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实质,是借助于意象点画的组合、运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是生命运动的趋向性符号,唯有饱含着力的指向,力的运动,才能获得异质同构的生命力骚动的体验即古人所说的“气韵生动”。这是一切艺术的不可缺少的灵魂。作为书法艺术中的力,则主要是体现在笔力上。即表现在用笔的力量和由笔迹及其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力感上。这里的力,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之分。

1第一个层次,即最表层,是把握笔的力量和驱使笔管笔锋运动的力量,这个力,即物理学意义上的力,没有这种力的把握和力的驱使,笔就无法运动,无法在纸上留下它的运动规迹——即点画及其组合,就无所谓书法。

但这种力又不像物理学定义中所讲的那种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一样成正比,作用于笔管上的力越大,其笔迹表现出来的力越大。而是有其特殊规律,这种力是一种需要巧妙把握的力,不能不用力,但又不能下死力,而是要在行和留、提和按、疾和涩、虚和实、干和湿、藏和露等各种矛盾的运笔法中巧妙把握的力,只有恰到好处的把握才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或阳刚之力、或阴柔之力、或迅猛之力或飘逸之力的表现。俗话所说的“拿得动锄头,拿不动笔头”即可作这种恰当把握的力的注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力既不全是物理学意义的力,也不全是美学意义的抽象的生命力,,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则是书法艺术品完成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能引起欣赏者心理共鸣、心理震动的力,这个力则是通过前两个层次的力的挥运和把握而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但却又是抽象的美学意义的力——即力感。

所谓笔力,不是这三个层次中任何一个层次的力,而是这三个层次的力有机的融合后所表现的整体。

古人所说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杀笔甚安”等句,只不过是对笔力的形象化的比喻。对此,古人亦有明晰的见解。唐林蕴的《拨镫序》中就说:“岁余,虑公(肇)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这里所谓的力即第一个层次的力。明丰坊《书诀》中云:“指实臂悬,笔有全力,擫衄顿挫,书必入木。”清康有为说“抽掣既紧,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能沉劲。”(见《广艺舟双楫·执笔第二十》),这里的力,讲的就是第二个层次的力。唐蔡希综《论书法》所说的“夫书匪独不调周正,先籍其笔力,其始作也,须急回疾下,流转无碍”及其他所谓的“雄浑”、“劲秀”等词句,则无疑是指的抽象的审美之力。对于书法家来说,不管其书法的风格如何,形态怎样,尽管也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以笔力超越常人,就一定能得到历史的承认。正如王僧虔在《答竟陵王书》中所说的那样:“张芝、索靖韦诞、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惊绝耳。”可见笔力对于书法艺术是何等的重要。

2突泉县三街小学:书法讲究的笔力,应该注重内质,上乘的作品可以看到笔力是露而不露,不露而露。而骨瘦如柴,面目狰狞的作品,非但不能体现笔力,反而缺乏内涵,浅薄无味,臃肿肥胖没有骨力的作品,多状如墨猪,绵软靡弱,提不起来,凡此种种都属不得笔力。而得笔力者,运笔多用中锋,用中锋的好处是可做到所谓万毫齐力,线条劲健,浑厚,有张力。但书法艺术是丰富多彩的,所谓笔笔中锋也不尽然,好的书法艺术作品是以中锋为主,可以有偏侧锋,回锋等等谐调使用,即古人所讲的八面出锋,八面都有力。中国书法字的造型变化多姿,鬼斧神工,而书法的笔力就是体现在用笔中,显现在线条中,感人在气势中,夺人在结字,造型,章法,布白,气贯长虹的整体神韵中。

书法的笔力不是蛮力,僵力,笨力,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互补,技法,学问,修养,人格通过点划的综合表现力。作者用柔软的毛笔能写出有质感,有力度,有厚度惟妙惟肖,镌永的作品,诀窍就是用意不用力,是意到,气到,力到,要领是用意领气,以气贯笔,也就是意,气,力同书法诸要素的自然溶合,仿佛有点像太极等内家功夫,只不过作用的对象是笔,墨,纸。笔力体现在书法作品的线条上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力,它至刚,至柔是作者精神的物化形式,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历史上一些书法大师们的名作虽然经漫长岁月的侵蚀,到今天依然神采奕奕。可以说不少人却不知道这种内力的由来,过去也有人错误提出过所谓的“全身力到”说,机械地用外力,使气力,与书法的本质相去甚远,比如一个壮汉没有娴熟的技法和深厚的积淀,仅凭一身的力气,提起毛笔是写不出力屈万夫的好作品的。

书法的奥妙就是,笔力是被神奇的线条裹住的,线条是活的,变化无穷,真气在里面鼓荡,能量可以透过纸背震撼观者的人心,从而产生美与力的共鸣,能量可以穿越时空,使观者有可能与古代书法大师们在心灵深处进行沟通。粗的线条造型如钝器,让人能感觉到这种力是深沉的,有筋道的,纯熟的。细的线条造型如钢针,铁画银钩,让人觉得锋梢上都能扎手一样。书法达到这样的水准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历史上怀素的草书,线条如弹簧,似游丝,王羲之的书法变化泣鬼神,韵致动天地,线条刚柔力度的转换都达到了极致。历史已经跨越了一千多年,但就其作品恰到好处的力度及内核至今无人超越。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作者本人包括历代的经典作品的作者,用当今的话说都是高素质的人才,由于他们崇尚佛学,崇尚老庄,儒学其人格的修炼,已完全脱离了低级趣味,由于人格的升华,他们传世的经典作品入木三分,势大力沉,气象宏伟,又阴阳平衡,和谐自然,变化生动,令人遐想无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朱统:书法形象的力是指书法作品形象产生的与人的视觉上的力学经验相似的感觉,也是评判书法作品的标准之一。书法中的”力”,主要体现在笔力上,即表现在用笔的力量和由笔迹及其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力感上。古人所说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等书法术语,只不过是对笔力的形象化的比喻,最基本和表层的理解是指握笔的力量和驱使笔管笔锋运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