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0621100206

复调书法

沃兴华

很久以前,我就有种感觉,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是通过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的。一条是笔势,牵丝映带,上下连绵,随着时间的展开,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的变化,产生一种节奏,具有音乐的特征。另一条是体势,每个字大小正侧、左右摇曳,通过上下左右字的相互穿插避就,顾盼呼应,组成和谐的空间关系,产生出绘画的视觉效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好的作品都是笔势和体势兼顾的,人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视线不仅循着笔势绵延而上下浏览,同时也循着体势摆动而四面环顾,在体会复杂的组合关系时,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前几年,研究中国书法史,发觉笔势、体势兼顾的传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从发展趋势来看,两者的表现日益强化,两者的融合日益紧密。以草书为例,王羲之的《十七帖》字字独立,孙过庭的《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放纵,有渴猊游龙之势”(王世贞《艺苑卮言》),用笔放纵,节奏感强了,但还是字字独立、从张旭《古诗四帖》开始,作品中所有字都上下相属,连绵不断,节奏感成了第一视觉要素。但是,因为横撑的笔画过多,竖画又太直,所以造型不够圆通,节奏不够豁畅。怀素《自叙帖》在此基础上,将妨碍运动节奏的平横和直竖全部变成圆转的弧线和斜线,用笔纵横使转,“奔龙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势入座。”草书的节奏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物极必反,宋代的草书转而强调空间关系,黄山谷将点画两极分化,要么长线,要么短点,点线结合,将原先的纵向连贯改变为左右上下的穿插避就。如果说强调时间节奏为正,那么强调空间关系就是反。一正一反,到明代开始走向综合,祝枝山和徐渭将怀素和黄山谷的风格结合起来,点画线条盘旋跳荡,结体造型大小正侧,章法上没有行和列的区别,通篇上下连绵,左右穿插,时间节奏与空间节奏融为一体,“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

近几年,追求形式构成的书法特别注重章法,注重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特别强调笔势和体势的表现。其创作原则就是:从时间角度来看,节奏是否流畅,让点画线条的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传导出生命的旋律: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关系是否和谐,让造型元素的大小正侧、左右避就、上下穿插反映出世界的缤纷。我觉得这样的创造摆脱了写字的局限,用纯视觉艺术的眼光,从笔势和体势中抽象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可以使书法艺术与绘画和音乐相通,与文字和哲学相关,成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

我一直想为这种兼顾笔势和体势的表现形式寻找一个名称。曾经看到一位好朋友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章,他引用了巴赫金的观点,认为陀氏小说在描写人物对话的同时,还隐秘地展开着一种心灵的对话,这种双重对话借用音乐上的术语叫做“复调”。对这种说法我很有兴趣,进一步去看音乐书籍,发现有许多理论与书法这种表现形式相同。在音乐中,所有的音各自按照在音阶上的位置而同别的音发生关系,或者用连续发出的音组合成旋律(类似上下连绵的笔势),或者用连续发出的音组合成和声(类似左右呼应的体势)。经过两种组合,每一个音同时处在两种不同的关联中,它不仅在以先后次序排列的旋律中占有一个位置,而且在同时性的音调形成的和声中占有一个位置。这种组合的结果,便产生了复杂的现代复调音乐。

根据这种音乐理论,我终于为兼顾笔势和体势的表现形式找到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名词——复调书法。

IMG_7335

都说画画是寂寞之道,到底有多寂寞?大师黄宾虹捐画,人家硬不要!硬捐了,30年后包裹才打开!看来画画这行不仅是寂寞,还有很多无奈!大师们的大红大紫、风光无限人人都能看到,可大师们的寂寞和无奈又有几人知?

IMG_7336

黄山汤口 作者:黄宾虹

黄宾虹的一生著述颇丰,上海出版社曾经出版了6本黄宾虹文集,都是他对中国艺术,主要是书法、绘画、篆刻、金石文字、书论、画论、画史的研究。在20世纪,像黄宾虹这样有如此广泛学养的艺术家不多,而且除这些,他还精通烹调、太极拳、围棋、中医,堪称绘画界里的国学大家。 

黄宾虹早年一度是一个革命者,崇拜谭嗣同这样激进的革命派,曾经加入过南社、黄社这样的同情革命、主张进步的进步团体,所以黄宾虹的一生是从一个革命者变化成为一个文化人。他在上海做过许多事情,组织出版编辑国学、美术类的丛书,同时在艺术学院教学。

在中壮年时期,黄宾虹是作为一位综合的活动家、出版家、教育家、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到了北平之后,作为老辈的艺术家,他没有齐白石当时那样红火的生命,也没有像徐悲鸿那样奔走于社会事件当中,这个时候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学人,一个艺术家。

在给自己学生的信中,他曾说,他是十年在京城蜗居。可见,虽然黄宾虹跟齐白石一样,都说过绘画是寂寞之道,但是黄宾虹的寂寞在他的生前,而且不是一般的寂寞。我的老师亲眼见到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来访的人拒绝了,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黄宾虹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在当时黄宾虹的艺术不被时尚所看好,但是黄宾虹对自己的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可见,黄宾虹生前的寂寞是和他对自己将留名后世的自信结合在一起的。

IMG_7337

拟董巨二米大意山水 作者:黄宾虹

黄宾虹一生大体是上述经历,他从来没有登高一呼过,像徐悲鸿那样,他从来也没有红得发紫,像齐白石那样。他把自己所有财富都用于收藏古器物、古玺印、古字画,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捉襟见肘,不是一个特别富有的人,他更不是善于经营和炒作的人,在赢得社会声誉方面,他不能跟张大千相比,尽管他们两个人都叫“大千”,当年黄宾虹也曾号“大千”。

