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3 2张聿光(1886—1968), 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字鹤苍头,斋名冶欧斋,浙江绍兴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04年在上海华美药房画照相布景,同年与京剧革新家夏月润合作,在“新舞台”首先设计使用布景,改变了京剧的传统舞台面貌,为我国早期的舞台美术家。

5 10 9 8 7 6

1905年到宁波盍智堂任国画教师,1907年又返上海,在中国青年会学堂任图画教员,1908年在上海新舞台任舞台布景绘画师,1909年至1911年间,在《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等报纸上发表漫画,其中包括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讽刺袁世凯的作品《袁世凯骑木马》、《饭桶》等。是我国最早在报纸上发表政治讽刺画的漫画家之一。他还为儿童读物作过插图。11 12 10

一、优化气质

气质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练字的人,长期以来,在临练字字帖读帖的同时,还要学习书法理论,研究诗词歌赋,培养审度情趣,以增加涵养,努力使自己的字有丰富的内涵、有浓厚的书卷气。随着书法水平的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学识水平、审美情趣也会随着提高。练字的人往往给人学养丰富、言行高雅、气度不凡的感觉和印象。

二、益寿延年

练习书法,要求胸张,背直,头端正,并稍微向前倾斜,使胸与肺有舒展自如的余地。书家在习字之时,因手腕着力运动笔管,往复伸屈,心搏犹如钟摆一样地自然运动,故上肢的运动,能与心搏配合尤著,就好像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推拿按摩。在书家的运笔过程之中,通过五指执笔,以五个手指反复运动来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于身体的活动能力,从而达到身体内在功能的调节;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大脑的新陈代谢;更有利于人体增强内部“老年素”的排泄。我国书家历来寿者多,古代的虞世南81岁,欧阳洵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0岁;当代的舒同、赵朴初、启功、武中奇等都是长寿书法家;至于在世的高寿书家更是举不胜举。

三、造福家庭

幸福家庭既需要真挚情感来维系,也需要家庭成员通过健康有益的行为来营造。赌博酗酒等恶习是幸福家庭的杀手,而书法又是赌博的杀手,没见过书法家同时又是赌徒的。一旦爱好上书法,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练字上了,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赌博酗酒吃喝玩乐了。无恶习的人,更能赢得家人的尊重,为家庭增添其乐融融的幸福气氛。

四、充实人生

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后,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消除泛味、单调,排遣孤独,使生活更有意义、更充实。学习书法无疑是一项明智的选择。练字的人,全身心的投入书法中,往往烦恼皆消、宠辱皆忘,生活会很快乐、很充实。特别是在退休或空闲时间多的人,一旦爱好上书法,会使你退而不休、空而不闲,在挥毫泼墨之际,舒散怀抱之时,心无挂碍,心平气和,心情舒畅,怡然自得,持之以恒,乐此不倦。

五、活跃思维

众所周知,脑子越用越灵活,练字的人展纸挥毫,斟酌推敲,需要全神贯注地思维和专注构思,大脑一直处在兴奋之中。医学专家证实,练字的人勤于思维,常动脑学习,会使大脑得到相应的锻炼,可以达到调节肌体功能和抗衰老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大脑组织的活力,增强记忆能力。

六、消除疲劳

练习书法,是一种动与静的运动过程,与体育运动中打太极拳、练习气功等锻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取得的锻炼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书家在展纸挥毫之时,人体配合默契,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关节,甚至腰部也都相应地得到锻炼。在书写之时,心静手动,形神合一,心不外驰,专心致志,通过内外的协调作用,使血脉、气路、经络均得到疏通,从而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七、调节情绪

练字对磨练习性、调节情绪、培养镇定和缓的性格有益处,这是世所公认的。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高强度的工作负担与周边环境的复杂,使人神经系统的正常运动招致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使人的性情容易烦躁不安。而在工作繁忙过后的空余之时,练习书法,吟诗作赋,能使人心旷神怡,使一天紧张的工作情绪得到调节,以此陶冶高尚的品格与情操。

八、遣情舒怀

在窗明心静、清雅安适之时,入砚睢墨,潇洒挥毫,泼墨写意,倾情于笔端纸间,纸上春风笔上开。把情感寄托笔墨,通过笔墨舒发情怀,畅哉,乐哉!

九、结交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好书法的人通过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交流书艺的同时,增进了友谊,结交了朋友。对此,全国各地以往素不谋面的书法爱好者成为了挚友;不断探讨书法技艺、畅叙感情友谊,天南海北的朋友越来越多,朋友会遍天下!

王蘧常其章草风格独特,开一派章草书风!《急就章三跋》是王蘧常先生观松江本《急就章》后的题跋,先后三次题跋,故曰《急就章三跋》。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嘉兴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1 2

昔吾師沈寐叟先生云。集帖自玉煙外。

無摹急就者。然此亦集帖也。形態於玉

煙為近。而玉煙無釋文。有釋文又似松江本。

墨色黯古。裱褙多用明萬曆四十八年

平價米帖。其為明帖無疑。可貴也。寐叟

為近代章學鉅子。所見至愽。而未嘗見

之。為尤可貴矣。紹智吾弟得于武昌。

過滬出示。為摩捫三日。將別。漫書。第五行明帖

帖應作拓。

一九六五年五月王蘧常書于珠朗樓

3 9 8 7 6 5 4

 

