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古文,
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相信很多人现在依然能背诵此文,
这便是《送东阳马生序》。

此文的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
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更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其散文堪称有明第一。

1

宋濂(1310-1381),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明武宗谥其为“文宪”,世称“宋文宪”。

宋濂曾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传《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世人皆知宋濂文章独步当时,
其实宋濂书法也属一流,
与宋克并称“二宋”。

宋濂传世书法多为题跋作品,
从小楷到行草,
都具有较高的书法水准。
一定意义上,
宋濂书法上承赵子昂,
下启董思白,
堪称元明帖学传承的重要人物。

宋濂小楷,
多取法赵孟頫与唐人楷书,
能呈现出清丽婉约与端庄沉稳两种风格。

下面这件宋濂《跋欧阳询卜商帖》,
是宋濂清丽婉约小楷的代表,
从中多可见赵孟頫乃至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踪迹,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美跃然纸上。

2
(明)宋濂《跋欧阳询卜商帖》
下为作品局部与精彩单字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宋濂同为清丽婉约风格的作品,
还有《跋虞世南摹兰亭序》,
此作清丽之余,更显健劲。

13
(明)宋濂《跋虞世南摹兰亭序》

此外,宋濂还有较为沉稳一路的小楷传世,
其中以下面这幅《跋陆柬之文赋》为最,
从中多见唐楷法度。

14
(明)宋濂《跋陆柬之文赋》

宋濂与此风格相近的作品,
还有《跋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
此作书于方格之中,
开文徵明小楷之先。

15
(明)宋濂《跋陆柬之文赋》

除小楷外,
宋濂行草书也风流洒脱,
下面这件《跋王诜烟江叠嶂图》堪称其合作,
字里行间颇具赵松雪遗意。

16
(明)宋濂《跋王诜烟江叠嶂图》

值得注意的是,
宋濂此作墨色自然生动,
其淡墨尽显清雅自然,
可谓开董其昌用墨之先。

宋氏不仅宋濂一人长于书法,
其子宋璲同样也是书法家,
其草书更是明初好手,
今存《敬覆帖》一卷,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7
(明)宋璲《敬覆帖》

宋濂自幼勤学不辍,
又擅于书法,
更培养其子孙专侍笔墨,
堪称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

—— END ——

秋天已到,热情不减
今天没有段子没有毒鸡汤没有攻略
我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
… …

少废话
看下面

20150221134941269.gif790x600

还是


最给力

↓↓↓

墨池商城 限量特卖
精选纸笔各一款,限量各 5件
6.6折 秒杀

【活动时间】

周五(8月17日)
10:00点开始 截止12:00点结束

微信图片_20170816103409

【活动产品】

01

墨池 定制 新版清篆临习专用纸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19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22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24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27

【产品详情】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29秒杀66折 ¥38.00  ¥58

立即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817151438

微信图片_20170816103409

02

【墨妙】
墨池专供 篆书 狼羊兼毫毛笔
3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720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05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08

【产品详情】

微信图片_20170817153914秒杀6.6折 ¥59.00  ¥90

立即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817151438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立即秒杀”即可秒杀该款活动产品,点击“商城总链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用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顾问 - 副本

我们知道,草书是书法至高点,是书法人向往的最高殿堂。可是,当代很多书法爱好者,没有基本功却疾笔挥就,或饮酒狂放,或舞台飞舞,草书有那么容易吗?为什么说当代草书水分大?

111图/写快了看不懂就是草书?

