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在其《孙文学说》所说的“能用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大概亦可移用在他的书法中。孙中山写字十分认真,“生平未尝临池学书,而笔笔端重,胎息深厚,无潦草从事者。其手稿《孙文学说》,全书数万言,皆为总理手写,一字不苟。”孙中山擅楷书、行书两体,篆书、隶书均未曾见署。其用字规范,笔笔交代清楚,一篇中同一字出现多次,也决不删繁从简,而一字数型以其博。书法风格一脉相承,无论是案头小牍或挥椽巨构,所书皆开阔雄浑,朗健清逸,笔势舒敛有致,字字独立却气脉浑整。在从事长期国民革命中,孙中山有一特别的习惯,即在书写手令、信函时,往往喜用“西纸”,不用石砚磨墨,直接用毛笔沾外国墨水书写,取其便利而色调,不需磨墨功夫,以求节省时间从事革命活动。但他在题词赠送同志,鼓励仁人革命斗志时,使用的仍是毛笔、砚台、墨条和中国宣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