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记述了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此刻石唐贞观时始被发现,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历经磨难、迁徙,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是汉字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谓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石鼓文字体方整,端庄凝重,笔力劲健,章法匀称清朗,有雄浑朴茂的艺术美感,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小篆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

明代大收藏家安国所藏中权本、先锋本、后劲本,均为北宋拓本,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加之篆体不易辨认,令初学者无所适从。现以安氏所藏后劲本为蓝本,逐字释音,对释文做了今译(见附一),并将王福庵先生所书小篆石鼓文(个别字除外)对照排列,以便于学者临习。

IMG_1962

IMG_1963

IMG_1964

IMG_1965

IMG_1966

IMG_1967

IMG_1968

IMG_1969

IMG_1970

IMG_1971

IMG_1972

IMG_1973

IMG_1974

IMG_1975

IMG_1976

IMG_1977

IMG_1978

IMG_1979

IMG_1980

IMG_1981

1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石鼓文》二玄社中权本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 END ——

石鼓文,古老的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IMG_1950

IMG_1951

姚元之(1773-1852) 临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下面,书思给大家整理并讲解《石鼓文》学习方法:

一、横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运笔,匀速行笔,走笔时有提有按,提按相间,在笔画的中央从左向右均匀平稳地运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缓慢收锋,使归于画中。要求端若引绳,起止无迹。画有长横、短横,其法相当。

IMG_1952

二、竖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运笔,使笔由上而下垂直运行,走笔时有提有按,在笔画的中央从上向下平稳运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从右向左缓慢收锋使归于画中。要求振动下行,所谓鳞勒之笔,竖有长竖、短竖,其法相当。

IMG_1953

三、横弯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运笔,从左向右均匀平稳地运行,至弯处笔管外揠,作转后,中锋下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相当于横画与竖画以外拓法相交合。

IMG_1954

四、竖弯画

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中锋下行,至转笔处笔管外揠,提笔右行,至收笔处提笔圆转,收锋归入画中。相当于竖画与横画以外拓法相交合。

IMG_1955

五、左右弧画

(1)相向式左右弧:用笔过程相当于竖画,写左弧时笔管微向右揠,写右弧时笔管微向左揠。写出后字形与括号相似。

(2)相背式左右弧:将上述的左右弧变成右左弧,即先写右弧后写左弧。注意运笔至弯曲处时,笔力随腕使转,平稳过度。

IMG_1956

六、上下弧画

(1)相向式上下弧:上下弧的运笔相当于基本相当于横画,所不同者,写上弧时,藏锋入笔后,笔管微向左揠,右肘向外撑开,笔随腕外转;写下弧时笔管微向右揠,笔随腕内转。

(2)相背式上下弧:与相向时上下弧的写法相同,只要将上下颠倒过来,使上弧在下、下弧在上即可。

IMG_1957

七、圆弧画

圆弧笔画相当于左右弧画对接在一起的样子,先写左弧,弯度较大,注意保持中锋饱满,再写右弧,也是弯度较大。所需注意者,一是藏锋起笔,二是弯转圆和,三是接笔处需焊接到位,不留痕迹,四是保持点画婉转流畅。

IMG_1958

八、S形弧画

这种弧画看起来有点繁难,实际并没有那么难,只要把它看作是左竖弯、右竖弯和左竖弯的结合就可以了。藏锋入笔后,运用腕力左右使转,中间不要间歇停顿,笔锋始终在笔画的中央运行,至弯曲处时,须将笔锋轻提,旋转的角度应当控制平稳,注意保持点画的婉转流畅。如果感到一次运笔有困难,可以分两次运笔,但要特别注意两次运笔之间的衔接,不能出现接口的痕迹,也就是说,要把下一次运笔的起笔起到上一画的里面去,如同焊接在一起的一样。

