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一周七天最喜欢哪一天
我会肯定的告诉你——星!期!五!

1

有没有觉得
星期五的空气格外清新
星期五的阳光特别明媚
星期五的时间过得好快
星期五走路时都要旋转跳跃
只要同事说明天是周五了耶
感觉突然像打了鸡血,满格复活

19191117

星期五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大呢?
因为……
周五意味着将迎来悠闲的周末
周五意味着徐掌柜又“闲不住”了
… …

微信截图_20170810153431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完美的周五想象如何才能满足呢?

看这里
↓↓↓

墨池商城 限量特卖
精选纸笔各一款,限量各5件

6.6折秒杀

【活动时间】

周五(8月3日)10:00点开始
截止12:00点结束

【秒杀产品】

—— 01 ——

隶书临创专用纸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031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034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038¥23.00 ¥35

原价35元,秒杀价23元)

立即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 02 ——

【墨客】墨池专供 隶书 狼羊兼毫毛笔
3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121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118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114¥56.00 ¥85

原价85元,秒杀价56元)

立即秒杀

【购买须知】
每个用户每款限购一件
拍下订单后5分钟内未付款的系统将自动关闭订单!!
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哦!!!

早上10点,不见不散。
先到先得,抢完即止!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立即秒杀”即可秒杀该产品,点击“商城总链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用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顾问

很多书法爱好者有这样一个困惑:临帖像大师,创作似婴儿。

其实,这同样也是古人的困惑。,从学古到形成个人面目。这是痛苦挣扎蜕变的过程。

明末的王铎是中国书法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他的巨幅狂草,惊人的立轴,力拔山兮的气盖,无一不成为时人效仿的楷模。其单号临帖,双号创作的玩法,使自己终于“五十而自化”

微信图片_20170810115955

好久

没有看到宫春涛老师了

据说

上次见他

还是在凌晨一点半

timg

接下来

我竟发现了这个

未命名

这是上期课程

学员们的对宫老师的一致好评

★★★★★

微信图片_20170810135330

宫春涛老师

『从王铎行草谈临帖到创作』

课程 即将开课

timg1

  • 第一节  建立清晰的学书目标 /  2017年08月11日 19:00

建立正确的书法价值观 (讲述)

处理好书法和生活的关系 (讲述)

建立明确的学书目标 (讲述)

学会欣赏书法中的美 (讲述+图片展示)


第二节  设置科学的临创训练 /  2017年08月19日 19:00

造型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行气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风格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节奏、提按、墨法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全面进行创作实战 /  2017年08月22日 19:00

设计适合自己的形式 (讲述+视频演示)

集字练习 (讲述+视频演示)

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讲述+视频演示)

创作演示 (讲述+视频演示)

『从王铎行草谈临帖到创作』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宫春涛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宫春涛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宫春涛老师课程

11

目前,有三种模板存在方式对书法学习很有影响:墨迹、刻帖和刻碑(包括墓志、摩崖等)。前二者关系更密切,是一个源派生出来,很多书法作品中二者并存。如,《十七帖》中的《远宦帖》等既有摹本墨迹又有刻本,这就给人的选择带来复杂的因素。后二者虽系统有别,但都以刻本面目出现,从物质材质的视觉传达上有共同点。关于这三者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历史上的影响,现在很值得研究。实践中大家都会有体会,但上升到一种理论性的研究则做得还不够。

1《远宦帖》唐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远宦帖》刻本(上海图书舘藏)

历史地看,唐以前大都师徒相授,直接临习墨迹;宋以来则基本以刻帖爲模板;明清以来,刻碑逐渐与刻帖并存,并产生碑帖之争;民国以来,西洋印刷术被引入模板,以珂罗版、石印等方式印刷是很重要的改革。当代,印刷术急剧发展,彩印、『下真迹一等』的技术使经典作品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以墨迹学习爲上的认识逐渐凸显。对入门者而言(尤其是笔法的学习),确实以墨迹爲优,学习墨迹能很快达到一定的效果;对高层次者而言,此三种模板方式则难以优劣论,关键在个人的取舍,后两者是很重要的学习补充。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十七帖》是刻本,而刻本必然失真,并且随着不断翻刻,越来越不行,艺术信息的损失是其致命问题。这一点宋代以来很多人已认识到,米芾认爲『石刻不可学』,董其昌认爲刻帖是『死句』,而墨迹是『活句』,还有赵宧光《寒山帚谈》里有很多篇幅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很无奈,人们仍不得不以之爲模板。

