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草书是比较混乱且难记忆的,因为它有很多种草法, 如下图所示,从邓文原临《急就章》到空海、陆游以及怀素和孙过庭,不同的草法出现了五个之多。如果你相信他们全对的话,那么,仅这个字我们就要记五、六种,且容易混乱打架。如图所示:

1

我们在面授课程和网络课程中曾多次讲过草法的稳定性,知道了一个字的草法混乱与它的正体混乱不无关系,那么,分歧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还是首先从篆书把它梳理一下。

篆书里面“笑”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上面从“竹”,下面从“夭”,如下图所示,其中,图右是对应其篆书写法的隶书。

2

“笑”的另外一种篆书写法是下面从“犬”,而这个篆书写法大概就是右边这个颜体楷书的源头。

3

《说文》云:此字本闕(指笑),臣鉉等案:孫愐《唐韻》引《說文》云:喜也,從竹從犬,而不述其義,今俗皆從犬。又案,李陽冰《刊定說文》:從竹,從夭,義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審。

由此可见,《说文》中本无“笑”字,徐铉根据文献,整理出以上两种篆法,但解释了半天,也没讲清楚“笑”字的来由,最后以“未知其审”草草作了总结。大概因为“笑”字从篆书阶段就分化了很多种写法,所以后面的草书就演变得比较复杂了。往后梳理,宋代米芾就根据“笑”的第二种写法而得出其草法,如下图右所示,这个草法似乎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上部从竹,下部从犬。我们知道,“犬”的草法和“大”是有明显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起笔方向的不同:

4

我们再探讨一下怀素《小草千字文》中“笑”草书写法的来源,下图左为怀素“笑”的写法。撇开对错不谈,先理性分析一下这个草法的构成,应该很清晰,左边是“口”,以两点表示。关键是右边好像是一个整体,能不能拆开?有的人说右边像“关”的快写,因为是有这个字的楷书写法的,如下图右,出自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5

但其实我们仔细看的话,上面怀素写的那个字的右边并不是“关”的笔顺,所以我们还是用我们通常用的那种手法——切割法来进行理性分析。先来一些想象:右边上面像是艹字头,下面的笔顺像犬的草书,有可能是艹加犬,或者是竹头加犬,因为在篆书中,草字头和竹字头是互通的。带着这个假设,我在虞世南的楷书中也找到了相应的写法,如下图所示:

6

那么,根据这个字我们再来进行转换成草书(此处不要嫌啰嗦啊)。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左边是口,作两点 ;因为竹头跟“艹”通用,右上边竹头就可以变成“艹”的写法,接着下边再写一个“犬”的草书,这样就可以得出下面这个草书写法:

7

这是谁写的呢?是王羲之,没错,是王羲之《十七帖》中写法。我们仔细看,字的左边是一个口。右边的则是把艹写完翻下来加一个犬,这样可以得出这个字草法的由来,很规范,也可以和怀素写法相对应,这是晋唐古法的传承。

学员朱虹补充:笑的解析确实有道理,我家的小狗有时候去吃狗尾巴草,然后会变得很兴奋!(笑)

学员周光祥补充:后梁时期经文《佛说维摩诘经卷》(393年)出现的俗体字笑,即是草头下加口加犬,此可作为佐证。

总结: “笑”的草法很好记,即:“口”加“艹”加“犬”。

最后我们看看“口加关”的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8

这个字是赵孟頫写的,其实我觉得这个字是传写中的一种讹误。下面看看智永真草千字文里面写的。看仔细一点。智永写的这个字似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写的是“关”的笔顺,但也有可能是“艹”写好后,再从右起笔反过来写的一个“犬”。

9

我们回头看看这些元代人写的和明代人写的,如下图所示,写法大体上是对的,“艹”加“犬”,但是最后的一点其实是多余的。

10

再次总结:所以我觉得这个字,记的方法就是“囗”加“艹”加“犬”, 如怀素和王羲之的比较统一的写法就够了。

11


刘东芹简介:

刘东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南京大学文学院艺术文献专业博士。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印学峰会三等奖,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奖学金(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等奖项。论文多篇,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台湾艺术大学学刊》等学术刊物,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展览。