IMG_7338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因为他的绘画里文化含量太重,他的绘画里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他的绘画不像当下满街走的靓女那样打扮入时,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靚丽,所以欣赏他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这三方面缺一个,我以为都不可能真正地欣赏他。或者你会怀着对他绘画的神秘感,但很难进入他的世界。

我认为,人类的艺术一个是生命的阅历,一个是文化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两者,就不会有伟大和深沉的艺术。黄宾虹是一个怀抱家国情怀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指望他经商,但是黄宾虹走上了一条文化道路。他在上海提出艺术救国,甚至提出了一句叫“艺术是特健药”,认为艺术有益人生,是最好的营养品,可是这样的话几十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他不是登高一呼的人。但是今天中国经济富强了,黄宾虹的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看来,黄宾虹的一生虽然以儒学入道,但是他对道家的追求成就了他的艺术境界。

一位艺术家的灵魂在于文史哲的思想,黄宾虹的艺术审美思想落点落在道家,看他的画论和著述经常提到庄子,这透露出他对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钦佩与向往,这些都与他绘画的精神有关系。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绘画,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了解他的生平和生活态度,了解他的艺术足迹,这样才能在欣赏,或者鉴定他的画作时减少误读。

IMG_7339

早期游艺南北二宗

下面说一下黄宾虹艺术的分期。目前我们所见到黄宾虹的绘画中,1907年到上海之前的作品极少,但肯定有留存。目前出版的黄宾虹画册里有一些早期的作品,但是没有年款。黄宾虹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绘画里有相当一批作品是没有年款的。他最后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好多都没有款,甚至没有题字,上面只盖了一方浙江博物馆的收藏印。假如那上面有一方黄宾虹的章,那一定是他的夫人在捐赠的时候盖的,不是他自己盖的,可见他活着的时候对艺术的求索是没有终结的。作为一个探索性、实验性的画家,黄宾虹的每张作品,或者每一个时期都处在探索和实践的状态中。

黄宾虹到40岁时作品还不算成熟,这一阶段他处在酝酿的时期,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古人揣摩传统。但是他自己早期的风貌里,已经透露出后来成熟时期的端,这个端倪就是六个字:“实处易,虚处难”,这是他早年求学时,启蒙老师指点他的话,即画有形象的地方容易,画没有笔墨没有形象、留白布虚的时候难。在这个时期的画作中可见,他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能力了,山梁留白的地方已经很好看了。

清朝的画论家笪重光说“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虚与实相生,就像中国人的太极思想,阴阳并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互动。黄宾虹的绘画是表达中国古代易经思想、道学理念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画作。

IMG_7340

作画时的黄宾虹

黄宾虹晚年会凭着印象,拿20年前,或者30年前的作品再题,80岁的时候可能把50岁的作品题一下,90岁的时候把60岁的作品再题一下。他这个人不太在意作品本身是不是很完美,他心里想的是这个阶段要解决艺术上的什么问题。

我的老师李可染是黄宾虹的弟子,李可染后来治学也是这个办法。有一次他亲自跟我讲,自己一度画不好山水中的点景人物,虽然自己很早就会画人物,但是把人物放在山水里总是画不好,便用了两年的时间专攻点景人物。这是李可染先生的原话。我想这是潜移默化受到黄宾虹先生影响的结果。 

有些黄宾虹在体会学习宋、明画作时绘制的作品,应当是他在50岁上下创作的,有很明显北宗山水的风格。南北宗论断的提出者是明代的董其昌,有人批评董其昌的分类不严谨,确实他的分类很简单,即北宗的山水是职业画家画的,南宗的山水是文人画家画的。北宗的山水设色讲求形式,比较注重再现;南宗的山水是水墨写意,注重表现。

IMG_7341

南高峰小景 作者:黄宾虹

黄宾虹在50岁左右还在南北二宗之间游艺,并且着重学习北宗的绘画,用笔规矩,山的皴法明显,不像后来画得那么自然、率真、空灵。他这个时候多用小的狼毫笔,要知道黄宾虹一辈子是用小笔画大画,他们这种传统型的画家不会画很大尺幅的作品,所以黄宾虹特别大尺幅的作品凤毛麟角,扇面、册页是比较拿手的。

在黄宾虹早期细腻的作品中,笔法很多,点线很多。这个时候他的虚实感已经越来越强,有时会用很明显的南宗画法,南宗的画法是以书法入画,笔法上比较柔韧,墨法比较滋润。在早期的作品中,山头上的草木用长短披麻皴画出,叫矾头山,五代的董源乃至北宋的范宽都是这样的风格。此时,在构图上他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图式风格,就是太极阴阳的意味还不明显。

我们看黄宾虹的画,除了以水墨的面貌为主,再就是浅绛,浅绛就是淡设色,主要用两个颜色,一个是赭石色,一个是花青色,一般不超过三个。我们中国人的设色不同于西方色彩学说的色彩,我们是五行阴阳系统的哲学色彩。用赭石代表大地,用花青色象征天,合起来就是天地。中国古代认为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在地面最大的阴阳是山和水,山是阳,水是阴。黄宾虹画浅绛山水,在早期很少用大青绿的画法,偶尔画过一点小青绿,所谓青绿就是用水墨勾勒轮廓在里面填色,而且以青色和绿色为主。