同时,刻帖从另一意义上说又是『二次创作』。在部份信息损失的同时,又增加了很多信息,即经由刻、拓手续以及时间风化,木石材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刻本出现不同于墨迹(原始真本)的气质。例如《定武兰亭》、《十七帖》、《阁帖》系统及其它经典法帖等无不如此,给人以审美感知的微妙变化,或者说是异化。同时,刻帖本身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气质及评价方式。

3《定武兰亭》(局部)元代柯九思旧藏本

明清以来的『帖评』往往针对刻拓后的效果来评定帖的好坏,比如孙承泽等就以『浑论』一词作爲好的刻帖的一个标准。刻帖的某些因素与碑刻的美很接近,从审美接受上说,它或许是碑学兴起的准备或先声。比方说,现在舘本《十七帖》或《定武兰亭》除了字体是行草书外,其他方面的气质几近等同于碑刻的『金石气』。当然,也有人贬之爲『枣木气』、『木石气』,但这两种气质确实都有一种『浑论』、『朴厚』的气质。显然,这种气质在墨迹中是看不到的。之于这种认识,我们对刻本《十七帖》要有两方面的认识,既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同于王羲之其他摹本墨迹的另一种气质。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十七帖》南海孔氏岳雪楼本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舘藏)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自唐以来都有崇高的地位。关于王的草书,唐张怀瓘的评价并不高,列他的草书爲第八,『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这或许是当代更重视狂草大行其是的时代背景。张怀瓘所以借王献之的话认爲大王书法不能『极草纵之致』,『夫能宏逸』。但是,这种恰恰是更典型的大王体,更符合一种不激不厉的中庸之道,甚至『尽善尽美』(唐太宗语王羲之)。颠张狂素固然挟裹盛唐气息而在书史上引人注目,但不能替代王羲之这类草书的价值。尤其从学习角度看,这类小草更适合入门,所以宋以后《十七帖》便成爲草书入门的首选。当今,草书入门字帖往往被孙过庭《书谱》一类的墨迹所代替,《十七帖》有点受冷落。但进入较高水平后,《十七帖》及其它如《阁帖》系统的传统法帖仍是需要的参考材料,甚至可以说,这里面很多宝贵的东西还是没有被挖出来。

我认爲学习《十七帖》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要以二王整个系统爲背景,尤其是墨迹系统,先从这里获得笔法的基础。
2、要选择好的本子。《十七帖》的本子不如《兰亭》复杂,存世版本似以舘本爲最佳。

3、要对比着学。首先,可以舘本爲主,参考三井本、文征明硃释本以及其它本子,古人称之爲『校帖』,征引赵宧光言如下:『校雠法帖,大能速化。即使伧父,若详校一二名帖,未有不爽然生欣厌者。其笔墨肥瘠,引带断粘,顾盼乖合,起止来去,各有得失。……』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互征其趣,对审美感受能力也很有帮助。其次,《十七帖》中的书法还有墨迹及其它刻本存世,也要对比着看。

15《十七帖·丝布衣帖》版本对照

4、可利用刻帖效果,即从刻本的『二次创作』中寻找灵感。不同本子会提供不同的信息,做多方面的意临尝试,把一个帖写得多样化。既可逆向地透过刀锋看笔锋,想象其挥运之时的感觉,也可以正向地传达其『浑论』一类的气息。

—— END ——

timg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一)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二)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

IMG_1878

(三)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zhi)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很希望见到你。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

(四)丝布帖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译文】现在送上丝布做的单衣,只此一件,聊表一点心意!

IMG_1879

(五)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xing)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起来和您(周抚)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现在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也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近来悠闲自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

IMG_1880

(六)服食帖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服丹药很久了,但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凑合可以吧。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爱为要紧。面对书信,只有无限的惆怅而已!

