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利用互联网学习书法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视频教材和字帖,需要自学者去收集和观看。

互联网有高清的字帖,可以打印后临摹。

2、多看书、字帖

遍览群书,开阔眼界是是学习书法的有效途径。可以多买字帖,各个朝代的,各种字体的,各个名家的都可以看。推荐上海书画社、吉林文史、浙江美术,河南美术几个出版社,早期的文物出版社和各个古籍出版社的字帖不清楚,没有释文。看视频也要买配套的教材一起看。

3、读帖和临帖

读帖非常的重要,怎么读?读什么?读帖 要细分 第一,要多看,烂熟于心,利用一切时间看,手机上,微信上。第二,细细的读,笔画粗细,起笔收笔,弧度,相背,点画的位置,留白,比例,大小,章法等等,信息越多,说明你看的越仔细。反复的临,直到像为止,不要怕枯燥。每天一小时,2年就会成功。

4、楷书还是隶书入门?

楷书可以,其实隶书也可以,初学者往往写楷书很枯燥,很古板,勾、捺都写不好,横歪竖不直结构掌握不好,很容易半途而废。学习楷书,从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等学习。结构很重要,其次是笔法。掌握好结构,字型好看了,兴趣就大了。

5、如何摆脱枯燥和心烦

刚开始写字的时候,5分钟就想扔了笔,心里毛得很,心不静不能写。每天坚持一小时,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通过在线书法字典软件找字,集字来写字是很好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诗词,写有关祖先的文章序,写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摆脱枯燥练习的方法。

书法生于线条,文字的诞生,出自笔画交错的形态。上古时代,古陶器刻画的符号像半坡时期遗物的记号,即由线条的纵横有条理地略加交叠而成。宋代郑樵《一字成文图》,指出在文字发生次第的规律,拿它来观察远古符号笔画的积叠、平分排列情状,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半坡符号的笔画有肥瘠轻重之分,仔细寻其条理,已有笔势可观,可以说是书法的萌芽,以后甲骨文字完全出于刻画,正是同样的形象。

书法形构在美学上的处理,历代已有许多人做过详细的分析,基本笔画有所谓“永字八法”,王羲之执笔有论:“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若作蹩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若作抽针,如万岁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力弩觔节;若作波,如崩浪雷奔;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所有点、画、波、钩、点针、屈曲都是力的表现。和他在《题笔阵图后》所说的“每作一波常三过波笔,每作一点如高峰压石”一致,必用全力以赴之。笔力所至,要给人以奇险峻拔的感觉。单字的形态,可分三种:

(1)停匀式:外形四面均匀,布置谨严,晋、唐一般正书多此类。

(2)开张式:中宫敛结,长笔向四面展开,如辐射式的结构。郑道昭《云山》诗,以及黄庭坚书体属之。

(3)欹侧式:局部夸张,以相承式相应的歪斜姿态取势。马王堆册的悬针、汉简的波发多此类,《瘗鹤铭》的结体属之。

大书法家的高度挥洒技巧,多喜欢采取后者二式,以形成他的奇姿,因为“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不齐整的美,成为书家的形式逻辑。

以线条为主体的书法艺术,以不齐整而打破焦点的审美观,使书家摒弃算子式的呆板序列去寻求纵横驰骤、奔走龙蛇的笔势;否则过于齐整板滞,便成为“奴书”了。

在不齐整中建立和谐关系,三十六法之中,“相管领”与“应接”最为重要,“管领”好像是连串累珠,使之不散,“应接”好像是宾朋杂坐,而彼此间的精神交相照顾。这样在不相等的距离不平衡的位置的字列笔阵之中,反能产生高度稳重的骨格和筋脉相连的感觉。米芾说“字要骨格,内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布置稳便骨格能立,秀润生则神采自足,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即使建立在此上。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可以说是楷书书法的领航者,水平之高至今无人超越。即便赶不上、超越不了,我们也得学!不学不就更撵不上了吗?

学,您得先知道欧颜柳赵这四家楷书各有什么特点。今天至善就当个媒婆,给大家介绍介绍,具体你相中哪家,或者说哪家更适合你自己,你得自己看,看准了你才能够相中谁跟谁走啊!