予前已為紹智弟跋此急就章矣。去冬

紹智複以寄示。屬補所闕。第六章平定以

下與第七章錦繡以下。及釋文共十行。時方

多病。至今夏始克補就。複與松江本對勘

之。覺與松本雖大致相同。而亦有小異。松本

較瘦而此較肥。松本較堅挺而此較圓

潤。其最勝處竟似宋拓懷素聖母

帖。翁覃谿所渭精妙如手書者。松本多

遊絲飛動。此極少行款。兩本相同皆十

一字。而此本較松本高一格。此其大較也。

至其點畫之間亦有小差異。茲著其較

顯者。如第二章石敢當。松本『敢只有左』上右點而此

無之。第三翟回便松本回作回。第五萬字

釋文皆作萬。松本作萬。第六臧字此闕末點。

威字此釋文闕右掠。第十四塵字三點松

本左一右二。此則左右各一點。比字松本作

比。此則左右分列不連。第十七漆字釋文

松本作漆。而此作漆黑字。松本漫漶而此全。

第廿一犙以下此多失形。疑裱褙所誤。□

字釋文闕右邊。松本全。狼字此與松本皆

漫漶。凡松本漫漶處。此皆完整。惟此相同。

第廿三此半桂桂志橫列四字。皆模糊不

清。細驗之似木理與石理不同。第廿六皆字

此全漫漶。松本存。由其同異。可證此本非

出松本。蓋同祖之昆弟行也。今所傳急就章。

相傳為吳皇象書。自來無異。議獨此首題

晉索靖書。予所見松本及玉煙堂本。渤海

舊藏漢魏法書本等無題靖書者。亦異已。

又複題漢黃門令史遊云云。他本所無。予

譾陋。所見至陋。姑記之以答紹智。俟他日

再考之。
癸醜四月廿四日王蘧常

 

 

10 15 14 13 12 11

 

作前跋之後二日。偶讀王觀堂校松江

本急就篇序有云。明正統初吉水楊

政得葉石林所摹皇象章草本。刊石

于松江明季類帖亦翻刻之。顧三百年

來。小學家都未之見。嘉慶初。陽湖孫

伯淵得類帖本。刊之岱南閣叢書中。

道光中葉。陳學峰複刻松江本。又云

明季類帖與三山陳氏本同出松江

石本。岱南閣本雖號稱出索靖。然孫

氏所舉存字之數。正與明刊葉本合。予

為之大喜。蓋所謂明季類帖當即指此。此

拓本表背(裱褙)皆用萬曆四十八年平價

米票。可證其為明季所刊。此其一。帖首

有集珍樓印。可證其為類帖。此其二。岱

南所翻類帖號出索靖。與此本正同。此其

三。得此三證。則此為明季覆刻松江本無

疑。予前跋謂此與松本同祖而非所自出。

實為其狡獪所欺矣。蓋其往往於同中

求異。乃欲不異於松本。首題索靖書亦

欲不異于葉摹。葉題明云相傳

為吳皇象書。故其鉤

摹特為精緻。與三山陳氏所翻。實有天

壤之別。則此固有足珍矣。且王氏僅憑

孫氏云云。謂三百年來小學家所未嘗見。

而予與紹智乃得摩挱而目驗之。非尤

可珍夫。予作前跋前旬日。紹智適自京

來滬。今將歸。予未及一檢岱南閣叢書

而詳考之。為甚歉也。容待後日將繼此而

四跋之。蘧常三跋

1历代女性文人书家大多出于乐户与仕女二门,清代亦不例外。乐户不过是艺妓的别称,因为谋生的需要,她们从小就要接受专门的才艺训练,琴棋书画酒色才艺俱佳为其谋生的基本功夫;而后能有幸与文人士大夫往来结缘,才艺方能更上层楼,得以名流千古。此一阶层分布于各大都市,而以京都与吴越江淮尤胜,女史柳如是、董小宛等人更是鹤立秦淮,名著千秋。仕女一门则赖有官贾家庭的荫庇与书香门第的影响,因自身兴趣的需要,往往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培养,因而才艺得以发展提高。仕女们或隐身民间,或悠游文士,或可跻身宫廷,或叱诧风云,大都能安享艺术人生,如姜淑斋、王端淑、孙云凤、张纶英、吴藻、秋瑾等人即是如此。清初之姜淑斋(生卒年不详),名如璋,以字行,别号广平内史,清初胶州人,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清代女史书法当推其为首。

柳如是(1618~1664),名隐,后更名是,一字靡芜,号我闻居士,又称河东君。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她10岁时因家庭窘迫被卖入娼寮,因天资聪颖,国色天香,诗文丹青出色,名列“秦淮八艳”之冠。其风神才艺,300多年来世所艳传,于今未沫。

柳如是在琴、棋、书、画、诗词诸方面,都堪称奇绝。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和著名作家郁达夫都对其赞誉有加。柳如是端凝坚劲的书法正是其性情、眼界、心胸的外化和显现。翁同龢对其书法大加称许:“铁腕拓银钩,奇气满纸。”但她的书法艺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柳如是的书法师承,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称:“河东君所与往来之名士中,李存我尤以工书著称,河东君(柳如是的号)之书法当受存我之影响无疑。”柳如是流传下来的书法主要有《湖上草》和望海楼楹联墨迹,另有少量对联书法。