(七)知足下(至吴)帖

【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zhi)知问。

【译文】知道您(郗愔yin)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后来郗愔固辞,乃改至浙江临海)。叔(郗昙)是否将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八)瞻近帖

【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duo)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会见面,只有悲感叹息而已!您(郗愔)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准备来这里(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早就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这里既能远离尘世,气候又好,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写此信意在回复您的问候。

(九)天鼠膏帖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译文】天鼠膏治耳聋,有效吗?有效的话,才是所需要的重要药品。

(十)朱处仁帖

【释文】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译文】知道朱处仁现在的住处吗?以前收到过他写来的信,没有及时答覆,现在想借着您(周抚)的回信顺便寄给他,可一定要送到啊!

(十一)七十帖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懃加颐(yi)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si)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您(周抚)今年七十岁了吧?得知身体、精神都很好,这真是福气啊!愿你再进一步坚持调养。我现在年近六十了,依人寿常理推算,能获如此年寿,我已觉得是莫大的幸运了,只是担心未来的岁月紧迫啊。因此想去游览岷山,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望您一定要好好保重,等待同游的日子,不要以为我在说空话。若真能实现这一愿望,必成为一段稀奇的故事。

IMG_1881

IMG_1882

IMG_1883

IMG_1884

(十二)邛竹杖帖

【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qiong今四川邛崃)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译文】去年夏天,得到您(周抚)送来蜀地的邛竹杖,全都到了。这里读书人多有尊敬老者的习俗,都已很快地一一送达,让他们知道您从远方馈赠的心意。

(十三)蜀都帖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zhi)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译文】看到您(周抚)的另一封来信说:您那里(蜀地)山川的种种奇观,就连杨雄的《蜀都赋》、左太冲(思)的《三都赋》都比不上您的详尽了。您那里的山川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一游其意方足的念头。果真能实现,当告诉您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可以去的时间,到时候告诉您。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您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想要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日子,与您一起登上汶岭(四川岷山)、峨眉山而归,这真会是千古不朽的盛事呀!说到这里,心已飞驰到您那里去了!

(十四)盐井帖

【释文】彼盐井、火井皆有不(fou)?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译文】你们(周抚)那里蜀地盐井、火井都有否?你亲眼看过吗?为了想增加特殊的见闻,请回信详示!

(十五)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du),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译文】看到您(周抚)另一封信:问候起我家族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您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镇守武昌。周抚之妹嫁陶侃之子为妻)孩子们亦多远在各地做官。你关怀备至,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救治中,我们一直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感念您的深情厚意!

(十六)旦夕帖

【释文】旦夕都(du)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译文】近来京中(建康,即今南京)情况清静平和,我猜想您(周抚)这次的使命已经完成。时值统帅桓公(桓温。周抚曾助桓温平定四川,后来被封为益州刺史,镇守蜀地三十余年)来信告知,很是欣慰。并深切期待您常能担负起更多使命来。谢无奕(谢尚谢仁祖的弟弟:谢奕字无奕)外出继任其兄的职位,数次来信,一切平安没事。谢仁祖过世,心里时常有无限的悲苦酸楚,怎么可以用言语表达呢!

(十七)严君平帖

【释文】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

【译文】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雄)等(东汉隐士)都有后代(留在蜀地)吗?

(十八)胡毋帖

【释文】胡毋(wu)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译文】嫁给胡毋氏的堂妹一切安好。她原来住在永兴,离这里(会稽)大约七十里地。我在目前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近来又非常忙碌、匆忙。(胡毋氏堂妹)来信说,有信交给其家婢女,但问此来信,并没有得到。

(十九)儿女帖

【释文】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一母(正室郗璇,字子房)所生,都已结婚,只剩最小的一个(王献之)还没结婚。只等这一婚事完成,就可以到你那里(蜀地)去。现在内外孙总共有十六人,眼前颇觉安慰。您(周抚)对我情深意厚,所以具陈以告。

IMG_1885

IMG_1886

IMG_1887

IMG_1888

IMG_1889

IMG_1890

(二十)谯周帖

【释文】云谯周有孙秀,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译文】听说谯周(蜀汉名士 诸葛亮任为蜀汉学政)有个孙子(谯秀)志向高远而隐居不仕,现住何处?(桓温于晋穆帝永和三年,率师平定在蜀自称汉国的李势,居留成都三十日,举贤擎善,蜀人悦之。此王羲之促其访察先贤后裔,后桓温果然荐举谯秀,然终不愿出仕),不知道此人是否名符其实、有此节操呢?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您的回信详示。