第一,不少当代书法家假草书,假大空。

草书笔走龙蛇,天马行空,云里雾里,谁人识得真面目?所以,当代以草书而博得“名家”、“大家”的很多。草书有省略、简化、丢笔掉点或一笔带过等简约写法。这样,就离楷书字形很远了,很多人不认识。尤其是在人们普遍使用电脑、越来越远离书写的今天,很多人不识草字。因为不再实用,所以陌生了。当代很多书家热衷草书,是不是和越来越多的人不识草字有关?因为人们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会产生一种神秘感、深奥感。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

222_看图王图/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第二,画鬼容易画人难。

画鬼容易是因为人都不认识鬼,草书当然不是鬼,但大多数人也不认识。不识不懂,不就说明其高不可及或深不可测?当今恰有一种书风,有意把字写得大家都不认识,甚至连自己也不认识,以不识为高深,故弄玄虚以唬人,自古有之。

333图/草书依赖很高经验和审美,需深度品位

第三,草书出神入化,不得道者无病呻吟。

毛泽东书写自己的诗词多草书甚至狂草,狂草如诗,狂飙天落,气势如虹,豪放至极。这是诗意的另一种呈现,书与诗如出一辙,相得益彰,无不是洒脱性格与浪漫情怀的外化。韩愈说,张旭“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可见,草书是一种“有感而书”,是思绪激流与精神个性直奔笔端,是书法的极端与极致。如果内心没有激情,以什么充盈笔墨、驱动笔墨?那只能无病呻吟,作秀而已。当代许多所谓草书,不是“书”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徒有其形,而无其韵。


墨池学院特邀 高少珂老师
以历代经典大草作品为例
从大草的章法布局、用笔用墨等论述大草的书写技法
分析大草的章法

微信图片_20170817144359高少珂

高少珂,1992年生于山东高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民进黑龙江省开明画院理事,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获奖/入展:

全国第八届楹联展(中书协)
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中书协)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书协)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书协)
首届“王安石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书协)
首届“陶渊明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书协)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 (中书协)
首届‘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书协)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书协)
第七届中国书法艺术节 (中书协)
首届中国长沙‘欧阳询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书协)
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 (中书协篆刻委员会)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中书协)
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西泠印社)
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最高奖(山东省书协)
哈尔滨市第十届天鹅文艺奖三等奖(政府奖)
“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精英奖
青州书法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最高奖(山东省书协)
山东省第十八届美术新人新作展(山东省美协)
第二届王羲之奖
书法报30年“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最高奖(书法报社)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平安千秋杯”全国书画展 一等奖
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
首届“五台山杯”全国写经书法大赛 二等奖
纪念傅抱石110周年全国篆刻大赛 三等奖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园书法作品展 三等奖
第三届“临川之笔”全国书法大赛 优秀奖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红色政权杯 优秀奖
第五届 “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优秀奖
藏之星全国首届网络书法大赛 优秀奖
首届北京电视书画大赛 优秀奖
全国首届雷锋杯书画展 优秀奖
兰亭情节全国书法作品邀请展 获奖提名

——| 作品展示 |——

IMG_2428

IMG_2429

IMG_2430

IMG_2431

【课程安排】

第一节 篆隶与大草的关系
2017年08月20日 19:00】
1.大草的概念解读及审美认识
2.大草经典法帖的选择与解读。
3.大草线条与篆隶的关系
4.篆隶绞转线条的示范,以及隶书的练习从而引入大草的练习。

第二节 《自叙帖》的讲解与练习
2017年08月27日 19:00
1.解疑答惑(回答书友在习草过程中的困惑)
2.自叙帖用笔的讲解与示范
3.连带。转折。空间。章法的分别讲解
4.对比的产生与枯笔的运用。

第三节 《古诗四帖》黄庭坚《诸上座帖》
2017年09月03日 19:00
1.解疑答惑。(回答书友在习草过程中的困惑)
2.线条与结构的把握
3.临习要素的讲解
4.融合练习。古诗四帖与黄庭坚的融合。

第四节 《大观帖》《三笔三迹》
2017年09月10日 19:00
1.碑版法帖与墨迹版法帖的理解与融合。
2.综合前三节课进行加法训练加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对比训练。
3.创作要素讲解,与大草形势的分析。