2017年5月27日 19:00

刘东芹导师一起
两小时
学会300个字法

详情如下

刘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END————————

齐白石(1863—1957)是20世纪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从一个湖南湘潭出生的农民的儿子——乡间雕花谋生的木匠,到举世闻名的画家,在中国画的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创造。齐白石是怎样成名的?那位提携他的人是谁?全中国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徐悲鸿。但事实上,齐白石此前早就成了名,而且提携他的不是徐悲鸿,而是陈师曾。但是他成功背后还有五大推手,让我们一一道来。

1陈师曾 设色山水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一大主力|法源寺结缘陈师曾

1999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林木的文章《谁是识白石之伯乐》。据齐璜(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等书,对陈师曾提携齐白石有明确的记载。

1917年,53岁时为躲避家乡兵匪之乱而漂泊北京。他在古都一住就是40年,先后搬迁十余处。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祸得福的故事。若不是当时湖南兵匪横行乡里,齐白石定不会以知天命的年纪背井离乡、远赴京城,当然也就不会再有与画坛知己陈师曾的相遇,不会再有陈、齐二人轰动东瀛、惊艳于世的画展。

正是这样一次看似偶然的岛国画展,使得画家齐白石的天纵之才挥洒淋漓,其艺术作品令世人倾倒、随岁月增值便成为必然。成名事宜趁早,这是谁说的?但在齐白石的身上却不符,他27岁才正式拜师读书、学画,直到58岁才享誉京华。

2陈师曾

3齐白石

4_副本

北京历史文化厚重,仅一法源寺便留下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掌故。1917年画家齐白石曾经暂住僧房;1924年诗人泰戈尔赏丁香于古刹。

古都建城800年,而法源寺可上溯至1300多年前的唐代。如今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在此安家,同时供游人游览参观。

冬至时节,朔风凛冽,树叶凋零,花香不再。但法源寺内鸟鸣啾啾此起彼伏,足以替代一个乐队的音响。廊间墙壁上书录的白居易禅诗,于“闹”中取静,读之有味:“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

5_副本

从遥远的湘潭故里飘然而至的齐白石,当年下榻于哪间房屋已经无人知晓。整日念经的几位年轻僧人也只识佛珠,不认白石。“画家齐白石在这里住过?”“这个不知。”“问问别人。”只见寺内东厢,斋堂、方丈院及僧舍还在;西厢,也尚存少许僧房。如果能考证当年画家所居的具体房间,立一牌匾,岂不是雅事一桩,供后人观瞻。而这里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也都曾留下画家的足迹。

53岁的齐白石栖身古寺,在附近的琉璃厂之南纸铺刻印卖画,以谋生路。“朝则握笔把刀,目不暇给,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谁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别离,亲戚朋友不得相见?”且作品的销路不好,京城人不喜欢他所学的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正是“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一个扇面,定价两块银圆,比市场上一般画家的价码要便宜一半。只因“那时物价低廉,勉强还可以维持生计”。但画家心中的落寞可知。

此时,画翁以诗翁之笔抒发他“枕上愁余”、“忧愤之气”,他还自嘲曰:“非矜风雅,不过同寒鸟哀蛩,亦各自鸣其所不容已云尔。”后人但知其画作奇崛,却少闻其诗歌蕴藉。白石老人的诗才甚至比其丹青不逊,而他自己也尝谓:“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他的画不曾丢,诗却被盗。年轻时随手写在纸上的300多句诗被偷走,让他很是懊恼。好在晚年居住的胡同四合院很安全,且让他安装了铁栅栏,诗集《借山吟馆诗草》和《白石诗草》相继刊印。

然而,寂寞于画家、诗人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好事?

一日,琉璃厂南纸铺陈列的齐白石所刻印章,偶然被当时名冠京华的画家、陈寅恪之兄、鲁迅之同窗好友陈师曾所见,大为惊奇。42岁、时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的陈师曾,专程到法源寺拜会他仰慕的奇人齐白石。齐白石在自传中记述这次谋面:“晤谈之下,即成莫逆。”

齐白石将他与陈师曾结交,视为“一生可纪念的事”。正是陈师曾劝其“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才让齐白石接受劝告,自创红花墨叶的现代国画一派。

1922年春天,陈师曾受邀参加在东京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他带去了齐白石画的几幅花卉山水,展出并销售。这些作品不仅全部售出,而且卖价颇高。从此,齐白石的名声大噪,常有外国人到北京、到琉璃厂询问、寻购其画作。国内画商看准商机,也纷纷收购其作品,准备去做投机生意。京城上流社会附庸风雅者则登门求画,大加赞誉。“我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可惜,一年以后,陈师曾患病不治去世,年仅48岁。这让齐白石心头异常空虚,倍觉伤感,有诗《师曾亡后,得其画扇,题诗哭之》。