2清·柳如是《题望海楼》楷书对联

《题望海楼》为柳如是楷书对联,联语为“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深得“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褚遂良法度,并化古为我,自成风格。王端淑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书画。画宗倪、米,兼工花卉。画、书、诗外尤长史学。据清代王士禄《宫闱氏籍芝文考略》载,王端淑酷爱读书,自经史及阴符、老庄、内典、稗官野史,无不浏览淹贯,可谓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并“以才情学问自负,欲奄有众长,故诗文诸体,靡不涉笔。”对王端淑的多才,清代福建莆田女画家、女诗人林文贞有诗《自题秋兰便画寄映然子》专门称赞。清代恽珠《闺秀正始集小传》称其天资高迈,尤擅小楷,楷法二王。祝嘉《书学史》将其列为清代女书法家予以介绍。

王端淑(约1620—1700),字玉映,号映然子、吟红主人,又号青芜子,明末著名文臣王思任之女,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才女。王端淑自幼濡染家学,书画兼工,清代张庚《画征录》称其工诗文,善画。

王端淑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书画。画宗倪、米,兼工花卉。画、书、诗外尤长史学。据清代王士禄《宫闱氏籍芝文考略》载,王端淑酷爱读书,自经史及阴符、老庄、内典、稗官野史,无不浏览淹贯,可谓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并“以才情学问自负,欲奄有众长,故诗文诸体,靡不涉笔。”对王端淑的多才,清代福建莆田女画家、女诗人林文贞有诗《自题秋兰便画寄映然子》专门称赞。清代恽珠《闺秀正始集小传》称其天资高迈,尤擅小楷,楷法二王。祝嘉《书学史》将其列为清代女书法家予以介绍。

3清·王端淑《跋张翀西园风度》手卷题诗

王端淑跋《张翀西园风度手卷》题诗,款署:“甲寅(1674)五月,山阴吟红女史玉映王端淑。”钤印:“式好堂、王端淑印、玉映。”翁方纲评之题曰“卷尾题者俱一代知名之士,而女史王玉映益有三绝之能,并称重于艺林者,可不宝诸。”足见其佳。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又名宛君,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皆因仰慕唐代诗人李白而取。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与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等八人,被当时人称为“金陵八艳”。董小宛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学诗、习书画、作戏、操琴,十三、四岁的时候,琴棋书画莫不知晓,诗词文赋样样精通。

董小宛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奇情,还有雅趣。她热衷于食谱研究,通诗文,善书画,尤善画桃花,落笔生姿。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书法擅小楷,初习钟繇,转从《曹娥碑》,蝇头小楷工整俊丽,笔精墨妙,精美绝伦。墨迹今已相当罕见,仅金笺纸扇面小楷《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

4清·董小宛《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

《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金笺纸扇面小楷,纵18.5厘米,横51.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此帧董小宛楷书秋闺诗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作品,对考证董氏与冒襄的感情经历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细品诗境,感怀伤秋,可感受到在封建礼教重重束缚下一个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声。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尽得远古书家精髓。

孙云凤(1764~1814),字碧梧,令宜(春岩)长女,袁枚弟子。能诗,善写花卉。其妹云鹤、云鸾、云鸿、云鹊、云鹃并能诗、画,自幼都聪慧乖巧,同入袁枚门下学诗习词,都成了出类拔萃的角色。雷缙《闺秀诗话》记载,孙云凤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八岁时,父亲以《诗经》句出对:“关关雎鸠”,她立刻应声而对:“嗈嗈鸣雁。”

5清·孙云凤《论希白作字》

《论希白作字》,孙云凤扇面行书。袁枚《随园诗话》有云:“孙云凤诗既佳,书法亦秀媚。”其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其师袁枚“性灵”之主张。法度相宜,而才情横溢,视为佳构。

张纶英(1798~?),字婉紃,室名绿槐吟馆。张琦三女,适孙劼。江苏武进人。工书,为包世臣所称颂。性婉柔,体弱若不胜衣,而下笔则刚健沉毅。日本、高丽诸贡使,辄购其书以归。 张纶英善北碑,以郑道昭为法,所书神似唐代书法家李邕。其隶书沉稳稍腴,古朴茂实。笔法篆、真、隶互用。她的魏碑大气磅礴,不斤斤计较于一点一画的得失。但也不是一味的霸悍,而是刚中有柔,体现出女性书法的阴柔之美。赵之谦特别称道张纶英,以为“国朝书家无过阳湖女士张婉钏名纶英,郑僖伯以后一人也”。张纶英书法对赵之谦影响较大。其传世墨迹有《楷书宋庭瑜妻》立轴、隶书四条屏等。

6清·张纶英《隶书四条屏》

《隶书四条屏》,纸本隶书,单条纵116厘米,横30厘米。此书用笔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方正,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越缦堂日记》赞其“善学北碑,笔力超劲,备篆隶之法”。

7清·张纶英《楷书宋庭瑜妻》

《楷书宋庭瑜妻》立轴,金笺楷书,纵122.1厘米,横29.厘米。此书写于方格金笺纸上,运笔婉转流丽。这件楷书作品可能为通屏中的一条,故只有章而无款。所写的内容也是前代女性文章中的嘉话,作者心手双畅,气势非凡。因她书作传世不多,书学史界在论说清代碑学家的时候,往往对她忽略不提,这是值得反思的。

吴藻(1799-1862),字苹香,号玉岑子,安徽黟县人,父葆真,字辅吾,向在浙江杭州典业生理,遂侨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她痛恨封建礼教束缚,创作杂剧〈饮酒读骚〉。剧中主角为“生长名门,性耽书史,自叹巾帼,不爱铅华”的谢絮才,她将自己画为男子,对影读《离骚》痛哭。自然谢絮才即吴藻本人的自我写照。