【详情见海报上】

微信图片_20170817145852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相信大家都有过借钱或者被借钱的经历,说实话,两者都难受,借钱的事前孙子事后大爷,被借钱的事前踯躅事后愁苦。哎!还是写个欠条保险。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从前的一些欠条,既是心酸,亦成过往。

微信截图_20170817111923

1▲颜真卿《乞米帖》

在这么多借条中,这一个尤为特别。它的大名是《乞米帖》,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传世墨宝,不过说得简单了当一点,其实就是颜真卿写的一个借条。

该帖大意差不多是:我不擅长谋生的活计,全家人已经吃粥吃了好几个月。现在,粮食又吃完了,心里更加忧愁。想到我们之间往日的深厚情谊,因而写信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借我一点粮食来让我渡过难关。麻烦到你了,对此我再一次请求原谅。

这一传世墨宝写于公元765年,那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以致颜真卿“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258

2▲借据(清)(七开) 册页 水墨红纸

这些清代借据,在现在已经失去了法律效力。但因其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民事关系,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有些品相好,反映重大事件、重大人物的,其收藏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借据的票面价值。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016

3

4

上面是清道光至明国地契借据42张,其中有几张书法写得很漂亮。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025

5▲清末民初钱庄合约、借据、担保书、典当票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037

6

上面这张氏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陆军第三混成旅卫队团借中和公司大洋叁百圆的借据,由卫队团团长姜兰签署,此借据为民国时期地方军队滋扰金融的历史凭证,极具研究价值,保存得也十分完好。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048

7▲这张红军借条,据称是保留下来的实物

1929年8月,朱德进军闽中路经漳平杨美村,当地群众对红军不了解躲进山里,红军由于行军需要在一位名叫苏和的群众家里买了29斤大米,但一时又找不到卖主,便在他家的墙壁上写下留款信: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29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

红军走后,苏和见到留言拿到了大洋,逢人便高兴地说:“红军真公道”,通过这件事也让当地群众认识到红军与别的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108

8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120

9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137

10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152

11▲上面是一张罕见的借款信,借款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虽然借款信落的是毛主席的名字,但借来的钱并不是主席自己花的。

1935年冬,在历经千难万险后,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已进入严冬时节,部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缺吃少穿,连温饱都成问题。为了筹到粮被,保证红军过冬,毛泽东挥笔亲写借条,欲借两千五,最后送来的是五千。至红15军团首长徐海东,解决了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

很多人不知道毛主席亲自写条子借钱这桩事。但毛泽东却一直记着,好多年之后,他还说:“那时候,多亏了那5000块大洋啊!”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202

12▲程霖生借据四张银行支票二张

程霖生(1888-1943),现代著名民族资本家,又名源铨,字龄孙。安徽歙县人,民国间上海滩“地皮大王”、“房地产巨子”,是上海最富有华人之一。除投资房地产外,还涉足多项金融投资,倚富狂言要操纵上海金融市场,因而受到孔宋官僚资本倾轧,导致投资败落几尽,后潦困而终。

13▲程霖生借据细节图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213

14

康德六年(1939年)东北吉林地区欠条,借款金额国币叁佰叁拾元,上盖“早还一天少拿一天利钱,越早还越有信用,就还吧”宣传戳,另红色印章似为五常县某合作社发行。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228

15▲稀有民国官版印刷老借据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237

16

上面这张欠条,内容是:“今借白米共三十八担七十斤。大洋伍仟圆。金条八支,每支一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二分……”落款日期是1944年12月28日,到2010年12月28日被发现。如果按照借条上约定的2分利息算,政府要偿还给34271亿!

