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的女人体作品表现角度与常人不同,他以裸女整个身体轮廓表现内心的风景,他笔下纤细裸女不多,大都是丰满肥硕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体冰肌的女人体也都是脂润肌满,风韵张杨.

1常玉(1900—1966)2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一、用墨:

1、淡墨:水多墨少,濃墨加水調之。

淡墨描远山景

12、濃墨:墨多水少,研至八分。

3、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焦墨写生

24、宿墨:隔夜之墨。即所研之墨在砚内存放数日即可得宿墨,作画易枯润、苍茫。

宿墨山水

35、潑墨:全用濕墨潑紙畫成,單層墨色變化,蒼茫淋漓,而無筆痕。

泼墨山水

46、 破墨:在畫末乾之際,以濃墨或淡墨補筆;不同墨色互相滲化,形成五彩墨色之韻味。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7、積墨:由淡墨開始,層層積疊,但明暗不同層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雜,而是層次分明。

范寬《雪景寒林圖》(積墨法)

58、飛墨:在輪廓內部皴後,用濃淡墨烘染絹背。

9、搭墨:毛筆調淡墨後,以筆尖復沾濃墨,下筆即有濃淡效

10、退墨:又称陈墨,旧墨即年代久远之墨。

11、埃墨:即锅底灰:用于工笔画渲染,比松烟要好,画蝴蝶和鸟的羽毛,用此墨干擦酷似原物的质感效果。

二.五色六彩:

1、五色:乾、黑、濃、淡、濕。

2、六彩:黑、白、乾、濕、濃、淡。

3、濃、淡、乾、濕、枯、澀。

墨分五色是指用笔方面的墨色变化,五色即:浓、淡、干、湿、燥。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墨是黑的。可有人说:墨分五色。尤其好墨,落纸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甚至有人讲: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这自然指的是画家,在他们眼里,墨不仅斑斓五彩,而且绚丽有情。这当然说的是松烟墨或油烟墨。

三、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

“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国画历来以墨为主,色为辅,所以中国画之墨就是色,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还有“五墨”和“六墨”之分,“五色”指一笔画出要有从浓至淡的多种变化。

所谓“五墨”和“六墨”则是说整体的墨色变化,五墨法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这是指墨色由深、厚、干的焦墨向淡、薄、湿的几近清水的过渡,形成不同层次的墨色的变化,一般由浓到淡是画面的主调。焦墨较为少用,仅用在提神醒目和调整画面轻重关系的地方。清墨,主要是参加墨韵和层次,使画面既丰富变化又调和统一,而“六墨”将墨色分为墨、白、浓、淡、干、湿。它既讲了墨的黑白浓淡的过渡变化,又讲了运墨时干到湿的水分控制,也就是说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干浓墨和干淡墨,湿浓墨到湿墨的多种变化。

国画产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

四、用墨技法:

1、平涂 就是用一种基本的墨色平均涂在画面上,一般用于某种物象和画面,避免乱、碎。墨色一般较淡。

2、 积墨 它有别于平涂的是平涂是一次性完成,而积墨法是多次累积。方法是先用浓淡不同的墨染或点出画面所需部分,待干后再用浓淡不同的墨进行点染,如此反复多次,积墨次数虽多,墨色不可僵死。要既黑又透,层次丰富:最忌死墨团,同时在积的过程中,要注意笔的交错、重叠的变化以及点染面积的大小变化。

3、 破墨 即用一墨破另一墨。它与积墨不同的是,待未干时加,它有浓破淡法和淡破浓法。

4、 泼墨 用于大写意,其法是用大笔先饱蘸水分,笔尖再蘸浓墨,稍作浓墨调和,然后笔尖再蘸浓墨,焦墨,使笔上墨色从焦墨自然过渡到清墨,然后大笔挥洒,横涂竖抹,尽情尽意,水墨淋漓。这种墨法易出枯湿浓淡皆备之效果,如不足则可再用水墨破之。

5、冲墨 有水冲墨和墨冲水之分。水冲墨是先将物象用重墨画出大意,再用水或淡色墨水淋或倾倒画面上,使原来黑色尽量渗化,待效果理想时即用热风机定型。水冲墨可分为二种,其一是乘湿立即冲之,其二,等墨色稍干而未干全干时冲之,这样原墨部分定型,部分被水冲掉,效果和上法不同,墨冲水是先用在画面上画或淋,再用浓淡墨淋或冲之。这种方法可在宣纸下垫上垫子,一种是不吸水的垫子,让墨和水在纸上流,出现一种动感的墨色效果:另一种是垫上一种吸水的垫子,墨淋或倒上会立即被下面的垫子吸掉,效果与前一种不同。