IMG_7342

青城途中所见 作者黄宾虹

艺术是由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组成的,黄宾虹的可见世界刚才我们讲了,外表不漂亮,画得不工致,不优雅,容易令观者有隔阂。而当我们穿过这道隔阂,会发现黄宾虹想要传达的东西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他自己概括为四个字:“浑厚华滋”。他有诗句“浑厚华滋我民族”。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智慧的民族,这是他的理念。他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秀,无水不美,他热爱这方土地,更热爱这个土地上诞生的文化。

黄宾虹这一生到底画了多少张画?实际上我们现在只能粗略估计。据我所知,他去世以后,他的夫人宋若婴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如果无论尺幅大小,无论创作还是写生,共有5000张左右,还有一些别的文物,加在一起有1万多件。我估计他作品的总数不会超过1万件,这只是大概的估计。

保存在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很有故事,当时按他的遗嘱,这些画作是要捐给国家的,可是当时浙江没有人要,他的夫人很着急,说这些东西在我手上,万一坏了或丢了怎么办?便不断地去联系接收单位。浙江博物馆据说对接受这些东西并不积极,后来在一个爱好艺术的领导人直接过问之后,才勉强答应了。悲哀的是接收之后,浙江博物馆的人连包裹都没有打开,就搁置到一边去了,直到黄宾虹去世后三十年包裹才被打开,这就是黄宾虹的遭遇。

黄宾虹懂易经,他好像真的对命运有所卜算,在世时曾说,50年以后人们会看好我的画。结果他1955年去世,恰好在50年后的2005年,浙江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纪念黄宾虹,由此确立了黄宾虹绘画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1

朱耷(约1626-1705),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明末清初画家、大书法家,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END ·

1▲青年张充和

点击观看 张充和访谈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摘自卞之琳《断章》

诗中这番旖旎情事的男主人公就是卞之琳,女主人公则是两年前去世的张充和。

或许是张充和身上“旧派”的学识和气度,使得她始终不能欣赏“新月派”诗人卞之琳。可惜的是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够深沉”,故对其总是冷淡、疏远。

2▲张充和 (1914年—2015年6月18日)

两年前的6月18日,以诗词书法与昆曲驰名的张充和先生以102岁高龄在美国辞世。性情恬淡的张充和受古典文化影响至深,无论诗词、绘事、书法皆上溯高古风格,喜爱的昆曲亦是遵循经典,唱念做表,吹笛,抄谱,身段无一不从体例。

3▲张大千画张充和表演的昆曲《思凡》

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张充和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在她去世的两年里“最后的才女”“最后的闺秀”这样的标题,屡见各路媒体,共同表达着人们的哀思。

4

作为已故耶鲁东亚系名教授傅汉斯(HansH.Frankel)的夫人,同时张充和也是书法、昆曲、诗词大家。

5▲胡适为张充和题字

张充和是民国时代重庆、昆明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是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张大千、沈尹默、章士钊、卞之琳等等一代宗师的同时代好友兼诗友。

6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书法是张充和一生的爱好。她五岁开始学书,初以颜字打基础,后兼学诸家,于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皆有所擅。少年时,便为人作榜书。二十多岁时所作小楷,气息清朗,格调高雅。流寓重庆时,在沈尹默先生的建议下,研习汉碑、古代墓志,书风转向高古。

8▲张充和、自用印章、自书藏印目及收藏的古墨等

因为大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她的亲姐姐,湘西凤凰沈从文墓地的墓志题铭,就是出自她的手笔:

9▲ 沈从文妻妹张充和撰写的联语: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张充和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10

11

12

张充和耶鲁大学任教时,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

13

14

 

在文人画徒有其名的今天,张充和显得更加珍贵。在大浪淘沙、暮色褪去以后,能留下的,只有这样具有诗书气质的作品:

15

16

17

18 19

如果说,20世纪所谓的大历史、大史诗是“有”,张充和这么一个人,就是“无”;如果说大历史是一幅中国历史画卷上的真山真水的话,张充和就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

20

20世纪各种经世致用的学问,各种政治人物、名人、达人的言论、行止也好,阴谋诡计也好,是中国历史的有用的“用”,张充和这么一个人物就是无用之用的“无”。

21

 

她就是这么云淡风轻的一个人,借张充和自己的话说就是“但借清阴一霎凉”。张充和就是这个喧嚣、纸醉金迷、纷纷扰扰、追逐欲望和名利的世界里,那一霎清阴;如果放在大时代洪流里边,她就是一丝真歌弦管。

· END ·

提笔书法

静心怡情

我再忙

都会腾出时间写字

………

可能今天工作很忙,

您不想练字了

可能今天身体不舒服,

您不想练字了

可能晚上有应酬

您不想练字了

微信图片_20170620171559

可能家人总说书法浪费时间却没有收益

您不想练字了

可能没有进步,失去耐心

您不想练字了

可能一车一车的纸,一瓶一瓶的墨汁“成本”太高

您不想练字了

可能……

但您或许没有仔细想过

在纸上挥洒性情时那割舍不掉的情怀

您愉悦了

工作中恼人的纷争,不忿的情绪随笔墨倾泻而出

您畅快了

僵硬酸痛的指关节因勤练书法而灵活

您健康了

微信图片_20170620171606

串门的客人请您赠送墨宝

您敞亮了

孩子跟着学习,并以您为榜样

您自豪了

因这一技之长而得到领导的赏识

您高升了

……

或许我们仅是平凡人中的一员

对书法有些兴趣

并因别人的一句赞誉而得意良久

那请您继续下去

因为您不是一个人

虽然练字的日子枯燥而看起来“低效”

但如同任何艺术门类

在她日渐衰颓的日子里

除了我们

她一无所有

我们就是她的传人

她的子孙

  向奋战在书法之路的你致敬

……….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汉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褒斜石门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后汉开凿石门道破废,本崖文即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