IMG_1959

九、宝盖头

篆书的宝盖头是自中央向左右两边分张扩展出来的,如同一个大屋顶。先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自中间逆锋起笔,做圆势,略下行。转腕向左,至字之左半尽处外拓向下,略向内弯,至下向左圆收;再自上面中间逆锋起笔,向右行至字之右半尽处,提笔外拓转弯,略向内弯,至下向右圆收。所应注意者在于左右对衬,两边做弯,不宜用折。

IMG_1960

十、弓字形

这是练习篆书转弯的根本笔法,以五字执笔法执笔,藏锋逆入,笔管左揠向右运笔,以逆势至横尽处右弯,快速提笔右揠左弯,行笔至横尽处,外拓下弯,再快速提笔左揠右弯后行笔于画半处右揠下弯,略向左提笔出锋。所应注意者,画不能粗,以细劲为上,手腕要活,左右运腕自然流转,多用提笔,轻而有力,浑劲苍茫。

IMG_1961

据《扬州晚报》2016年9月3日文章,清代的阮元曾藏三名碑于阮氏祠堂,其中三碑刻为秦代《泰山碑》、东汉《华山碑》、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此三碑被阮元列入“金石十件”之中。又有人称为“阮氏三宝”。据资料记载,阮元还曾摹刻过先秦时期的《石鼓文》,书法界称此为籀文的代表。

IMG_1938

篆书(甲骨文和象形文字)也是汉字的肇始。至今发现的先秦刻石文字遗存,最早的要属《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属于大篆,也称“籀文”。该刻石于唐初被发现。原石作鼓形,共十石,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田猎之事,故又称“猎碣”。曾被弃于陈仓云野,故又称“陈仓十碣”。原石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历经辗转,今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后以拓本行世。阮元曾就《石鼓文》拓本摹刻,置于扬州。

嘉庆二年(1797)夏,阮元细审天一阁藏北宋《石鼓文》拓本。“(阮)元于嘉庆二年夏,细审天一阁本,复参议明初诸本,推究字体,摹以书意,刻为十石,除重文不计,凡可辨识者四百七十二字……”(《杭州—扬州重摹天一阁北宋石鼓文跋》)。

阮元记曰:“天下乐石以岐阳石鼓文为最古,石鼓文拓本以浙东天一阁所藏松雪斋(赵孟頫)北宋本为最古。海盐张芑堂(张燕昌)曾双钩刻石于家。余细审天一阁本,并参以明初诸本,属芑堂以油素书丹,被之十碣,命海盐吴厚生刻之。至于刀凿所施,运以意匠,精神形迹,混而愈全,则扬州江墨君德地所为也。”据此可知,后摹刻时,刻工之一有扬州人江德地,而且刻工尤其精湛。江德地,字墨君,仪征人。善隶古,工篆刻。吴隐《广印人传》有传。又载:“天一阁北宋石鼓拓本,凡四百七十二字,余摹刻为二,一置之杭州府明伦堂,一置扬州府学明伦堂。”(《金石十记》)可知是年, 扬州当有摹刻的“石鼓”十石,“置于扬州府学明伦堂”,但今以无从考。

嘉庆十一年(1806)六月。扬州太守伊秉绶嘱重刻石鼓十石于扬州学府。并有文《扬州府学重刻石鼓跋》云:“岐阳石鼓文,惟宁波天一阁藏北宋拓较今本完好之字为多,阮中丞芸台学生视学浙江时曾刻置杭州学府。今重摹十石,置之扬州府学。大儒好古,嘉惠艺林,洵盛世也。”以此表明,扬州确实藏有摹刻的“石鼓” 十石。

嘉庆十二年(1807)六月。阮元又摹刻《石鼓文》于扬州明伦堂。

至今著述与研究《石鼓文》者凡百十余家。该刻石文字多残损,至北宋欧阳修所录时,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钦“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存“四百二十二”字,清时扬州府学所置之石,则是以“天一阁”所藏为底本所摹刻。

