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1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更多例字:

2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3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

4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5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

6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7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更多例字:

8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9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

10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如:“总”字,红色箭头所指。

11挑:顺锋入笔,向右下顿笔,回锋蓄势后向右上行笔,提笔出锋。注意与下一笔的映带关系。

更多例字:

12七、钩的写法:行书钩的笔法与楷书相似,但顿笔的动作不如楷书明显,常常是回锋顺势出钩,还需顺势映带下一笔,以体现行书流畅的特点。如:“忍”字,红色箭头所指。

13折弯钩:折弯笔行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出钩,转角处应流畅、自然、含蓄。卧钩:弧线行笔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上出钩,转角处流畅、自然、含蓄。

更多例字:

14八、转折的写法:行书的转笔与楷书转笔一致,也以圆转、自然、流畅为原则。行书折的笔法与楷书有异,其转角不如楷书显著,极少出现圭角,也体现了行书的流动感。如:“贤”字,红色箭头所指。

15转:笔法为边转笔边行笔,应写得圆转、流畅,一气呵成,忌犹豫不定。折:横笔至尾端,折锋下行,无明显的顿笔与显著的圭角。

更多例字:

16第二部分:结构

结构一:疏密

疏密是指根据笔画的多寡安排空间,笔画多处使其更密,笔画少处使其更疏,以疏衬密,以密衬疏,使疏密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生动效果。如“怀”字:左疏右密。

17更多例字:

18结构二:收放

收放是指根据偏旁、部首形态的差异,而在大小、宽窄、长短上作夸张处理,造成部首之间大收大放的强烈对比,增加生动多变的趣味。如“陵”字:左收右放。

19更多例字:

20结构三:向背

向背常指左右两部分(或作为主笔的两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左右相向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外侧,结体显得饱满;左右相背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内侧,结体显得瘦劲。如“国”字:笔势相向。“国”字左右竖笔略向外拱,造成笔势上的相向,使整个字显得雍容、饱满、浑厚有力。

21更多例字:

22结构四:争让

争让是指偏旁、部首之间根据笔画的长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让,使相互之间揖让有礼、顾盼有情,增添整个字团结和气的氛围。如“谢”字:左右互为争让。

23更多例字:

24结构五:参差

参差是指偏旁、部首组合时不作整齐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错位,以避免呆板,增添灵动、生气,使整个字在险绝中求得平衡。如“微”字:左中右参差。“微”字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但三部分并不排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做明显错位:中间最高,左旁其次,右边最低,形成左中右参差,化呆板、平庸为灵动、神奇。

25更多例字:

26结构六:欹正

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倾斜、欹侧处理,又能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变化和意外的奇趣.如”崇”字。27

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 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风神、韵律等,这是“灵魂”。 书法出“味”, 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

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就是指驾驶笔墨的本领、能力、造诣。

11、笔的运用,提、按、使、转,抑、扬、顿、挫,中、侧、逆、顺,方、圆、藏、露等等,达到驾御自然,随心所欲,一种“必然” 程度。

2、是“脱化生新”,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神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

3、是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八个笔画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

还要具有 “六书” 汉字知识。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当文字出现错误,即使不是“佛头浇粪”,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后”“ 後” 不分,就会贻人口实。最后,还要熟练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 要使书法出“味道”, 那就必须下功夫。坚持不懈,刻苦临池,突破高原,不断进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只要下功夫,定会出“味道”。

2我曾写过一幅论书联:“字所精良应在书中法度;书之妙趣当于字外功夫。”字好,在法、在手;出味,在意、在情。书法要有“味”, 还必须有字外功夫,即:

一是要有文化素养。

书法是系统的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我曾在《书法与人生》一书中就论述过有关知识,如“书法对立统一说”、“ 书法心理学浅析”、“ 书法系统浅论”, 书法与气功、书法与音乐、书法与人生等等。故此要借鉴古法,借鉴自然,借鉴姊妹艺术,掌握书法技理,以我性情,我书我书,书出“书味”。

二要有学识修养。

古今书法家尚来重视字外功夫,宋·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亦然,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清·杨守敬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因为书法作品是书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娴熟的技法的结晶,所以,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无法创作出上乘之作的。学识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凡是卓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学识丰富深广的文人、学问家。识广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创作出“书味” 。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也好,近代的吴昌硕、于佑任也好,当代的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也好,都是学识深厚,修养颇高,独树一帜的大学问家。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三是要有艺术素养。

书法是一种精神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个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不是读了一两本“美学”就可以学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艺术素养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

四是要有品德素养。

首先,善是美的内容,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这种“美善统一” 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品性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其价值是切切相关的。毛泽东的字,处处锋芒毕露,表现出他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品性。周恩来的字,处处藏锋不露,与他的清风明月、真诚忠义的高贵品性一脉相承。从价值观念上讲,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作品价值就高。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风毅雄特的颜鲁公,秉性刚强的柳公权,爱国名将岳飞等,都是人品高尚,为后人所崇的书法大家,他们的墨迹也都是永垂千古,成为无价之宝。相反,蔡京、汪精卫、秦桧、胡长清之类的字也不错,并名噪一时,但因他们品德恶劣,故字与人同臭,无一字传世。这正如古人说的:“书品即人品。”