《石门铭》全文融记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石刻铭文的代表作,故书丹、凿刻在当时也是有意识请书法与凿字高手完成的,这从崖文中也可看出,崖文地处陕西褒城石门东壁,而书丹为“太原郡王远”,凿字为“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并且留名刻记于崖文题记中,可见王远、武阿仁的艺术业绩虽不为历史所记载,但其高超的艺术作品正昭示了他们在当时就为社会所认同。

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魏碑临习管见——石门铭笔法探究

一、概述

《石门铭》(图为该石刻拓本局部)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汉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褒斜石门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后汉开凿石门道破废,本崖文即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石门铭》全文融记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石刻铭文的代表作。

1

汉代,佛学由印度传人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学适应社会意识需要而日益炽盛,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记其事。有的凿石以作碑碣,有的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短时间内,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一度碑碣无数。石质坚硬,可以永久保存,尤其是摩崖,因山高险绝而常人难以到达,故少人为破坏。《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广阔,摆脱纸张限制,大书深刻,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故而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堪称鸿篇巨制。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

《石门铭》以首页“此”字不损者为佳拓。此石刻为正书,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10字。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康有为誉之为“神品”,在《广艺舟双辑》中评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书者王远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但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石门铭》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二、用笔

学书,掌握笔法是第一要旨。就《石门铭》而言,它风格雍容大气,虽经刻工之手上石,但仍然表现出较为明晰的运笔方法,这是在临摹《石门铭》时不可不明察的。

2

1.起笔。《石门铭》主要有侧锋起笔与方笔起笔两种形式。如图一中“一”字佃U锋起笔,有明显的按笔动作,但切忌过于夸张。“山”字也是侧锋起笔,有明显的角度,铺毫人纸时切忌太刻意,可调锋折人。另外要注意的是,“山”字三笔竖画皆为露锋,但各有不同,右边短竖已为尖锋,因较短而不影响整体视觉欣赏。“十”字为方笔入纸,刚健利落,尤其是竖画,格外饱满有力,起到了支撑整个字形的作用。

3

2.收笔。《石门铭》字形收笔很注重变化。如图二中“匪”字横画多,“非”部右边三短横的收笔各不相同。上方长横收笔略顿,下方长横用笔重一些,自左向右逐渐加粗,重按旋锋后提笔,形成明显的回锋动作,谓之“悬胆”。“年”字中最长的一笔横画收笔后运锋向上提,稍有顿挫,从而保持全字重心平稳。像这样的笔画在具体临摹时不必太刻意,否则反失自然。“迹”字收笔则是另一种情形,“亦”部的横画自左向右渐次提笔,收笔处笔画较细。

3.转折。《石门铭》笔画转换方向时多为方圆并举。如图三中“百”宇转折处为顺势直转,虽方正但没有形成圭角。“南”字转折处已有细微差别,提笔暗转。相比较而言,“中”字转折又有不同,顿笔后调整笔锋再使转。图四中“石”字“口”部转折处方圆相融,带有明显的弧度,运笔过程中要圆中见方,既显得浑穆圆融,又不失劲健之美。“带”字中有两处转折,一方一圆,形成对比,行笔之中的变化无处不在。“原”字转折有隶法,笔画变换方向时像是重新起笔了,这一情况很可能是石质漫漶的缘故,不宜照搬。

4

4.病笔。书丹经过刻工之手;难免会发生变形,历经风雨,更是会走样,所以碑帖两者相比,碑变形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谓“病笔”,并不是单纯指运笔之误,还包括笔画变形的情况在内,临摹时切忌照搬,将一些习气夸张而成虫蚀之趣。李瑞清临摹《石门铭》和《郑文公碑》皆抖擞成习气,常为人所诟病。

5

图一中“秦”字“奉”字头中第三笔横画收笔处尖锋斜出,此乃刻工所为,临摹时宜改之。“刊”字的“刂”出钩弯曲朝上,形成回旋之笔,实为多余。按照一般点画形态要求而言,钩画可长,但不必故意弯曲,临摹时应避免。“子”和“蹇”字长横一波四折,收笔处顿笔朝下,也是病笔,临摹时不必刻意追求。

6

图二中“以”字起笔刻石刀痕明显夸张过度,应小而化之。“丈”字撇画出锋,提笔处已成方角,临摹时宜避免,切忌刻意描摹。一般说来,帖中撇画多为由粗渐细状,碑则由细渐粗,但切忌形成明显的圭角。“悠”字中的“双人旁”的竖画与下方“心”字底横平钩笔画粘连,可能是天长日久的自然之功,临摹时仍然要按照原有笔画形态来书写,不必照葫芦画瓢。“在”字中撇画起笔以及横画行笔方向有些走样儿,不可照搬。

7

图三中“足”字采用行楷写法,捺画一波三折,临摹时要表现得自然一些,不能太刻意。“强”字“弓”旁竖弯钩笔画虽然非刻工所为,但是就整个字形来讲,比例已经明显失调,临摹时可以稍微缩小一点儿。“畿”字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字中主笔画斜钩与横画交接的地方有明显的顿挫之处,临摹时要一气呵成,不能停顿之后再另行起笔;二是字中钩画很长,临摹时仍然要还其本来面目,不可将钩画写得如此夸张。“武”字的长钩处增了一点画,古人谓之“破体”,临摹时不能以讹传讹,写错别字。作为书法家,首先就是要避免写错别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笔画要领