欧阳询

字体以“二王”为基础,融和了汉隶魏晋书法余韵,吸收诸家之长,于平正中求见险绝,自创新意,独树一帜。

1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欣赏

在用笔上和点画上基本上以方笔为主,间用圆笔,落笔轻松自然,干净利落,行笔缓慢含蓄,有顿无蹲,收笔不苟。点画讲究呼应连贯之气,笔画追求变化,点像三角形,横竖起笔多用方笔,撇奈多用圆笔,笔势灵活生动。钩画取法于隶,仪态饱满,气势开展,转折又多是方中带圆势,既显方劲,又见浑厚。在结构上取修长,四面均匀停当,严紧欹侧,峰棱比较突出,左收紧,右舒展,竖为主干,横成图案,法度森严,于平正中求见险劲。中间匀集紧密(中宫较紧),大都向右扩展,而字的中心一般多见稍偏左,险劲奇巧,沉稳严谨,无懈可击。

颜真卿

颜真卿广泛吸纳六朝、隋、唐书家的技法,兼收并蓄融为一炉,法前人而愚新意,开创新的风格。

2颜真卿代表作 《多宝塔碑》局部欣赏

笔画劲挺肥厚,间架平整茂密,气势磅礴多变,上密下疏,似泰岳之高耸。行笔雄健,起笔藏锋圆转,笔笔中锋,用墨横轻竖重,奈笔有“蚕头燕尾”之态,转笔多长用提法,圆转直下,而不取折笔。转折处多呈现内方外圆。钩笔笔法多成鸟嘴状,字形结构宽博方正饱满,左右基本对称,端庄平稳,表现出雍荣度大、开阔雄伟的气概。颜楷特别加强了运笔用腕的作用,更多地运用藏锋,形成雄厚、丰润、劲健的特征。颜体的笔画一般对称,但是竖画大有向内环保之势,略呈弧形。造型隶书笔意十足,是整个字外观圆深,内含雄强,具有深厚的艺术效果。

柳公权

柳公权是晚唐著名书法家。初学“二王”,后习隋唐各家笔法,后进一步把变用颜体,另辟蹊径创新独树一帜。

3柳公权代表作 《神策军碑》 局部欣赏

书体结构严谨,疏朗开阔,格局方正,劲健挺拔,骨力洞达,神采俊发,因此成为后世楷模。其点画遒劲刚健,富有弹性,横竖撇奈笔势都向四面伸展,大局势开阔,“竖钩”“斜戈”,往往采用适当的上伸和下延的写法,使字显得昂首屹立,雄资磅礴。横画多采用方起园收,竖画多用逆峰起笔,顿笔之后引峰下行,收笔多采用悬针或者垂露法书。撇奈多有一定的弧度,虽然出锋挺拔,但有着内部的骨力。用笔行驻提按精悍出神。以颜体为基础,结字紧凑疏朗豪放,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紧而不拘,疏而不散,规整中富有变化,平正中偶出险奇。

赵孟頫

赵孟頫以行书楷书艺术成就最高。所作楷书,中锋用笔,平顺和畅。结构匀称,从而得妍媚丰满,婉转秀劲,之美,大与欧、颜、柳子的风格显然不同。

4赵孟頫第一楷书 《胆巴碑》 局部欣赏

赵字特点是姿态繁多,圆活生动,顾盼呼应,其实连贯,横画竖下笔,中间稍提笔行走,收笔回锋,整个运笔沉稳果断,一般都是向右上取势。竖画大多垂直常常根据结体的需要微带左弧状,弧形向着字的中心环抱。折法在横竖交接处,稍顿一下,就势顺笔一拓直下,既不显棱角也不流于圆滑,绝无抛筋露骨之弊端。这和颜柳提笔另起,蓄势外拓的写法不一样。撇捺行笔较快,笔画犀利,大都锋不外露。结体匀称舒适,笔画疏密合度,边旁部件配合融和。但是应该着重注意,赵体字流畅圆润,但是行笔较快,书写时切忌浮滑笔力软弱,锋芒显露,不可只求外观圆润甜美,不查骨力内涵。

在艺术品市场中,挖掘价值被低估的门类,永远是一门让人饶有兴趣的学问,比如古砖收藏,就是一门刚刚被市场认识的门类。比如收藏古砖已有22年的收藏家黎旭先生,亲眼见证了古砖价格在近5年的飞涨。但不少学者、行家都认为,古砖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没有被发现,在古玩市场,古砖就是一支初露头角的潜力股,而目前升值征象正在抬头。