6、吸墨 是用笔在玻璃或不吸水的纸上画物象,然后让其在上面流动出肌理效果,再将宣纸平放其上吸之,再利导因势勾画出画面。还有一种是在宣纸上用水画出物象,然后用笔蘸上浓墨,水分要极少,在纸上平抹,有水画过处干墨就被吸上,并自然渗化,再加工点画即成。

7、让水法 让水法即墨让水。先用水在画面上画出物象,再用墨和色画于其上,有水部分墨就让开,无墨部分墨就自然晕化,如画月亮、先用水画出月亮,再用淡墨大笔铺上云彩(或夜空),月亮就被烘托出来,画水塘也可先用水拖出水之波纹,再以大笔淡墨铺水,水纹处墨让开,水的感觉甚佳。

8、 赶墨法 近似冲墨,不同处在于冲墨是无必然,是依形整形,赶墨是将墨赶到自己预定的范围内,有必然性,如画夜景、梅花,要让梅花干枝朦胧,可用墨先画梅花干枝,然后用水笔在线条一边赶墨,让墨线向所需的一边渗化,这时的梅花既保留了原有笔触,又渗晕化朦胧夜景效果。它还有一用处,就是在作画时由于没有注意。墨渗化过渡,超出范围,也可用清水笔将墨赶回,这样较能控制水墨的渗化。

9、 胶结法 有和胶有骨胶,木胶等,也可用胶水代替。一是将胶溶于墨中,所画出的线条无明显笔触,渗化很快,渗化的边缘清晰,即所谓“结边”,二是,用胶在宣纸上画物象,再用墨覆其上,有胶处墨让开,无胶处正常渗化,形成有胶处露出白线,无胶处墨气淋漓。

10、排结法 用大量墨铺开后,未干时即用食盐少许洒在墨上,盐水会将墨渐渐排开形成不规则斑点,其斑点边线清晰自然,然后用热风机吹干定形。

11、 晕结法 所用纸张选用适当浓度的洗衣粉水刷一遍,待干后即可使用。用浓淡墨大笔画出物象,稍后用水点洒于墨上,有墨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由于洗衣粉的作用,斑点会渐渐扩大,然后再用水喷在上面,最好往一个方向将纸竖起斑点会晕化变大,且向同一方向晕化,画面会出现冰凌效果和冰雪效果。

以上是关于用墨的技巧的概论。

五、在中国水墨画的墨的使用方法上大致如下:

淋法 用细长的硬毫笔,饱蘸墨色,笔身垂直于纸面,先让墨色自然滴落,然后逐渐用力向下滴洒,将笔上墨色洒完,如果不够,可反复多次。

滴法 用大笔饱蘸墨色或青黛色杂墨水用手指将笔上墨色挤滴于纸上,让其自然渗化,小画可直接滴。

洒法 用笔蘸墨色,不宜过多,甩洒于纸上可用于现风、风雪、风中杨柳等,宜于表现风中动感。

弹法 即用指蘸色墨弹于纸上。

以上四法可综合应用,不必拘泥一法。

渲法 用淡墨将物象的明暗,凹凸进行部分强调,用笔的中锋、侧锋均可,墨不宜太湿,也不可过干。干墨渲称为擦,也可干湿并用,先干后湿或先湿后干,加强物象质感。

刷法 用大笔横扫,或用排笔、底纹笔也可,此法宜大面积铺色用。

捽法、擢法 即下笔的动作的名称,捽用笔直下缓提,似揪住一物而后拉之势;捽点厚实。擢法用笔直下快提下得缓,提得快,好像拔毛较爽劲。

以上介绍的墨法只是梗概,主要是多实践,在完成一副作品时单一法有时是不够的,只有多法混用,才能丰富,出现生机。一般在用笔方法,笔中含水少,易出现干笔飞白,含水量多,墨色滋润清明,行笔快则易出飞白,慢则墨饱满润泽。行笔快而含水少,纸上留墨即枯又少,宜于画透明之物,反之,则可产生飞白,又不失明快滋润,且用笔又显潇洒自然,不粘不滞。在作画时往往不是故意用枯墨慢笔而是先以湿墨,待笔上水份渐渐少时,行笔随少变慢,直到把笔上的墨用完,才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墨的变化就会丰富多彩。对于笔的侧锋易生飞白,在皴擦纹理时常用,中锋墨线园浑,快则有飞白,但相对侧锋,飞白少。

六、用墨要項:

1、輕重疾徐,濃淡乾濕,淺深疏密,流麗活潑。

七、各类“墨”的制作方法:

A、宿墨 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1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2一、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3二、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

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4三、作画最忌描、涂、抹。

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5四、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

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6五、赵孟頫谓“石如飞白木如籀”,颇有道理

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

7六、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8七、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9八、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

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10九、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

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十、三陵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

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十一、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11十二、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

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12十三、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

13十四、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

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

14十五、笔之外现,唯墨是赖

半千、石涛均在墨法上争上游。必须勤于练习,勇于探索,以发古人墨法之秘。

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

物之见出轻重、向背、明晦者赖墨,表郁勃之气者墨,状明秀之容者墨;笔所以示画之品格,墨也未尝不表画之品格;墨所以见画之丰神,笔也未尝不见画之丰神,精神气息,初无二致。

干、墨、浓、淡、湿,谓墨之五彩,如红、黄、青、紫,种类不一。是墨之为用宽广,效果无穷,不让丹青。且惟善用墨者善敷色,其理一也。

父亲的对联,我们的功课

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从来不让教育对象走进死胡同。父亲认为挂对子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常常让小孩子过过眼睛,时间长了就会看进去。家里老挂着一副伊秉绶的对子:“开卷与心会,得性分外求。”是关于读书的箴言妙诀。父亲把它挂在那里,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叮咛。

1父亲还有一副对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现在还挂在他的纪念馆里。有一次我问父亲,究竟学仙还是学佛呢。父亲笑笑,未做答。

我曾跟父亲去见过一位古董商,那个古董商拿出一幅画来,父亲看后说,这张画是假的,真的我看到过,但这张假得不错,你不要提价钱了,我把它买下来,留给小孩子做做功课。这就是父亲的作派,做什么事都会想到让子女得到长进。

2父亲从不死练书法,但一练就入神。我在日本看到父亲当年留学时写的魏碑和楷书,写的真好,现在保存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资料馆里。

父亲早年写过一本《摹印学》,后来经过整理修订成《刻印概论》,这也是父亲手写的。这本书以前没有出版过,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全书四万多字,为父亲手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誊写的,工整的小楷,如同印刷体一般。

3父亲刻图章,是用书法来刻的。现在很多搞篆刻的人治印往往用刀锉,不会刻边款。边款其实大有学问。印章的印面一般是先写好,谋篇布局完成了,然后用刀刻,刀法如何看个人水平。而刻边款,刀就要变成笔。父亲常说:意态绰约,“意”要进去;字最怕的,是不到底就过去了,一定要到底。即使出去了,“意”也一定要到,不能笔到意不到。父亲告诉我们说,小字要能放大,越大越见精神;大字要能缩小,才能不乱不脏。

4父亲认为,任何一样东西,都要把它当成人、当成“意”来对待,而不能当成工具来对待。一支毛笔在你手上,绝对不是一个工具,它其实就是你的“意”,是你心意的代表,能直接表达你的心意;你如果只把它当成工具,那你跟它就分离了。母亲说,父亲虽然不是大书法家,但他的字非常可爱。父亲后来也用钢笔,但题画、题词等,都是用毛笔,写得非常好。父亲对我们说,毛笔在他手里特别好用,并常说:毛笔在我手里就是大资本,在人家手里顶多就是工具,这是多大的差别啊。资本家有工厂,机器是资本,但他的资本不如我这个资本,我可以用它创造很多东西。

5书法分两种,作家字和书家字。

书家字就是正草行楷隶篆样样学过来,笔笔有来历;作家字就是性情中人的字,虽然没有专门练过字,但毛笔跟他们的性情在一起,这样写出的字就是性情字。

父亲的字在书家字和性情字之间。鲁迅完全是性情字。胡小石就是书家字,沈尹默也是书家字。父亲讲,书家字不能俗,性情字不能乱。书家字俗了、媚了就难看了。

“你可以大字不识,但中堂不能无字画”。某贫困县农民不斗强不斗富,却“斗字画”。作为贫困县的书画交易额却达18.6亿元。56岁的农民寇某花钱买了名家画作,寇某说:“虽然我只上了半年学,识字不多,可家里没几件有分量的字画,总觉得没活出样子。”

1一,甘肃贫困县每年书画交易18亿元

在甘肃省通渭县,“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句话像家训一样世代相传,妇孺皆知。

81岁的李枝旺听说县城最近有书画艺术节,早晨6点多就搭车赶到县城。“我没钱买,来看看心里也舒坦。”李枝旺能一口气说出10多个本县书画家的姓名,“虽然我识字不多,但是爱书画,家里挂着十来幅字画。”