(廿一)汉时讲堂帖

【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译文】闻知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哪位皇帝建立的?了解到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事迹,应有尽有;画的原身也颇精妙,甚为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详细告诉我。

(廿二)诸从帖

【释文】诸从并数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shuo),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

【译文】我们王氏同族堂叔兄弟们常与我通信,大家都大致平安。只有修载(王耆之,字修载)在远处,不常通信,心里常挂念。司州(王胡之,字修龄)病重,终不能西行赴任(晋穆帝永和五年授司州刺史,以病重,未行而殁)。于公于私都让人痛心。您(周抚)信中所言,对时势的分析都很中肯,我没什么异议。王氏同族诸位兄弟们那里,想必您都另有书信给他们,我就不再多叙。

(廿三)成都帖

【释文】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译文】昔日,在都城见到诸葛显时,曾经详细询问蜀中的情况。他讲:成都的城墙与护城河、门屋以及楼观都是秦时司马错所修造的。让人追忆久远的历史,顿生感慨,您是否有同感,来信详示。为我增广奇特的见闻。

(廿四)旃罽帖

【释文】得足下栴罽(zhan ji毛织品)、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译文】收到您(周抚)寄来的栴罽、胡桃和两种药,深感您的至深情意。戎盐是关键的成分(产于蜀地戎州,即今四川宜宾),是服食丹药的必备品。从来信知道您最近也在服食,方回(王羲之的妻舅郗愔,字方回)对此也有研究,但他的看法和我不一致。所谓“知我者希”,古人早有这句成语了。没有机会见到您,书写此信聊博一笑吧!

(廿五)药草帖

【释文】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译文】您(周抚)那里(蜀地)若需要我这里的药草,可以告诉我,我当设法帮您弄到。

IMG_1891

IMG_1892

IMG_1893

IMG_1894

(廿六)来禽帖

【释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译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的种子,寄来时都以布袋装着较好,若密封在匣子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

(廿七)胡桃帖

【释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译文】您来信所说:这种水果很好。即请为我寄些种子来,我会种下。这里种下的那些胡桃都已成活了。我很喜好种植果树,而今闲居在乡里田间,独以栽培果木作为主要的工作。麻烦您这么远为我寄种子来,这真是莫大的恩惠啊。

(廿八)清晏帖

【释文】知彼清晏(yan)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

【译文】知道您(周抚)那里(蜀地)宁静清和、年岁丰收,特产又常为他处所没有的,自古以来就是闻名的地方,而且山川地理形势也是如此著名,怎可以不去游赏观览呢?

IMG_1895

IMG_1896

(廿九)虞安吉帖

【释文】虞(yu)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liao僚)。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译文】虞安吉这个人,以前曾和我共过事,常常想起他,现在他担任殿中将军的职务。前次路过我这里,谈到他与您(周抚)是中表亲。不因为自己年老,很想去您那儿当您的属下。以他的资历,应该可以管理一个小郡。您有意录用他吗?心里惦记这事,特地远道寄信给你。

IMG_1897

微信截图_20170810102308

点击查看视频

1_副本

胡抗美

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号鹿门山人、得天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兰亭奖展、全国草书展评委,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兰亭奖展。作品被邀参加卢浮宫国际艺术大展和中日、中新、中韩书法交流展。应邀到英国、韩国等国就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学术演讲。理论著作出版有:《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中国书法艺术当代性论稿》《胡抗美书学论稿》《胡抗美书法课徒稿》《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等;诗词专著出版有:《盼兮集》《志外吟》等;书法作品集出版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胡抗美》《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胡抗美卷》《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作品集》等。

2_副本

《十七帖》字势左右开展,点画圆厚,笔短形密,这些都是保留了篆隶、章草的一些遗意的结果。从章草到今草有一个从民间到官方的转变过程。汉末到西晋期间,民间对隶书有一种草化和减省的趋势,主要是去掉了它的波折之类,实际上就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开始了向今草的变化。《十七帖》的艺术性的背景,就是篆隶和章草,这些都是《十七帖》精神特质的重要来源,需要重点把握。比如《十七帖》开篇中的“十七”,就有着浓厚的篆隶、章草的笔意。