微信截图_20170817112243

17▲粟裕、唐亮 书法信札、解放军借条

上面这张借出自当时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与政治部主任的唐亮,因战事状况紧急,需要征用船民门板、木箱。

在这一背景下,粟裕、唐亮就写下了这份借条,并分别加盖“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与“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朱红大印,时间为1949年4月19日。《借条》声明,持此条日后可领取相应物质补偿。借条虽小,但也足以体现了当时军队严明的纪律。

微信图片_20170814102932

清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殿试,原定状元并不是刘春霖,而是广东人朱汝珍。巧得很,当时让朝廷头疼的几个人都来自广东,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戊戌政变首脑康有为和梁启超、革命党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 慈禧听到朱汝珍的名字,不由又想起死去的珍妃——那也是一个让她不快的人。“还有谁?”

“直隶肃宁刘春霖。”

那一年天下大旱,恰如大清朝的政治局面。大清朝是多么需要一场解渴的春雨呀?

于是,“春霖”、“肃宁”的好字眼终于博得太后的首肯,颁旨:刘春霖为甲辰科(1904年)状元 。

IMG_2547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誉。

IMG_2548 IMG_2549 IMG_2550 IMG_2551 IMG_2552 IMG_2553 IMG_2554 IMG_2555 IMG_2556 IMG_2557 IMG_2558 IMG_2559 IMG_2560 IMG_2561 IMG_2562 IMG_2563 IMG_2564 IMG_2565 IMG_2566 IMG_2567 IMG_2568 IMG_2569 IMG_2570 IMG_2571 IMG_2572 IMG_2573

1

今年大火的《我的前半生》终于结局,

唐晶绿了、贺涵罗子君在一起。
但整部剧中让小编印象深刻的,
还是凌玲,
这个小三界的最强王者:
衣着朴素、
相貌平平,
却牢牢抓住了陈俊生的心。

2

和以往那些脸上写着“我是小三”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凌玲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狐狸、
伪装成圣母的白莲花,
正如唐晶所说:

3

而生活中的吴越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姑娘
长相素净,气质清淡,
虽然不是十分出众的那种惊艳美,
身上却有着一股不沾世俗的清高
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

4

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圈中,
吴越是个独守清静的异类,
她低调到连红地毯都不走。
一直以来,
她坚持用作品说话,脚踏实地。
与其说吴越是一个演艺圈的艺人
倒不如说她是一个文艺人
因为她身上就是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文艺气质

5

吴越的气质和她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吴越的爸爸是上海著名书画家
——吴颐人,
是上海闵行书画院的院长。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吴颐人师从钱君陶前辈大师,
研究书、画、篆刻五十余年。
吴越的母亲是一位教师,
可以说吴越是出身书香世家的大家闺秀。

6吴越的父亲 吴颐人

吴颐人的书画篆刻作品

7

8

9

10

11

众所周知,吴颐人书画功夫了得,
但是他最擅长其实是篆刻
吴越就是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
6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篆刻,
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把篆刻当成毕生的手艺
但是她的篆刻功力还是相当厉害的
在吴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就已经拿过全国篆刻比赛少年组的金牌。
但是吴越却谦虚的说在艺术上没有天赋,
“我也没有那么热爱,可能还是比较喜欢动吧。”

12小时候学篆刻

篆刻是一门十分需要耐心的技艺:
既花费时间、还要费眼力,
这可是真正的讲究慢功出细活。
就像吴越说的: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跟心灵打交道,
不用心很难做到。

13▲吴越练习篆刻

正是因为从小就与这样一门技艺打交道,
才造就了吴越身上沉静的气质、
和她那份专注的品质
由于爸爸的老师钱君陶
是丰子恺大师门下的大弟子
有时候吴越也会半开玩笑地说,
“我也算是丰子恺的第三代弟子了。”

