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副本祝允明 草书杜甫秋兴诗轴

草书,尤其是狂草,给人的艺术感受和启迪,是其他书体所不及的。要写好草书,必须有深厚的功底,主要是须过“五关”。现分述如下:

第一动感关:

草书的笔画要动静结合,以动取胜。唐代王邕讲怀素的狂草云:“忽作风驰及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伸眉如劲铁。”这一描述说明动感是草书的重要特征,没有动感就不叫草书。怎样写才能有动感呢?首先是行笔要讲求提按顿挫,不可使线条粗细一样。只要提按纯熟了,线条就会有轻有重,肥瘦相间,并能见列点画的气势,自然就动起来了。其次要讲求结体的形态动感。许多象形字,易于造型的,应精心设计,使其形态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再次还应讲求篇章的动感。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应能安排出:字忽大忽小,忽正忽侧,沿着主轴线,寸有奔腾直泻,时有左右摆动。再加上能有几处醒目的“字眼”(指易造型的大宇),整幅作品就会出现龙飞凤舞的效果,自然就能强烈地吸引观者反复品味、联想。

第二流畅关:

草书最忌滞呆,最重流美。要过流畅关,先要练好一笔成字?不少萆字都可以一笔写成,笔画多的偶有不连,但要血脉不断,即笔断意连。将一笔成字练好了,流畅问题可以说解决了一大半;再进一步就要解决好一气呵成的问题。这里讲的气,是指字的气势,而不是说要一口气写几行字,一气呵成对篇章而言,是要写成如行云流水,大气连绵;达此水准者,首数“颠张狂素”。如张旭的《古诗四帖》,可以看出在重同联前提下的气脉贯通。而怀素的《自叙帖》,不拘规矩,狂逸酣畅,自由奔放,数百字一气呵成,其驾驭笔墨的能力,造型布白之巧妙,后人很难达到。要把握篇章的流畅,就要重视字与字、行与行如何自然连接,要通过引带牵丝的技法来处理,但又不可游丝过多,不易连的不要硬连。这里说的是连绵草的艺术风格,至于章草、今草如何求得篇章流畅,不可一概而论,还应根据不同特点和要求把握。

第三多变关:

草书的笔画,结体和章法都讲求变化。如笔法,所有书体都主张中锋用笔,以显示笔画的力度,而草书则不排斥侧锋用笔,以求秀美华丽。草书用笔讲求的是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相辅相成,刚柔相融,环弧绞转并施,所以草书的许多线条出现了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妙笔,有时还掺杂一些篆、隶、楷的笔画,或笔顺倒插等。可以说熟练地掌握了草书的笔法,就获得了草书的灵魂。再如字型结体的多变。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有20个“之”字、8个“以”字、7个“不”字,结体无一雷同,为我们追求多变作了典范。草书字的大小、轻重、正欹、聚散、交错等,讲求自然变化组合,不搞拼凑,方能显出千姿百态,增强草书的艺术魅力。至于通篇布白中的多变,应是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奏关:

草书写起来比其他书体快捷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字体的简化(用符号)和连笔所致。由此不能认为草书写得越快越好。尽管疾书能反映出对线条、字型、章法、墨色掌握的熟练程度,但是要一挥而就,却不是—-件易事,它是艺技成熟的结果。因此,写草书除了掌握疾行,更要重视节奏,必须严格遵守章法规范书写,不可随意潦草。这就要求书写起来,疾迟交替,提按相间,笔画交代清楚。需快时,如飞动之笔画,必须疾行,慢了就出现不了飞动的效果:有的笔画要用勒涩法,速度就要慢一些-节奏感中比较难把握的是疾涩,速度过快看不出涩迹,用墨太多也出现不了,必须掌握速度和墨量都要适当才行。

第五神采关:

这是最难过的一关。何谓神采?一般指书法的精神和意态。过此关必须形神兼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形质是产生神采的前提和基础,要过神采关,在形质上多下功夫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应懂得,它不是全部,因为神采还来自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由此可以讲,立意比立形更重要。立不好意,精神何来?须知草书乃是意象结合的抒情艺术,只有先教育激励自己,才能感染鼓舞他人,引起共鸣。

综上所述,过草书“五关”,必须练好书内功,同时还要重视练好书外功,才能做到通神人道。

—— END ——

一、草书的野逸

草书,突出地表现为一个“变”字,真书的端严矩整,法度森严,令作者难越半步雷池。

向来真书有所成就者,莫不略参草意。诚如孙过庭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书以其自由挥洒、千变万化而将抽象芝术发展到一个极点。

1

草书,打开了书注家技术乃至思想感情的枷锁,开艺术界—片自由天地,想象、夸张、宣泄、狂放,书法家所有的人生体验都可以得以释放。

大自然中的风云变幻,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观念,都通过变化万端的线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草书的多变性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高妙的艺术性,草书的随意性、多变化,又给了书法家更大的创作空间。

2

二、草书的艺术形态

草书,是书法家个性展观的最佳形式,是摆脱了实用功利的纯艺术作品形态。

真书原本就是官方通行的实用文字,它的根本的意义在于实用,只有当书法作为一门学科、一个艺术门类的时候,才使这种均衡、对称、稳重的官方文字因为与建筑、工艺等具有相通之处,而带上了艺术色彩。

而在书法艺术中,又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实用的藩篱,以资观赏的,唯一性堂而皇之跨入艺术殿堂。

3

草书,甚至可不需要鉴赏者对文字的卒读,只需要鉴赏者的眼睛和他的人生体验。线条中蕴含的消息密码因人而异地得到鉴赏者的不同的解读,这就够了。鉴赏者从中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决不是文字本身给予的,而是线条气息。

正如很多不懂书法的人在欣赏怀素的狂草作品《自叙帖》时所谈的感受一样:“尽管怀素所写的字我不认识,但站在作品面前.我感受到了一种天摧地裂的毁灭般的破坏性。”

—— END ——

1_副本安思远

1960年,安思远和古董商詹姆斯·高德合伙在纽约开了安思远高德画廊,经营英国家具、工艺品以及亚洲艺术。1981年安思远大胆购藏了1500件印度艺术品,其中半数很快出售,他也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安思远热衷于公益事业,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大多数中国藏品皆由他捐赠。1985年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的一批260件中国近现代书法、一件13-14世纪印度铜牛像,曾捐赠部分珍藏给耶鲁大学博物馆,以答谢恩师爱丽丝·庞耐。因此,他荣任美国国家税务局艺术品捐赠审核委员会的五名顾问之一(其他四位皆为各大博物馆的专家或馆长)。

2_副本

安思远所藏的古家具、中国书画、碑帖、文房等艺术品均属馆藏级文物,并先后出版有《中国古家具》(1971年)、《中国近现代书画1800-1950》(三卷本,1987年)等书。安思远对中国近现代的书画也情有独钟。1993年,纽约苏富比就曾为他收藏的近现代书画举办专场拍卖,其中不乏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等人之作。在碑帖藏品中有《宋拓晋唐小楷》十一种(传“越州石氏本”)、《淳化阁帖》善本四卷、宋拓《怀仁〈圣教序〉》、宋拓《怀素草书〈千字文〉》、水拓本《瘗鹤铭》、明拓《天发神谶碑》、明拓《礼器碑》、未断本《曹全碑》、旧拓《石鼓文》等。文物出版社1996年曾出版过《安思远藏善本碑帖选》,安氏一生收藏的碑帖精品大都在其中。