第四,为了更好地学习《十七帖》,需要注意版本和途径。版本是直接学习和取法的范本,所以版本的选择涉及到榜样和来源问题,要有甄别的意识。一开始尽量选那些字口比较清晰,笔法表现比较细腻的范本。其中有一个“三井本”,对起笔、收笔交代得非常清楚,转折处的圆转处理也很好,甚至包括有些刻本里面根本没有的线条的弹性,一边弹一边转的感觉在这个本子里面都有生动的体现。当然,“三井本”的不足之处就是夸大了一些露锋入笔。这可能也是相应的,因为它把一些细节印的很清楚,因此也把一些露锋的用笔夸张了,露锋太过不符合王羲之中庸的思想。此外,还有一个本子叫“上图本”,它的线条比较厚重。有些刻本包括“三井本”在内,线的厚度都不是太好,这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刻工在刻的时候,对王羲之线条的厚度理解不够;同时,刻的过程也损伤了它的厚度。但是“上图本”比较模糊,细节问题看不太清楚。所以这两个本子可以结合起来看,取长补短。

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认为墨迹是最好的临摹范本。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十七帖》都不是墨迹本。所以,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人云亦云。刻本有刻本的风貌和味道,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而且,自宋代《阁帖》广为传播以来,在它的滋养下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书法家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刻本会失掉一些笔墨的细节,但它毕竟保留了墨迹的基本东西,而且有着不同于墨迹的鲜明特征,总体风格上相较于墨迹更为简率、雄强、爽劲。观墨迹本,由于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本来“奇怪生焉”的细微末节更加奇怪难测,那种在不提笔情况下的挫和衄,永远地蒙着神秘的面纱,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可望而不可及。观刻本,其妙在于敞开了“奇怪”之谜,揭开了挫衄之面纱,分解了古人用笔的动作,使复杂化的技法清晰化。如《十七帖》中“先”字的撇画,上粗下细的比例不是太明显,而收笔意向也只是顺着左下方走去,与王羲之墨迹相比(墨迹“先”字撇画上粗下细显而易见,收笔处或放或收,或翻转与右侧笔画连接),其指向没有那么肯定、明确,但好处是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得”字的右侧部分,墨迹本以圆转连贯为主,以表示起伏节奏,而刻本则将一笔分为两笔,用起笔和收笔代替了节奏,且第一笔实收,第二笔实起,分解了墨迹本的顿挫。“足下”之后的“书”字,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上面简单剖析可以看出,刻本的用笔不仅保持了墨迹的初衷,而且将墨迹笔法通俗化,使人们看到了古人用笔的轨迹。然而,当人们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时候,反倒怀疑得到的真实性,认为刻本丢失了书法主体的神韵,刻者偷换了书者的过硬本领。不止一个人问过我,王羲之的真迹与唐摹本中的使转顿挫,刻本能反映出来吗?或者说,刻本中表现出的笔意笔痕墨迹中有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由于刻本的工具是刀不是笔,它的长项不是“奇怪生焉”,而是“奇怪”露焉。所以我认为,刻本是对墨迹的解读,一个类似于白话文,一个类似于文言文。进而可以设想,假若书法史中没有刻本,人们对笔法的探索与认识,不知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3_副本

所以,我们讲到墨迹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刻本的好,我们也应该学习刻本中好的特征。有很多人把方折等类似刀刻的感觉都归于刻本,这是错误的。因为王羲之时代使用的毛笔都很小,书写的材料都是不吸墨的,不像今天的宣纸有吸墨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用小笔在那种不吸墨的纸、绢上书写所出现的类似“刻”的感觉。试看《远宦帖》这个墨迹本,其中有很多像刀刻一样的点画形态,这就是当时墨迹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人摹本墨迹跟真迹比起来是有差距的,它的点画比较光滑,没有自然书写的弹跳和涩劲,点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所显示的笔触与真迹相比也有区别。另外就是墨色的单一,因为它是勾了以后填进去的,不是在书写当中进行的,因而在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上是有所缺乏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分辨能力,不能把刻本和墨迹的特点相混淆,也不能把刻本的一些优点说成是墨迹的缺点,反之亦然。