1.点画。《石门铭》中点画形态各异,千变万化,很多时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一点。如图一中“亥”字起笔点粗大厚重,略带弧度,运笔方向一反常态,有古人所说“高峰坠石”的感觉。“实”字末笔点画极为精彩。一般情况下,这一笔多处理成反捺,此字打破常规,有不落窠臼之美。整体字形上方笔画偏向右方,有大厦欲倾之感,末笔点画反向处理,顿时化险为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8

(2)两点。通常将“穴”字头中的顿点写成反捺,但图一中的“穿”字反其道而行,将反捺变成平捺,使字形产生飘逸飞动的感觉。“平”字中点画参合篆法,将原本应为撇式的点画稍加变化,韵味立显。

9

(3)四点。如图二中“骈”字“马”部出钩很长,四点画形成自左向右渐高的弧度,运笔由重渐轻,渐次变化。“焉”字四点画则另有奇变。因为字形中有竖画穿插的关系,四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点平正,后两点欹斜,形成截然对比,构成妙不可言的动人音符。而“马”字四点较为凝重,前三点为三角形,最后一点为圆点,形成舒缓的横“s”形弧度。“无”字四点较为松散,字形上方横竖画较多,故显得很紧密,下方四点有流动状,形成明显对比,使整个字形显得疏密有致。书写时要注意控笔,切忌造成形式上的散漫,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横竖。横竖画一般为字之主笔,常常起到支撑甚至改变整个字形的作用。(1)横画。《石门铭》中横画有多种形态,临摹时宜细会。图一中“车”字长横很典型,无论从起笔、收笔还是运笔来衡量,均含古隶淳朴之美。“元”字有两横,首横变成点画,实际上已是行书写法。“世”字横画末端粗重,显得十分粗犷有力。像这样的笔画形态,临摹过程中要注意收笔顿挫之法。

10

字中横画多时,应有主次变化。图二中“矣”字共有两横,粗细差别不大,但行笔方向有别,一直一曲,相映成趣。“年”字有平行紧密分布的四笔横向笔画,同样展现了精妙的变化。第一横起笔处与简化的撇画连在—起,形态粗短,第二横长一些,第三横最短,第四横又伸长,形成“短—长—短—长”的节奏变化。字中的两个
长横,又体现出运笔的轻重变化。“盖”字横画亦多,第一、二横画长短相差不大,运笔有细微变化,第三横左端与上方两横齐头,右边伸出,成为主笔,使整个字形显得非常宽博

这也是《石门铭》整体风格特征之一。

11

(2)竖画。竖画在整体气势表现方面有关键作用,同样也要时时体现出变化。图三中“中”字竖画为悬针法,笔画劲挺,力度饱满,使整个字显得风骨凛凛。“千”字竖画为垂露,略带波折,盖为风雨侵蚀之故,临摹时不必照搬。“幸”字竖画略具弧度,使整个字形左右不对称;字中长横画稍作弯曲,化险为夷。

12

当字中有两笔以上竖画时,必须注意变化。图四中“而”字竖向笔画较多,两边笔画收缩,突出中间两笔。中间两笔一以撇画出现,一以悬针方式出现。字中竖画特别多的情况下,更要突出不同的笔法特征。图四中“卅”字的三个竖向笔画,长短、欹正和运笔轻重各不相同。

13

图四中“肇”字竖画出钩是—种特殊变化之法。《石门铭》中多长钩。就此字造型而言,“戈”部钩画尽力伸展,字形有偏右的运动之感,顺势将原本自然垂笔竖画出钩,形成自右向左的运动势流,从而保持了整体字形上的平衡。由此可见,《石门铭》在笔画处理上是颇具匠心的。

3.撇捺。从总体上来看,《石门铭》撇捺画较为舒展,使整体字形显得气势开张,非常大气。相比之下,撇画比捺画变化要多一些。

14

(1)撇画。图一中“余”字左部撇画为首笔,纯粹中锋行笔,右部捺画尽力伸展,字形显得很宽博。“饶”字左部与“余”字一样,但撇画已为“兰叶撇”,起笔处饱满,下端渐细,笔势飞动。“功”字撇画较为粗重,起笔方整,迅疾有力,使左右两部分团成—气,乃字中的关键笔画。“冗”字撇画为典型碑体形态,尤其笔画末端行笔,临摹时切忌一带而过,要做到万毫齐力,而且一定要送到位,提笔出锋不能太快,要控制好速度,才能使笔画显得饱满有力。

15

图二中“假”、“仗”二字单人旁撇画形态接近,弧度较长,运笔一波三折。虽然近似,起笔处仍存在细微之变:“假”字单人旁的撇画露锋起笔,收笔渐细;“仗”字单人旁撇画起笔正方,收笔戛然而止,给人掷地有声的感觉。“硐”、“始”二字偏旁中撇画与以上所列“兰叶撇”形态正好相反,自起笔至收笔处逐渐变粗。《石门铭》中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撇画形态。

16

图三中“才”字撇画粗壮有力,运笔逐渐加重,顿笔而出,显得十分饱满。“夷”字撇画出锋平出,调锋时不能形成太明显的圭角,一定要自然些。“铭”字撇画出钩,使左右两部分团成一气。“夏”字两撇画有细微变化。第一撇收笔处反向顿笔而后稍挫再提笔,第二撇顿笔后即收笔,虽说变化细微,却尤见神采。

17

(2)捺画 图四中“殊”字捺画短而有力。从形式上来看,此画上下两端几乎等宽,但仍要注意行笔变化,锐角出锋。“矣”字为直捺,较为常见,切忌写成上下一般粗,要注意笔画渐行中的变化。“之”字为平捺,虽没有明显的重按动作,但不可过于均匀,临摹时要注意捺画中一波三折的“小动作”。“攀”字为反捺,收笔干脆利落,没有明显的回锋动作,挫锋而出,戛然止笔。