3_副本

 

在安思远与中国诸多文物的故事中,最曲折动人的便是如今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镇馆之宝《淳化阁帖》了。1996年,启功先生发现有3卷《淳化阁帖》在一个美国人手里。启功曾对原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说,“你这次去美国(参加“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艺术展”谈判),能不能去找一个叫安思远的美国人,据说他手中藏有北宋《淳化阁帖》三卷,请他拿到北京展览,我不见到宋刻真本,死不瞑目。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编纂于北宋时期。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

王立梅曾对媒体提到,“收到启功先生的委托后,我们多方打听找到了安思远,结果正好安思远问我愿意不愿意看他的收藏,我马上表示十分荣幸。安先生领我们参观了他每一个房间的陈设,他的家几乎就是一座博物馆。地上铺的是中国清代有瑞龙图案的宫廷地毯,唐代石刻思惟菩萨栩栩如生地坐在依墙的条几上,色彩鲜活的元代道教壁画嵌在墙上,长条茶几上是东汉一组青铜车马,唐代陶俑静静立在门旁,明清绘画随处可见,多宝格中清代单色釉瓷器件件是精品,每件文物都摆放得恰到好处,再加上中国家具的衬托,我恍惚置身于中国极尽奢华而又极其高雅的住宅中。”在一尊依墙而立的宋代木雕菩萨前,安思远告诉王立梅:“这就是我十九岁时收藏的第一件中国文物,中国艺术品以无与伦比的魅力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中,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对于王立梅提出的将《淳化阁帖》送至中国展览的请求,安思远高兴地答应了。1996年9月,安思远携北宋拓《淳化阁帖》四、六、七、八等四卷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2003年4月,上博得知安思远有了出让《淳化阁帖》的意向,立刻委托王立梅赴美与之洽谈,终以450万美元成交。此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比利时博物馆、日本的藏家也都想要这一阁帖,出价均不低于这个数。但安思远说:“《淳化阁帖》是中国的宝物,还是让它回归故里吧。”上博终于如愿以偿。

其实,在此次交易前,安思远早年也曾提出过不要美元,而用故宫收藏的清代朝珠、翡翠或家具进行交换,但因为各方面因素的考量,未能达成交易。由于《淳化阁帖》,王立梅与安思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王立梅曾提到过,老头特别倔强,但是对她很好,安思远就说过:除非王立梅不买,我才卖。标价1100万美元,中国人买600万,王立梅买450万。2003年王立梅退休后,上海博物馆委托王立梅以450万美元买下了《淳化阁帖》。2003年4月13日,王立梅给启功打了电话,向他报告《淳化阁帖》已经永远回到了祖国。启功高兴极了,一再说这太好了,这是真正的国宝回归呀!至此,《淳化阁帖》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END ——

IMG_0892

“楚永蒼丞”铜印

IMG_0893

“楚永蒼丞”印面

IMG_0894

“楚永蒼丞”銅印,印面2.1×2.1cm,通高1.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体,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楚永蒼丞」四字。 印文中之「楚」系指西漢時之楚王國。《漢書?;地理志》載:「楚國,高帝置。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复故。」《漢書?;楚元王傳》亦載:「楚元王劉交,高帝弟。漢六年,立交為楚王,王薜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 「楚永蒼丞」銅印 為西漢時王國官印。

IMG_0898

“山陽尉丞”銅印

IMG_0896

“山陽尉丞”銅印 印面

IMG_0897

“山陽尉丞”銅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体,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山陽尉丞」四字。 山陽為郡名,《漢書?;地理志》載「山陽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別為郡」。此印為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以后山陽郡都尉佐官之印。

IMG_0898

“右公田印”銅印 印纽

IMG_0899

“右公田印”銅印 印面

IMG_0900

「右公田印」銅印,印面2.1×2.2cm,通高1.6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面有陰文界格,呈田字格式。印文為秦篆字体,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右公田印」四字。 「右公田印」銅印為秦王朝管理公田的官吏之印。

IMG_0901

“小廄南田”銅印

IMG_0902

“小廄南田”印面

IMG_0903

“小廄南田”銅印,印面2.2×2.2cm,通高1.2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讀「小廄南田」四字。 印文中之「田」即指田官。秦簡有「大田」之官。《呂氏春秋?;勿躬》亦有「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如寧 ,請置以為大田。」之句。「小廄南田」銅印為秦王朝管理小廄官田的田官之印。

IMG_0904

“?丘左尉”銅印,印钮

IMG_0905

“?丘左尉”印面

IMG_0906

“?丘左尉”銅印,印面2.4×2.4cm,通高1.1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体,白文,兩橫行排列,右上起橫讀“?丘左尉”四字。“?丘左尉”銅印為秦王朝官印。

IMG_0907

「中官徒府」銅印 印鈕

IMG_0908

「中官徒府」銅印 印面

IMG_0909

「中官徒府」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体,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中官徒府」四字。 「中官徒府」銅印為秦王朝官印。

IMG_0910

「修武庫印」銅印 印钮

IMG_0911

「修武庫印」銅印 印钮

IMG_0912

「修武庫印」銅印,印面1.7×2.2cm,通高0.9cm。 印銅鑄,長方形,鼻紐。印面有陽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讀「修武庫印」四字。 庫為掌管武器及車的機構,其主管官吏稱庫嗇夫。《秦律雜抄》即載「稟卒兵,不完善(繕),丞、庫嗇夫、……」。「修武庫印」銅印為秦王朝庫嗇夫所用之官印。

IMG_0913

「白水弋丞」銅印 印钮

IMG_0914

「白水弋丞」銅印 印面

IMG_0915

「白水弋丞」銅印,印面邊長2.5cm,印台厚0.6cm。 印銅鑄,方形,蛇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風格,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白水弋丞」四字。 此印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遺風。

IMG_0916

[昌威德男家丞」銅印

IMG_0917

[昌威德男家丞」銅印 印面

IMG_0918

「昌威德男家丞」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体,白文,六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昌威德男家丞」。 此為新莽時封爵屬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漢書‧王莽傳》載:「……于是封者高為侯伯,次為子男,當賜爵為關內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數百人。」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齊恐畬贋楹睿蠊椴」樽樱屄闉槟小允谟№h。」王莽時的封爵實是虛銜。王莽纂漢,襲取五德終始之說,標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權。他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官制,廢除漢爵制,制定五等爵制與四等封地制,為其政權之合理性找尋歷史依據。

IMG_0919

「海鹽右丞」銅印

IMG_0920

「海鹽右丞」銅印 印面

IMG_0921

「海鹽右丞」」銅印,印面2.2×2.2cm,通高1.9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体,白文,兩橫行排列,右上起橫讀「海鹽右丞」四字。 「海鹽」系秦漢時之縣名,《漢書‧地理志》會稽郡下中載「海鹽,故武原,有鹽官」。此為西漢時官印。