卒年六十四。著有《香南雪北庐集》、《花帘书屋诗》、《花帘词》、《读骚图曲》。《艺林》、《杭州府志》、《西泠闺咏》、《两般秋雨庵随笔》、《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画录识余》等有载。

8清 吴藻 致沙馥信札

吴藻不仅工诗词,也能书,善画兰。嘉庆一七九六―一八二o)时与朱鲁南(沂)等九十余人,结金陵画社,马掬村(士图)有画社丹青引咏之。其书未入碑学时流,而独步二王帖学一路。其《致沙馥信札》,刚健洒脱不亚须眉,毫无女子纤软柔弱之质,是难得的上乘书作。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睿卿,一作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7年清光绪三年生于福建厦门。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豪放悲壮,感情深沉。有《秋瑾集》。秋瑾书法源出欧阳询,字形稍扁,女书的娟秀与内质的刚毅合二为一,书风开张却不失凝重。

《行书诗册》笔力清刚,结字雅正,似有欧字之骨,北海之雄,更有其诗风豪迈雄浑,欣赏其字如睹其人,激昂愤发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殊觉有一股磊落正大之气横陈眼底!

9清·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豪言之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清绍兴府将此词稿作为“罪状”公布,可见此词革命性之强。笔墨间英气闪耀,气息类鲁公之祭侄文稿,赞为逸品。

1东汉·张芝《冠军帖》

【作品评析】

此作用笔淋漓酣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字势奇崛,振人心神。结字时有巧思,如“散”之险绝、“见”之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绝。

2 6 5 4 3

【释文】

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讲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所游悉,谁同过还复,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1▲学书法是受人尊敬的高雅艺术,“两子”都喜欢。上至天子下到(叫)花子都对写字的人非常尊敬,学别的东西,比如武术,就可能有人有非议,但对写字好的人没有说坏话的。

▲初学书法,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时候越学越胡涂,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对不对?对是什么样子,不对又是什么样子;还有一种情况,自己感觉越写越漂亮,这是学习书法的大忌,且很危险,再加上外人夸奖几句,就更感觉了不起。尤其是有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把别人的奉承当做自己的书法水平,这比第一种情况更危险。所以劝大家一定要出来学习。

▲学而知困,学而知不足。当教别人学习书法艺术时,我才知道不是那样。你们学习书法所犯的任何错,都是我曾犯过的,而且我犯过的错误都比你们大。所以,“问路要问过来人”,学习书法也是这样。

▲学书法必须老师看得见学生,学生看得见老师。你们来学我写字,你写不好,我着急。有的老师教书法,只跟人家说要学字帖,然后指点。所以我跟别人不一样,就是面对面交流。为什么来学习要交钱呢?因为钱是衡量你来学习是否真心?

▲字写不好是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了,字就写好了。每学期学几个字,不是为了再现一个田英章,而是通过这几个字寻找书法的共性。比如,有的字写得不够规矩或协调,不明白某一笔是怎样写的,这就是知识问题。

▲学习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讲究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就是心里明白,一点通是手上的功夫。因此,心有灵犀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里不明白,写不出来;第二阶段,是心里明白,手不通;第三阶段,是心里明白,手也通;第四阶段,是心不灵犀,手也通了。就像饭如何吃,走路如何迈步一样,不必思考就熟练了。书法练到这个程度就是最高境界了。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大家到最高境界时,书写的任何一个字都是后人之法。

▲学书法是最安全的职业。学美术,需要外出写生,有时还不安全。而学书法只需要拿个帖子老老实实在家里练就成。

▲学习书法必须首要先学笔划,千万不要上来就写字。笔划写不好,字就写不好。

▲有楷书基础,行书就有法度。所以基础一定要打好。

▲学书法一定要坚持临帖。不临帖就是不想写好字,也写不好字。

▲写字要注意研究笔画的书写顺序。落笔要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写,哪一笔在最下面就最后写哪个笔划。但有的字可以例外,比如繁体“無”字,就要先写中间的横笔后填竖笔。

▲我教书法不是为赚钱。但是钱是衡量书法艺术价值的标准。如果你写的字没人喜欢,也没人买,那就说明你的字不是东西。有人喜欢你的字,说明你的字有市场。我今年三月份去淄博,那里的荣宝斋有我的一个工作室。我去后,大家非常热情,使劲握手,连胳膊都晃酸了,以至于给大家售书签字时手抬不起来。所以字写好了人家愿意买,就不愁没饭吃。

▲写字也要研究人们的需求。不要写那些人们不喜欢挂,也不敢挂的内容。要写些雅的、吉祥如意的内容。人们忌讳的内容不要写。

▲写欧体书法,要用力。一定要有“刀劈斧剁”的感觉。要有质感,有力度。

▲学习书法要首先联系笔画。学习中,我为大家写的二十八种笔画,大家要认真练习,只要把全部笔画都写好了,可以敢说在中国大地上都会为你伸大拇指。

▲要注意书法作品异体字的运用。认识异体字是一种学问。但不要为了写异体字而学异体字。自然的事物是最好的,故意雕琢不好。

▲要注意毛笔的使用。一是要善于拿大笔写小字,不要拿小笔写大字,不要学有的人用小笔、秃笔硬蘸墨,在纸上乱拧玩命,让人感觉难受。二是毛笔不能改造,修笔的结果是失败的,这是我的经验教训。