6吴昌硕 和合二仙 1923年作

7齐白石 铁拐李

第二大主力|吴昌硕为齐白石订润例

1921年海派领袖吴昌硕为齐白石代订了一份润例(公开价目表),大大抬举了齐白石一番,订出的润例已是接近当时一线画家的价位。这里面很可能有齐白石新作向自己画风靠拢的因素,当然更多的是陈师曾的因素,毕竟,这份润例是陈师曾托他帮齐白石定的。所以,吴昌硕可以算是齐白石的第二个重要推手。

第三大主力|林风眠看中齐白石的土

这之后,又有几个“庄家”相中了齐白石,比如京城著名画家胡佩衡,192年帮助齐白石编辑出版了第一本《齐白石画集》,胡佩衡又于上世纪50年代第一个出版关于齐白石画法研究的专著;王森然、胡南湖、朱屺瞻、王瓒绪等人也是通过大量买画、买印而成为齐白石的大主顾。但这些仍都是“小庄”。

8林风眠画作

9齐白石画作 徐悲鸿 山水

更大的主力是林风眠和徐悲鸿。林风眠赴法留学回国后创办了北平国立艺专,1927年,26岁的林风眠邀请年纪大他一倍的齐白石到艺专当教授。林风眠看中的是齐白石的“土”,因为林风眠当时要实现自己的美术抱负,改革中国画,打败当时充斥画坛的贵族文人画,一方面要从西洋现代美术找子弹,一方面要从中国民间找新鲜素材,结果林风眠发现,齐白石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土”,恰好可以和西方现代美术融会合一,林风眠是用自身学术化的“土”,整合利用了齐白石天生的“土”,于是林风眠力推一个毫无学术背景的木匠画家齐白石走上大学讲坛。可惜,林风眠在北平动静闹得太大了,得罪了政府,不久就被赶出北平,南下创办杭州国立艺专去了。

10_副本徐悲鸿 山水

11_副本齐白石 山水

第四大主力|徐悲鸿邀请齐白石任教授

两年后,时年33岁的徐悲鸿也邀请齐白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不断通过买画来提高齐白石的信心,后来徐悲鸿又为齐白石出版画册。

为何徐悲鸿也看中了既无学历、又没留过洋、还是小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呢?原来,当时国内正好发生关于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大论战,徐悲鸿坚持中国画必须革新,需要树立典型,齐白石恰好完全抛弃了中国画的传统路数,画风不拘一格,带有平民生活情调,并且从民间艺术里吸取了大量养分,而且作为一个毫无学位的木匠,能被聘为大学教授,本身就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壮举,这在今天都是话题。于是,齐白石被视作中国画改革的一个方向,加以力推,但这也让齐白石在迅速上位出名的同时,受到画坛保守派的非议。

齐白石在赠给徐悲鸿的一幅画上题诗云:”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身手出异怪,鬼神使之非人能。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衰颜满汗淋。”说明徐悲鸿当时也是顶着巨大压力来力挺齐白石的,而齐白石当时画风也的确不为社会普遍认可。而这番作为背后,则是关于中西绘画方向的大论战。

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被日本人接管,徐悲鸿辞职了,齐白石也就拒绝再去学校,直到1946年,徐悲鸿回到北平大学任校长,齐白石才又接受邀请,以82岁高龄出任名誉教授。

12张道潘 书法

第五大主力|张道藩拜师齐白石

齐白石生性拘谨,又长时间生活在平静的乡村,衰年北漂也是无奈之举,被推到风口浪尖并非他内心所愿。所以抗战时期,他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当然不能像徐悲鸿、林风眠以及他的学生李可染那样去西南大后方,他索性闭门不出,也停止卖画。抗战胜利后,齐白石被认为是敌陷区的文化人,社会上对此颇有微词,齐白石陷入信任危机。这个时候,当时政府主管宣传的首脑人物张道藩要拜齐白石为师,也就被一向远离时势的齐白石应允了。这一番拜师盛典,不但让齐白石彻底消除了信任危机,伴随着齐白石1947年的南京画展,在社会上搞得轰轰烈烈,各路高官贤达都来捧场,齐白石这下想要安静也就不可能了。

而今的拍卖市场上,经常出现齐白石题给当时政要高官的画作。齐白石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底层平民本色,是个靠卖画养活一大家子的职业画家,不想离潮流太近;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层贴来的各种标签,他也多半表现为顺服,这也是他对于自己一介小民本色的一种自我认定。

