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未分类
· 碑和贴·
这两个字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碑?
碑本来是一个矮的石头,在什么上用呢?
是坟墓前立这么一块石头,原来是为拴绳索好把棺材放到坑里去,这个用途先不管它了。这块石头桩子上刻上字,说明这是谁的坟,就是这么个意思。
后来又扩大了,这人活着给他立个碑,因为他在这儿做过官,拍这个官的马屁,歌颂他这个官怎么怎么有德政,然后是又怎么样,这么一个纪念性质的碑,这上面刻着的字就是碑文。
为什么在这上刻字,就是为让过路的人看明白,这是为谁立的碑。这样碑上的字尽力要写得大家都认得,都是当时通行的大家公认的字。
碑文经历了楷书、行书、草书
为何碑书还是以楷书为主要的?
在最初写这碑的人并不一定是什么名家,什么书法家,什么学者,什么官,把它写清楚了,就行了。如果写出来人都不认识,那就麻烦了,就会发生误会,所以碑上的字呢,都是当时正规的字体。
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爱写字,学王羲之,他就写行书字,他可能不大会写楷书字,或者他写楷书字不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写了两个碑,一个叫做《温泉铭》,一个叫《晋祠铭》,就用行书字书写。他的儿子李治也用这个字体给许多大臣写碑,也都是行书字体。唐朝初年,李世民父子都用行书写碑,这是用行书入碑的一个开始。
武则天为他的面首呢?(就是她的情人吧)张昌宗立碑,说张昌宗是王子晋的灵魂脱身的,就在东山这地方把传说是王子晋的坟给挖出来了,挖出来一瞧,也不能证明是王子晋,就在那儿立了一个碑,叫《升仙太子碑》。是完全用草书写的,就被称为草书写碑的开端。
从这以后,抄写书,抄写文章,抄写佛经的经,都用草书来写。孙过庭的《书谱》是草书写的,慈恩宗的那个法象那些个论都是草书。
虽然有这么一个时代,有这么一个风气,就影响一段时间里的字体。但是,碑书还是以楷书为主要的。为什么?他要写了行书草书,就失去广大读者认识的作用。
碑学
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完备
后来赵孟頫写楷书总带点行书味道,他不是一笔一画死猫瞪眼的那种楷书字,就是六朝的造像那种方头方脑的字。
再后来特别是清朝末年,就特别提倡写碑,这个碑就是方头方脑的字。把写碑的叫碑学。
打阮元起,就是道光年间,就有这种提法了。后来像叶昌炽,像杨守敬,一直到康有为,都是讲碑字好,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无缺的。其实碑字本身的历史也有变化。原来是楷书字,后来有行书字,有草书字,那碑字并不能纯代表六朝的那些字体。可是他们这些讲碑的,难道碑上字都是标准的吗?那么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他怎么看?《温泉铭》、《晋祠铭》又怎么看?所以他叫碑学,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完备,逻辑就不周密。
帖
什么叫贴?
▼
我们现在讲贴。什么叫贴?贴本来是一个“字条”。北京话叫便条,随便写的小纸条。我给某人写一个简单的小便条,说我什么时候有工夫,咱们什么时候见个面,就这么几句话,这种东西的名称叫“贴儿”,原是给朋友看的,不是郑重其事的,是很随便的。
六朝时,流传下来许多王羲之的字条,三行两行,甚至一行也有。有的“贴儿”甚至是给某人写一封信送去了,他要是个大官呢,就在那信的尾上给你批回话,比如人家说请你来一趟,他批“即刻去”,也就是答复那个意见。这种东西叫“字帖儿”。
这种东西本来和碑不是一回事,碑本来是让人认识,起告诉别人作用的。字帖呢,无所谓。杂俩你写给我我写给你,两个人心里明白,心照不宣。多草的字,只要这两个人认识不就完了吗?