▲参加书法培训时间有限,应以听课学习为主,以练习为辅。不论写什么字,都要对法儿,就是心里必须明白,一旦找到了法则,怎么写怎么得劲。写字落笔要反复看帖,看一笔写一笔,有时候要看几次再写一笔。就像下棋一样,如果你不认识那步棋,就要输。举棋后看了再看,才能落子,很多时候就是在看到最后才看出是一个陷阱。所以 ,落笔前要尽量多看一眼,再看一眼。

▲学字不要贪多。有的人写了很多诗词书法,拿给我看,结果一个字都不对,有什么用?我这是说真话。说真话往往听了很不舒服,但我必须说实话,不能骗你,那样没有好处。因此千万不要贪多。我小时候,老父亲就教我写八个字,一直写了若干年。28法都写好了,就能走遍天下。我敢打赌。

▲写字就是做学问,心浮气躁写不好字。做学问就要忍得住寂寞。学书法是很枯燥和寂寞的,有的人用不同的颜色写字,故意标新立异,我一看就烦,因为这不是做学问,而是在发泄情绪,带情绪的字是不好的。另外,书法讲究书卷气。凡是“ 武”字有关的书法家大都结果不好。比如颜真卿、岳飞等。颜真卿被叛军所害,岳飞被奸臣所害。

▲写字一定要心里用劲,要“稳、准、狠”。不要认为手里拿的是软毛笔,应视为手持匕首投枪,一定要用劲,才能写好字。过去我写字,一天写下来,脑子都缺氧,手臂伸不直,先手指疼,后手腕疼,胳膊疼,脊梁疼,到最后脚尖疼。我的右胳膊肘下面都因为写字磨出茧子,以至于现在成了皮炎,一直治不好,医生说我是职业病,所以不用劲是不行的。

▲写书法的全部核心内容就是临帖、临帖,再临帖。不管学谁的书体,都要临帖。首先要像,贴上是实笔就写实笔,贴上是虚笔就要写成虚笔,不要随意更改,下一笔要看三眼,直到看好了,才可以落笔。写字有两种感觉,一是越写越糊涂,另一种是越写越开心,乱学乱写,如果遇到说好话的,认为自己行了,甚至有地位,别人又都说你写得好,就不自觉了,去指手画脚说别人了。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临帖很枯燥,现在到底有多少人真临帖?临帖很不舒服,一天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一临帖就恶心,想呕吐。临帖还有个技术问题,很多人看不明白。只要你的字永远不如字帖上的字好,贴就永远有用。

▲要写好字就要注意经常读帖。为了看贴方便,我在家的厕所里,沙发上,车上都有欧体书贴,每看一次都有收获,开卷有益。不管你是什么大家,不临帖都要退步。赵孟頫得古人书法数行,终身习之,便可名世。《九成宫》字帖1108个字,怕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只为了过瘾不行。所以要好好去临帖,千万不要贪多。

▲任何一个书家都是靠一种书体名世的。颜真卿一生涉及的书体很多,书法评论说,颜真卿的书法,楷不如行,行不如稿。就是说它的楷书不如行书,行书不如他的祭侄文稿写得好。祭侄文稿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但颜真卿最终还是因为楷书名世的。

▲字不要贪多,书体也不要贪多。书法家不要犯低级错误,有的大书法家写千字文竟然有21个错别字,误人子弟。

▲写字提倡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要骄傲,包括获奖者。所以,希望大家要好好努力。

▲做学问要多读书,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都是文学家。也许我们的字不亚于欧阳询,但整体上不行,写得不老。老不是年龄,是成熟的老。有人问我如何评价自己的字,我说我的字不敢说好,但我没有看到比我更好的,要有自信。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大本营,也是西方文学的盲点。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书法。

▲写字不要搞矫揉造作雕虫小技的东西。我年轻时曾写过一些那种东西,并赚了一点钱。比如,把宣纸揉成团,再展开,用草书些一个“蛇”字,装裱后宣纸展平了,就像一幅画,蛇的鳞片都非常清晰形象。结果被父亲臭骂一顿,从此不再写了。

▲写书法必须下功夫。别人的字比你写得好,说明他用的功夫比你多。如果只写了两三年,就称著名书法家,那是骗人。书法家是不能速成的。有的孩子从六七岁就开始写,我从三岁就开始学写字,学欧题,写了57年了。我就是想,按照一种字体坚持写下去,看看到底能写到什么程度?出现什么效果?因此不管学谁的,首先要学得像。凡是想写成自己的,一定不会有成就。你到我这里来学,就要放弃你自己的。你可以不是欧阳询,但道理一定要懂。有的人说我的欧题字没有个人特点,有我个人特点就不是欧体书法了。

▲一个人什么最难受? 失去目标最难受。望山跑死马说明还有奔头,但没有目标就很难受。在培训班上,有欧阳询字帖,有我在这里做朋友给你指导就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要认真端正态度,不要整天想把自己写出来。教学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因为各人的素质不一样,所以学得不一样。有的人在网上发贴子说,如果都学欧阳询,千人一面有什么意思?这全是胡说八道。如果大家不信,可以搞一个颜、柳书法比赛,凡是临帖临到一定程度的人,临什么都行。我的书法是一步步摸爬滚打出来的。现在中国的书法风气不正,等中国发达了,书法风气正了,书法的春天就来了。