14▲吴越篆刻作品

不谈经历和人设,
这种温软的语气和始终保持得体的姿态,
倒和剧里的凌玲很像。

15

长相素净,
气质清淡,喜欢抿着嘴笑,
套一个用烂了的词叫人淡如菊,
看起来方方面面都很江南。

16

吴越呢是漂亮的呀——
虽然不是十分出众的那种惊艳美,
但是,干净、秀丽,
没有沾染太多世俗的油腻。

17

她不动声色的脸庞道出了所有欲言又止。
天生有一张“那个年代”的脸——素净、温婉。

18

在小三角色引发网友争议后,
父亲吴颐人赠了一首打油诗给她,
“演员生涯自风流,生旦净末刻意求,
莫道常为座上客,有时也做阶下囚。”
吴越随后竟大方的在微博上晒出来
好一个云淡风轻自风流!
试问这样看得开的能有几人?
而吴越静水淡然的底气,
又岂是一个“凌玲”角色能诠释的了的?

19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吴越,
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怒不嗔,
一个明媚、快乐、有诗和远方的女子。

20

微信图片_20170814102932

IMG_2539书法,从古代实用性转换到今天的艺术性,书之法,也不再是全民掌握,而是缩减到少数人手上。有些人学书法,盲目自学,养成恶习,好比是纯酒里掺水、米缸里进老鼠…恶习难以纠正,后面越来越难学。

更有甚者,不着皮毛就飘飘然,遭人鄙夷。若是敷衍了事、自以为是,还不如不学。诚心要学,就要理解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IMG_2540
也有人入了门,踏实临池后,依旧不见长进。说到底,就是因为对于书法学习关键的问题没有理清楚、弄明白,因此说学习书法不能盲目地下笊篱,要绝对整明白是怎么回事再学习,不然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南辕北辙。下面我们就说一说书法学习方法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IMG_2541

一、时间的保证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二、一定一定要深入传统

学书法一定要临帖,要深入传统,只有深入传统,真正领会了传统的精神,才会深切爱上书法。传统法帖对于当代来说,不是枯涸的更不会过时,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开出不同的书法走向。

IMG_2542

三、书法传承脉络的认知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

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

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

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

IMG_2543

四、古法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奄一息。

帖学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而到了清代,再没有帖学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也许更大。我们面对的是极其规范的阅读文字,同时离魏晋时代有千年的距离。这些都给我们领会古法造成了困难。

五、资料丰富,懂得对比

学书法一定要占有丰富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勘。我们占据的资料多于古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优势。但是,我们的资料更多的是印刷品,于是问题又来了。印刷品说到底还是二手资料,虽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对于理解古人书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看真迹,这个非常重要。多比勘资料,多观摩真迹,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被我们深刻误解的东西。

比如说《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现在流传最广,大家对《兰亭序》的误解也最深。冯的摹本解体固然潇洒,但是毕竟是钩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露锋太多,显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笔画明显是违反运笔规律的,是假的笔画。学习《兰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麻烦。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禇遂良、虞世南的临本远比冯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临本,值得好好研究。因为它是书写的结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笔法。虽然结构风神不如冯本潇洒,但是线条更真实。

IMG_2544

六、有机训练要学好书法需要全面的训练,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训练和积累。技巧说到底就是练笔性。这个需要手的灵活性和控制笔锋的能力。所谓全面的技巧训练,就是要拓宽手的敏感度。书法经过历史的积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书法家吸收和运用的也不过十多种。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扩大技巧训练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几种技巧的训练。广泛的接触、涉猎,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丰富的技巧在二王的书法体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

七、审美和眼光!

很多人认为书写一定要规范、端正、漂亮,就是好字,这就是被唐楷、当代印刷体误导的认知,导致一叶障目,完全忽略了书法的雄健、奇肆、朴拙等更为丰富的美感。

我们之所以说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就是因为书写在那个时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前面说过,印刷术带来的美术规范字对宋以后的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晋、唐时代,书法家的书写思维和现代人完全不一样。

IMG_2545

我们学传统,尤其是学宋以前的书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对文字的“意象”,就是说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规范的美术字审美定势。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去欣赏晋、唐人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超出了我们想象之外。这些奇怪的地方对于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对我们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们被固定的规范框住了。学习传统,尤其是学习宋以前的传统,说到底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路、规范(打破单一的美术字结构),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八、活用锋
二王的书法体系笔墨要素更完善。从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说二王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学其以后的东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

要掌握“八面出锋”的运笔方法,就是要加强用笔的丰富性、灵活性。切忌笔锋偏在一边,这样字容易薄;也要忌讳把笔当作刷子一样使用,那会让线条变得单调乏味。

1

一个人心静不静,通过写书法就可以看出来!