这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他心里想的更多的,恐怕是他的家庭成员。齐白石没有政治企图心,他只求保全家庭,保全本色而已。当然,那时候虽然齐白石画卖得非常贵,非常好,已经达到了商业上的高峰,但是因为物价飞涨,一场大展的全部卖画所得,回到北京换不到10袋面粉。

13

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作于1937年,画家珍藏很久。1950年10月,齐白石连同82岁所绘《鹰》一并赠送毛泽东。

14鹰 齐白石 此画是1950年10月,齐白石连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一并赠送毛泽东的画。

第六大主力|毛主席专门请齐白石吃饭

1949年,齐白石听徐悲鸿的劝告留在了北京,建国后,他与同乡毛泽东开始有了交往。齐白石也写信给主席,主动表示把家里购置的200多亩田和一间住宅上交给国家,希望子孙们也像自己一样自食其力,不剥削,同时谈到因为物价问题,自己的收入不够用,希望国家能增加点津贴。其实,当时的背景是,建国后艺术市场很快消失,靠卖画为生的齐白石生计发生了困难,且湖南当地开始“斗地主”,齐白石摸准政策,主动上交田地。

不久,毛主席专门请齐白石吃饭,齐白石还送了毛主席一幅画、一副对联和一块珍藏的砚台。上交了田地,又有主席过问,大艺术家当然不能被划为地主。最高领导非常关心齐白石的生活起居,为他提供更优质的住宅大院。1951年齐白石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1953年中央美院庆祝老人九十诞辰,毛泽东送寿礼,同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荣誉,并选其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1954年北京举办“齐白石绘画展”,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齐白石为“通讯院士”,1956年,齐白石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齐白石去世的当年,还担任了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而齐白石也十分争气,生命最后的5年里,还创作了300多张带有时代印记的画。

在齐白石身后,国家不断弘扬其艺术风格,并作为艺术为大众服务的标志进行推广,齐白石作品被印在搪瓷面盆、茶杯等生活用品以及邮票等大众出版物上,齐白石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家里的No.1了。

——END——

IMG_3274

所谓”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过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处和锋变最大之处。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分析大体有,常规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

常规式

常规式的”发力点”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

凡隶书”蚕头”和”雁尾”的部位必是”发力点”;凡楷书”藏入”、”顿收”、”折笔”和”钩根”的部位必是”发力点”的位置。行草书中王羲之、董其昌、赵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其”发力点”几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则。其风格是工整、平稳和娴雅。

IMG_3275

均衡式

均衡式的”发力点”实际上是没有清晰的发力点。小篆一系比较典型,尤其铁线更为典型。朱耷、怀素的草字也具有明显的均衡”发力点”的特征。

IMG_3276

变异式

变异式的”发力点‘可能是落在点画的任何部位。相当多的魏碑楷书具有清晰的这点特征。与常规经典式的”发力点”比较,我们发现,它有的按常规”发力点”发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规的”发力点”发力。如以撇为例,常规的”发力点”是在起笔处,极为少见将’发力点”下移到别处,而北碑撇的”发力点‘可以设在这一笔的任何部位。

这种”发力点”的变异会直接造成线形的变异和风格上的差异。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现象。在行书体系中,在”发力点”上变异较大较明显的当属米芾、郑燮、王铎和张瑞图。米芾、郑燮和王铎是从常规经典式”发力点”技巧和锋变中蜕变而来,而张瑞图的”发力点”与锋异变则走向了另类。

当运笔均衡发力时,锋变小,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其节奏也就不清晰明快;当运笔不均衡发力时,锋变跌宕,点画线形变化必然丰富,节奏自然清晰强烈。

IMG_3277

在评价笔法的好坏高下时,审其”发力点”是否准确而精到,”发力点”的变异是否精妙而奇巧,应该是一条不应忽视的标准。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书者的功力和造诣。

1

【作品鉴赏】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人。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累擢礼部尚书。入清后历任大学士,礼部尚书。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擅书法。画山水宗荆、关,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书法尤其独具特色。他自己曾言:“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跤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可见其刻苦痴迷的程度。他勤于临古,自十三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十五岁时精研《兰亭》,从“二王”法书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获得了极大的启悟。