▲写字不是为了赚钱,如果没人买,就说明你的艺术还不行。我父亲曾形容我和蕴章兄弟俩,是“拔了蒿子露出俩狼来”,意思是说当时文革时期别人都不写字,而我们兄弟俩仍然坚持写字,现在才有了点成就。父亲在世前从未夸奖过我们。现在书法界风气整体不正,正处在低谷时期。当代不出大家,但当前的社会环境对书法是有利的。趁大家写字都不行的时候,赶紧练我们这种书体,走到哪里都有饭吃。买的人还是愿意掏钱的。我兄弟十个,其中同胞弟兄是我和蕴章两个。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十兄弟都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分别。那时候我父亲出场演出一个晚上所得收入就能顶50多袋面粉,吃饭不成问题。但后来他们都不写字了,回到了老家天津农村。现在他们见到我已没有更多语言可以交流了,只说说如何外出打工,如何干农活之类的话,房屋破旧,生活极其困窘,让人看了难受。如果当时也坚持写字,可能命运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说写字不是为了赚钱,但如果没人买,就说明你的艺术还不行。培训班结束后,如果谁愿意继续学,还可以交流。

▲“楷法无欺”,书法是最讲良心的艺术。你对它付出一分,它报答你一分,你对它付出十分,它就报答你十分。

▲我教欧体书法,不是为了再现一个田英章,而是要学我的刻苦精神。我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评书演员,家里藏书藏品很多,包括很多市面上见不到的珍贵书法作品,但我从来不卖。你们现在的条件没有办法跟我相比。因此,你们来学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们非要学我田英章的字,也不要简单地去比,只不过希望通过学我的字找出书法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如常识,技法要领等。

▲书法的全部核心是临帖。临帖一定要克服自己的习惯,看一笔写一笔。一笔三抬头也不过分。谁想进步快就要临帖临得“狠”。文小明班长之所以进步这么快,就是因为临帖细致。

▲临帖不是为了临而临,是为了像。不是为了像而临,是为了好。临字要好,就必须学谁的字就要像谁的字。否则谈不上好,那些一味追求个性的字根本不是书法,因为书法是讲究法则的。

▲ 好多书法的共性是漂亮,健美,精神。字不漂亮可以,但必须有精神,有力度。

▲ 写字可以用尺子量,按比例写。有的人用尺子量出各字的结构,然后去仔细写,这样写出来的字比例协调,准确好看,可以提倡这样做。

有关书法技术问题:

(1)用笔。用笔要用兼毫,不能用纯羊毫。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一定要好使。如果大家发现哪里的毛笔好使,可以互相推荐。新笔要用手捻开,在水里浸泡开,等吃透了水再蘸墨写字。经常使用的笔,用完后要洗净保存,再用时,要先在水里浸泡半小时,才好使。写欧体书法,要用兼毫,不软也不太硬。

(2)用墨。我是用一得阁牌墨汁。这种墨写字留得久远,最好用手研的墨。墨汁不兑水不行,挡笔,用废笔调匀再使用。墨汁坏了不能用,有毒。陈墨不好使,涩笔。古人是研墨,现在使用墨汁,含胶多。必须对水才能好用。写楷书要对四分之一的水;写行书要写楷书要对三分之一的水;写草书要对二分之一的水,也可以掺酒,写出的字含有酒香味。现在看学员写字普遍蘸墨较多,一定要注意尽量少蘸墨,中间不要停顿,一个字写下来蘸两三次墨就可以了。否则字写出来会变得很散,笔划之间不连贯,没有精神。

(3)用砚。我用一个小罐,不用砚。过去有钱的人写字都是书童研墨,用一点倒一点。日本人用研墨机研墨,研好后放在容器里,用多少往外倒多少,省墨。

(4)用纸。写字不要用好纸,不要用太隐(因淫)的纸,也不要用加浆萱。最好用单萱、生萱,不要用熟萱。好纸如布,好布如纸。台湾、日本的纸比较好使。

(5)写硬笔书法的技巧。要在下面垫一张铜板纸,或硬纸板,效果比较好。

1当前我国的书法人口相当多,中国书协会员近万,省级会员几百万,地县级会员几千万。为历朝历代所不可比。但是,专业的书法教育机构在几千万爱好者目前难以满足需要,绝大多数都是自学。出版界火速加盟,法帖专辑、光盘教材充斥书店,为自学书法者提供了有利条件。所有这些绝对是可喜的现象。

但最近,曾听一位业内人士说了一句震人耳根的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此言一出,皆争引用。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有它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常年从事书法教学的书家,真真地有所感受,“自杀”现象非常普遍而且严重。此陷阱一。

在全国范围内,书法的教育可谓非常兴旺和发达。大专院校设有书法专业的相当之多,学历的设置极为诱人。大专、大本、研究生、博士生等等,每年都有一定批量的学子离开大专院校。书法专业机构和社会办学更是遍地开花,可谓一派红火景象。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当前的书法教学中“他杀”的现象也格外严重。此陷阱二。

鉴此,非常有必要就这两大陷阱的话提议论议论。

我们真的发现,而且是经常地发现,一些热衷于书法的自学的业余爱好者真是执着地、顽强地、义无反顾地在“自杀”!

