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1

6402

(当代书法网讯) 2016年8月6日上午10时,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和甘州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沈门七子书法作品展”在甘肃省张掖美术馆隆重开幕。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改琴;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甘肃省书协主席林涛;甘肃省画院院长李伟;中国书协理事洪厚甜;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甘肃省各地市的书法爱好者一千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沈鹏先生题词6403曾来德先生题词

6404

“沈门七子书法作品展”是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七名优秀学员组成的书法学术展,展览每年举办一次。这次展览是继滕州展、北京展、南京展、济南展,成都展之后的第六次亮相。作者王厚祥、刘京闻、龙开胜、周剑初、李明、张志庆、方建光都是当今中青年书法家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受到了专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关注和肯定。

开幕式上,张掖市副市长王向机致欢迎词,曾来德和林涛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厚祥宣读了沈鹏先生为此次展览发来的信息,刘京闻代表沈门七子发言,开幕式甘州区区长张玉林主持。

本次展览共展出他们的作品近百幅。展览现场气氛热烈红火,作者们的艺术水平得到观众高度赞誉。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真正强强联合的展览,七位作者都是极其注重深入传统,又都有着自己坚定的艺术思想和明确的艺术追求的书家,真正做到古人说的:“和而不同”。

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由“沈门七子”书写有关张掖题材的书法长卷捐赠给“南华书院”,张掖美术馆专门开辟了一个展馆作为“沈门七子书法馆”,长期陈列沈门七子的书法作品,由张改琴、曾来德为“沈门七子书法馆”揭牌。

开幕式现场6405 6406 6407 6408 6409 6410 6411 6412 6413 6414 6415作品欣赏

王厚祥 作品

64064012  精神来自形质。书法学习中有一个观点是很让人困惑的,那就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神采既然为上,学习和创作中,很容易理解为要把神采放在第一位。然而,神采如何表现,或者说神采从哪里来?世界上有离开形质的神采吗?东晋士人喜爱品藻人物,《世说新语》里有集中体现。古人懂得,讲一个人的气质好,风度好,水平高,不是空虚的,是有实实在在的形质载体的,要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巧艺、容止等多方面的优秀。书法也是这样,好的神采来自于好的形质。谁见过笔法不好,字形不好,章法也不好神采却很好的作品。——王厚祥

┅┅

刘京闻 作品

640 6401  一个书法家最终应该做到“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要有中国书法传统的基本要素:传统审美的格调、经典笔法和字法的基本规律;所谓“不同”,就是能在书法传统的体系中,通过学古人法而得其理,从而找到自己的“办法”,在表现语言上能和所有的古人区别开来,才有可能在书法的长河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都是学王羲之像王羲之,学颜真卿像颜真卿,学苏东坡像苏东坡,学米芾像米芾,学赵之谦像赵之谦,如此等等,写谁像谁!学其法而未得其理,不过是前人的模仿秀而已!历史上所有立得住的书家都是通过与前人有所不同而成就自己,“模仿秀”不过是书家学习的过程而已,倘若以此沾沾自喜而乐此不疲,则有点可悲了!如若为了追求“不同”而未能与古人“和”,未能得古人一笔而“挥洒自如”,从而形成所谓自己的“面貌”,则有点可耻了!——刘京闻

┅┅

龙开胜 作品

6140 6401  现在书法界时髦喊创新,要有个性,其实我们不要被这种美丽的口号所蒙蔽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创新是什么?就是旧有的事物或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把这句话套到书法上来说,就是古人的那些书写技术已经过时了,应该变变了,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书法家们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书法水平已经超过古人的了,既然我们的书法水平没有超过古人,那就还没有过时,那就还得学,直学到庖丁解牛那样时,自然进入到技进乎道的境界,到那时所谓的创新和个性自然生焉。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龙开胜