碑和帖的问题
并不是说帖就是低的,碑就是高的
那么帖流传下来就一张纸片,很容易丢失。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字,就搜集王羲之的字。其实打梁武帝那儿已经开始就喜欢搜集了。零七碎八的条给他裱成这么一个卷儿.由于有这么一个帖,一丈多长,是王羲之写给四川一个地方官叫周甫的信,开篇有“十七日”,写的是日子,今儿个是几号,后来管它叫《十七帖》,这就不通了。不是十七张字帖,而是十七日写的帖儿,起头一个名就叫做十七帖。这东西是许多小字条儿,两行也有,三行也有,就打那儿起就有好些帖。
到宋朝有《淳化阁帖》,就是把许多的六朝人的字,汉朝人的字,还有仓颉的字编在一起。有的是假的,胡给你凑上的。这个东西原来是淳化年间刻在阁(皇帝秘密藏书的书馆)里的,叫《淳化阁法帖》。后来简称为《阁帖》。这里摹刻了许许多多连真带假的古代人的字迹。《淳化阁帖》刻得既潦草,翻刻的又很多,越来越多,后来就说它没有一个刻得好的、逼真的、表现很美的那种文字,都是大路货。
所以这个碑和帖的问题,并不是说帖就是低的,碑就是高的,也并不是说王羲之那个时候一定都得写成那个方头方脑的字才是王羲之。说《兰亭序》是假的,前一段时间不是有过辩论吗?有人说他是假的,就是因为他的字不是方头方脑的。这个咱们就不谈了。
碑和帖没有谁高谁低的不同
只有用途上的不同
碑和帖的作用就是这样,并不一定写碑的就是高尚的,就是正统的。
有人把碑上字拿来写信,写便条,那非常可笑,一笔一画的写,写了半天,人说你怎么这么费劲呀?
还有清朝有个人叫江声,他干脆给人写信都用篆书。给他的一个听差写个条,让听差的买东西去,他用隶书来写;让大师傅去买菜,开个菜单,大师傅说你这是什么菜啊,我不认识呀。他说隶书呀,就是给你们奴隶们看的字,你们连隶书都不认得,那你不配给我做奴隶、做大师傅。江声就有这样一个笑话。你说我写个便条“请你来一趟”,这五个字都要写的跟六朝造像碑一个样,那算干什么呢?
帖本来就是两个人认识,朋友之间,熟人之间互相写,我写得再草,写成密码,只要他认识不就完了吗?当然,写这种帖的草书便条也还有一个共同认识的标准和习惯。
为了共同创造更多书法、绘画等学习机会,和庐文化将协调全国书法家资源,联合墨池进行线上课程开发,共同丰富墨池学院线上书法课程。
·和庐文化传媒(江苏)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教育培训,广告传媒,茶道推广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机构。公司秉持“传承经典,美化生活”的服务宗旨 ,奉行“和同者众,众行致远”的发展思路。以书法、绘画、国学、茶道、摄影培训为基础。所有导师修养深厚,均具有国家级、省级以上专业会员资格。和庐文化现为江苏省文联书画考及培训基地,常熟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并与中央美术学院、陕西柳范书画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
·墨池作为目前成长速度最快的书法社交平台,1年半时间累积用户20,0000+。目前已经拥有100多位导师线上开课,其中不乏李双阳、王增军、鲁大东、何志斌 、胡海峰、廖炳智、王堂兵、黄仁龙、杨近白等著名书法家,还有高少珂、傅绍尉、毕云扬、武盼龙等诸多国展高手,更涵盖了楷行篆隶草极其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致力于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平台。 |
为大家创造一个专业、全面、系统的网络教学平台
墨池正在不断努力
扫码获取墨池学院最新课表与详情
感谢各位的支持,请继续保持期待吧!