【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想必及,谢生未还尔。进退不可解,吾尝书问也。子房老父母善书、善诗、善政,三善备矣。犹喜我诗,我书忘其在已也,教以我政或益不能。觉斯。

2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释文】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3

4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完——

 

IMG_3233

(中国书法网车帝麟报道)中午吃饭的时候,胡传海老师说:“吃饭前吃了瓜子和花生就饱了,不想吃饭。”我就突然想嗑瓜子,于是买了一包瓜子回到酒店房间边嗑瓜子边写文。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认识翟万益先生,第一次有印象的是2010年深圳与甘肃书法联展,我去了甘肃兰州,在研讨会上,我说甘肃书家不大喜欢宣传,你看深圳的书家都将作品集空运过来,人手一份发给大家,但是甘肃的书家一本作品集都没有发给我们。时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的翟万益先生说:“我是怕你们带不回去啊。”展览结束,回到深圳没几天,就收到顺丰快递寄来的一大包书籍,打开一看,《霜桥履迹》、《天籁横吹》、《北国放歌》等近十本书籍,全是翟万益先生的著作。

去年年底,我在浙江台州举办回乡展,希望能邀请翟万益先生来为我捧场,毕竟翟万益先生是书法篆刻领域的前辈,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若能到场,档次就更加高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电话给翟先生,没想到翟先生一口答应了。可是,我的展览因为某种原因,推迟了一周,翟先生就一下子安排不过来了。没有想到,翟先生竟然寄来一对甲骨文书联给我,说参加不了我的展览,表示歉意。这让我情何以堪啊。

IMG_3234

翟先生面相长得比同龄人着急些,有次书法评审期间,一位二十来岁的工作人员叫他爷爷。翟先生很悲伤地说:“我有那么老吗?”时翟先生五十出头,讲话常作冷幽默,比如:“夏天跟我坐一起比较好,能降温。”

再说一下今晚一起吃饭时,翟先生的冷幽默。某人说几年前去过敦煌,印象深刻。
——翟先生说:“你去过敦煌,还是有遗憾。”
—— “为何?”
—— “因为没有我陪。”
来到无锡,餐桌上太湖中的鱼自然少不了,大家连连称赞好吃,正好一对夫妻在侧,翟先生说:“鱼好不好,你们两人晚上验证下。”

从甘肃与翟先生一起来的一位朋友说翟先生的夫人是位大美女,
——翟夫人曾经对翟先生说:“你都成名家了,就不必再搞书法篆刻创作了,家务活你来干,该轮到我写字刻印了。”
——“书法篆刻累,还是我来干好了。”

翟先生此次展名叫“问道江南”,我很得意地作了一对联:“修身陇上,问道江南。”
——我对翟先生说:“这对联您回去可以创作甲骨文作品了。”
——翟先生说:“创作不了,‘陇’字没有甲骨文。‘道’字还可以‘行’中加一‘人’字。”
——“那能否自己创造,比如‘陇’字,‘阜’加‘龙’。”
——“不能。”
——“如果遇到没有甲骨文的字,就不创作了吗?”
——“不创作。”
——“目前能识别的甲骨文有多少字?”
——“一千二百多字。”
——“甲骨文的字数少,创作体裁可能会受局限,比如写一首诗可能就有难度,见您作品以对联为主,同一内容的作品是不是经常写?”
——“经常写,形式尺寸可能会不一样。”

漫步展览,见很多人都是很投入地先看作品一旁的释文,再看作品。就是说,直接看作品,根本念不出作品内容,就连我都有阅读障碍。我也多次收到他人发来翟先生的甲骨文作品求释文的,可见甲骨文的创作与研究已经是打入了“冷宫”,而翟先生还坚守着甲骨文的创作与研究,青灯黄卷,弥足珍贵。此次展览,就是一场甲骨文的饕餮大餐。这个“最早的汉字”,只不过由原来以刀镌刻在龟甲与兽骨上换成了以笔墨在宣纸上的创作,表现力就更丰富了。

展览开幕式上,翟先生念了自己写的现代诗,表示对无锡的热情与厚爱,最后右手高举呐喊,“无锡人步履辉煌,谱写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豪情收尾。

已过耳顺之年的翟先生,从书法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出,还是很有激情,很有干劲,很有感觉。一如他的冷幽默,随便而出,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IMG_3235