地处陇中干旱地区的通渭县是经济穷县,但是在国内书画界,通渭却赫赫有名。不仅一些书画名家频频光顾,普通书画爱好者也常来一显身手。

72岁的山东老人王江泉两年前来到通渭,“我要把自己的字挂满通渭所有的家庭。”练了一辈子书法的王江泉擅长四字横幅,他了解到通渭“人人爱好字画”的文化现象,于2012年来到通渭。王江泉一幅字只卖10元,“我走遍了通渭所有乡镇,500多天卖出去1万多幅字。”

2据统计,总人口40多万的通渭县,有活跃的书画爱好者1万多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5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5人,全县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达到150万件,专业书画经营场所超过400家。

“通渭的书画市场发展得非常好,这在全国有一定示范作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认为,书画已经完全融入到通渭人的生活中,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

通渭人把书画经营场所称为“画廊”。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通渭人和眼光独到的生意人,定西悦心集团董事长廉牛辉投入3.6亿元建设了当地最大的画廊—悦心国际书画村。“这几天画廊里看书画展的人像正月十五看灯一样,人山人海。”身为通渭县画廊协会会长的廉牛辉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到现在,1年时间里,画廊协会完成书画交易额18.6亿元。”

据了解,2013年通渭县完成生产总值27.3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6亿元。“虽然通渭人爱字画,以前甚至有农民拿土豆换字画,但这18.6亿元不全是通渭本地人掏的。”廉牛辉介绍说,通渭因在业内名气大,加上画廊经营者们邀请国内书画名家来通渭创作,所以外地的收藏爱好者也会来通渭“淘宝”。“悦心国际书画村就为全国书画家和书画经纪人创造交流环境,并建立”名师工作室“,为全国知名书画家免费提供场所,指派专人为书画家筹办展览、联络经营。人气越旺,名气就越大,就能形成书画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在通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黄强看来,正是“人人爱字画、家家挂字画”的文化氛围,造就了通渭在国内书画界的名气和企业家的投资热情。根据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渭县启动实施了占地3000亩、总投资43.6亿元的书画产业发展平台,这个建设内容包括书画艺术交流中心、悦心画廊、西部书画艺术培训学校、牛谷河书画风情线及书画摄影采风基地的项目将分三期建成。

黄强说,通渭将以书画创作交流为中心,积极扶持发展与书画相关联的经销笔、墨、纸、砚的个体企业,形成文化产品交易市场。“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全国知名的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全国知名的书画采风基地。”

来源:《中国经济网》

4二,贫困县农民不斗富,却斗字画

甘肃通渭县书画市场年交易额达18.6亿元,在书画产业链的打造上,通渭县已初见成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8月,通渭县画廊协会成立,目前已有165家画廊、128位书画家和书画经纪人加入协会。画廊协会邀请了中美协、中书协会员以上书画家举办活动70场(次),举办书画讲座13场(次),培训书画爱好者1800人(次),完成书画交易额18.6亿元。

记者在通渭县第四届书画艺术节暨《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通渭》大型电视现场期间,看到悦心书画村一楼大厅人头攒动,还有当地人弹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一派热闹景象。仅8月16日当天,根据电脑监控显示,就有一万八千多人进入书画村。

据通渭县画廊协会不完全统计,从8月11日到16日,来通渭县开展采风交流的书画家300多人。共交易书画作品近5万件,交易额达3.8亿元。本届艺术节期间,由于通渭县城区各画廊书画家呈现出“井喷”现象,致使慕名而来的“迟到者”无处执笔。于是,这些书画艺人干脆在文化广场和一些小巷就地设点、摆起了书案,开展创作交流活动。

5来自西安市的中国国典书画研究院院长赵义民是今年第二次走进通渭。他告诉记者,第一次来通渭,就感到这里的书画氛围特别浓,这次在节会期间赶来交流书画,是想再次感受通渭书画的魅力。

悦心书画村的雷岩谈到一个细节:“书画节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书法家,一天写了一百多幅字全部卖出去了,斗方一幅一千五,加起来可不算少。”

一边是书画家“烧火”了市场,一边是书画收藏者“闹火”了市场。

6来自襄南乡的一位农民一口气收藏了5幅作品。他说,收藏这几幅作品,花钱也不多,这些作品既可以在自家挂,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7

“大部分书画都是被全国各地的画廊买走了,但随着书画市场的兴起,到这里的名家作品越来越多,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在书画鉴赏方面可都是‘火眼金睛’”,廉牛辉说。8