┅┅

周剑初 作品

6140 61420  “五体”兼习。从生活角度而言,犹如人不仅要食“五谷”杂粮,还要荤素搭配。从书法本体来说,也自有道理和根据。其一,今人染翰,除纯属修心养性之业余爱好者,多视书法为挚爱而定为主业。然书法之于当代,大抵已失却实用功能。斯世之书家,若只攻一体,千篇一律,长久循环往复,虽具一格一调之面目,却难免自感单调乏味,人觉视觉疲劳。至于笔法、结字之变化,谋篇、布局之创新,将无能为力,无计可施。其二,五体虽各体独立,实乃一脉相承,相影响,相互依存。当今书法创作,主流是好的,但无视经典、自我作古、任笔为体、狂涂乱抹之现象比比皆是。解决的办法,除了多读书多临帖,重要的一条是在取法上要“博”。其三,习五体乃书家日课之基本功,好比习武站桩、唱歌吊嗓,兼习五体不是书家之终极目标,乃由“博”向“专”过程中之必要手段、重要过程。——周剑初

┅┅

李明 作品

641 6140  丙戌之秋,吾负笈北上,游学于京华,不觉已数年矣。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琢庐自励。

吾幼岁时,常随父观乡贤作书。目见墨迹光亮,每逐字行,甚以为奇。后年长识字,便爱捉管作墨戏,每寻字中光亮,欣欣然有所向。吾今已过不惑,回忆既往,墨之光亮已成心之光亮,希冀之所在,吾之余生或将于此光亮中前行矣!

书法为写心之艺术,思想者之行为,故书中须有我之心性所在。意从己出,不于人同,自有风骨;盲目跟风,随人作计,终为后尘!

今人学书,多欠专注。古今碑帖临遍,未有一帖深入者,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无所适从。古人一帖在手,浸淫多年,故能出入自由。古今相较,古人更具效率耳。一帖入,则百帖通,专一无他,捷径也。今科技发达,印刷精良,为优势也,然纷繁缭乱,耳目无定,反为弊端。

时风浮躁,声色犬马,诱惑难抵,多是移情别恋,终无正果。

吾论书谓人书合一、言行一致方入境界,学书必先以技入,技近乎道,技道双修并进,方能人书合一。人书合一方入真境,为生命之真,为艺之真也。言由心出,行有所践,方可立己服人。——李明

┅┅

张志庆 作品

641 6410  书法的学习,想取得长期的进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过了中年以后。

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识,要卓识,深刻,是指对事物的深度把握;见,是见多知广,是指宽度而言;学,指学养,学富五车,知晓古今事。三者有所分,但又是一回事,经多见广,学而能通变,则定入佳境。

现在,书为余事,即使专业书家,亦不能尽全力,故佳者少,而败者多。而书功有赖积学,不学则退落,如明朝冯班说“若功夫浅,得少为足,便退落。只为从前功夫不多也。大略初学时多可观,后来不学,便不成书耳。”然学亦有方向,方向不对,则徒费时日耳。大道广行,非为虚言!

余学书三十年,粗知书道,其有理,有法,但亦无法,无相,把握不易,不以全力为之,不能佳也!然以全力为之,亦不一定必佳!正如孙过庭所说“尝见学而不成者,未见不学而成者!”

去其执着,书法可得一乐,康体,怡情,聊以度日,则又得欧阳修晚年之境也!欧阳修素轻书,晚年爱之,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多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乃知昔贤留意与此,不为无益也!”——张志庆

┅┅

方建光 作品

641 6402  习书二十余年,我这才稍微懂得了什么叫“写”字。才更清楚自己仍处于探究理法和积累经验的阶段,或许这样的状态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不,也许一辈子!是故现今作品中的理性多于激情,是故才有朋友提醒我不要掉进技法的陷阱。但我觉得如今仍有很多问题萦绕在心里尚没弄明白,蕴含在古典作品中的光芒已远远看到但还是恍惚迷离。我总固执的认为一艺之成必然在技法上经历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我法的过程。苏东坡所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也。任何试图超越或者违背此理的行为都显得不太明智。写字终归是一辈子的事,其目的绝非是一二次展览比赛的入展获奖。沉醉在古典里,踏踏实实地经历该经历的过程,让心能明理,笔能合理,这才是我目前最需要做的功课。——方建光

 