据《扬州晚报》2016年09月03日刊文称,“然而天一阁《石鼓文》宋代拓本已毁于火,另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今天在扬州竟见不到所摹‘石鼓’十石之一,亦未见早期拓本留存于此,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近日,有书友分享一份《仪徵阮氏重抚天一阁北宋石鼓文本》文件,原本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字口清晰,摹刻精良

特此分享,以补遗憾

(附送高清福利)

仪徵阮氏重抚天一阁北宋石鼓文本.清.张燕昌书丹.吴厚生、江德地摹勒.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清嘉庆2年(1797)阮元原刻经摺装初拓本。

IMG_1939

IMG_1940

IMG_1941

IMG_1942

IMG_1943

IMG_1944

IMG_1945

IMG_1946

IMG_1947

IMG_1948

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二、《十七帖》的笔法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IMG_9655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IMG_9656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IMG_9657

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二字。

IMG_9658

5、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IMG_9659

6、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IMG_9660

7、悬针竖。《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未命名

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IMG_9663

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IMG_9664

10、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IMG_9665

11、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IMG_9666

12、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IMG_9667

13、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IMG_9668

14、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未命名

15、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IMG_9671

16、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IMG_9672

17、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IMG_9673

明 董其昌 临十七帖 故宫博物院藏

经典回顾:明代书法

IMG_1920

明 董其昌 《临十七帖》

纸本

纵:24.6厘米,横:21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临十七帖》,纸本,纵24.6厘米,横216厘米。内容包括楷书2段:《洛神赋》、《景福殿赋》,草书5段:临《十七帖》1段、临《淳化阁帖》4段,以及自书行楷释文。款署“戊申”,当系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年董其昌54岁。

IMG_1921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IMG_1922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IMG_1923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董其昌书法精选(18张)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IMG_1924

IMG_1925

IMG_1926

IMG_1927

IMG_1928

IMG_1929

IMG_1930

IMG_1931

IMG_1932

IMG_1933

IMG_1934

IMG_1935

IMG_1936

IMG_1937

恭喜多位墨池公开课导师再入国展:

张胜奇、栾金广、陈才俊、杨嘉伟、常猛、李爱玲


2017年8月7日—10日,历时4天的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评审工作在江西省南昌市圆满结束。

本次展览共收到13825件投稿作品,其中河南省来稿1447件,山东省来稿1290件,江苏省来稿1092件,广东省来稿956件,浙江省来稿747件。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有234位作者入展。

本名单为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17年8月10日—24日,共15天。公示期间,如发现代笔、抄袭、剽窃等违规现象,可向中国书协展览部举报;公示期结束后,仍可对上述违规现象进行举报,举报材料要求信息准确,事实清楚,中国书协将依照相关规定调查处理。

材料请寄: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B座909 中国书协展览部 联系电话:010-59759592 邮编:100083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7年8月10日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

入展公示名单

(共入展234人,按省份排序)

安徽(18人)

陈 强 陈万祥 杜鹏飞 胡秋生 贾桂华 李光耀 刘好功

罗传厚 马端兵 万福礼 汪敏文 王怀举 王立场 温 祥

吴 军 张胜奇 周遵礼 朱子敬

北京(6人)

程 度 冯卫良 黄文强 李正良 栾金广 孟庆军

福建(3人)

李旭东 林劲松 赵炳坤

甘肃(9人)

安文喜 陈安祥 黄立杰 李存亮 李贵明 刘国术 刘建祯

尚振彦 赵小亮

广东(16人)

柏元文 常文波 陈景锋 陈守斌 符世明 侯文雄 黄志祥

梁楚琦 卢启麟 麦 荣 彭国坤 钱彩连 王金成 殷振林

詹贤信 朱起明

广西(9人)

闭宗祺 陈海峰 廖贤明 潘文志 盛元靖 石云端 苏 刚

唐 明 赵仰新

贵州(3人)

邓 杨 李世得 姚登发

河北(8人)