IMG_0922

「常樂蒼龍曲侯」銅印

IMG_0923

「常樂蒼龍曲侯」銅印 印面

IMG_0924

「常樂蒼龍曲侯」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体,六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常樂蒼龍曲侯」。 此為新莽時太衛屬官之印。

IMG_0925

「渭成令印」銅印

IMG_0926

「渭成令印」銅印 印面

IMG_0927

「渭成令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9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体,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渭成令印」四字,「令印」二字末筆下折,為西漢印文特點。 此為西漢時縣官印。

1_副本

傅山 《草书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轴 绢本 169cm×51.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应为西陂好,金钱罄一餐。饭抄云子白,瓜嚼水晶寒。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傅山临。

2_副本_副本

草书临王献之《安和帖》轴 绫本 192cm×47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献之白:奉告,承庆慰。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比日如复小胜,同夜行如欲作廗。今服药,冀当可耳。山临

3_副本_副本

傅山 《草书圆相写鱼字五言诗帖》轴 绢本 181.5cm×47.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圆相写鱼字,何如写龙字。龙字敢逆鳞,抹鱼拔却刺。傅山书。

4_副本

傅山 《草书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轴 绢本 169cm×51.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应为西陂好,金钱罄一餐。饭抄云子白,瓜嚼水晶寒。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傅山临。

5_副本

傅山 《草书凭高瞰迥天怡心七言诗帖》轴 纸本 113.5cm×53.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凭高瞰迥天怡心,菌客热凉不暇寻。馀雪依枝成玉树,残霙点岫即瑶岑。傅山书。

6_副本

傅山 《行草李商隐华州周大夫宴席诗》轴 绢本 198cm×46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郡斋何用酒如泉,饮德先时已醉眠。若共门人推礼分,戴崇争得及彭宣。
七十五翁傅山书。

7_副本

傅山 《草书杜甫绝句四首之一》轴 绢本 196cm×47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傅山书。

8_副本

傅山 《草书破书馀古香诗》轴 绫本 183cm×48.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破书馀古香,蕉人胜旃檀。供养识妙心,芳杜抽灵山。今君无学问,雲烟笼粪丸。
山。

9_副本

傅山 杜甫《漫成二首》之二 行草书轴 绢本 188cm×43.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山。

10_副本

傅山 草书《酒阵茶枪此第陈》诗轴 绫本 172cm×47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酒阵茶枪此第陈,湘管绿雨座中春。妖姬一曲江南弄,霡霂阴阴下宝云。山。

11_副本

傅山 《行草书读宋南渡后诸史传》轴 绫本 149cm×50cm 康熙八年(1669己酉)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读宋南渡后诸史传,真所谓箭头不快,努折箭竿。细绎李伯纪,何其不似南人用心也!鞠躬尽瘁,武侯后仅见。山。己酉寒日偶书。

12_副本_副本

傅山 行书《春日》诗轴 绢本 161cm×48.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春日花飞满四邻,不须酤酒漫醺醺。酡颜偏称西螺紫。纳入桃林佛顶雲。山书

13_副本

傅山 草书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轴 绢本 119.5cm×46.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适桓公十月末书为慰。云所在荒甚可忧,殷生数问此事,势复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数面不?傅山临

—— END ——

唐●高力士墓志铭

《高力士墓志》青石质,长方形,长112厘米,宽78厘米。志盖盝顶,厚12厘米,顶面阴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墓志”六行18字,四刹减地线刻四神图案。志石厚14厘米,四侧线刻十二生肖图案。志文阴刻行书体,45行,行10至34字不等,共计1420字。墓志撰文为“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潘炎”,书丹者为“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待诏张少悌”,与神道碑撰、书者相同。志文叙述了高力士的世系、出身、为人、功绩、官职、家庭情况及死因,是目前有关高力士生平的最完整、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高州),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释文:

事君之难,请言其壮,尽礼者,或以为谄!纳忠者,时有不容。直必见非,谓之靡上。严又被惮,不得居中。古所为臣不易者以此。至有排金门,上玉堂,出入五纪近天子之光,周旋无违,献纳必可;言大小而皆入,事曲折而合符;恭而不劳亲而不读,谏而不忤,久而不恹。美畅于中,声闻於外,开元之后,见之於高公矣!

公本性冯,初为元-。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冯之先,北燕人也。衣冠屡迁,不常厥所,章甫适越,遂为强家。曾祖盎,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八州总管,赠荆州大都督 ,斡与特建,岑峤为雄,頥指万家,手据千里。有三子:曰智奎,智戴,智玳。耿公知而内举,请以分忧,朝庭许之。奎为高州刺史,戴为恩州刺史,玳为潘州刺史,圣历中,潘州府君捐官舍,子君衡袭其位焉。父没子继,南州故事,且持启戟方俟。

丝纶按察史,摧折高标,替抉瑕璺,祸心潜构,飞语上闻。帝昏难叩,家逐籍没。及公之鼎贵,恩赠广州大督都。公即广州之少子也。年未十岁,入于宫闱,武后期壮而将之,别令女徒鞠育,将复公候之庆,俾加括羽之深。令受教于内翰林。学业日就,文武不坠。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自文林郎宫教博士转内府丞。至尊以公夙遭闵凶,弱丧何怙;倍年存父事之礼,三州有天属之恩。帝曰渝以汝为内侍高延福男,由是,遂为高氏。君命天也,天所授焉!子楚大不韦之门,齐姜育有妫之后,兆自真宰,成于主恩。孝和忽其升遐,韦氏纷从以干命。

玄宗至道大圣皇帝,中夜堤剑,迟明登天,门杓未移,弥气如埽。攀龙附凤,公实亲焉。录其翼戴之勋,遂有骤迁之命。特加朝散大夫,内给事充内弓箭库使,寻,迁内常侍兼三宫使,又加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恭以桥梓之心,居过车马之赐,乞迥所授,进父之班。圣心嘉之,用奖名教,父子并受内侍。公仍加银青光禄大夫。又属万乘东巡。柴于岱岳,更授云麾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申前命也。兼充内飞龙厩大使。公艰疚之。岁太夫人在堂,夫人麦氏,宿国猛公之曾孙也。复巢之下陟屺无从,寒泉切莫慰之心,永初无随子之赋。德均圣善,孝感神明。瘴海炎山,不为疵疠。板与万里,来就高堂,欢甚如初,和乐且孺。兄元进,元诖等雁行而至。当代荣之,庆吊相随,风树增叹!无何,丁太夫人犹。绝浆之日,恩制起夺 ,先夫人有越国之赠,崇赐类也,累迁冠军,镇军,辅国,骠琦等大将军,特拜内侍监,内侍有监 ,自公始也。王洪之乱,辇轱震惊,禁军一举,玉石同碎。公亲执桴鼓,令於颜行曰;斩级者无战功,擒生者受上赏。淑扰之际,人无横酷者,由公一言也!蜀胡羯僭逆,天王

居于成都,跋涉艰难,扶护惊毕,。蜀有南营之叛,公讨而平之。加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介公,食邑三千户。文明武德皇帝再造区夏,奉迎皇胡舆。太上高居复归于镐,赏从行者,加食实封三百户。公左右明主垂五十年,布四海之宏纲,承九重之密旨,造膝之议,削稿之书,不可得而知也。其宽厚三之男量,艺业之尤,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上元初遭谤,迁谪安置巫州,知舆不知,皆为叹息。