8月5至7日,河南省书协举办的2016年首届书法培训班在郑州开课,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谢安钧出席开班仪式,来自全省各地的80多名书法爱好者参加了这次培训。

716243244157020120

近年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高度重视书法培训工作,2014年至今,先后举办各种书法培训活动20余次,尤其是2016年,省书协组织书法创作精英,先后五次奔赴全省各地,免费为当地的书法爱好者培训,受到了基层书法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90394745787499148

165300128550303186

848684168735832720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书法爱好者,河南省书协培训中心乔迁郑州市唐人街文化中心。乔迁后的培训中心,综合厅400多平方米,可以进行书法培训,也可以作为专业书画展厅。

176721975964374159

72862342314188527

857648623926072883

491870632215182191

203471992949492465学员们的上课环境,相当舒适。

  综合厅内冬有暖气,夏有空调,这次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表示学习环境非常满意。

385902005654180936

81022811262950151谢安钧老师与学员们交流

  在本次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谢安钧致辞,谢安钧指出,办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广大书法爱好者投师无门的现状,让本省优秀的书法创作高手授课,当面教授技法,重点解决临帖、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谢安钧希望学员们能够把握有限的时间,学会正确的习书方法,改变观念,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法有所进步。

444235776352675381

薛明辉老师进行现场示范讲解

672713079450419989姜宝平老师现场示范

431165269899769487张利安老师讲授中

922159629400653634娄红卫老师与学员交流

  本次培训班有河南优秀书家耿自礼、姜保平、张利安、娄红卫、薛明辉等进行辅导。老师们根据学员们各自实际书评,因材施教,现场示范,手把手辅导。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短短三天的时间,知道了怎样临帖,怎样用笔,改正了不少习气,觉得受益匪浅。

129851968248174820耿自礼与学员进行交流

72260682319744915

本次培训班的学员来自河南全省各地,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几岁。

河南省书协每年年终,会针对各期学员举办教育成果展,获奖入展者可以作为加入河南省书协的条件。

450138759736165842

710709211659005887

76993995492378600

前方

一大波情侣正在赶来。。。

like

据说,七夕今宵看碧霄,天上有牛郎织女渡河桥。

这纯属造谣。

“七夕”之夜,月黑风高,只有地上的男人女人们以各种姿势秀恩爱,或者狂奔在秀恩爱的路上。

然而作为一个资深的“书法爱好者”,每天的日常。其实都是这样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喝完一起写书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跟我写书法;

山穷水尽疑无路,那就坐下写书法;

垂死病中惊坐起,我特么还在写书法!

七夕不打感情牌,只打“价”劫“摄”。

636962980150228079

————活动说明————

【打“价”】:墨池商城全场8折

【劫“摄”】:收货拍照发盆友圈并截图给客服

即可获得商城50元现金抵用券

下次购物,满200元可用哦!

————期限————

打“价”期限:7月7日——7月11日

 劫“摄”期限:7月11日——8月11日

七夕,“墨池商城”陪你过

详情及晒单请联系墨池商城客服

墨池客服

墨池商城入口

商城二维码

END

 

与古人对话 向经典致敬 第三期

【与古人对话 向经典致敬】

第三期临帖大赛网展(一)

本次网展邀请到墨池学院赵琪老师和王长远老师对部分作品进行了点评,感谢二位老师!

┅┅

风叶心语

风叶心语

作者简介:平庆,男,77年出生,现在一家国企工作,酷爱传统书画,自学书画己有2年,先欧后隶,近期功研用楷法入隶。

赵琪老师说:此为一篇临《乙瑛碑》作品,《乙瑛碑》气质高古用笔清利,是要提笔中锋而行,作者此幅作品整体完整,用笔统一,只是用笔速度略慢,线质略肉,若加强笔力增强线质,定能将《乙瑛碑》的气质表现的更好。

IMG_0022

┅┅

古越古越

作者简介:古越,1984年出生,河北廊坊人,喜欢书法、篆刻、摄影,种花、养鱼的假文艺青年。

赵琪老师说:此是一篇临《曹全碑》作品,篇章完整,构思精巧,用笔流畅,《曹全碑》基本特征得到了较好的表现,是一篇用心之作。只是落款稍显随意,破坏了整体的古意。

IMG_0023

┅┅

继宗872610411023266154

作者简介:谭继宗,陕西人,现在北京工作。书法爱好者,工楷书,好草行。愿每日临池不辍!