练书法就是练心境。

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

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纵观我国古代书法大家:

雄浑大度的颜体字是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的;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是与他们性情旷达,放荡不羁相对应的;书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其字天人合一,潇洒、自然,妙趣横生。

在书法学习中,同样是热爱书法、勤于下苦功的人,其热爱书法、勤于下苦功这一特征相同,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如何热爱书法及其如何勤于下苦功的表现则是大不一样。

胆汁质的人练起书法来精力旺盛,热情很高,执著认真;多血质的人研习书法则总想找点窍门,少用力,并希望高效率;粘液质的人则踏实苦干,操作精细,把书法写得尽善尽美;抑郁质的人则持之以恒、沉浸于书法世界,并最终以功力胜人一筹。

再如,同样是进行书法创作

胆汁质的人可能激情宣泄,甚至狂狷泼墨(如徐渭)。
而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书法写得沸沸扬扬、妖娆婉转,让别人看了都会满腔热情。而粘液质的人会把书法写得极为高古离奇,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此外,性格、气质还会影响一个书法家书写的速度和书写效果,并由此对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2_副本

事实上,未经专门书法训练的人写出来的字更能代表其性格。

例如:
写字毕恭毕敬者,做事必定谨小慎微;花里胡哨者,好说大话,虚荣心较强。有的人写字笔笔送到,一丝不苟,其办事必定认真,考虑较为周到;有的人以简取胜,涉笔成趣,必是个果断干练,讲究工作效率的人;写字线条柔和的人性格必定随和,人缘较好;流畅潇洒者,性格奔放,生性豁达,好交朋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书法的养生治疗效果已在中西医学界得到确认。
香港大学高尚仁教授曾经做过实验,发现人在写书法时“心脏搏动比一般休息状态时更慢,更有规律性”。

书写者心灵进入持续安静的状态,对血压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如果能坐下来写上数百字的楷书,一笔一画专心于点画之中,慢慢地写,不久就会觉得情绪安定,冷静平和;而当觉得情绪低落、郁结烦恼时,如果能练练行书、草书,任意挥洒至酣畅淋漓,情绪得到宣泄,则精神倍增、意气风发。

书法虽然有动静结合,修身养性的功效,但不同的人最好根据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来选择不同书体进行练习,才能起到修补不足、完善自我的最佳功效。即使在入门者通常练习的楷书中,不同书家的字体又有不同的练法。

3_副本

一般来说:性格坚毅的人应练柳体,性格含蓄细腻的人则应练虞体或欧体;女人宜练行书或章草,以求阳刚之美,男人应练正楷,以求阴柔之韵;性格狂妄和疾病患者,也宜专攻正楷。若情绪浮躁而又练狂草,则肝火上亢而神情恍惚,气血上冲,以致产生不良后果。

通过练字,可以感受到沉浸在其中的乐趣。从字的行距、字距、纸边的宽度、游丝的多少,乃至笔画的轻重、走向,某个偏旁的写法等,发现这些都与人的性格有关,如:字迹行距较宽的人性格怯懦;

牵丝太多的人很喜欢说话。由于汉字的写法相对于字母来说更为繁琐,也唯其如此,研究的空间也大。

字体的多样化,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性格。

微信图片_20170814102932

敦煌文献《白泽精怪图》

敦煌文献《白澤精恠圖》(残卷)是瑞应书的一种,并附图画。其内容是遇到怪异现象和恶鬼精怪的前兆以及恶鬼精怪造成灾难的记述,并介绍回避这些灾祸的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大英图书馆藏 OR.8210/S.6261S.6261号残卷无题记,内凡九物,首一物图文皆缺,第二物缺文,八九两物缺图。

