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草书不易学呀

欲知

刘东芹老师的草书书法研究

究竟如何

且看

众多名家如何说

timg

IMG_5582

于明诠(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草书辨识很麻烦,草书用笔很灵活,草书的来龙去脉研究起来很费劲,所以,草书写好了太难。刘东芹不怕麻烦,不嫌费劲,替喜欢草书和有志于草书研习的朋友提供了一份颇有价值的参考报告。参考价值大,可操作性强。

IMG_5583

金丹(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

东芹博士历时五年思考,将草书进行溯源、分解、归类、组合,利用偏旁符号和字根符号,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研究了草法的形成,打通了草字的联系,破解了草书的密码,并反复验证应用,让学习草书变得不再为难。建议喜好草书者一读,可以助翰墨哉!

IMG_5584

齐玉新(中国书法家论坛创始人)

汉字从图形到笔画,这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中产生了书法。草书是最具抽象性的书体,不懂草书之由来,就很难写出姿态,没有姿态,可能字法对了却又成了别的字。所以,如何快速溯本穷源,如何辨识和记忆,对写好草书至关重要。刘东芹这本书就是好书,是教科书也是工具书!

IMG_5585

薛龙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书协理事)

《草书字法解析》一书独辟蹊径,从篆隶省写的角度对草法之演化进行推原,通读一过,多年积疑当可冰释。有志于草书研究的读者,以东芹兄这本书为起点,继续深入,古人载酒问奇字之风雅,或不坠于今日。

IMG_5586

李双阳(江苏省书法院创作委员会主任)

东台刘君东芹兄,为余黄瓜园同门,师承风斋先生。他的新著《草书字法研究》对于草法的流变溯源以及字体规律的总结,皆独有新发,不失为一部学术研究与草书创作参考的工具书。

IMG_5587

陈金纯(江苏省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刘东芹的《草法字法解析》一书,突破既有的研究视野,大量借助文字学理论和图象分析法,将草书放置于文字学视野和书法学领域来考查,分析其源流,揭示其规律,界定其标准。同时,又能紧密结合当代草书创作,还原草法的本质。

IMG_5588

祝帅(北京大学副研究员、博士)

刘东芹君,潜心书学久矣,于书史书论之道无不涉猎,近岁更重于文字学,乃于草法形成之道,尤有心得。所著《草书字法解析》,积多年之工,颇多创见,令书者击节赞叹,促学人掩卷沉思,余因是乐于将之荐于书坛同好之案前也。——梅江祝帅拜识

IMG_5589

丘新巧(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书法教师)

本书洞见迭出,如“操”与“掺”为何草法相混,实则始于魏晋间避武帝讳。值得研习草书的朋友人手一本!另东芹兄本人的书法也一派醇正之气,诚大雅君子也。

IMG_5590

方波(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书法系副教授)

刘东芹君新著《草书字法解析》深入浅出,使学书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举一反三,较好地解决草书学习中的字法问题。此著可作为草书字法教学之教材,亦有补于文字构形之研究,若能推广,对当前的书法教学和草书创作的推进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IMG_5591

唐楷之(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

刘东芹兄新著《草书字法解析》由草符偏旁、字根与草法诸章类举,文字图表相映,足显兄才能出众!当前专业学子亟需草法建构,于此书中寻得即甚方便。近日日课之余皆手不释卷,甚多同感。

IMG_5592

陈志平(暨南大学教授)

刘东芹兄新著《草书字法解析》由草符偏旁、字根与草法诸章类举,文字图表相映,足显兄才能出众!当前专业学子亟需草法建构,于此书中寻得即甚方便。近日日课之余皆手不释卷,甚多同感。

东芹兄大著《草书字法解析》采用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以晋唐草书经典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历代草书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剖判源流,析其疑义,条畅明达,典核精要。其中对字源的分析最见功力,而引类延伸亦能切中肯綮,乃近年来技法研究类不可多得的学术力作,诚为草书研究的一大突破!