王长远老师说:继宗,用笔不错,有很多笔画在转折处有很多变化,上下的连贯性也可以,但是碑刻的痕迹太重,缺少了帖的雅和润,建议结合手札进行改动,另外出尖、起收和转折的地方稍微显得锋利了一些,注意让笔画棉厚一些。

IMG_0041

┅┅

骆船长骆船长

作者简介:骆伟雄,1963年,广州。自幼喜欢笔墨,恢复高考以后的新三届,毕业后从事航海工作,船舶驾驶员直至任职船长,基本放弃了练笔。现在公司从事安全管理等业务工作。近年才重新拿起笔,尤喜隶书和行书。在墨池里学习交流,有幸成为墨池学院“琪心堂”第一期学员,跟赵琪老师学隶书,在这之前,都是自己摸索,容易误入歧途。目前也参加张俊东绘画普及培训班。书画实践和理论日益见长,确实受益匪浅。

赵琪老师说:此为一篇临《乙瑛碑》作品,用笔肯定,细处考究,基本抓住了此碑特征,只是有些结构稍欠方正,横画略有斜势,若能用笔再加平实,将更具汉意。

IMG_0018

┅┅

清乐居

清乐居作者简介:米进杰,35岁,甘肃镇原人。工隶楷行。隶书临习礼器、曹全、乙瑛和史晨,创作中追求静穆、典雅的庙堂之气息。楷行以苏轼为宗。献之不如義之,芾不如苏,何也?只因献之米芾过重于技巧,義之苏轼则以意韵胜。我认为习书当以修身养性为上。

赵琪老师说:看此作品,便知作者有一定书写经验,篇章整体把控完整,此张若有落款将会更完整。作者的优点是用笔跳荡,结字灵动,只是线条飘逸有余而略显短促,若能打开字内空间,延长线之势将会更有进益。

IMG_0027

┅┅

尚武尚武

作者简介:尚武:习书三十载,对汉隶用功尤勤,初具个人风格,创作能力强,参加各种层级展赛无数,多次获奖。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和《青少年书法》等专业报刊及当地媒体上多次发表。IMG_0011

┅┅

瘦蛟出海瘦蛟出海

作者简介:邓艳波,男,1995年生,广东清远人,现就读于广东药科大学,自小酷爱书法,笔耕不休,坚持传统道路,摒弃当代歪风邪气,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书法作品曾入选广东省中山市青年书法协会作品展。IMG_0025

┅┅

素心听月素心听月

学书感悟:感谢墨池为我们广大书画、篆刻爱好者提供得学习、交流的平台!感恩墨池中师友们长期对我的关注、帮助和鼓励!几多欣喜和忐忑惭愧!池中丰富多样的内容板块总能让我忍不住驻足、沉醉、学习!徜徉其间,让人愉悦、享受、温暖!从驻池的书法家和万千书画及篆刻师友每日分享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艺术的执着、勤勉、痴迷!他们对于艺术的专注、持久、耐心的坚持,让我触动仰视!特别感谢我的草书启蒙老师荆老师(博学谦和的书痴),虽然他多次说过,只有经典的古帖才是我永远的老师!

的确,无数的碑帖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迷宫,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碑帖中贮存着千年古人的智慧,我们惟有虔诚的临习,才能有点滴的进步。我深知临帖是打开书法之门的不二法门,但一开始心存惰性,总不能细心的读帖,加上自己的浅薄无才、怠惰,自然临不出原帖的轻重、浓枯、燥润等自然丰富的变化。渐渐我了解了临帖应是古人形质、气韵与自己笔性、精神的融合,我迫使自己慢下来,在心平气和中似与古人促膝谈心,而后反复揣摩改变!虽然我临摹的仍不及古帖的万一,但我懂得了以一颗敬畏之心去用心学习!只有不断反思临习,才有可能收获量变到质变的惊喜!

