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墨:
1、淡墨:水多墨少,濃墨加水調之。
淡墨描远山景
3、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焦墨写生

宿墨山水

泼墨山水

7、積墨:由淡墨開始,層層積疊,但明暗不同層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雜,而是層次分明。
范寬《雪景寒林圖》(積墨法)
9、搭墨:毛筆調淡墨後,以筆尖復沾濃墨,下筆即有濃淡效
10、退墨:又称陈墨,旧墨即年代久远之墨。
11、埃墨:即锅底灰:用于工笔画渲染,比松烟要好,画蝴蝶和鸟的羽毛,用此墨干擦酷似原物的质感效果。
二.五色六彩:
1、五色:乾、黑、濃、淡、濕。
2、六彩:黑、白、乾、濕、濃、淡。
3、濃、淡、乾、濕、枯、澀。
墨分五色是指用笔方面的墨色变化,五色即:浓、淡、干、湿、燥。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墨是黑的。可有人说:墨分五色。尤其好墨,落纸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甚至有人讲: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这自然指的是画家,在他们眼里,墨不仅斑斓五彩,而且绚丽有情。这当然说的是松烟墨或油烟墨。
三、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
“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国画历来以墨为主,色为辅,所以中国画之墨就是色,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还有“五墨”和“六墨”之分,“五色”指一笔画出要有从浓至淡的多种变化。
所谓“五墨”和“六墨”则是说整体的墨色变化,五墨法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这是指墨色由深、厚、干的焦墨向淡、薄、湿的几近清水的过渡,形成不同层次的墨色的变化,一般由浓到淡是画面的主调。焦墨较为少用,仅用在提神醒目和调整画面轻重关系的地方。清墨,主要是参加墨韵和层次,使画面既丰富变化又调和统一,而“六墨”将墨色分为墨、白、浓、淡、干、湿。它既讲了墨的黑白浓淡的过渡变化,又讲了运墨时干到湿的水分控制,也就是说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干浓墨和干淡墨,湿浓墨到湿墨的多种变化。
国画产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
四、用墨技法:
1、平涂 就是用一种基本的墨色平均涂在画面上,一般用于某种物象和画面,避免乱、碎。墨色一般较淡。
2、 积墨 它有别于平涂的是平涂是一次性完成,而积墨法是多次累积。方法是先用浓淡不同的墨染或点出画面所需部分,待干后再用浓淡不同的墨进行点染,如此反复多次,积墨次数虽多,墨色不可僵死。要既黑又透,层次丰富:最忌死墨团,同时在积的过程中,要注意笔的交错、重叠的变化以及点染面积的大小变化。
3、 破墨 即用一墨破另一墨。它与积墨不同的是,待未干时加,它有浓破淡法和淡破浓法。
4、 泼墨 用于大写意,其法是用大笔先饱蘸水分,笔尖再蘸浓墨,稍作浓墨调和,然后笔尖再蘸浓墨,焦墨,使笔上墨色从焦墨自然过渡到清墨,然后大笔挥洒,横涂竖抹,尽情尽意,水墨淋漓。这种墨法易出枯湿浓淡皆备之效果,如不足则可再用水墨破之。
5、冲墨 有水冲墨和墨冲水之分。水冲墨是先将物象用重墨画出大意,再用水或淡色墨水淋或倾倒画面上,使原来黑色尽量渗化,待效果理想时即用热风机定型。水冲墨可分为二种,其一是乘湿立即冲之,其二,等墨色稍干而未干全干时冲之,这样原墨部分定型,部分被水冲掉,效果和上法不同,墨冲水是先用在画面上画或淋,再用浓淡墨淋或冲之。这种方法可在宣纸下垫上垫子,一种是不吸水的垫子,让墨和水在纸上流,出现一种动感的墨色效果:另一种是垫上一种吸水的垫子,墨淋或倒上会立即被下面的垫子吸掉,效果与前一种不同。
6、吸墨 是用笔在玻璃或不吸水的纸上画物象,然后让其在上面流动出肌理效果,再将宣纸平放其上吸之,再利导因势勾画出画面。还有一种是在宣纸上用水画出物象,然后用笔蘸上浓墨,水分要极少,在纸上平抹,有水画过处干墨就被吸上,并自然渗化,再加工点画即成。
7、让水法 让水法即墨让水。先用水在画面上画出物象,再用墨和色画于其上,有水部分墨就让开,无墨部分墨就自然晕化,如画月亮、先用水画出月亮,再用淡墨大笔铺上云彩(或夜空),月亮就被烘托出来,画水塘也可先用水拖出水之波纹,再以大笔淡墨铺水,水纹处墨让开,水的感觉甚佳。
