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商城上架啦!点击查看 教你“审视经典”的正确姿势 |
总觉得我们面对经典时间很长,但品读一直没有更多突破。
总觉得我们一直敬畏经典,却没有更多的收获。
一定是我们察看经典的方法出现了问题,一定是我们理解经典的理念出现了问题。
但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些问题?
《李柏文书》很显然没有进入到经典作品的视野中,不仅因为它是上个世纪初才被发掘出来,这种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没有经过历代人们的品鉴,形成审美图式的主流照。更主要的它确实还没有具备经典之作那种规范与影响。但《李柏文书》做为那一个时期和那一个区域的行书书写的一种缩影,它的真实不用怀疑;如果从真迹的角度看,还要比现在留存的王羲之唐摹本的作品更为可靠。
行书的演化虽然有不同区域与时期的变化,但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日常书体,它应该有些相同的规律可寻。深入对《李柏文书》的观察与及追溯行书演变的思考,它和经典作品的分析同样显得重要。
如果《兰亭序》抛开创作谈审美,审美的导向必将空洞。《兰亭序》创作与审美的分析,看似被千万双眼睛扫描过每一个角落,但每一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视角与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要想找到《兰亭序》创作本质的笔法特征,并不容易,某些笔法特征和用笔动作比如捻管、比如提按,我们可以看出点画形质的特征,但它还不能构成《兰亭序》书写核心的笔势本质。由迹象到迹象,只能形成局部的、零碎的特征。
首先表现在变化多姿的结体形态。《鸭头丸帖》之所以成为王献之代表作。除了在“一笔书”连带方面将王羲之的小草带向了另一种发展的方向。丰富的书写意象也充分体现王献之超凡脱俗的书法才情。《鸭头丸帖》连贯的书写除了外拓的体势更为方便流畅的运笔,有时在快速运笔的过程,结字形态也会随笔赋形,出现变化丰富的结字意象。
大草之所以比小草的书写方式更能调动我们的情感,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由于它的书写组合方式不同于小草的书写组合方式。小草书写,无论是王羲之的《十七帖》、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还是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基本是以独立的结字为一个完整的书写单位。
狂草的动人,就是在貌似纷飞的笔墨之下,蕴藏着不同凡响的想象力与异彩纷呈的意象。我好奇的是古人如何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形成书法家笔下的狂草意象,而怀素狂草意象又是如何获得的。当代书法家,几乎都是草书的信徒,他们的草书面貌,被传统经典所塑造。从开始涌动的“王铎热”到现在的“怀素热”,当代草书作者的笔下已不见多少真正草书的新意,那种仅仅依赖经典草书的技术,在我眼里只不过是一种技术潮流而已,没有高低之分。
墨池商城已上架:
董水荣老师墨池公开课即将开课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联系“主持人小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