宝应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闻天崩地坼二圣下席。长号泣血 ,勺饮不入口,惜攀须而无及。俄易责而长辞,其八月八日,终於朗州龙舆寺,享年七十三。舆榇至京,恩制赠开府议同三司,扬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书王命褒之也。公以宝应二年四月十二日安厝。。夫人吕氏道备公宫,天宝中封齐国夫人方贵而逝,封树已久,安而不迁。嗣子正议大夫,前将作少监,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悦,蝤子为继,克家有光,时称雅才。丧善执礼,以先父出远,表请黜官。皇鉴至明,俾复旧职。封章屡上,改恒王府长史。时议多之 。养子内给事承信等,永言孝思,敬奉先训。炎今之述者,天所命焉,用刊青龙之铭,长记黄陵之侧。词曰:

五岭之南歌大冯,
桂林湘水神降公。
君门九重阊阖通,
开元神武英复雄。
云天雨露恩渥崇,
帷衣筹谋心膂同。
五十年间佐圣躬,
无瑕遇谪迁巴东。
来归未达鼎湖空,
抚膺-绝如有穷。
魂随仙驾游苍穹,
托茔山足茂陵中,
君臣义重天地终!
懋官事有嫌累微瑕有玷。

—— END ——

想学习书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入门?写了几本帖子,字好看了,但整体看还是不尽人意?有了基础,怎么提升书法水平?关于书法的一百个问题和解答,或许能帮你书法路上顺利通关。

微信图片_20170802094105

邓散木(1898-1963)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邓散木《书法百问》

1、什么是书法?

答: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答:学习书法,最低目的是写得笔画端正,间架安稳,流利,漂亮,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提高效果质量;更进一步,则是通过书法来反映思想,表达感情,成为一种艺术品,使人得到艺术的享受。

3、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答: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

4、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答:先摹后临。


5、为什么要讲究执笔?

答: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

6、怎样才是正确的执笔法?

答:正确的执笔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

7、怎样执笔才能指实掌虚?

1

答:食指(第二指)中指(第三指)并拢,在笔管前面用指尖勾住;拇指在笔管左面用指尖向右擫(ye);无名指(第四指)的指甲中部紧靠中指在笔管里面往外抵,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一起。这样,五个指头欑(cuān)在笔管四围,拇指的指骨突出,掌心就空了,空得差不多可以放进一个鸡蛋,这就是“指实掌虚”。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拇指和食指、中指必须欑在一起,无名指、小指必须要紧靠中指,拇指的指节必须突出。(图一)

8、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答:所谓“龙眼”

9、笔要执得紧好,还是执得松好?

答:执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笔管会颠抖,手也容易累。拿骑自行车来作比,初学骑车的,为了怕摔饺,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执笔跟攥车把一个道理,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相传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小儿子献之在练宇,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由于这个故事,后人便误以为笔要执得紧。其实如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执笔,不用很大的指力去攥住笔管,而笔管自然稳如泰山,要想拔去,确实是不大容易的。

10、笔要执得高好,还是执得低好?

答: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的大小而定。总的原则是,字越小,笔执得越低;字越大,笔执得越高。一般说来,写小楷笔要执得低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四至五厘米左右;写中楷(也称寸楷)执得稍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六至七厘米左右;写大楷执得更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七至八厘米左右。不过这不是硬性规定,除字的大小有别外,还有笔管的长短、写字的姿势(坐或立的区别)等因素,也影响到执笔的高低,因此,究竟执得多高,要写字者自己去体验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


11、什么是运笔?

答:运笔,是指笔的运转。

12、怎样运笔?

2

答:运笔必须用。

13、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

答: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14、以腕运笔,腕的姿势应该怎样?

答:以腕运笔,手腕必须离开桌面,使之悬空。悬空的腕部又须平覆,同桌面平行。

15、为什么腕要平覆?

答:手腕平覆,就可以使笔管保持垂直。

16、笔管是否应永远保持垂直?

3

答:笔管不能永远保持垂直,必要时是可以而且应该倾侧的。例如写较长的直画,笔势由上而下,笔管就要随着向前倾侧.直画超长,笔管向前的倾斜度也越大,横画笔势自左而右,则笔管改为向左倾侧;其它撇、捺等笔画,也都依此类推(图二)。但须注意的是,笔管可以向前或向左倾侧,而不可向后或向右倾侧,向后或向右,就不是以腕运笔了。

17、腕要悬得多高?

答:悬腕的高度同执笔高低一样要视所写字的大小而定。一般说来,写中楷手腕离桌面约四厘米左右。字写得大,腕悬得高些,离开桌面远些,字写得小,腕悬得低,离开桌面近些,也没有硬性规定(图三)。

18、为什么要悬腕?

答:悬腕写字,就可使手转动灵活;如不悬腕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也必然运转不灵。

19、初学悬腕,手会颤抖,怎么办?

4

答: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法有二:一种是空闲时候,倒拿笔管,或者拿一根筷子,按照正确的执笔法执住,悬起手腕,在桌面上绕圈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腕自会逐渐稳定。另一种是写字时将左手平覆在桌面上,右手腕搁在左手背上写,这种做法叫“枕腕”(图四),时间长了,抽去左手,右手也能稳定。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练习一段时间,就能收到效果。

20、写小揩是否也要悬腕?

答:写小楷也要悬腕。开始练习小楷,悬腕是比较困难的,可采用上法“枕腕”。也可以“提腕”,又叫“虚腕”,

即将肘骨靠在桌上,手腕靠近桌面而不贴紧,能够自由活动,也就是最低的悬腕。

21、写标语横额等大字应怎样?

答:写标语、横额之类的大字,不光要悬腕,还须连肘也悬空,这就是“悬肘”(图五)。悬肘可以在练习悬腕的同时练习,等打好了基础,那就可以运转自如,小大由之了。

5

22、写字时身体姿势应怎样?

答:字要写得横平竖直,写字时或站或坐,身体也必须端正。头要正,稍向前俯。眼与纸的距离约在一尺左右,双眼之间如果画一条线的话,这条线要和桌子成平行线。写三寸以内的字可坐着写(图六),写三寸以外的字站着写。

6

23、什么是用笔?

答:用笔就是指笔尖在纸上写出点画的活动过程。

24、怎样用笔?

答:用笔的要诀,只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个字,意思是说无论点、画、撇、捺等任何笔画,都得有去有来,不可只去不回.也就是起笔要用“折锋(逆锋)”,收笔要用“回锋”。

25、什么叫“锋”?

答: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近尖处有一段透明的部分,这就是“锋”。笔的弹性由“锋”决定,锋越长弹性就越强。写字时笔尖在纸上一按即倒,一提即直,这就是“锋”所起的作用(图七)。

7

26、什么叫“折锋”?

答:“折锋”也叫“逆锋”,即起笔时笔锋逆入。比如横画自左向右,写时先逆笔向左,到起笔顶点,往下轻轻一按,再向右画去;直画自上向下,写时先逆笔向上,到起笔顶点,向右下方轻轻一按,再向下画去(图八)。

27、什么叫“回锋”?

