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822068594629709墨池入驻书家——董水荣老师新著《回望经典》

墨池商城上架啦!点击查看

教你“审视经典”的正确姿势

总觉得我们面对经典时间很长,但品读一直没有更多突破。

总觉得我们一直敬畏经典,却没有更多的收获。

一定是我们察看经典的方法出现了问题,一定是我们理解经典的理念出现了问题。

但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些问题?

图片1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733《平复帖》是西晋流传下来唯一的名人手札墨迹。陆机(261—303)是当时的士大夫文人。《平复帖》的墨迹手札遗存,说明西晋时期,一部分区域日常书写还是以章草作为主流的书体。《平复帖》作为成熟的章草形态书写的代表作品,但还保留着大量的汉简早期章草古拙的魅力和审美内蕴。从敦煌木简与楼兰出土的大量残纸,从《居延汉简》到1996年10月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大量三国时期的“吴简”。都可以看到早期章草与《平复帖》有着一脉相承的结构形态,而且这种结构形态逐渐成为文人与士大夫之间主流的书写形态。

平复帖《平复帖》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753

《李柏文书》很显然没有进入到经典作品的视野中,不仅因为它是上个世纪初才被发掘出来,这种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没有经过历代人们的品鉴,形成审美图式的主流照。更主要的它确实还没有具备经典之作那种规范与影响。但《李柏文书》做为那一个时期和那一个区域的行书书写的一种缩影,它的真实不用怀疑;如果从真迹的角度看,还要比现在留存的王羲之唐摹本的作品更为可靠。

行书的演化虽然有不同区域与时期的变化,但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日常书体,它应该有些相同的规律可寻。深入对《李柏文书》的观察与及追溯行书演变的思考,它和经典作品的分析同样显得重要。

李1《李柏文书一》

李2《李柏文书二》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05如果《兰亭序》抛开创作谈审美,审美的导向必将空洞。《兰亭序》创作与审美的分析,看似被千万双眼睛扫描过每一个角落,但每一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视角与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要想找到《兰亭序》创作本质的笔法特征,并不容易,某些笔法特征和用笔动作比如捻管、比如提按,我们可以看出点画形质的特征,但它还不能构成《兰亭序》书写核心的笔势本质。由迹象到迹象,只能形成局部的、零碎的特征。

兰亭集序1

2《兰亭集序》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21首先表现在变化多姿的结体形态。《鸭头丸帖》之所以成为王献之代表作。除了在“一笔书”连带方面将王羲之的小草带向了另一种发展的方向。丰富的书写意象也充分体现王献之超凡脱俗的书法才情。《鸭头丸帖》连贯的书写除了外拓的体势更为方便流畅的运笔,有时在快速运笔的过程,结字形态也会随笔赋形,出现变化丰富的结字意象。

鸭《鸭头丸帖》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31细细品味《大字阴符经》中各种起笔的笔锋状态,入纸的方向,运笔的力度、行笔的速度,各种变化交织成了节奏十分丰富的书写手感,此帖也由此覆盖上了一层灵动、流畅、活跃的动感。而具体考察此帖的起笔,我发现褚遂良对“起笔”变化的表现,又是沿着王羲之《兰亭》笔法为核心展开的。起笔对于书法家来讲,衡量着一位书法家对用笔调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我们看褚遂良大部分楷书作品对起笔都有着较为高超的调度能力,细致笔法、灵动的控笔、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其他楷书作品所不具备起笔特色。

大字《大字阴符经》局部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43《书谱》是帖学经典之中,最长的书法作品,没有洋溢的书写热情,点画之间无可能有如此起伏的节奏,如果单一的运笔方式也将书写带入日常抄书的境况之中。《书谱》中即有常用的粗粝笔调又兼有笔画圆润笔势。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调,但被充分的融入书写当中,实际上这两个用笔体系维持着《书谱》的用笔平衡。两种运笔娴熟的调控,虽然不是脱胎换骨另起体系的用笔方式,但如鱼得水的化机建立起了另一种更为宽阔自由的书写方式。

书谱《书谱》局部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852很多认为唐代狂草始于“旭素”也终于“旭素”。尽管后世也有不少自视甚高才情横溢的大书法家,自我比拟为“旭素”,但以“旭素”为代表的盛唐狂草还是成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已经习惯将狂草称之为大草,我们如何读懂大草,如何认知大草,却不是我们所想象得那么容易。

大草之所以比小草的书写方式更能调动我们的情感,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由于它的书写组合方式不同于小草的书写组合方式。小草书写,无论是王羲之的《十七帖》、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还是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基本是以独立的结字为一个完整的书写单位。

古诗张旭 古诗四首

微信截图_20160803163900狂草意象是指:草书中的点画形质与结构形态在长期的审美累积下,形成一种能够调动某些情感符号化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又将生活中的某种姿态与动态的神韵,融入到狂草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某种独特的意态。

狂草的动人,就是在貌似纷飞的笔墨之下,蕴藏着不同凡响的想象力与异彩纷呈的意象。我好奇的是古人如何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形成书法家笔下的狂草意象,而怀素狂草意象又是如何获得的。当代书法家,几乎都是草书的信徒,他们的草书面貌,被传统经典所塑造。从开始涌动的“王铎热”到现在的“怀素热”,当代草书作者的笔下已不见多少真正草书的新意,那种仅仅依赖经典草书的技术,在我眼里只不过是一种技术潮流而已,没有高低之分。

自叙帖怀素《自叙帖》局部

墨池商城已上架:

《回望经典》经典书法二十四品(上下册)董水荣著

董水荣老师墨池公开课即将开课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联系主持人小欧

☟☟☟

78158557873228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