陈 凌 郭 容 李宝众 吕留强 庞顺东 彭福运 杨素梅

张 新

河南(34人)

陈可乐 陈思杰 陈长中 杜国库 段金柱 郭小红 韩明利

何 岩 李 闯 李玉宁 马 岚 毛清民 乔延坤 秦 朋

尚湘原 石永辉 王东来 王红战 王亚光 吴福林 熊 愚

薛梅杰 杨 城 杨留柱 杨小立 姚扶延 余 辉 余宪金

袁江涛 翟正炜 张俊峰 张永刚 钟培权 周红军

黑龙江(2人)

程晓海 罗志刚

湖北(6人)

陈才俊 陈湘勇 黄卫民 唐昌飞 严淑家 张 晖

湖南(7人)

曾伟子 龚晓秋 匡青海 李仿军 李 智 陶渠成 喻 伟

吉林(5人)

李世光 李志英 倪俊冬 王兆旭 杨玉喜

江苏(10人)

蔡 风 蔡可魁 黄继革 刘开华 彭 衷 饶金龙 施惠新

汪洋舟 王海龙 杨嘉伟

江西(16人)

曹波明 曾祖华 古新星 黄建军 林琪清 潘有强 彭国亮

陶家鸿 汪开潮 吴日和 肖文经 谢亨华 杨 辉 张博玉

张英俊 周 亭

辽宁(8人)

东海涛 孔令颖 李波洋 李凤有 李 凭 刘国庆 王大庆

肖 楠

内蒙古(4人)

高 英 乔海英 孙瑞芝 张九芬

宁夏(1人)

褚 旭

山东(19人)

常 猛 陈培站 陈月寒 董乃亮 高 岩 蒋玉朋 刘远明

孙法琦 王 建 王清平 郇 宇 杨善明 袁在强 张国梁

张鹏飞 张廷栋 赵 波 郑立升 周 勇

山西(8人)

陈 彬 冯永强 康佳琦 李爱玲 王旭升 温鹏飞 张青林

赵 毅

陕西(4人)

景宏强 罗小平 许志海 张庆元

上海(4人)

陈文雯 管福宝 万骐畅 吴 钢

四川(9人)

陈 书 刘自登 骆庆东 孙培严 唐 龙 王 瑜 肖 刚

杨刚亮 郑光文

天津(5人)

刘宝泉 吴新宇 于浩泳 赵春利 朱 立

新疆(1人)

马亚飞

浙江(17人)

曹国海 陈 西 蒋 采 李方富 李生祥 卢善能 彭福云

邰 峰 童雁琴 王文彬 徐殿勇 徐江波 徐乐敏 徐 忠

杨牧原 杨小贺 章关良

重庆(2人)

王军领 游 龙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

评审委员会

主 任:张建会

副主任:刘文华 张 继

秘书长:潘文海

委 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亚洲 王增军 吴振锋 刘文华 刘洪洋 许雄志

李有来 李守银 何来胜 张 继 张建会 耿自礼

徐 海 潘文海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

监审委员会

主 任:刘 恒

副主任:张 戈

秘书长:王 彦

委 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 彦 王厚孝 刘 恒 周庶民 张 戈 张金梁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观察团

成 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朱中原 张金梁(兼)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
或《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之一,
是北宋时期苏轼的书法,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640_看图王.web《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从文字部分来说,
是首遣兴的诗作,
是苏轼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
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他也曾有过报效国家的愿望,
可如今自己与世界似乎
已经产生了难以调和的裂缝,
在这无法得以圆满的人生境地,
他能做的只剩克制与放空。

11_看图王.web(苏东坡画像)

作为书法作品的《寒食帖》
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墨池学院特邀 崔岩老师
从《寒食帖》入手
逐步解析苏轼异于常人的用笔方法
和追求意趣的风格及独特的审美取向