♢ 刘东芹简介 ♢

IMG_5581

刘东芹,江苏东台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书法篆刻方向硕士学位,南京大学艺术文献专业博士,淮阴师范学院书法专业讲师。 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印学峰会三等奖、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奖学金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称号。

刘东芹老师

拥有破解草书密码

两小时学会300个草书字法

就在墨池学院

♢ 课程详情 

刘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 END —

按:

精英者,出类拔萃之谓也。近年来,一批年轻有为的新锐书家脱颖而出,屡获国展大奖,逐步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书坛精英》即为他们所设。定期推出这一栏目,意在促进广大书法同道之间的交流。敬请关注。

——北兰亭学术部

2016.11.21

IMG_5558

♢ 书家简介 ♢

冯错,号逸秦堂。初钟情于宋人手札,游心苏、米。后上溯晋唐,用功于孙过庭《书谱》,褚遂良、二王手札以及《大观楼》诸帖。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逸庐传播创始人之一,诗人、墨池CEO。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全陕青年书法篆刻展
书画印写意宋庄名家提名展
山东省当代青年书法作品展
第六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山东省第二届书法篆刻小品展获奖提名
书法报30年全国书法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
首届“陶渊明奖”全国书法展
天地之中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首届“羲之杯”全国书法


 ♢ 作品欣赏 ♢

IMG_5559

行草    120cmx45cm   2016年

IMG_5560

局部欣赏

IMG_5561

草书    120cmx45cm   2016年

IMG_5562

局部欣赏

IMG_5563

行草    120cmx45cm   2016年

IMG_5564

局部欣赏

IMG_5565

行草    120cmx45cm   2016年

IMG_5566

局部欣赏

IMG_5567

草书    120cmx45cm   2016年

IMG_5568

局部欣赏

IMG_5569

行草    45cmx55cm   2016年

IMG_5570

局部欣赏

IMG_5571

行草    55cmx60cm   2016年

IMG_5572

局部欣赏

IMG_5573

草书    80cmx60cm   2016年

IMG_5574

局部欣赏

IMG_5575

行草    55cmx60cm   2016年

IMG_5576

局部欣赏

IMG_5577

行草  75cmx60cmx5   2016

IMG_5578

局部欣赏

微信图片_20170522141110

♢ 名家集评 ♢

冯错书法,有格有致,格在唐,致在江南烟水中。才情难掩,无羁之中常见逸笔。他一直保持动态的小行草的书写,他的笔下亦是帖学的范举,从《书谱》入,取其流畅爽健一脉,然生涩诡异待出。近来观其作,添入行书之迹,可见南宫形态,时而亦有元人康里子山之意,流美之极,偶以楷则调之以节,渐入自然表情达意之境。

——李双阳

冯错学晋人,不光学其字,还学其人,学其心性,学其人格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冯错习书,正在入晋,体味晋,实践晋。这一个入字了得,既得晋人法,又将摄晋人魂。

——马玉琛

冯错,在“王”字用笔上,他轻而易举的洞察到这一特征。他在学习“王”字笔法时,对笔锋调控的感觉相当不错,尖锋入纸,摆正笔锋,储势发力,这一系列动作做得相当干净、明快。可以说对笔锋的体验比一般书法作者更有主动意识。特别储势发力过程,能做到干净而不刚猛。说明在调控用笔力度上的把握有着细腻而敏锐的能力。别看这点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使他在行笔过程有着更从容、更多的空间把控行笔的变化。       

——董水荣

冯错年纪轻轻,恬淡随和,才华横溢,书法天分极佳。学书深入浅出,得古法又不为古法所困,追求本心本性的自然流露,点线充满活力,隽美华丽,起承转合乖巧到位,体现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阎揆

冯错有所悟,他能较早的于繁杂的经典体系之中,明确个人审美之所向,取法之所宗,入手即钟情二王一脉法书、《书谱》诸帖,心志专一,日日临池,终年不断。近年来又纵横于历代经典翰墨碑帖之间,广博约取,旁通曲引,由此方才见其今日之腕底传情、笔下生风。