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在一遍一遍的和古圣先贤、碑帖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学到教养、风骨、耐心和趣味,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功利世界里难得的抽象之美……书法是情绪的良方,可以让我乐在其中,亦能养心、去忧解闷!书法更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修行!但我依然愿意穷尽一生去追寻!

王长远老师说:素心听月,写的非常大气开张,线条也很果敢,而且章法处理上注意到了行和行的变化,整体上非常统一,疏密搭配的也非常好。IMG_0032

┅┅

王老大王老大

作者简介:王老大:河南郑州人,53岁,学习篆书1年半。IMG_0015

┅┅

散人王王一

学书感悟:王一,1966年出生,浙江湖州人。临帖心得: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告诉我们,想学书法,如何用笔,就该去古帖中寻找。当代人是幸运的,因为得益于印刷技术的发达,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学书之人无法轻易得到的各种墨迹本的珍稀法帖。让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人的用笔方法。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条件,怀着对古人的无比尊重和虔诚之心,让我们放弃浮躁和任性,从临帖中学到古人用笔的真谛。坚持,必有所获。

王长远老师说:散人王的作品优游洒脱、大开大合,非常不错,轻重变化明显,用笔上黄山谷的风格特点已经很到位了,而且注意到了章法的疏密,字的变化,非常好。

IMG_0034

┅┅

张汉卫(魏晋遗风)张汉卫

作者简介:张汉卫:自幼喜爱书法,惜无导师指点,且杂学多家,至今未入堂奥。现为句容市书协会员。业余以临古与抄书自娱。

王长远老师说:张汉卫的作品,用笔自如,结构比较方正,笔意尚可,但缺少了很多的动态,需要注意上下字的连接,以及字势的变化。

IMG_0043

┅┅

张金张金

学书感悟:张德进:自幼喜欢音乐热爱书法,通过学习书法:1.培养我的注意力,使我沉静下来,达到一种性格上的完善。 我不仅能把字写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一些文字学的知识,比如部分繁体字(因为古人的字帖都是繁体的)。 我的审美能力提高了,眼界也高了,知道什么样的书法是好作品,懂得了欣赏艺术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在人格和性格方面也得到了完善。学习书法是通过临帖来实现的。通过眼睛观察字帖,然后用脑分析,再通过手来表现出来,最后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地步,这其中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积累起来就是一笔财富。6.作为中国人,能把自己的汉字写得漂亮,那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一个人有一手漂亮的字,那是跟随他一生的,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王长远老师说:张金的作品厚度有,但是不够沉实,建议写的再干净凝练一些,方硬的笔画多一些,字的大小处理和行气都不错。

IMG_0036

┅┅

虎啸墨缘48f9bdb3-fab0-43d7-87f5-a37a4f815c7b

作者简介:张连华,1963出生,自幼喜欢书法,喜胡乱涂鸦,书法爱好者。

王长远老师说:虎啸墨缘的作品整体上气息不错,应该写了比较久的时间了,但是线条显得单薄、纤弱,实际上连贯性、厚度、笔毫往下铺的感觉没出来,好多都是细线,应该注意一下。

IMG_0042

┅┅ IMG_0013

┅┅

赵琪老师说:此件临《石鼓文》取吴昌硕笔意,苍茫古朴,字形完整,整体大气,是一篇不错的临摹作品,只是用笔稍快,若降下速度来,线条将更会入纸。IMG_0029

┅┅

王长远老师说:有才小油菜是干净疏朗,空灵飘逸。

IMG_0037

┅┅

王长远老师说:孝天的作品对古人意味的把握很好,很古朴,很雅致,可能太注意细节,笔画之间缺少连贯性,需要注意整体和字内的连贯,包括大小的开合。

IMG_0040

827822068594629709墨池入驻书家——董水荣老师新著《回望经典》

墨池商城上架啦!点击查看

教你“审视经典”的正确姿势

总觉得我们面对经典时间很长,但品读一直没有更多突破。

总觉得我们一直敬畏经典,却没有更多的收获。

一定是我们察看经典的方法出现了问题,一定是我们理解经典的理念出现了问题。

但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些问题?