无锡电视台主持人介绍到场领导与嘉宾

IMG_3236

IMG_3237

IMG_3238

IMG_3239

无锡市副市长刘霞女士致辞

IMG_3240

IMG_3241

IMG_3242

翟万益先生向无锡博物院捐赠甲骨文书法作品

IMG_3243

无锡国画院院长孙璘先生抓怕

IMG_3244

孙晓云女士致辞,她与翟万益先生同龄,皆是中国书协副主席。

IMG_3245

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周丽宁致辞

IMG_3246

IMG_3247

主角登场,翟万益先生讲话

IMG_3248

IMG_3249

修身陇上
问道江南

IMG_3250

IMG_3251

IMG_3252

IMG_3253

两位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与刘金凯在展厅

IMG_3254

IMG_3255

左起:缪小展,孙璘,袁卫平

IMG_3256

展厅现场

IMG_3257

IMG_3258

IMG_3259

IMG_3260

无锡的美女书家与翟老合影

IMG_3261

……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下方

原文链接

李双阳老师

作品《千字文》

高清大图

看的还过瘾

0

OK

今天小编又来给你们

福利

1

《千字文》100字高清大图系列

第三弹

咯!

IMG_3191 IMG_3192 IMG_3193

还有

完整《千字文》大图

任君欣赏

2017040503315675484

给力吧

有没有感受到小编

满满的

喜欢就竖起你的大拇指

2222


目前

李双阳老师和冯错老师

一同在墨池执教《草书千字文》

详情如下

黑不垃圾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蓉、麦嘉或小欧(微信:mochijiemo

没错

又到周三

好多朋友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

我们这一期的

文房测评

0

—— 试用产品 ——

【 张迁碑 隶书 临习专用纸 】

测评动图放送

IMG_3196

IMG_3198

IMG_3199

IMG_3200

IMG_3201

IMG_3202

IMG_3204

IMG_3205

IMG_3206

IMG_3207

IMG_3208

IMG_3210

IMG_3212

IMG_3213

fggggg

还有

完整 高清 大图

吆吆吆

作品

gff

产品

—— 详情如下 ——

未标题-1

名称:张迁碑 隶书 临习专用纸

尺寸:46×24 cm      格子大小7×7 cm 

规格:100张每刀

价格:46 元

【购买方式】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微信截图_20170412140751

2

杨近白,名恒。号汀洲父,却斋。别署大鉴堂、双华馆、十寒精舍。1980年生于河南泌阳。师从陈忠康先生、方严先生研习书画,师从李兼善先生学诗。千竹书院成员。山水画由董玄宰上溯元四家。于王叔明之峻厚、黄子久之萧散皆有所悟。其画水墨、浅绛、青绿兼能。用笔洒落,沉着纵逸。近年在东莞创办“大鉴堂画会”。设“双华画馆”传授中国画,从者甚众,影响较巨。

2014年 幽人梦影——80后水墨邀请展 北京
千竹七子——千竹书院首届邀请展 东莞
2015年 中国画节 千竹书院特展 潍坊
秋山问道——大鉴堂画会首展 东莞
望岳——衡山写生画展 湖南
2016年 千竹书院中国画邀请展 长沙
与古为徒四人书画展 东莞
方严·中国画师生展 杭州
2017年 通元识微——杨近白 张子卿双人展 东莞


2

0408_8

0408_1

1

近白近年从方严学画,从我学书,状态奇佳,勇猛精进。他对书画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欢,且立志很高,画以宋元为体,书以魏晋宗。颇欲承古人正脉,对旁门时风未曾一顾。再加以书画之外,于文章诗词颇多留心。有此三端之支撑砥砺,尤能感到其后劲之不可估量。近白才思敏捷,悟性极高,言语更时常犀利逼人。但他决不是以花架炫人者,他踏实苦干,用功之勤、心志之坚,确非常人可比。

——陈忠康

0408_7

0408_9

1

2

今日绘事之盛余知之矣,何哉?以举世画人皆于书津津而乐道也。今日绘事之衰余知之矣,何哉?以举世画人之于书但以口不以手也。悲夫,于今日之绘事余有忧焉!近白兄沉潜书画有年,书得大通堂亲授,丹青入千竹居之门,故点画之间每与人不同。今观此一卷真有悟于书画同源之理者也。