——杨晓辉

人常见冯错豪迈处,善饮,善言,爽朗明快如利刃,但殊不知冯错本“腕下无鬼”,勤奋之力,少有人知。冯错非无成就的底子,不过他更愿意做个“有趣”的人,蝼蚁不做,冯错心中有自己的远方,和神。

——许某人

— END —

·墨池与中原书法网达成合作

未标题-1

合作内容如下:

中原书法网是由中原书法艺术馆创办,面向全国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书法艺术为”主旨,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为目标;“关注人文价值,典藏盛世风雅”为宗旨的专业书法网站,拥有广泛的书法资源。

为了共同创造更多书法学习机会,近期,中原书法网将协调全国书法家资源,联合墨池进行线上课程开发,共同丰富墨池学院线上书法课程。

墨池作为目前成长速度最快的书法社交平台,1年半时间累积用户20,0000+。目前已经拥有100多位导师线上开课,其中不乏李双阳、王增军、何志斌 、胡海峰、廖炳智、王堂兵等著名书法家,还有高少珂、傅绍尉、毕云扬、武盼龙等诸多国展高手,更涵盖了楷行篆隶草极其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致力于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平台。


扫码“最新课表”一键获取

微信图片_20170522201146

墨池与中原书法网强强联合,一大波导师即将来临

敬请期待!

2017届书法篆刻专业毕业作品展
展览前言

随着南州荔枝渐丹,夏日蝉声愈噪,我们亦将度过本科四年。在这段岁月里,吾人常有“恐修名之不立”的彷徨,但更多的是“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的坚定;偶怀“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的颓丧,但转眼便作“俱怀逸兴壮思飞”的豪情;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努力之后,亦常持“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的清醒。

今天,我们将要交上四年学习的答卷,我们相信,毕业展不是一个句号,而是我们另一个新的起点。

本届19名本科生在祁小春、王忠勇、倪宽、谭文选诸位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毕业作品展出,此次展览作品共涵括了五种书体与篆刻。秉承书法篆刻专业一直以来“以学养书,立品修身,活参艺理,入古出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每个同学的个人优势,体现了他们对于书法的不同思考和理解。

本次展览也是我们对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四年来我们常记诸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常念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指导和关怀。感谢书法专业主任祁小春教授在学术和艺术上以高远的书学视角和学术眼光对我们进行引导,感谢王忠勇副教授在书法实践上以高超的创作水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我们的教导,感谢吴慧平教授、倪宽老师、谭文选老师、洪权老师、陈锴生老师等在多个学术领域对我们的辅导,使我们得以丰富专业素养;感谢关坚老师、林霖老师、赵春恒老师、陈水兴老师在国画专业上对我们艺术视野的引导,使我们的艺术修养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广阔;感谢中山大学陈慧老师、赵铁锌老师,山东艺术学院姚宇亮老师倾心教授我们诗词、古汉语和古文字等课程,使我们具有了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字学的素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END ——

微信图片_20170522104730

2017年5月全国书法展览征稿启事汇总

1、全国征稿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2017年8月31日截稿)
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一一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8月31日截止)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征稿启事(2017年8月30日截稿)
第五届全国“康有为奖”书法评展征稿启事(2017年8月30日截稿)
第九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31日截稿)
“百年西泠•金石弘源”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九届篆刻艺术评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31日截稿)
全国社区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30日截稿)
第五届中国西安碑林书法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7月15日截稿)
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征稿启事(2017年7月15日截稿)
第二届岭南印学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2017年7月15日截稿)
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10日截稿)
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国际书法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30日截稿)
第二届“陈介祺奖”国际篆刻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30日截稿)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20日截稿)
祈福雪窦——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20日截稿)
2017年当代书法批评苏州论坛征稿启事(2017年6月15日截稿)
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大美甘肃——国际绘画书法摄影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20日截稿)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20日截稿)