8、 赶墨法 近似冲墨,不同处在于冲墨是无必然,是依形整形,赶墨是将墨赶到自己预定的范围内,有必然性,如画夜景、梅花,要让梅花干枝朦胧,可用墨先画梅花干枝,然后用水笔在线条一边赶墨,让墨线向所需的一边渗化,这时的梅花既保留了原有笔触,又渗晕化朦胧夜景效果。它还有一用处,就是在作画时由于没有注意。墨渗化过渡,超出范围,也可用清水笔将墨赶回,这样较能控制水墨的渗化。
9、 胶结法 有和胶有骨胶,木胶等,也可用胶水代替。一是将胶溶于墨中,所画出的线条无明显笔触,渗化很快,渗化的边缘清晰,即所谓“结边”,二是,用胶在宣纸上画物象,再用墨覆其上,有胶处墨让开,无胶处正常渗化,形成有胶处露出白线,无胶处墨气淋漓。
10、排结法 用大量墨铺开后,未干时即用食盐少许洒在墨上,盐水会将墨渐渐排开形成不规则斑点,其斑点边线清晰自然,然后用热风机吹干定形。
11、 晕结法 所用纸张选用适当浓度的洗衣粉水刷一遍,待干后即可使用。用浓淡墨大笔画出物象,稍后用水点洒于墨上,有墨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由于洗衣粉的作用,斑点会渐渐扩大,然后再用水喷在上面,最好往一个方向将纸竖起斑点会晕化变大,且向同一方向晕化,画面会出现冰凌效果和冰雪效果。
以上是关于用墨的技巧的概论。
五、在中国水墨画的墨的使用方法上大致如下:
淋法 用细长的硬毫笔,饱蘸墨色,笔身垂直于纸面,先让墨色自然滴落,然后逐渐用力向下滴洒,将笔上墨色洒完,如果不够,可反复多次。
滴法 用大笔饱蘸墨色或青黛色杂墨水用手指将笔上墨色挤滴于纸上,让其自然渗化,小画可直接滴。
洒法 用笔蘸墨色,不宜过多,甩洒于纸上可用于现风、风雪、风中杨柳等,宜于表现风中动感。
弹法 即用指蘸色墨弹于纸上。
以上四法可综合应用,不必拘泥一法。
渲法 用淡墨将物象的明暗,凹凸进行部分强调,用笔的中锋、侧锋均可,墨不宜太湿,也不可过干。干墨渲称为擦,也可干湿并用,先干后湿或先湿后干,加强物象质感。
刷法 用大笔横扫,或用排笔、底纹笔也可,此法宜大面积铺色用。
捽法、擢法 即下笔的动作的名称,捽用笔直下缓提,似揪住一物而后拉之势;捽点厚实。擢法用笔直下快提下得缓,提得快,好像拔毛较爽劲。
以上介绍的墨法只是梗概,主要是多实践,在完成一副作品时单一法有时是不够的,只有多法混用,才能丰富,出现生机。一般在用笔方法,笔中含水少,易出现干笔飞白,含水量多,墨色滋润清明,行笔快则易出飞白,慢则墨饱满润泽。行笔快而含水少,纸上留墨即枯又少,宜于画透明之物,反之,则可产生飞白,又不失明快滋润,且用笔又显潇洒自然,不粘不滞。在作画时往往不是故意用枯墨慢笔而是先以湿墨,待笔上水份渐渐少时,行笔随少变慢,直到把笔上的墨用完,才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墨的变化就会丰富多彩。对于笔的侧锋易生飞白,在皴擦纹理时常用,中锋墨线园浑,快则有飞白,但相对侧锋,飞白少。
六、用墨要項:
1、輕重疾徐,濃淡乾濕,淺深疏密,流麗活潑。
七、各类“墨”的制作方法:
A、宿墨 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十、三陵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
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十一、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
半千、石涛均在墨法上争上游。必须勤于练习,勇于探索,以发古人墨法之秘。
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
物之见出轻重、向背、明晦者赖墨,表郁勃之气者墨,状明秀之容者墨;笔所以示画之品格,墨也未尝不表画之品格;墨所以见画之丰神,笔也未尝不见画之丰神,精神气息,初无二致。
干、墨、浓、淡、湿,谓墨之五彩,如红、黄、青、紫,种类不一。是墨之为用宽广,效果无穷,不让丹青。且惟善用墨者善敷色,其理一也。
父亲的对联,我们的功课
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从来不让教育对象走进死胡同。父亲认为挂对子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常常让小孩子过过眼睛,时间长了就会看进去。家里老挂着一副伊秉绶的对子:“开卷与心会,得性分外求。”是关于读书的箴言妙诀。父亲把它挂在那里,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叮咛。