——王义军

3

4

5

6

近白兄天资独纵,气迈宏阔,举事不拘琐节,偶有快意,也放疏狂。其于山水苦心孤诣,深达造物之旨,一一皆从自心中天然流出,故其一卷一纸,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尽摄理趣,咸有生机活意。皴擦绝情,起笔便就。点染无意,落笔成晖。每成一画,必使人狂心骤歇,似有徐徐清风出自山林溪下,津津畅意,岂可言宣。有鉴藏家某与余云:“观近白山水,似与他人同,又大不同,同与不同,难言其个中滋味”。余笑曰:“此即孟子之浩然之气,因其为人疏拓散逸,故出手迥绝纤尘,非胸次磊落、气量高远之君子所不能为。此即释门云,初发心便登觉岸,因其器大,非他小根小茎所能比拟。” 
——李思唐

7_副本

2017年5月20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杨近白老师
探秘四王体系山水画——临摹与创作示范

详情如下

杨近白课程简版海报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END——

1

王玺,书法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师从中国美术学院吕金柱先生,先后受教于启蒙恩师曹贵生先生,南京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诸师,张羽翔先生,范振海先生等国内名师。


★学术成果:
出版《中国书法考级规范教材(上、下册)》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11月
发表《钱松篆刻另议》於《群文天地》雜誌2013年7月
《我的創作過程》刊登於《中國書法》雜誌2015年9月

★授予表彰:
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授予“2015年度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奖”
被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授予“2015年度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
被《中原书法》杂志评选为“《中原书法》杂志读者最喜爱的书法家”

★获奖经历: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最高奖)
第二届“同和杯”全国书法展 一等奖
“王冠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 二等奖
“米芾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 二等奖
“岭南白沙奖”全国书法展 提名奖
第二届“会师杯”全国书画展优秀奖
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 三等奖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
“太极杯”全国书画大赛
“优恩秀杯”全国书画大赛
首届“华佗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2

微信截图_20170412110353

初识王玺,见其一翩翩少年,心想,“此浊世佳公子也,安能作书?”后见其挥毫,大惊。啊,久违了,好一手黄山谷大草!少年了得。

山谷老人草书,历代模拟不绝,然能得其神理者,少之又少,何哉?其字法奇秀,线质古拗,模拟者不是失之于古怪,就是失之于颤抖,或放而无味,或俗不可耐。几百年来,求一真似者,难矣。

近年来,有之于山谷大草者渐多,亦有较似者。然出色者,鲜矣。

王玺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其狂草,源自山谷,真能得山谷老人精神。观其点画,不激不厉,疾徐有度,观其章法,或大开大合,或舒自然,最为重要的是,他的草书,虽然有龙奔虎行之姿,但却有一种宁静平和之气质充于其间,威而不猛,干而不燥,厚而不滞者也。正因为如此,王玺能在众多山谷老人的追随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山谷草书风的引领者之一。

艺术,内涵是非常重要的。狂草也是一样。

狂草,在通常的理解中,常常是呼啸、震憾、狂放的代名词。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的狂草也最易粗俗。王玺的狂草,颇具内涵,正有黄山谷所言“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王玺五体皆能,各种字体都在全国书赛中获奖。五体皆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书法本体有了充分的理解。真正认识了书法的规律,写自己不常写的书体,我认为也不会差到那去。何也,规律的作用也。

和老一辈书家聊天,有时会说到书法的未来。说是以后都是电脑科技的天下了,谁还会对书法感兴趣?言谈中常常有对书法后生的隐忧。

近日看电脑大战围棋世界冠军,原以为电脑会速败,结果,电脑的棋力远胜人类。围棋这样传统的艺术,在新的时代,只会更强。谈到书法后生,我想起了王玺这一代的小年青,他们的笔底,已经有了深厚的传统和丰富的灵感。我忽然觉得,书法在这些新新人类的的手中,将会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人生代代无穷已,何处春江无月明?书法艺术就像永远奔流的长江一样,不断滚滚向前,不断代有英杰,何忧之有?

飞翔吧,少年!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作者李良东系著名书法家,江西省书协评审委员,南昌市书协副主席,江西电视台鉴宝专家,江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2017年5月7日 16:00
墨池学院特邀王玺老师
解密黄庭坚草书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411112232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END——

IMG_3164 IMG_3165

主办江苏省扬州市文联、扬州八怪纪念馆、炎黄艺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教学中心、江苏省书法院、浙江省湖州市美术馆

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

承办扬州广陵区书法家协会、扬州荟丰园书画院

协办扬州书法院、扬州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无锡东方美术馆、江苏康久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扬州晨曲文化艺术公司、深圳优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扬州市扬州八怪纪念馆

时间2017年4月18日-22日

开幕式时间2017年4月18日下午3时

敬请光临!