1首先一点,古砖鉴史,记录着古人祈求吉利的精神面貌。比如上图这方古砖“阳遂富贵”,那么阳遂是什么呢?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周礼》:“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夫遂,阳遂也。”被誉为“太阳之精”,古砖鉴史正是如此。有很多吉语,相对直观,比如寿万世、崇高、君宜、高官、万岁不败(下图)等。

2图/“万岁不败”

古砖开始变成了文人手上的金石玩物,始于唐宋时期,最早是被用作砚台的,称为“砖瓦砚”,将古砖瓦加工制作成砚台。像王安石、欧阳修等人都有很多诗词讲到砖瓦砚,在当时很多文人都希望有这么一方砖瓦砚放在书桌上,对它的重视,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有一套海南黄花梨的桌案一样,砖瓦砚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从城市来看,上海最火爆,很多人追着买砖的拓片和砖砚。北京也有不少人收藏古砖。

古砖变成砚台之后,就进入到文化圈的层面了,唐宋时期的砖瓦砚是非常珍贵的。古代和田玉之所以珍贵,主要是材质的稀缺、有天然的美感。而古砖的珍贵主要在于它的人文色彩,发思古之幽情。因为古代不像现在,到处都可以挖,可以掘地三尺。在古代,挖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当时要找到一片古代砖瓦那是很难得,每件古物都留给文人想象和发挥的艺术空间。

3“晋永嘉将军夫人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家综合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同时,古代遗存的古物也经常被世人发现,其中就有不少的古砖。由于很多人对金石文化的认识不够,而且古砖的材质又比较低廉,除了部分被国家文物部门征集外,还有大量被荒置在野外,自然和人为损坏情况严重,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收藏购入的时候,价格还很低。

但最近5年来,古砖的价格涨得特别厉害,现在一般的书法、字口、品相较好的古砖价格都在1000-3000元左右一块,有些稀缺的价格过万元,刻铭制砚之后价格还可以翻上两三倍。比如永和九年的砖,现在残砖都卖到6000元一块,如果刻成砚价格更高(如下图)。

4“永和九年砖砚”

江浙地区玩古砖的人多是有原因的,因为古砖最多就是出在江浙地区,从东汉中后期到唐以前,江浙地区出的砖质最适合做砚台,砖不能太大,像河南地区的砖太大就不适合做砚台。而且江浙地区对古砖的认识由来已久,起码明清以来的文脉都在江浙。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评价一块古砖的好坏?

1、看其历史价值,比如“永和九年”的砖就要比一般的贵很多,因为《兰亭序》;2、看“名声”,像一些古籍或名人记载的古砖,比如与陆心源有关的“钮大道”、与周作人有关的“凤凰”古砖等,价格相对高;3、看材质,不一定是年代越久远的砖就越好,有的古砖质量太过疏松,这种就不好;4、当然,还要看品相、品级(砖质、书法、字口、纹饰等),是否完整,这点也很重要。

5图/当代书法家王卫军题“永和九年”拓片

说到古砖,我们自然无法绕开“拓片”这个话题,我们对古代器物的研究有两种,一种是对实物的研究,另一种就是在原器物的基础上再创造,刻字、画画、盖章、拓片后再跋,拓片也变成文物传承下来,现在一张宋朝的器物拓片也有可能比一张宋画还要昂贵。比如下方,于右任题赠吴昌硕《昭陵六骏之什伐赤拓片》,在2011年拍卖成交价350万元。

6图/于右任题赠吴昌硕拓片

所以,古砖拓片很重要,有较好收藏价值。拓片最利于传播,通过拓片,古砖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而且价格也可以为人接受。其实拓片也很有收藏价值,按照我国的《文物法》等相关规定,一级文物的拓片就是二级文物了。而且拓片经过再创作,比如吴昌硕的书画,或者是史学家、书家的题跋、印章,附加值就更高了。

说起小楷,我们容易想起《灵飞经》,作为著名的小楷法帖,其字结体秀美,笔意潇洒,如下图(局部):

1

注:高清灵飞经原帖下载,请加微信号shufa15

可是大家试过将小楷放大写,像大楷那么写么?咱们有位思友就这样试过,我们看到下面。没准有一定借鉴意义:

2我们放大单字观看:3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1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后,此本及诸家题跋遭火毁,残卷改装成册,近代流入日本,现藏东京博物馆。