图片1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733《平复帖》是西晋流传下来唯一的名人手札墨迹。陆机(261—303)是当时的士大夫文人。《平复帖》的墨迹手札遗存,说明西晋时期,一部分区域日常书写还是以章草作为主流的书体。《平复帖》作为成熟的章草形态书写的代表作品,但还保留着大量的汉简早期章草古拙的魅力和审美内蕴。从敦煌木简与楼兰出土的大量残纸,从《居延汉简》到1996年10月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大量三国时期的“吴简”。都可以看到早期章草与《平复帖》有着一脉相承的结构形态,而且这种结构形态逐渐成为文人与士大夫之间主流的书写形态。

平复帖《平复帖》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753

《李柏文书》很显然没有进入到经典作品的视野中,不仅因为它是上个世纪初才被发掘出来,这种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没有经过历代人们的品鉴,形成审美图式的主流照。更主要的它确实还没有具备经典之作那种规范与影响。但《李柏文书》做为那一个时期和那一个区域的行书书写的一种缩影,它的真实不用怀疑;如果从真迹的角度看,还要比现在留存的王羲之唐摹本的作品更为可靠。

行书的演化虽然有不同区域与时期的变化,但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日常书体,它应该有些相同的规律可寻。深入对《李柏文书》的观察与及追溯行书演变的思考,它和经典作品的分析同样显得重要。

李1《李柏文书一》

李2《李柏文书二》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05如果《兰亭序》抛开创作谈审美,审美的导向必将空洞。《兰亭序》创作与审美的分析,看似被千万双眼睛扫描过每一个角落,但每一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视角与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要想找到《兰亭序》创作本质的笔法特征,并不容易,某些笔法特征和用笔动作比如捻管、比如提按,我们可以看出点画形质的特征,但它还不能构成《兰亭序》书写核心的笔势本质。由迹象到迹象,只能形成局部的、零碎的特征。

兰亭集序1

2《兰亭集序》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21首先表现在变化多姿的结体形态。《鸭头丸帖》之所以成为王献之代表作。除了在“一笔书”连带方面将王羲之的小草带向了另一种发展的方向。丰富的书写意象也充分体现王献之超凡脱俗的书法才情。《鸭头丸帖》连贯的书写除了外拓的体势更为方便流畅的运笔,有时在快速运笔的过程,结字形态也会随笔赋形,出现变化丰富的结字意象。

鸭《鸭头丸帖》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31细细品味《大字阴符经》中各种起笔的笔锋状态,入纸的方向,运笔的力度、行笔的速度,各种变化交织成了节奏十分丰富的书写手感,此帖也由此覆盖上了一层灵动、流畅、活跃的动感。而具体考察此帖的起笔,我发现褚遂良对“起笔”变化的表现,又是沿着王羲之《兰亭》笔法为核心展开的。起笔对于书法家来讲,衡量着一位书法家对用笔调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我们看褚遂良大部分楷书作品对起笔都有着较为高超的调度能力,细致笔法、灵动的控笔、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其他楷书作品所不具备起笔特色。

大字《大字阴符经》局部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43《书谱》是帖学经典之中,最长的书法作品,没有洋溢的书写热情,点画之间无可能有如此起伏的节奏,如果单一的运笔方式也将书写带入日常抄书的境况之中。《书谱》中即有常用的粗粝笔调又兼有笔画圆润笔势。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调,但被充分的融入书写当中,实际上这两个用笔体系维持着《书谱》的用笔平衡。两种运笔娴熟的调控,虽然不是脱胎换骨另起体系的用笔方式,但如鱼得水的化机建立起了另一种更为宽阔自由的书写方式。

书谱《书谱》局部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52很多认为唐代狂草始于“旭素”也终于“旭素”。尽管后世也有不少自视甚高才情横溢的大书法家,自我比拟为“旭素”,但以“旭素”为代表的盛唐狂草还是成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已经习惯将狂草称之为大草,我们如何读懂大草,如何认知大草,却不是我们所想象得那么容易。