微信图片_20170814102932

 

IMG_2477

世人都多少见过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但看过他画稿的却并不多见。当成系统地看过他批量的画稿,看到上面反复修改的痕迹与详细的注释,方才知道他背后的功夫之深,世间并无真正的捷径。

IMG_2478

齐白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间事,贵痛快。”

但如同“世人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我们只看见了齐白石

大写意的痛快挥洒,

却不见他在背后

每日五百次的挥刀练习,

日日磨炼与精进,

才有那痛快的一下。

正如下图,“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老道理中总有大智慧。

IMG_2479

齐白石 《一粒丹砂》局部

齐白石的画也绝不只大部分人心目中

“三笔一个小鸡,五笔一朵荷花”

的简单形象。

在他数年来的遗稿中,

就可以看到“一千笔,一万笔”的

对前人的画稿的精巧细致地摹写,

也记录着他自己从生活里所获得的形象。

IMG_2480

齐白石的画稿总有一些详细的注明,比如一只鸟的不同位置应该如何设色,一个小人的腿可以短两寸,一朵花应该画几瓣。日日挥刀,集点成线,集线成空间,一个自己的世界也就日渐完善,不可为外部所摧灭。

IMG_2481

在一些轮廓的边缘上他还注有很多这一类用笔方法的字样:笔墩向这边,笔尖向这边,顺笔,尖笔向这边横扫来,等等。

IMG_2482

齐白石在他的写生画稿中注明修改的文字更是很多,如鹰的“后腿应长三分”,爪上“横纹极密”……鹤的“头宜稍长”、“足不宜再长”、“黑毛此处宜推下五寸许”等等。

IMG_2483

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大概最被人熟知的是他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美学原则。

IMG_2484

意思是说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的画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IMG_2485

然而这“神似”却并不只是简单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对艺术的感知与把握,是学习古人,自己琢磨历练后的坦然与熟练,更令人惊讶的是齐白石对待形象极为严肃的态度,那是许多人不能想象的。在他的乙丑(六十三岁)白石诗歌中的杂记里就曾写着:

IMG_2486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古与可以竹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画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见,形似未真,何能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IMG_2487

在齐白石所存的散稿中还夹杂着许多从画报上剪下的图片,除了金冬心、八大山人以及时人的画之外,还有各种动物的照片,有葫芦和藤萝的照片,也有类似月份牌画片的百禽图之类。说明白石老人不拒绝从任何东西吸取参考,来补充自己的直接观察。

IMG_2478

当然,白石老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形似”,他追求的更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追求的是创造。他说:

“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下面,奉上齐白石的花鸟、人物、山水几类珍贵画稿!IMG_2479

齐白石画稿之“花鸟”

IMG_2489

IMG_2490

IMG_2491

IMG_2492

IMG_2493

IMG_2494

IMG_2495

IMG_2496

IMG_2497

IMG_2498

IMG_2499

IMG_2500

IMG_2501

IMG_2502

IMG_2503

IMG_2504

IMG_2505

IMG_2506

IMG_2507

IMG_2508

IMG_2509

IMG_2510

IMG_2511

IMG_2512

齐白石画稿之“人物”

IMG_2513

IMG_2514

IMG_2515

IMG_2516

IMG_2517

IMG_2518

IMG_2519

IMG_2520

IMG_2521

IMG_2522

IMG_2523

IMG_2524

IMG_2525

齐白石画稿之“山水”

IMG_2526

IMG_2527

IMG_2528

IMG_2529

IMG_2530

IMG_2531

IMG_2532

IMG_2533

IMG_2534

IMG_2535

IMG_2536

IMG_2537

IMG_2538