2、各省征稿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征稿启事(2017年8月31日截稿)
第十一届湖南省大学生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8月30日截稿)
第六届浙江省刻字艺术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8月1日截稿)
贵州省第十届行草书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7月31日截稿)
首届甘肃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30日截稿)
贵州省首届楷书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20日截稿)
吉林省第五届书法临帖(碑)作品展征稿通知(2017年7月15日截稿)
湖南省第六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30日截稿)
第二届“江苏书法奖”评选征稿启事(2017年6月20日截稿)
“泰源杯”甘肃省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15日截稿)
贵州省第七届“茫父杯”书法双年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1日截稿)
江苏省“国缘杯”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甘肃省首届写经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安徽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20日截稿)

3、硬笔征稿
“滨河杯”全国首届大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9月10日截稿)
“四方杯”四川省硬笔书法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31日截稿)
第二届“笔墨先锋”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25日截稿)

4、篆刻征稿
“百年西泠•金石弘源”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九届篆刻艺术评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31日截稿)
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征稿启事(2017年7月15日截稿)
第二届岭南印学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2017年7月15日截稿)
第二届“陈介祺奖”国际篆刻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30日截稿)
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5、少儿征稿
第四届上海奉贤“言子杯”国际学生书法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9月15日截稿)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廉洁书法创作邀请赛征稿启事(2017年7月15日截稿)
语文报社第三届“华夏万卷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6月15日截稿)
第七届江苏省少年儿童现场书画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初赛截稿)
“中国梦·丝路情”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华夏万卷杯”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20日截稿)

6、其他征稿
连云港市第六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30日截稿)
无锡市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1日截稿)
宿迁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 END ——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1

作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他不仅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建树,成绩卓然。徐悲鸿的书法从它的理念来源、审美内涵,精神取向,价值意义等多方面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书家都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2

3

4

徐悲鸿先生对于书法艺术一向极为重视,他谈书法不同一般迂阔之论,他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地将书法比作“音乐”之美、“金石”之声。

5

6

7

真名家之语总是言简意赅,只言片语便能点到事情的本质。徐悲鸿先生在《〈积玉桥字〉跋》中开篇即言:“天下有简单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远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他的这句话就是具有这样的作用。在该文末尾,悲鸿先生还有一语也非常好,“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之所谓‘法’”。不拘于法乃为至法,这句话很多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可在书法实践中能悟出个中玄机的恐不多见。但愿悲鸿先生短短的几句话,能对当代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家们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8

9

10

谈到徐悲鸿的书法艺术,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认为,徐书为近代第一。这也反映了徐悲鸿书法在当代很有研究的价值意义。陈认为其书有“篆籀气,很高古”。

11

12

13

徐先生在欣赏商周甲骨、钟鼎文字与汉魏碑志、造像字体的同时,还重视学习唐宋墨迹、阁帖及明人草书。他尤其喜欢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的行、草书。常称赞说“倪元璐字格调最高”,“王铎草书是怀素后第一人”。

14

15

16

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书家画家都汲汲于拜师投门,而完全失去了艺术家本该有的独立的思想,踵人履辙,不以为耻。更有投得一门永不思出者,这是一个艺术失去独立人格的体现。

17

18

19

徐悲鸿在年轻的时候拜在康有为的门下,按理他的身上应该明显留下康有为的碑风痕迹,可我们检阅徐书,好像完全没有。这就是徐悲鸿,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意从己出的大师作风,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徐悲鸿的人格精神意义的价值所在!

20

21

22

 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

——徐悲鸿

23

24

25

 学艺之道无它,锻炼意志第一。

——徐悲鸿

26

27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徐悲鸿

28

29

30

 尽精微、致广大。

——徐悲鸿

31

32

33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

——徐悲鸿

34

35

36

 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37

—— END ——

宋四家的排名,一直有争议。争议最大的,要数苏轼和米芾了。当时的黄庭坚说,苏子瞻书法娟秀,本朝第一。后来的启功说,苏东坡的字初看有点意思,但再看也就那么点意思。

苏米谁第一,这里不讨论。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假如没有米芾,苏轼还是苏轼;但没有苏轼,米芾可能就不是米芾了。