大草之所以比小草的书写方式更能调动我们的情感,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由于它的书写组合方式不同于小草的书写组合方式。小草书写,无论是王羲之的《十七帖》、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还是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基本是以独立的结字为一个完整的书写单位。

古诗张旭 古诗四首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900狂草意象是指:草书中的点画形质与结构形态在长期的审美累积下,形成一种能够调动某些情感符号化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又将生活中的某种姿态与动态的神韵,融入到狂草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某种独特的意态。

狂草的动人,就是在貌似纷飞的笔墨之下,蕴藏着不同凡响的想象力与异彩纷呈的意象。我好奇的是古人如何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形成书法家笔下的狂草意象,而怀素狂草意象又是如何获得的。当代书法家,几乎都是草书的信徒,他们的草书面貌,被传统经典所塑造。从开始涌动的“王铎热”到现在的“怀素热”,当代草书作者的笔下已不见多少真正草书的新意,那种仅仅依赖经典草书的技术,在我眼里只不过是一种技术潮流而已,没有高低之分。

自叙帖怀素《自叙帖》局部

墨池商城已上架:

《回望经典》经典书法二十四品(上下册)董水荣著

董水荣老师墨池公开课即将开课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联系主持人小欧

☟☟☟

781585578732285707

 

1

7月29日,墨池直播汇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做客直播。直播由嘉宾主持人张俊东代表墨池书法用户进行了现场对话。

陈传席先生回应相关不实谣言

2陈传席先生阐述有关书画评论的问题

对话就书画批评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批评论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陈传席先生就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进行分享,并指出作为一个合格的艺术评论家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应该具有深刻的思辨能力。并认为一个一流的艺术创作者一定不会轻视艺术评论家。

3嘉宾主持张俊东先生

直播过程中,陈传席先生就前段时间被广泛传播的简繁对自己的批评做了正面回应。他说:此篇文章纯属简繁杜撰而出。一个人仅仅为了出名而去攻击他人的这种批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并声明,很多署名自己给他人写的过分吹捧的文章绝非出自己手,过分吹捧有很大程度为他人所附加。当张俊东先生问及是否曾为范曾写过评论文章时,陈传席先生斩钉截铁的说:绝对不可能。即便出价一个亿自己也不会出卖自己的人格去写作评论文章。

4陈传席先生回应有关不实的批评

直播过程中,陈传席先生应张俊东先生邀请,为墨池直播汇题字,并现场创作“知周万物”的四字横幅,勉励从事书画艺术事业的年轻人。

5 6陈传席先生为墨池直播汇题字

7直播结束,大家合张影吧

7436738913238521

【墨池直播汇】

7月29日周五晚8点

约你看直播啊看直播都干啥呢?

洗澡!

0

嗨,想什么呢你?这不是最近书画圈里批评的人多口杂嘛!什么人都有,什么话都说,这不,请个专家,来给书画评论界洗洗澡。讲讲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讲讲书画评论该说什么?怎么说?

U9313P1474DT20131223132002

【本期嘉宾】

陈传席: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2014年荣获“巴黎荣誉市民”徽章。2014年荣获“巴黎荣誉市民”徽章。出版学术著作《六朝画论研究》(大陆版、台湾版,共13版)、《中国山水画史》(15版)、《中国绘画思想史》、《中国绘画美学史》(选入20世纪“中国文库”)、《西山论道集》、《精神的折射》、《陈传席文集》(九卷)、《悔晚斋臆语》(中华书局)、《画坛点将录》(三联出版社 大陆版、港台版)、《陈传席画集》(人美)等51部。大部分著作都多次再版,有的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

9F7C.tmp

【特邀直播主持】

张俊东:北京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书协副秘书长,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

┅┅

直播信息公布方式

收藏本文,届时会在此公布直播地址

留意墨池首页置顶图

墨池官方微信号(913319)

书法屋微信公众号平台

书法屋网站(www.shufawu.com)

▪第一时间接收直播信息QQ图片20160727110229┅┅2010年 松横双雉栖170cmx90cm_副本┅┅山居图69cmx139cm_副本┅┅2015《幽居人世外》46x69(封面)_副本┅┅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