2独孤本《定武兰亭》传世善本在赵跋前后尚有吴说、朱敦儒、钱选、鲜于枢、柯九思、徐霖、董其昌等人题跋或观款,又经冯铨、梁清标、安歧诸家收藏。

3 4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选页)纸本册页 33.2X24.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5 6此册中《定武兰亭》残存3片,赵跋及临本残存14片,各家题跋残存10片。所幸冯铨曾以赵氏《兰亭十三跋》及临本墨迹上石刻入《快雪堂帖》中,兼之刘雨若毫厘不爽的刻技,使得今天仍能从拓本中能欣赏到《兰亭十三跋》的全貌,是一大幸也。

南北朝末期,连年战乱,使王羲之的书法墨迹几乎消亡殆尽。

据《二王等书录》记载,公元430年-464年期间,也就是王羲之去世一百年前后,在梁武帝以前五十年,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孝武帝刘骏,也是墨林善者,时常学书戏习,大量收集法书图籍。他曾安排人员收集王羲之书法作品,十纸为一卷。到宋明帝刘彧(439-472),内府旧藏“二王”书迹有十四帙,一百四十五卷,又新增“二王新入书,各装为六帙六十卷”,诏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装治并鉴定。自此以后各代皇帝,循例搜求法书图籍。到齐高帝时期(公元427-482),南朝齐国创立者萧道成,“仍更就求能者之迹”,得张芝、索靖、王导、王洽等人书法墨迹十卷。

1

梁武帝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梁武帝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

同时梁武帝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梁武帝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梁武帝尤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得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墨迹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一万五千纸。侯景之乱平定后,七百六十七卷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墨迹被送到江陵即荆州城。

公元五五一年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萧绎在江陵即位,史称梁元帝。他是梁朝第三任皇帝,在位三年。据《梁书》记载,梁元帝萧绎“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他爱书成癖、聚书宏富。作为皇子,他先后在会稽、建康、江州和荆州任职,共收罗七万卷图书。侯景之乱平息后,他在江陵藏书达到了十四万卷。他专门在江陵内城建“东阁殿”,收藏十四万卷藏书,其中包括梁武帝搜访天下所获二王书法墨迹七百六十七卷,一万五千纸。公元五五四年,即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即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二王书法墨迹全部焚毁。他将宝剑在柱上击断,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随后他便到西魏军营投降。

在他被俘后曾被问到焚书的原因,回答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样一位曾经爱书成癖的皇帝,竟然将全部藏书焚烧净尽。据专家估计,梁元帝焚书从数量上说,毁灭了当时传世书籍的一半。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巨大浩劫。“二王”真迹,大多焚毁于斯。这一天,是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即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夜。

公元五八一年二月,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登基称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长期混乱的局面。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尽价购求”王羲之书法墨迹,但是只得到王羲之真书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多年战乱,二王得存,所余无几。

清代晚期,是书风丕变的急转期。康有为持论尊碑卑帖,既著书立说,复身体力行。书坛翕然宗之,习碑逐古之风鼎沸,好事者每以书帖为不肖。而有一人则坚持晋唐书风,其所书禇字峭劲圆融,气格豪迈清遒,不为彼时官场及市俗流行之“馆阁体”所囿,也不为一味好碑的所动,显示了书风和人格的独立性。其书艺之成就,当为此一时期之佼佼者。

此人名为赵世骏,赵氏所临禇遂良圣教序,形准而意足,精气神俱佳。上下千年间,师禇者多多,而以赵氏置其间,堪称一等高手。惜其时书坛崇尚北碑,故赵氏成就少为人推崇,以至清末以来书史、书论对其皆少有提及,近乎湮没无闻。

▼赵世骏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赵世骏|(?-1927),字声伯,号山木,江西南丰人,久居在北京,为陈宝琛弟子,与清书法家鲁琪光齐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官内阁中书,擅长书法,工寸楷,亦善画花卉,初学钟,王,晚学褚遂良,所书几可乱真。曾为袁世凯幕僚、邮传部尚书杨士琦写墓志铭,孙荫亭见之谓“睹此君书,几疑河南尚在人间”,可见得诸法之深。后因近视不能悬腕作书,乃钟情于金石碑帖鉴赏达30余年,书肆所印古碑贴能得其评鉴者为时人所重,与翁方纲同称为金石名家。居北京琉璃厂北柳卷南丰会馆数十年,四方求书碑铭者络绎不绝,声名远播。

1气韵的生动,本于笔法,而成于墨法,有笔的轻重徐疾,不但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产生用墨浓淡枯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对于楷书,特别是小楷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不像行草那样强烈,那样震撼人心。