朱寒光号大庸,创建【庸庐】个人工作室,生于1974年,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学习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启蒙于梁溪名家王福元先生。 |
2010年8月苏州独墅湖图书馆:苏州十人扇面小品展
2013年7月无锡苏嘉美术馆: 唯境朱寒光个人作品展
2013年5月北京宋庄[林泉画馆]:《林泉——中国山水画学术陈列展》
2015年1月无锡苏珈美术馆举办羊年画羊朱寒光个人作品贵宾品鉴会
2015年2月北京卧云堂艺术机构2015迎春深圳空港邀请展
2015年5月应邀无锡恒隆广场邀请做个人作品展
2015年6月蓉运壹号展出[70后三人水墨展]并策展
2015年10月7日应邀苏珈美术馆中日茶事个人作品展
2015年12月入选首届江苏美术奖
2016年5月28日[清寂美境]70后三人水墨展(第二回)
2016年8月21日[上海画廊]世外2016-朱寒光(海上)个人作品展
2016年10月28日朱寒光(武汉竹雕博物馆)个人作品展
2016年9月应邀李可染画院成立青年画院首届邀请展
2017年4月应邀中日画家6人交流展
明代书画,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而以山水、花鸟画成就显著,表现手法有所创新。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
唐伯虎是明朝的伟大画家和诗人,但是说起他的老师,也是赫赫有名的,那就是沈周。沈周是明四家之首,绘画艺术独步画坛,有一代绘画宗师之美誉,王鉴又是明末清初画家,本节中国画课程就以王鉴,唐伯虎,沈周为例,与大家一起研究中国画的用笔、韵律与丰富性。
2017年6月5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朱寒光老师
以王鉴,唐伯虎,沈周为例
与大家一起研究中国画的用笔、韵律与丰富性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玉(微信:mochilupan)
工稳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工,工整。稳,既是稳妥,不是失法度,以朱文印为多,一般是线条流畅,结体优美,它不要求篆法大幅度的屈伸,只求平正,进而使通篇妥帖,达到端庄美。
一、字法
遵循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原则。这是一个总的原则,除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基因、民族审美习惯外,篆书、篆刻的渊源极深,而且篆书会赋予篆刻丰富的人文内涵,而这些人文内涵又是无法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的。
姚杰老师作品
二、篆法
一个优秀的篆刻家,必须同时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特别是印人在篆书方面的建树、造诣、风格的成熟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篆刻作品的成败、篆刻视野的高度。以个性化的刀法刻个性化的篆书,最终成就个性化的篆刻,这是一个“黄金定律“。
姚杰老师作品
三、章法
在篆刻家自主创作中(区别于限定内容、限定材料的应酬)要么倾向于结构的平稳,大致地改造入印文字的形态(印化),使之为整个印面的统一和谐服务;要么充分地展示篆书原生态的美,让优雅的篆书在印面上得以再现、得以升华。
配合理论,冯先生在现场进行了篆书和篆刻的示范。朱文、白文各示范一方,以便全面地展示。课程助教李侃先生也在现场进行了示范。
姚杰
1970年生,职业书法篆刻家。师承李文骏先生。
作品参加:
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览
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艺术评展
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
——姚杰老师最新作品欣赏——
刻制一方印章总共分几步?
“匀称细致”就是“工稳印”了吗?
临摹中如何发现一枚印章中出彩的地方?
如何避免工稳印创作出现“匠气”?