三,贾平凹:可以大字不识,中堂不能无字画

甘肃通渭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可通渭县民间字画收藏总量却达到150万件,户均15件。

通渭县位于陇中干旱地区,近十年来才彻底解决吃水、交通等基本生活问题。但在通渭山区乡村却可以看到一个“怪现象”:村村都有书画家、收藏家。

当地干部说,通渭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即便是生活困难的家庭,也要在家里挂一幅中堂。在通渭的乡镇集市上,随处可见装裱店和商店为伍、字画摊和菜铺毗邻。

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里这样描述通渭:“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

在通渭农村,农民不斗强不斗富,却“斗字画”。记者在通渭常河乡遇到56岁的农民寇自田。几天前,他花2000元钱买了1幅名家画作,对家里只有5亩旱地的普通农民来说,这要花掉他大半年积蓄。寇自田说:“虽然我只上了半年学,识字不多,可家里没几件有分量的字画,总觉得没活出样子。”

浓郁的“书画情结”培育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书画家”,通渭不少人“拿起锄头干农活,提起毛笔作字画”。

据通渭县政府统计,通渭县比较活跃的书画爱好者有1万多人,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名。当地干部说,改革开放以来,输出“书画艺术人才”是通渭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的一大特色,“书画劳务”成了通渭的品牌。

经过几十年发展,这些乡土书画家、收藏家慢慢成了气候,通渭民间字画市场快速红火了起来。

58岁的通渭县城关镇坪乡村村民屈高荣文化程度不高,可收藏字画已经30多年,家里藏品有200多件。去年他在县城开了一家画廊,做起字画生意,年收入三四万元。“这是门雅 生意,藏字画的人多,乡风民俗就好,对社会有好处。”屈高荣说。

通渭县常务副县长黄强说,在政府的引导下,通渭县开办画廊400多家,专门从事书画创作、装裱、交易和鉴赏。近几年来,通渭县在国内各地举办农民书画展360多次,展出作品6万多件。从去年8月至今,通渭县举办较大规模的书画艺术活动70多场,培训书画爱好者1800多人。

1【— 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看到齐白石的画作时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

齐白石笔下的鱼2 12 11 10 9 8 7 6 5 4 3

大清王朝的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地接受、学习汉族文化,促进文化融合。这一基本国策,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大幸,使得中华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扬,这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对书法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最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前的书法史上所未见。康、雍、乾时期,大量接触汉文化,康、雍、乾三帝身体力行,他们尊崇汉儒文明,学习汉人的典籍、艺术,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而他们本人由于得到传统的训练,再加上饱览内府名帖名碑,书法造诣自然也都颇为深厚。这里撷取一部分,这些帝王圆熟流畅的笔墨,虽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雍容典雅的帝王之气。

1康熙(1654-1722)

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祖三子。1661一1722年在位,是历史山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八岁即位,年号康熙。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清代内廷书法,从康熙开始走向兴盛。康熙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建设,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玄烨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将“海内真迹,搜访殆尽”。

康熙本人的书法也完全出于董的路数,软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但却失去了董书的神韵。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负,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尝书写“清慎勤”三大字,摹刻石上,以拓片分赐内外诸臣,又曾为山东曲阜孔庙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为江西庐山白鹿书院题写匾额,并以“学达性天”四字颁赐天下各地书院。

康熙视董书为圭臬,社会以康熙定一尊,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视董书为楷模的辉煌时刻。行书五言诗轴纸本

2↑纵200厘米、横59厘米 河北省博物馆藏

3→“成”字笔划软弱

玄烨在书法上极力推崇董其昌,并致力于临摹学习,这件作品写的比较文雅,中规中矩,但个别字不甚理想,如“成”字笔划软弱。玄烨号称学董,其实并没有学到董书的真谛。但作为一位清帝,在日理万机中不忘翰墨,弘扬汉学,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称赞,况且字也写的不坏。诗轴后署“驻跸杭州”。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意。《周礼·夏官·隶仆》:“掌跸宫中之事”。因即以指帝王的车驾,比如驻跸。《行书柳条边望月周》纸本4 12 11 10 9 8 7 6 5

一、王羲之《破羌帖》

1释文: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①,即摧破羌贼②,贼重创,想必禽之③。王略始及旧都④,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⑤,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⑥,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二、王羲之《秋月帖》

2《秋月帖》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三、王羲之七月《都下帖》

3《都下帖》释文 :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危笃,又加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四、王羲之《其书帖》

4释文: 其书,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然其有书,数载何以如此断绝耶。

五、王羲之《奄至帖》

5释文: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

六、王羲之《袁生帖》

6 7释文: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