一般地说,小楷用墨宜浓一些,不宜太淡,太淡则伤神采,试观古人作小楷,无有不用浓墨者,特别是唐人写经,墨色如漆,神采焕发,虽经数百年,仍犹如初脱手光景。

用浓墨之法,不宜墨汁,当取上等油烟,墨之精品,在砚上重按轻推,不徐不疾,作顺时针方向推磨,清水注入砚池也不宜一下子倒得太多,边注边磨,墨公的浓淡以浓而不滞笔毫为度,磨墨宜贪,故砚池要深,可以蓄墨,墨色要细,故砚面要细,可以发墨,墨磨好后,不必马上蘸墨作书,当稍候片刻,使其墨滓下沉,然后取浮溢在上面的一层晶莹细腻的墨汁用之,所谓磨墨须奢,用墨须俭。自然精气结缀,墨光浮溢,墨色黝莹,湛湛然如小儿目睛,则虽存数百年而墨色不变,这种用墨方法,非多见古人真迹,是很难体味的,写好后,砚池要洗涤,以备明日再用,最好不要用宿墨。

书写小楷的用笔,以硬笔为宜,如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狼毫小楷,如红毛、红豆,或软硬适中的七紫三羊,小白云等,总以健、齐、尖、圆笔之四德为佳。

写小楷时,笔宜开足,开新笔之法,先将笔浸温水之中让其自然化开,洗去含有毫中的胶水,再于废宣纸上舐尖后挂起,使其阴干,隔一日后方可用,用时,先将笔浸清水中濡透,然后在废纸上转动笔杆,四面揩拭,再蘸墨作书。

作小楷时,墨要干一些,不宜太丰,特别是写在生宣上,墨术丰则易湮化,倘毫中墨丰,可在废生宣上略为揩拭,自我水墨调匀,血肉得所,若开足后,因锋长笔软,难以控制,有一法可以弥补,即先将此笔在墨汁中濡透,让其自然阴干,书写时取其锋尖部分,(三分之一处)在清水中化开,而腰上笔身与笔根部分的笔毫与墨汁粘着硬结在一起,书写起来,自然挺健,或取新笔,不全开足,取其锋尖部的弹性,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即只开局部,毫中墨少,写一二次就要蘸墨一次,就势必会影响到笔势的流畅和书写的速度。

笔开足后蘸墨作小楷时,不得深浸墨汁中,当以笔尖点入砚池,水墨便浸入毫中,然后迅速将笔得出池面,如篙之点水,一粘即起,此所谓渍笔须深,有笔须浅,着墨不过三分,深渗则墨易渗化,字口模糊,且笔力也不易得到控制。浅着则笔力沉劲,点画清莹,且墨色也容易产生变化。

2书写小楷,有墨亦宜润一些,不可太枯燥,枯燥则字无生气,所谓润者,就笔力而言,力圆则润,就墨法而言,丰腴则润,小楷用墨,虽无行草寻样淋漓酣畅的墨色变化,但亦当饮墨如贪,(即开足濡透)吐黑如吝,宁以大笔书小字,勿以太小之笔作小楷。陈介祺《习字诀》中说:“小笔写大不台大笔写小,能用大笔为要,能用浓墨,方有力量,小字可展之方丈,方丈须如作小字。”姚孟起《字学忆参》也说:“蝇头楷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当然,不是要您用大楷笔作小楷,用可大之笔作小字,则笔为我用,墨色自然滋润,笔势自然开展。

书写小楷,用墨亦宜有浓淡枯润之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用笔的节奏变化而自然表现出来的,轻则墨浮而淡,重则黑沉而浓,疾则墨少而枯,徐则墨丰而润,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得之则水敛,顿之则水满,这些变化,在书写小楷时,只有感觉中有存在,而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是很不明显的,节奏富有变化,墨化自然灵活。

小楷用墨中还有一种很高级的境界,即枯中有浓,燥中见润的墨法,相传颜真卿,董其昌两人最善此法,这种笔法,当以中锋为前提,以笔力为基础,以气势为后盾,在笔酣墨饱时,加上速度,副毫与纸面的摩擦,以及纸张的性能和沉着顿挫的笔调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这种干渴之笔,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苍润之气欲吐,有天成之妙,在楷书中尤见神采。

总之,用墨之法,当以用笔为基础,以墨不旁出,力透纸背,为书家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