—— 岩 ——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212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进修于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省妇女书协理事、佳木斯市书协副秘书长。擅长书法、山水及花鸟画。书法和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获奖/入展
1998年入选《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1998年获《首届黄岛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
1998年入选“峄山风光全国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并被邹城市博物馆收藏
200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中日女书法家代表作品展》
2004年在黑龙江省第十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成人组铜奖
2005年在“黄威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中荣获中国当代百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
获2004年度黑龙江省妇女书法创作优秀成果奖
被授予首届“佳木斯市杰出青年文化新星”荣誉称号
2006年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展
2007年作品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艺术节”
2007年在“首届陶人葛杯福字书法大展”中获优秀奖
2008年荣获“2008庆祝北京奥运纪念碑林”金奖书法作品被选刻在2008米长的奥运庆祝纪念碑上
美术作品:
2017年中国画《白鹿塬》入选“丝绸之路·翰墨通渭”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并被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物语.葵》获“金陵文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暗香》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蝶恋花》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秋色赋》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秋色》入选“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6年中国画《秋瘦雀肥》入选第三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物语·葵》获中国·大连首届中国画展(三年展)收藏三等奖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 岩作品展示 ——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2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9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34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47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54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57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4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7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11

崔岩《寒食帖》临写课

第一节 笔法
2017年08月27日 19:00
1.独特的“腕著而笔卧”的写法
2.侧锋起笔
3.从点、横的书写看起收笔法
4.沉且厚,撇画转斩处的笔法

第二节 字形与结构
2017年09月03日 19:00
1.字势与字态
2.长竖的形态和写法
3.字内空间的处理方法
4.字组关系

第三节 章法
2017年09月10日 19:00
1.大小平正变化
2.牵丝的形成与写法
3.不同的章法与情感表达
4.临摹演示

详情见下

崔岩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导读:《石门颂》摩崖是汉隶之上品,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杨守敬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云:“《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微信图片_20170810162228

此摩崖乃汉隶中之上乘,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杨守敬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云:“《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正因为此,一般认为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作范本,而应从较规整一路汉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这就要对隶书有一个历史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才好结合自己情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一般言及隶书,便自然地想到两汉,这是因为隶书至汉代,尤其到东汉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若就现有资料看,隶书的出现则应上朔到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战国木犊,已有明显隶意,有人称其为“古隶”,因为还保留着浓重的篆书成分。之后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简,乃至居延、敦煌等简书,显示了一个清晰的隶变过程。学隶者对此不可不知,因为我们需要丰富文字知识,增加表现手段,就必须朔本求源。这些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窥探文字由篆而隶的演变轨迹、形体由来,而且由于大多是下级官吏的手迹,信手写来,饶有天然之趣,其笔墨行使转运清晰可辨,也非翻刻、传摹者所能及。

1

东汉盛行刻碑铭功记事,以广天下,传后世,这就不同于简牍大多作为一般记载、传递功能的文字,需要操办者认真对待,此大概是隶书达到辉煌时期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存留下来的佳刻甚多,凤翥龙腾,各极其致。《石门颂》、《杨淮表记》圆劲纵逸,《衡方碑》、《鲁峻碑》方严雄厚,《礼器碑》、《史晨碑》凝炼典雅,《西狭颂》、《郙阁颂》宽博奇崛,《张迁碑》、《鲜于璜碑》古朴凝重,《曹全碑》、《孔宙碑》峻秀宕逸,《华山碑》、《乙瑛碑》谨严平实……可谓不胜枚举。其中的大多数碑刻由于风化剥蚀,又平添了一份天然情趣和金石气息,这种自然和岁月所赋予的美,是人工难以企及的。 汉代之后的隶书渐趋程式化,虽时见书刻,多不足取。直至清代,随着碑学的振兴,隶书才得以复苏,取得较高成就者有邓石如、郑簠、金农、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超越晋唐,直取先秦两汉,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临习是学书的必由之路,犹如绘画之素描、写生。临习又是从书者毕生功课,至老不可舍弃。当然,不同阶段之临习自有不同的目的,所用方法也各自不同。譬如,入门初学必须一笔不苟地忠于原帖,如此方可得其形体,悟其笔意,练得法度,养好习惯;有了一定基础则取其意临之,或者取所需临之,如此方可心领神会,意到笔随,逐渐蜕变为自家面目;及至书有所成,仍应不断临帖,时时以古法修养手性,免得流俗之弊偷入腕底,以臻“熟后生”之高境界。大凡学书很久而收效甚少者,多因不愿苦功临帖或者不得临帖要领所致,有志于书道的同好们当引以为训。有人将临习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三个阶段,还有人将临习分为心临、对临、背临和实临、意临、临意两个层次。此中不免有些概念上的模糊、范畴上的混淆。我不愿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读者莫衷一是,只把《石门颂》的临习分为实临和意临两个阶段叙述。