答:“回锋”即笔画末了往回收进。比如横画到收笔处,稍向右上,再向右下轻轻一按,向中间回进;直画到收笔处,向左上轻轻一提,再向中间回进(图九),其它点、挑、撇、捺等任何笔画,也都是这样写法。

8

28、点怎样写?

答:以下每种基本笔画的写法,都举初学书法最常用的欧(欧阳询)、颜(颜真卿)、柳(柳公权)三家的写法为例,用图表示意。

点的写法:(如图一O);

9

29、横怎样写?

答:横的写法如下图(如图一一);

10

30、竖怎样写?

答:竖的写法如下图(如图一二);

11

31、钩怎样写?

答:钩的写法如下图

12

32、挑怎样写?

答:挑的写法如下图(图一四):

13

33、撇怎样写?

答:撇的写法如下图(图一五):

14

34、捺怎样写?

答:捺的写法如下图(图一六):

15

35、折怎样写?

答;折的写法如下图(图一七):

16

36、戈怎样写?

答:戈的写法如下图(图一八):

17

37、是否每笔都要这样写?

答:每笔都要这样写。

38、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呢?

答;这样写就能做到笔笔中锋。以横画为例:写横画起笔用逆笔,使笔锋倒向右边象L,再转过来往左,使之象J,这时笔毛就平铺在纸上,而笔锋就在描画中间,不偏上也不偏下,未了往回一收,笔锋依然挺直,这在书法术语就叫做“中锋”,也叫“正锋”、

39、这样写字不是既慢又吃力吗?

答:这样写字,比不用中锋当然要慢,因为多了起笔收笔的转折功夫。但是中段仍是快的,所以并不太慢。写成习惯后,一提笔自然就逆笔、回锋,就不会感觉吃力了。

40、如果不这样写有什么毛病呢?

答:如果不是笔笔都用“逆笔”“回锋”,而是顺着笔势,随便点画,或者象拖把擦地板那样横扫(这叫“偏锋”,笔锋偏在一边,见图一九),那么笔画只是浮在纸面,不会沉着,而且笔锋有去无回,长些的笔画,写到中段,笔头所蓄的墨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写到收笔,必然会因墨少而成枯笔(图二O),或需重新蘸墨方能写完,所以是要不得的。

18

41、行、草、隶书是不是也要这样写?

答:隶书必须这样写,其转折过程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更夸张些。试举儿个例子看看(图二一),其它类推。行书、草书则不必完全这样写。

42、行书、草书怎样写?

答:楷书是一笔一笔写的,所以每笔都可以逆笔回锋。行书草书则不然,行书有时两笔连写,有时三笔连写,草书连写的更多,因此不必要也不可能象楷书那样每笔都逆笔回锋。一般说来,凡相连的起笔、落笔、(包括连接上、下字的),可不必逆笔回锋;单起的还是要逆笔回锋。但由于行书草书比楷书要灵活流动,所以我们在法帖里往往看不出逆笔回锋的痕迹,这就是所谓“意到笔不到”。


结构

43、什么叫结构?

答:结构是指点画的组织。

19

44、什么叫间架?

答:间架是指字形的安排。

45、写字为什么要讲究结构、间架?

答:结构好,点画就有气势;

46、结构有哪些要求?

答:结构的要求,简单说来就是十个字,即:平正,匀称,连贯,挪让,变化。

47、何调平正?

答:“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象向右倒了下去(图二二).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描画斜度应为5°一7°左右(图二三)。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图二四);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图二五),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

20

48、何为匀称?

答:“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试以横直画多的字为例(图二六):

21

49、何谓连贯?

答:“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试以“点”举例(图二七)。

22

50、何谓挪让?

答;“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巒”当中的“言”上画短,给两旁的“糹”让出地位;“辦”字当中的“力”写得靠下,给两旁的“辛”字的肩膀让出地位;再如“马”旁、“糹”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图二八)。

23

51、何谓变化?

答:“变化”是指一个字中有两个以上相同笔画的,要变化形状,避免雷同,如下图所举(图二九):

24

52、间架有哪些要求?

答: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

53、何谓大小?

答: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儀”“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图三O)。

54、何谓长短?

答:“长短”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长短不一,而安排不同的结体。字形长的,写得长些;字形短的,写得短些。如“东、自、目、耳、茸”等字,字形比较长,“西、白、曰、臼、四”等字,字形比较短,就不能作同一安排。

55、何谓宽窄?

答;“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图三一)。

56、何谓斜正?

答:“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黨”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57、讲究这些有什么好处?

答:字的间架注意了大小、长短、宽窄、斜正这几个方面,一篇当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斜有正,而又各得其所,错落有致,就不会显得呆板。东晋时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说过:“字写得象算盘珠一样,一颗颗排列得整整齐齐,便不能算书法。”讲究大小、长短、宽窄、斜正的适当安排,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如算子(算盘珠)”的毛病。

58、什么叫行款?

答: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一字的末笔与第二字的起笔,第一行的末笔与第二行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笔意贯通,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个单字硬凑成文。这就叫“行款”。不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要讲究行款,这样,一篇字看起来很生动、完整,而不是勉强凑成。下面以草书为例说明字、行之间的有机联系(图三二)。

59、横写要不要讲究行款?

答:横写也要讲究行款,因为横写的字与字之间同样存在起笔与末笔气势相连、一气贯成的问题。


临摹

60、什么叫临、什么叫摹?

答:“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摹”有“描红”“影格”两种,前者是用墨笔依着印有红字的描红本直接填写,后者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隔纸描写,北方也叫作“榻”。“临”是在“摹”的基础上,对着帖照样写。练写程序要先摹后临。

61、为什么要先摹后临?

答:练习写字.必须先摹后临。这是因为初学写字,手不熟练,笔不稳定,必须先经一段时间的“摹”来打定基础。即使是已有一定书写基础的人,拿到一本新帖,对它的内容还完全陌生,只觉得帖里的字写得好,不知道好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也必须通过“摹”写,掌握了帖字的笔法、间架、精神、面貌,然后再“临”,方不致茫无头绪。

62、怎样摹?

答:前面已经讲过,“摹”有两个步骤,即“描红”和“影格”。拿到一本帖,我们可以先从中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硫酸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帖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字作为描红本,第一步蘸红墨水填写,第二步蘸绿墨水或纯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填写,这样一本双钩可填写三遍,最后变成原帖的复制本,再就这复制本蒙上薄纸写“影格”。

63、开始就写“影格”可不可以?

答:如写字已有一定基础,手比较熟练,也可以跳过“描红”,直接写“影格”。

64、“摹”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摹”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钩空心字要极细心,不要使之有丝毫失真,因为双钩线条如稍微偏里一点,钩出的字就会比帖字瘦;稍微偏外一点,钩出的字又会比帖字肥,必须刚好在帖字的边缘上,方不失真。二,写描红时,要注意不写出双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三,写“影格”时,也必须注意跟着帖字走,帖字粗,也要跟着写得粗,帖字细,也要跟着写得细,不要只描个字形,不注意点画。

65、要摹多久才可以临?