当然,反过来,墨迹仍然是我们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来源,今天的复制、印刷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墨迹的有利条件,利用这种条件,通过学习墨迹来更深入地理解《十七帖》也是必要的。首先,我们可以从王羲之同时期的一些墨迹中了解王羲之书法的总体特征。比如,王珣的《伯远帖》,是东晋书风的一种真实反映,所以我们临《十七帖》就可以先来研究一下《伯远帖》。另外还有《万岁通天帖》,王羲之本人的墨迹本尺牍如《远宦帖》、《游目帖》等等。这样会帮助我们准确认识《十七帖》。其次,是跟二王风格相近的一些墨迹亦可参照。所谓相近的例如孙过庭《书谱》和米芾的一些信札。《书谱》是最典型的魏晋意义上的复古代表,唐代有很多类似的书法,但以孙过庭《书谱》为最。学习《十七帖》的同时兼习《书谱》可以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还有米芾的一些手札,其中的一些技法、特征都可以作为对《十七帖》的墨迹原貌进行推断的一种参考。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还原”《十七帖》墨迹本的原貌特征,同时也掌握《十七帖》刻本所体现出来的技法和意韵。另外,还有一些后人临摹《十七帖》的墨迹也可供借鉴。从古到今的书家都在临《十七帖》,比如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傅山等等都有临摹《十七帖》的记载,有的有临作留传下来,通过参考这些临作并进行一些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并加深对《十七帖》的进一步认识,《十七帖》就如同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不同人都能从中发现和取得真经。

墨迹、刻本都值得我们学习,要真正能够把墨迹和刻本的感觉临出来,说明《十七帖》临到家了。

临好《十七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圣教序》。《十七帖》和《圣教序》都是刻本,从内在到外在,二者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圣教序》对王羲之书法的形象表现得非常准确。《兰亭序》当中的一些字都被收进来了,比如“崇”、“会”、“岭”等等。所以,先临一段时间的《圣教序》再临《十七帖》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说《十七帖》临到一定阶段没有感觉也很正常,此时回过去把《圣教序》临一临,然后再去临《十七帖》则会比之前更有感觉、体会更深。

4_副本

—— END ——

《十七帖》为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之作,不过原迹早已遗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拓本。历代书家都在其上面做题跋,此作便是文徵明在《十七帖》后面所作的题跋,为他的楷书精品。

微信图片_20170810101751_副本

释文:

右十七帖一卷乃旧刻也,此贴自唐宋以来不下数种,而肥瘦不同多失右军矩度,唯此本神骨清劲,纯墨中自由逸趣允称书家之祖,晋人笔法尽备是矣,惜世更兵变,传者甚鲜。独此为蒋侍御伯宣所藏,云传子上世且纸墨完好□悉具备诚不世之□也,为宋本无疑,兹间以示余命为音释余□书之如画蛇添足,宁免识者之□耶,嘉靖乙酉八月十六日徵明识。

—— END ——

1

闲话少说,直接上图
高清局部,放大欣赏
这才是临摹学习的最佳资料
南宋 周季常 应身观音 绢本 111.5×53.1 波士顿

2

3

4

5

6

7

 

宋 李公麟 维摩居士像 绢本 95×56 京都国立博物馆

8

9

 

宋 宋神宗后坐像 絹本設色 77×60 台北故宮博物院

10

11

12

13

张暄 虢国夫人游春图 画芯老版

14

15

16

17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纸本 123.3×54.8

18

19

20

21

清 王鉴 远山岗恋 绢本151×66

22

23

24

25

26

 

清 王原祁 仿大痴山水 纸本 35.9×98.2

27

28

29

 

清 王原祁 仿王蒙 夏日山居图 纸本49X96

 

30

31

32

33

 

清 郎世宁 八俊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34

35

36

37

 

清 郎世宁17 花阴双鹤 绢本

38

39

40

 

清 蒋廷锡 蜀葵萱花图纸本76X39.8代绢

41

42

43

 

清 王武 花卉册224

44

45

46

 