4.钩画。一般认为,魏碑多长钩,且较粗重,其实并不尽然,留心《石门铭》碑刻,可见钩画的多种变化。

18

图一中“民”字疏密对比极为强烈,左上方笔画收紧,斜钩笔画伸出。如果钩画短,整个字形重心会失衡,因而钩画写长有平衡整个字形重心的作用。“将”字右部的钩画平钩而出,托住粗重的点画。如果钩画短促,则点画必将失衡。由此处可获得启示:运笔中,上一笔关乎下一笔,要时刻把握全局,不能孤立地处理笔画,否则就很难求得整体的和谐之美。

19

图二中“载”字“戈”部钩画行笔方向自右向左,使全字气息内敛,同样也起到平衡整个字形的作用。“思”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心”字底的出钩同样自右向左,使上下两部分气脉连贯,此乃以不变应万变之法。

20

图三中“奇”字出钩比较舒缓,笔画粗细较为均匀,临摹时不能写得太死板。“穹”字末笔出钩与“奇”字不同,形成一圆一方的对比。此字出钩较方且重,但在1临摹时千万不要形成圭角。

21

图四中“阁”字出钩则完全不同,笔画圆转,长钩而出,形成半包围之势,托住“门”框内的“各”部。“代”字钩画粗壮雄伟,显得气势非凡,运笔上要注意力送毫端,这样才能收到宽厚沉雄的效果。

22

任何规律皆非绝对。一般说来,魏。碑中多长钩,但也有例外。图五中“绝”字“色”部钩画较短,钩画形态为三角形状,接近后世唐楷笔法,与字中其他细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已”字末笔几乎不出钩,只在笔画收笔末端有稍许暗示,显得意味深长。


6月21日 19:00

吴继宏老师 书之仙品——《石门铭》
第三节 临摹与示范
即将开课

详情如下

吴继宏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玉(微信:mochilupan)

· END ·

笔法是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急缓、轻重、藏漏,提按等。笔法是关系到作品好坏(成败)的关键所在,可谓书法核心。若要一个笔画的完美无憾就得掌握好笔法的要点,书法艺术是以柔韧的毛笔书写有表意内涵之汉子而形成的视觉艺术。只有将丰富的笔法恰如其分的表现于书写的变化之中,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那么一幅作品要想达到笔画线条的完美只掌握运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藏漏提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书写时要把握好下笔法的笔力,重感,厚度和所完成的线条的质感,一条有质感的线条才具有艺术的欣赏价值。下面就笔法中影响线条质感的“力”、“重”、”厚“和”质“四点进行详说:

一、力

力,指笔力——书画家以“有力”的笔法,写出“有力”的线条。称“力之美”的,有劲、健、遒等,如说遒劲、劲健、刚健、劲拔、劲利、遒举、遒拔、健拔等等。无力便是弱、软、浮、轻,说用笔浮滑、疲软、轻靡、困弱,都与乏力有关,不为人们所肯定。力的充盈,有气势,有筋骨,于是书有“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又有“笔端金刚杵”、“举重若轻”的说法。重与厚,力为条件;欲灵变,力是基础。前人有说:  “力,谓体也”,可见力在点画中的重要性。不过,有力的线条以得法、有度为条件。“力”这一个字,一面是讲有力,一面是讲有节制,敛气蓄势,不得使尽。

前人说运笔忌“描”、忌“涂”、“抹”。描者无力;涂与抹,是用力不得法,或者使气矜力,用力没有矩度。称赞好的“笔”,常常用“遒劲’二字。“遒劲”一词,包含了两重意思。《正韵》曰:遒,  ‘‘健也,劲也”;  《说文》释“迫也”。用笔之“迫”,可用刘熙载的话作解析:“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艺概》),此所以戒平直。讲“留”,讲“涩”,讲“韧”,也是同一个道理。米芾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书家看作“八字真言,无等之咒”,就是说的处处留得住力。“收”,后人有作复字,变成“无往不复”,可说是点金成铁。

IMG_7331

二、重

“力”是力感,“重”是重感。所谓“重”,用过去的话,就是能“人纸”,能“出纸”,笔画若刻人缣素,人木三分,又直觉其溢出纸外,精光烂然。粗实未见其重,肥胖反觉其轻。没有笔力,点画如枯草败叶,随风飘落,满纸草率,一派轻浮。

重不绝对排斥外力,但并不显于外力,主要在乎内劲。所谓用笔,包括执笔和运笔,是对毛笔的制运能力,运行有徐疾,范围有大小,风格有刚柔,技法有变化,毫颖有软硬,各宜施以适当的外力。但是,愈是成熟的书画家,运笔总是愈见优游自在,沉着痛快。或评曰:“举重若轻”,“若不用力而力在其中”,所以为高。

着意于用力(即重量)上,运笔往往忽视“提得笔起”的一面,反而缺乏内劲。华亭、安吴把笔力的气足力满比拟为“大力人”,大力人“自起自倒”,“无心防备,而四面有犯者,无不应之裕如”。既能按,又能提,时时处处把得住,就能免堕、飘二病,用笔重下而轻举。对此,刘熙载作过十分深刻辩证的解析:“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重按。”(《艺概》)须知笔迹轻羸困弱是病,劲滑是病,滞钝粗顽不能健举,同样是病。