答:一般说来,一本帖经过三遍‘描红”(或不经描红)、几遍“影格”,大约三四个月.对帖字的笔法、结构已渐熟悉,下笔也有了一定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临”了。

66、怎样临?

答:临帖也有两个步骤,即一是“对临”,二是“背临”。应该先“对临”一段时间,待帖字的间架结构都深深地印在脑中时,然后再“背临”。

67、何谓对临?

答:“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办法是:取云母片或簿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图三三),然后在印有九官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请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位,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图三四),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25

68、对临要注意什么?

答:对临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写一字,不可看—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间架结构,然后才可“对临”。

26

69、临帖要比帖字放大多少?

答:临帖一般比帖字放大三分之一倍或二分之一倍(图三五)。不论格临、对临或背临,都要比帖字放大些为宜。

27

70、何调抄帖?

答:“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底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71、何谓背临?

答:“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72、学书到能背临,是不是已算成功?

答;学书到能够全部默写,而且写得限帖字很相象,还只能算初步成功。因为这种成功并不巩固,如果就此搁笔不临,隔了些时,就会回生,所以必须坚持不懈地继续练习,到把帖里的每一个字都记得很牢,而帖里没有的字,也能用帖字的笔法写得同帖字很仿佛,这才可告一段落。

73、何谓读帖?

答:“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74、怎样读?

答:可把原帖拆开钉在墙上或压在玻璃板下,空闲的时候就对着它看,细细体会每个字的笔法、间架,照十天半月换一页,这样周而复始,自能加深记忆,巩固临写的成效。在“读”帖的同时,还可以把自己临写的字课放在原帖旁边,加以比较,分析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像,不像的原因在哪里,在临写时再注意改正。

75、临摹的全部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答:临摹的全部过程所需时间因学书者的时间、条件不同而长短不同。一般说,能每天坚持临写六十字左右,空闲时又能经常“读帖”的,大致有一年时间,便可达到“背临”得比较熟练,能够掌握帖宇的笔法、间架了。但如果练练停停,不能坚持,那么掌握帖字特征所需的时间自然要比上述情况长得多。

76、每天宜写多少字?

答:每天写多少字,也没有硬性规定,还是视各人的时间、条件而定。当然,有条件的,临写得越多越好。

77、什么时候才可换贴?

答:要能“背临”到十分熟练后才可换帖,但如这一家的帖不止一种,那就应仍换这一家的其它帖,等到把这个书派的几种帖都临遍,才可再换别家法帖。

78、临摹时有哪些易出现的问题要注意避免?

答:临摹当中必须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条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不可自作主张,要亦步亦趋,跟着帖字走。二是不可“见异思迁”,选定某一本帖,就要坚持临下去,直到能完全掌握为止,切不可今日学甲,明日学乙,这山望着那山高,换来换去,必然哪种都学不好。三是不可“流水作业”,今天临第一页,明天临第二页,后天临第三页,临完全帖,再从头临起,这种“流水作业”式的作法是要不得的,因为每天换临一页,等于每天换写若干生字,要临完全帖方能再回过头来第二遍写这些字,这样不利于记忆帖字特点。应该每天临同一页帖字,临上十天八天,等临熟了,再换临它页,如有某一字或某几字总写不好,还应提出来专门临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为止。应该注意的第四个问题是不可“一曝十寒”,高兴时写上好几百字,忙起来又扔在一边,几个月不写一个字,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练不好字的。

79、临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看看反而退步了,怎么办?

答:这是临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因为写字是手眼并用的,手只管执笔写字,写得像不像,进步不进步,要靠眼睛去观察评比。而自然规律则是眼比手快,往往眼睛能看出帖字的特征,而手还达不到,或者眼睛能看出自己写的字的毛病.而手又一时改不了,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学书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眼睛因为看得多,眼光高了,而手却不够熟练,所以自己越看好象越退步。知道这种情况,不必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只要坚持练下去,自会苦尽甘来,不断进步。有时,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那也不妨暂时把笔砚搁起来,停上十天半个月,然后再继续临写,到时自会出现新的境界。这样每经一次,就会把你的眼法手法向前推进一步。


80、我国书法有哪些书体?

答:我国书体种类很多,概括地讲,有篆、隶、正(楷)、行、草以及行楷、行草等等。

81、初学以哪种书体为宜?

答:根据实用需要,初学以正楷为宜。在掌握了正楷的基础上,写得流动些,就是行书;行书再草些,就是草书。正楷学好了,再学行、草书,就比较容易了。隶书在今天主要用于装饰艺术,日常用途并不很多,在学好楷书的基础上再学也非难事。至于篆书,实用价值不大,就不一定要去学了。

82、先学小字还是先学大字?

答:先学大字比较好。因为大字笔道粗、字形大,比小字容易看清和掌握用笔及间架结构特征。在练好大字的基础上。再缩小写小楷,没多大问题。

83、我国书法有哪些流派?

答: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本书所能介绍完全。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

84、学哪一家最好?

答:这些流派各有千秋。学书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己选择,但初学还是以方正一路为宜。

85、可供初学的有哪些帖?

答:下面开列一些适于初学的帖目,供选择参考:
北魏张猛龙碑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
元赵孟书福神观记

86、怎样选贴?

答:选帖首先着眼于临习方便,因此必须拣帖字清楚的印本。清楚,是指笔道清楚,能看得出笔法。从这点出发,拓本一般以时代早的为好,因为距离原碑时间愈近,风雨磨泐(le)等影响愈少,笔道就愈清楚。不过现在文物出版社及上海书画社等出版单位选印的一些碑帖,都是据国内最好藏本印制的,初学者买这些印刷品即可,不必搜求拓本。

87、现代人写的法帖,可不可学?

答:也可以学,但总不及学古代法帖好。因为现代入法帖的好多笔法是从古代法帖里学来的,不如学古代法帖直接学“源”为好。


88、毛笔有多少种?

答:毛笔的种类很多,一般写字的笔,大致分软性、硬性、中性三类。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硬性的笔,有紫毫(免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软不硬)的笔称“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

89、练习书法宜用软笔还是硬笔?

答:选用什么笔,要看字的大小而定。写大楷、隶书宜用软笔;写小楷、行、草书宜用硬笔。

90、怎样选笔?

答:笔的好坏,以“尖,齐,圆,健”为标准。所谓“尖”,就是笔毛聚拢时笔锋要尖锐。所谓“齐”,就是把笔毛捺扁时看去要齐,可用手指把笔头捻开、捺扁,看是不是内外都齐,象篦子的齿一样没有参差长短。所谓“圆”,就是写起字来,四面都圆转如意,必须整个笔头象初出土的肥笋,圆浑饱满,没有凹凸,所谓“健”,就是弹性较强,把新笔捻开,蘸些唾沫,在大拇指甲上来回绕圈儿,笔尖要圆转自如,没有“枪毛”(突出在旁边的笔毛),绕罢提起,笔尖自然收束,回复尖挺。将这四个条件合起来考虑,可知选笔时应挑笔毛肥些厚些的,不要又瘦又单的,写起来方能得力(图三六)。

28

91、怎样护笔?