扫描二维码进入墨池公开课链接
首节课1元
详情咨询课程专员小玉(mochilupan)
天地变乎?四时不忒,古今不易。天地不变乎?剥复无恒道,消长无恒事。圣人守其不变,以履其变。若乎始于一而齐万,观其表而知微,游一艺以进道,探一象以穷理,未有如画之深切着明者也。夫礼乐舆服之制,山川鸟兽之状,必有图经,以翼训诂。彼武梁画像,尚见前规。观其形容,今姸于古。窥其神奥,古胜于今。神以学致,形因俗易。形出于芼,墨丽于形,故笔健而神全,墨工而体备。
吴道子曰:“关仝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古人专擅,尚以为讥,今兹不学,暌违愈远。故石如飞白,树如籀篆。营邱寒林,拆钗股也。北苑峰壑,屋漏痕也。孙生画水,怀素之惊蛇。忠恕楼台,阳冰之玉筯。观一画之起伏,一点之衂挫,合为一理,事岂殊途。栋宇则无垂不缩,枝条则无往不复。阴峦则崩云之重,远渚则蝉翼之轻。圆可成风,悟运斤之郢匠。动如奔电,思击剑之越女。必也张芝之池水尽墨,智永之积笔成邱。譬夫井干之楼,筑于一木;九成之台,兴于坯土。乃积学而始成,非操觚而能致也。
若乃贤者识其大者,以蓄其德,修先圣之嘉言,希前哲之德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至其临池余事,丹青小道,耽情溺志,君子所讥。然相如作赋,志凌云;伯牙鼓琴,心期流水。严陵高躅,岂乐志于垂纶。陶令清风,非潜心于采菊。惟比兴之多方,斯贤达之所寄者焉。至于天地明晦,生俄顷之云霞;日月驱驰,殊千里之风雨。其动万珠,其景百变。运龙宾而濡宇宙,挥毛颖而状乾坤。等井蛙之窥天,效泥截之测海。非通其道,何异于斯?将以童牛之牿,追骐骥于黃沙;鼫鼠之足,蹑昆鹏于碧落。
今之学失三余,书昏八法,以斯写物,孰异刻舟?妙蕴无传,古人不作,风徽已往,斯道愈微。马班如而不前,车脱辐而难进,遂乃揣籥疑日,刻木为鸢,望南威而效颦,托邯郸而学步。况乎后素之事,非擅美于端;藻绘之图,比质文而三变。是以披金敷碧,祖述云麾;泼墨漓毫,朝宗海岳。乃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笔号云行,文成波涌。王维写黄梅问道,心契禅机。吴生画老子出关,神参净理。亦如右军,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信志理中孚,心手相映。神超于物表,意达于亳端。遂弄宜僚之丸,可游庖丁之刃。若朝习削简,暮已擒毫,未操刀而使割,陈美锦而学制。曾为上窥顾、陆,远法张、吴。比于画墁毁瓦,尚惭于食功;举烛观书,何启其诗议也哉。
—— END ——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是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项综合性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会使孩子从小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书写时手、眼、脑的协调配合,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发育都有好处,对培养孩子优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小学阶段是孩子注意力非常容易集中的阶段
小学是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集中。
学习书法对集中注意力有一定帮助,反过来,集中注意力也更能学好书法。在书法课堂上,小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听、思考和学习书法老师的讲课内容。
二:小学阶段是孩子树立临摹意识的关键时期
对于目前书坛大多所谓名家不临帖的现象,书画界已开始反对和批判。没有临帖,就没有对中国书法的传承。对于小学生来说,临帖不仅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练习,而且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
从小教导孩子临帖,让孩子树立临摹的意识,对于以后海纳百川,取得突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因此,学习书法,最好从小时候开始,不管耳濡目染还是培养兴趣,对此后孩子的人生会有一定影响。诸多书法家,莫不是从小就开始练字了!