清 邹一桂 蟠桃图 绢本87X166

47

48

49

50

 

清 郑板桥 风竹石图纸本65.7×136

51

52

53

 

余稚花鸟-12

54

55

56

57

 

恽寿平-01-35.7×26.3

58

59

60

61

62

 

—— END ——

 

大家临帖时常常苦恼于无法辨识字帖中的字,尤其是在临写行书和草书时,不得不花费大功夫去翻查书法字典,这样不仅费力,还中断了书写节奏,大大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效率。

而米芾的《十七帖》正是这样,虽然被视为经典,但大部分的字却难以辨识。下文所展示的这一版米芾《十七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每一字旁边附上楷书对照,为我们的书法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堪称功德无量!

IMG_1870

IMG_1871

IMG_1872

IMG_1873

IMG_1874

IMG_1875

IMG_1876

IMG_1860

IMG_1861

康里巎巎《草书临十七帖页》 纸本,草书,两开,册页,纵28.5cm,横42.6cm、48.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十七帖》是康里巎巎节临晋代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五帖。

帖前楷书题签“康里承旨巎”。无题跋。

释文: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少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屈,故具示。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此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后楷书小字)去岁在上都时所临,殊未能得其万一耳。康里巎记。

下钤“子山”朱文印。鉴藏印钤清宋犖“宋犖审定”一方。

此帖为淡蓝色纸本,纸质坚凝,字体修长,笔画遒媚,转折流便,技艺娴熟,于迅疾的书写中既体现出王羲之草书的秀媚洒脱,又不失临者本人的稳健风格。 

IMG_1862

IMG_1863

IMG_1864

IMG_1865

IMG_1866

IMG_1867

IMG_1868

IMG_1869

中国书法强调模仿与临摹,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形式。世界上没有一门艺术像书法那么自始至终强调模仿与临摹,如二王、书谱等能至今风靡当代书坛。但模仿需要转化。

IMG_1853

赵雁君书法作品

一、关于临摹

(一)临摹是有差异的,表现在理念上和技法上的差异性。古人云:“功到自然成”。1、功如何到?(缺乏思考的临摹相当于做无用功)2、功到了如何成?书法需要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不在多花时间机械的模仿,应该多对点划进行解剖。比如:曾有个人临摹圣教序临了108通,请教赵老师,他临得怎么样?结果赵老师请他把第1通的和第108通的临摹带来看看比较一下,结果发现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甚至有些点划似乎更加走样了,由此可见,他前面所画下去的时间做的都是无用功,这样的结果是很悲哀的,而这种现状在我们书法圈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临帖是对线条丰富性的解剖,比如:关于起笔,你是否思考过:同一个点画是否思考过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同一个字的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同一个结构是否有不同的形态。你是否有过不同的书写节奏,墨色的处理是否多样化等等诸多因素都是在临帖时需要思考,有意识的临摹才是有效的。

IMG_1854

赵雁君书法作品

(二)临帖需要思考如何定位

如何定位?初学者以临像为目的,称为实临。第二阶段以临不像为目的,即为意临,指的是主动地临不像。

(三)取法乎上

1、取法要高,要学古帖,不学今人(初学者)

2、第二阶段,取法合理,经典、非经典的都是自己取法的对象,要与自己的风格相统一,要取合理的部分。所谓乎上,即是经典的,带有普遍意识的,比如大家所公认的名家名帖;所谓传统,也有经典与非经典之分。非经典的。指的是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墨迹,民间书法,碑文,廊坊等不带有普遍意义,不属于名家的法帖,但同样具有时代的特征。我们学书应定位于一个时代的书法书风特征,而不仅仅停留于一个帖,要借鉴于一个时代的风格,所谓经典不过是它的时代性比其他同时代的非经典的帖子更明显更集中吧。

3、取法传统与正统有着本质区别

传统它的时间较宽泛,有经典与非经典之分,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定位。因此,关于上如何乎上定位,要确立一个价值取向,取法合理,为己所用。

IMG_1855

赵雁君书法作品

(四)临摹的取法对象(即为参照系)