IMG_7332

三、厚

“厚”与“重”是一事物的两种显现:重则厚。厚是指迹厚,味厚。所谓“跃然纸上”,出纸即厚,虽薄比蝉翼,不得以为轻飘,扁薄。点画之间,三过折笔,欲行还留,似疾乍凝,欲聚还散,其味厚矣。至通幅,有如一首乐曲,或高或低,或急或缓,或断或连,或有或无,纷至沓来,悠扬成韵,有板眼有节奏,极尽抑扬之妙,味亦厚矣,是为“妙听”。

厚,是一种审美知觉,并不是“立体感”。“立体感”是指在平面上表现物象的三度空间。《书法艺术》一书的作者,说用笔的法、力、势、意“落实到点画线条上,就是追求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生命感”,而“立体感——指线条圆、厚,不单薄”。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降低了中国书画用笔的审美价值,试辨析如次:

点画有力感、厚重感、节奏感等,却不能要求有“立体感”。“立体感”属于表现的范畴,并非审美要求,即不是线条美的必要条件。“厚”者,神厚也,气厚也。不然,“虞褚离纸一寸”就无法理解。笔线如竹片,如枯木,仍可有它方扁或圆的“立体感”,然而不厚不重,不能称佳;钢笔线、炭笔线,也有它特有的“立体感”,如圆而流利等,但不重,难厚,少趣味,不能等同于中国书画特有意味的点画,也不能列入中国书画欣赏的范畴之内。

IMG_7333

四、质

用“质感”的概念讨论书画点画,无异又为自己加了一个桎梏理论上的似是而非且无益于实践,一如“立体感”。现列举有的学者论述质感”的两段话: “笔力就是力量感。这种力量指线条坚硬而有韧性。篆书中称‘玉箸篆’、‘铁线篆’,都是指其质感似铁似玉地坚硬。” (《书法艺术》)“‘内撅法’形成的‘线条’,形态成方,‘外拓法’形成的‘线条’形态成圆,线条的‘质感’也因此不同。”(《西泠艺报》第四十五期《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

这是说,线条要求有某种“质感”,或者线条会产生某种“质感”。事实上,存“质”,是中国书画线条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质”与“质感”却有本质上的区别。黄山谷曾说: “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人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

初读这段话,颇觉戛然而止,没有说完。后来思索他的“不说出”,玩味其中的两个“异”,三个“同”,乃知有深意焉,其于笔力,甚至书法艺术的大道理,几乎都说尽了。

IMG_7334

王羲之对于中国书法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对于笔法的突破。突破指的是较之于他的前辈大师如钟繇等人而言。众所周知,王羲之之前的书家始终拘囿于圆笔中锋用笔,所书线条圆厚高古,但毕竟只是一种状态,对于毛笔笔锋的开发相对乏力:毛笔尖、圆、齐、健四德之中,圆与健为毛笔性能,所有书写者都要使用,只有发挥出毛笔性能才为书法;尖与齐则是毛笔形态,束毫则尖如锥,铺毫则齐似刷。王羲之之前的书家所持守者为束毫中锋,而于铺毫则未有涉及,王羲之正是将毛笔的这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书法为之一变。

铺毫书写的线条其妙处并非如一般人所言的只是一个方笔而已,而是在书写笔画时的随意所如,信手一挥,线形已具。宋人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设有“逸格”,主要表现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而在书法上,王羲之一脉的新法行书正是 “ 逸格”。唐人行书正是王羲之行书的忠实继承者,所以,学习唐人行书首先要学习这种“逸格”的用笔。这类用笔的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笔锋状态为铺毫,可以是在掭笔时即将笔锋打开,也可以在落笔时使用发笔动作。

二、起、收笔的平动下的信手挥洒,而不是起笔、落笔重按和收笔、顿笔之类的宋元之法。

IMG_7327

平动与提按的对比

三、线形在横、竖则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其他笔画则是这两类形状的变异。

IMG_7328

王羲之行草书中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线条

IMG_7329

唐代行草书中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线条

四、在线质上表现为清新自然,雅致干净,自起笔向收笔处的流动是主要追求目标。

IMG_7330

线条清新自然、雅致干净

笔简形具笔法书写出来的线条很容易产生飞动的效果,但其难度恰恰在于一方面会让人误解其笔法过于简单而加以拒斥;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之上总想做出很复杂的用笔,于是在起、收笔上大做文章,唯恐不够到位,结果是笔画两端被堵死,线条动弹不得,米芾所嘲笑的那种“奈重儿握蒸饼势”即是指此。同样,在行笔的过程中的平动亦是技术要害,通常书写者很容易为上下运动的提按笔法所误导,两端按笔,中间轻提,于是形成两端重,中间轻,一划而过的现象。南朝梁时的庾元威对此类用笔之病有很形象的批评,他说:“秾头纤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十小不分。”起、收笔有无重顿和中间行笔是否轻提一划而过,成为古法、今法的重要分水岭:起、收顿笔和行笔轻提为宋元以后的今法,反之则是王羲之传承下来的古法,所以,学习唐人行书于此不可不慎。当然,所谓古、今之法的区别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用笔方式。

书写过程中人为的动作愈少愈能近于自然。 “ 得之自然 ” 的自然既是指书写工具— 毛笔的自然之形“齐”,也是指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无需有多余的动作即能达到书写的效果,自然而然,信手挥去,自能遒韵天成,妙手得之,是为“笔简形具”。

王羲之手札是学习行、草书的必修作品。王长远老师选择了《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侍中》、《忧悬帖》等五件作品,逐一解析其中的笔画特点、字势变化及章法布局要领。带领大家最终做到二王手札墨迹与《集王圣教》碑刻的结合。

4

墨池特邀 王长远老师
揭秘——王羲之手札五种

近300个高清视频+12小时教学时长
(加点评课时间约15小时

二王经典,当然值得我们如此投入

1、王长远老师刚结束的《集王圣教序》可是好评连连

1

2

3

点击查看视频微信图片_20170609161507

4

2、历代学书者最困惑的,就是“笔法难传”

毕竟字的神采很大一部分源于用笔。

所以重点来了,集王圣教里面解决不了的用笔问题,在这节讲解手札的课里,王老师会给大家清晰地解读和示范!