四:小学阶段是孩子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
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安排不合理,孩子生活也不规律,容易淘气;而且学习也不会长进。学习书法,对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有很大帮助。相比起大量玩具的购买,书法是最低廉的娱乐工具。
六:小学阶段是孩子树立人格的起始时期
书法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字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按照学习规律,一步一步的学习,练习、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确切要旨,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因为这个年龄已适应学校生活,对文字的理解也较深,可以开始学。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理解力较弱,但若有兴趣,还能持续学习的话,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了不会太早。按习惯书写文字的意义而言,这个时期开始学习书法,也是适合的时期。在学习过程中,应先根据孩子所认识的简单字,执笔写字,学习要由易到难,初学要先学”描红”,学习基本知识,宜选择收笔明显平衡的柳体、颜体等,孩子学习正楷入门与否,要看其离开字帖后能否写得像所临摹的字体,当楷书学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学习行书、隶书及草书。在指导孩子学习书法时,要注意孩子学习的姿势,习惯和态度,练习时间不宜太长,多带孩子参观书法展览、有碑刻的名胜古迹等,对孩子取得进步,要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书法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字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按照学习规律,一步一步的学习,练习、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确切要旨,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因为这个年龄已适应学校生活,对文字的理解也较深,可以开始学。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理解力较弱,但若有兴趣,还能持续学习的话,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了不会太早。按习惯书写文字的意义而言,这个时期开始学习书法,也是适合的时期。在学习过程中,应先根据孩子所认识的简单字,执笔写字,学习要由易到难,初学要先学”描红”,学习基本知识,宜选择收笔明显平衡的柳体、颜体等,孩子学习正楷入门与否,要看其离开字帖后能否写得像所临摹的字体,当楷书学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学习行书、隶书及草书。在指导孩子学习书法时,要注意孩子学习的姿势,习惯和态度,练习时间不宜太长,多带孩子参观书法展览、有碑刻的名胜古迹等,对孩子取得进步,要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书法艺术,汉字是载体,思想感情是内容,创作就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个定义,书法不是一般的写字,书法欣赏不能斤斤计较于字形是否规范与端正,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那是很幼稚的。书法欣赏一定要超越点画和结体的表现,去感悟精神性的内容,如唐代张怀瓘所说的“善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神采”只能意会,靠感觉去把握。感觉能力每个人都有,而且大致相同,看到精巧、轻盈、飘逸、宁静的东西自然会感到优美,看到粗犷、豪放、雄浑、拙朴的东西自然会感到壮美。但人是理性的动物,不满足感性认识,总要寻根究底问个为什么?结果就会分析,从整体感觉出发,分析各种局部表现,然后通过综合,再回到整体感觉,得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感觉的分析依靠表现形式,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
从对比关系入手来欣赏书法,有三个标准。
第一,对比关系的数量决定作品的内涵。一件作品中对比关系越多内涵越丰富,对比关系越少内涵越贫乏。我们来看,在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作品中,大小、正侧、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等等,对比关系很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就有艺术魅力。王羲之的对比关系比赵孟頫的更多,因此内涵更丰富,艺术性更高。而在乾隆皇帝的作品中,虽然字形端正,但是大小一律,粗细一律,轻重快慢一律,没有对比关系就没有内涵就不是艺术,至少很难说是上品的艺术。