我曾跟父亲去见过一位古董商,那个古董商拿出一幅画来,父亲看后说,这张画是假的,真的我看到过,但这张假得不错,你不要提价钱了,我把它买下来,留给小孩子做做功课。这就是父亲的作派,做什么事都会想到让子女得到长进。

父亲早年写过一本《摹印学》,后来经过整理修订成《刻印概论》,这也是父亲手写的。这本书以前没有出版过,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全书四万多字,为父亲手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誊写的,工整的小楷,如同印刷体一般。


书家字就是正草行楷隶篆样样学过来,笔笔有来历;作家字就是性情中人的字,虽然没有专门练过字,但毛笔跟他们的性情在一起,这样写出的字就是性情字。
父亲的字在书家字和性情字之间。鲁迅完全是性情字。胡小石就是书家字,沈尹默也是书家字。父亲讲,书家字不能俗,性情字不能乱。书家字俗了、媚了就难看了。
“你可以大字不识,但中堂不能无字画”。某贫困县农民不斗强不斗富,却“斗字画”。作为贫困县的书画交易额却达18.6亿元。56岁的农民寇某花钱买了名家画作,寇某说:“虽然我只上了半年学,识字不多,可家里没几件有分量的字画,总觉得没活出样子。”
在甘肃省通渭县,“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句话像家训一样世代相传,妇孺皆知。
81岁的李枝旺听说县城最近有书画艺术节,早晨6点多就搭车赶到县城。“我没钱买,来看看心里也舒坦。”李枝旺能一口气说出10多个本县书画家的姓名,“虽然我识字不多,但是爱书画,家里挂着十来幅字画。”
地处陇中干旱地区的通渭县是经济穷县,但是在国内书画界,通渭却赫赫有名。不仅一些书画名家频频光顾,普通书画爱好者也常来一显身手。
72岁的山东老人王江泉两年前来到通渭,“我要把自己的字挂满通渭所有的家庭。”练了一辈子书法的王江泉擅长四字横幅,他了解到通渭“人人爱好字画”的文化现象,于2012年来到通渭。王江泉一幅字只卖10元,“我走遍了通渭所有乡镇,500多天卖出去1万多幅字。”

“通渭的书画市场发展得非常好,这在全国有一定示范作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认为,书画已经完全融入到通渭人的生活中,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
通渭人把书画经营场所称为“画廊”。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通渭人和眼光独到的生意人,定西悦心集团董事长廉牛辉投入3.6亿元建设了当地最大的画廊—悦心国际书画村。“这几天画廊里看书画展的人像正月十五看灯一样,人山人海。”身为通渭县画廊协会会长的廉牛辉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到现在,1年时间里,画廊协会完成书画交易额18.6亿元。”
据了解,2013年通渭县完成生产总值27.3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6亿元。“虽然通渭人爱字画,以前甚至有农民拿土豆换字画,但这18.6亿元不全是通渭本地人掏的。”廉牛辉介绍说,通渭因在业内名气大,加上画廊经营者们邀请国内书画名家来通渭创作,所以外地的收藏爱好者也会来通渭“淘宝”。“悦心国际书画村就为全国书画家和书画经纪人创造交流环境,并建立”名师工作室“,为全国知名书画家免费提供场所,指派专人为书画家筹办展览、联络经营。人气越旺,名气就越大,就能形成书画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黄强说,通渭将以书画创作交流为中心,积极扶持发展与书画相关联的经销笔、墨、纸、砚的个体企业,形成文化产品交易市场。“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全国知名的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全国知名的书画采风基地。”
来源:《中国经济网》
甘肃通渭县书画市场年交易额达18.6亿元,在书画产业链的打造上,通渭县已初见成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8月,通渭县画廊协会成立,目前已有165家画廊、128位书画家和书画经纪人加入协会。画廊协会邀请了中美协、中书协会员以上书画家举办活动70场(次),举办书画讲座13场(次),培训书画爱好者1800人(次),完成书画交易额18.6亿元。
记者在通渭县第四届书画艺术节暨《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通渭》大型电视现场期间,看到悦心书画村一楼大厅人头攒动,还有当地人弹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一派热闹景象。仅8月16日当天,根据电脑监控显示,就有一万八千多人进入书画村。
据通渭县画廊协会不完全统计,从8月11日到16日,来通渭县开展采风交流的书画家300多人。共交易书画作品近5万件,交易额达3.8亿元。本届艺术节期间,由于通渭县城区各画廊书画家呈现出“井喷”现象,致使慕名而来的“迟到者”无处执笔。于是,这些书画艺人干脆在文化广场和一些小巷就地设点、摆起了书案,开展创作交流活动。