IMG_5495

苏轼比米芾大14岁,两人交往不多,但绝对算是知己。他们有两次重要的会面,后果都很严重:第一次见面,苏轼给米芾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最后一次见面,米芾让苏轼走向了一条死路。

第一次见面

米芾初见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苏轼45岁,米芾31岁。当时苏轼刚刚被贬到黄州,米芾去看他。米芾在《画史》里说:“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

和米芾同去的,还有董钺和绵竹道士杨世昌,初次见面就让米芾贴纸上墙,可见苏轼拿这个小兄弟并不见外。而米芾此时见苏轼,也可以证明米芾的人品,最起码,不势利。一个中央高官被贬为民兵连副连长,很多人恨不能离得远远的,米芾却上赶着,这人够朋友。 而苏轼这位老大哥也很对得起他,估计两人推心置腹讲了书法上的好多事,反正分手之后,米芾听了苏轼的话,“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听君一席话,胜写十年字。从此,米芾走上了一条通向书法大家的光明道路。

米芾书法欣赏:

IMG_5496

《参政帖》米芾书。纸本,纵30厘米,横12.2厘米,行书三行,27字,款署“芾记”。现藏上海博物馆。

IMG_5497

米芾《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行草书。纸本。本帖为信札一则,纵31.4厘米,横2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G_5498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行书八行。纸本。信札一则。纵28.3厘米,横38.5厘米。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五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G_5499

米芾《焚香帖》,草书,纵25.2厘米,横25.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IMG_5500

《元日帖》,高25.2厘米,宽40.5厘米,约书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最后一次见面

1101年,饱经磨难的苏轼从岭外回归,来到南京,见到了米芾。此时苏轼64岁,米芾50岁。 

游览金山时,有人请苏轼题词。苏轼说:“有元章在。”米芾说:“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苏轼拍拍他的背:“今则青出于蓝矣。”然后米芾开始自语,缓缓道:“端明真知我者也”。端明是苏轼的官职,端明殿学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过去的20年里,米芾书法突飞猛进,而人也越发狂放了。这次会面后不久,苏轼开始闹肚子。米芾也曾送药,但是并不见效。六月,在江苏仪征的东园,苏轼再见米芾,两人彻夜交谈,喝了过量冷饮。两人在一起呆了十天时间,聊得十分痛快。然而苏轼的肚子始终不好,告别米芾后转往常州一个月后,苏轼客死此地。后人考证,苏轼得的是细菌性痢疾。

苏轼书法欣赏:

IMG_5501

天际乌云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IMG_5502

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9行,58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IMG_5503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IMG_5504

《人来得书帖》 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故宫博物院。

IMG_5505

《东武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展览开幕当天,李双阳 (左)、成军(右) 合影

墨印成双——李双阳、成军书画双个展在南京宣和美术馆隆重开幕!

2017年5月21日下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省书法院、江苏宣和国艺主办,南京宣和美术馆、逸庐书院承办的“墨印成双——李双阳、成军书画双个展”在南京宣和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开幕当天,现场气氛极其热烈,人气爆满!

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书记刘云,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正明,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助理崔见,江苏《画刊》总编靳卫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束新水,南京书画院副院长赵名釜,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白鹤,著名画家徐钢,江苏省国画院画家李金国,江苏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理论家陆衡,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张六弢,中国美术学院教师、著名书法家鲁大东,江苏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潘永斯,杭州三尚当代艺术馆馆长张健,苏州三元美术馆馆长方向乐,著名画家张晓膺、熊岱平等,著名书法家张其凤、刘元堂、陈克年等,《精英汇》、《美术报》策展人苏晓晗,《大懿网》总编杨懿,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负责人孙秋波女士,盛德拍卖负责人吕锋平,参展艺术家李双阳、成军,以及艺术爱好者数百人参加展览开幕式。成军、李双阳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周学主持。