1、关于纵向参照坐标系

(1)纵向的坐标是指历史上最重要的风格体系,取法乎上,应追溯更早一些的古帖。横向的坐标,指的是当地名家名帖,取法有效,为我所用。比如:隶书的取法乎上,应选汉代的名帖。如汉简,《.礼器碑》等;

(2)学米芾的要把握两头,一头是王羲之,另一头对后代影响最直接的王铎。

(3)用米、二王的方法去写所有法帖,米芾的协蟹爪钩强化了王字的一个特征,成为自己的风格,王铎最大的功绩是用墨的突破,变化多。

(4)当我们写不下去怎么办?往上突破,往下延伸,对某一个帖,某一个人先进行纵向研究,如对《兰亭序》的研究,前头是虞世南,后头是赵孟頫,王体大部分是今草和章草,写不下去后,可以在这样的纵向脉络中换一本法帖,你会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对书法的历史纵向研究,即为一个参照系,对历史的形成研究,必须清晰。

(5)临帖是你是否经常反省自己,你发展了法帖的哪一个部分,突出了哪一个部分,强化了哪一个部分,弱化了哪一个部分。

(6)所谓个性书法,首先要有普遍性,其次才是个性,首先继承了法帖的某些共性的特征,并发展其他自己擅长的风格部分,才会被大家所认可,即成为个性书法。

IMG_1856

赵雁君书法作品

2、关于横向的参照系

学当代的名家,要学他们的方法,当代人与你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即可以去学,学他的方法。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关注社会,也因此要关注当代书法,学他人为我所铺桥,学完后就要过河拆桥。比如:当代书家白蕉,他的书法体现魏晋风格做好的一个当代书家,还有沈一默,鲍勃一…….

临摹是要伴随我们书学艺术的终身,一只脚要踩着当代的土地上,另一只脚要踩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的原则是:不薄今人,与古为徒,规整自我,借古开今。(对当代人的把握要有独立的把握,不要被当代人所迷惑,所牵引,学古人要不断继承丰富,学今人要过河拆桥。)

IMG_1857

赵雁君书法作品

二、关于转化:从临摹如何过渡到转化

1、集字创作,查字典是初期的一种转化方式。

2、临摹时就应该有转化的意识。因此,临摹时,要把握字帖的基本特征,要有字组的概念,将字组作为一个单元创作,先成组,后成篇,而不能局限于字字独立,字组要体现出节奏,速度变化带来线条粗线,字形大小的变化,墨色的变化,书写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干自然流露出来,才称之为创作,要学会将一组字看成一个字,才能自然体现情感流露,要有临摹的积累,才能自然转化。

2、模仿过渡到转化,要有懒于对技法的解析,总体有局部构成,宏观上要抓大放小,实现过程,要从细微之处下手。

3、举例赵雁君。学魏晋书风时,收集了魏晋时期的民间书法,以章草为蓝本,继承了章草的基本特征之一捺脚,以唐人写经的形式,将所有特征集中于自己的创作当中,因此获奖。由此,尝到了甜头,他曾经一段时间都是以王羲之的书法特征,融入唐人写经的创作中,感悟很多。

3、理念决定行为,方法决定行为结果。字组学习应更多关注未来的草书,要学什么,一定要对他的所有情况进行了解,要将对他的所有认识凝集成一个点,用于自己的临摹创作中。

4、价值取向,方法论的纵向、横向的把握,就是我所讲的模仿与转化的主题。找到自己的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来把握纵向横向的把握,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一条线来思考,才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IMG_1858

赵雁君书法作品

三、关于当代的书法展览

1、当代书法展览赛事,是时代书风,时代特征最集中的体现。

二王风格流行语当代书坛,艺术生命力在于他的风格,所以我们要关注书法大道,不为展览而展览。

2、经常思考自己的书风定位,书体确立,形式内容等。

四、关于章法构成

1、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除了第一个字的末端,笔势与下一个字的首笔相呼应,还有整个字形,走势上的呼应关系,行草书必须写歪而不正。

2、关注整组字的走势,一个字组一个变化,王体书风与魏晋时期民间书法非常相似,对经典的认识是建立在自对实践模式的认识上,用墨,墨色的变化来体现速度的变化。

IMG_1859

赵雁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馆员,西泠印社社员。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西湖美术馆馆长;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