王羲之丧乱帖
第二,作品的风格取决于对比关系的反差程度。一般来说,对比关系的反差程度越大,表现的感情就越激烈,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对比关系的反差程度越小,表现的感情就越平和,安静娴雅,让人矜平躁释。反差程度的大小不说明作品的优劣,只代表抒情不同,风格不同。孙过庭的书法,运笔大起大落,点画或粗或细,结体左右倾侧,摇摆不定,所有的对比反差都很大,反映出的情绪比较激烈。王羲之的书法,轻重、快慢、大小、正侧的变化很丰富,但是反差程度不大,而且以渐变方式,过渡得很顺畅,反映出一种闲雅的趣味。这两件作品的风格环肥燕瘦,各擅胜场,无法说谁好谁坏。
王羲之远宦帖
孙过庭书谱
第三,作品的成立取决于对比关系的协调。一件作品中对比关系越多越好,但是带来的问题是越多越难协调。传统审美无论对事对艺,都强调“和而不同”。不同是前提,和是结果,不能达到和,对比关系再多也没有用,只会增加嘈杂和混乱,让人厌烦。对比关系的和谐是作品成立的基本前提。
根据这三个判断标准,看书法就是看对比关系,看它的丰富性、反差程度与是否和谐,那么怎么来看呢?如前所述,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归结起来分形和势两大类型,形和势就是看的两条门道。
从势入门,重点在理解节奏感,古人的方法是“想见挥运之时”,根据凝固在纸上的点画和结体,复原当时的创作状态,也就是目光从上到下,跟着点画走,心和手同时运动,它重你也重,它轻你也轻,它快它慢,它转它折,它离它合,你也跟着快慢、转折、离合,结果自然会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不知不觉中把书法与音乐打通了,这样就可以借助音乐,帮助理解作品起承转合的对比关系是否丰富与流畅。
杜牧张好好诗帖
从形入门,重点在理解点画和结体的造型及其相互关系。目光随着各种对比的组合,上下左右四面发散,它是上下组合的,你就上下看,它是左右组合的,你就左右看,它是前后组合的,你就前后看,结果自然会感到一种图像的缤纷,不知不觉中把书法与绘画打通了,这样就可以借助绘画,帮助理解作品在平面构成中的对比关系是否丰富与协调。
苏轼黄州寒食帖
最后,书法艺术强调形势合一,书法创作是在连续书写的时间节奏中表现和完成空间造形的。因此还是要回到“想见挥运之时”,在领会时间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空间造型,并将两者统一起来,进而感悟到融时间与空间为一体的“自然”,领略到包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象”,体会到作品的“神采”。
总而言之,书法欣赏着眼于对比关系,对比关系是书法艺术的形式语言,掌握得越多,理解就越深刻,欣赏的能力也就越强,而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比较分析,甚至实践体会才能逐渐积累起来的。
作者简介
沃兴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流行书风展”主持人。出版著作有:《敦煌书法》《敦煌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上、下卷)《上古书法图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通论》《怎样写斗方》《从临摹到创作》《沃兴华书画集》《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VCD三碟)、《金文大字典》(合著,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
人的每一个表达都有一个中心的诉求。就像人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意思一样,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必然有一种明确的表达。比如相传欧阳询创制的“九格”书法就是将力量收于中宫的一种方块字形书写法;又如启功先生发现最美的结字点不在中宫而在位于黄金分割位的四个点上,因此发明了“黄金分割字法”;而王羲之认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所以他的书法千变万化,没有固定形式。我认为沈鹏先生书法的表达核心是篇章,他是将所有想要表达的意韵内涵全部集中于篇章结构之中的。
所谓篇章,古人称之为“章法”。但是古人讲章法,是指字的章法,也就是字的结构、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字的行列布排以及行列之间的关系,等等。也就是说,在古人的书法中是用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而章法是协助字的表达的。在沈鹏先生的作品里,篇章是“统帅”,结字、线条、墨色是“士兵”。