究其缘由,或许是某些理念的传导和学习的环节出了问题。比较常见的是有几种情况:

一、被楷书所杀

一些人执着地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更有甚者,认为“唐楷更是书法的真正的基本功”。于是,顽强地抱住颜柳欧赵之某一家,死守几年十几年“刻苦地”练着“真正的”“基本功”。这种现象非常非常普遍,绝大多数沦为书奴。

令人相当费解的是,他们只认定楷书(只认定唐楷或独认定欧阳询一家等),认为楷书是真正的书法艺术。认为楷书是最难的,最至上的,统领一切的书体。

这样的自学者写的字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字的可读性强,可赏性差,技法一成不变,风格始终如一。多数是写的了欧写不了褚,更写不好行草。如果能写行草也往往是写成“三一作品”(墨色一个样、笔画一般粗、字体一样大)。也还有更为可怕者,死守一家不说,根本就没能守正。比如,说是学颜楷,可是满纸黑鸦鸦,即没解出颜字之笔,又没捕得颜字之形。

二、被偶像所杀

当代卓有成就的书家有实力的书家活跃于书坛。他们获奖多、名气大、收益高。尤其是他们的书法风格,书体种类和学术见解在书界有很大影响力。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粉丝团”。虽然粉丝各居异地,但自觉不自觉地扑向了他们的偶像。这不是名家的过错,是追踪尾随者的问题。大有“非某某不嫁”的执著和信念。

这种自觉自愿式“自杀”的现象也不少见。原因大概有几种情况:一是对艺术的判断理解认知的能力较低造成的;二是自信心不足导致的;三是困惑迷茫起因的;四是急功近利心理驱使的。

三、对传统书法理解和判断堕入误区所杀

传统法帖皆可为法,这没有错。问题是,具体到个人,具体到学习的某个阶段时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判断。

比如,有的人的审美定势属于恬静平和一路,那么主攻狂狷野逸就是误区。就好像长得文静瘦小者非要扮演李逵一样,怎么装都装不象,怎么演都无法找到感觉。

还比如,把某些属于另类的品种当作自己的主法源,也是一种误区。有的人专攻《爨宝子》,只写郑板桥、金农,而又不及其余。这样,久之则不能离轨,久之则倔强地走向僵化。这是对传统或经典的一种误判误读。这些虽然是传统,但未必符合自己的取法方向。对传统对经典不能盲目,更不能没有选择。好像生活的现实一样,胃火大的不能热补,如果一个劲地吃燥热食物,结果是满嘴起泡。

再如,有的人当前的字写得很油滑了,需要调整需要祛疾,选帖“取药”是关键。如果临习比较稚拙一类的法帖相对合理得法,而恰恰又选了飘逸甜媚一路训练,往往是痼疾不治,病疴加重。这种“自杀”纯属鉴别能力差,积累少,眼界窄造成的。

此外,也有些是因为特别固执偏执所导致的,就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就是只偏爱某种东西,于是走向偏狭,于是一意孤行,于是越写越难入流。结果是专家不看,百姓不认,投稿参展屡战屡败,再屡战屡败,了无胜机。其结症在于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这样的“自杀”现象在自学书法者中是屡见不鲜的。书法技巧的训练是有选择的,不是盲目的,不是随便找一个法帖就可以为法的。

四、被技巧训练有严重的盲区所杀

比较科学的技巧训练相对的说应该是全方位的。凡是在训练环节没能解决的问题,在创作时肯定会暴露无疑,这和体育训练大体一样。认为“楷书是基本功”者,再加上只攻唐楷者,其手头的训练会有严重的盲区。主要的关键的盲区是:1、不会连续书写;2、不能快速运笔;3、不敢大小字体反差和粗细刻画笔形;4、写不出墨色层次;5、写不好或写不了绞转之笔;6、不能或不敢聚散开合等变化。

这些盲区,正是书法技巧的重要核心部分,或者说是动态书体必须要强化训练的部分(也应该是静态书体必须要训练的部分)。如此分析,就很明确了。只攻静态字体,往往动态字体的技巧方面的不到充分训练;反之,单攻动态字体,静态字体的技巧是盲区。所谓全方位技巧的训练,应该包括动静两类字体(实践已经证明,行书写不好,楷书也太好不了)。

需要强调的是,训练不同于取法,而取法必须训练。比如,攻草者写金文为训练中锋,但不一定是专攻篆书。攻隶者临王铎为使笔畅,但不一定走王铎的路子。就像体操运动员练跳高,只为训练弹跳力一样。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训练点训练,以期达到训练目的。

训练的盲区还包括其它方面。我们见到,有的人只能写楹联,参展投稿笔会等等一出手便是对联,叫他写其它样式马上就乱套。也有只会写大字写不了小字,写条幅写不了扇面等等,这也属于另一种训练有盲区的现象。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许许多多的自学书法者,往往技巧训练存在这样那样的盲区甚至还比较严重。

我们再讨论讨论“他杀”的现象。当代的信息太发达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也带来困惑。我们所见到的是,不能很好的甄别和处理各个方面的信息,导致问题的出现。

一、被教头所杀

自学书法“自杀”的概率高,从师呢?大概“他杀”概率也不低!现在书法的教学遍地开花,教头到处都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头都具备良好的资质。我们最常见的是,教头写什么,学生写什么,教头怎么写,学生就怎么写。不是“因性以练才”,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是私塾式的圈养式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窝一窝的。也有的是学生主动自愿的直取所从的教头,亦步亦趋,惟妙惟肖。一些教头不是在调整和导航,而是“一意孤教”,甚至是以此自豪自矜。学生被“他杀”,这类教头就是残忍的“杀手”!