2

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时候,出现了散乱欹斜,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

由于《石门颂》笔法与风格不同于其他汉碑,所以在临习《石门颂》的时候,实临务必要追求形似,意临则是建立在扎实的实临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因此,“认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一旦开始意临,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把实临时学到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

临帖是手段,创作是目的
《石门颂》的好,只有懂的人才知道!

—— 李妙染作品展示 ——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34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49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56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59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716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718

墨池学院特邀 李妙染老师
讲述《石门颂》的临创

导师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810161608

李强,又名李妙染,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当代青少年书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自由职业书法工作部副秘书长

第一节
2017年08月18日 19:00
1.《石门颂》与其他汉隶的区别
2.如何避免线条流滑,表现内涵和力度(讲述+视频演示)
3.用笔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2017年08月25日 19:00
1.方折与圆转(讲述+视频演示)
2.体势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3.结构特点(讲述+视频演示)
4.写意临摹解析与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2017年09月01日 19:00
1.如何进行字形夸张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2.如何营造字内和章法空间(讲述+视频演示)
3.金石感的表现手法(讲述+视频演示)
4.创作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详情见下

李妙染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十七帖》

被誉为“书中龙”

草书学习《十七帖》开始

肯定是条正道

微信图片_20170810115955

许多初学者

刚接触《十七帖》时

无从下手

以至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成果并不显著

计划 (3)

《十七帖》具体学习计划

请收下

练眼力,得笔力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

(请横屏观看哦~)

IMG_1913

读懂笔法,突破技法关,掌握书写规律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IMG_9655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IMG_9656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IMG_9657

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二字。

IMG_9658

5、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IMG_9659

6、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IMG_9660

7、悬针竖《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未命名

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IMG_9663

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IMG_9664

10、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IMG_9665

11、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IMG_9666

12、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IMG_9667

13、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IMG_9668

14、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未命名

15、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IMG_9671

16、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IMG_9672

17、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IMG_9673

看好作品,汲取精华

葛世权作品欣赏


dav

dav

dav

微信图片_20170721174226

dav

dav

dav

『 讲述 + 视频演示 』

看懂单字

更认清各字在整体章法中的摆布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微信图片_20170810162512

用 笔 / 8月27日 19:00

怎样用锋 (讲述+视频演示)

笔势的断、连 (讲述+视频演示)

意到笔不到的写法 (讲述+视频演示)

结 构 / 09月03日 19:00

笔速与书写节奏的关系 (讲述+视频演示)

小草书的结构特点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 (图片+视频演示)

分析《十七帖》中的代表性单字结构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临摹示范 (讲述+视频演示)

行 气 / 09月10日 19:00

上下字的连贯 (讲述+视频演示)

行间布局上,字距、行距 (讲述+视频演示)

如何体现作品的整体性 (讲述+视频演示)

十七帖笔意创作示范 (视频演示)

2017-5-10-1


微信图片_20170721174229

葛世权,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副总编,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


 8月27日 19:00

墨池学院  葛世权老师

以楷写草——《十七帖》

课程即将开课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2017-5-10-1

葛世权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