答:新笔笔头上有胶,买回来后,须先浸在凉水里让它自已慢慢发开(不要用热水),不要硬捻或用牙咬开。写中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三分之一;写大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一半,不要多发或全发开。字写毕,须把笔头上的余墨用清水洗净、挤干,抹顺笔毛,插入笔筒或套上笔帽。如放置较长时间不用,还应在放笔的匣子里搁上樟脑,以防虫蛀。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护笔毛不受损伤。

92、练习书法用什么纸合适?

答;练字打基础要在比较糙而涩的纸上下功夫,所以用纸以毛糙和能吸水为宜,通常用元书纸、毛边纸、高丽纸都可以。

93、怎祥选墨?

答;写字用墨有松烟和胶墨两种,练字以胶墨为宜。选时要选分量轻、质地细(上面没有杂质)的。

94、怎样磨墨?

答:磨墨要轻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热水。墨要磨得浓谈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磨毕要把墨装进匣子,以免干裂。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

95、用什么砚?

答:砚有端砚、歙砚两种。习字只要用普通的歙砚就可。最好能买带盖子的砚池(砚海),一则蓄墨多,再则可避免风吹干和落入尘土。

96、工具不全怎么办?

答;纸可以用旧报纸或有光纸代替,不过要用毛的一面。墨可用墨汁或墨水。


其它问题

97、我练习了好久,字还是写不好,这是什么原因?

答:那可能是方法不对头。应对照本书检查自己的执笔、运笔、用笔、临摹的方法,看哪些地方不对头的,及时纠正。

98、为急于应用,光学行书行不行?

答:也可以。但光学行书,没有楷书的基础.往往抓不住行书的笔法特点,不如稍费些时间先练习一段楷书,打好基础再练行书。

99、工作、学习都很忙,没有时间怎么办?

答:时间在于人去安排。练字以清早为最适宜,早上空气比较新鲜,头脑比较清醒,写起字来也比较轻松愉快,只要你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能够早些起床,就可以临上几十个字再去上班或上学。如为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在早上练习,那么午休时、下班或放学后,临睡前,都可以抽出时间来练习,即使每天只能挤出半个小时,积少成多,时间长了,也能够不断进步。

100、练习钢笔字是否也用同样方法?

答:练习钢笔字也可参照写毛笔字的办法,但要注意几点:一,用指运笔,不用腕运。二,不用逆笔回锋。三,注意横平竖直,掌握重心,大小得宜。四,注意用笔轻重。

—— END ——

IMG_0811

一笔写下千年事,

以此来形容千古名篇《兰亭序》

最为恰当。

《兰亭序》不仅是,

一篇万古流传的书法名篇,

成为书法的史上文化图腾。

IMG_0812

IMG_0813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_0814

IMG_0815

IMG_0816

IMG_0817

IMG_0818

IMG_0819

IMG_0820

《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

纵24.8cm,横57.7cm

IMG_0821

《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

纵24cm,横88.5cm

IMG_0822

IMG_0823

唐柳公权《兰亭诗》卷(传)

纵26.5cm,横365.3cm

IMG_0824

IMG_0825

IMG_0826

IMG_0827

IMG_0828

赵孟頫 《临兰亭序》(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_0829

IMG_0830

赵孟頫 《临兰亭序卷》

26.1×66.7cm 无锡博物馆藏 

IMG_0831

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 29.2×1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G_0832

《兰亭帖》,元,饶介书

行书,7行,42字

IMG_0833

IMG_0834

IMG_0835

王铎《临禇摹兰亭》

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 

IMG_0836

IMG_0837

IMG_0838

IMG_0839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 行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_0840

八大山人 庚辰(1700年)作

临兰亭序31×67

IMG_0841

成亲王 楷书兰亭序

IMG_0842

姜宸英 行书《兰亭序》

IMG_0843

韩振华 1947年作 行书兰亭序

IMG_0844

丁观鹏 1745年作

萧翼赚兰亭序 28×89

IMG_0845

丁观鹏 1745年作

萧翼赚兰亭序 28×89

IMG_0846

傅抱石 乙酉(1945年)作

兰亭雅集34×40

IMG_0847

初拓明周宪王摹王枕兰亭序图 拓卷

IMG_0848

兰亭序集拓(有跋文)27×16

IMG_0849

明代祝允明 兰亭修禊图 纸本设色20×78

IMG_0850

明拓本 王羲之 兰亭序帖

册页六对开24.8×11

IMG_0851

何绍基《春风流水八言行书联》 

IMG_0852

何绍基《行书“山春兰气”八言联》

纸本蜡笺行书 205.5×40.5cm×2

IMG_0853

蒲华 行书苏东坡题兰亭记 144×39

IMG_0854

溥佺 兰亭雅集 99×43

IMG_0855

启 功(1912~2005) 行书 兰亭序句

IMG_0856

启功 兰亭序词35×46

IMG_0857

IMG_0858

启 功(1912~2005) 行书 兰亭序句

IMG_0859

励杜纳 行书《兰亭序》167×48

IMG_0860

励杜纳 行书《兰亭序》167×48

IMG_0861

钱选(款) 兰亭修稧图 29×250

IMG_0862

钱泳 行书《兰亭序》 册页 (四开)

IMG_0863

沈荃 行书临兰亭 扇面

IMG_0864

沈尹默 1946年作 行书 临兰亭序147×30

IMG_0865

宋徽宗 欧阳询赚兰亭

IMG_0866

宋拓定武兰亭 手卷 拓片

IMG_0867

唐寅(款) 兰亭雅集图152×64

IMG_0868

汪兆铭 行书《兰亭集序》 135x24x4

IMG_0869

王国维 1916年 楷书兰亭集序27×52

IMG_0870

王文治 戊申(1788年)作

行书兰亭序28×137

IMG_0871

文徵明(款) 1544年作

兰亭修禊 扇面 设色金笺

IMG_0872

王穉登 1593年作 行书《兰亭记》 74×31

IMG_0873

文徵明(款) 兰亭修禊图104×31

IMG_0874

无款 兰亭雅集92×292

IMG_0875

吴荣光 临王羲之《兰亭序》

IMG_0876

徐操 兰亭待渡 扇面

IMG_0877

徐士选 兰亭修禊 扇面 金笺

IMG_0878

佚名 兰亭文会图132×57

IMG_0879

佚名 兰亭雅集 38×308

IMG_0880

于非闇 壬申(1932年)作 行书临兰亭

IMG_0881

于右任 庚寅(1950)年作

草书新兰亭修稧诗130×50

IMG_0882

余集 嘉庆己未(1799)年作

兰亭修褉图99×29

IMG_0883

元文宗临兰亭真迹

IMG_0884

袁培基 1924年作 兰亭修禊图

IMG_0885

张大千 行书 集兰亭序字十一言联141x17x2

IMG_0886

张充和 1981年作 小楷《兰亭序》24×19

IMG_0887

张廷济 1831年作

临兰亭序 册页 (六开)29×19

IMG_0888

章士钊 临兰亭39×162

IMG_0889

郑板桥 兰亭清赏

IMG_0890

清晚期 徐三庚满刻“兰亭序”寿山石方章

IMG_0891

十八世纪 竹雕「兰亭雅集」图笔筒

一、所谓“内势”即无形之使转。

其盘纡于虚,无迹可寻,行楷多用此法

内势笔断意连,点画交际处可用“度”法,所谓“度”者,即“一画方竟,即从空际飞渡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现于未画之先,神流于既画之后”。此亦即“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有暗渡陈仓之妙。此法从楷书中来,楷书形断意连,势从内出,有点画处,筋络相连;无点画处,气脉流贯,楷书使转无形,草书使转有形,真书之用使转,犹行草之有牵丝。