IMG_3166

唐·杜牧《害寄扬州韩绰判官》

自 述

(代前言)

马啸

“春风十里扬州路”,是杜牧最具华彩的诗句之一,大约也是整个古代中国卷帙浩繁的诗章之中最为动人的句子之一。一千多年前的扬州,在杜牧笔下处处散发出少女般的活力和风姿。今天,我把这样华彩的诗句,用作自己书法展览的名字,以表达这个城市带给我的那份感动。

从来没想过要来扬州做一个展览,更没想过要在“扬州八怪纪念馆”办展览,因为在我心目中,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它曾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向往、并且让他们活得最像自己,最能展示他们才情、袒露心声的诗意之城。

学习书法近40年,不敢说有啥成绩,只是有一点点小的收获——这便是随着技术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日益感受到书法的那份深不可测。所以,每次提起笔来,都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因为我深知,横亘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是一个悠远、深厚、宽阔的传统。这样的传统,不是我们轻易能够企及的。

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文化上本是先天不足之事。旧有的一切被砸烂,使得我们辨不清善恶与美丑。但我们又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目睹并亲身参与了那些被粉碎的东西一点点重建起来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之初,我不仅考上了大学,还喜爱上了书法。

中国的书与画,是人世间我最爱的东西。但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练习书法至今,对于艺术,我一直是一种“业余”的状态。除书法外,篆刻、绘画及艺术理论,我皆有涉略,但那都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先前是在西北一家省报做新闻工作(21年),其后是在北京一家国家级画院做艺术教学工作(12年)。这样的业余,既使自己保持了学习和实践的广泛性、自由性,同时又使得我的东西不能向着更深的层次推进,尤其是不能深入到中国古代文化那个至深的境界。

深切感谢扬州各界的朋友们为我提供了这个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并给予我全力的支持。

愿这个展览成为我新的起点。

           2017年4月10日

        于中国国家画院

【马啸简历】

马啸,1962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曾在西北的《甘肃日报》从事新闻工作21年,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甘肃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首届精英班成员及课题班、创研班、第二届精英班助导。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教学中心学术主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美协副会长,兼任国内多家高端书法研究机构研究员、大学特聘教授。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除了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各类展览,并发表众多新闻报道、文化专访、述评外,还先后写下大量艺术史研究及艺术批评论文、出版著作多部,总数逾200万字。研究范围涉及书法、美术、摄影、考古、宗教及相关文化领域,论文先后几十余次入选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并在全国等各大专业艺术类报刊或文集发表,其中相当数量的文章(或著作)在全国书法、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近年来,在北京及全国各地作专题艺术讲座数十场,均引起极其良好的反响。被誉为当下中国书法界最具学术深度与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实践与理论兼擅的双栖艺术家。

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书法理论“书谱奖”(1989年),1992年度甘肃省“新闻奖”一等奖、第四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1993年)、西北五省区省报晚报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1993年)、当代青年书画书画展优秀奖(1999年)、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2000年)、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2000年度甘肃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2000年度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2003年)等。

正式出版有《于右任书法艺术解析》、《沙孟海书法艺术解析》、《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书法门诊室2》、《国画门诊室2》、《民间书法》、《宋画汇珍》(山水卷、人物卷、花鸟卷)等专著。

【展出作品】

IMG_3167

唐·李绅《宿扬州》

IMG_3168

唐·杜牧《赠别》

IMG_3169

陋室铭

IMG_3170

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

IMG_3171

阁峻惟云宿,门清有月来

IMG_3172

唐·潘咸《芍药》

IMG_3173

古人咏湖州三首

IMG_3174

云淡风清

IMG_3175

五代·吴均《与宋元思书》

IMG_3176

临西周即簋

IMG_3177

宋人李弥逊咏猴诗

IMG_3178

休道奚言七言联

IMG_3179

黄宾虹论画一则

IMG_3180

宋·欧阳修《采桑子词·西湖念语》

(十条屏之一)

IMG_3181

唐·刘方平《采莲曲》

IMG_3182

节录《吕氏春秋·观世》

IMG_3183

唐·王昌龄《西宫春怨》

IMG_3184

凭栏看远岫,倚石听流泉

IMG_3185

远林飞云七言联

IMG_3186

临李西周郃盈(去皿加口)簋

IMG_3187

宋·钱选《题归去来图》

IMG_3188

唐·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IMG_3189

前人古诗三诗

IMG_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