中国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中国人用书写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中国书法历来讲“书为心画”,这是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而如何表现“心画”又有各自不同。人类自从出现了刻画符号,也可以说就有了书写的历史,但实际上它既是书写史,也是绘画史,也是文字史。甲骨文的出现意味着系统性的文字的诞生,从书写艺术角度来看,它还是处在自然主义的书写技术积累时期;从汉末兴起的单纯以书写为乐事的书法创作才是使实用书写演变成为一种真正艺术形式的标志。这种艺术形式,到东晋王羲之这里已经形成了经典表达范式。这个经典范式是“以字为表达中心”的一种形式,是文字书写中的线条形式、文字书写中的字的结构安排、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等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笔、结字和布排都围绕着单字来进行;书写者追求单字的美丽和生动,追求字与字之间的协调和变化,追求字中的线条的美和生动,追求这个书作的美和生动。人们注视字的流动而心潮起伏,欣赏字和笔画的动态之美。这个范式一经确立,影响至今,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卓有成就的大书家,但基本上都未脱离这个范式。
沈鹏先生的创作,继承了优良传统,且有了新的扩展和发挥,丰富了其表现形式,最为重要的是将篇章提升到了统领整个创作的地位。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从全篇谋立意境
看沈鹏先生的作品就如同看他的一篇一篇的文章,有完整的构思,有独立的布局,有特别的意境表达。从头至尾看去,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有起点、有转折、有照应、有归宿,就像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样。这样丰富多样的局部形式组成了完整统一的全篇表达。这就是沈鹏先生作品最重要的特征。
观察沈鹏先生的书法,先不要看他的线条如何,也不要看他的结字如何,先看他的篇章结构和布局,就觉得有名堂,有讲究,有道道。他的字里有语言,语言里有表达,表达里有意趣,意趣里有完整的艺术思想。它打破了传统书写“字字清晰、行行分明、幅幅相似”的模式,使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完整表达,成为一件不可重复的艺术品。它大大提升了书法艺术内涵的丰富性,拓展了书法的表达范围,使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在整个篇幅里自由驰骋。这样的书法从单字看往往是打破常规的,从行式看也往往是左冲右突的,但从全局看却是完整、和谐的。
每一幅表达一个独立具体的情感意趣
通常一位书家能够写出一种有个人特色的书体已经算得上成功了,要想随心所欲地写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尤其是要想在每一幅作品中都表达出不同的品性,这是难乎其难的事情。
看沈鹏先生的书法每一幅都有独立的品格,而每一幅之间又各自不同,可谓一幅一式,幅幅不同,每一幅都在变。这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是随性而发,因情而书,当境而作,任意而为,连自己都不知道一定会写成什么样子。我看到过他在文章中曾经表示“宁可将作品写坏掉,也要力求创新”。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总是能出新意的原因所在。一位书家只有在他力求将当时的独特感受表达在作品中的时候,才可能做到使每一幅作品只表达一种独特的情感。因此可以说,他的作品都是一时一事的展现,而不是像许多人只以创造某种风格或模式为荣。
结字为全篇立意而存在
中国字是方块字结构,一般人总是离不开方块字的构形。沈鹏先生的结字完全打破了方块字的束缚,可以任意为形、随心组构。他的结字没有固定的程式,乃因全篇布局的需要而构设,因全局的需要而存在。因此,什么地方要用什么字形都由上下左右的照应而决定,也必然将原有的方块形结字方式打破,使单字变成可以任意组合变化的书法表达单元,使结体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这样,他就将书法中的汉字仅仅作为书写表达的元素,而不是表达中心。其结字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限制,也不拘泥于传统书家结字的原有形态,使单字成为可以随意变形,自由整合,任意拆解、聚散的书写元素。每字或小或大,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或松或紧,因而其字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常常出人意表,而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形态,犹如人间万物万象,又像千人百面,生动可掬,令人百看不厌。
为篇章服务的自由用笔
沈鹏先生书法的用笔也完全根据篇章的布局而行走,打破了传统书写的常规“永字八法”格式。魏晋以前的用笔大体上是篆书的“中锋直行”、隶书的“蚕头燕尾”和民间书法的“自由式”三种;东晋以后,人们崇拜王羲之,因此也总结了王羲之的用笔法,归纳出“永字八法”,这标志着传统用笔法的确立,此后一直作为经典被广泛运用,也逐渐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审美习惯,似乎符合“永字八法”的笔法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不得法、野路子、不上品。久而久之,多数人的用笔就往往雷同,能出新意的很少。