此次展览是十年前两位艺术家的一次约定。十年间,两位都从自己的故乡淮安出发,一位从杭州到南京,辗转于国美和南艺之间,国画之外,涉猎视觉传达、篆刻诸多艺术门类,触类旁通;另一位则从淮安走出后,历经苏州、南京,并于秦淮河边创立逸庐书院,卓然当代书法帖学代表人物之一。“墨印成双”是两个艺术灵魂相遇时对于十年后的一次远眺,是同处一地,两人对对方艺术未来的共同期许。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随展览开幕,还同步发行了以参展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同名作品集:《墨印成双——李双阳、成军书画作品集》。

3展览开幕现场,人气火爆!

4开幕式由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周学先生主持

5成军老师致辞

6李双阳老师致辞

7嘉宾合影

8嘉宾合影

9展厅一楼

10展厅二楼

11认真的观众

12本次展览的同名作品集封面

展厅实景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墨印成双

23

墨印成双——李双阳、成军书画双个展

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江苏省书法院
江苏宣和国艺
承办:南京宣和美术馆
逸庐书院
参展艺术家:李双阳、成 军
展期:2017年5月21日—5月31日
地点:南京宣和美术馆(江东北路197-1号,湘江路口)

24合影(左:李双阳,右:成军)

李双阳:笔墨不死精神不灭的追寻

心性:成军的水墨表达

—— 李双阳作品展示 ——

1

2

3

4

—— 成军作品展示 ——

6

7

8

9

—— END ——

书法的点画无论外貌形式如何变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审美规范:

一、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
二、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

三、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

根据笔性及书法审美的要求,总结前贤的经验,书法运笔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中锋用笔的原则


中锋运笔,即笔锋移动时,保持主锋在笔画中心,副毫在笔画的两边和四周,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立体感。中锋状态下形成的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立体感强,给人以浑厚含蓄,精华内蕴的艺术感。因此,历来书家以为中锋用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古人说: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
“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IMG_5472

中锋示意图

IMG_5473


1、怎样才能做到中锋运笔呢?

关健是能够“立锋”运笔,笔锋立起,不专门倒向哪一边,“锋正则四面势全”,这

时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得中锋。所以,凡顿笔后,(不管在起笔或在运行中段)均要尽力将倒下的笔锋撑立起来,要撑起笔锋,要领是两个字——“回顶”(古人著述中常见的回锋、挫锋、蹲锋、驻锋等,都是指把笔回顶一下,用劲的轻重深线有别而已),是运笔中最要紧的技术动作,是功力的标志,掌握之后,很多运笔问题都以此迎刃而解。 


 

IMG_5474

由于运笔顺逆用劲的不同,中锋有裹锋、铺毫的细微区别:

IMG_5475


裹锋:

运笔时笔管前倾,笔毫被顺拖着走,笔锋自然地向中央收拢,线条中实两边略虚,如刘熙载《书概》中说:“徐弦小篆,画之中心有一镂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侧处,盖得蔡中郎遗法也。”写楷书的长横、篆书、连绵草等细劲而圆的笔画常用这个方法。

铺毫:

运笔时管是稍后倾的,笔毫被推着前进,因而被整齐地打开,呈万毫齐力状态行进,线条两边轮廓线特别有坚实感。魏碑方笔多为这运笔。


2、侧锋与中锋

笔画方向改变的时候,要继续保持中锋就必须调换笔锋的方向,由于考虑到笔势连贯和行笔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锋完全调换过来了才继续行走,而是行进与调锋同步完成,即一边走笔一边转向,笔毛是由躺卧着渐渐站起来的,锋是由边侧渐渐收归中心线,这一段的运笔就称作“侧锋”。  

IMG_5476

侧锋写撇示意图

如图撇。开始撇出时,虽然笔锋仍偏,但着纸的笔腰很得力,铮铮欲反弹起,能杀入纸中,整个撇出的过程,笔锋是回顶起来的由倒而立,由侧转中,因此,力感仍然很强。侧锋被认为是成功的可取的。IMG_5477