1王长远老师备课现场

3王长远老师作品

6王长远老师作品

3、前方高能

来看看王老师临摹的王羲之行书三帖:

(临摹完整版)

微信图片_20170531110815

4

4

(以下图为左为原文,右为王长远老师临作对比图)

微信图片_20170531110815

7

20090404_5b0e877ff56c4c8b7f1513r3rzitri1t

8

20090404_5b0e877ff56c4c8b7f1513r3rzitri1t

9

是不是很厉害
气完神足,惟妙惟肖,直逼原作

4、在这节课里,你可以看到以下内容

清晰的二王笔法演示(如何做到沉厚与流动兼得)
手札中字组的呈现与应用
手札章法布局的妙处
含糊不清的笔顺如何处理
通过手札“反观”《集王圣教》的方式

5、And大福利:

①课后放送大量手札单字解析视频,每字讲三分钟,还怕学不会???
②两次专门的作业点评课。

4

王长远老师简介

2017052407231442112

王长远,山东临清人,书法硕士。师从启功先生弟子秦永龙先生、李洪智先生。200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获书法学、汉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2010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京师大学堂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京师印社理事、北京邮电大学书法公选课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书法课程组特聘专家。

墨池学院,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书法的学习中来,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6月29日 19:00

和王长远老师一起揭秘——王羲之手札五种

第一节 “圣手”还是“快手”——“书圣”王迷糊的日常状态
第二节 丧乱帖
第三节 得示帖
第四节 二谢帖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531110815

王长远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玉(微信:mochilupan)

· END ·

IMG_7306

南京江左书法高考工作室,针对应考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和中国美院书法系,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高考教学,由于这两所学校已引领了全国其他的书法院校,所以江左的教学覆盖全国书法专业考试范围。

一、招生对象

面向全国,有志于报考书法专业的应往届高中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文化课成绩优秀者优先。

二、输送目标

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等为主,兼顾全国设有书法专业的其他院校。

三、课程设置

1、楷书临摹与创作

《九成宫醴泉铭》《倪宽赞》《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智永千字文》《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等。

2、行书临摹与创作

二王行书系列《圣教序》《兰亭序》《二王尺牍》

米芾行书系列《苕溪诗帖》《蜀素贴》《方圆庵记》行书手札等、颜真卿行书、苏东坡行书等。

3、隶书临摹与创作

《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石门颂》《西狭颂》等。

4、篆书临摹与创作

清篆以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为主要学习对象;秦篆《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

5、汉印、流派印的临摹及创作

6、书法史、篆刻史的基本常识

7、古代汉语及《说文解字》的讲解

8、全国各大学校历年招生考试特点、试题分析以及应试技巧。

四、教学方式及学生纪律

1、本工作室以小班化教学为主,根据不同院校的具体考试要求,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基础情况、进行针对、有效地训练方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力求每位同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学校。

2、工作室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工作室的各项规定,不得顶撞老师,扰乱纪律, 如有违反,严重批评,屡教不改者,予以开除!

五、课程安排

暑假集训班:7月3日—8月1日、8月7日—8月26日

9月1日到次年月专业院校考完

上课时间:早上8:00—11:00、下午12:30—4:00、晚上5:00—8:00

授课地点:南京市秦淮区石鼓路42号建华大厦1406室(毗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氛围极好)

授课方式:全天候全程陪伴教学,每天上课不少于十小时。

六、食宿安排

集体宿舍条件较好,生活用品自备!培训地点附近有高中低档餐馆,十分便利,食宿费用自理。  

七、师资力量

IMG_7307

主讲老师:伍根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青奥会书法大使、江苏省篆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高考资深专家。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黄惇教授。荣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美术、书法、篆刻专业导师资质。

八、报名方式

联系电话:15365040128(赵老师,可加微信)

网址:http://www.njjiangzuo.com

咨询电话:025—52238388,15365040128  赵老师

IMG_7308

九、教学环境

IMG_7309

IMG_7310

IMG_7311

IMG_7312

IMG_7313

IMG_7314

IMG_7316

十、南京江左书法高考工作室2017届艺考成绩

1、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鞠  璐    95分    全国第三名

张静娴    92分    

刘嘉杰    90分    广东省第一名

仇晓怡    84分

陈浩然    83分

2、南京艺术学院

陈浩然   277分

宋宁森   276分

刘钦悦   276分

仇晓怡   275分

鞠  璐   275分

丁奕雯   265分

刘嘉杰   257分

3、淮阴师范学院

张静娴   339分    专业名次32

4、四川美术学院

陈浩然   229分     江苏省第一名

刘嘉杰   237分     广东省第三名

5、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宋宁森   248分     专业排名3

仇晓怡   242分     专业排名14

6、广西师范大学

鞠  璐   247分    专业排名6

7、暨南大学  

刘嘉杰   433分     广东省内排名3名

十一、学员作品

IMG_7317

IMG_7318

IMG_7319

IMG_7320

IMG_7321

IMG_7322

IMG_7323

IMG_7324

IMG_7325

IMG_7326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