的量感方面相称,以达到互相适应的效果,从而增添装饰意趣。
6.韵律呼应美
呼应,是将或左右、或上下、或对角部位的朱白关系作相互照应,不使某一局部的虚和实孤立存在,以此加强整体的韵律。
7.协调统一美
协调,就是在布局时统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诸方面的风格,使一切处于和谐之中。首先要使字体统一,其次为笔势的统一,其三为笔画风格的统一,另外印文与印边的风格也要统一。
8.求异变化美
求异,是在布局时把所遇的相同问题作不同的处理,避免机械的重复,使整体有变化,同时还可调节印文布排中的疏密问题。
在一印中,叠字、相连的二字相同的部首或不同之处或隔行的相邻处的相同的字,均要有所变化以求异。
9.破残自然美
破残,在古印中的出现,并非古代印人之心画,皆为长年风化之故,合理得用于布局中,可以平衡布局的虚实和重心,又可生动气韵。笔画稠密处,可作适当破残,朱白之间产生活泼感;紧靠印边与印边平行的长笔画可破残,使其通气;近印边过于空旷,可用少量大小不同的残点加实,以平衡整体的虚实。
10.增损呼应美
增损,是汉代印人处理私印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增其简者,损其繁者,使同一印中印文繁简差距缩小,使布局产生匀称、对称、呼应等虚实方面的美感。
11.参差相间美
相间,就是在一方印的布局中同时使用朱文和白文,繁者为白文,简者为朱文,用以调节虚实关系和平衡重心。在朱白相间的印章中,朱文笔画的间隙要与白文笔画的粗细相似,白文笔画的间隙要与朱文笔画粗细近同。
12.移位组合美
移位,是移动印文部首原定位置的方法。在不违反六书原理的原则下,移动字的某一部首位置,使诸印文形体阔狭相互适应。
13.挪让组合美
挪让,是通过伸缩印文的占地范围或移动印文位置,以完善整体布局的虚实和重心。
14.巧拙布局美
巧拙,是从印章布局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印文的笔画作不同的取势,以达到布局生动的目的。巧拙方法的要点,关键在于用巧不过于妩媚,用拙不流于怪野。
15.伸缩避让美
伸缩,是根据印文布排和虚实经营的需要,将印文笔画作不同的伸缩处理,使局部和整体融于一体、气势贯连。
16.镶嵌组合美
镶合,就是将二字或镶嵌或一体,或合连在一起。镶合成一体的两个字,在语法中必须是一个词,为一繁一简,排在上面的字一般将下面的字半包围或全包围。
17.回文布排美
回文,是将印文做逆向旋转的布排,调节布局的虚实效果,汉代大多用于四字姓名印,后来也有人把它用于闲章中。
18.粗细矛盾美
同一印中印文的粗细不同,同一印文之中笔画的繁简不同,都属于矛盾现象,通过主观的调节,可以完善印章布局的虚实关系,使整体产生节奏。
19.边栏修饰美
边栏,即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在印章布局中,印文的布排、虚实的经营都离不开它所起的作用。因为印边的有无和粗细、栏格的不同形式,与印章布局的艺术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朱文印的边、文关系:边和文的粗细一致,意在减少矛盾。
(2)白文印的边、文关系:边的粗细和印文笔画间隙相近,布局易得典雅和谐之趣。
(3)纹饰边:印文周围装饰图案,使印边产生华丽感。
(4)封泥边:宽窄不一,无雷同感,皆出于自然,非匠心之物。
(5)栏格:使用栏格,可使印章布局整齐,重心平稳,获得庄重效果。
(6)组合边:少字印,印文笔画很简单,布局时可将每一印文加一边栏排成一印式,数印式组成一整体,有奇特感。
(7)不用边:朱文印,印文布排成整体后,每面外沿的构成部分都存在若一定的长线条,印形以此明朗完善,可以不用印边,取其简洁之趣。
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全印不管字数多少、形状各异,都要做到团结一气,所表现出的轻重、虚实、疏密等关系各得其宜,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统一中有变化。能够在虚实疏密四个字上做好文章,章法的要领就基本得到了。章法要做到新颖独特,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风貌,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值得我们花一辈子的心血去努力追求。
一、改变思维,换点玩法
1、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
2、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三、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孙过庭《书谱》中阐述书法的功能“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虽然指的是书法创作,但临帖时我们也应尽力契合于原帖的“性”、“哀乐”,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见,古人作书是十分讲究一个好心境的。这一点对临帖当然也具有借鉴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字帖内容及时代背景的原因。
四、寻师访友,开启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写不下去心理的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几纸临作寻师访友。去他们中寻求一剂良方。
书法前辈苏东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将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师友倾诉时,他们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点拨,这其间也许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顿开。更何况师友间的聚会可以开阔心境,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激励,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本人就经常出去和书界朋友们聚会,喝酒、饮茶之余,更多的是探讨书法,这对自己书法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今年的两会,我带来三个提案,有两个是关于文物保护的,另外一个是我多年关注的书法进课堂。我想着重谈谈关于书法进课堂的事。
2009年至2014年,书法已经进课堂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没有老师教,就是一个大问题。“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正在培养书法老师,虽然去年培养了一千多人,但要解决全国的需求还得花很长时间。此外,光凭传统的教法不行,还要通过“互联网 ”,介入现代科技手段。
实际上,书法进课堂牵涉的不仅仅是写字的问题,还可以锻炼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写书法的过程中,精神一不集中,字要不就写粗了,要不就写细了,即使字都写好了,整个外形不好看也不行,所以,写字能让孩子们左右脑的注意力同时集中。
书法进课堂,能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汉字之美,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我们要静下心来培养孩子们的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们写书法,写“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等等,慢慢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开来。
怎么能让孩子们把写字和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呢?得让他们去体验。中华世纪坛三楼有一个汉字体验馆,乐在感字、乐在知字、乐在玩字,最后乐在写字。我经常跟小朋友讲,一个树干,底下一个树枝、树根,两个树杈,这就是木头的“木”。一个是“木”,两个是“林”,三个是“森”。太阳跑到树的底下去了,这就是“杳”。太阳走到地平线上来了,就是东方的“东”。太阳跑到树梢上了,就是果实的“果”。汉字构造原理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六个方面。我们让孩子们写汉字,不要光是说“木”、“林”、“森”,这是拼音式的,我们要把这些字通过形、音、意让孩子们一点一滴地去体会,他们就有兴趣了。
我觉得要想加强民族自尊、自信,一定得让孩子们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让汉字在我们下一代身上好好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