沈鹏先生的用笔不拘泥于“永字八法”,可以任意变形取势,因此凡天地万物之形状皆入于其笔下,篆隶楷魏之法尽纳其中,方圆中侧之变无所不包,遂使其笔下奇峰迭起、妙笔连环,出意外于常规之中,合道理于矩度之内;开无尽之笔意,达心灵之窍关。可以说,沈鹏先生之用笔,凡欲能想,必有可书,唯奇妙用心可以得之。
书文并茂、情态相融的完整艺术形式
如果我们总结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成功元素,以及《祭侄稿》《黄州诗帖》的成功元素,就可以知道,一个真正完整的书法艺术品必须符合四大要件:书写中的人,所遭遇之事,所表达之文字和所相应水准的书写技法。事因人而起,文因事而发,书就文而兴。
沈鹏先生深知此中三昧,所书作品往往由文字内容所引发,而文字内容又由作者当时当境的思想情绪所引发,因此能够情景交融、书文并茂。这种作品的自创性很强,即时性鲜明,可看性强烈。沈鹏先生的作品除了一些社会有特别需求和所指定者外,大多数书写自己的诗词、文章和题词,往往情真意切。由于有具体事、具体人以及即时性的情感表达,所以看他的作品往往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是书法作品容易感染人的地方。
历来的有识之士都同意“书为心画”这个观点,书法的真正意义在于反映生活,反映人生,在于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人生是随时随地都有不同的,所以书法创作的特点在于从生活中生发,在实践中创造;在于表达当时当事当境之人的思想感情。艺术品之价值在于它的唯一性,因此真正的书法不可以重复,重复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到目前为止还在写着一招一式以求终身之用者,是偏离书法本体的表现。
沈鹏先生是继承了中国书法的这一光荣传统的,他在所发表的书法评论中一再强调“书为心画”这个创作原则,并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尽可能地将自己摆进创作中去,用诗文写下身边事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再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创作感受和心得。
独立的内在审美意趣
沈鹏先生书法的这种篇章表达,是一种不求外美而求其内涵的审美表达。它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达情,不在于一时一字的趣味,而在于整体的境界。这种表达由于内在性太强而使一些人无法看到其中的美,甚至成了时人中的一部分人诟病的对象,他们目之为“丑书”。
我认为对于书法的审美可以分为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外在的美主要是包括字形字迹(线条)的外形之漂亮、写出一种好看的形式和有一些有花样的技术手段。而内在的美则要求具有精湛的表现技巧,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并且还要将这种深厚的技术和文化修养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使之成为某种不可再现的艺术珍品。这是依靠哗众取宠的创作所不能实现的。
通常,人们书写往往求将字写得漂亮,但沈鹏先生的书法价值取向是表现书写的内在结构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矛盾的统一;通常人们喜欢炫耀书写技巧,而沈鹏先生却愿意表达他的真性情、真感受;通常人们满足于一种模式,而沈鹏先生却求新求变功在不舍。这些都是沈鹏先生书法中追求内在审美意趣的表现。
总之,我认为,沈鹏先生的书法是以篇章的表达为主线展开的,这一条主线上接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伟大书家的优良传统,也符合当今继承创新的时代潮流,为下一步的书法创新打开了新的空间。
—— END ——
方介堪(1901年11月8日—1987年8月25日),名岩,字介堪、原名文榘。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卒于一九八七年,浙江泰顺人。工书,能画,尤长於篆刻。别署玉篆楼。二十世纪杰出篆刻家。西冷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顾问。方介堪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三十年代以后精研汉印,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被郭沫若称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一生治印逾4万方,创作勤奋严谨。他极力提倡的治印必须以汉印为宗,篆刻法定章法等印学思想,影响巨大。 |
三千大千
唐雲私印
唐雲私印
饒宗頤
唐雲私印
沙孟海印
佩秋
破立斋
史莽
青山杉雨
陸以洪印
靈士私印
黄恒山
寒舍
李曲
西蜀張爰
韩天衡
苦篁斋
韓振權印
苦篁斋
1張爰私印
周丕振印
壮暮斋
张爰
朱紫虹印
魚飲谿堂
謝建華印
張暮寒印
張虔私印
张爰
大石堂
豆蘿室
憶謝堂
吳中士印
于園
春煦室
遲燕草堂
曾克耑印
大千
白雲山頭云欲立
天衡銘心之品
湮江書閣
張氏大千
暗随流水到天涯
白雟樓
潘嬰私印
方濟衆印
東吳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