二、被展览所杀

当大的展览之后,会有一些反映相当快的作者迅速尾随获奖者,灵活多变地跟风。手快者直取速获,并在下一轮投稿时一试身手。当下一轮的评选出现新的导向时,又会快速反应,紧随时风。数年下来,有些灵气足者,有一定的入选率。于是,正是这样有入选的可能,效仿者不断增加。

这种“他杀”的现象虽然有展览评选的诱因,但是,它完全是作者自己的选择和盲从的结果,也有相当一些作者根本就不晓得学习书法的路数导致的结果。

这样被展览所杀的人,往往是字变来变去,飘忽不定,既没有扎实的功力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被地域所杀

某些地区书法活动非常红火,有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作者。民间往来,相互淘染。学习书法不是追古圣古贤,而是旁取左邻右舍。获取的技巧表现的风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域书风影响严重。值得讨论的是,大家都面目相似的那种所谓地域书风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地域书风。一群爱好者,应该是和而不同,而不是互相克隆。这种被地域书风所“他杀”现象也比较严重。

四、被出版物所杀

出版业的火热加盟,无疑大大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法帖、教材还有作品集充斥书店,当然许多出版物是高质量的。

质量高的主要是古代法帖部分,这部分是最可信的,最没有问题的,而某些教材就很有问题。最可怕的是编教材的人并不是某体某帖驾驭的高手,编出来的东西有着广泛的杀伤力!因为,出版物很具有权威性,很能迷惑人,发行量很大。往往买书的都是一些爱好者或初学者,他们决不会怀疑装潢精良的摆放在漂亮书架上的教科书会有问题。

就笔者所见,比较严重的是魏碑楷书的教材。里面所讲的所示范的东西很有问题。讲解的都是用唐楷的方法写魏楷,就好像在用勾股定律来解圆周的算题。殊不知,这样怎么能解得开题呢?细究缘由,编撰者根本就不是写魏楷,或一直在错误地写魏楷者。有些行草书的教材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真是按照书里所讲的写下去,恐怕会直蹈误区,一定是会被“他杀”!

议论到这里,我们真真的需要反省。一方面,自学书法者一定要警惕“自杀”这个陷阱;另一方面,向他人学也要千万小心“他杀”的陷阱;再一方面,“教头们”更要克己,万万别把别人往沟里领!

1【名称】自叙帖

【作者】唐代 怀素

【书体】大草(狂草)

【规格】纸本墨迹,卷轴,纵28.3厘米,横775厘米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怀素《自叙帖》共126行,698字,怀素《自叙》文载于北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四、宋代陈思《书苑菁华》卷十八、《全唐文拾遗》卷四九。

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 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所谓“内势”即无形之使转。

其盘纡于虚,无迹可寻,行楷多用此法。内势笔断意连,点画交际处可用“度”法,所谓“度”者,即“一画方竟,即从空际飞渡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现于未画之先,神流于既画之后”。此亦即“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有暗渡陈仓之妙。此法从楷书中来,楷书形断意连,势从内出,有点画处,筋络相连;无点画处,气脉流贯,楷书使转无形,草书使转有形,真书之用使转,犹行草之有牵丝。文徵明曰:“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书者要是一以贯之。”由于在点画交际处,一枝笔于纸面极低空中作过度动作,故看上去好像笔不离纸一般,如此一笔接一笔,一笔管束一笔,自然气脉贯注,精神聚正如丰坊《书诀》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运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

能运中锋,势从内出,则气从画中贯,发笔时从大处从容来,收笔时从大处从容去,牵丝虽不露形迹,但形不贯而气贯,气贯则无论大小、长短、平直、旖侧,无往而不当,这是一种高级的贯气方法。晋人作行书,形不贯而气贯,若断还连,试观王羲之《兰亭》便可得其旨趣。

欲势从内出,非精熟于用笔,难臻斯妙,关键处又在发笔和收笔处,发笔时能承上笔势,收笔时能启下行气,或逆或藏,或收或缩,自然气完神足。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谓:“字之筋,中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虚打势,飞度笔意也。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

无形之使转,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筋”法,筋藏之肉内,筋脉相连,气血自然贯通,正如蒋和《书法正宗》所谓:“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般,盘旋不断,有点画处在画中,无点画处,亦隐隐相贯,重叠牵连,其间庶无呆板散涣之病。”

总之,气以不外露为贵,晋人作行草,极少有数字连绵缠绕者,潜伏于里,使人莫测端倪,试观晋王秭《伯远贴》,笔意流动,映带匀美,每个字都富有姿态,体势跌宕,虽字字不相连属,但整幅布局,有一气呵成之感。

1所谓“外势”即有形之使转,其盘纡于实,有象可睹,行草多用此法。

外势以露锋居多,收笔时带出一缕锋痕。在书法术语中谓之“牵丝”,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交换过度时带出一缕墨痕相衔接,谓之“游丝”。这二种笔法又称为“引带”“带笔”。如“使”字左竖收笔带出一缕锋痕为“牵丝”“一”和“身”之间,“想”“必”“及”之间相衔接的墨痕为“高空游丝”。

2牵丝和游丝皆在书写行书时因笔势的往来偶然不经意带出,如长空游丝,摇曳而往来,增强了点画之间的流动感,用笔虽轻,细如丝发。却挺拔婀娜,寓刚于柔,当以出之自然为贵,非年高手硬,难臻斯妙。

牵丝和游丝在行书中只能偶尔为之,不可多用,多用则连绵缠绕,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赵宦光《寒山帚谈》谓:“晋人行草,不多引锋,前引则后必断,前断则后可引,一字数断者有之。后世狂草,浑身缠之以丝牵或连篇数字不绝者谓之精练可耳不成雅道也。”

另要注意,引带之笔,本是无中生有,只处于从属地位,犹文章之过脉。故一般地说,引带之笔,不宜重用,过粗则往往使点画与牵丝不分,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古人写行草时,亦偶有重用而不妨正者,运用得好,反添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