悦心书画村的雷岩谈到一个细节:“书画节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书法家,一天写了一百多幅字全部卖出去了,斗方一幅一千五,加起来可不算少。”
一边是书画家“烧火”了市场,一边是书画收藏者“闹火”了市场。
来自襄南乡的一位农民一口气收藏了5幅作品。他说,收藏这几幅作品,花钱也不多,这些作品既可以在自家挂,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
“大部分书画都是被全国各地的画廊买走了,但随着书画市场的兴起,到这里的名家作品越来越多,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在书画鉴赏方面可都是‘火眼金睛’”,廉牛辉说。
三,贾平凹:可以大字不识,中堂不能无字画
甘肃通渭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可通渭县民间字画收藏总量却达到150万件,户均15件。
通渭县位于陇中干旱地区,近十年来才彻底解决吃水、交通等基本生活问题。但在通渭山区乡村却可以看到一个“怪现象”:村村都有书画家、收藏家。
当地干部说,通渭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即便是生活困难的家庭,也要在家里挂一幅中堂。在通渭的乡镇集市上,随处可见装裱店和商店为伍、字画摊和菜铺毗邻。
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里这样描述通渭:“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
在通渭农村,农民不斗强不斗富,却“斗字画”。记者在通渭常河乡遇到56岁的农民寇自田。几天前,他花2000元钱买了1幅名家画作,对家里只有5亩旱地的普通农民来说,这要花掉他大半年积蓄。寇自田说:“虽然我只上了半年学,识字不多,可家里没几件有分量的字画,总觉得没活出样子。”
浓郁的“书画情结”培育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书画家”,通渭不少人“拿起锄头干农活,提起毛笔作字画”。
据通渭县政府统计,通渭县比较活跃的书画爱好者有1万多人,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名。当地干部说,改革开放以来,输出“书画艺术人才”是通渭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的一大特色,“书画劳务”成了通渭的品牌。
经过几十年发展,这些乡土书画家、收藏家慢慢成了气候,通渭民间字画市场快速红火了起来。
58岁的通渭县城关镇坪乡村村民屈高荣文化程度不高,可收藏字画已经30多年,家里藏品有200多件。去年他在县城开了一家画廊,做起字画生意,年收入三四万元。“这是门雅 生意,藏字画的人多,乡风民俗就好,对社会有好处。”屈高荣说。
通渭县常务副县长黄强说,在政府的引导下,通渭县开办画廊400多家,专门从事书画创作、装裱、交易和鉴赏。近几年来,通渭县在国内各地举办农民书画展360多次,展出作品6万多件。从去年8月至今,通渭县举办较大规模的书画艺术活动70多场,培训书画爱好者1800多人。
大清王朝的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地接受、学习汉族文化,促进文化融合。这一基本国策,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大幸,使得中华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扬,这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对书法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最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前的书法史上所未见。康、雍、乾时期,大量接触汉文化,康、雍、乾三帝身体力行,他们尊崇汉儒文明,学习汉人的典籍、艺术,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而他们本人由于得到传统的训练,再加上饱览内府名帖名碑,书法造诣自然也都颇为深厚。这里撷取一部分,这些帝王圆熟流畅的笔墨,虽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雍容典雅的帝王之气。
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祖三子。1661一1722年在位,是历史山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八岁即位,年号康熙。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清代内廷书法,从康熙开始走向兴盛。康熙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建设,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玄烨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将“海内真迹,搜访殆尽”。
康熙本人的书法也完全出于董的路数,软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但却失去了董书的神韵。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负,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尝书写“清慎勤”三大字,摹刻石上,以拓片分赐内外诸臣,又曾为山东曲阜孔庙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为江西庐山白鹿书院题写匾额,并以“学达性天”四字颁赐天下各地书院。
康熙视董书为圭臬,社会以康熙定一尊,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视董书为楷模的辉煌时刻。行书五言诗轴纸本
玄烨在书法上极力推崇董其昌,并致力于临摹学习,这件作品写的比较文雅,中规中矩,但个别字不甚理想,如“成”字笔划软弱。玄烨号称学董,其实并没有学到董书的真谛。但作为一位清帝,在日理万机中不忘翰墨,弘扬汉学,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称赞,况且字也写的不坏。诗轴后署“驻跸杭州”。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意。《周礼·夏官·隶仆》:“掌跸宫中之事”。因即以指帝王的车驾,比如驻跸。《行书柳条边望月周》纸本
一、王羲之《破羌帖》

二、王羲之《秋月帖》

三、王羲之七月《都下帖》

四、王羲之《其书帖》

五、王羲之《奄至帖》

六、王羲之《袁生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