其二,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和为贵”, 而书法艺术不论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要达到“和而不同” 的有机统一,以表达人们的美感。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书家的道德修养越深,则书法艺术境界越高,书法必然越有“味”。 明·项穆说:“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王昱说:“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总之,书法是中国的艺术,只能有“书味”, 不可有“洋味”;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只能有“雅味”,不可有“臭味”。 只有具备了字内和字外两种硬功夫,才能使书法真正有“书味”、“ 雅味”。

 

1《巩宾墓志》

2

《苏孝慈墓志》

3

《苏慈墓志》

4

《龙藏寺碑》

5《吕胡墓志》

6

解府君墓志《解方保墓志》

7

《张通妻陶贵墓志》

8

《梁环墓志》

9

《龙山公墓志》

10

《元公夫人姬氏墓志》

11

《太仆卿元公墓志》

中新社香港10月16日电(记者孙自法):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16日下午举行“北山汲古─碑帖铭刻拓本”展览开幕式宣布,展出的馆藏珍贵古代碑帖当中,有8件展品已获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

这8件获推荐入选国家名录的珍贵展品包括:“东汉,西岳华山庙碑(马氏小玲珑山馆本/顺德本)”、“甲之二,御府领字从山本兰亭序”、“甲之五,御府本兰亭序”、“东汉,夏承碑(华氏真赏斋本)”、“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汪氏孝经堂本)”、“宋刻,东晋,王羲之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宋刻,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书(陆恭旧藏本)”、“兰亭图(益定王重刻本)”。其中,前3件是利荣森博士惠赠,后5件赠者均为北山堂。

1中国《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文化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具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其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香港中大文物馆“北山汲古──碑帖铭刻拓本”展览17日起至2016年1月31日免费对公众开放,包含8件获推荐入选国家名录的展品在内,分两期共展出70件珍贵碑帖铭刻拓本,当中20件宋拓名品极为罕见。这也是继中国书法和宜兴紫砂后,该馆再次推出的北山堂藏品及藏品图录系列展览。

2两岸三地多位知名学者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典礼。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表示,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自1971年成立至今,历年来一直获利荣森博士及北山堂基金的支持,北山堂捐赠的珍贵文物,已成为文物馆典藏中的核心及精华部分。近年文物馆有系统地以专题形式,将北山堂所藏的众多珍品公开展出。

香港中大文物馆称,自上世纪70年代起,利氏北山堂共捐赠该馆2090件拓本,其先后获北山堂捐赠10种《兰亭序》南宋游相藏本,从而成为全世界“游相兰亭”藏本最多的博物馆。

据了解,碑和帖合称碑帖,泛指古代书法家流传后世的书迹,供收藏及作为临写的模板,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载体。碑帖拓本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更保存着各个时代、众多名家的墨迹,颇具文化艺术价值。

学习书法,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渐进的过程,无论是毛笔还是钢笔书法,都必须在临摹好的法帖、范字上下功夫,并先得其“形似”。实践证明,追求“形似”,对于初学书法者有极其重要的意文。针对临摹字形的“形似”,图文并茂,为大家分享如下五大方法。

一,外轮廓法。

1二,重心法。

2三,中宫法。

3四,主笔法。

4五,辅助线法。

5临摹是一个吸收经典,克服手的习惯记忆的过程。所以临的时候不要图快,而要仔细观察,琢磨,分析,深入,力求精准,在“形似”上做足了功夫,距离升华与突破就不远了。

1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学书法的孩子不会学坏”,根据调查,一般学习书法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少。于是我们想,一是学习书法就必须有时间保证,学习书法的孩子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有限了。而最重要的是书法本身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得孩子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在学习美,感受美,还在实践美。一个美的环境对于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为什么说“学书法的孩子不会学坏”?

1,小孩学书法,培养对善美的辨别能力。

自幼学习书法,从书法的结构美、线条美、章法美…都能很好地受到熏陶,尤其是在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文化的整体熏陶下,小孩对于真善美的识别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从小开始,就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恶,什么该去欣赏,什么该去否定。从而,让自己从善若流,近“书”者赤。

2,小孩学书法,培养耐力和自信心。

许多家长都觉得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3,小孩学书法,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学习过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4,小孩学书法,提高整体能力。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练过书法,另一位没有练过书法。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书法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书法写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5,小孩学书法,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学习书法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6,小孩学书法,促进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书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对字帖的观察与分析,对书写过程的思考与领悟,对书法习作的评价与反思,将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运用毛笔进行书写,可视为一种操作过程。在这种操作过程中,神经要进行不断地传导,手的操作感觉被及时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发出指令,纠正改善着操作过程。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合乎逻辑的积极思考,因此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长期受到书法美感和传统儒学文化的熏陶,小孩的心境不断净化。所以说,热爱书法的人,99%是好人,爱好书法的小孩,心底种下坚毅而善良之花。

所以,当您还在犹豫如何引导、挖掘小孩兴趣爱好的时候,当你还在纠结如何培养小孩一技之长的时候,书法是不错的选择。让你的小孩,接受中华国粹的洗礼吧!

1瘐冀《故吏帖》

2司马攸《望近帖》

3卫夫人《急就帖》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那个时候大家写小楷,没有争夺与名利,没有奖次奖金,尽是灵气与宁静。

4司马昱《庆赐帖》

5山涛《侍中帖》

67郗超《远近帖》

8谢安《六月帖》

9司马道子《异暑帖》

10王廙《祥除帖》

11郗鉴《灾祸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