文徵明曰:“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书者要是一以贯之。”由于在点画交际处,一枝笔于纸面极低空中作过度动作,故看上去好像笔不离纸一般,如此一笔接一笔,一笔管束一笔,自然气脉贯注,精神聚正如丰坊《书诀》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运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

能运中锋,势从内出,则气从画中贯,发笔时从大处从容来,收笔时从大处从容去,牵丝虽不露形迹,但形不贯而气贯,气贯则无论大小、长短、平直、旖侧,无往而不当,这是一种高级的贯气方法。晋人作行书,形不贯而气贯,若断还连,试观王羲之《兰亭》便可得其旨趣。

欲势从内出,非精熟于用笔,难臻斯妙,关键处又在发笔和收笔处,发笔时能承上笔势,收笔时能启下行气,或逆或藏,或收或缩,自然气完神足。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谓:“字之筋,中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虚打势,飞度笔意也。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

无形之使转,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筋”法,筋藏之肉内,筋脉相连,气血自然贯通,正如蒋和《书法正宗》所谓:“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般,盘旋不断,有点画处在画中,无点画处,亦隐隐相贯,重叠牵连,其间庶无呆板散涣之病。”

总之,气以不外露为贵,晋人作行草,极少有数字连绵缠绕者,潜伏于里,使人莫测端倪,试观晋王秭《伯远贴》,笔意流动,映带匀美,每个字都富有姿态,体势跌宕,虽字字不相连属,但整幅布局,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所谓“外势”即有形之使转,其盘纡于实,有象可睹,行草多用此法

外势以露锋居多,收笔时带出一缕锋痕。在书法术语中谓之“牵丝”,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交换过度时带出一缕墨痕相衔接,谓之“游丝”。这二种笔法又称为“引带”“带笔”。如“使”字左竖收笔带出一缕锋痕为“牵丝”“一”和“身”之间,“想”“必”“及”之间相衔接的墨痕为“高空游丝”。

牵丝和游丝皆在书写行书时因笔势的往来偶然不经意带出,如长空游丝,摇曳而往来,增强了点画之间的流动感,用笔虽轻,细如丝发。却挺拔婀娜,寓刚于柔,当以出之自然为贵,非年高手硬,难臻斯妙。

牵丝和游丝在行书中只能偶尔为之,不可多用,多用则连绵缠绕,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赵宦光《寒山帚谈》谓:“晋人行草,不多引锋,前引则后必断,前断则后可引,一字数断者有之。后世狂草,浑身缠之以丝牵或连篇数字不绝者谓之精练可耳不成雅道也。”

另要注意,引带之笔,本是无中生有,只处于从属地位,犹文章之过脉。故一般地说,引带之笔,不宜重用,过粗则往往使点画与牵丝不分,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古人写行草时,亦偶有重用而不妨正者,运用得好,反添异趣。

文征明行书大字《游西苑诗》欣赏

此贴出于“二王”,而益以劲利遒媚,在规矩方圆之中显出潇洒与圆熟

IMG_0805

IMG_0806

IMG_0807

IMG_0809

IMG_0810

你是否正在建立生活的仪式感,像抄经一样,培养定力,增强心的力量?
你是否能经受内心的拷问,像抄经一样,如镜子中看到真实的自己,直下承担?
你是否愿意身动而心静,像抄经一样,犹如一泓清水,洗涤压力,重新“观”这个让你捉急的世界。

每个人都应该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都在寻找更好的自己。抄经能让你寻找到更完美的自己

144529btmq8bt8gnk0ebg0_副本

这个社会,谁都会抱怨,或许还会憎恨。抄经,可以让你找到根源,用佛陀所讲心经的智慧,把烦恼消散在一笔一划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或许被你找到了呢?

抄经是什么? 是书写的艺术,线条的艺术,布局的艺术。
抄经是什么? 是戒定慧。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修炼。
抄经是什么? 是福报,更是可以回向一切众生的功德。
抄经,是找到另一种活法的契机。让书写更衬托你的气质。


墨池邀请知名青年书法家,修行人——

少音·忆鸣老师

推出《曹全》笔意写《心经》的短期班!

微信图片_20170801164229

查看课程详情


适宜人群

不管是身在都市office,面临生活、工作、心灵的种种压力与迷惑,还是一心想通过抄经获得安静的人,但至今都从未动笔的人,都可以通过该课程获得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离你想要的自己更近,离真实的自己的更近。


学习方式

1. 报名成功后进班级群,统一时间开班学习。
2. 打卡模式:每天在线视频学习15分钟,完成课后作业,并在页面提交。在班级群交流心得。
3. 每周一次导师答疑点评。
4. 毕业典礼。学员作品线上展览。


你将得到

严防偷懒,连续训练,同时也可以和同班同学产生更多的互动、讨论,确保更愉快的完成学习!

1、 连续14天,每天集一个《心经》经典句子书写并讲解。线上分享心得,助教点评作业,你会发现,虽然每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在这平行的世界里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人与事。在每周一次的导师答疑上,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即使只是聊聊人生谈谈理想,我们都一直陪伴你左右。
2、 一个系统的心经更为生活化的解释,让你生活的诸多困惑、怨怼,都在写经的过程中得到消解;
3、和你一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一批小伙伴;
4、 专门的文房匹配,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写经愉悦的同时,提高书写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170801170013
张忆鸣隶书《心无挂碍》

微信图片_20170801170019
张忆鸣隶书《送别》

微信图片_20170801170016
张忆鸣篆刻《避无可避是红尘》

学员有话说

1

2

3


张忆鸣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801165436

张忆鸣字少音,号慈鸣,别署拾穗亭,莲花深处人家,古梅梵院。
1974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本科。师承西泠名家张遴骏先生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刊登在《新民晚报》,《书法导报》,《书与画》,《书法杂志》,《商圈中国》等报刊杂志。
曾接受《商圈中国》《悦己》杂志和正心堂文化传播的人物专访,
入选2010西泠印社国际篆刻选拔赛 暨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
入展上海2011上海书法新人新作展
入展上海2011首届篆隶书法作品展
入展上海2012新年迎春书法篆刻展
入选2012“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型选拔活动之书法和篆刻展评
入展2013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
入展2013西泠印社第八届全国篆刻艺术评展
获2015“爱国。和谐”朵云轩首届全国青年篆刻艺术选展 二等奖
获2015上海市第五届篆隶书法展 优秀奖
入展2017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
合著有《亦静居三代朱迹》,《亦静居四代朱迹》


报名入口

报名

↑长按识别此处二维码报名↑

报名成功后,根据提示即可加入 心经班级微信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