偏锋写撇示意图

侧锋容易和偏锋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偏锋是笔锋卧倒侧抹,一卧不起,一偏到底,丝毫不能体现锋的用场,写出的线条必然薄飘弱虚,而侧锋是笔锋由倒而立,由侧而中的一个转换过程,是中锋运笔的辅助手段,有人还把侧锋归入中锋的范畴,可见侧锋与偏锋是有本质区别的。

IMG_5478

IMG_5479

侧锋运笔姿态变化生动,为中锋所不如,所以历来书家主张“中锋立骨,侧笔取妍”,中锋结合运用。但由于笔锋倾侧了,笔画迹象总不免略显削类扁薄,不如中锋的饱满厚实,一般重要的笔画,如主笔,都尽量使用中锋以显凝重稳住整个字势,侧锋用得过多,整体气格会弱。 

IMG_5480

褚遂良的中锋和侧锋

2

逆起逆收的原则


逆锋起笔

起笔时笔锋的方向正好和笔画行笔的方向相逆,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下”的落笔方法。回锋收笔,是在收笔处反方向带回笔锋。

书法从篆、隶书开始,就是用逆锋来写的,东汉著名书家蔡邕《九势》里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书肇于自然”,逆锋运笔,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拳师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缩,才能强而有力地击出。

逆势起笔,从笔力上说,是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并表现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藏筋抱骨的含蓄蕴籍之美。如果直顺下笔,必然锋芒浅露成薄弱之笔。

收笔也要逆收。北宋书家米芾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名言,每下一笔,无往不复,无垂而不回缩,都把力送到画的末梢,有回护流转之势。使收笔处饱满而凝炼。

中国书法以含蓄隽永为最高境界,起收的逆势使笔在画中不作单一方向的行进,而是“四面势全”,开端和结尾笔意丰富,形象丰满。 


IMG_5481

逆起逆收的原则也是笔性的要求。

逆锋起笔,锋尖反方向触纸成跪笔,跪笔时锋芒是曲而微张的,这是个重要的前秦,以此按下时,笔毫必然尽力铺张,各就其位,成万毫齐力之势,所以起笔的逆的作用即在行笔的铺毫中锋,既清包世臣所谓“递入平出,万毫齐力”的名言,他还说:“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初学者的逆锋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按章办事,依样葫芦,何尝细细体察过这一触纸的刹那间笔锋有这等微妙的变化?回锋收笔,须利用反作用力使笔锋回顶还原,“及其定也,若端引绳”,如同舔过笔一样,蘸一次笔可连写数字甚至一行,保持了笔势的连贯。

IMG_5482

逆锋有时表现为“虚”的形式,如露锋的起笔,要在空中“虚逆”,出锋的收笔,要在笔离纸后在空中回收,虚逆和“空收”均在空中作逆势,是假动作的,不要忽略这个假动作,空中作势形成的沉着质地,意味隽永,是直入直出地运笔无法比拟的,学书者随着功力的加深,自然明白其间玄妙。

3

八面用锋的原则


八面用锋的原则,指笔向不同的方向走动,应施以相应的笔画着纸运行。

“八面用锋”是由宋代书家米芾最先提出。“八面用锋”积极主动地运用了各个笔画,合理地发挥笔性,使笔毫顺齐,协调一致,势全笔圆,筋强骨健,无论在点画质地及形态变化上是反复调用两三面的笔法不能比拟的。

一支好的毛笔,应是饱满无缺的圆锥体,它垂直于纸面时,无论往前后左右哪一个方向按笔,都可以获得顺齐的中锋。 


IMG_5483   笔分八面示意图

笔头的截面是个圆,为研究方便,我们诂且将其粗略分为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个面。一般人的运笔,由于右手生理,笔锋被动用到的绝多是“右下面”及邻侧的c、e面,如初学者写一横,锋偏上腹偏下的侧扫,写竖,是锋偏左腹偏右的着纸,这是不讲法度的偏锋运笔。即使某学些书家,尤主张转指调锋者(靠捻动笔管来保持中锋),仍仅止于运用d面或邻近的一两个面。

八面用锋,指运笔转向时,随向换用相应的笔面着纸运行。

我们现以“心”钩为例,对比八面用锋和转笔调锋的不同。

IMG_5484

须将笔锋作1200左右的大幅度调向,其如图,写到心钩的出钩处,为保证出钩时的中锋效果,不懂得八面出锋原理者,艰难繁复可想而知,而且笔锋易曲扭,缺乏弹性,影响笔画力度,懂得八面出锋的,只须稍回顶立起笔锋,换以左上面反劲出锋,即可得饱满劲利的钩状,熟练时,几时看不出行笔有停顿。在这里可以看到,八面用锋是调锋的诀窍。不少人认为难调锋的地方,如起笔,转折,大角度的出钩等笔画,只需先立锋(关键仍是立锋!),再换相应的笔画着纸,即可得齐顺中锋,非常直接有效。现与捻管调锋对比二者优劣:


 

1、捻管调锋,着纸的反复是笔的一个面(或这个面的邻侧),笔毫朝单一方向弯曲,缺少反作用力的调剂,不利于弹性的产生。八面用锋则在正反顺逆之间发挥了笔毛的弹性。使笔锋时时处于强劲的状态。IMG_5485

2、连续捻管,笔锋易产生绞扭,不能各尽其力。八面用锋则各个面正逆互用,随机抵消理顺行将凌乱的锋笔。

IMG_5486

3、遇上大曲度的弧度转向(如心钩),手指捻转范围难及,即便能捻成中锋,也十分勉强,用以写正书上尚可应付,写行书就忙不过来了,清代某书家善用捻管,写到劲急处每致毛笔脱手,可见一斑。而八面用锋者,指腕完全可以相对不动,无论作哪个方向的转向都不会增加难度。

其实,关于是否要捻管转指,历来书家争议颇多,有人说捻管转指是古法,非捻不可(沈曾植、曾熙、孙晓云);有人说作书要用全身之力,指欲实,指头千万不能乱动,一动只有指力而无腕力乃至全身之力了(祝嘉、沈尹默),观点不同,可他们都同样成为优秀的书家,这恰恰也说明一个问题——捻也可,不捻也可。捻指的好处,是易于转锋,但你若能立锋用笔,不捻也一样可以转锋。但就算要捻指转锋,也不要老朝一个方向绕,老用一个笔面,也要正反顺逆地各个方向的使用笔锋,才能保持笔锋的弹性。真正善于捻指的,应更善于做到八面用锋。

IMG_5487

看清楚上面的微妙笔势,不转指一样可以随时保持中锋。懂得这个道理,转不转指,最多算个人爱好个人作风问题,算不上原则问题。

另外,有人为八面出锋,就不是遵循中锋运笔的原则了,这是对八面出锋的误解和对中锋的片面理解。很明显,八面出锋有利于在笔画换向时保持中锋。

IMG_5488

IMG_5489

IMG_5490

4

结论


以上几个用笔的原则是互为联系,互相生发的,笔毛柔是的。

一受力即弯倒,我们却把它撑起来立着使用,“立”就说明利用了笔毛的弹性,触纸才有力;

同时又是方向顺着用的,力量分布均匀,线条饱满有立体感,立和顺,就是达到了中锋,中锋是运笔的核心,起笔的逆锋铺毫,是为了获得行笔的中锋,所谓“逆入平出,万毫齐力”;

收笔无往不收使笔锋还原,也是为了下一笔的中锋;

笔画路线转换了,就随势换用相应的锋画,八面都自如的得以运用,八面生势,也就保证了在任何方向角度保持中锋。

当然,中锋是相对的,锋不时有偏侧倒下的情况,但仍然是充满弹力,能一倒即起,由偏转正,势险而力劲,这叫侧锋。

这些就是古人所谓的“笔法”,归纳起来不过几句话,来得却艰辛,具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意义,弄通了,行、草、篆、隶用笔的诸般变化,自然能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